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汲古斋主人

汲古斋主人对话11届国展状元:曲庆伟/蒋乐志/王大禾/林景辉/乔延坤/刘小龙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5 20:5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天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6 19:59:0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汲古斋主人:接着上面问题继续谈。许多书家、网友对展览体的问题,对展览拼接的问题,展览用“色”的问题,好像有想法。这一次征稿启事里面也有了不能过分拼接的要求,但从这一次评选出来的结果看,这样的风气还是大行其道。一件好的书法作品是要渊源有自,似曾相识,还要加上一个自然书写,而现在的书法展览作品都是不好好的书写,这样的作品可以理解为工艺品,但这样的结果是离书写的自然法则越来越远,我想请教诸位获奖书家,您是在自己创作国展书法作品时,如何把握这个度的,也就是如何在书法的装饰、工艺性和书写的自然性上做一个勾兑,您们的书法作品的创作思想是什么?

  曲庆伟:这次国展强调,过度拼接要减分的,没说不许拼接。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不许拼接,不许用色宣,全用白色宣纸,统一要求,展览会是什么效果?不见得好看!我们都会有这样的心里,在家随随便便,出门总要简单的打扮一下。书法作品写出来,自娱自乐无所谓,要是出去参加评比,总是有打扮一下的想法。拼接就是打扮得一种而已。有的打扮过度了,就艳俗了,起了反作用。有的恰到好处,就参展了,甚至获奖了。一件书法作品,不管怎样呈现,拼不拼接,都会反映出一个人的审美水平,雅俗自见。首要是写好字,字写不好,在巧妙的装饰都是画蛇添足。我的书法作品是基本不拼接的。三届兰亭奖时,我第一次弄了点装饰。设计了一个中字的形式,有中国书法兰亭奖的美好寓意。侥幸获得了一等奖,拼接就弄了这一回。有好的想法,才会有好的形式。有的人没想法,见别人这么弄,他也这么弄,形式内容根本不能统一起来,太盲目了。因为这次国展我选的内容是自家的诗稿,用册页的形式表现非常适合,就用了册页这种形式。量体裁衣,精心选择,还是必要的。内容和形式要结合起来。把大多心思花在装饰上,拼接上是本末倒置,我不会做这样的傻事,别人愿意这末干,我也没办法。
  王大禾:我觉的拼接和色彩本身是没有问题的,苏州拙政园拼的很深雅有致,而粉墙黛瓦绿芭蕉红栏杆也色的文静清明,所以问题是怎么么拼接和用色,这个还是得学学前人,不妨多看看历代名画,山水花鸟人物设色皆可借鉴融通,看了养眼舒服便是不“过分”。书法的本体是写的艺术,在书写的过程中抒发性灵,在于得法、得趣、得体,这样的作品才耐品味。书法线条、空间、墨法的种种美好需要意会,对于美各有所爱是很自然的。如何在书法的装饰、工艺性和书写的自然性上做一个勾兑,相信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杆秤,都有自己的准星。如果说有什么个人想法的话,就是作品在展览的舞台上略施淡妆,尊重观众、尊重自己。

  林景辉:拼接是展览时代的衍生物。从展示的需要来讲,拼接好比化妆。浓淡各随其好,观者自有定论。就如选美,天生丽质者可以不化妆,但丽质而无暇者能有几人?薄施粉黛,或可遮丑,或可增色。因此,上台的极少不化妆。很多书手也一样,很难有那份自信!而如何算是过分?并无定数。强调自然书写是书家的内在修为,是担当,然而由此忽略作品的展示效果,是为不智!客观上讲,内涵越大,外延越小,主体越好,装饰就要越少。我个人并不喜欢过分装饰,喜欢朴素自然的书写,但书写成作的后期我也会根据作品的得失做相应的微调,例如这次获奖的款识,就结合题跋的形制,自以为增添了一点小情趣。

  蒋乐志:其实在此次国展中,拼接、制作的作品明显少了很多。对于作品的拼接和制作,我个人并不完全反对,但一定要注意度的把握,尽可能地避免工艺化和美术化的倾向。我个人的作品几乎是没有拼接和制作的情况,因为我不会也不懂。

  乔延坤:我觉得书写与装饰的确需要有个度的把握。好的书写配以恰如其分的装饰绝对可以锦上添花,但过渡拼染装饰也确实背离了书法创作的本原。我个人一直不提倡太繁杂的工艺性装饰,一个是因为自己不擅长,一个是真觉得没必要。
  谈不上创作思想,结合最近的两个展览我说一下创作感受。五届兰亭展我入展的是一件八尺的大白纸作品,除了暗格,没做任何装饰,只在墨色和用笔上寻求变化。第一稿写完后确实觉得太“寡”了,就开始煮普洱上色,后来因为纸太大染坏了,就又写了一张大白纸。写完后陷入纠结,是再染一下呢,还是两边加色宣衬一下呢,最后一咬牙才投了大白纸。准备11届国展时,我觉得还是得有点修饰才好,就四条字加了三条暖色距线,自认为效果还行,即突出了书写,也不算过份。我一般都是这样,形式会有一些,一般只打格或加深色距线,不进行更多渲染,尽量一眼看到的是字,而不是形式。
  再回到本次展览说一下,虽然拼接、染色的作品还是有很多,但从获奖作品来看,中书协和评审团的导向性还是很明显的。一种风气的盛行不是一朝一夕造就的,快刀斩乱麻也许并不适合书法评选,应该在包容和引导之下使之日趋完善。

