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46|回复: 6

【雪泥】只缘翰墨总关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6 15:5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雪泥 于 2015-3-6 17:08 编辑


[闲话在前]很久没有登陆,是因为密码不知何时丢失了。就像一个熟悉的地方,找不到进门的钥匙,所以只能隔窗相望。远远地看风景,其实这也是极好的。那些旧日里种下的花,种下的草,种下的大树,它们依旧静静地在哪里,不言寂寞。幸运的是,我的文字依然在路上,或许有的被人所知,或许有的不被人所知,其实,这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都用了手中的笔,在纸上行走。这或许就是生命或艺术的意义吧。
只缘翰墨总关情
——吕钟书坛纪事
文/雪泥
照片一_副本.jpg

  吕钟,字子和,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现任河北省书协楷书委员会委员,石家庄市书协理事,井陉县书法家协会主席。曾任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文联副主席兼秘书长、《苍岩文艺》主编,现为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八届政协常委、文广新局副局长。
  书法作品入选全国第二届、第三届正书展,河北省第一届行书、第一届篆书、第二届隶书展、首届正书展,河北省优秀会员作品展;书法作品获石家庄书法展金奖,河北省双拥书法展一等奖,河北省艺术联展二等奖,中国书协培训中心十周年书法展二等奖等。

  吕钟工作室,是个既幽静又热闹的地方。
  说幽静,是因为每每走进吕钟工作室,就会被一股幽幽的书香与墨香包围着、滋润着。这种包围会让心远离喧嚣,慢慢沉静下来。很多时候,我的内心被这种温暖的气息所吸引,并产生一种贴近的渴望。这种渴望,仿佛是在大漠上漫长孤独的旅途中,远远遇见前面的同道,生出的那份亲切和惊喜。
  说热闹,是因为大家经常不约而至,不请自来喝茶。工作室有茶,绿茶,花茶,乌龙茶,还有我最喜欢的红茶。世间,仿佛就应该有这么一个地方,如香格里拉般,让这群意趣相投之人,经常在一起聊聊天,喝喝茶,让心灵有一块休生养息的栖息地,让平凡的人生变得色彩缤纷生动有趣。人生几大乐事:阅书,临帖,对画,尝酒,试茶,诵诗,咏歌,在这里都能找到。
  “其实,这也是我开工作室的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坐在我对面的吕钟,笑吟吟地说。
做为井陉区域内第一个中国书协会员,吕钟的周围,聚集了一大批热爱传统文化的同道,这其中既有书画有成就者,亦有文学爱好者。他们常常会就某领域的某个话题,讨论争执,交流心得体验,一起吟诗写字,一起品酒论道。
  很多时候,我们的话题会围绕着书法。对于书法创作的乐趣,吕钟如是说:“书法创作,就如一个人随着毛笔在纸上跳舞一样,人一旦沉醉在里面,可以做到滤除杂念、凝神静气。”

