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968|回复: 11

一部评论古今汉字书法的天下第一奇书(圣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13 15:04: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汉字传奇、书法史话》

(圣君)

第一章:文字起源

人类是群居动物,会制造和使用工具,在生产生活中,由于交流的需要,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语言,语言包括话语、表情和手势(手语)等方面,最初的语言也许只是一些单字和单词,比如对动物、植物、工具、方位以及人类自己和相互之间的称呼,随后就会发展到图画文字的阶段,比如要告诉孩子们什么是危险凶猛的动物,什么是容易捕捉的动物以及如何捕捉动物等等;由于孩子们一直躲在山洞里,根本没有见识过,这就需要把它们的外形画出来,让孩子们认识,于是,图画文字就产生了……

早在几万年前,人类在还没有发明文字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在石崖和山洞里刻画岩画了,这种岩画石刻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现,最著名的是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和法国拉斯科洞穴的岩画,以及中国宁夏贺兰山、大麦地、内蒙古河套阴山、江苏连云港锦屏山的岩画石刻,可以说,岩画石刻是人类最早期的图画文字符号;世界各地的岩画内容大同小异,都是动植物、人物、弓箭、太阳、月亮、星星等等,有人可能会问:古人为什么要画这些东西呢?是不是吃饱了撑的呢?我要告诉大家的是:没错,就是吃饱了撑的!例如,在电闪雷鸣的暴雨天气中,先民们无法外出打猎,躲在山洞里吃饱了饭没事干,实在是无聊,为了排遣,就开始在洞穴的岩壁上画画,那时候没有网络,人类不能上网,只好上墙,在洞穴的墙壁上作画,用现在的话说叫做进行艺术创作活动,当然,这种艺术创作活动往往和巫术和打猎生活有关,画动植物,是告诉人们这些东西可以吃,是食物;而动物身上的箭镞,是教人们如何猎取动物、杀死动物;那些日月星辰和面孔,则与天象和巫术有关,用来祈求老天爷和神仙、祖宗保佑,由此可见,这些图画都是有一定的含义的,这就是原始文字的萌芽阶段……
中国是岩画、石刻遗存非常丰富的国家之一,在宁夏、内蒙古、甘肃、青海、云南、江苏等地都有发现,最著名的是宁夏贺兰山、大麦地、内蒙古河套阴山、江苏连云港锦屏山将军崖的石刻符号和岩画文字,有一些已经和甲骨文十分相似;应该说汉字是与其一脉相承的;
最早发现史前人类岩画石刻的并非外国人,而是中国北魏时期的旅游家、地理学家郦道元,他在《水注经》里已经记载内蒙古河套阴山的岩画石刻,《水注经》是以汉代的《水经》为底本,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加以补充和完善的,也就是说,有可能早在汉代就已经有人发现内蒙河套阴山岩画石刻了……

人类的原始文字还经历过纹身、结绳(一种在绳子上打结的办法,一件事情打一个结,大事情打大结,小事情打小结,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意义,比如古代秘鲁人在在大绳或者棍子上结上各种不同颜色的绳结,黑色代表死亡;红色代表战争;白色代表和平;黄色代表黄金;绿色代表谷实;单结表示十,两个表示二十;一个双结表示100……他们专门设有结绳官,向人们宣讲各种结绳的含义……);贝壳串(不同的事情用不同的贝壳表示,穿在绳子上……);契刻(将木板上刻上记号、符号……);还有实物“文字”等等不同的过程和阶段;据说公元前六世纪,大流士一世和西叙亚人作战前,收到对方特使送来的奇特礼物:一只鸟、一只鼠、一只蛙、五只箭,这是一封措辞严厉的最后通牒:“请你们象鸟一样飞走,象鼠一样躲起来,象青蛙一样游走,否则我们就万箭齐发,绝不留情”。那么,这样的实物信函算不算文字呢?我认为还不能够算作文字,因为文字的前提,必须是人类书写刻画的符号,而自然界现成的实物显然不属于人类书写刻画的符号,因此,只能是一种替代品;而印第安人的一幅图画,我认为就可以算作文字的雏形了,一位氏族部落的族长在一张兽皮上画了一些形象符号,左上方一只乌龟,一把斧子,下面是一些人形图案,站立的人形有头,倒地的人形没有头,还有山河等等,其实这是记载一场战斗结果的图画文字,乌龟是族徽图腾,代表自己的部落,斧子表示战争,战斗中,他们杀死了几个敌人,俘虏了几个敌人,几个女人,几个男人等等……

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谈到了文字的发明:这一方面相互关联的许多发明是这样的,1,手势语言或者个人记号语言;2,图画文字或者表意符号;3,象形文字或者符号;4,表音性质的象形文字或者按照一定的公式使用的表意符号;5,音符字母或者写音。
原始人的思维过程大致经历三个发展阶段,1,直立人阶段,此时的原始人只有直观性思维;2,智人阶段,此时的原始人已经能够形象思维, 3,新石器时代,此时的现代人已经具备抽象思维能力;比如岩画石刻、原始文字的出现,图画文字、刻画符号等等,就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产物;

早在五千四百年前,苏美尔人就创造了成熟的楔形文字,楔形文字已经是一符一义了,例如:一只碗表示食物,一个人头加一只碗就是吃;天加上水就是雨;眼加上水就是哭;一块石头加上心表示铁石心肠……楔形文字的符号超过了五百个,曾经在西亚地区广泛流传使用,从苏美尔时代残存下来的楔形文字都是刻在泥板上的,百分之九十左右是商业和行政记录,百分之十左右是对话、谚语、赞美诗、神话传说的残篇等等;苏美尔人的对话通常采用辩论的形式,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往往没有赢家;而谚语简洁准确意味深长,例如:“理发师呆的地方,必有诽谤传出”、“仆人呆的地方,必有争吵相伴”等等;有些颇有哲理性;
玛雅文化用石头砌成的高高的祭坛上刻着一些图画,就像一组连环画:天空一轮太阳,祭坛上一些人把一个人五花大绑开膛破肚挖出心脏,然后抓在手里举过头顶……这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是记录了古代玛雅文化的一种巫术宗教仪式,意思是:伟大神圣的太阳神啊,我们虔诚地用活人来祭祀您,我们把一颗鲜活跳动的心献给您,请您保佑我们……
早在五千年前,成熟的象形文字已经在古代埃及广泛流行和使用,埃及人把字写在草纸上,所谓草纸其实是一种草的宽大叶子,埃及人把这种叶子裁剪整齐,压平晾干,就可以在上面写字了,把这些草纸装订成册,就是书籍,因此,书籍是古代埃及人发明的……
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图斯在其《史记》中记载这样一个故事,传说在公元前六世纪前后,古代的一个埃及国王名叫卜萨梅蒂库斯,为了证明人类的第一个词是什么,就把两个刚刚出生还不会说话的婴儿与世隔绝,只许喂养他们,不许教他们说话,让他们自己说话,结果,两年之后,他们说出的第一个单词是“BEKOS”,国王得到消息,立刻派人查寻是什么意思,人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在一种“腓基尼”语言中,找到了这个词,意思是面包,因此国王宣布:人类第一个单词就是“面包”,最古老的语言就是腓基尼语。当然,这个故事很虚假,完全是不符合科学实际的胡编臆造,并非历史事实,不能真实反映人类语言文字的起源……一个婴儿,如果与世隔绝不教育他,那么我看他只会哭泣、狂叫,可能连欢笑都不会,哪里还会说话呢?我并不是主观臆断,而是有事实依据的,1920年,在印度加尔多达东北一个名叫米德纳波尔的地方,人们发现一种四足怪物尾随在三只狼的后面出没于森林之中,后来人们跟踪到狼窝,打死了大狼,结果看清楚这两个“四足怪物”原来是两个小女孩,大的七八岁,小的才两岁,她们四肢着地,不会说话,只会狼嚎。二十世纪,全世界一共发现了三十多个在野兽群里长大的孩子,其中有二十多个是在狼群中长大的,这些孩子们无一例外都不会说话,甚至不会欢笑;土耳其曾经发现一名和羊群一起生活了百年的105岁老处女,在她五岁的时候,父母在地震中双亡,她独自和家里的羊群一起生活在偏僻的山区,一百年来,她像羊一样四肢爬行,喝羊奶长大,不知道山外的世界和事情,也不知道过了多少年,她唯一的愿望就是不能把家里的羊弄丢了,所以就一直跟羊群生活在一起,羊群到哪儿她就跟到哪儿,羊倒是越来越多了;由于长期无人交流,她已经丧失了语言能力,只会学羊叫;她赤身裸体毫不害羞,身上长出了长长的汗毛,而且满头浑身都是虱子;由于爬行了一百年,她的手和脚的指头早已经磨秃了,变成了两坨长满厚厚老茧的肉团,她从未结婚,依然是老处女,也许只有那些公羊亲热过她……

四千年前,古代印度曾经出现过一种印章象形文字符号,也就是把每一个象形文字或者一句话都刻成印章,然后使用,但是这种文字刻起来吃苦费力、非常麻烦,关键是极不便于书写,后来被淘汰了,失传了……

人类各民族早期的文字滥殇阶段,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那就是图画文字,后来经过简化,形成了象形文字;世界各地的那些象形文字不仅意思接近,连形状也很接近,简直如出一辙(例如:太阳、月亮、星星、山、水、各种动物、植物、人、弓箭等等);而且都分为简体字(世俗体、人民体)和繁体字(僧侣体)两种字体;有的文字甚至有三种字体;由此可见,那时候,人类是经常互相交流、联系、走动的,而且是互相影响和促进的,并非相互封闭、相互隔绝、老死不相往来的独立发展……

日、月、天、地(岩画)字,乐(结绳)字,山、水(岩画)字,人、手、目(岩画、石刻、彩陶)字,数(岩画、石刻、彩陶)字、还有各种动物(岩画、石刻、彩陶)、鱼、鸟(岩画、石刻)字等等应该是最早的文字,已经具有万年历史了;一些专家学者完全不承认岩画石刻的图形是文字,他们用现在的文字标准来衡量,认为这些图画文字太幼稚、不成熟,算不上文字。我认为他们太苛刻、太武断、太学究气。文字的早期形态本身就是很幼稚的,但已经显露出文字的端倪,应该算作是文字,我们不应该用现在的文字标准和要求来衡量古代人类的早期图画文字;就像胎儿在子宫里也不成熟,但仍然是人,绝不能用成年人的标准来衡量说胎儿因为不会走路说话唱歌所以就不是人。

