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2098|回复: 341

在散淡与严谨之间-----刘洪彪书法馆扫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14 22:4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走进刘洪彪书法馆





DSCF3107_nEO_IMG.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3-14 23:04:52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洪彪艺术简介




       刘洪彪,字后夷,号逆坂斋,1954年生于江西萍乡。第二炮兵政治部文艺创作室副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草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书法培训中心教授。首届中国书协“德艺双馨会员”,2006年度“中国书法家进万家活动”先进个人,2007年获中国书坛首届兰亭雅集“兰亭七子”称号,2007年在北京设立“刘洪彪书法馆”,2008年成为被总政治部授予“全军文化艺术工作先进个人”称号的唯一书法家。作品参加国内外诸多高规格大展,1994年、2004年先后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刘洪彪四十岁墨迹展”和“刘洪彪五十岁墨迹展”。出版作品专集、合集7部,出版文集《缀连琐碎》。曾应邀在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国家画院等高等学府授课。作品被中南海、故宫博物院、毛主席纪念堂、中国美术馆、军事博物馆等文博单位收藏。曾多次出任全国电视书法大赛和全国书法展览评审委员。2008年出任全军美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副主任。


DSCF3261_nEO_IMG.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3-14 23: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迎风举步写风流

——记萍乡籍著名书法家刘洪彪


本报记者  李红娥 戴毅恒




       高高的、瘦削的个子,刚毅的、有如雕塑般的面孔——这是2008年11月9日下午,在戒备森严的北京第二炮兵大院门口,记者见到刘洪彪先生时的第一印象。

        在他的引导下,我们来到设在二炮大院内的刘洪彪书法馆,参观馆内陈设,欣赏书法作品,置身于芳香四溢的书海中,品着清茶,聆听着刘洪彪先生对书法、对亲人、对家乡的款款深情,感受着这个萍乡游子不平凡的人生历程。

        逆坂走丸  迎风纵棹: 刘洪彪的学书之路

        刘洪彪认为,富人与穷人的成才代价完全不一样,如果将成才比作过河,由此岸到彼岸,那么,富人只要坐船过去,而穷人却要借船、租船、买船,甚至需要泅渡,游过去。他说:“我的学书经历如同‘逆坂走丸,迎风纵棹’,所以我为自己取了一个‘逆坂斋’的名号。我一直在享受着求索的艰难,从不气馁。”

        1954年出生于萍乡高坑矿老虎冲一个矿工家庭的他,尽管自幼聪慧、极有悟性,却并未得到命运的青睐。不到八岁时,父亲因煤井事故被夺去生命,年轻的母亲带着大不过十岁、小不足两岁的四个孩子苦熬日子。此次劫难在他的人生中烙下刻骨铭心的印痕,也铸成了永生无法弥补的遗憾:“一是无缘进入大学课堂接受高等教育,大大限制了我才智的挖掘和事业的发展;二是过早失去父亲,几乎没有享受过父爱,几十年一路走来,孤寂伶俜,从来不知‘背靠大树好乘凉’是何种滋味。”

        苦难并未折断少年刘洪彪翱翔的翅膀。不管前路有多少风霜雨雪,他就如一只坚强的雏燕,迎着风,迎着雨,孤傲地飞行:

        小学三年级时,他在高坑煤矿第二职工子弟学校获得年级写字比赛钢笔字第一名、毛笔字第三名,并常随老师办黑板报、油印小报,写大幅标语,画宣传画,这段经历让他与书法毕生结缘,从不离弃;

        16岁初中毕业时,先在高坑矿当矿工,两个月后调出煤井搞宣传,后担任团委宣传干事,成为矿上的文艺骨干,19岁时,楷书作品入选萍乡市美术摄影书法展览;

        1974年,20岁的他,放弃50余元的月薪并即将入党、做党委秘书的优厚条件,毅然从军,去寻找更大的天地,去开创他的学书之路。

        外面的世界尽管大,但对于一无祖传庭训、二非科班出身、三未入室拜师的刘洪彪来说,人地两生,学书从艺更为艰辛。

        当兵入伍后,“从电影放映员到管道工,从城里到山区,折腾了好几年;从一个踌躇满志、生龙活虎的阳光青年到一个两度胃穿孔、四次肺胸膜破裂的疾病之躯,耗费我半辈子。但无论如何,我都没有后悔过,没有抱怨过,没有改变目标。”刘洪彪回忆说。