  正在工作室中欣赏吕钟挂在墙上的作品,一位老者手拿写好的书法作品兴冲冲地走进来。吕钟说,这是老父亲。
  哦,原来吕老先生也是老书家呀。
  “没有老父亲的重视和支持,就没有我的今天。”吕钟认真地说。
  少年时的吕钟,是品学兼优的学子。虽然家境贫寒。但他的父亲对孩子们的教育非常重视。每每回到家里,便会把他叫到身边,先让他洗净双手,再递给他一根白粉笔,让他把最近学的字写一写,当吕钟在院子的水泥地上,写下一行行工整的粉笔字时,父亲常常露出满意的笑容,连连称赞:“不错!不错”,遇到他和哥哥在学习上偶有懒惰懈怠之态,父亲便会责斥督促。
  在这种鼓励和督促声中,吕钟的学习更加努力。17岁那年,吕钟考入井陉县师范学校,从大山里走进县城。在开设的“三字一画”课上,他初次接受正规的毛笔字学习。吕钟的书法启蒙老师是著名画家王云山先生。天资聪颖的他很快引起老师的注意,并着意多加指点。
  遇到《玄秘塔碑》是吕钟书法道路上的第一个转折点。《玄秘塔碑》是柳公权六十四岁时所书,字体端正俊秀,俊俏英伟,引筋入骨,圆润清刚,笔笔劲道,字字珠玑,入道不久的吕钟被深深吸引了。在一遍遍的临摹中,他体味到原帖行笔的韵味,优美的结构,动人的章法,他在书写时内心产生深入的共鸣,他为之激动。这样的临摹是一种愉悦,他沉浸在这种入贴的快乐中,并从此真正意义上开始领悟到书法的博大精深。
  1993年,渴望能更进一步触摸到书法精髓,吕钟报名参加了中书协培训中心第一期书法研修班。但1200元的学费,对于刚刚参加工作两年,工资只有几十元的他,不啻就是笔巨款。几经踌躇,他还是向父亲说出他心里的渴望。
  对于一般人家来说,毕竟书法和工作生活并无紧要关系,况且还有这样一笔巨大的支出,但父亲听他说完后,随即拍板,“只要你真心喜欢,要去就去吧,家里支持你。”
书法研修班的学习,是吕钟书法道路上的第二个转折点。在研修班学习时,非常幸运,他的导师是张海、张旭光,周俊杰三位大书法家,吕钟就像一块干渴的海绵遇到了水,积极地汲取养分。技法上的刻苦学习,书法理论与实践同步体验,对书法美的欣赏,为他日后的书法创作和理论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眼前豁然开朗,书法的大门从此向他真正敞开。
  在书法上浸洇多年,面对新时期书坛流派林立,各领风骚的繁荣,吕钟有一种难得的清醒——清醒地认知,清醒地写字。不骄不躁,脚步踏实地前行。
  也曾有过奋不顾身的时候,大凡事有所成者,刻苦勤奋是必经之路,为提按转折的某一个技法多日揣摩临书,一个冬天下来,毛衫的肘部竟能磨穿;也曾有过困在城中身不知的时候,因为极力追随而无法达到自己满意的境界而懊恼,深夜仍在书案前不肯罢休。一日,妻深夜醒来见身边无人,起身到书房,见他正烦恼无比,便温言劝解:不像便不像,你写出你自己便好了。
  一语惊醒梦中人,仿若醍醐灌顶!是啊,我写出我自己便好,书法的最终目的不就是要表现自己吗?他立时顿悟。于是,他果断放下笔,关上灯,一身轻松喜悦地睡去。后来,在有人遇到困惑时,这一公案,常常被他拿来现身说法。
  他说,于书法之道而言,仿佛黑夜中行走的人,最应该关心的,不是衣服穿得合体与否,帽子戴得正不正,应该是准确地辨清路径与方向。如果不知往哪儿走、寻不到大道上,要么转不出来,走进死胡同,走丢自己。
  除了技法上的探索、实践、研究,关于书法的本质,书法在中国传统文化大环境中的角色,书法与传统文化呈现怎样水乳交融的有机组合,书法理论和书法创作的脱节等等问题,更引起他深深的思索。为此,他阅读大量书籍,陈振濂的《书法学》、朱光潜的《美学概论》、索绪尔的《语言学》、哲学及中国古代诸子百家……,多年来,他遍临诸碑贴,细品遗存,对书法不仅有宏观上的解读,也有细微处的探究,他调动丰富的知识和学养,写下二十多万字的书法课题研究和书法理论研究,以及日常书法创作、书法教学经验。
  对于这些研究成果,他并未止步于此,而是将理论回归于实践中进行验证,他注重书法理论与书法创作相结合,技巧与表现内容相结合。他主张书法应回归传统。他有一句名言,与其在茫茫林原上四处找出路,不如朝着太阳升起的地方走去。
  正是这种清醒的认知,让他的书法作品沉稳和轻灵交相辉映,清晰的线条和丰满的筋骨相得益彰。在他的作品中,你看不到标新立异、慌乱匆忙的痕迹,展现给大家的是路数纯正,法度严谨,雍容澹定的气度。这种气度,是浩瀚江湖任我遨游的洒脱,是阅尽千帆海天澄明的从容。
  著名书法家熊基权先生赞叹道:“吕钟是睁开眼睛写书法之人。”
  吕钟是个底蕴丰厚的书家。
  吕钟心里曾有个秘密,他很少向人提及。30多年前,当阳光洒进太行山那个名为吕家的小山村里,眉清目秀的吕钟,坐在的教室内,认认真真跟随老师学习朱自清的《春》,冰心的《小橘灯》时,那些清新优美的句子,在他的心里种下一棵小小的种子。这棵种子并不是成为书法家,而是成为一名作家。
  当然,若干年后,这枚文学的种子并没有如期开出鲜艳的花朵,而另一粒艺术的种子随着时间的推移,以随风潜入夜的方式,悄悄地生根、发芽,并在他的生命中,长成一棵高大挺拔的参天大树。当他在名为“拥书楼”的书斋内遍读群书时,当他写下与几十篇书法相关的理论研究,二十万字的生活随笔,二百多首诗词时,当他花几年的功夫深入研究杜甫的诗歌特点,当他以哲学的角度阐述诗歌时,我们仍然能从他的字里行间,看到梦想的影子。