  刘小龙:凡事都有个过程。本届国展在征稿启示中明确提出不能过分拼接,这表明书协在展览改革上的用心,但要明确不过分拼接不等于不拼接,试想:册页、手卷由于受入选数量的限制,有些作者本身就不擅长大字,总不可能写一平尺去投稿吧?所以只要把握的到位,做到整洁、美观、大方,也不算过分拼接吧。我认为,拼接用色不超过两种即为不过分,如底色是白色,作品正文为其他颜色(黑、紫、红除外),应该算是可以的。
  相对来讲,这次国展的拼接作品数量多数体现在小行草上,由于很多作者在审读征稿启示的时候,忽视了小字类作品可以写在四尺整张以内的要求,所以大多3厘米左右的作者很多写成六尺,甚至8尺整张,无形中是违反了征稿要求,这种情况书协可在今后的展览征稿启示中明确提出,小字类作品除过小楷之外,其它字体也要明确,比如小行草3厘米以下为小字类,投稿的作者也就不会在进行过分的拼接。
  当代作品重制作,有美术化倾向,这是几十年书法展览必然的结果,试想:当书法从书斋走向展厅的过程中,文人小品进入大视野,要是没有一定的装饰和视觉效果,是很难进入评委的视线的。也由于大家都制作,所以致使评审的结果是制作作品入选的多,我想评委也是无奈的。相反,倘若书协今后举办展览,若全部要求用白纸书写,统一尺寸,是不是会有一种单调感?
  我崇尚自然书写,不刻意创作。一般在创作前会认真选取书写的内容,选用的书写材料,思考创作的理想效果。本次国展,选取《文心雕龙》两章,小楷书写,按文本自然段落断行起句,一气呵成,重在表现我的审美追其,恬淡、自然,无需任何装饰。当然由于是以册页是形式呈现在观者眼前,但更多的是让人看到了作品的内涵,而非装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7 20:47: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汲古斋主人:我在和中书协展览部工作人员谈国展时,谈到了最近议论最多的就是国展新人化的问题。有人评价就是新人辈出,老书家不参赛或者评选落选不能代表国展的权威。但中书协展览部的工作人员说,国展最大的效果就是检验4年来中国书法发展的成果,一些老书家的不入展,不获奖很正常,因为他们可能在竞赛阶段确实不如年轻人,这些老书家那位不是从年轻中来。我也思考,我觉得9届国展是分水岭,9届国展时,我依稀记得很多老书家都参与了,记得毛国典先生那时作为江西省书协秘书长还去参加比赛,而11届国展,好像没有看到一些所谓的名家和高手参与,这样的结果是国展的逐渐式微,还是现在书家的观点变了?您对这现象是如何考虑的?您们这一次国展获奖以后会不会继续投稿,会不会也有了患得患失的想法?您认为国展新人展一说有没有道理?
  
  曲庆伟:坦率的讲,这个问题没什么意思,可有人就是纠缠不清。说这种话的名家大碗们怎么不参加国展呢?他会觉得和自己的徒子徒孙们比试面子上过不去,比下去很难堪!很多当年的国展获奖者已经成了今天的国展评委。我们要尊重老一辈书家,更应扶持新人。我从二十七八岁开始投国展,到现在四十五六岁,从青年到中年,落选过,参展过,现在还获奖了。凡事总有个过程,循序渐进,水到渠成。你说我是新人吗?和八零后,九零后比,我算老作者了。另外,有的名家,已经得到社会书坛的广泛认可,也没必要在参加了。自己好好的读读书,做做学问,把自己的艺术不断的向纵深拓展,是理所当然的事,是正路。为什么让大家都成为只会参加书法展览的机器呢?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现在书坛变化的很快,做恒星不易,新人展的说法靠不住,你也别信。没准儿,当年的名家,会成为今天的落选者。我今年春天在河南,就见到当年的一位国展获奖作者。执意让某名家(本次国展的评委之一)点评作品,我在场也见了,作品风采远不及当年。不知他投稿了没有,以我的拙眼,他肯定上不去。结果入展名单里没有他的名字。这是我的亲眼所见,出于对老一辈书家的尊重,就不提名字了。
  
  王大禾:历史的车轮一向都是滚滚向前的,书法史也不会例外,三代金文、两汉碑刻、魏晋草行、唐楷…..等一个个高峰,高峰之间便是河谷,每一座高峰都由众多的巨石垒成,若唐楷之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欧阳询、徐浩、张旭等等皆硕大无朋。事实上很多名家巨匠是凭借艺术身后声名日隆的,当代书法的所谓名家高手有待历史的洗淘。当代高手名家谁来认定?是凭声名?凭地位?凭学术?还是凭书艺或者其他因素?还是后世来认定?都值得思考。仅从这次国展的宣传片上对国展的总结陈述,可以说当代书法史实际上是一部书法展览史,历届国展的广度和深度确立了它的历史洗淘功能。展览是书法社会集体艺术意志的反映,假如以谁参与或不参与来界定,显然是失之于偏颇幼稚的。我以为参与书法展览是与时俱进地融入当下的社会生活,只要你热爱书法,你必不会拒绝生活。至于国展新人展一说,我只想说:国展是评审作品艺术水准的,与人之新旧何干?若以名字言新旧,是否可以寄张简历名片参评呢?
  