        1976年从部队机关到滇南山区的基层连队时,日常生活十分紧张,早起出操,白天训练施工,晚饭后搞农副业生产,稍有空闲,连队还要组织学习、唱歌、体育比赛、帮厨、上山砍烧柴、下地割猪草,半夜还可能叫起来站岗……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仍然坚持在不足一人高的小仓库里临帖读书。有时还挤出时间义务为连队办墙报,为战友写条幅。1977年,他因胃病住院长达80多天,病情稍好,他便读书写字,并为医务人员和病友写字500余张。1978年秋,24岁的他因胃穿孔再度住进医院,在尚未痊愈的情况下接到调令,回到部队机关。29岁的他第二次胃穿孔,竟在住院期间坚持在病榻上参加了文化补习班的毕业考试,并取得总分第一名的成绩。

        正是这种“一根筋”“一条道走到黑”的痴狂和韧劲,让刘洪彪的书法之路越走越宽广,留下一串串清晰而美丽的足迹:

        1980年,他的书法作品首次发表于武汉军区《战斗报》,此后,书法、篆刻作品频频见报、参展、获奖,在军中名声渐响;

        1987年,他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并在洛阳博物馆举办二人书画联展;

        1988年,他获得全军书法比赛一等奖;

        1994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刘洪彪四十岁墨迹展”,国务委员、国防部长迟浩田,中央军委委员、总后勤部部长傅全有,总后勤部政委周克玉,中宣部副部长翟泰丰分别为展览题词,中国书法家协会代主席沈鹏题写展名,第二炮兵司令员、政委等诸多军地政要出席开幕式,在军中、在书界引起极大轰动;

        2000年,他在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理事;同年被授予中国书法家协会首届“德艺双馨会员”称号;

        2002年,48岁的他进入中国书法家协会评审委员会;

        2004年,他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刘洪彪五十岁墨迹展”,其颇具探索意义和创新精神的作品形式、展厅装置,以及全部以自作诗文入书的超强综合素质和创作能力,再度引发书坛的强烈反响;

        2005年,他在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五次代表大会上再次当选为理事,并出任草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2006年,他作为第二炮兵三名代表之一,出席全国第八次文代会;

        2007年,他在北京第二炮兵机关设立刘洪彪书法馆,创军队艺术家个人在军营设馆的先例。是年,他荣膺首届中国书坛兰亭雅集“兰亭七子”称号;

        2008年,他成为总政治部表彰的60名“全军文化艺术工作先进个人”中的唯一书法家。同年,他先后随中国书法家代表团和中国友好文化交流团出访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和韩国。

        刘洪彪书法馆总面积300多平方米,含陈列室、创作室和储藏室等多元空间,常年陈列历代经典书法临作,并不定期更换展示刘洪彪个人的书法新作。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沈鹏先生为其题写了馆名,二炮政委、副政委、政治部主任和中国文联、中国书协领导,以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参加了开馆仪式。书法馆给了刘洪彪一个更独立、更宽阔的创作空间,标志着他的书法事业进入到一个新的层面和高度。

        眼界容五洲风动 胸间纳四海浪翻:刘洪彪的书法境界

        刘洪彪兼涉诸体,真草隶篆皆能,被称为书法创作方面的“全才”。专家评论,他的作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既“有我”,又“无我”,超凡脱俗,大气磅礴。

        独特的艺术语言,缘于刘洪彪对书法艺术的独立思考和独特实践。

        刘洪彪认为,书法家不应该只是一个写字匠,抄一辈子古人、他人的诗文,更不能沦落为江湖艺人、街头把式。因而,书法家不能只盯着书法圈,不能只限于书斋翻书练字,就得“眼界容五洲风动;胸间纳四海浪翻。”怎么“容”?怎么“纳”?就是“打开电视,浏览世界;查阅典籍,涉猎百科;俯首书斋,思连今古;置身床榻,心游乾坤。”因此,刘洪彪十分注重提高各方面素养,他读书涉猎甚广,兴趣爱好广泛,对音乐、体育、美术、装帧设计等关注尤多,且颇有见地。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刘洪彪气质”:他将记载自己军旅生涯中点滴往事的日记信函、激情涌动时创作的诗词对联等进行二度创作,成为内涵丰厚的书法作品。他的四十岁墨迹展中的日记、联语、文章和五十岁墨迹展中的律诗、联句、祝辞、絮语、杂文等,都是“书自家诗文,吐自家心声”,让人不仅享受到书法的视觉盛宴,还从中品读到一个真性情的刘洪彪。而这些自己创作的律诗、联语等也多有佳句妙语,如“心中纳万物;笔底发千姿”“迎风举步足音重;逆水行舟桨声急”“登顶志高能摘月;踏海心宽可泛舟”等,既有情境交融的美感,又不乏生活的哲理,给人启迪。