  “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很多时候,吕钟是理性而内敛的。写字或者做学问,他习惯于回到内心修练,不浮躁和不浮夸。他在书房内悬挂着一幅自题联,上书“家徒四壁,惟有诗书浑是宝;友结八方,只缘翰墨总关情”。书法或诗词,只是一个楔子,或者一个元素,在书法和诗词的光芒指引下,由此及彼,通过书籍,他看到更为广阔的文化和艺术领域。这样长久的文化浸润,让他的内心更加丰厚和饱满。他清醒地认识到,在这个骄躁的时代,丰富的物质生活,井喷式飞速发展,如龙卷风一般,仿佛要裹挟走一切;又抑或是一种涅槃,摧毁一切的同时,又让那些最具生命力的最坚硬的物质浴火重生。这个最坚硬的内核,就是文化,就是根。他在一首题为“读《兰亭序》”的诗中这样写道:“不愁墨色久无神,但恨目中无古人。积墨成形终画虎,无程空腹慢行文。奇峰搜尽画臣老,铁砚磨穿书客真。恁是寒梅霜雪里,旧年枝上著新春”。他的书法观,人生观在这首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他的身上,我感受到一种禅定的大智慧。禅定即止观,止是放下,观是看破。所谓行亦禅,坐亦禅,这种佛性,在他的身上散发出一种温润的光芒,持久而恒定。
  吕钟是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2005年,吕钟任井陉县文联副主席兼秘书长,主持文联全面工作。在文联工作的六年里,吕钟编辑刊物、书籍,组织策划各种文化活动、主持过无数的书展、画展、研讨会,大大小小与文化有关的事情,他都要亲力亲为,从不敢懈怠。
  他把工作和爱好分得很清。工作繁忙,事务繁杂,在他诺大的办公室里,除了办公桌,并没有一张写字的书案。他心中有一个界线,他自己是这样界定的——拿着公家的俸禄就得干活,得有良心;书法是个人的,不能混同到工作中去。个人的喜好如有一天跟工作纠缠不清时,工作便没了意义。所以,他既不愿因为书法占了工作的时间,被人讥为“不务正业”,而耽误了工作,也不愿把工作的杂芜混到书法的清雅之中,而伤了书法。
  见惯了那些对工作敷衍塞责,混日子拿工资的人,他的工作态度,让我肃然起敬,更让我敬佩的,是他敢于担当的责任感和敢为人先的意识。做为书协主席,他倡导学书法之人,同时要兼学并养,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来滋养书法创作。在他的影响下,一大批书法爱好者或自发地或有组织地学诗写诗。如今,县书协的会员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大多能诗会写,在各种文化活动中,书协会员们自诗自书,格外引人注目。
  做为文联的主要负责人,他积极引领区域文化的健康发展,呼吁同道把自己的所学奉献给社会,与生我养我的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同呼吸共命运,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他主张文化要为社会服务,不能脱离当下搞创作。在他的倡导和引领下,县书协,诗协,美协,摄影协会等各个协会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倡导主旋律,贴近生活,服务生活,会员成绩斐然,作品在全国、省、市级比赛中多次获得好成绩,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口碑。
  做为一个书家,十年来,吕钟在工作之余,坚持不懈开办青少年书法培训班。他的着眼点,不在蝇头小利上,而是通过这样一个方式,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为井陉发现一些书法艺术上的可塑之才,并着力予以培养。基于这样的站位和理念,他在教学过程,对一般的孩子以培养兴趣为主,对天资高、悟性好的学生,他会一直关注和教导,把自己的所学倾囊相授。他的学生中,有不少已在各种比赛中崭露头角。他对井陉书法的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若干年后,这些小树苗会长成参天大树,为井陉的书法事业撑起一片更广阔的天地。
  一个人可以影响一批人,除了他的艺术成就高于他人,更多的是他的人格魅力,他身上的正能量,起着巨大作用。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对于一个人而言,自己力量很弱小时,要端正自己的品行,洁身自好;当一个人有了影响他人的力量时,要惠及他人,惠及众生。这一点,吕钟做到了。
  2011年,吕钟离开了文联的工作岗位,到其他部门任职,但对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他仍然有敏锐的先锋意识。
  开办个人工作室,是萦绕在他心里很久的一个想法。他意识到,近百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书法的实用性慢慢在弱化,越来越上升到一门纯粹的艺术。艺术品的创作也是劳动,而劳动是可以用价值来衡量的,把书法作品,尤其是创作的精品明码标价,通过市场进行量化,以新的形式走进千家万户,从小处说,让生活中溶入更多文化的元素,往大处讲,让诗词和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净化人们的生活,提高整个国民的素养。这个理念,需要一个很好的平台,展示自己的实力,并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任何形式的艺术,都是意识形态的产物,是物质基础发展到一定程度上衍生出来的。经济学家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语)”;哲学家说,“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仲语)”;其实,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
  告别吕钟的时候,夜很晚了。夜色沉沉,回头望去,吕钟工作室的那盏灯光,在黑暗中,一直明亮着。