  林景辉:每一届国展都会有许多新秀出现,但若定义为新人展,可能有点以偏概全。07年九届国展毛国典先生不见得比本届李国胜、李守银、宋旭安、张胜伟几位大。李守银八、九、十一三届获全国奖;曲庆伟,兰亭一等奖,三名工程书家;宋旭安,楷书委员会委员,当过评委,面试毫厘之差。应该算是名家了吧!其实九届还有一位真正的老作者—陆家衡先生。这届获奖作者的平均年龄可能比往届都大。30岁以下好像只有两位,70前的也不少。无论如何,新人辈出是一件好事,如果绝大部分是老作者,那才真的是走向式微!另一方面,老作者很多选择沉淀下来,整理旧学、探索新风,这也是一个书家的必然的艺术轨迹。其实恕我直言,很多声音只不过是希望很多大牌能与新秀一样同场竞技,比出个子丑寅卯来,是处于一种看热闹的心态。并且新老是相对的,我也可以算老作者,但我依然会继续投稿,当然是指大展。获奖了会高兴,落选了会郁闷,都是正常的,但我不会因获奖而自大、因落选而汗颜的。
  
  蒋乐志:国展四年一次,有着最广泛的群众参与基础,实行“不拘一格”的零门坎准入制,既保有实力强将,又发现延揽有天赋、有资质的书法后备人才。因此在国展中“新人辈出”是一件好事情,这说明书法的地位不断在提升,参与的人数越来越多,并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弘扬。
  此次国展投稿之前曾有师友劝我别再投了,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要我守成,“见好就收”,认为我去年已经获得兰亭奖一等奖了,吃老本足矣;二是劝我顾忌后果,不要太“冒险”,因为一旦不能获奖,或许会对自己在某些方面产生负面影响。我当然情知大家对我都是善意的劝诫,都很有道理,但我还是笃定自己的想法:就是想通过作品来表达自己对书法的理解,并以此推动自己的书写、创作水平,至于是否入展、获奖并不是最重要的,一切随缘!
  
  乔延坤:毛国典先生参加9届国展是个个例,这是因为他是江西省书协秘书长的特殊身份,也有国典先生为了振兴江西书法而努力的特殊背景。如果单以年龄来论,当年国典先生应该是四十三四岁的样子。11届国展的获奖作者中大于这个年龄或接近这个年龄,且一样成绩斐然,享有较高社会影响力者也大有人在。看一看十多年前的全国展、中青展,当时的“新人”同样不胜枚举,因此,“新人展”的说法我不赞同。
  至于已经功成名就的高手书家没有参赛,我觉得应该各有各的想法,不必过多猜度。总之,高手都是经过长年修炼而造就的,今年有,明年还会继续涌现,而不应该只是那些占尽风骚的名家。成为所谓名家的因素很多,我们可以不是名家,但不要否认我们可以是高手,可以有着同样完备的技法和成熟的个性语言。
  还是年龄原因,我今后不会像前些年那样太热衷于投稿参赛,但一定会选一些有份量的,有兴趣的展览投一下,以此来检验一下学习成果,刺激一下学习兴趣。书法是一辈子的事,我会把更多的精力用在自己喜欢的方向上,深入进去。
  
  刘小龙:笔墨当随时代。当今书展和过去相比,已经大不一样,过去展览各省分名额,自然都是各省的名家参展;第四届开始评奖,逐渐的展览成为竞技活动,老一辈书家、名家由于各方因素,很少参展,这是很正常的。至于说现在国展变为新人展,我认为此话有待商榷,大家不妨看看,本届国展不乏老作者、名家参与,天津书协副主席邵培英、以往兰亭奖获奖作者,历届国展获奖作者、各类专项展获奖作者大概近200人参与国展,难道还算是新人展?还有,我大致统计,十一届国展共入选近700件作品,其中中国书协会员就有500人左右入选,这说明国展距离新人展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本届国展邀请全国100余位全国名家作品参展,大大提升了本届国展的整体水平和内涵。让人感动的是陈洪武先生率先垂范在百忙中还能够坚持创作,其参展的小楷道德经全文手卷一丝不苟,严谨古朴,足见新一届书协对待国展的态度。
  我作为新世纪在展览活动下成长起来的书法人,虽然在一些重要的展赛活动中取得一些成绩,但作为我对书法的热爱和执着,我会矢志不移的坚持学习、创作,积极参与书法活动,平常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得失随缘,坦然面对,入选与否都改变不了我对书法的那份虔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9 07:35: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汲古斋主人:我在和中书协展览部工作人员谈国展时,谈到了最近议论最多的就是国展新人化的问题。有人评价就是新人辈出,老书家不参赛或者评选落选不能代表国展的权威。但中书协展览部的工作人员说,国展最大的效果就是检验4年来中国书法发展的成果,一些老书家的不入展,不获奖很正常,因为他们可能在竞赛阶段确实不如年轻人,这些老书家那位不是从年轻中来。我也思考,我觉得9届国展是分水岭,9届国展时,我依稀记得很多老书家都参与了,记得毛国典先生那时作为江西省书协秘书长还去参加比赛,而11届国展,好像没有看到一些所谓的名家和高手参与,这样的结果是国展的逐渐式微,还是现在书家的观点变了?您对这现象是如何考虑的?您们这一次国展获奖以后会不会继续投稿,会不会也有了患得患失的想法?您认为国展新人展一说有没有道理?