        刘洪彪说,每一个时代的书法都有其鲜明的时代属性,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明尚态。他认为当代书法大抵是尚“式”。为何尚式?一则,因为书法发展到了“展览时代”,作品是悬挂起来观赏,首先要有视觉美感,这就迫使书法家在形式构成上下工夫;二则,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取向也在不断变化,现代居室的装饰讲究美术感和视觉感,传统的书写方式和装裱形式已不能与现代化的楼堂馆所相谐调。因此,书法作品形式构成的创新就势在必然。

        在书法形式创新方面,刘洪彪提出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理念——展厅是件大作品。长期以来,书法家仅仅是把作品写出来,让装裱师随自己的习惯、按照传统的方式装裱完,然后挂满墙面,让观众看。刘洪彪感觉到,这样的展览,很容易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因为在嘈杂、混乱、拥挤的环境里,是读不出书法的味道来的。他决定从策展、布展改革开始,探索一条打造书法展览整体形象、提高书法艺术文化品位的路子。他还提出一个大胆的口号:“为书法穿盛装,让书法住别墅”。

        这理念,这口号,决不是恣意狂言,而是刘洪彪多年实践探索的理论升华。早在1994年,在中国美术馆办四十岁墨迹展的时候,他就有意识地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和实验。他把装裱作为突破口,事先确定在中国美术馆展厅里四面墙上的作品,一面墙上的作品统一色调,四面墙,四个色调。在装裱的形式上,打破了以往传统的“天、地”的比例关系;打破对联、中堂的习惯裱法;把平面设计的元素借鉴过来,甚至包括挂绳、轴头都作了改进。在2004年五十岁墨迹展的筹备过程中,刘洪彪进行了更大胆的尝试。他借鉴美术展览、平面设计展览、工艺美术展览、摄影展览等装饰方法,弃用卷轴装裱,全部作品均采用板框装饰。这样一来,作品显得平整而厚重,简洁而时尚。同时,他把整个展厅,包括柱子、墙面和展厅以外与观众有联系的地方,都视为一个整体进行全方位设计美化,给观众营造出一个优雅的审美环境。后来,他又相继担负了“中国美术馆当代大家书法邀请展”“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书法提名展”“中国美术馆篆刻艺术邀请展”“篆隶楷行草·五体十家展”和“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作品展”等十多个展览的艺术策划,他用全新的理念和方法进行策划和指导设计,每每给人以新奇的视觉和深刻的记忆。

      所谓“有我”,指的是刘洪彪书法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方式;所谓“无我”,说的是刘洪彪对于自己,对于惯有的模式,都敢于否定、超越和发展,以及他创作时那种忘情、忘我的痴狂状况。“有我”和“无我”交融在一起,达到一种至高的艺术境界。
    
        溪流有情入江海  山壁无欲极云天: 刘洪彪的人格魅力

        如同他刚毅的外型一样,刘洪彪个性耿直,不媚俗,不随流,不重名利,甚至不爱交际,始终保持一份纯净的精神世界。但他为人厚道,对师长、对朋友、对家人用情很深,战友情、朋友情、家乡情、儿女情,种种美好的情感,在他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中酿成香醇的老酒,并发诸笔端,渗透在书法作品中,使他的人品和艺品相得益彰,芳香四溢。

        刘洪彪对家乡一往情深。他从军34年来,几乎每年都回一次萍乡,看望家人,与昔日的师长、朋友叙叙旧。为了安慰和陪伴病重的继父,每次回萍,他都坚持住在生活条件简陋的高坑矿茅屋街家中,在继父的阵阵咳嗽声中半醒半眠。继父去世后,他从北京赶回萍乡,上下张罗,安排继父后事,安抚悲伤的母亲,尽“长子”之孝。