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字?文字的要素是什么?
在谈论文字之前必须先谈论语言,因为相对于文字来说,语言更加古老,传说人类一开始是不会说话的,在一次大干旱之后,天空突然下起了彩色的雨,不同的地区下不同颜色的雨,人类高兴得欢呼雀跃,张大了嘴接雨水喝,结果,就会说话了,每种颜色的雨是不同的语言,喝黄色雨的民族说一种语言,喝白色雨的民族说另一种语言,喝黑色雨的民族又是与这两种语言不同的语言……因此,各民族相互之间听不懂对方的语言……
但是,《圣经》里对语言的产生有不同的理解,《圣经》在“创世纪”里面有一个“贝伯尔塔”的传说,人类的语言开始是一样的,相互之间都能听懂和交流,在往东迁徙的时候,在底格里斯河与幼拉底河之间发现了一块盆地,就在此居住下来,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盛,人类日子越来越好,人类决定建造一座通天塔,希望能到天堂去过更幸福生活,眼看着塔越造越高,上帝耶和华知道了这件事,又惊又怒,怕人类到天堂里扰乱他的秩序,因为只有他同意的人才能上天堂,于是,他让人类的语言发生混乱,一个地方的人说一种语言,各地方的人说着完全不同的语言,大家相互之间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结果,大家就不齐心、不团结了,相互之间产生了隔阂、误解和矛盾,从此以后,各唱各的调,各做各的事,各走各的路,分散到世界各地去过各自想过的生活去了,建造通天塔的事情就中断了,这座半途而废的塔叫做“贝伯尔塔” “贝伯尔”(BABEL)就是“变化”的意思,世界上因此就有了各种各样的语言……
其实,语言和人类一样古老,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语言,估计已经有几百万年的历史了;有一种观点认为,语言是通过模仿而产生的;有一种观点认为,语言是由于劳动而产生的;有一种观点认为,语言是通过娱乐而产生的;有一种观点认为,语言是因为感叹而产生的;我认为语言是天生的,连动物都具有语言,更何况人类乎?因为人类是群居动物,需要相互之间的交流,因此就产生了语言;语言是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纽带,但是,仅仅是凭口头语言进行口耳交流毕竟有其局限性,因为在录音机发明之前,声音仅仅是瞬间存在的,说完了也就消失了,口头语言受制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文字的出现,克服了这些限制,是划时代的里程碑,在地球发展与生物进化的进程中,有一个时间表,地球历史是四十亿年以上,生物的出现已经36亿年,如果我们把36亿年当作一年,那么每分钟就相当于7000年,假设1月1日出现生物,那么12月1日出现恐龙并且很快灭绝;12月25日出现灵长类动物,12月30日出现猿类,12月31日出现人类和语言,12月31日晚上11点,周口店人才开始用火,而现在看到的原始文化艺术的遗迹和文字是这一天的最后一分钟才产生和出现的,被称为“最后一分钟的奇迹”。
相对于语言来说,文字的出现就晚得多了,距今不过一万多年的历史;
文字是记载语言与信息交流的标记、符号和文化工具,是一种书面语言,语言分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种,所谓口头语言是指有声音的语言或者词的语言,书面语言则是指用代表某些语言要素的图形标记、符号记录下来的语言,这些记录语言的图形标记、符号就是文字,文字可以单独成字,组合成词,排列成句,汇集成篇等等,文字可以有读音、意义、笔画、形状等等;任何语言都代表有声语言,这是一切文字的必备条件、共性和要素;任何图形、标记、符号如果不具备这些语言要素,那么它们只能是文字以外的图形、标记或符号;文字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文明时期,达到了抽象思维的阶段,由于生产生活和交流的原因,需要把语言记录、留存或者传达到远方并且要把它在时间上固定起来而创造出来的,它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并非一蹴而就;文字被创造出来后,就作为语言的辅助工具分担着语言所负担的交际和思想交流的职能,因此,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派生的;语言是基本的、主要的交际和思想交流的工具,文字是辅助的、附加的工具。中国的古书《尚书序-正义》说:“言者,意之声;书者,言之记”。文字必须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它依赖于语言,也就是说,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字。任何文字都不可能离开或超越语言,它只能是语言的规范或者用来规范语言。但是,有了语言,不一定就会有文字。并不是每种语言都会产生文字,历史上许多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自己的文字……
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高度文明时代的开始,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字的作用甚至超过了语言的作用,是在语言基础上产生的划时代的飞跃,文字是语言的书面形式,是扩大语言交际功能的最重要的辅助工具,文字打破了语言交际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此人类才有了文字记录的历史……
   
文字的基本要素是:有形状,有意义,有读音,有笔画,有相互组合成为词、句、文章的功能,可以解读和互相交流等等。人类早期的图画文字已经具备了这些功能,所以应该算作文字。

世界上所有的文字符号系统可以划分为表意文字、音节文字、音素文字和图画文字四种类型;人类的早期原始岩画石刻文字属于图画文字;古代苏美尔、埃及、玛雅的象形文字、中国的汉字属于表意文字,表意文字的特点是文字符号表示个别完整的词或者它的独立的部分,它大体上每一个符号代表语言里的一个词,它采用几种不同的符号(表示整个词的意义的符号,表示音素或音节的符号,表示意义范畴的部首以及指示符号等等);日本的片假名、平假名属于音节文字,前者是由楷书简化而成,后者是由草书简化而成,它是一种纯粹表示语音的音节符号,不分辅音元音;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属于音素文字,它是从楔形文字和圣书体演变而来的,它的每一个符号代表语言里的一个音位,而不是一个词或一个音节,音素文字可以用较少的符号来记录、书写,只需要二三十个字母符号就可以拼写所有词汇、语句,音素文字也叫做拼音文字。
任何文字都是约定俗成的,早在两千多年前,哲学家荀子(公元前335——255年)就提出了这种观点,他在《正名篇》中说:“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无论哪个国家或民族,文字在诞生之初的篙矢阶段都是乱七八糟的,后来才各自逐步统一,变成各自的标准文字,这就叫做约定俗成。否则,我发明的字你不认识;你发明的字我不认识,就无法进行交流和交际,只有大家约定俗成之后,形成统一的标准字,才能交流、交际、流通,然后再由国家加以规范化颁布推行,就进入了强制执行阶段,例如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实行书同文、车同轨……
文字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同的时代会创造出不同的新字,并且淘汰过时的废字,比如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玛雅文字、楔形文字、甲骨文、篆书、隶书等等都被淘汰、作废了,现在已经不使用了;再比如古代没有铀、镍、钛、镁、锌、氦、氢、氮等字,因为古代的化学、冶炼和科技没那么先进,还没有发现和使用这些金属元素,因此就不可能创造出这些字,这些字都是后来创造的,这就充分证明了文字是不可能超越语言的……

汉字与拼音文字各自有什么不同与优劣呢?
我认为,汉字和拼音文字最大的不同在于,汉字是用点、横、竖、撇、捺、折、提、勾八种基本笔画书写文字,就像是组合安装平面构成或者是构筑搭建拼装文字建筑、积木,优点是美观大方,每一个单字都像一幅画;缺点是复杂、麻烦、繁琐、字多、难记、难写、难学,仅仅是必须死记硬背掌握的常用字至少就有三四千个,没有十年八年的时间是掌握不了的,就算是用电脑打字,也比打拼音字母慢好多倍;
而拼音文字就简单多了,拼音文字只有二三十个字母,形状简单,书写方便,一学就会,只需一堂课的时间就可以完全记住,然后把这些字母进行平行排列就可以了,非常简单方便、容易快捷。以英语为例,它的基本文字非常简单,简单到只有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这26个字母,只需用一首《字母歌》就可以在一堂课(也就是短短的几十分钟)的时间内,教会任何一个儿童,相信大家都会唱这首《英语字母歌》,在掌握了这26个基本字母之后,就可以拼写、拼读任何词组、语句、诗歌和文章,的的确确非常简单、方便、好学、实用……
在学习和实用方面,汉字确实不如简单易学的拼音文字,仅仅是入门就必须经过十年八年死记硬背的刻苦学习,否则就别想掌握数千个基本常用的汉字;
那么,难道说汉字就一无是处、不可救药了吗?
事实上并非如此,汉字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是首屈一指、无与伦比的,世界上任何拼音文字都不具备艺术观赏性,只有汉字具备独特的艺术观赏性;汉字由于其复杂性、独特性,又由于其难以辨认和书写,因而具有了耐看性,加之自古以来的书画同源的传统渊源,天生就具备艺术性,于是就产生了书法;而拼音文字由于其简单性,易学性,一目了然、容易记忆,方便学习和掌握,天生就便于书写使用,因此成为最佳的实用流行文字;但是同时也就失去了耐看性和艺术性……
正应了那句老话:凡事有利必有弊,有弊必有利……
 楼主| 发表于 2009-9-14 10: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汉字传奇

中国的汉字究竟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关于汉字的创立,有许多版本的古代神话传说,比如伏羲创立阴阳八卦河图洛书、神农创立穗书、黄帝创立云书、少昊创立鸾凤书、帝尧创立龟书;另外还有史皇造字说、沮涌造字说、梵造字说、抾庐造字说、仓颉造字说等等等等,五花八门,不一而足……我认为,这充分证明了汉字并非是某一个人创立的,而是多民族、多部落在不同时期逐步发明创造的;
据《易-系辞》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易经没有记载圣人是谁;到了战国时代,《荀子》、《韩非子》等书,才有了苍颉造字的说法,他们是根据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学的历史故事和史料整理而成的……
传说伏羲是中华民族的远古祖先和第一圣人,又被称为太昊、太皞等等,是东方天帝,上古时代,东方有一个极乐世界,叫做华胥氏国,伏羲的母亲就是华胥氏国的美丽姑娘,名字就叫做华胥氏,她性格开朗,无忧无虑,有一天,她偶然找到一处草木茂盛、景色秀丽的沼泽地,这片沼泽地是雷神掌管的“雷泽”,她在雷泽旁边发现一个巨大的脚印,这是雷神的脚印,雷神长着人头龙身,华胥氏出于好奇心,就踩进了这个巨大的脚印,没想到,她的身体立刻就产生出特别奇怪的感觉和反应,结果她怀孕了,不久,她生下来一个人头龙身的儿子,是她和雷神的儿子,因此继承了父亲雷神的体貌特征,她为儿子起名伏羲,后来她又生下来一个女儿,起名叫女娲,伏羲和妹妹女娲一同生活,非常快乐,没想到有一天突然暴风骤雨、洪水滔天,伏羲和女娲躲进一个非常结实的葫芦里,幸免于难,但是,大地上的一切都被洪水淹没摧毁了,只剩下他们俩,伏羲带着女娲登上昆仑山,举行了婚礼,两人结为夫妻,从此生儿育女,繁衍人类,他让木神来协助辅佐,管理东方之国,伏羲看到人类饮血茹毛吃生肉,经常闹肚子,就教人类用火烧熟食物,然后再吃,这样人类更加健康了;他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观察天文地理,冥思苦想,创造了阴阳八卦;他看到蜘蛛结网捕捉虫子就受到了启发,教人类用绳子编织渔网,在江河大海里捕鱼,改善了人类的生活;他精通音律,发明了瑟,编制了《驾辩》这首曲子,并且教人类演奏乐器,让人类的生活丰富多彩;他从天文地理和飞禽走兽的足迹中受到了启发,发明了阴阳八卦和文字,他不仅创立了文字,还发明了织网捕鱼、钻木取火、建筑房子、弓箭农具等等等等,他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他和女娲结为夫妻,制定了婚丧嫁娶的传统,并且和女娲创造出人类,总之,伏羲几乎是无所不能、无所不包的神仙;伏羲有一个女儿名叫宓妃,在洛水游玩时,不幸落水淹死了,伏羲伤心过度,后来死在了东方……
西方没有关于伏羲的传说,但是在《圣经》里有关于上帝造人的传说,西方基督教认为,宇宙天地是上帝创造的,上帝说:光是好的,于是就有了光,上帝称光为昼,称黑暗为夜,称空气为天,称旱地为陆,称水的聚集处为海,上帝用泥土制造的第一个人名叫亚当,上帝教他学会了说话,亚当是男性;上帝在六天内制造了人、动物、植物等等世间的万事万物,第七天是休息日,也就是西方的礼拜日;上帝把万事万物放在亚当面前,看他管这些东西叫什么,于是,在他的命名下,万事万物都有了名称;在亚当睡着的时候,上帝又从亚当身上抽出一根肋骨,做成了第二个人,名叫夏娃,夏娃是女性,也就是亚当的妻子,但是上帝没有创造文字;《圣经》里也记载了大洪水事件,这说明在新石器时期,全世界各地都曾经或者经常发生过大洪水……
不过我觉得,伏羲和上帝越神奇,就越不像是真的,就越象神话故事,就越不可信……
在中国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中,女娲是创造人类的女神,而且是人首蛇身,变化多端,一天能变化七十种模样;她用泥巴捏出来一些小人,然后吹了一口气,小人们就活了,具有了生命,但是,一个一个捏速度太慢,她就折了几根柳枝,在泥水里蘸几下,然后一甩,就会出现千百个小泥点,她吹一口气,小泥点就活了,变成了小人,这样,人类就越来越多……民间的老人们非常虔诚地相信这个故事,他们认为是真的,如果有人表示不相信,质问:“人怎么可能是泥巴变成的呢?”他们就会用事实说话,肯定地告诉你:“人就是女娲娘娘用泥巴做的!这是千真万确的铁的事实,不信的话,你蘸上口水在你身上搓搓,保险能搓下泥条来。这就是证明!”你别说,照着他们的话去做,还真的能从身上搓下泥条来呢!这好像真的是铁的事实,无可辩驳!因此在科学不发达的过去,人们都被这种铁的事实蒙住了,都信以为真。因为过去的人们并不知道新陈代谢的科学道理,更不知道这是人体通过新陈代谢退下来的死皮,这种泥条浑身上下到处都有,天天都有,没完没了,这并不能证明人类就是女娲娘娘用泥巴做的……
关于女娲娘娘的传说,最早记载的古书是《淮南子》,叙述了上古时代,天下到处破裂、到处都是熊熊火焰,大地一片汪洋泽国;女娲炼五色石补天,这就是女娲补天的传说来历,女娲砍断一条龙的四脚做四极,杀死一条黑龙挡住洪水,烧芦苇,把灰垫在水里,然后补天,通过女娲的不断努力,终于把天补好了,四极扶正了,洪水治理了,害虫杀死了……
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司马贞在《补三皇本纪》中说:女娲当政的末年,有一个叫做共工氏的诸侯,国势非常强盛,共工氏和祝融氏因为意见不合就相互动武,共工氏战败,一头撞死在不周山上,结果,天上的柱梁被共工氏撞断了两根,地下的维也被共工氏折断了,女娲因此而补天……
民间神话传说的女娲娘娘就更加神奇了,传说女娲是伏羲的妹妹,是修补天地、化育万物的女神,在她诞生后,就遭遇了一场滔天的大洪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被洪水摧毁了,只剩下女娲和哥哥伏羲,为了繁衍后代,兄妹俩在昆仑山上完婚结为夫妻,之后,大地逐渐长出了森林草原,山川河流也恢复了往日的景象,女娲是神通广大的天神,她决心让大地恢复生机,她首先用泥巴做了许许多多的小泥人,然后吹了一口气,赋予他们生命,于是,一批批的小人在女娲的手中诞生,走向世界各地,为了能让人类继续繁衍下去,女娲把人类分为男女两性,赋予他们交配的本能,不仅如此,女娲还制造了一种乐器叫做“笙簧”,其外观就像一只凤凰的尾巴,这种乐器有十三个管子,管子上面有许多孔,能吹出美妙的音乐,从此以后,人类在聚会的时候,就会吹起悠扬悦耳的乐曲,伴着欢快有力的节奏,唱歌跳舞,通宵达旦,不知疲倦,在女娲的关怀下,成年的男女主动结为夫妻交配繁衍后代,每年阳春二月,青年男女们就相聚在一起游玩、对歌、跳舞,寻觅自己中意的对象配偶,只要情投意合、两厢情愿,就相互结为夫妻、男欢女爱,人世间充满了欢歌笑语和快乐(这种远古生活的遗风和痕迹倒是在西南少数民族的生活中仍有传承和保存,我们现在仍然可以在彝族、黎族、苗族、壮族、藏族人那里看到这种篝火晚会上的欢乐景象)……但是,天地总是会用灾祸考验人类的生存能力,一些趁机鬼怪兴风作浪,导致天塌地陷,一时间暴风骤雨、洪水滔天、烈火熊熊,人类遭受着空前的灾难,女娲不畏艰辛,拯救世界,她炼五彩石补天,砍断乌龟的四肢用来支撑天地,杀死作恶多端的黑龙,驱赶凶猛的野兽,消灭害虫,用芦苇筑坝,挡住洪水,终于,天下太平,人类又恢复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在西方,没有女娲娘娘造人的传说,倒是有一个相似的智慧女神叫做雅典娜,她是天神宙斯的小女儿,她教会人们驯养牲畜、纺织、造车、冶炼、农耕等等,她也是法律、公正的保护神,这说明,母系社会已经掌握了这些技术……