  注:吕钟亦是石家庄市著名的诗人。吕钟书法作品,皆为自诗自书。
登仙翁山150x50cm_副本.jpg

金华寺圣境灵泉_副本.jpg


民生保险助学题贺69x69cm_副本_副本.jpg


墨梅题画诗_副本.jpg


石家庄政协60周年180x60_副本.jpg


题韩信公园02_副本.jpg


聂绀弩诗集读后60x60cm_副本.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3-6 16: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雪泥 于 2015-3-6 16:42 编辑

———————————————————————————————此处为分割线———————————————————————————————


以下选择了吕钟的部分文字,贴出来,供大家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6 16: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雪泥 于 2015-3-6 16:53 编辑

书法“出帖”谈
文/吕钟
  谈书法的出帖,实际上针对入帖而言的,书法临习时的入帖是对范帖的技法风格的总体把握,站在纯个人的角度,或者说是从艺术表情达性的角度看,临帖是手段,目的是为了通过学到的东西来表现书家自己的性格个性;若是站在整个书法发展的历史看,我们的临帖“入帖”是继承与守,那么“出帖”就是发展与变;若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还可以把入帖看成是学习,“出帖”就是创作。本来书法的“创作”(或是创新)是涉及面非常宽广的,但是我这里不准备单独讲它,而是把它置换成另一种说法“出帖”,这样,感觉上就和“入帖”、临帖紧密联系在一起,让人知道任何书法创新都必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通过临帖来达到的,继承与发展是紧密联系的,这是确定不移的道理。
  以下可以谈谈书法的出帖,也就是创新的具体情况。
  首先,书法的出帖要有个条件,这个条件就是必须要充分理解把握范帖的技法特色、神采风貌,也就是从完全入帖以后才能谈得上出帖。我自己的观点,初学书法时,涉猎面要尽可能宽些,有助于你认识书法的丰富性,掌握必要的技法表现手法,为以后创作打基础,但是要涉猎面多些、广些,不是要你每临一种帖就辄尝浅止,帖都没入进去,朝三暮四的;另一方面强调涉猎广些,是为了防止你死临一种帖,方法的僵化,把东西学死了。这种现象不少见,严格讲,你无论如何不会与原帖作者的审美趣味、思想品性完全相同,出帖是必然的。平常我们看,有些朋友也谈临帖,临遍诸帖。实际上从笔端上看不出他所临帖的风味,这就说明他临的帖没进去,你若是真的临过这个帖并且临得形神兼备的话,在你动笔时无论如何都会不知不觉带出来了,带不出来,证明你的临帖效果不好,站得高点看,就是继承得不好,历代的精华东西都※※掌握住,那会直接影响你的创新与发展。
  要出帖第一个条件就是入帖。那么入帖以后,怎样出帖呢?出帖的标准是啥?概括讲,入帖是力求达到“无我”,即临帖时完全把自己的观点、陈见完全抛弃,在思想、情感上无条件的向范帖靠拢,直至达到与范帖产生心灵的共鸣。但是前面说过,你对原帖再崇拜,一点一画都为之激动,但你和他并不相同,不可能完全一样,不一样就得有取舍,有取舍就是出帖。那么,出帖则是力求“有我”,就是我的性情、性格、爱好为标准对范帖的特点成分作出取舍,那些符合自己审美品位的成分留下,那些不怎么对口味的东西舍去。(我们平常这种取舍都是在无意识状态下进行的,没有对这种取舍进行理性的梳理。)平常我们好谈书如其人,就是因为你这些出了帖的作品,带有明显的个人喜好与品格,所以看了你的字就大致的了解到你一些性格方面的特征了。
进一步说,这个出帖,对范帖特色的这种取舍,不是一种简单的留下与抛弃。理论上说,只要是依自己的性情对范帖进行了取舍上的选择,那么从字画看,你所写出的作品就必然是有新的成分(或因素)在里面了。那么这些新的成分是些什么内容?或者是怎样构成的呢?假如我们把成功的出帖当成十分,留下原帖的东西占三分,那么剩下的七分都是啥呢?我认为仍然是依照自己的性情,通过临其它帖进行筛选后剩下的东西。原帖留下三分,那么再临一帖,留一分,再临一帖又留一分,这就是逐渐补充进来的新的内容,究竟哪个帖留下的多呢?往往是与自己品性相近的字留下的成分多些(如陈筹的字,颜体成分留下的比例就大些,其它的成分就少些),那么怎样才能达到十分呢?当你留下的东西能完完全全表达你的审美品味时,就达到十分了。但这个过程不是轻而易举的做到的。这样决定你创作成败的就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就是传统,另一个就是自己。