        刘洪彪从不忌讳自己的贫苦出身。父亲去世后,是母亲改嫁伯父,含辛茹苦把他们兄弟姐妹拉扯大,他十分敬重自己的母亲,不管身份地位发生何种变化,他都以她为荣。他说:“一个人永远不能小看父母,得到名、得到利后,一定要与他们分享,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没有他们,就没有你。”因此,刘洪彪在中国美术馆两度举办书法展览,他的母亲,那个满头白发、饱经沧桑的家庭妇女都成为开幕式嘉宾,胸佩鲜花,伸出满是皱褶的双手,与高级将领、书界名流一起,为展览剪彩。作为一个母亲,这是一种何等的荣耀啊!世上的母亲有几人能享受到呢?可她的儿子刘洪彪给了她这种至高的荣耀,她这一生知足了。用刘洪彪的话说,“这一剪平息了很多苦楚。”

        刘洪彪深爱着自己去世多年的亲生父亲。他舍家从军、两度胃穿孔、不懈追求,既为实现自己的心中理想,在很大程度上也为不辜负幼年时父亲对自己的期望。如今,八岁丧父的刘洪彪,攀高涉远的刘洪彪,不知道有多少次梦中见到比自己还年轻的父亲,他无法形容自己的惊喜之情,捧着自己的几部作品专集,奔向父亲,向父亲行着标准的军礼……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北京的床上,多少次泪水打湿衣襟。

        看刘洪彪书法,读刘洪彪日记,与刘洪彪交谈,无不为他的挚情所打动、所吸引。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作为一个军人、一个书法家的刘洪彪,更是一个具有独特个人魅力的刘洪彪。




刘洪彪简介



       字后夷,号逆阪斋,1954年生于江西萍乡。第二炮兵政治部文艺创作室副主任,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草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书法培训中心教授。首届中国书协“德艺双馨会员”。2007年被评为“中国书法家进万家活动”先进个人,2008年被评为“全军文化艺术工作先进个人”。作品参加国内外诸多高规格大展,并多次获奖,蝉联全军第一、二次书法比赛一等奖。出版作品专集、合集7部,出版文集《缀连琐碎》。作品被中南海、故宫博物院、毛主席纪念堂、中国美术馆、军事博物馆等文博机构收藏。曾多次出任全国电视书法大赛和全国书法展览评审委员,应邀在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国家画院等高等学府讲授书法。




DSCF3109_nEO_IMG.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3-14 23:2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散淡与严谨之间

——记著名书法家刘洪彪


      
吴国平




  算起来,与刘洪彪相识十几年的时间了。但不常见。更多的是远远的欣赏。这种有距离感的接触,倒似乎能看到一些东西。虽一鳞半爪支离破碎,可细细想来,亦颇有意味。
近一次见到洪彪是在九届国展和绍兴“兰亭雅集”之后,大约是他领了“兰亭七子”荣誉回来,看上去神清气爽。在二炮机关他那个书法馆里,先是楼下楼上的参观,然后,坐下来,泡上一壶茶,像往常一样,摆开了聊天的架势。书法馆宽敞气派,让人羡慕,难免生出感慨,觉得这些年来,洪彪把写字这事儿的确是做得像模像样有声有色了,似乎有一种东西像宣纸上饱满的水墨一样,渐渐地渲染开了。


  那是一次愉快的见面。我们谈了一些见闻和有关书法现状的问题,有些话题谈得还比较深入和尽兴。看得出,由于处于特定环境和位置的缘故,他关注的面还是比较广的。他在进入一个话题时,思维很专注,往往切入的角度很小,也很随意,但到最后却会发现,这个话题并不简单,也很有意思,有一种小处见大的风格特征。我想,如果书法在当代更像是一场史无前例的运动的话,无论如何,他都难以摆脱一个积极参与者的身份,身在漩涡浪潮当中。这没什么不好,我们都是,只不过介入得或深或浅而已。高明者能够跳出来看到问题的本质,并且,利用自己的学识和智慧来摆脱一些一般人认为很好,但实际上却没有什么意义或者是很糟糕的东西。我认为,洪彪在许多方面还是比较清醒的。这源于他内在的诗性特质和脚踏实地的生活态度。在这里,我不想谈及我们聊天的具体内容(那是另一个话题),表达的仅仅是对他个人的一种印象和感觉。那晚聊天结束时,他送给我一本他儿子刘坦写的小说《死去,活来》。这名字似乎暗合或点破了一种东西,有如谶语,我的心咯噔了一下。但随即感到,的确如此,世界上的许多事物都是这样,有一种劲道,不由分说而又无休止地纠缠在一起。这个细节,加深了我对那个夜晚的印象。