史前的历史和文化主要是以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由于需要传唱,那时候,音律很发达,已经发展到七音阶的阶段,和现在的音乐不相上下,河南贾湖出土了八千年前的七孔、八孔骨笛就是物证;一直流传至今的坡芽歌书,还有诗经等等,都是在民间广泛传唱、生生不息的口头文学,主要以情歌为主;当然也有歌颂英雄的长篇史诗,比如在西藏、新疆、内蒙古等地民间广泛流传的《格萨尔王》,多达数百部,长达两三千万字,民间歌手们完全凭记忆背诵传唱……在西方,有《荷马史诗》,也是民间口头传唱的,它们有一个共同点特点,就是歌手们都目不识丁,既不识字,也不会写字,荷马本身就是一个盲人……

七八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主要用岩画石刻纪事,例如宁夏贺兰山、大麦地石刻岩画;内蒙古河套阴山石刻岩画;连云港锦屏山将军崖石刻岩画……
这一时期被称为石器时代(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中国的玉石石刻文化非常发达,制作工艺非常复杂,拉丁美洲的玛雅文化也崇尚玉石文化,其工艺水平和技术不亚于同一时期的中国,有些考古证据表明,拉丁美洲出土的一些新石器时期的文物,与中国新石器时期的文物有些相似,很可能来源于中国,因此我认为自远古以来,人类文明就是相互来往、相互影响的;所不同的是,玛雅文化后来中断了,而中华文明得以流传至今;人类对玉石的喜爱是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发展形成的,早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开始用石头制作工具,他们发现,普通石头大多是粗糙疏松的,而且遍地都是,不稀奇,视觉和手感都不好,唯独玉石与众不同,特别坚硬细腻,而且非常数量稀少、温润柔和,手感舒服,外观美丽,光泽迷人,能令人产生心理上的平静、愉悦感,物以稀为贵,于是,人类认为玉石是上天赐予的珍贵礼物,玉石是天地之精华,能够通神,于是就有意识寻找玉石做装饰品、工艺品;在进入奴隶社会后,玉石就成为王公贵族们的装饰品、工艺品,成为身份和地位的标志和象征;比如石斧和玉斧象征着武力,是王权的标志和象征,“王”字就是从它衍化而来;圆形、环形的玉璧象征太阳,本身就是“日”字,代表上天;玉琮外方内圆,象征天圆地方,代表天地,可以说其本身就是天地合一的文字;还有一些玉石制作的动物和图腾,可以说都是文字的雏形,在世界上,没有第二个民族会象中国人这样,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喜爱玉石和汉字,绵延数千年从未中断过;大约四千年前,拉丁美洲的玛雅人曾经喜爱玉石,但是玛雅文化包括文字和玉石都中断、消亡了;大约五千年前,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很发达,但是中断、消亡了;大约六千年前,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非常发达,但是中断、消亡了……
只有中国的玉石文化和汉字从大约一万年前一直延续到今天,始终蓬勃发展……

毫无疑问,文字是从图画发展而来的,最早的图画文字是“日”、“月”、“山”、“水”、各种动物和植物等等;尤其是汉字,自古以来就有书画同源之说,从纹身、结绳、岩画石刻到彩陶文化,汉字的变化是从图画文字变为象形文字,最初的图画文字比较复杂,是通过形象思维把事物画下来,这需要画得很写实,但是这样耗时费力,效率太低,于是,人类的抽象思维开始萌发,图画文字逐步得到了概括和简化,只需要画出事物的轮廓甚至是最有代表性的部位和特点就可以了,比如牛、羊,只需要画出它们的角就行了,都是角,怎样区分呢?古人很聪明,他们发现了其中的不同的特点与规律,牛角是朝上的;而羊角往往是朝下的,于是,牛字就画成角朝上;羊字就画成角朝下;马的特点是马鬃、大眼睛和马尾巴,于是,人们就用简洁的线条刻画出来;“家”也是汉字中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房子下面养猪,为什么不是人而猪呢,因为那时候,人们住的是干栏,分为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养猪或者其他牲畜,家家如此,无一例外,这是古代中国人的传统生活习惯;猪的繁殖速度快,数量多,生长周期短,而且养猪很容易,也是一种活体肉食的储存和供应,是营养和生活的保障和储备;同时,外出打猎时捕捉的小动物,也饲养在下层;由于是干人发明的建筑样式,所以叫做干栏;这种生活习惯一直流传至今,西南和海南少数民族的房子一直是干栏式的,而且家里面养猪是一直是农村家庭的普遍现象;可能有人会钻牛角尖,问:人类也喜欢养狗,我们现在很多人在家里面养狗,为什么家字里面不是一只狗呢?这个问题问的很好,很有代表性,我要告诉你们的是,现在城市里很安全,没有野兽出没,所以人们把狗养在家里;而远古时代不行,狗必须养在门外,因为每天野兽出没频繁,时时刻刻都有可能遭到野兽的骚扰、袭击,因此必须让狗在外面站岗放哨,防范和驱赶野兽;再说,古人造字有一个原则,就是这个象形字必须是事物的常态,而不是临时的,古时候,家里面最常态的是猪被关在家里,而人是要出去打猎、种田、干活、做事情、串门访友走亲戚等等,狗是跟着主人出门去打猎或者走亲戚的,经常不在家,只有猪时时刻刻在家,很少有人赶着一群猪上街或走亲戚的;就是现在,那些养狗的人,出门逛街的时候,也都是牵着狗狗一起上街的,很少有把狗狗单独放在家里的,所以,家字里面只能是猪,而不是人或者狗;当然,猪是后来出现的汉字,早期叫做豕、豚、彘、豭,这几个字都表示猪,却是不同的猪,豕是统称,非常简洁形象地画了一头猪,突出了猪的大肚子,这也是猪与其他动物最明显、最本质的区别;豚专指浑身是肉的小猪,“月”字旁本来是“肉”字旁,隶书的时候简化为“月”字旁;彘专指死猪,甲骨文中“彘”字就是一头中箭的死猪;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特别嫉恨刘邦的宠妃丽妃,丽妃的双眼妩媚动人、勾人魂魄,把刘邦迷得差一点废后,吕雉对她恨之入骨,因此,在刘邦死后,她烧牛粪薰瞎丽妃的双眼,“看你以后还勾不勾人!”这还觉得不解气,她还命人把丽妃的四肢砍掉,把丽妃的躯干装进一只坛子里,叫做彘,就是骂丽妃是死猪的意思,直到现在,中国人还是喜欢用死猪骂人,这可是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象操你妈、傻逼这些骂人的话,都是后来出现的,既没有传统,也没有文化;豭专指公猪,为什么豭是公猪呢?因为早期个人发明了干栏居住之后,就把猪养在楼下,他们发现经常会有一些野猪会会不请自来住进楼下的猪圈里,而且一定是公猪,原来野公猪来此造访,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和这里面的母猪交配,交配结束后就会自行离开,古人把这种临时寄宿过夜的公猪叫做豭,母系社会时期,人类还没有非常固定的配偶婚姻,房子都是女性的,男性都是在外面打猎的,男性也是通过这种方式到女性部落来交配的,称之为寄豭,这种原始风俗一直在南方少数民族中保持着,比如苗族、黎族、壮族的女孩,在初潮之后,家里面就会另外搭一间屋子,供其单独居住,以方便她和不同的男人约会过夜……在秦朝,这种现象非常普遍,以至于影响到军队士兵的纪律、战斗力和作战士气,为此,秦始皇非常恼火,他下令:对于这种士兵,一经发现一律处死,为了杜绝这种古代遗风,秦始皇还专门为此颁布过一道法令:杀寄豭者,无罪!
新中国成立后,有人觉得家里面是猪不雅,就把“家”简化写成上面是“宝盖头”下面是“人”,意思是“房子里面住人”才是“家”,而且那个简化字在第二批《简化汉字表》中公布并且实行过,可是,不久就被废除了,看来还是房子里面养猪比较合理稳妥,更像家……
与“日”、“月”、“星”、“山”、“水”、“人”、各种动植物等等文字一样,数字也是汉字中最早出现的一批文字,一就刻一划,二就刻两划,三就刻三划……汉字就是这样日积月累一个个创造、增加并且不断发展起来的,到了殷革夏命时期,汉字的象形文字已经到了非常丰富和成熟的阶段,单字超过四千个,完全可以进行记录和交流了……
戎字也是古老的汉字,本来就是画了一个持盾操戈的战士,是指西戎、戎狄,他们是专门从事打仗的武士战争氏族部落,抢劫杀人放火是他们的专业、职业,戎字后来代指军人、军队、军事等等;后来的匈奴、辽、金、蒙古、满清民族都是戎的后裔,也一直从事着与抢劫杀人放火相关的勾当;这种恶劣传统在北方游牧民族中代代相传、不断继承,从未放弃或改变……
   