  曲庆伟:坦率的讲,这个问题没什么意思,可有人就是纠缠不清。说这种话的名家大碗们怎么不参加国展呢?他会觉得和自己的徒子徒孙们比试面子上过不去,比下去很难堪!很多当年的国展获奖者已经成了今天的国展评委。我们要尊重老一辈书家,更应扶持新人。我从二十七八岁开始投国展,到现在四十五六岁,从青年到中年,落选过,参展过,现在还获奖了。凡事总有个过程,循序渐进,水到渠成。你说我是新人吗?和八零后,九零后比,我算老作者了。另外,有的名家,已经得到社会书坛的广泛认可,也没必要在参加了。自己好好的读读书,做做学问,把自己的艺术不断的向纵深拓展,是理所当然的事,是正路。为什么让大家都成为只会参加书法展览的机器呢?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现在书坛变化的很快,做恒星不易,新人展的说法靠不住,你也别信。没准儿,当年的名家,会成为今天的落选者。我今年春天在河南,就见到当年的一位国展获奖作者。执意让某名家(本次国展的评委之一)点评作品,我在场也见了,作品风采远不及当年。不知他投稿了没有,以我的拙眼,他肯定上不去。结果入展名单里没有他的名字。这是我的亲眼所见,出于对老一辈书家的尊重,就不提名字了。

  王大禾:历史的车轮一向都是滚滚向前的,书法史也不会例外,三代金文、两汉碑刻、魏晋草行、唐楷…..等一个个高峰,高峰之间便是河谷,每一座高峰都由众多的巨石垒成,若唐楷之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欧阳询、徐浩、张旭等等皆硕大无朋。事实上很多名家巨匠是凭借艺术身后声名日隆的,当代书法的所谓名家高手有待历史的洗淘。当代高手名家谁来认定?是凭声名?凭地位?凭学术?还是凭书艺或者其他因素?还是后世来认定?都值得思考。仅从这次国展的宣传片上对国展的总结陈述,可以说当代书法史实际上是一部书法展览史,历届国展的广度和深度确立了它的历史洗淘功能。展览是书法社会集体艺术意志的反映,假如以谁参与或不参与来界定,显然是失之于偏颇幼稚的。我以为参与书法展览是与时俱进地融入当下的社会生活,只要你热爱书法,你必不会拒绝生活。至于国展新人展一说,我只想说:国展是评审作品艺术水准的,与人之新旧何干?若以名字言新旧,是否可以寄张简历名片参评呢?

  林景辉:每一届国展都会有许多新秀出现,但若定义为新人展,可能有点以偏概全。07年九届国展毛国典先生不见得比本届李国胜、李守银、宋旭安、张胜伟几位大。李守银八、九、十一三届获全国奖;曲庆伟,兰亭一等奖,三名工程书家;宋旭安,楷书委员会委员,当过评委,面试毫厘之差。应该算是名家了吧!其实九届还有一位真正的老作者—陆家衡先生。这届获奖作者的平均年龄可能比往届都大。30岁以下好像只有两位,70前的也不少。无论如何,新人辈出是一件好事,如果绝大部分是老作者,那才真的是走向式微!另一方面,老作者很多选择沉淀下来,整理旧学、探索新风,这也是一个书家的必然的艺术轨迹。其实恕我直言,很多声音只不过是希望很多大牌能与新秀一样同场竞技,比出个子丑寅卯来,是处于一种看热闹的心态。并且新老是相对的,我也可以算老作者,但我依然会继续投稿,当然是指大展。获奖了会高兴,落选了会郁闷,都是正常的,但我不会因获奖而自大、因落选而汗颜的。

  蒋乐志:国展四年一次,有着最广泛的群众参与基础,实行“不拘一格”的零门坎准入制,既保有实力强将,又发现延揽有天赋、有资质的书法后备人才。因此在国展中“新人辈出”是一件好事情,这说明书法的地位不断在提升,参与的人数越来越多,并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弘扬。
  此次国展投稿之前曾有师友劝我别再投了,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要我守成,“见好就收”,认为我去年已经获得兰亭奖一等奖了,吃老本足矣;二是劝我顾忌后果,不要太“冒险”,因为一旦不能获奖,或许会对自己在某些方面产生负面影响。我当然情知大家对我都是善意的劝诫,都很有道理,但我还是笃定自己的想法:就是想通过作品来表达自己对书法的理解,并以此推动自己的书写、创作水平,至于是否入展、获奖并不是最重要的,一切随缘!