  对于传统,越涉猎广越好,前面讲过,从技法上,可以对任何形式思想的表现都能运用自如,简单的说就是心里怎样想的,手头上就能表现出来;那么从趣味上看,见识越宽,就知道自己将要走的路,别人是否走过,别人走的哪高,有哪宽,还有多大的开发创新的余地,为自己的发展方向选取最佳的突破口;那么从创作的方法上可以作更多的借鉴,实际上别人的经验方法很多(这种方法可以在下面详谈),选取最有效的方法为自己所用。以上这三个方面都是为你进行成功创作所做的必要前提与准备,这个基础越扎实,你的起点就越高,相对的创新的成功率就越高。
那么对于自己这一方面,也非常重要,书法作为艺术,它最终的表现对象就是创作者自己,你的胸怀见识、思想以至于情感都会在你的作品中体现出来,那么作为书家,你就是书法史得以向前发展的承载者,你的一半是传统的,另一半又是时代的,你的审美品位、性格特色无论是自觉的,或不自觉的,都有非常明显的时代烙印,或者反过来说,正是社会的时代性造就了你的思想、看问题的观点、认识对象的方法角度以至于自己的性格、精神品位。我们创作的书法作品,受自己审美标准的调制,你审美趋向不同,直接决定了你书法创新成就的大小,从社会是使动者,你自己是受动者这一角度看,你自己的性格、观点、思想越与时代相接近、相契合,那么你的书法创新的成功率就越高,水平就越高。以我的观点,我们搞书法的不能终生钻在书法碑帖的圈子里钻不出来,而是要充分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所生活的时代,你的思路观点与时代的发展有无差距,差距有多大,因为你是书法发展的承载者,你思路上的时代观念直接决定了你书法具有的时代性的程度,不明白这一点,就对书法的创新方向不明白,只有传统,不讲求时代特点的书法作品是无论如何不可想象的。我们平常也偶尔听到长期搞书法的朋友谈,不知现在书法该往哪走了,我思想,这主要原因是你对自己的思路观点没有做到认真的梳理,具体一点就是对自己思想观点与时代节拍、时代发展的要求有多大的差别,强化自己固有的性格特色,时刻追随、契入时代审美趋向,始终站在当代的审美意识的制高点,是书家必须追求不懈,对现实观念追求的这种执着性,与对待传统的学习与借鉴同等重要。继承与发展这两翼哪一方面都不能偏废。我们看看历代书法大家,对待传统,哪一个不是功力深厚。米芾是集古字,邓石如篆书临三年,隶书临三年,王铎一日临帖一日创作,他们都是广涉博临诸家书帖出来的。那么对待自己的思想意识,审美趣味,哪一个不是站在时代最前沿?那个不是引领一代文风的思想家、哲人、文学家?为什么书法特别讲求字外功?说白了就是通过多读书,多实践来提升自己的审美品位,个性情操,从而作用于你的书法创作,提升书法的品味与格调。我们做这样的分析,就是要强调,书斋里的苦功该练的练,该坚持的坚持,但却不能把自己的耳朵塞起来,眼睛堵起来,对世事不闻不问,书法的拔韵提格,都在持笔练字之外。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是我们擅书法的想走得远,走得高所必须去认真对待,认真做的。
  平常我们这方面做得实在不够。我们的眼睛,除了盯住传统的碑帖不放,作认真的临摹学习借鉴吸取之外,还应该对当今书法的现状作必要的分析与研究,对当代具有代表性的书家可以作一个个案研究,对每届书展的作品作一综合评述,分析分析它的成因,它的发展方向,这有助于我们练眼,能够时刻盯住当前书法发展的脚步,使我们在临习传统的时候,不至于被时代遗失与抛弃。把思想、眼光多向当代书法注意些,这是我们在座的朋友们格外应当注意的。
  以我个人为例,用传统的和时代性这两个方向衡量,对待传统,我的态度非常虔诚,花的临摹功夫也不小,技法功夫比较扎实,但是还不够突出。依我本人而言,较喜欢那些符合中庸之道的思想,所以书法上涉猎那些不激不厉,温文尔雅的作品较多些,正因为这种所好,到目前为止,我自己书法里面沉积的受自己性格影响的东西较多些,而与现代思变、个性张扬的时代节拍还有差距。那么我的方向,一方面继续夯实自己的技法基础,尽可能多得临摹涉猎一下中庸品味之外的其它书法的风采,如北碑的奇崛,王铎草书的奔放狂性,石门铭、石门颂碑刻的肆意等等,尽可能多的领略有关“变”的手法与品味;另一方面就是尽可能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趋向,例如:碑与铭相交融的特点,现代书法工艺化特点,书卷气的特点等等。使对传统的学习与努力方向离时代发展不会太远。这就是我自己目前的状态。搞书法如同办其它事情一样,要对自己有个清楚的认识,这也很关键,这样有助于你临摹学习上不发生过大的偏差,绕弯子。
