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63|回复: 0

孟会祥先生文章《感谢苦难——记曹向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7-19 22:48: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曹向春 于 2013-7-20 08:27 编辑

                                                     感 谢 苦 难
                                                              ——记曹向春
                                    
   向春兄,在所有师友中,是我著文评论最多的人。2007年,我写过《读〈向春草〉后》,评论向春兄的诗;同年,写过《曹向春的篆刻艺术》,只是一篇面向社会的介绍;2010年,写《向春小记》,算是速写。此外,还两三次,或长或短,写过向春兄散文的读后感。这不是表功,也不是意在说明我与向春兄交好甚笃,像“我的朋友胡适之”那样地标榜,只想说明,评论文字,也往往需要触动的机缘。一切文字,必切于己身,才能感动他人。即便是为人写评论,如果心心相印,也便情不自禁。这样的机会,并不是很多,或者说可遇而不可求。遥想太史公写《屈原列传》、《李广列传》,情溢乎辞,声泪俱下,是何况味?电视台购物频道上的吆喝,又是何况味?噫!因此,对于评论,特别是职业化的评论,我常常恐惧。至若当名利之诱,半推半就之时,真是“天厌之,天厌之”!
   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洗涤满身的尘埃。那就回顾:
                    读《向春草》后
   不知道多少年没有读过诗了,更不知道多少年没有写过诗了。
   前天,书法家曹向春持来他的诗集《向春草》,着实让我吃了一惊。现在还有人写诗,还有人把自己写的诗打印出来,辑成一册册的集子,“书法界”还有这样的人,多乎哉?不多也。这让我油然想起那些多汁多梦的年华,那些长着敏感的绒毛、噙着晶莹露珠的青春岁月。
   我十几岁才知道有唐诗这门子东西,但知道现代诗还要早一些。上中学的时候,偶尔在报纸上看到分行的文字,就感动不已。上大学的时候,17岁了,我才见过图书馆,才知道所谓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那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书渐渐多起来了。通过读诗,一下子迷上了诗,特别是迷上了以北岛、舒婷、顾城为代表的朦胧诗;记得曾向一位同学借到一本他们的合集,爱不释手,手自笔录,把全书抄了下来。古人多曾抄书,而我平生抄的,恐怕也就这一本了。那时候,《诗刊》、《星星》、《诗潮》、《诗歌报》等,每期都看,往往是一边读一边感动,不能自已。既然年青,当然得写诗,用热泪盈眶的眼、加上颤抖的双手,在青涩混沌的状态下,记下那些情愫的漪涟。记得我曾经一个晚上写下四五百行的长诗《沉沦》,真有一种被电击的感觉。
   那时候,诗人般地徘徊在河之湄,诗人般地不洗袜子,诗人般地冥想,诗人般地数星星,诗人般地发呆,诗人般地愤怒,诗人般地啃馒头,诗人般地梦想桂冠,活得很诗人。
   向春兄与我年相若,也许,在彼时彼地,我们不约而同地相似着,满腔满喉都是激越昂扬。我没有写出什么,只是狸猫扑蝶似地忙碌了一阵子,随即望峰息心,已而而已。向春兄却竹笛开花,芦管吹雪,留下了一串串发出琴音的足印。
   诗人,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因为真,所以动人。

      当我们仰望星空的时候
      银河的汹涌会淹没我们每人的眼睫
      ——《最后的五月——送友人》
   不由让人想起艾青的名句:“我的眼里为什么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真实而充沛的感情,常常使语言来不及表达,而诗人自己也裹挟于其磁力的旋涡。向春兄的诗常常有一泻千里之致,来于情真意切;激情所向,语句纷沓,不必裁剪,已自斑斓。集子中的散文《致我的朋友们》也是如此。我读后觉得有个别语句,太过真实,似乏敦厚之旨,而向春兄不以为然。他宁肯保持事情的原貌,而不愿轻易文饰。诗心诗性,有如此者。吾闻之乃自惭。
   也许,照直写来,正是诗所以为诗的前提。
   给我一张锄    一张吃苦耐劳的
   带有您名字的锄    让我翻阅您
   锄禾日当午的历史   世代的沉默
   已深深打动茂盛的野草和瘦弱的庄稼
   
