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汲古斋主人

汲古斋主人出品【当代书法英雄榜 】——第四板块(书法文化谈,结束篇)林岫先生做...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11: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砚边随想
  
                                                                                   刘洪洋
  
  一切艺术品的本质都是创作者情感的物质再现。书法、篆刻是以文字为依托的线的艺术。康德说线条比色彩更具审美性质,中国古人相当懂得这一点。书法、篆刻正如诗一样,是中国文艺最为发达和最富民族特性的,是中国民族文化结晶——象思维的再现。中国的传统思维是象思维(王树人先生观点),简言之就是观物取象,象以尽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乃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周易•系辞下》)。古人论书处处不离形象比喻,金刚怒目,渴骥奔泉,珠圆玉润……。
  
  “观物取象”的思维与西方概念思维根本不同,象不是不动的实体,不是用定义可以规定的概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相反,象是非实体的,非概念的,也就是具有非对象性和非现成性的特点。因此,“象”是动态的,是“流动与转化”的。正因为如此,“象”具有不同的层次。在“观”的思维活动中已经能领会到,从具象到意象。巫师在直观龟甲裂纹的具象之后,联想使之生意象,并在“玄之又玄”中升华出卦象。“象以尽意”之象,就是在“象的流动与转化”中不断升华出的卦象。汉字是观物取象,象以尽意的直接产物。从大汶口初始的文字发现算起,迄今有六千年历史,至今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活力,而古埃及的圣书字、古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已相继在公元前四至五世纪湮灭了。
  
  汉字的先天象形性使之从诞生之日起就成为审美对象而因此成就了中国源远流长的书法篆刻艺术。据已故语言学家张世禄先生的研究,汉字具有“孤立语”即无字形变化的语言特征,数千年前的典籍在今天依然可读,这是拼音文字所不可比拟的。
  
  象思维引导中国艺术彰显的是律动的线,西方逻辑思维指引的西方艺术呈现的是静止、立体形象。从意境上看中国艺术借助线所力图把握的是宇宙整体上的无限与永恒律动,而西方艺术则是用静止的立体形象把握某种有限的自然与人体静象。中国艺术借助律动深沉的线扬弃了有限的形似从而突出了神似,晋入“不役于物”之境,突出了作为整体宇宙内在运动那种生生不已的精神。苏轼说的好“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中国的宇宙是一种化境,书法也是一种化境。篆书的裏锋,本质上是逆。《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周易》讲“无往不复,天地际也”。西方宇宙是一个由认识和描绘并由工具来验证的物理宇宙,其宇宙观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工具发展史。中国宇宙是由人的直观体悟并由心来验证的道的宇宙。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自然包涵日常理解的自然界,外延确比之宽泛的多,指的是宇宙的根本。从人为走向自然有返朴归真的内涵。道家所反对的人为,不是所有的人为而是妄为妄作,也就是庄子所说的那种“物累”、“物役”。老庄崇尚自然,向往至简与无限,曾被有的学者批评为复古和倒退。这不过是皮相之见,没有看到老庄的实质。自然的理想精神境界是人的精神从人为、繁琐中超越出来,能循着人与事物的自然本性活动,超越有限而与无限浑然一体时就达到了最高的精神境界。
  
  书法、篆刻的根在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思想参会交合,深入中国艺术肌理。纵观千载,乐此不疲者如恒河沙数,聪明过你我者亦不可算。艺术有自身的规律,唯尊者方能久远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11: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刘洪洋产生巨大影响的几种读物:
  
  从事艺术的学习与创作已三十余载,然在我记忆中较为深刻的几种读物是:《美学散步》宗白华、《石壶论画语录》、《艺术与视知觉》(美)鲁道夫.阿思海姆、《文艺心理学》朱光潜等。
  
  书法、篆刻均为视觉艺术,它由线条传达艺术信息,其光彩是极绚烂又极平淡的,有清水出芙蓉之美。艺术的形象要准确,然后再加以艺术化、抽象化。拉近作品与观赏者的距离,进而产生共鸣。人的视觉有潜在的原则,在尊重这种原则的基础上,提醒着人们什么是艺术,什么不是艺术。这样不仅用作品指导人们的视觉,更强化了对视觉效能的最大化,创作出让人认同的好作品。
  
  