  出帖以后,我们还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赵一分、柳二分、颜三分,他们之间怎样协调组合成一种统一的风格。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比方说,怎样把两种不同的的书家的作品进行揉合重组。平时我们也看到朋友们在这方面做的努力,但他们所做的这种揉合显得很生硬,主要表现就是把张三的腿脚按在李四的身上,就成了一种创新了,这种方法有观念上的误解。这一家的书体往那一家书法身上揉合的时候,首先是一种神采、格调上的揉合,它包含了形式层面的技法、用笔、结体、章法以及趣味等各个方面的交融,而不单单是一点一画的嫁接。那么你学原来的书体,想吸收其它书家的东西,也必须是用笔、结体、章法等多方面的收。这个融合的过程,是创作者刻苦锤炼,不断强化自己审美趣味的过程,因为这种结合的侧重点、内容的多少、深浅都是靠创作者自己的意味思想为标准,谁也不会和谁一样,刚开始可能还比较生硬,时间长了,所结合的东西就会在另一种书体里自然的带出来了,我们平常最好说这“带”出来了,这有这种趣味上符合自己个性的带出来的东西,在另一种帖里才显现的自然不生硬,不是支离破碎一根胳膊一根腿的表现形式,只有这样的结合才是融化到血脉里面,反应到你的一点一画、用笔一起一落的细微之处,那种影响无处不在。比方说一笔中间,起笔时还保存有原帖的方法,是平直匀称的,但在运笔行笔的过程中,在方位、力度、提按、顿挫等方面已经有了另一种帖的东西而变得沉着、厚实了。再比方,这一笔原帖中它的份量或是四平八稳的、与周围的点画的关系是平衡的、匀称的,但在与其它风格字体结合时,笔画还是那般写,但与其它点画结合,却变得紧是紧、松是松,打破了原来的均衡的结构关系,变得不守规矩跌宕生姿了等等,但是这种由点画到结体上的变化必须是一个格调,即点画上变化表现出的味要和结体上变化表现出来的味相同,不能不一样。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风格上的统一。这个细微的结合过程,可以作个性研究,做定性分析,这样较容易看清他这种结合的力度与方法。学哪个帖都可以做这方面的研究与分析。强调这一点,就是要知道平时吸取他人的优点与好处,要融到血液里整体吸收,这样才能反映到书法的方方面面,当然不去扎实的临习是做不到这步的。
  张海主席在中国书协举办的书培中心教材中,谈到他的书法创作的经验时说,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九十年代前期的那种典型的散隶书体的形成,是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怎样积累的呢?他平时搞练习创作时,所写的字只要有一个感觉到不错的,他就把这个字剪下来保存好,有好的字他就剪下来保存起来了,时间一长,保存的字多了,那种独特的感觉也鲜明起来了,虽然有的字没有剪裁过,但是还是能依照这种感觉去写出味道来的。张海是中原书风的首倡者,他这种学习创作方法看上去很笨、很烦,但很有效。
  再比如拿颜真卿来看,他对后世的影响。颜真卿之后,首先受其影响并卓然成大家的就是柳公权,柳体里面的竖画起笔点法,钩法都是直接取自颜真卿而稍加变化,以至于那种钩法,直接影响到了宋徽宗赵佶的作品中了,但体式风味变得很大;其后受颜体影响的代代有人,宋代的蔡鸾、楷法蓝本颜真卿的多宝塔和勤礼碑,而去其拙、厚,变得轻盈秀劲,这主要反映在其起笔顺入、结体匀称,当然这轻盈温润多取自于智永、褚遂良、虞世南;苏东坡的字笔法虽然没有直接学习颜真卿,但是苏字气特别厚,他的执笔法特殊,行笔多“标准”字,这点上与颜真卿的东方画赞碑若相接近;明代的董其昌书法倡一代中兴,只要仔细看,他的字流动不拘,非常洒脱,变化很大,但行书里面字体的内松外紧,体势相向,笔力外拓,巧中蓄拙的意味还是本自颜真卿的;清代傅山有一副对联“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用的就是七分颜楷,三分苏东坡的逸气;清代的钱南园,是把颜真卿的字写方、写正了;刘墉他的行草书,历来评价很高,气息非常厚,特浓,我想这是受颜体书法影响的结果;现代当代写颜体书法的也不少,楚图南的颜体书法重在表现气厚、拙重,他用的手法是用表现金石气息的笔法去表现这种味道,很大气;我省原书协主席陶然,他的颜体书法写得特别纯粹,他的书法较瘦劲,把肉去掉了,甚至包括筋,问题不是“去”了多少、“舍”了多少,而是要看你补进了多少其它营养,结果很遗憾,没有多少颜体之外的其它味道,只在颜体自身内舍去东西,显得特别单式而无韵致;我县的书法家陈畴,他的书法就是以颜体为底子的,然后加了何绍基战掣笔法,黄庭坚中间收紧又有欹侧的体式,拙重异常,烘烘然一股霸气,但先在用战笔法,一如何绍基书法般,做造味太重,影响了苍拙的表现。颜体的书法,仅就我所知的一些,谈点自己的看法,这是一种书法发展的纯艺术角度的内在脉络与规律,他的外壳就是由一个个时代、一个个书家组成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6 16:24:20 | 显示全部楼层
境 遇