  乔延坤:毛国典先生参加9届国展是个个例,这是因为他是江西省书协秘书长的特殊身份,也有国典先生为了振兴江西书法而努力的特殊背景。如果单以年龄来论,当年国典先生应该是四十三四岁的样子。11届国展的获奖作者中大于这个年龄或接近这个年龄,且一样成绩斐然,享有较高社会影响力者也大有人在。看一看十多年前的全国展、中青展,当时的“新人”同样不胜枚举,因此,“新人展”的说法我不赞同。
  至于已经功成名就的高手书家没有参赛,我觉得应该各有各的想法,不必过多猜度。总之,高手都是经过长年修炼而造就的,今年有,明年还会继续涌现,而不应该只是那些占尽风骚的名家。成为所谓名家的因素很多,我们可以不是名家,但不要否认我们可以是高手,可以有着同样完备的技法和成熟的个性语言。
  还是年龄原因,我今后不会像前些年那样太热衷于投稿参赛,但一定会选一些有份量的,有兴趣的展览投一下,以此来检验一下学习成果,刺激一下学习兴趣。书法是一辈子的事,我会把更多的精力用在自己喜欢的方向上,深入进去。

  刘小龙:笔墨当随时代。当今书展和过去相比,已经大不一样,过去展览各省分名额,自然都是各省的名家参展;第四届开始评奖,逐渐的展览成为竞技活动,老一辈书家、名家由于各方因素,很少参展,这是很正常的。至于说现在国展变为新人展,我认为此话有待商榷,大家不妨看看,本届国展不乏老作者、名家参与,天津书协副主席邵培英、以往兰亭奖获奖作者,历届国展获奖作者、各类专项展获奖作者大概近200人参与国展,难道还算是新人展?还有,我大致统计,十一届国展共入选近700件作品,其中中国书协会员就有500人左右入选,这说明国展距离新人展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本届国展邀请全国100余位全国名家作品参展,大大提升了本届国展的整体水平和内涵。让人感动的是陈洪武先生率先垂范在百忙中还能够坚持创作,其参展的小楷道德经全文手卷一丝不苟,严谨古朴,足见新一届书协对待国展的态度。
  我作为新世纪在展览活动下成长起来的书法人,虽然在一些重要的展赛活动中取得一些成绩,但作为我对书法的热爱和执着,我会矢志不移的坚持学习、创作,积极参与书法活动,平常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得失随缘,坦然面对,入选与否都改变不了我对书法的那份虔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9 07:3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曲庆伟/蒋乐志/王大禾/林景辉/乔延坤/刘小龙 作品
nEO_IMG_王大禾2.jpg
nEO_IMG_25-26.jpg
nEO_IMG_31 副本.jpg
nEO_IMG_002 - 复件.jpg
nEO_IMG_122.jpg
nEO_IMG_WXL_9388.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0 19:24: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汲古斋主人:您是获奖作者,都经历过了书法文化的考试,这是此次国展的亮点。我想请教您,您对书法文化如何理解?

  曲庆伟:国展增加文化素质考试,今天看很必要。书法本身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书法必须的到传统文化的滋养才能根深叶茂。林岫先生就曾写过书法家首先应该是文化人的文章加以倡导。严格的说,我们当代书法界传统文化的普遍缺失是不争的事实。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也是如此,不单单是书法界。古代的名家大多都是当时的文化精英,他们的书法之所以流芳百世,更多的是因为他们的道德文章。今天就书法而书法,为展览而展览的书法,与古人比已经是天壤之别。就是当代的沙孟海,林散之,启功都很难再有了。所以,我们只能补补传统文化的课了。文史不同,下笔空空!没文化,成不了大家,充其量只算是个写手罢了。

  王大禾:简而言之,书法是有性灵的技法艺术。文化涵育性灵,技法演绎艺术,不可缺一,没性灵的写叫书写,没技法的写还是叫书写。虽然采取测试的方法来考察文化不是好办法,但是除此没有更好的选择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书法家不必个个都是文学家、学问家,然而每个书法人应该努力做个有学问的书法家。

  林景辉:书法的文化通常指字外功夫。还有姊妹艺术、西方艺术以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等,泛指一切可资借鉴的文化元素。古人所谓“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最重要的有理论素养及文学素养。在书法的书写技术高度发达、实用功能严重缩水的今天,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狭义的书家与书写好手的唯一区别就是文化,如果较真的话。书家必须有独具一格的面貌,这面貌还必须渊源有自,所承载的信息必须是多元的、高尚的。而真正意义上的大家、大师我个人认为还必须是有社会使命与历史使命的。所有这些,离不开文化!