  我说洪彪在散淡和严谨之间,首先是就艺术的态度而言,深究下去,有一种哲学意味。他在进入艺术时,始终能够保持适当的矜持,显出了一种从容不迫的质素。这个质素里包含了许多在浮躁社会里特别重要的东西,比如不急功近利,不人云亦云;不轻易地叫好,也不轻易地排斥;不一概地厚古,也不一概地薄今;不盲从,也不失敬畏;不放弃技法的学习,也不丢失精神的传承;不为了写字而写字,又天天不离不弃;不陷入繁复庸俗的人际关系,又与社会保持良好的互动;不愤世嫉俗,又有相当的菱角;不好高骛远,又有明确的追索等等。

  每个人所走的道路不尽相同。这些年来,通过获奖成名几是定式。而洪彪则是书坛上较少存在的没有在全国大赛中获过奖、起先也没有什么话语权、却能逐步得到各方相当程度认可的书家。这是个很值得琢磨的问题。没有获奖,起码表明从最传统和最时尚两个方面看,他都不在顶端。因为今年来的获奖者大多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把传统写得比较地道,号称能真正与传统对话的所谓“新古典主义”者;二是写得比较夸饰、强调外在效果视觉冲击的流行书风。那么,洪彪不在这两个顶端,又是怎么获得成功的呢?我判断,他恰恰走的是一条中间路线。在不断发展的时代里,又与刻意制造的时风保持一定的距离,可能就给了自己一个相当大的自由空间。我不是说处在两极的顶端不好,获大奖者不乏才华横溢者,表现了对这个社会超强的适应能力,也给今天的创作带来了许多新的可能。但显然这也有冒险的成分。事物就是这样,当它过于强调一些东西的时候,又会令人惋惜地失去一些东西。比如时风里有一种明显的商业特征,这就造成一部分得益者又迅速地成了由于商业化带来的某些艺术偏见的牺牲品。这是另外的话题,不多赘述。我的意思是,千万不要忽视处在中间的那一部分。他们虽然不在最前面,可没有光环的时候倒是更能清晰地看见自己。并且,可以从两端来汲取营养,把别人的优势都变为自己的财富。这需要良好的综合素质和控制能力。养生学有一种理论,就是“把握和控制比发现更重要。”我想书法亦有相通之处,更何况那些真正意义上的发现是少有的,评判的标准也会夹杂着各种其他因素,因人因事而异。而恰当的尺度往往是抵制外在干扰、启迪心智和获得内在和谐之美的关键所在。更有利于接近真实和把握时态,形成自己的独立品格。从这意义上讲,不获奖也并不是什么坏事,有时候恰是另一种成全。至少我们在刘洪彪的身上就看到了这样的结果。当然,我在这里谈及这些,更想说明的是一个心态问题。不被获不获奖所左右,也不大看获不获奖。洪彪就是这样,始终对自己保持相当的自信。有这样的襟怀,与其内心的萧散和淡定是分不开的。

  说洪彪比较散淡,还指精神气质方面。我非常欣赏他现在的状态:情绪饱满,没有忧怨,不把自己放在一个无关紧要的位置上,也不过于夸大自己的作用和责任;善于借助大势,又不让自己完全地被席卷而去,成为某些事物和利益的奴隶;他表面虽然严肃,但内心却包藏着巨大的宽容。这种状态决定了他在观察和判断事物时,更加冷静,更看重本质,更能发现其中存在的美和更多的可能性。他没有假想敌,没有在与外界无谓的抗争中获得勇气和完成英雄形象的塑造,往往是在对于自己的欣赏和较量中达到人格的完善,并从中找到生活的支点。他渴望突变,却更在乎积累,相信聚沙成塔水到渠成这个浅显而又深刻的道理。这些年来,他特别青睐于写作,一本一本地写。手稿的内容比较复杂,有日记书信、有散文杂记、有诗词对联等。记载的大多是身边看似无关紧要的琐事。这进一步见证了他内心的散淡,因为那不是一种蓄意的营构和具有学术意味的建造,更多的是表达,是从看似零散琐屑的生活中获得快乐,感悟人生,感悟美好,找到一种往前走的力量。正像他在《缀连琐碎》里所说的:“到了生命旅途的后程,日记中那些平常琐事的叙述,或许会给自己带来无限的乐趣,甚至生命的动力。”话里透出一份逍遥和超然,他透出一种轻松和愉悦,所爱所喜都那么鲜活。如此,他把艺术创作和自己的生命过程融合在一起了,在对生命本体的关注里寻找艺术的真谛;把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分发出去,让更多的人来分享,或者说,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书法以外的东西,包括他整个的生命历程和精神世界。