吕钟

  多年来赢了个“书家”的薄名,调入新的工作岗位任副职,在外人看来,这种提升又是因了“书法”的缘故,就连身边最亲近的朋友也这么认为。
  书法对我而言,其境遇果真如此吗?
  在原来文联工作了五年,文联就是从事文艺创作的专业场所,可是有谁相信,五年的时间里,自己从未在办公室从事过书法的学习创作。那五年是书法倍受冷落的五年,其情之苦,其味之酸,只有自己清楚。
  到新的单位,领导以为来了个专业的书家,也是忙着为我张罗准备大桌子,一米八长的都嫌小,直要换成两米四的,我只好以办公室地方 有限为由辞谢。受尊重,高兴,又因为书法的缘故,又觉别扭。
在文联工作的时候,我尽量把工作和书法脱开来看,心中老绷着一根弦,书法是个人的,不能混同到工作中去。我担心个人的喜好如有一天跟工作纠缠不清时,我的工作便没了意义。本分之人,拿着公家的俸禄就得干活,有良心,既不愿因为书法占了工作的时间,被人讥为“不务正业”,而伤了工作,也不愿把工作的杂芜混到书法的清雅之中而伤了书法。自己也觉得想法奇怪。
  这么多年来,书法仅仅是我生活的一部分,编辑刊物、书籍,组织策划活动、研讨会、座谈会、笔会等等都是在打擦边球——对书法而言。不仅如此,省市书协组织的活动不参加,全国性的书法展没投稿,甚至连本县举办的书法展览、笔会也很少见到自己的书法作品,对一个以搞书法著称的人来说,岂不是咄咄怪事。反过来说,书法之外,诗词也写了十年了,骈文、古文也能来两下,散文、随笔也有独到之处,如果再投一份精力到歌唱上去,没准也能大洞登台献艺的地步,偏偏书法占尽了荣光?
  若论时间的分配,还是工作占了绝大多数。我深知找个支点,建立一种平衡,养成一种习惯,是需要时间的,能保持工作的敞亮与自己书法的静谧,两不干涉,两厢安生,心里踏实。这种做法未见多么科学,也许只适合自己,把这种做法带到新的工作岗位,省去了好多索字的应酬,干工作也格外的专心。
  平心而论,自己不想成为众人心目中的英雄,也没有更多的奢望,只想静下心来读书,做自己愿意做的事,于情于理都如此。很多事,找不到原因,也许是当局者迷,也许根本就不成“局”,纯粹就是个偶然。
  一则寓言是这么说的,古时有一位射箭首,年轻时为民除害,曾一天射杀三只猛虎,此事不胫而走,一传十,十传百,传遍了朝野上下,若干年后,人们把这位射手奉为了神明,创作了无数神奇的故事。待有一天,射手须发皆白,竟指着院子里的铁弓问旁人,“此是何物?”人心如此,世道如此,说的正是世人未必不然,自己未必然的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6 16:30:07 | 显示全部楼层
体验●求索●过程

吕钟

  吃人嚼过的馒头,味道不好,印象也不深刻,做学问亦如此。
  欧阳中石提出诗文是书法的字内功,字内、字外,单从概念上做些争论没有意义。多年来,学书法的同时学习古典文学,包括诗词歌赋,已经成为自觉行为。照此,便格外关注书法创作的内容,同时历代法书的文字内容也逐渐进入我的研习视野。
  曾花很大的力气看懂颜真卿出的《多宝塔碑》文,查电脑,照字帖,逐字逐段进行核对比较,这种亲历、亲为的印记是明显的,使自己对碑文格式,唐代语言,佛教知识等在开阔眼界、灵通心智上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
  本来,通解历代法书的文字内容是一种做学问的志向。早在二十余年前,石庐老师的个人书画展上就见过先生翻译的历代碑贴手稿,很受震动,也非常崇拜。其展览除书法、绘画之外,还有诗词、文章、对联——其中有些至今记忆犹新,如“窗锁三秦月,门开两汉风”,题画诗“白菜黑盐煮一锅,干焙辣子两三颗,本人不是饕餮汉,食肉无钱食素多。”奇石收藏,印章篆刻也是极出彩的部分,还有就是那些  几近成书的手稿,是整个展览中完整的、不可或缺的艺术框架中的一项。有志与此,于是在书法之外,我也开始了诗、文、印章上的努力和跋涉。
  循此,《兰亭序》、《赤壁赋》、《自叙贴》等文章都背诵过,自觉能感受到对文字内容的通晓,更有助于对书法风貌的把握,其间是水涨船高的关系。
  恰巧的是,新近在市里购得一本《经典碑帖释文译注》,基本囊括了常见的经典书法的文字通释。我格外欣喜,知道自己找到了一条捷径。
  当参看一两篇文章之后,这种欣喜遂变得暗然起来。整齐划一的印刷铅字与千姿百态、散发着独特韵味的“书法”有着极大的区别。当结果突如其来展现在面前时,过程消失了,省略了过程,象是省略了生命的历炼,血脉里不会沉积过多的营养,直似吃别人嚼过的馒头,同样无法拾捡的还有在过程中探索求新带来的愉悦与满足。所以,该走的路还要亲自走一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6 16:42:52 | 显示全部楼层
艺术创作的背后