  蒋乐志: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內容之一。传统文化是源、是本,书法文化是流、是木。弄清本源,就明白书法文化的依托所在,明白书家应该具有基本的国学文化底子。传统文人的国学素养综合全面,基本人人一手好字。写好规矩字是打基础,而追求个人心性表达的书法则成为学问余事的艺事娱己娱人,书写行为浑然融入每个人的生活。失之求之,我们今天刻意强调书法文化,正是因为培养传统文人的社会环境起了很大变化,国学基本素养被各种新式文理知识所取代。所以,我个人认为不应脱离传统文化而孤立地空谈书法文化。

  乔延坤:我认为书法家应该是文化人,至少应当是最关注传统文化的一个群体。这次文化课考试不管算不算亮点,但对我来说绝对是难点,虽然有一点文言文功底,但在这样的大考中,还是相当紧张的。
  我觉得文化考试有其必要性,但要想从容不迫地完成这样一次考试是需要有良好理论知识储备的。近年来,书法人群不读书或少读书,片面追求技法形式的现象较为普遍,作品徒有其表,内涵空泛,这似乎已是当代书法无力与古人并立的症结所在。古代书法大家自不必说,随便一个古代文人手迹,我们也可以读出来那种我们没有文人气、书卷气,以及充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作为一个书法人,不一定非得学富五车,但至少也得可以读得通古诗文,译得出古书论,至少明白书法的发展脉络,文字的前因后果。如果连这些都做不到,一个技法再优秀的书法人也不配称之为书家,而是抄书匠。
  这次文化考试只是一个好的开始,不少年轻的书法人通过这次考试意识到了填补文化短板的重要性,仅此一点就善莫大焉。

  刘小龙: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是集哲学、美学、文字学、文学等为一体的综合学问,回顾书法发展历程,不仅是书法史,也是文化史,还是人类史。所以当代书法发展能够在诸多方面进行改革,体现出书协对于书法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良苦用心,书法人借助于文字,挥洒性情,承载着传承文明、记录历史的重任,这是我辈书法工作者的共同责任。通读书法史,大凡古代书法名家,都是文采出众,比如王羲之《兰亭序》、苏东坡《黄州寒食帖.》等经典名作,皆是文与书齐名的佳作。近年读很多名家传记,书法的排名总在第二或第三,排在第一位的莫过于文学或其他国学内涵。也就是说,书法是文人的余事,这是当今与古代不可比的。
  就如于言恭达先生谈十一届国展中说道:“中国书法是“养心”的文化,是修出来的、养出来的,中国文化活着,历史才活着,民族才活着,中国书法才活着,每一位书法人必须文化地活着。”令人深省。基于此,我认为,只有在文化的视野下去学习、研究书法,才会更加持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0 19:3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曲庆伟/蒋乐志/王大禾/林景辉/乔延坤/刘小龙 作品

nEO_IMG_王大禾4.jpg
nEO_IMG_27道德经第25章.jpg
nEO_IMG_39 副本.jpg
nEO_IMG_002 - 复件.jpg
nEO_IMG_隶书三条屏(高180、宽62).jpg
nEO_IMG_WXL_9389.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3 19:36:23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汲古斋主人:谈到了书法的文化,这一次被大家诟病的是一些入展作者包括获奖书家在作品中出现了题跋错误,字法错误,抄录文字的缺溜等等。您是怎样注意这样的问题的,您又是如何看待这样问题?


  曲庆伟:不要忘记,这次国展有作品审读环节,还出现了你说的错误。要是不审读,会怎样呢?题跋错误,字法错误,应是作者文化缺失的表现,文字的缺漏,有的是无意识的,属于疏忽大意,古代书家留下的作品有时也有落字的现象,还可以原谅的。就怕根本不懂得文章的意思的东抄西写。我写参展作品是选的文章或古诗词,都是自己喜欢的,多数比较熟悉。不熟悉的内容,就应先做功课,会读几遍,不懂的地方要参看注释或工具书弄懂,个别字要查字典。甚至高声朗读一遍,感受一下文章的情境,总体的文势。来提高书写时的情绪。写别人的作品,不能写错,可以看做是对前人的一种敬畏吧!


  王大禾:我觉的作品中“题跋错误,字法错误,抄录文字的缺溜”应该是素养问题,只要认真核对、虚心请益都可以尽量避免的。这个问题是草率、自大、浮躁、侥幸心态的物化。作为书坛焦点的国展,自然吸引的众多关注,在大量的展品中出现一些问题作品也正常反映了当前书法创作的现状,难免引起有识之士的焦虑。由于当代文化教育的重心异位,提高传统文化修养将是当下广大书法人长期努力的方向。


  林景辉:作品中存在一些错讹,这个问题永远无法避免,它体现在很多方面,也不能一刀切,更不能归咎于文化问题。有的人天性率直,有的人天性缜密,即使再缜密的人也有出错的可能。大部分是由于审稿不充分导致的,因为发现错了还是可以就地改正或补跋说明,这是允许的,经典法帖上也比比皆是。我一般在题款之前会习惯审读一下,发现问题有时看情况在题款中补充说明,有过后才发现的就加个跋语纠正。当然一些字法、文意有问题的,这是很难被原谅的。这次评选有很人性化的举措,就是给予一定的参考比例,即大篇幅的错两三个,如果不违背原文意思的,可以宽容。