在中国历史上,汉族曾经遭受过四次亡国,第一次是唐朝,让中国人引以自豪、梦牵魂绕、洋洋得意的大唐盛世并非汉人政权,而是西北少数民族政权,隋朝末年,农民起义,西北少数民族李渊、李世民父子依仗家族的军事实力趁机取得了统治权,李世民为了证明自己是华夏正统,牵强附会、一厢情愿地认道教创始人老子李聃为祖宗,推行道教,好在李世民民族感不强,对各民族一视同仁、采取怀柔政策,加之李世民酷爱书法,并且在全国推行楷书,推动了汉字书法的大普及、大发展,第一次亡国的汉人并没有品尝到亡国之痛。第二次是五代十国,北方游牧民族占领和统治了中原地区,疯狂屠杀汉人,汉族人口迅速从汉唐时期的大约五千万人,锐减到三千万人以下,亡国后的汉人沦为连牲口都不如的奴隶,真正品尝到了亡国之痛。第三次是元朝,蒙古人屠杀了大约两千万汉人,灭亡了宋朝,占领和统治了中国,汉人再次亡国沦为最下等人,也就是奴隶,蒙古人禁止汉人使用刀具,规定十户汉人用一把菜刀,而且用铁链拴在水井旁边,由一名蒙古人(户长)看管着,汉人切菜切肉时,必须先向蒙古人(户长)申请,才能使用,蒙古男人对汉族姑娘享有初夜权,汉族姑娘的第一夜必须让蒙古男人睡,蒙古人统治中国的九十年元朝历史,差不多汉族五代人中所有的姑娘全部都被蒙古男人睡过了,她们怀的都是蒙古种,真正的汉族人几乎绝种,现在除了少数纯粹的客家人、还有日本人是真正纯种的汉族人之外,十三亿中国人实际上已经没有真正的汉族人了,都是蒙古血统,中国人所有的户口簿上都应该在民族一栏里填写“蒙古族”,填写汉族都是假的,其实都是蒙古血统,汉族才是真正的少数民族;总人口不超过一千万。第四次是清朝,满族八旗铁骑势不可挡,席卷华夏大地,其实满洲人也是蒙古族血统,汉族人再次亡国沦为下等人奴才,此时的汉人对亡国之痛已经彻底习惯和麻木了……
历史上,虽然汉族人多次亡国,但是,玉石文化和汉字却从未中断或者消亡,反而顽强的传承下来了,唐朝、清朝的皇帝们不仅喜爱玉石,而且喜爱汉字,历代皇子从小就接受和学习汉字,尤其是乾隆皇帝不仅喜爱汉字,更喜欢玉石,自称玉石痴,汉字和玉石仿佛成为中国人的灵魂,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一种神奇、一个传奇……

其实,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凡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朝代,中国的综合国力、军事力量和疆土就会到达鼎盛时期,比如大唐盛世、蒙元帝国,中国的疆域横跨整个跨欧亚大陆,而满清时期,清朝的疆域也是最大的。我认为,汉字之所以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与历朝历代朝廷政府的大力推崇和提倡密切相关的,自秦始皇统一全国,就实行书同文;汉代的朝廷政府规定,会写认汉字九千以上就可以做官,相当于现在的博士毕业水平;自隋唐开科取士以来,历朝历代的朝廷政府都是大力推行汉字楷书,把楷书作为官方的标准文字,书法名家能够留名青史,一字千金,这对于所有人都是一种巨大的鼓励和诱惑,有着不可阻挡的吸引力;通过千百年来的不断强化,举国上下无论官府还是民间,无论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无不以擅长书法为荣,形成了长盛不衰的书法热,使得汉字书法绵延不绝……

四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主要用殊文奇字(殳文)纪事,这种文字只能在出土的青铜兵器是零星看到;

三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主要用甲骨文纪事,这种文字曾经被中断和尘封了三千多年,直到在1899年清朝末年(光绪二十五年)被王懿容发现,才被世人注意,王懿容当时任清廷国子监祭酒,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部长,有一次他生疟疾,派家人去菜市口中药铺鹤年堂抓中药,熬煮之前,王懿容仔细检查药材时,敏感地发现一味叫做龙骨的药材片上有刻画的文字痕迹,王懿容喜欢收藏古玩,尤其是青铜器,对金文颇有研究,因此,这些零星的古文字自然就引起了他的注意,随后,他自己亲自去鹤年堂挑选了一些大块的、上面刻有文字的龙骨买回家,仔细辨认,认定是远古失传了的文字,后来,有一些古董文物贩子,陆陆续续卖给他几百片甲骨文;他的好友刘鹗以及刘鹗的朋友罗振玉等人也加入了收藏、研究甲骨文的行列,甲骨文这个被埋藏在地下尘封了三千多年的惊天秘密才公之于世……
后来在河南安阳小屯村进行了数次大规模考古挖掘,出土了大量的甲骨文;最多的一次竟然出土一万多片甲骨,甲骨文这种文字是用刀刻写在甲骨是的所以称为甲骨文,因为古代中国人是用刀在甲骨上刻写的,所以写字也叫做捉刀,代人书写叫做代人捉刀;经过统计,甲骨文的单字已经达到四千多个,现在能够识别的只有大约两千个字,还有两千多个文字尚未破译……
   
从时间跨度来看,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规律,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的文字,每一、两千年就会出现一次大发展、大变化、大飞跃……
尔后,中国文字发展变化的时间和速度逐渐加快,几乎是每五百年发展变化一次……

两千五百年前,我们的祖先主要用金文、篆书以及隶书纪事,金文、篆书主要是王公贵族们使用的官方文字,筑刻在青铜器上,用于记录历史事件、王命、功名和荣誉等等,并且为了子子孙孙万世流传享用;而篆隶主要是民间社会上使用的文字,方便快捷、非常实用……
篆书、篆隶是书写在竹简、木牍上的文字,从西周开始,历经春秋战国、秦汉,一直到东汉被纸张彻底取代;简是竹片,宽度只能写一行字,长度分为一尺左右的后两尺左右的,把简穿连起来叫做册,也叫做简册;那时候称有学问的人是学富五车,学富五车并不是说你很富,有五辆车子就是有学问,而是说你写的简册书籍可以载满五辆车,因为竹简木牍好笨重,占地方,几乎一本书的竹简木牍就可以装满一辆车,其实,五车书都是写在简册木牍上的,内容不会很多,大约只有三五万字左右;因此,我认为,那时候的读书人必须身强力壮才行,因为读书写字是一种体力活,不容易;除了简册外,那时候还有札、牒、牍、毕、方等等用于写字,札、牒、牍都是薄木板,牍厚一些,长度和竹简差不多,宽度要宽一些,写了字的叫做牍,未写字的叫做椠,过去人们称文书为文牍,称书信为尺牍;毕也是简牍的一种;方也叫做板,宽度比较宽,可以写多行文字;策是固定简书的总称;那时候,写错字了,不是象现在用橡皮擦,而是用刀刮,刮掉错字,就可以重写新字了;竹简的制作要用火烤干,竹简做好之后,有竹皮的称为汗青,没有皮的叫做杀青,杀青就有了完工的意思,直到现在,人们仍然把完成著作、拍完电影之类的事情叫做杀青。文天祥临终前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烈诗句,这里的汗青就是史册的意思;

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主要用隶书纪事,由于汉字的书写复杂繁琐、耗时费力,隶书不得不对汉字进行简化处理……

一千五百年前,我们的祖先主要用楷书、行书纪事,至此,中国的汉字又告别了隶书,进入固定化、程式化、格式化的楷书、行书的稳定期,并且一直延续至今……

纹身、结绳、契刻纪事已经失传;
岩画纪事依然保留在石崖上,比如内蒙古河套阴山、宁夏贺兰山、大麦地的石刻、岩画;连云港锦屏山将军崖石刻岩画等等;
彩陶纪事依然保留在彩陶上,比如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等;
殊文(殳文)保留在兵器上,署文(一种专门用于牌匾、门楣的文字)已经失传;
甲骨文依然保留在龟甲牛骨上,比如河南安阳小屯殷墟出土的龟甲等等;现在重新在书法中使用……
真草隶篆行至今依然保留和使用着……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混杂的国家,因此必然出现文字的多样性、多元性,但是早期的文字都属于图画字,这种图画字并非一字一意一音,而是一字一文多音,也就是说一个字包含一个故事、一段历史、一个部落、一个族群、一种巫术、一首歌,由于地域不同,方言不同,所以有可能发音不同,但是,意思相同、相似;现在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居住在深山里的少数民族还流传这种壮歌,她们把一些文字符号记录在麻布上,每一个符号就是一首歌,一段歌词,内容都是情歌,这种文字符号有近百个,被称为坡芽歌书,还有丽江纳西族象形文字,这些图画文字往往有共同相似的地方,有的甚至与古代埃及和甲骨文的象形文字有几分相似,应该是文字的早期雏形;自古以来,苗族、黎族、壮族等等都有三月三对歌、谈情说爱的传统习俗和风气,他们就是靠着这种图画文字、歌书学习歌词的,直到今天,广西、海南、还有云贵川等地还在延续这种传统习俗,每年三月三男女老少都会集会对歌;还有水族文字、纳西族象形文字、女书、壮书文字等等,都是古代流传下来的象形文字……
随着文明的进步,表达的复杂化,文字不断增加,慢慢变成了一字多意或一字一意一音,而字与字的二维度平面组合,又构成了新的文字,慢慢形成了汉字的基本框架和形态,甲骨文已经具有了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等六个原则,叫做六书……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书画同源之说,传说尧的妹妹嫘、也叫做(果文)手(首),她发明了画画,教人们纺织,因此被尊为画神……