  这种超然和散淡的心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审美和艺术创作。你看,他的作品特别注重大的感觉和效果,注重整体氛围的营造,有一种大美术的思维;他的东西从不造做,讲求自然天成和变化,无论是用笔、线条还是结构、布局,都无拘常规,性情所致,风生水起,机趣横生;他的字兼容并蓄,很难说是哪家哪派,但我们不能说它就无门无派,尤其是在类型化比较严重的今天,他的这种无法归类,恰显出了难得的可贵;他字的风格偏重于飘逸和峻美,尽管也不乏凝重和生拙之处,但其精神内核,总有一种散淡儒雅的情态。说实在的,很长时间里,我对他的字有另外的看法,总觉得他没有找到一个真正的自我,但这个看法却在最近得到了改变。由于去审看二炮的一个音乐剧,我在他们剧场的贵宾室里看到洪彪的一件五米多长的大作品。那幅作品笔墨的感觉很好,写得出神入化,完全处在非常自然自在的状态里,没有丝毫做作和安排的痕迹。虽大气磅礴,但并不霸蛮。内容和形式也非常贴切,显示出了一种灵性和非同一般的驾驭能力,堪称杰作。这也是我对他能够作出上述评析的理由。虽然他不是每一件作品都能达到这个境界,但那件作品让我看到了更多的东西。我感到,他是一个很会调整自己的人。现在的他,还处在补充和完善的动态当中。用不了多久,我们会看到一个非常精彩的他。而在这个过程中,他的综合能力将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其作派和作为,很像一篇形散而意不散的散文,只有看完和全面了解之后,才会觉出其中的完整和深意。

  当然,洪彪的成功,不仅仅是由于散淡,更多的是散淡和严谨的结合。认识他的人,仅从外表就能看出,他的不苟言笑的表情里就包含了某种严谨的东西。我说他的严谨至少有以下这样的特点:办事认真,有板有眼;有大局观念;有始终如一的定律;有很好的方向感;有极强的综合能力和辩证思维等等。这些东西看似与他的散淡是矛盾的,但我认为其内在却是一致的。就像河流,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形态,或急或缓,内含散淡的气质,却又始终不放弃奔赴最后的目标。你看,他很早就出作品集、办个展;每天都读书写日记,并坚持书法作品的内容大多用自己的诗文;他在办许多事时都会注意轻重缓急,注重协调和平衡;他从四十岁开始,十年办一次有分量的个展,展览讲究布局,构思巧妙,很有创意,往往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的严谨还包括他的治学精神。他的学历不高,没有多少童子功,也没有拜在哪个大家门下,迷茫之处,也常常会有。但他重视读书、重视交流、重视思考、重视实践、重视积累、重视思想境界的提高和全面素质的培养等等,让自己逐渐地丰富和饱满起来。依我之见,他不是一个才气逼人的人,而是一个富有智慧的人。

                                2007年5月9日于南京
 楼主| 发表于 2009-3-14 23:30:02 | 显示全部楼层




走进书法馆,首先看到的是这些绿色的植物。。。。。




DSCF3110_nEO_IMG.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3-14 23:31:20 | 显示全部楼层
DSCF3111_nEO_IMG.jpg DSCF3112_nEO_IMG.jpg DSCF3113_nEO_IMG.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3-14 23:35:35 | 显示全部楼层
DSCF3114_nEO_IMG.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3-14 23:36:30 | 显示全部楼层
DSCF3115_nEO_IMG.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3-14 23:37:44 | 显示全部楼层
DSCF3116_nEO_IMG.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3-14 23:39:10 | 显示全部楼层
DSCF3117_nEO_IMG.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4-20 15:22 , Processed in 1.406884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