   朴素的语言放射逼人的美   父亲
   您不知道远方有海有高耸入云的城市文明
   日渐羸弱的手
   已抓不住我极力高翔的翅膀
                             ——《父亲》
   这样直白如话的语言,是不需要“技巧”的。然而,“吃苦耐劳的锄”——“翻阅”;“世代的沉默”——“打动”——“野草”——“庄稼”,意象转换匪夷所思,固不在物理之内,而又非如此不足以恰切。这就是真实的办量,这就是诗的力量!少时学写诗,经常寄希望于诗的技巧,其实诗哪里有技巧,其技巧全在敏感过人、深挚过人,非故作惊人之语,不得不语出惊人耳。意象派、象征主义,甚至后现代文学的种种技巧,皆应作如是观。
      很久你走后你走后很久
      门前的马路
      在一片窃窃私语中
      长满了影子
                  ——《不朽的影子》
   通过重复的语绪,超现实的意象,诗人把想象的余地留给了读者,让人在猜度、体验、隐喻的情景下,既似是而非,又笃定不移地获得阅读结果和审美愉悦。说是技巧,不如说是诗人朦胧而苦涩的精神体验的语词化。
   不知道多少年没有读过诗了,更不知道多少年没有写过诗了。触须渐已老化、萎缩甚至腐朽。读到向春兄的诗作,回忆起过去的人、过去的事,无端有一种生痛的感觉。人之一生,所系所念原也不多,有些情愫是不能忘怀、也不会释然的。人可以不为诗人,然而不能没有诗心,那些素丝初染时的悸动,如湿漉漉的泥土清芬,如幽深无际的夏夜星辰,如何能忘?
   诗才是艺中之艺,生命的生命,灵魂的家园。向春兄雅擅书法、篆刻,无非衍而生者也。
   是为记。时2007年10月17日。
                              向春小记
   与向春兄相识,不觉数年矣。虽往还不多,然而心中默默常念,给我带来阵阵温煦。特别在冬天,尤其让我珍惜。  

     向春兄少我七岁,然而也像我一样,繁霜染鬓。加之面目清癯,肢体单薄,形骸而论,似有老迈之意。我是形神俱疲,渐入颓唐,朝暮作息,奄奄慵困;向春兄则手挥五弦,目送飞鸿,志在玄远,耿耿然不与芸芸同调。   
     他的耿介真挚、率性独行早已出名,比书法、篆刻的名气大。如有人为其书法提些建议,若是一般人,必诺诺而道谢,显得自己谦逊,也让对方舒服;若是同道,向春兄必朗声争辩,阐明自己的艺术立场而后可。作书需要印章,求人刻印,颇为周旋,向春兄竟挥刀自运,不期然又成了篆刻家。向春兄商海浮沉十几年,曾任过几家大公司的经理,因酷爱艺术,难割难舍,郁郁之气,存乎胸中,到头来只落个“不务正业”、“有点不正常”的评价。噫!随其流而扬其波,和稀泥而贪私利,即“正常”矣,向春兄焉得不知?之所以不如此者,一股真气鼓荡肺腑,按捺不住,乃铮然而鸣,吐若白虹,凡夫俗子见之,乃以为怪耳!  
      其书法、其篆刻,就是这股真气的外化。向春兄昔日坎坷在此,今日享名在此,他日大展鸿图,亦必在此。时2010年1月27日。
   