点评

美学、生理学、心理学引入书法创作,便是刘先生过人之处!  发表于 2013-11-10 16:0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14:5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四:傅亞成别署孤云堂,一九六四年生于河北承德,师从著名书画篆刻家言恭达先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篆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字博物馆客座研究员、世界教科文卫组织专家、河北省书协评审委员会副主任、篆刻委员会顾问、承德市政协常委、承德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曾担任全国第二届篆书展评委、“四堂杯”全国书法精品大展评委。
  作品獲獎:
  ●第三届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艺术奖一等奖
  ●第二届全国楹联书法大展银奖
  ●第一届全国扇面书法大展银奖
  ●第一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奖提名
  ●中国(沈阳)书法艺术节银奖
  ●第四届全国楹联书法大展全国奖
  ●中国书协当代名家工程—500人精品展
  ●全国首届篆刻艺术大展铜奖
  ●首届“岳安杯”国际书法大展一等奖
  ●第二、三、五届“赛克勒杯”中国书法大赛金奖
  ●全国魏碑书法大赛一等奖
  ●中国文联首届书画篆刻家作品展一等奖
  ●国际科技成果全国书画名家大展金奖
  ●世界华人艺术精品大展纽约国际艺术展览国际金奖
  ●《中国书法》年展——当代中青年书法60名家提名展
  ●全中国代表书家作品邀请展
  ●风雅颂•首届全国中青年代表书家提名双年展
  ●当代中青年代表书家提名
  ●“书法报”提名青年实力书家
  ●第四届北京国际书法双年展名家邀请展
  ●被中国文联评为“中国百杰书法家”
  近几年作品先后入展一、二、三届兰亭奖、全国五、六、七届书展、四、五、六、七届中青展、新人展、行书展、草书展、行草书展、扇面展、大字展、楹联展、正书展、小品展等中国书协展览近50次,并在国际、国内重大书展(赛)中获奖160余次。曾多次出访美国、韩国、日本、新加坡、荷兰、法国、比利时、德国、瑞士、迪拜、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卢森堡等国交流讲学并举办书法展。作品被中南海、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中国文字博物馆、美国赛克勒美术馆等十余家博物馆收藏,2006年赴深圳举办中国书画名家四人展,2012年赴德国举办个人书法展,全中国代表书家任团长赴日交流,2013年中国艺术家代表团任副团长赴美交流。应邀参加第二十五、二十六届国际兰亭书法艺术节,作品曾作为国礼赠送外国贵宾。学生多人多次在中国文联、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国家级书展中荣获金、银、铜奖千余次,其中十余人加入中国书协。出版有《中国当代艺术名家•傅亚成》、《当代书坛书家•傅亚成卷》、《傅亚成书法艺术》、《傅亚成书法作品精选》、《傅亚成篆刻作品集》、《中国书坛九十家•傅亚成》、《制高点—国展最高奖书家傅亚成》、《墨舞德国—傅亚成书康乾诗句》、《傅亚成师生作品集》等。
  
nEO_IMG_IMG_6962_meitu_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15:04:34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代书法文化的思考
  
                                                                                                               ——傅亚成
  
  
  
  众所周知书法承载文化,几千年来亘古不变。书法的空前繁荣,出现了文化严重缺失,致使书法与文化两者发生了“裂变”,原本水乳交融却变成分道扬镳。文化趋于边缘化并非危言耸听,这是极其危险的信号须引起高度重视,从而还原书法文化属性。那么是何原因造成了书法与文化的割裂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展览的误区
  