我认为,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伏羲、女娲、黄帝、炎帝、姬、姜、羌、母、父等等都是最古老的汉字,也是中国人最古老的姓氏和部落、族群;
关于三皇五帝,有很多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司马迁在《史记》中只收录了关于五帝的历史传说,没有收录三皇的传说,因为他认为不可考证;
最早提到三皇五帝的书是《周礼-春官》,只有“三皇五帝之书”一句话,没有交代三皇五帝的具体姓名,有传说上古是华胥、太昊、伏羲、女娲、少典;
有一部古书《三五历记》,作者叫做徐整,他说三皇是天皇、地皇、人皇;而另一部古书《尚书大传》说三皇是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汉代风俗通义》和《白虎通》说三皇是伏羲氏、神农氏、祝融氏;吕不韦编写的《吕氏春秋》说三皇是伏羲氏、神农氏、女娲氏;《世本》、《帝王世纪》等古书说三皇是伏羲氏、神农氏、黄帝;李斯说三皇是天皇氏、地皇氏、泰皇氏;司马贞对三皇的形状做过描写:天皇氏有十二个头,兄弟十二人,各一万八千岁;地皇氏十一个头,共十一姓,各一万八千岁;人皇氏九个头,兄弟九人,各自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传了一百五十代,四万五千六百年。现在我们认为,三皇代表上古时期的三个历史演进阶段,并不是三个人;
我们现在常说的炎黄,指的是炎帝和黄帝,他们是黄河中上游地区的氏族部落酋长,传说黄帝一族也叫做有熊氏、轩辕氏,崇拜熊的巨大力量,以熊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标志,因为居住在轩辕,我认为轩辕是指房子建筑,说明他们已经掌握了建筑房屋的技术,黄帝生于寿丘(今甘肃天水),成长于姬水,以姬为姓;炎帝也叫做神农氏,传说是人身牛头,可见是进入了农耕时代,以牛为氏族部落的图腾标志,生活在姜水(渭水支流),以姜为姓;神农氏也叫做烈山氏,我认为烈山姬水放火烧山,是早期农耕时代的农耕方式,这种习俗一直流传着,直到解放前,西南少数民族(比如彝族、黎族、苗族等等),在春耕之前都会放火烧山,然后开垦种植,为什么要放火烧山呢?一个是消灭害虫,一个是增加草木灰作为肥料,保障丰收;传说神农氏(烈山氏)发明农耕和用具,“始教天下种谷”,因此被尊为农神、农皇,神农氏还发展集市贸易,约定“日中为市,交易而退”,并且先于黄帝东迁,定居在陈(今河南淮阳),继承了伏羲氏的文化遗产,重八卦为六十四卦,又亲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从而发明了中草药;随后,黄帝相继东迁,与先期到达中原地区的炎帝争夺领地,爆发战争,大战于阪泉之野,最后黄帝取得了胜利,黄帝、炎帝结成部落联盟,共同对抗争夺中原地区的三苗、九黎、东夷族,经过大小五十二战,与蚩尤决战于涿鹿之野(今河北),终于打败蚩尤,取得最终的胜利,统一了中原地区,成为中原地区公认的领袖;黄帝采取多项措施:1,建立了各种规章制度,例如“以师兵为营卫”,称为云师,这是一种军事制度,“官名皆以云命”;“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建立起职官制度;“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所谓民其实就是奴隶);建立起政治制度;2,发展经济,改善生活;据说黄帝继神农之后,把农作物扩大为五种;发明官室,彻底改变了洞穴生活;黄帝的正妃嫘祖发明了蚕桑丝织,制作衣服;3,发展文化,黄帝命仓颉造字,大侥作干支,伶伦定音律,歧伯“尝百草、主典医病”,开创了中华文明与文化的先河、源头、篙矢、滥殇、萌芽;4,大力发展交通,水陆并重,“舟楫之利,以济不通”、“服牛剩马,引重致远”,加强各地区的联系;此时,黄河中下游地区已经成为华夏政治、军事、文化、经济和科技、医疗的中心了。
炎帝又叫做农神,也是医神,他是南方天帝,因为南方在金木水火土阴阳五行中属火,所以他就叫做炎帝;炎帝的神龙的儿子,他的母亲是少典后宫里的一个名叫女登的妃子,女登贤淑美丽、心地善良,有一天,她到华阳游玩,走到常羊山上,她看到一个神龙的头,身心顿时涌起一阵奇特美妙的感觉,怀上了神龙的孩子,其实,这是母系社会氏族部落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典型特征;后来,女登生下来神农,神农出生时,出生地四周自动涌现出九眼泉水,变成九个井,神农人身牛头,慈祥敦厚,非常聪明,生下来就会说话,五天就会走路跑步,七天之后长出了牙齿,三岁就熟练掌握了农耕技术,炎帝长大后,非常慈爱,炎帝是南方天帝,和火神祝融共同管理从北户孙之外,通过颛顼之国,一直到委火炎风之野的一万二千里土地,他关心人民的疾苦,他发现,人类人口剧增,野兽的数量已经不够人类吃饱肚子了,人们常常挨饿,看着人们忍饥挨饿,面黄肌瘦,他非常难过,他开始教人们开垦荒地,进行农耕生产,种植五谷,这样就能解决人们的吃饭问题,炎帝还划出一块空地,作为人们交换物品的集市,这样人们就可以把自家多余的东西拿去换成自己需要的东西,为了节省大家的时间,以免空跑,他规定“日中为市”,这样就方便了、热闹了,炎帝的子女众多,除了祝融、共工等等,还有四个女儿,其中一个小女儿名叫女娃,非常活泼可爱,有一次,她到东海去玩,不幸遭遇狂风巨浪,淹死在东海里,女娃被淹死后,变成了一只非常漂亮的鸟,嘴是白色的,头上有美丽的花纹,脚是鲜红的,她住在北方的发鸠山上,山上长满了拓木,她飞翔的时候不断叫着“精卫”、精卫,人们把这种鸟叫做精卫鸟,精卫鸟发誓永远不喝东海水,并且要把东海填平,以报自己的深仇大恨,就经常叼着西山的小石头、小树枝投入东海……据说,至今还能在东海边上看到她发誓不喝东海水的地方,那地方叫做精卫誓海处;炎帝的最后一个女儿名叫瑶姬,温柔活泼、美丽可爱、光彩照人,炎帝对她宠爱有加,可是,一次意外的疾病,夺取了她年轻的生命,她死在姑瑶山上,变成了一株开着黄花的普通瑶草,瑶草结的果子,非常奇特,谁吃了谁就会变得让人喜爱,炎帝把瑶姬封为巫山云雨之神,所谓云雨,古代是指男欢女爱之事,据说,战国末期,楚怀王在云梦游玩,住在高唐的楼馆中,瑶姬知道后,便不顾一切地驾云飞去,向睡梦中的楚怀王倾吐爱恋之情,楚怀王在朦胧中与她卿卿我我、亲亲热热、男欢女爱、飘飘欲仙……事后,瑶姬恋恋不舍,她对楚怀王说:我住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阴,早晨是一片云彩,傍晚是一阵小雨,怀王千万不要忘记我们这段恋情。楚怀王醒来,意犹未尽、无限感慨;瑶姬心地善良,曾经帮助过大禹治水,因为迷恋巫山美景,常常站在山峰眺望远方,最后化作一座山峰,这就是巫山美女峰……
当然,有关黄帝、炎帝、盘古开天劈地、有巢氏“构木为巢以避群害”、燧人氏“钻木取火以化腥臊”、伏羲氏“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等等都是神话传说,它们构成了完整的神话传说体系,就像历史的折光镜一样折射出中华民族和中国原始文化艺术的各个重要的发展历程……
汉代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五帝有专门的记载……

我认为,燧人氏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时代,记录了中国人的远古祖先钻木取火的历史;
有巢氏也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时代,记录了中国人的远古建筑史;
伏羲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氏族部落、一个时代,伏羲两个字记录了我们的祖先已经养狗、牧羊、种庄稼、并且使用戈这种武器进行打猎和战争了,“伏”字是由人和犬组成,表明这一时期人类已经驯化了野狗,狗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据考古发现,人类驯化狗的历史已经超过一万五千年了;“羲”字是由羊、禾、镰刀和戈组成,表明这一时期我们的祖先已经牧羊、农耕种植庄稼、用镰刀收割和发生战争了,戈是战争的武器;传说是伏羲创立阴阳八卦河图洛书以及文字,他是人面蛇神的神仙,这说明,伏羲部落崇拜蛇,把蛇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
女娲不是一个人,而是男女分工的时代,女性专门从事家务事、做饭的母系社会氏族部落,她们也崇拜蛇,也把蛇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这说明她们和伏羲的氏族部落是通婚的,存在血缘关系;
神农氏也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时代,记录了中国人的远古农耕时代,神农氏又叫做烈山氏(放火烧山的农耕氏族部落),形象的记录和反映出当时放火烧山、开荒种地的农耕生活;
炎帝又叫做有熊氏,姓姬,生活在南方,长江以南,南方炎热,所以叫做炎帝,同时,炎也有火的意思,说明有熊氏也进入了放火烧山、开荒种地的农耕社会;他们崇拜熊,希望能象熊那样强壮有力,就把熊当作氏族部落的图腾标志;
黄帝又叫做轩辕氏,轩辕是房子和车的意思,黄帝不是一个人,而是种田农耕的时代,以田地为中心,会建造房子和车这种交通工具,可能已经进入到了父系社会时期;
炎黄也被合称为神农氏,是生活在黄河中上游的农耕氏族部落,属于母系社会时期,《庄子-盗拓》中说:“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织而衣,无相害之心”;
干人是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田猎氏族部落,善于制造“干”(相当于戈)这种武器和盾这种武器;
蚩尤是生活在南方的狩猎氏族部落,已经掌握了冶炼青铜的技术;
殷商的祖先是帝俊,他的母亲是有戎氏的女儿简狄,戎是西北游牧战争氏族部落,也是母系社会,简狄是北方游牧民族,已经有了竹简文字,养狗并且会使用火,简狄有一天在洗澡时,发现一个玄鸟卵,惊喜之余就吃下了玄鸟卵,于是就怀孕了,后来生下来帝俊……这是母系社会氏族部落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生活方式和交配繁殖特点,鸟通屌,卵就是睾丸……
姜是放养的女人部落;姜姓人是母系社会部落族群,也是最古老的姓氏,周朝的祖先是后稷,他母亲就是有邰氏的女儿姜嫄踏足迹受孕而生,一天,姜嫄郊游时遇到一个大水池,起先,她以为是水塘,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只大脚印,她很惊异又很好奇,就伸出脚丫踩上去,结果产生了一种奇异的感觉,就怀孕了……这也是母系社会氏族部落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社会组织结构和交配繁殖特征……
羌是放养的男人部落;羌族是父系社会,羌人被姜人打败,一路南逃,逃入西南,西藏地区,云贵川地区至今还有许多羌寨,生活着羌族人,一部分羌人变成了藏族人……
母是妇女,特点是乳房;
父是男人,特点是手拿阳具做爱,这也是父亲特有的动作;也有人认为,是男人拿着武器打猎,或者是男人拿着教棒教小孩学文化,我认为有些牵强,因为能打猎的不一定就是父亲,能教小孩的也不一定是父亲,只有通过做爱才能做父亲……
早期的汉字许多都与美和性有关,而且相互通用,叫做通假字……

传说汉字是伏羲、史皇、梵、抾庐、沮诵、苍颉创造的,史皇、梵、抾庐、沮诵的身世无从考察,仓颉说最为广泛,传说苍颉是远古的一个帝王,也有传说苍颉是黄帝的史官,他生下来就会说话,有四只眼睛,仰观苍穹、俯察山河以及鸟兽足迹,从中受到启发,创造了汉字,造字之时,惊天地泣鬼神,电闪雷鸣……其实,我认为苍颉并非一个人的名字,而是指银发白须的老者,老专家,所谓四目,那是因为戴上了老花镜。汉字自古就有,不是他们创造的,而是他们整理完善的,鲁迅在《门外文谈》中早就说过:“在生活里,仓颉也不止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史官一采集,便可以敷衍记事了。中国文字的由来,恐怕也逃不出这个例子。”;

商朝的青铜器铭文是汉字早期的代表,字数很少,,它们既是族徽、图腾、符号,也是文字,被称为金文(因为是铭刻在金属青铜器上面的,故称为金文,也有人称为钟鼎文)……

除了甲骨文、金文之外,生活在黄河中下游、东方海边(主要是山东、江苏、海边)的东夷族(有穷氏)还使用一种鸟虫篆书,东夷族(有穷氏)又被称为干人,擅长制造和使用戈干、武器、弓箭,主要从事打猎,夷字就是根据他们的特点创造的,人身上背着弓箭,窮字也是根据他们的特点创造的,意思是住在洞穴里的、身上背着弓箭的氏族;东夷族(有穷氏)崇拜鸟虫,凤凰是他们的图腾,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他们的首领后羿(神话传说中他是嫦娥的丈夫),传说上古时代,天空有十日,大地炎热干旱,寸草不生,民不聊生,后羿拉弓射箭,射下九个太阳,射杀了毒蛇猛兽,人民才能五谷丰登、安居乐业,后羿热衷于田猎,荒淫无度,曾经依仗武力夺取了殷商的统治权,但是,后羿的亲信(义子)寒浞设计谋杀了后羿,并且霸占了后羿的妻妾,篡夺了统治权长达四十年之久;后来,殷商的少康王中兴时,夺回了统治权,灭了寒浞和东夷族(有穷氏),追杀了寒浞的两个儿子,将其余党的男性全部阉割变为奴隶(让他们永远自称:俺,意思是被阉割过的人,直到现在山东人一直延续着这种自我称谓),将余党的女性全部变成婢女;东夷族(有穷氏)的残部四散逃窜,一些人逃亡到楚地(包括江西、湖北、江浙、福建等地,江苏的赣榆县、苏州的莫干山、江西的赣州等地就是因干人之故而得名),于是,鸟虫篆书就在楚国发扬光大起来;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一些干人东渡日本,将干栏的建筑样式传入日本……后来到了秦朝,干人的后代赣榆县的方士(也就是道士、阴阳先生之类)徐福向秦始皇说,海上有蓬莱仙国,有长生不老仙人和长生不老仙药,只要给他三千童男童女和庞大的船队,他就能找到仙人仙药,秦始皇在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千秋霸业之后,朝思暮想的就是长生不老,于是,秦始皇信以为真、龙颜大悦,颁下圣旨,派遣徐福率领庞大的船队,带领三千名童男童女,去海上寻仙,寻找长生不老药,这是中国政府首次派遣的官方探险队和访问团出使海外,其实徐福是为了东渡日本,一去不复返,到了日本之后,徐福成为了古代日本的一代天皇,随同的三千童男童女也就在日本繁衍生息,成为日本人的祖先……时至今日,日本仍然有很多人自称是徐福的后裔,经常到江苏省赣榆县寻根问祖,其中包括一名日本前首相……