  蒋乐志:书法作品中包括文字、辞句、题跋等书写内容也讲法,即有自身关于文字、文学方面的技术规定性字法、文法等。学法、明法才能不犯法。由于书写具有时间上的不可逆性,导致书写过程可能会出现个别不尽人意的问题,这是十分正常的。多遍复写可以发现并纠正诸如衍、漏字等无心之失,但却不能查纠无知之误。无知之误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积累才可以避免,确可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乔延坤:我觉得创作中出现文字内容方面错误是正常的,但如果出现字法方面的错误是不应该的。因为在创作中,心无旁鹜,精神高度集中,注意力一般都在笔与纸上,而对所抄录文字会有所忽略,我也经常抄错行,出现少字漏句的情况。我也倒没有太好的方法避免这个问题,漏了字句只有重新来过,创作较为重要展览作品的时候,尽量熟读文字内容,理解内容含义以加强记忆。
  字法上的错误,我认为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如果作品中出现了,不是因为懒就是真的不懂。字法是固定的,可以查工具书,可以请教他人。字法是书法的基础,基础都不过关,如何诟病都不为过。我在准备作品的时候,对字法是相当留心的,特别是抄录简体的古代文献时,必先弄清楚文章字句的意思,再判断应该是用哪一个相对应的繁体字,因为这不仅是为了创作的需要,这还是一个真正的学习过程。


  刘小龙:这些内容涉及到书法的常识问题,诸如题与跋、款与识等等。本届国展注重作者提倡书写自作诗文、书写权威版本的古代诗文,注重文字审读。作为书法人,一定要对书法涉及的一些常识内容熟记于心,出现这样的问题,说明我们平时学习不够细致,积累缺失。
  书法是以文字为载体,在文字运用方面首先应该注意其规范性,尤其那些不常用的字,一定要写大众的,常用字也要写大众的写法,别在字典里面去查那些古代就只有一个书法家写过的碑别字。
  建议大家今后在购买文史类书籍的时候,尽量选取权威出版社出版的,相对来讲问题少些;或者购买旧书的,尽可能找1980年以前的,这类文字上相对靠谱。
  本届展览作品相对来说,整体还是不错的。至于作品展出现的一些问题,我想会引起书坛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对我们书法人提出看来一些要求:今后学习一定要认真,马虎不得,面对常识一定要常记心间,面对经典既要如对至尊,又要批判继承和吸收,文化理论学习一定要勤于研究,不可一知半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3 19:36:57 | 显示全部楼层
六:汲古斋主人:好像书法文化是最近讨论最多的问题,我就在多问一句,您对中国古典诗词有研究嘛?能不能给广大书家和爱好者开一个您认为书家必读的五本书的目录。


  曲庆伟:我师范学校毕业,教过将近二十年的初中语文课,讲的都是基础的语文知识,不敢说对中国古典诗词有研究。我只是业余进修过中文本科的课程而已。喜欢古文,也喜欢古诗词。读过《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人间词话》等,喜欢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柳永,李易安,纳兰性德等,平时也喜欢读一些诗词赏析的书,像沈祖棻,俞平伯,顾随,叶嘉莹,周汝昌,启功等的书读了一些,但读完就忘,不求甚解,很难精深。我看书,天马行空,不成体系,所以今天也没有什么出息。自叹读书要趁早,今天大有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感慨。真不不敢开所谓的书目。对了,很荣幸我参加的中国书协的首届国学班,开了眼界,长了见识。朋友们要想学点国学知识,就读国学班上的一些书就很好了。《四书集注》,《老子》,《庄子》(要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书法史》(江苏教育出版社的,七卷本)《中国文学史》等等。这些书要精读,苦读才能有效果,要不,也不会起多大作用。


  王大禾:研究古典诗词是专业学者们的事,我只是从小喜欢读读。最近有朋友向我推荐了《唐人选唐诗新篇》、《汉魏六朝辞赋与与骈文精品》、叶嘉莹《迦陵诗词讲稿》、钱钟书《宋诗选注》、沈祖棻《宋词赏析》等等都很喜欢。


  林景辉:只是皮毛,粗通格律,不敢说有研究。我会不时做一些诗、联。本届我的投稿就是自作诗三首七绝。个人认为,《古文观止》、《书谱》、《文心雕龙》、《道德经》、《格律启蒙》这五本最为必读!


  蒋乐志:对于古诗词学习,我自己也是个尚未入门的小学生,不敢妄谈必读书目。我相信老话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全唐诗》、《全宋词》是我手边的必备书。对于我这个初学者,《千字文》、《幼学琼林》、《诗词格律》、《诗韵合璧》、《佩文韵府》等也有很好的指导作用。现在网络资讯发达,图书馆资源丰富,大家可以充分利用。


  乔延坤:很惭愧,古典诗词对我来说根本谈不上有研究,最多只是爱读爱抄,爱体味这些诗词的传达出的意境和情感,有时候也会和朋友们编点歪诗破句相互调侃应答。古典诗词的书和研究古诗词的书都买了不少,但真没有好好学,认真研究过。
  书家必读的五本书,应该各人理解都不一样吧。我只能说我读过的对我现在有实际影响的书有以下数种:许慎的《说文解字》、李泽厚的《美的历程》、陈振濂的《书法美学》、徐利明的《中国书法风格史》、左安民的《细说汉字》以及孙晓云的《书法有法》等,其他书籍应该说都是泛泛地读过,对我现阶段的书法理论架构和认识的拓展影响较小。