  当下已进入名符其实的展览时代,各类展赛汗牛充栋如雨后春笋令人目不暇接,每月都有各类大小书赛六七个以上,除极少数六十年代的书家仍乐此不疲的在坚持,大部分已退出展览角逐,有的沉潜回归以期厚积薄发,有的偃旗息鼓而另谋出路。真正活跃书坛的是青年人,他们脑子活又不乏聪明,学书时间不长却能制作出让评委眼前一亮的作品,他们若有一件作品成功便如法炮制下一件。加之当下一些名目繁多各类冲刺班、加强班、备战班的推波助澜,使原本喧嚣的书坛变得更加浮躁,甚至有的备战班俨然成了制作、染色、做旧、拼接的技术培训班,使整个书坛的展览作品花里胡哨眼花缭乱,跟农村赶庙会似的俗气致极!好在中国书协意识到此现象的严重性,现已严格规定作品规格及尺寸,这的确是书坛的福音。然而作品文化缺失问题却如影随形的出现了,重制作重技法而轻文化。书坛又进入炫技的怪圈,文化被忽视甚至边缘化是发人深省的问题。究其因展览过多过滥无疑是最直接最具误导的始作俑者。诚然,任何一个展览的出发点都是宣扬中国传统文化且积极健康向上的,但展览的频率、规则、评审值得商榷,仅凭几分钟便确定一件作品的优劣,除了作品形式、章法和线条,还能从中发现什么?现在年轻人又很懂评委好恶,多则几千字少则几百字密密麻麻、铺天盖地的展现在评委面前,再加之万件或千件作品评委总有三头六臂也很难发现作品中哪有硬伤,错字与漏字。当下的评审越来越公正、透明、科学,但繁重的评审工作还是不能尽如人意,一些错字连篇“里”、“裹”不分的作品有时还是侥幸逃过了评委的法眼,入选甚至获奖。那么仅凭一件经过精心设计准备的作品能从中看出作者的文化底蕴来吗?答案是否定的。这就是展览使书法与文化割裂的根本原因!若以后展览少了、精了,再改革一下加入文化考核这一环节,可能会让那些忙于赶“展”之人回归一下传统,记得有人把参展叫做“打”比赛,一个“打”字耐人寻味……是不是展览中加入文化考核就彻底解决书法与文化的关系了呢?也不尽然,这只是浅层现象,更重要的还是要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乃治本之道
  
  说到文化许多人会说不就是唐诗宋词吗,我会背很多。其实我们谈的文化非彼文化,是广义的包含儒、道、释、文、史、哲以及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之一切文化属性的精神关注,是一个人穷毕生之力皓首穷经的守望。几首唐诗宋词怎能担此之重?书法只是文化的一部分,若就字论书太过浅显,这也是当下书坛共同缺失的东西。认识到了文化的重要性,就要沉潜下来与文化“促膝谈心”,深入文化内核去挖掘、吸收、若人人自觉回归文化积淀,那么书坛将是别样风景,后之视今,亦将敬畏于今。愿有识之士从自身做起,别在游弋于展赛,得意于获奖。事实已经证明在当下无论你获多少次奖都无人关注,更遑论成名成家,偶尔参赛是良策。基于此,重视文化回归文化势在必行,只有书法与文化并行,才无愧于这个时代,创作出的作品才能耐人咀嚼、含蓄蕴藉,使观者既欣赏到高超之技巧,又读出文化精神之内涵,从而赋予了书法文化的时代性。
  
  文化一词几句话难以诠释它的内蕴,只有潜心问艺、孜孜以求、集腋成裘,就好比打井,打的愈深获取的水愈甘冽清醇。我们这代人原本底子就薄,再不争分秒的“恶补”让文化涵养自己,最终落个徒具功力技巧而浪得虚名而已,定会被历史遗忘。而古人个个是学富五车、知识渊博、吟诗作赋、才高八斗之贤达,书法在古人眼里为余事,乃雕虫小技,古代哪有书法家及创作之谓,而反观当下,书坛大师满天飞,书法家车载“斗量”,其实这是无知的表现,也是愚蠢的行为。更是讳莫如深的自恋!咱自知人微言轻管不了别人就约束好自己吧。从自身做起,厚积薄发,探幽索隐,期待有一天人们不再讨论这个不该是问题的问题,使书法与文化常态化,人们思考的是书法与文化如何提升深化不再视文化与不顾,而人人是文化的践行与传承者。那才是中国书法真正的春天,我期待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15:05:59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傅亚成影响巨大的五本书 

        对自己影响最深的5部书首选《史记》,不读此书无以知历史更迭。鲁迅称之为无韵之离骚,华夏历史透过书籍扑面而来,帝王百姓的命运在时代面前细碎如尘埃,讲述历史如同散文一样优美.司马迁悲壮的人生犹如史诗一样可歌可泣,他对理想的追逐从未曾因不堪忍受的酷刑与屈辱而停止,《史记》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历久弥新。
  
  第二部为《论语》,自古就有一部论语闯天下之谓,其对出世入世之阐述,可谓度世金针。孔子的经典巨著经得起千年推敲及考验.他对生命极度的思考及扣问值得百代推广沉思.对儒家文化穷其一生地传播永远值得后人信服学习。
  