秦朝之前,文字是写在竹简木牍和帛布之上的,汉朝开始使用纸张;史书记载是东汉的宦官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因蔡伦被封为侯,所以称作蔡侯纸;其实,蔡伦的结局很悲惨,后来,皇帝要追查蔡伦曾经在宫廷斗争中参与害死皇帝亲生母亲的罪过,蔡伦听说之后因为害怕就服毒自杀了;东汉还有一个人也是造纸发明人,名字叫做左伯,只不过,他造的纸不如蔡伦纸精细,所以没有受到重视;其实,早在西汉初年,就已经出现纸张了(有出土文物为证,1933年,西方考古学者在新疆出土了西汉早期的纸张残片;1957年,在西安灞桥出土了西汉的纸张,是用大麻等等材料制作的,被称为灞桥纸);蔡伦只不过是总结和改进了造纸技术而已;中国古代早就有用纸的记载了,《前汉书-赵皇后传》记载:赵皇后的手提袋里藏有赫蹄书,应劭解释赫蹄书其实是薄小纸。《三辅故事》记载:汉武帝生病,卫太子去探病,江充让卫太子用纸挡住鼻子再进入病房,因为他的鼻子很大,而汉武帝特别讨厌大鼻子的人;这些都说明,早在西汉就已经使用纸张了,比蔡伦造纸早了二百多年……
有一个在民间流传甚广的爱情故事,也能从一个侧面证明,用纸写书法从西汉时期就已经很普遍了,传说西汉时期的蜀中才子书法家司马相如才高八斗,不甘心做平庸之辈,一心想出人头地,升官发财,于是,他告别妻子卓文君来到了长安寻找机会,由于他文采出众,很快就得到了皇帝的赏识,紧接着,他官运亨通,被拜为中郎将,一登龙门立刻身价百倍,他整天沉醉在声色犬马、纸醉金迷的生活中,渐渐的,他就把糟糠之妻卓文君淡忘了,甚至觉得卓文君配不上自己了,他处心积虑想休妻,好另娶名门千金、大家闺秀。于是,他给糟糠之妻卓文君写了一封信,他在一张大大的白纸上只写了几个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本来他以为可以难倒卓文君,让卓文君生气,主动离开自己。没想到,卓文君当场龙飞凤舞,写了一封回信,交给送信的官差。司马相如接到卓文君的回信后,拆开一看,顿时傻了眼,原来卓文君就用这些数字先顺后倒连成了一首字字血声声泪的谴责诗:“一别之后,二地相悬,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玄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作男。”司马相如读后,十分羞愧,深深觉得对不起这个多情多义、才华超众的糟糠之妻卓文君,于是,他亲自驾驷马高车,登门迎接卓文君……

由于纸张的大量生产和使用,大大降低了书写成本,淘汰了笨重的竹简木牍和昂贵的丝绸、帛布,促进了书法的大发展、大飞跃、大变化、大提高,到了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之后,竹简木牍就完全彻底被纸张取代了;当时,已经有了各种各样的纸张了,有土纸、黄纸、白纸、布纸、麻纸、网纸、树皮纸等等;由于纸张作为书写的媒介、媒体,引发了雕版印刷术的诞生,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大量抄写经书的活动不断扩大,仍然不能满足社会需求量,于是,人们发明了一种把经文刻在木板上然后大量印刷的技术,这就是雕版印刷术,真正实现了经书的大量复制出版,在敦煌出土的文物中,有许多经文就是那时候用雕版印刷术印刷的……

造纸术很早就流传到西方了,文献记载,唐朝天宝年间,安西节度使高仙芝与阿拉伯人在怛罗斯城作战,阿拉伯人俘虏了许多懂得造纸术的中国人,这些人被带到阿拉伯半岛的撒马尔干从事造纸,中国的造纸术通过阿拉伯半岛经北非传入欧洲,十三世纪,造纸术在欧洲非常普遍,起先,欧洲人以为是德国或者意大利人发明了造纸术,后来,有一位名字叫做维斯那的教授在1885年考证说:造纸术是八世纪从撒马尔干传入欧洲的;二十世纪初,英国人斯坦因在中国新疆、甘肃的沙碛中发现中国的古代纸,维斯那经过考证又在1891年声明:造纸术始于中国,而不是阿拉伯半岛;当然,现代化的机械化造纸机器和技术是欧洲人创造发明的……

最早研究汉字六书的人,是汉代的班固,他子承父业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编撰了《汉书》,是继司马迁《史记》之后的又一部史学名著;后来有郑众等人研究过汉字六书;
东汉时期,许慎整理归纳了汉字,写出了《说文解字》,这是第一部系统的汉字字典,总共收录了9353个汉字,但是有许多牵强附会、以讹传讹的谬误……
许慎字叔重(约58——147年),汝南召陵人(今河南郾城县),他曾经拜经学大师贾逵为师,后来成为一流的古文经学家,当时就有“五经无双许叔重”的赞语,许慎认识到文字的重大作用“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他分析研究了近万个汉字,摸索到汉字字形和意义之间的关系,归纳出汉字的540个部首,编排成一部查检较为方便的字典《说文解字》,为什么叫做说文解字呢?因为古人把独体的象形表意文字称作“文”,把合体、组合的表意字叫做“字”,文字后来就成为双音词了,《说文解字》简称为《说文》,全书共15卷,收录9353个汉字,许慎根据不同的特点,把汉字归纳为六种: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许慎解说体例时说:“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就是先列一个小篆,如果六国古文、籀文(大篆)与小篆不同,就列在小篆解释的后面,在小篆下,先讲这个字的本义,再讲字形与字义或字音之间的关系,许慎通晓古经,着力于研究汉字的构造,力求解说每一个字的本义,《说文解字》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研究汉字的钥匙和准绳;而且对于小篆的保存注解和流传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没有《说文解字》,后人要想读懂秦汉以前的古籍,认识殷商甲骨文和商周青铜器上的金文这些古文字,就会非常困难,就像过河没有船和桥一样……

到了宋代,汉字又出现了一次划时代的革命,那就是活字印刷,这是一个全中国人民都耳熟能详并且高度无限自豪的巨大成就。宋代是中国文化、科学和经济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老百姓生活比较富裕,安居乐业,宋代出版的书籍接近之前所有朝代出版书籍总和的一半,我们可以用统计数字来证明:秦汉以来一直到五代,总共出版书籍23000多部,270000多卷;而北宋时期的书籍出版已经达到11000部以上,124000多卷;这就促进了印刷业的发达和发展。有一个生活在繁华都市杭州的印刷工人名叫毕昇,他发现整块雕版的印刷技术存在许多弊病,从魏晋南北朝出现的整块的雕版印刷,费工费时,耗时费力,确实存在许多弊病,首先是麻烦笨重,其次是耗时漫长,每本书都必须雕刻一套模板,甚至每篇文章都必须雕刻一副模板,而且只要刻错一个字,整块模板就前功尽弃、完全作废,太不方便了,于是,他下决心改进印刷术,他把单字刻在一个个小木块上,然后拼板印刷,但是木块容易变形,不是理想的材料,通过实验,毕昇发明了先在小泥块是刻单字,然后用火烤硬,再用不同的单字组装拼成文章,加以固定后再进行印刷,每个单字可以重复使用,损坏的单字还可以更换,大大提高了制版和印刷的效率,大大加快了书籍的出版、传播和流通;但是,毕昇的伟大发明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反而认为是不务正业、雕虫小技、不符合传统印刷技术。毕昇忧郁而死,临终前,他嘱咐家人一定要好好保存他的活泥字印。幸好,他的这些宝贝被宋代大科学家沈括的一位亲戚收藏起来,沈括看到了之后,就把毕昇发明活字印刷的事迹记录在《梦溪笔谈》里了,沈括认为,如果只印一两本书,活字印刷的优点就不明显,但是,如果印刷成百上千本书籍的话,活字印刷的优越性就非常明显。据史书记载,16世纪的时候,人们在河南的一位武官家里曾经挖出来数百枚黑色的“泥活字”(也就是单字),硬如牛角,字体优美,制作精良,人们传说这就是毕昇当年制造的泥活字,也就是说,毕昇发明的泥活字一直保存到明朝中期,后来在明末清初的战乱中彻底遗失了……
四百年后,1450年,德国人谷滕堡制造出铅字印刷,立刻风靡整个欧洲,并且传遍世界各地。马克思称赞说这是一项伟大的发明,雨果甚至认为它是一切革命的胚胎。

汉字到底有多少字?
清朝的《康熙字典》已经收录了约五万字,但是,其中有将近一半是同字异体字,实际只有三万字左右;现代,汉字已经增加到六万多个,常用字五千字左右,现在小学生毕业大约学习三千多字,初中生毕业大约学习四千多字,高中生毕业大约学习五千多字,大学生毕业大约学习六千多字,研究生毕业大约学习九千多字,文字学博士生毕业大约学习一万多字,文字学的专家学者教授甚至能认识两万字以上;

由于汉字太复杂,太难写,太难学,太难记,太耗时费力,造成中国历来文盲率世界最高,正因为如此,所以汉字从其诞生起,就出现了简化的趋势,甲骨文中就存在简体字和繁体字,而且繁体字和简体字一直在民间并行不悖,事实上,汉字的简化字始终是前进的方向,民国时期,新文化运动推动了自古以来就在民间暗流涌动的使用简化字的风气;蔡元培甚至提出用拉丁字母代替汉字,鲁迅宣称:“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第一次汉字简化运动是民国时期,但是半途而废,颁布之后未能真正推广实施;
解放后,国家有关部门对异体字进行了初步整理,1955年12月公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共八百一十组,在每一组中,把一个比较流通同时又比较简单的字,规定为正式使用文字,其余废止,这样,一共精简掉一千零五十五个字;
第一次国家为简化汉字立法,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现在,中国大陆、新加坡、马来西亚都是使用简化汉字的;简体字自古就有,并非解放后创造的,所谓简化字,是指异体字当中笔画最简单的一种字,称之为简体字,甲骨文里面就有大量的简体字了,随着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人民群众为了书写方便,创造了许多简体字,有一些只能在民间老百姓之间使用,官府禁止使用,但是,由于流传广泛、书写方便、深受大家喜爱,就连文人雅士也常常会用,传说在宋朝,有一年会考,考官看中了一篇文章,准备录取,但是另一位考官发现该文中有一个简体字,把“盡”写成“尽”,就取消了这名考生的录取资格……
解放后,国家正式承认了简体字的合法地位,1956年1月,国务院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先后分四批推行,方案规定,用515个简化字代替544个繁体字,另有54个简化字偏旁,1964年3月,又进一步规定,已经简化的字,用作偏旁时同样应当简化,其他偏旁除了少数几个不能独立成字的以外,其他偏旁独立成字时同样应当简化。这样一来,总共推行了2238个简化字,代替了2264个繁体字,简化字的笔画减少了近一半,大大方便了广大群众的写字和识字,1977年12月又公布了《第二批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向全社会广泛征求意见,虽然公布施行了,但是效果不理想,后来被国家废止了……
汉字拼音化的努力从明朝就开始了,万历年间来华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还有法国人金尼阁,已经开始尝试汉字注音的拉丁字母化拼音方案,1892年,中国汉语拼音文字改革的先驱卢戆章(1854——1928年)用自己设计的字母出版了一本厦门方言的拼音课本《一目了然初阶》,标志着汉字拼音文字运动的兴起,1906年朱文熊出版了《江苏新字母》;1908年刘孟扬出版了《中国音标字书》;五四运动前后,钱玄同、黎锦熙等人大力提倡汉字拼音,1926年议定了一个《国语罗马字拼音式》,1928年正式公布,揭开了汉字拉丁化的序幕。社会上还出现过注音字母、国语罗马字等等作为汉字的标音工具,推行过拉丁化文字,但是都是虎头蛇尾,不了了之。毛泽东在1940年就指出“文字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加以改革”,1951年又进一步指出“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文字方向”。解放后,国家成立了文字改革委员会,1958年,全国人大正式通过了《汉语拼音方案》,目前,汉语拼音主要是用来给汉字注音,帮助识字和推广普通话,要彻底施行汉字拼音化,恐怕还需要漫长的时间;就算汉字完全实现了拼音化,而作为汉字的书法艺术也不会寿中就寝,依然会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流芳百世……