——读《徐文长》

文/吕钟


  到目前为止,我所见过的大写意花鸟画,最喜欢的还是徐渭的。近来一口气读完林崙著的《徐文长》(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对徐渭又有新的认识。徐渭不仅是书法家、青藤画派的创始人,同时是晚明著名的戏剧家、诗人。徐渭曾自称“吾书第一,诗第二,文第三,画第四。”他各方面的成就都很高,在当时就有声名,终因个性独特,最终贫困疾患而死。
  旧时的文人摆脱不了学而优则仕的人生轨迹,但读书人修得正果的却很少。徐渭几次考取功名,连举人都没有考上;命运的使然,让他参加抗倭战争,经历过朝廷权利倾轧带来的精神痛苦,因癫痫狂杀妻坐牢七年,晚年又蔑视权贵,最终贫、疾而死。这文人活的实在太累,始终不能与政权、政治脱开干系,看其一生,也使读者心头颇感压抑,苦闷。真不知他是以怎样的心情从事那些传世诗文、戏曲、绘画、书法作品的,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也是可以激奋人心的,就是徐渭的忠君爱国思想。在把这种难过思想付诸行动的时候,社会的、政治的旋窝就显得无情而巨大的了,置身其间只能是身不由己、欲罢不能,到头来只落得身隐山林,落魄而终。
  我们现在当然不能以专业化的眼光去看待徐渭的文学艺术创作。时间不同,世道也不同,其人格学识框架和现代人也自不同。古人的学识是包含理想和人生奋斗目标等终极关怀在内的,他们所从事的文学艺术创作只是人格精神的外延与辐射;而现代人则把艺术学科化、专业化,有甚者也仅当成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两相比较,几人较古人的文艺创作更加纯粹化了,条分缕析,其研讨、创作的方式更接近于理性的、自觉的科学研究,这对于加强对比、开拓思路、拓宽眼界是具有明显的优势的,反过来,也免不了出现机械、板滞的特征。而古人的创作则是浑融一体的,是以一种丰赡、深厚的人生学养作为基础的,行动于中而行于外,当然于今而言,这是有点,也是缺点,搞艺术创作直指本性情,艺术风格的高标特立是以艺术家高标、特立的思想性情为标准的,这能使创作者少走弯路,不会堕入为艺术而艺术的境地。不足处恰在艺术创作依靠这种人格修为太过迟缓,也缺乏主动与自觉,远没有现代学院派、专业化人士那般迅捷、犀利。艺术家与艺术品之间,传统文人更倾向于内储型,更注重社会实践滋养下的审美趣味的内在修为与凝练,溢而为此,流而为彼;现代艺术家则是外展型的,更侧重于外部艺术形式品类的储备析理,随性情而筛选,选此不选彼。当然艺术的创作有自身的规律,并不完全等同于人格的修为,然而古人也好,今人也罢,当艺术的创作通过技法层面以后,决定成败高下的无一例外是以思想观念的修为为标准的,在艺术创作上既要重视社会实践 又要关注艺术理论品类的析理,能汲取古人的深而厚又能借鉴时人的快而捷,我以为是学习创作的正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6 16:56: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雪泥 于 2015-3-6 16:58 编辑

留一束不败的花
吕 钟
  每天执笔写一段文字,很惬意,大清正月更是如此,像贪杯的人饮酒,嗜茶的人品茶。清晨起床,推开窗户,迎进一缕阳光洒在书案上,又像是与一位深情的故人交谈,操琴唱与你听。
未必要成就一篇美文,只在然感觉的流露,昨日的年华已汇成涓涓细流润向心田,肥沃的土壤上盛开着常年不败的花,没了春夏秋冬的区分,也没有酸甜苦辣的侵扰,芬芳只为你一个人绽放,任你  随时随地去欣赏,去眷顾,去留恋。没有色彩的描绘,没有线条的勾勒,憧憬矗立在心头,像巍峨的泰岱,无限景仰,像浩远的江河,万古长流。
  于是便陶醉在遐想中,面对大海,赤裸着肢体静卧沙滩,阳关披一层轻纱笼在身上,软绵温和,海风微微,如轻柔的手从身上抚过,露出你晶莹的胴体,与鱼虾一同沉睡,与岸柳一同苏醒,渔者蓑衣飘飘,相忘江湖,构一幅“浪起鱼吞雪,帆扬鹤立风”的画卷,到薄暮斜垂,樵者山歌嘹亮,半月而行,又会是怎样一种清幽辽远。
  把自己展成一页白纸,任笔头在上面驰骋,“沙沙沙”锻造成一条情性的链条,从纸到笔,从笔到手,从手到心,生命的律动,时而临危据槁,时而涵涌六合,自由的灵魂啊,陶然沉醉不知我之为生,生之为我,捐弃掉所有虚假,抖落了繁冗,留一线纯洁与真诚,树一格标杆于天地,剥落得这剩下字迹对笔的眷恋,文字对思想的追随,心路两旁依然开满了长年不败的花……
  新春伊始,携一管新笔前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3-29 20:23 , Processed in 0.348436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