  第三部为《红楼梦》,其实《红楼梦》是一部无所不包的百科全书,它集人伦、处世、诗词、医学、美容、保健、饮食以及建筑于一身的鸿篇巨制,可谓深邃之极,令红学追随者们叹服!通过一个豪门的兴衰折射了一个朝代的百孔千疮。无论描写人物服饰性格的复杂和众多,还是园林亭台的奢华及别具匠心,乃至药丸反茶饮的制作都体现了当时贵族的奢靡。小说描述的宴席的一道道菜品,一碟碟茶点无不生动到摆在眼前,让人对中国历史的各种文化叹为观止。
  
  第四部为《鲁迅全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的真实写照,也是最不能让人忘记的样子,他无论是白描还是板画都改变不了他清癯的样貌,他的脸上看到了他的笔是一把锋利的剑,毫不留情地刺向当时愚昧的民众,腐烂的制度。他对世态的讽刺及良政的呼唤都深深刺醒着民众麻木的心,他貝备着知识分子软弱外表下最勇敢的心!他貝备着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担当。
  
  第五部为汉.许慎《说文解字》,学书离不开汉字,早在秦汉两代就有用字规范用之童蒙课本,以《仓颉篇》、《史籀篇》为代表,这两篇虽押韵便于记诵,但不附解释。而许慎《说文解字》从字音、字义基础上收入了九千多个小篆,另还收录了五百多个古文,二百多个籀文以及相当数量的异体字,用六书分析汉字结构,诠释汉字本意,其体例严谨,文字出处有据,是通古达今之桥梁,学书者无论专攻任何字体,都绕不开《说文》对其深厚滋养。
  
  
   ----傅亚成


点评

太好了.吾亦太史公司马迁之粉丝.尝于数年前.跋山涉水.至韩城太史公祠瞻拜.临大河涛涛.听松风龙吟.追依其风.遥望千古.恨不能为其门下走狗。  发表于 2013-11-8 06:4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15: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五:叶华洲,男,1965年10月生,江苏金湖人,国家二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青少年书画协会副理事长,淮安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淮安市政协委员,淮安市文联委员、协会部主任,江苏省国画院特聘书法家。书法获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最高奖),全国第四届正书展提名奖;“岳安杯”国际书法大展奖;“墨舞神州”全国书法电视大赛获奖。书法先后参加国家级(中国书协)展览三十余次、省级展览四十余次。书法作品被多家博物馆、美术馆及奥运场馆“水立方”收藏。
  
  叶华洲书法作品部分入展、获奖情况:
  2004年,入展全国首届大字书法艺术展(中国书协主办)
  2005年,获全国第四届正书大展提名奖(中国书协主办)
  2005年,获“岳安杯”国际书法大展铜奖《中国书法》
  2005年,入展全国首届公务员书法大展(中国书协主办)
  2005年,入展“书法导报”国际书法篆刻展
  2005年,入展“冼夫人”杯书法艺术展(中国书协主办)
  2005年,入展“走进青海”全国书法大展(中国书协主办)
  2005年,入展中国书坛五届新人新作展(中国书协主办)
  2005年,入展西泠印社中国书法大展
  2006年,入展纪念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全国书法大展(中国书协主办)
  2007年,中国书协千喜、千福、千龙作品展
  2008年,作品被中国书协、奥组委征集悬挂在“水立方”(中国文联
  、中国书协)
  2008年,入展中国书协名家工程千人千作展(中国书协)
  2008年,参加中国书协楷书委员会举办的“全国楷书名家邀请展”(中国书协)。
  2011年,纪念建党九十周年全国书法展(中国书协、全国总工会)
  2011年,“德信杯”全国书法展(中国书协)
  2011年,“林散之”奖书法双年展(江苏省人民政府、中国书协)
  2011年,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获全国奖(最高奖)。
  2011年,“墨舞神州”全国书法电视大赛获奖
  2012年,全国首届张芝奖书法展入展(中国书协)
  2012年,全国第二届册页展入展(中国书协)
  2012年,江苏省优秀文艺作品奖(最高奖)(江苏省文联)
  2012年,“政府文艺奖”一等奖(淮安市人民政府)

叶华洲近照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15: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字不是写字
  