汉字从汉代就开始传入日本、琉球、韩国、越南、缅甸、新加坡、马来西亚等等国家,并且一直是这些国家的官方和社会民间广泛流行使用文字……
越南在一世纪传入汉字,13世纪创造越南形声字,叫做喃字,但是未能取代汉字,16世纪,欧洲传教士给越南制定了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1885年得到法定地位,1945年越南废除汉字,全面使用拉丁字母文字……
朝鲜在二世纪传入汉字,因为汉字太复杂、太难写、太难认了,所以,朝鲜进行了文字改革,并且在1446年公布了汉字笔画式的音位文字,叫做正音字,夹在汉字中间使用,1948年,朝鲜废除汉字,使用纯粹正音字的拼音文字;
日本在三世纪传入汉字,1200年开始用简化汉字创造音阶字母,叫做假名,假名分为“片假名”和“平假名”,800年前已经成熟夹在汉字中间使用,但是汉字太多、太复杂、太难学,于是,日本政府在1946年公布了《常用汉字表》,共1850个汉字,日本除了限制汉字的数量,还采取简化汉字,整理异体字,合并同音字等等,进行文字改革,以求简单方便快捷……
而英文字母由于简单易学,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印度有一个27岁的男子,在一年的时间里,用英语写了一封长达三公里的信,重量达50公斤,如果用汉字来写,可能要穷其一生了……

宋代,辽国、西夏立国后,都曾经借鉴、仿照汉字的结构和笔画特点,各自分别创立了契丹文字、西夏文字,这些都是方块字……

汉字具有阶级性和歧视性,例如奴、奸、婢等等,都是带有明显的阶级性和歧视女性的烙印和局限性……
 楼主| 发表于 2009-9-28 23: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书家演义

相传汉字是仓颉创造的,仓颉也写成苍颉;
关于仓颉,在古书记载和民间的神话传说中,他是发明创造文字的神,有人说他是黄帝的史臣,专门记录天下大事和帝王的言论,也有人说他是古代的一位帝王,曾经在阳武建都,在位一百一十年,死后埋葬在宫殿附近的利乡亭;传说仓颉姓侯冈、名颉,仓颉是先民们对他的尊称,仓颉长得与众不同,有四只眼,我个人认为苍白的头发、花白的胡子,戴着眼镜,分明是一个戴着老花镜的老人形象,这说明中国远古时期就制造出老花镜了,仓颉一生下来就会写写画画、唱歌说话,他观察天地万物,星辰日月,鸟兽足迹,山川河流,潜心研究、总结规律,终于发明创造了文字,这时候,他已经白发苍苍、满脸灰白胡子了,因此叫做苍颉,在他完成文字的发明创造那天,惊天地泣鬼神,龙潜水底,天上竟然下起了米粒……

事实上,上古时代,中国的文字是多种多样的,据不完全统计,夏商周时期,各种象形文字、篆书多达几十种,有的个别单字甚至有数十种写法,例如“人”字,古代就有多达76种字形写法;“羊”字,有46种写法;“龙”字,有十多种写法……这些事例也能从另一个侧面来证明,早期的汉字并非是一个人发明创造的,而是许多人、许多部落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不断、逐步发明创造的……
殷商时期的文字是刻在龟甲和牛骨上面的,不过,周朝灭商之后,甲骨文就随着殷商的灭亡而被埋葬在地下三千多年,完全中断,彻底失传。直到清末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国子监祭酒王懿容在一味中药龙骨上发现了甲骨文,开启了发现和研究甲骨文的门窗,中断并且尘封三千多年的甲骨文因此而重见天日,可惜,庚子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王懿容和妻子一起服毒投井自尽,但是,甲骨文的研究并没有因此而中断,他的朋友刘鹗(《老残游记》作者)买下了王懿容收藏的甲骨文,继续研究,罗振玉也加入了甲骨文的研究,刘鹗出版了中国第一部甲骨文专著《铁云藏龟》,他们认为,甲骨是的文字,与殷商时期钟鼎文(金文)上的象形文字有许多相似之处,应该是殷商时期的刀刻文字,可惜不久,刘鹗也因为开仓赈济灾民,被朝廷流放新疆,后来客死异乡,罗振玉和王国维继续研究着甲骨文,罗振玉最终从古董商人口中打听到了甲骨文真正的出土地点是河南安阳的小屯村,那里才是四千年前的商都,现在的殷墟,在后来的考古挖掘中,陆续出土了数十片甲骨文,早在1910年,加拿大人安义士就在安阳传教时,就挖掘了数万片甲骨文,并且将其带回加拿大研究,后来出版了一些研究甲骨文的著作;第一个对甲骨文进行考释的人是清末学者孙饴让,他于1904年发表了论著《契文举例》……

第一个有名字可考的隶书书法家是“喜”:
由于隶书的书写速度快捷方便,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隶书已经在社会上、民间非常广泛的流行和使用了,但是大多没有留下书写者的姓名;最早的、有实物可考的隶书书法家应该是湖北云梦睡虎地竹简的主人,他的名字叫“喜”,他是秦国的地方政府秘书,生活在战国中期,比李斯的生活年代早将近一百年;后来,在湖南耶里一个古井中出土了上万枚篆隶秦简,也可以证明,隶书至少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广泛使用,那是从战国时期历经秦始皇统一全国,一直到秦二世灭亡的地方政府的档案材料,全部都是用篆隶写在简牍上面的……

秦始皇(名嬴政,公元前259——公元前210年)灭六国统一中国之后,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封建帝国秦朝,秦始皇禁止和废除了混乱异形随意草率多样杂乱、与秦国小篆不同的六国文字,并且采纳了丞相李斯的建议,以秦国文字小篆为标准,在全国推行书同文、车同轨;令丞相李斯写《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写《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写《博学篇》作为标准字范本,推行全国。事实上,小篆只不过是秦国宫廷官方文字,并不被老百姓采用,而隶书一直是社会民间广泛使用的流行字体;传说秦朝有一个官吏叫做程邈,因为过错被秦始皇打入死牢,在狱中,程邈发明创造了一种简便实用的隶书,呈送给秦始皇,秦始皇看后龙颜大悦,立刻释放了程邈,让他继续做官,其实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以讹传讹,隶书不是程邈发明创造的,而是商周以来就在民间社会上流通使用的简便书体,有可能是因为他参与了简化、改进和完善的工作,所以被当作隶书的创始人;其实,真正集隶书之大成的人是东汉的蔡邕,他规范了隶书的字形笔画,撰写了《熹平石经》以及书论《笔论》、《九势》,影响巨大,汉魏之际的书法名家大多受益于蔡邕,以其为师,学其书论、得其笔意……
其实,为了书写快捷,秦汉时期,隶书、草书、章草、行楷等等也开始在民间流行,汉代只不过是把隶书发扬光大了而已,汉武帝时期,隶书为之一变,彻底告别了篆籀的影子,从此走向舒展方正、豪放大气的道路;东汉时期,楷书瓜熟蒂落,逐步取代了隶书……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今草、章草、行书、魏碑、楷书全面开花、硕果累累;

传说行书的发明人是东汉的刘德升,可惜他的碑帖已经失传;楷书的发明人是东汉汉章帝时期的王次仲,但是东汉时期有两个王次仲,究竟是谁,难以判定;还有人说王次仲是秦朝人,让人无法确定;有据可查的,楷书字帖的开先河者是三国时期魏国的钟繇……
钟繇字元常(151——230年)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明帝时,官至太傅,所以世称钟太傅,他师法曹喜、蔡邕等人,博取众长,结体朴茂,清新自然,他擅长真草隶篆行,尤其擅长楷书;相传他曾经向韦诞学习蔡邕的书法,韦诞不愿意把蔡邕的字帖借给他,他急得捶胸顿足,竟然吐血,曹操以五灵丹把他救活;韦诞死后,竟然把蔡邕字帖带进棺材,气得他不得不做了一次梁上君子小人,盗挖韦诞的坟墓,才得到了蔡邕的字帖……

韦诞字仲将,魏京兆(今西安)人,官至光禄大夫,擅长楷书,得蔡邕真传,其书法大气豪放、威武雄壮、虎踞龙盘、剑拔弩张,魏国的公馆门匾,大多请他题写;传说魏明帝时,筑凌云台,高二十五丈,门匾是固定在上面的,无法取下,魏明帝就命人做了一个笼子,内置笔墨,然后,让韦诞进入,再用轱辘把笼子吊上去,在门匾上题字,不料,韦诞有恐高症,当写好门匾之后,人们把他放下来的时候,发现他的头发全部都吓白了;春秋战国时期,伍子胥一夜愁白了头,韦诞一会儿就吓白了头,效率大大的提高了;事后,他心有余悸地告诉儿孙们,千万不要学习书法,这简直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要命的差事!

魏晋时期,楷书、行书的代表人物除了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还有索靖;
魏晋时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其影响甚至超过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著名美学家宗白华把它与西方的文艺复兴相提并论,当然,晋人的思想解放和文艺复兴与西方的文艺复兴区别还是很大的,晋人返璞归真,亲近自然,与山野为伴,崇尚老庄清谈玄学、超凡脱俗,看重人品、风采、性格和神韵,而王羲之是当时文人墨客的杰出的典型代表,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说“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以至于超脱到郗公来求他为婿之时,竟然若无其事一般,袒露着肚子躺在床上……
王羲之字逸少(303——361年),琅琊临沂人,幼年曾经语言迟钝,七岁学书,曾经问师于卫夫人,传说他学书刻苦,持之以恒,练笔之后,天天在门前的水池洗笔,日久天长,竟然将水池染黑,被人叫做墨池,白鹅入池,尽被染黑;后来,他书学大进,因曾经官至右将军,世称王右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王羲之的《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永和九年(353年),他与文人雅士四十一人会于山阴兰亭,曲水流觞,饮酒赋诗,酒酣之际,挥毫作序,以鼠须笔在蚕茧纸上一挥而就,行书字体遒媚劲健、自然天成、千变万化、一气呵成又神态各异,共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其中二十多个之,七个不,以及感、怀、畅、会等字都有重复,却在写法上各有不同、变化多端、出奇制胜,可谓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被传为一段佳话,王羲之博采众家之长,集书法之大成,成为一代宗师,被后人尊为书圣;
传说山阴有一名道士好养白鹅,王羲之见了非常喜欢,欲购买,道士却不要钱,要求王羲之抄录一份道德经交换,王羲之欣然从命;
有一次,王羲之看到一位老婆婆在街上卖六角竹扇,虽然价格便宜却无人问津,王羲之上前取过一把,在几把扇子上各写五个字,老婆婆不识王羲之,不禁大惊失色,责怪道:我干干净净的扇子尚无人问津,你在上面胡写乱画,岂不是害我?王羲之说:你就吆呼是王右军书法,一扇可卖百钱。老婆婆满街叫卖王右军书法,果然人们竞相争购,老婆婆方知王右军乃大名鼎鼎的书法家王羲之;王羲之喜欢自己制笔,传说王献之曾经用银狐的尾毛制笔,叫做飞狐笔;还用自己的胡须、头发制笔;有一次,王羲之教儿子写字,他先写了一个点做示范,儿子王献之写满一张纸,觉得还不错,就拿去给妈妈看,妈妈看了看,说:就这一点写得好。王献之脸红了,知道自己和父亲的差距不止一点点……
据说,王羲之的字起先并非一流,在当时的书法家当中只能算二流,都五十三岁了,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字体,他刻苦钻研临帖,沉浸其中不能自拔,平时他总是以指代笔,在身上写来写去,睡觉的时候,就在被子上写来写去,有一次,他上床之后,又在被子上写来写去,不知不觉写到了妻子的身上,妻子被他写得浑身痒痒,无法入睡,就责怪他:干嘛老是在别人身体上写来写去的,你自己没有体吗?王羲之如同当头棒喝,如梦方醒,恍然大悟,是啊,我自己的体呢?应该创造自己的字体。从此他更加努力,后来他果然自成一体,而且他笔画遒劲有力,甚至力透纸背,渗透到桌面上了,妻子想用抹布擦掉,可是怎么也擦不掉,最后只好用刀把字刻掉,一直刻到三分深的地方还有墨迹,因此后人称赞王羲之的书法有力度,入木三分,不愧为一代书圣……
传说王羲之女儿出嫁,他只送了一卷书法;女儿的婆婆没文化,看见新媳妇什么嫁妆也没有,只拿着一卷纸,非常生气,接过来就进了厨房,拜堂的时候,却不见婆婆,公公出来找老伴,发现老伴正在烧纸,公公问:“大喜的日子,怎么放火呢?”婆婆生气地说:“儿媳妇什么嫁妆都没有,只带来一卷纸,我用它烧火做饭。”公公问:“上面可有字?”婆婆说:“有,又不能当饭吃。”公公一听急忙把火扑灭,可惜晚了,只救出一个字,公公埋怨说:“怎么能把宝贝烧掉呢?王羲之的字很值钱的!”婆婆一听,急得直跳脚,后来,他们家困难的时候,就把这个字拿去卖,竟然卖了一千元钱。大大解决了经济危机,这就是“一字千金”的由来;
传说天下第一关是王羲之写的,而且是在上当受骗的情况下写的,当时有人请王羲之写天下第一关,王羲之不肯写,那人听说王羲之喜欢白鹅,就让一个老头赶着一只大白鹅呱呱叫着路过王羲之的家门口,王羲之见了非常喜欢,就问:白鹅卖不卖?老头说:你喜欢就送给你。王羲之不好意思要。老头说:你写几个字给我就行了。王羲之不假思索地说:行。老头先让王羲之写了一个天;又让他写了一个下;再写了一个第;接着又写了一个一;老头说:再写一个关。王羲之刚写了一个门,突然想起来前些时候曾经有人让他写天下第一关,就问:你不会是帮别人要我写天下第一关吧?老头一看计谋被王羲之识破,怕王羲之反悔,拿起字就跑了。后来有人请王献之把关字补齐,可是不如王羲之的笔力雄厚有力,因此,五里之外,只能看到天下第一门,三里以内才能看到天下第一关,那是因为王献之的功夫比王羲之差一点的缘故;我并不认为王献之不如王羲之,相反,我认为王献之的小楷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远胜于王羲之;其实,早在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就认为王献之胜于王羲之。