   真是光阴荏苒,转眼间,数年过去了。“天地江河,无日不变”,向春兄这几年的改变,也的确不小。改变,当然围绕着书法。他以书法之长,特别是获得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后,调入郑州市政协书画院,任副院长兼办公室主任,成了“体制内”的人;接着又以第一名的佳绩夺得“墨舞神州”全国电视书法大赛特等奖,开走一辆汽车,其余奖项,不计其数。名归实至,鬻书所得,日益丰沛,生活状况获得了跃迁。在这样的背景下,其人其书,不可能不变,这是必然的。向春兄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之人,他曾向我谈起过“丛林法则”。所谓“丛林法则”,也就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这说起来残酷,似乎大悖于温柔敦厚,但,这是事实。现实总是残酷的,当年,他因家庭成份高,又贫苦,饱受磨难。在特殊历史时期,被压抑,被蔑视者,心中当然会郁积更深的不屈,也会激起更强烈的斗志。然而,他利剑不在手,踏入社会后的种种努力,或无功而返,或不合性情,乃至近不惑之年,仍一无建树。这种徘徊与困顿,或者为人不解,或者为人讪笑,又加深了他的不服。初识向春兄时,很多人指出过向春兄有个毛病,就是《向春小记》里提到的,有人批评其作品时,“必朗声争辩,阐明自己的艺术立场而后可”。在我看来,这一方面表现了他对艺术的真诚;另一方面,又何尝不透漏出自尊和敏感?举凡搞艺术者,都有强烈的艺术自尊和自信,甚至有“老子天下第一”的疏狂,如果没有这点自负、自爱,又何必长年累月,朝夕从事艺术这劳什子呢?听到意见,虚心接受,是理想状态,同时,也是伦理的要求。只是,这伦理层面的圆融,不免就会带点虚伪,只不过我们没有勇气这样揭露自己罢了。还好,苦心人天不负,最终,苦难没有压垮他,他以顽强的毅力和惊人的勤奋从“丛林”的最底层探出了脑袋,得到了一丝阳光的抚爱。以书法为突破口,他由此赢得了生活,赢得了社会。成功,能够导致人的异化,语云:“人一阔脸就变。”所以我更关心他不变的因素。
   向春兄不变的因素,来自于苦难积淀的纯粹。他在鲜花掌声、筹觥交错中,渐渐如鱼得水,但却没有多少踌蹰满志,倒是仍葆有强烈的批判意识,仍葆有让人甚至有点惊惧的真诚。向春兄常常把新写的文字发给我读,像《三姨》等散文中的真诚,我自感做不到。他经历过太多的苦难,感受过人性中最不可触碰的基础,在他的文章中,毫无遮拦和掩饰。他不避讳亲情中的人各自私;不避讳亲友的贤愚不肖;不避讳凭自己的一点本事,力所能及地帮助亲友……他的述说,常常让人反躬自省,出一身冷汗。我读他的散文后,认为不宜发表。我的原则是“可写的照直写,不可写的不写”,而向春兄则似乎没有不可写的约束。他的文章没有摆出一副道德家优越感的面孔,更没有语言的雕琢匠作气,有点“实录”的生辣果断。而正是这种生辣果断,为社会留下了标本。其实,他以一己出发,已经切入社会演变的大场景,而那些吟风弄月之作,却往往浮泛和空虚,不能“直面人生”。由此,我想到前些时我发表的一篇文章,叫《第三次浪潮:文化回归》,写得太书生气了。我期期然似乎在召唤文化,其实,又何曾看得清文化的样子,又何曾指得出一条可行的道路呢?向春兄看过此文后,曾与我讨论过“展览字”的现象。假设一个青年书法爱好者,不是官二代,不是富二代,甚至没有职业和收入,却又醉心书法,他如何才能生存,如何才能维持其对书法的钟情?他是投身于展览,取得社会的承认,从而获得生活、学习的条件呢?还是将埋首读书,先成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呢?恐怕读书写字的欲望,根本战胜不了肚子饿的侵袭,许许多多极有秉赋的人,也不得不把书法放在一边,先去挣钱活口了。这看起来不美,但这就是现实,这就是当代的文化。“展览字”也许不好,但在一定时段内,它是无可回避的。向春兄的体察,大概也是从自己出发,而不避讳面临的现实。也许,当年他多次被企业开除,吃着那点儿仅有的老本,还酷爱着书法的时候,这问题,已经被考量过无数遍了。
   由此,再说向春兄的书法。
   初识向春兄时,他写一手《曹全碑》隶书,行笔狠辣,入纸三分,功力甚深。魏碑的基础也不错,应规入矩,有金石气。既而,受偶然因素的启示,取法《广武将军碑》、《好太王碑》,糅合魏碑,写出了“陌生感”。这种风格,遂即受到青睐,奖项纷至沓来。按照很“官方化”的说法,是有传统,又有创新,或者说把传统的基础,与当代人的审美意识相结合了。从宏观上说,这话是对的,但正因为其虚,所以放之四海而皆准。
   向春兄的用心处,在我看来,有几个方面。其一,避开了东汉隶书的成熟格调。《礼器》、《曹全》等丰碑大碣,好不好,当然是好,而且是最好。但正因为它好,所以大家习见。“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想脱颖而出,难。“莫买沃州山,时人已知处”,取法生僻碑帖,不失为一种道路。其二,生僻碑帖,不仅指不常见,还指不成熟。正因为不成熟,就有生发的余地,就为取法者留下了较充裕的发展空间。像《广武将军碑》这种隶楷错变时期的作品,就有千变万化的可能性。其三,向春兄不局限于表层的新面目,而是向纵深处发展。他向纵深发展的方向有两个。一个是取法篆书。传统中有个“求隶于篆”的说法,现在基本上成了老生常谈,实际上,在篆书中不仅提供篆引书写的筋脉,还可以提供丰富的构成方式。另一个是取法魏碑,或者说受魏碑的启示。而在取法魏碑的过程中,又分为两个方向,也就是“斜画紧结”和“平画宽结”,这两个方向,向春兄都有尝试。也就是说,向春兄把其隶书的基本格调定位于隶楷错变时期,同时,上溯篆书,下延魏碑。如果细心观察他的作品,会发现他特殊的结构方式,往往借用篆书的体势,而有些作品偏于平正,有些作品偏于欹斜,在大格调下,其实有许多变化。这些变化,由于心熟手熟,应时而变,也便足够丰富。在高手如林,人人心灵手巧的展赛中,他既能有强烈的个人面貌,也努力维持着陌生感,其用心不可谓不深。当然,这种种思路、手段,还是建立在汉碑基础上的,否则,朝秦暮楚,见异思迁,啥也不是。近年,向春兄又肆力于楷书特别是小楷,正在做着各种尝试,上下求索,可能也正寻求属于自己的途径。
   而说到用心之深,当然不仅指隶书。生活相对优越之后,他勤于读书作文写诗,其志绝不在小,这是后话。至于书法之外,他思考的事情,也不会少、不会浅,最终的造就,那就更是后话了。但有一条我笃信不疑,苦难是人生的根,苦难之后的笑,一定是浑厚的笑。
   
                                  孟会祥于2013年7月18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4-24 22:21 , Processed in 0.342158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