                                                                  ——浅析中国书法的书意与文义的统一
  
                                                                                                           文/叶华洲
  
  中国书法素以境界为上,认为“有境界则自成高格”。仅就作品而言,所谓境界,就是书法的意境,亦即通常所谓书意,是书法美的集中反映。书意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能离开文字或者文本表达而独立存在。说白了,书法,写的是文字、语句或文章。书法表现的特点是在文字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孕育并逐渐独立(不借助于其他艺术)而形成的,所以,书法离不开汉字,书家有必要了解汉字的发展与演变,方可对书法的形式语言有更深入的认识与理解。
  
  对于书法创作者,写什么字,什么样的内容,首先要考虑的是文义。所谓文义,是指文章的义理,文章的内容,或者字句的内容与所蕴含的意义。书法以其运笔的多样性写出丰富变化的线条,又以这样的线条组合成千姿百态的文字造型。这些变化与造型风格即是创作者个性的体现,也是对其思想情感的表达。纵观书法艺术史,经典的书法作品不仅能较好地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意趣,同时也表达出其对时代审美的感受和理解,而这些,恰与书写的内容,亦即文义,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兰亭序》、《祭侄稿》、《黄州寒食帖》无不是书家书意与文义相结合的典范。文字内容的选取和创作,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衡量书者的艺术涵养(学养、精神、品格、境界等等)。有极高文化内涵的书写内容,才能触动创作者的灵魂,带动笔墨,催生历史杰作。
  
  书法艺术之美,缘自书家的精神世界,是心灵深处开出来的花,是真实情感的映射。书法艺术的生命,深深植根于书家的情感沃土中,而这种情感又是基于书家对现实人生的感悟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把握。书法作品,不仅体现出书家独特的审美理想,也是其坚韧的个性与人格精神的外在表现。不论从作品的艺术形式,还是思想内容来看,一幅好的书法作品都是“缘情而发”的,都有自己的个性。
  
  艺术作品要以情动人。而书法艺术的情感表达除语言文字直接抒发这种方式外,更兼有书法本身的形式美感相配合,因而具有特殊的感染力。
  
  颜真卿的《祭侄稿》是由真挚感情浇灌出来的不朽杰作,是心灵的奏鸣曲,是哀极、愤极的心声,是血泪凝聚成的不朽巨作。作者丧侄的巨大悲痛不仅诉诸文字语句,更有在“忘情”状态下无意识的书法表现,使作品产生出无比优美的艺术效果。静观这样的作品,会觉得作者不是在写字,而是在诉说。这不是常态下的艺术创作,而是强烈情感控制下的人不由自主地自言自语,一气呵成,倾吐完了,作品也完成了。正是这种不可思议的创作方式,把原本属于人之常情的亲情抒发上升为一种审美表达。这样的作品是可遇不可求的,这种创作体验于作者本人也是不可重复的。
  
  书法艺术所表达的情感,除人作为凡夫俗子的七情六欲,更有对人生抱负的兴叹与境遇遭际的感喟。《黄州寒食诗帖》是两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作品所饱含的生活凄苦之味与心境悲凉的感伤,欣赏者不仅通其诗可以体会,更可以通过苍劲沉郁的书法获得更深的领悟。作品笔酣墨饱,神充气足,恣肆跌宕,飞扬飘洒,巧妙地将诗情、画意、书境三者融为一体,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书家的境界与情怀都是不同的,而同一创作者在不同的情境心境下,创作意图与书写的状态也千差万别。千古传颂的《兰亭集序》正是一幅由书法盛会而起的人生感怀之作。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孙绰、谢安和释支遁等四十一人,为禊事活动在兰亭宴集。与会的人士都有诗作,事后把这些诗篇汇编成集,《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所写的序言。文章记叙了兰亭周围的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流露出美好易逝、生死无常的忧伤。这篇文章具有清新朴实、不事雕饰的风格。语言流畅,清丽动人,与魏晋时期模山范水之作“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篇》)迥然不同。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以短句为主,在散句中参以偶句,韵律和谐,悦耳动听。
  
  人类的情感类型是很丰富的。而书法艺术在表现情感的同时,也是对这种情感进行审美。无论是正气激射的悲愤,还是无可奈何的忧伤,或者伴有破碎和毁灭感的消沉情绪,以及愉快、轻松、宁静、舒畅等情感,在书法作品中表现出来,与现实生活中经历体验是完全不同的。后者只是一种宣泄,人是被动的。而前者,人是通过对自身进行观照,启动思考,从而实现对自我的超越,并进而使灵魂得以净化。
  