  刘小龙:书法文化是近年热议的一个词汇,但古代是不专门去讲的。在古代,书法是文人余事,是作为一种生存工具和能力来继承的,就像我们今天使用计算机一样,这是一种能力。对于中国古典诗词,我很喜爱,但没有深入研究,我更多的是去读,体会古人是思想与语言的魅力,常乐此不疲。我常读的书有:《唐诗三百首》、《四书》、《文心雕龙》、《古代汉语》、《中国美术史》《历代书法论文选》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3 19:37: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七:汲古斋主人:8月10日在中国美术馆我看到了一位获奖作者的后面跟了不少于100位书法爱好者,他们将他团团围住,我感到这一次中书协国展造了您们一些明星,书法界需要明星,需要有超越的对象。但当时我就隐隐担忧,后来也证实,有些国展获奖书家此后说话做事为人就有点飘飘然。但也有获奖书家和我清醒说这一次宣传力度太过,让他有疲惫的感觉。任何事都是双刃剑,您是怎么对待名和利?不忘初心大家都在说,但没有几人做到,您在获奖以后有没有调整自己的书法规划和目标,想听听您们的内心话?如果尖锐,可以不答。

  曲庆伟:我解答了以上的六个问题,启明兄不知感到我飘飘然没有?不飘飘然的是神仙,我是普通人,谁得奖不高兴啊?你得奖你也会高兴地!飘飘然也是正常的。奖项是展览设立的,你不得,总有人得的。褒扬获奖书家无可厚非,谁得奖都会这样的。不要心里不平衡嘛!话又说回来了,获奖也没什么了不起,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古语说的很好,获奖者还是应该时刻警醒自己。你说的获奖者有那么多粉丝包围,我好羡慕,只是自己没有那样的魅力。可我没有见到,要是见到了,没准儿,我还会讨教一下,学几招,看看怎么忽悠的!名利心人人都有,只是各自表现的形式不同罢了。表现太过了对人对己都不好。这次获奖后生活工作依旧,平和安稳。凡事不必强求,顺其自然最好,这是心里话,没什么不能说的。

  王大禾:我第一次参加中国书协的展览开幕式是2008年的全国第二届草书艺术展,算上这次十一届国展开幕式是第二次。9日晚上,我和一两位朋友一起观展,并没有体验到那种明星的感觉,由于看的有点投入过不久就走散了,幸运的是遇见同样一个人观展的魏哲先生,凭以前在报刊上积累的印象,冒昧的打扰了老先生,当时的感觉棒棒的,特别是在一个特殊场景中偶遇和蔼可亲的长者,并合了影。

  林景辉:每个人处事都会有不同的方式。有些人确实会高调一些,但也没必要苛求每个人都低调。我个人会崇尚“中调”,过于高调容易迷失自己,过于低调则容易不思进取。名利确实是双刃剑,淡泊名利是高尚的,但只限于成功者!如果碌碌无为,那淡泊名利就没什么价值可言。书家不忘初心,可以理解为艺术精神,即雅怀,不以获取名利为最终目的!适度的名利之心还是有益处的,能够催人奋进,尤其是年轻人。在物质社会里,投入却没有应得的回报,包括名利,又有几人能做到?
  我97年至今,获了几个小奖,分三拨,状态有所起伏,但不太影响我对于书艺之路的探索与规划。
  蒋乐志:我喜欢郑谷的一首诗:“欹枕高眠日午春,酒酣睡足最闲身。明朝会得穷通理,未必输他马上人。”前两句基本能够代表我现在的生活状态。


  乔延坤:我以前就说过,作为一个真正的书法人,名利应该是附属品,有了自然是好事,没有也得泰然处之。如果初心就是为了名利而学书法,那一定学不好。我认为作为一个书法家首先是艺术立场,而不是经济立场。做好自己的事,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境界,才是艺术人的根本。如果艺术家自己整天忙于赚钱跑市场、争位置,艺术的纯静和升华何来?心杂乱了,书法的一切都会崩溃。我的态度是自然而然,不故意回避也不刻意追求,仅此而已。
  在书法上,我从来没有像样的规划和目标,所以谈不上调整。我真是把书法当作生活的一部分,能抽点空临临帖就是充实的生活,就会觉得满足。也可能是真的太忙,有点时间一定是用来临帖的,因此我的书法成品很少。我也似乎没有规划自己书法前景的能力和意识,我只坚信水到渠成,写成啥样是啥样,只要态度和追求不出偏差,我相信会越写越让自己满意,仅此而已。

  刘小龙:至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认为:目前有好多培训班,他们利用展览的开幕之际,组团带领学员去展厅参观,带队者基本上都是培训班教头,他们在展厅为学员现场教学,分析每件作品的取法、形式等,以便更好的指导学员进行展览作品的打造,参与者团团围住,似有见到明星大腕的感觉。
  如今网络发达,宣传起来太方便,发一条微信,一天点击上千条,任何领域都需要前行着、领路人,这大概也算是一种传承吧。期望我们的明星大腕们能够低调处事,清醒的看待自己,准确定位,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淡泊名利,不忘初心。
  对待展览获奖的问题,对我而言,只是一种经历。人生漫漫,要走的路很长,书法作为生活的调味剂,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精彩,我将沿着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断研究,认真创作,积极参加各种慈善捐助活动,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担当。
  关于我的书法之路,我会继续沿着以楷书为主,充分吸收其他书体的营养,互相补充,相互滋养,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书法语言和个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4-19 00:28 , Processed in 0.894026 second(s), 1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