  通常人们习惯把书法俗称为写字。然而,书法艺术是一种承载文化内涵的精神活动,它的核心价值不是停留在“显示字迹”(展示汉字)的表层。书法与文学、文辞不可割离,而且,它们之间有一种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直接的联系。如果强调书法家的艺术修养才是第一重要的,那么文学修养、文字基础就是这种艺术修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追求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是艺术创作的普遍规律,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一定是形式和内容完美结合的作品,一位优秀的艺术家表达的作品一定是形式和内容结合的典范。书法创作存在一个选择题材、结构布局、熔铸主题、驾驭体裁、塑造形象的过程。书家对内容文字、文辞内容的借助,其题材的选择、应用过程,不可回避地要表现创作者的主观意识、内心情感和性格特征。早在唐代,孙过庭的《书谱》就阐述了书法家情、意、思、神与文辞文学内容、再创作点画以及书法作品的关系。现代书法艺术的创作和研究,应该在更高更深的认识和理念中,把文、情、书更自觉更完美地结合起来,而不是弱化甚至割裂它们之间的直接关系,一味追求美术化的视觉效果。书家所选择的文章或者其本人所创作的文章,内容势必影响书写者的心理环境。书家书写时对文字通常是默诵着的,字音的清浊,词句的长短,往往影响到呼吸,而文句的抑扬顿挫,则自然带动书写的节奏,使书写者的情绪难以抑制,心灵为之颤动不已,所有这些相互作用的力量,最终外化成笔下的律动。所以,书法是写字,又远远不是写字这么简单。坚持书法文辞内容与作品视觉形式的有机融合,是书家从创作实践中获得的宝贵经验,也是把握艺术创作规律的客观要求。文学创作与书法创作这两条原本相对独立伸展的精神活动轨迹在此交汇,相得益彰。我想,这世界上也许还没有一种艺术类型能够像书法这样与文学能够形成如此奇妙的律动。这也是属于人类的书法艺术最独特的魅力。
  
  书家选择书写的文字内容,通常是一首诗,或者一段诗化的文字。在古代,古人行文大都注重文句简洁,抑扬顿挫,韵味悠长,与书法有着天然的契合,选择不是问题。而现代文体中只有诗歌还有可能注重节奏和韵律,所以对书写内容的选择变得不那么容易。中国古典诗歌及诗化的文字是中国古代汉语精华的浓缩与凝聚,它将古汉语的音与意的揉合之美发展到了顶峰,书法则将汉字的形式之美推向极致。而形、音、意在人的大脑中本来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诗歌与书法的结合就可以将汉字的音意综合之美推向极致,达到理想状态。这种理想状态在古人的书法佳作中,已经十分完美地体现出来了。
  
  书法艺术是自由的。每一位书家都希望写出自己的一方独特天地。没有既定的规范和定律需要墨守,但这并不意味着仅仅执着于创造技巧与形式以炫人耳目就是成功。翻翻书法艺术史可以发现,哗众取宠的“标新立异”都是表面的,最终都是过眼烟云。真正流传下来、经得起揣摩的,是那些表达真挚感情的作品。中国传统文人书画艺术讲求诗、书、画、印结合,所谓“书如其人”、“书为心画”,都是让作品最终归于创作者的真实性情,使艺术品格与创作者的人格相统一,成为其人格的延伸。
  
  今天,我们在强调书写基本功的同时,更加注重倡导书法的文化价值观。判断一名书法家的功底,不仅要看他是否拥有纯熟的技法,更要看他的内在文化学养。从这一点是说,注重书法创作中的文义与书意相统一,不仅是秉承传统书法艺术的优良传统,也是书法艺术现代化的召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15:24:12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叶华洲有巨大影响力的五本书

  《美的历程》李泽厚著
  
  《第三次浪潮》托夫勒著
  
  《美学》黑格尔著
  
  《南怀瑾与彼得•圣吉》南怀瑾与外国学者彼得•圣吉的对话录。
  
  《林散之传》王广汉著
  
  

点评

.惭愧.于西哲也.黑格尔太为高深.常望而却步.尼采.弗洛伊德诸贤人书.已为友借多年未还.吾亦未催促.何哉?艰深不易读也。  发表于 2013-11-8 06:5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15:25: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汲古斋主人 于 2013-11-8 21:59 编辑

叶华洲家装设计
家装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15:26: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汲古斋主人 于 2013-11-8 21:59 编辑

叶华洲家装设计
家装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4-20 02:47 , Processed in 1.149711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