王羲之的后代中,有一个名叫智永的和尚,他练习书法非常勤奋,几个月一支笔就写秃了,他就扔进瓮里,长年累月,瓮里装满了上千支笔,他把瓮埋在地下,堆成坟,叫做退笔冢,后来他成为一代大书法家……

东晋之后,楷书分为两派,南派宗钟王,字体清秀,广方于圆;北派宗索靖,字体劲柔,广圆于方……

自古以来就有“晋字尚韵”之说,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充分体现出行楷书法的韵味,《兰亭序》的作者是被尊称为一代书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
   
南北朝时期,魏碑异军突起,汉字书法开始走向法度森严的书风,魏碑大多为民间书法家刻写的,难以考证这些书法家的姓名,只能以墓碑主人或者碑刻的地方命名,虽然这些民间书法家没有留下姓名,但是,他们的书法碑刻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隋唐时期,楷书成为法度森严的官方正统标准字,同时,真草隶篆行全面发展,楷书和行书的代表人物众多:张公礼、智永、虞世南、欧阳询、诸随良、薛稷、颜真卿、柳公权等等,自古以来就有“唐字尚法”之说,这是评价唐代的楷书,而唐代的行草却天马行空,无拘无束,自由洒脱,龙飞凤舞,随心所欲……

由于唐太宗李世民的喜爱和大力推崇,王羲之的书法被抬到了不可置疑的高度,甚至到了至高无上的地步,唐太宗李世民命令虞世南、欧阳询、诸随良、薛稷著名书法家,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序,作为书法范本字帖,供大家临帖练习,其实,兰亭序并非真迹,很可能是假托王羲之之名的他人书法,因为晋人评论王羲之擅长隶书,并非擅长行楷,既然如此,那么兰亭序的作者一定另有他人,晋人评论王羲之的书法苍劲有力,然而兰亭序去温婉柔美,与苍劲有力风马牛不相及,但是,由于天子所好,便无人敢质疑……

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尤爱王羲之书法,曾经下旨高价求购王羲之书法,听说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在智永弟子辩才处,就召见求购。辩才说:过去我侍奉先师时,确实前言见过,但是自从师傅作化后,就不知道失落在何处了。唐太宗李世民费尽心机、巧施妙计,最终将兰亭序从辩才手中骗出,占为己有。不仅如此,还把兰亭序作为陪葬,埋入墓中,成为千古书法史的一大憾事……

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唐朝的李邕被后人称为书仙,李邕字太和,江苏扬州江都人,唐玄宗时官至北海太守,人称“李北海”,宋朝《宣和书谱》称其:“初学右军行法,顿挫超伏既得其妙,复乃摆脱旧习,笔力一新,李冰阳谓之书中仙手”。李北海生前德高望重,上门求字者络绎不绝,笔润之多数以万计,然而他仗义疏才,生性豪放,大部分钱财都用于周济穷人了,李邕的书法风格多样,器宇轩昂,如仙人驾云,不愧为书仙,董其昌曾经感叹:“右军如龙,北海如象”;由于学习李邕书法的人很多,李邕就特别强调学书不可一味模仿,而应该有个性,形成自我面目,他有一句名言:“学我者死,似我者俗”;李邕做事认真,所有碑文都亲自书写,传世碑帖众多,比如《云麾将军碑》(又称《李思训碑》)、《端州石室记》、《少林寺戒坛铭》、《麓山寺碑》、《法华寺碑记》、《大照禅师碑》、《李秀碑》、《叶有道碑》、《任令则碑》等等;

颜真卿的楷书横细竖粗,棉里裹针,但是,后世对其楷书多有诟病,称其字太肉,米芾甚至称颜楷为墨猪,但是,大家对他的行书都是交口称赞的,就连讥讽颜字为墨猪的米芾,也称赞颜真卿的行书颇有篆籀气,颜真卿的《祭侄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祭侄稿》全称为《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是为了祭奠他的侄儿颜季明而写的祭文,当时正处安史之乱,颜真卿在平原被推举为平叛义军首领,他的哥哥颜杲卿也带着儿子颜季明参加平叛,在常山战斗中,安禄山以重兵围困,奸臣王承业却按兵不动,并且篡改颜杲卿的奏章,意欲攫取战功,颜季明和父亲颜杲卿在既无援兵又无粮草、寡不敌众的情况下,被叛军所俘,在叛军的屠刀面前,颜季明和父亲颜杲卿宁死不屈、毫不畏惧,英勇就义,颜家三十多人先后英勇牺牲,对于这样的忠臣烈士,作为宰相的杨国忠视若无睹、听若罔闻,无动于衷,毫无表示,一直到了三年之后,颜真卿面奏皇上,陈述实情,才使颜家烈士得以平反,在这种内心悲痛,哀思无限,满腔愤慨的情况下,颜真卿把几年来的情绪凝聚笔端,一挥而就,通篇字迹笔势雄逸,感情饱满,气如长虹,随心所欲,一气呵成,多有涂抹改写,笔墨线条和布局章法毫无顾忌,完全都是真情流露,正因为如此,才使得《祭侄稿》浑然天成,字字珠玑;在这样的感情驱动下,一件纵笔豪放、气韵生动、不可复制的书法杰作跃然纸上,这不是奏章,不是诗赋,而是自然流露的真情实感,因而感人至深,令人越看越自然,越看越耐看;

传说柳公权小的时候字写得很糟糕,经常因为把字写得七扭八歪而受到父亲和先生的训斥,柳公权是一个很要强的孩子,他暗自下决心一定要把字写好,让所有人都佩服,他刻苦练习,临摹前人的字帖,几年后,他的字大有进步,成为全村出类拔萃的小书法家了,父亲和先生也会常常表扬,柳公权就有一些骄傲自满的情绪了。一天,柳公权把自己的书法挂在家门口炫耀,有一位卖豆腐脑的老头挑着一担豆腐脑路过,他看了看柳公权的书法,就皱起了眉头,说:“你的字就像我的豆腐脑一样,笔画无力,没有筋骨,软塌塌的,不值得炫耀”。柳公权不服气,说:“你好像很懂书法,说着容易做着难,你会写书法吗?有本事你写几个字看看”。老头哈哈一笑说:“我是卖豆腐的,只知道有没有筋骨,我看到城里的人用脚写字都比你有筋骨,不信就去城里去看看”。柳公权不服气,决定去城里见识一下。次日,他早早起床,独自去了城里。进了城门,他看到有一棵大槐树下挂着一个幌子,上面写着“字画汤”,字体苍劲有力,笔画潇洒雄健,树下围着一大群人,柳公权挤进去一看,不禁目瞪口呆,只见一个没有手臂的黑瘦残疾老头,正在表演用脚丫写字,写得龙飞凤舞、挥洒自如,比自己的字强上百倍。柳公权羞愧难当,走上前扑通一声跪倒在老人面前,说:“我叫柳公权,想拜你为师,请你收我为徒,教我写字秘诀”。老人左脚夹过一张纸,右脚夹起笔,在纸上写了一首诗:“写尽百缸水,洗笔池塘黑,博取百家长,刚劲龙凤飞”。柳公权谢过师傅,回到家里。从此,他勤奋苦练,衣肘磨破了,并且补了又补,手指被磨出了厚厚的老茧,他集百家之长,把颜体字的间架结构和欧体字的瘦劲筋骨结合起来融为一体,还经常从牛骨和竹竿中琢磨骨力,最终形成了法度森严、创新独特的柳体字,成为一代书法大师,柳体字结构严谨、刚柔相济、疏朗开阔、钢筋铁骨,和颜体字齐名,后人称之为“颜筋柳骨”,柳公权活到老学到老,一直到八十八岁去世前还在研究古字帖,柳公权的字帖有《玄密塔》、《神策军碑》等等……

唐代的皇帝都喜爱书法,唐太宗李世民擅长草书,唐高宗擅长飞白体,唐玄宗擅长行书,唐顺宗擅长隶书;武则天不仅擅长书法,而且还擅长造字,她创造了许多独特的字,比如:瞾,还有把“山水土”摞在一起,叫做“地”等等,传世有《升仙太子碑》;

草书代表人物有张旭、怀素、孙过庭等人;
张旭字伯高,吴人(今江苏苏州),官至金吾长史,世称张长史,他是狂草大家,被后世称为张颠、草圣;他的书法,与李白的诗、裴文舞剑,并称三绝;传说他放浪不羁,每每酒醉狂书,字形随心所欲、跌宕起伏,龙飞凤舞,往往出法,有时候,他甚至用头发、胡子蘸墨写字,人称张癫,他自称:始吾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而得其神……张旭的草书对后世影响巨大,颜真卿曾经向他学习书法,怀素也师承其狂草书法;

怀素是张旭的亲传弟子,怀素字藏真,长沙僧人,豪放不羁,饮酒以养性,草书以畅志,由于贫穷无纸,就在寺院的墙壁、器皿、芭蕉叶、衣物上面书写,传说,他曾经和颜真卿是同学,拜张旭为师学习书法,他有一块漆板和一个漆盘,由于他长年累月在上面书写,竟然全部磨穿……他是草书集大成者,其草书法度森严,严谨洒脱,堪称范本,颜真卿说:噫!草圣渊妙,代不绝人,可谓闻所未闻之旨矣……

孙过庭称得上是二王草书的正宗传人,他不仅完全继承了二王的草书,而且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更重要的是,他在书法理论上颇有建树,不仅集前人书法理论之大成,而且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书法和书法理论极大地影响了后世……

谁都知道李白是唐朝著名的大诗人,号称“斗酒诗百篇”,其实,他还是颇有造诣的书法家,传说开元十六年,李白辞亲远游,来到湖北安陆,住在白兆寺,他寒窗苦读,赋诗饮酒,求仙访道,广交朋友,几度春秋,闻名遐迩,后来与唐高宗时做过宰相的许幸师的女儿结下了姻缘,大家都说这是才子佳人的好姻缘,可是,有一个名叫裴卜的长史心生嫉妒,心想:“一个穷书生,有何资格娶名门闺秀为妻?看我不让你出丑”!在李白结婚那天,裴长史备了一份薄礼来到许府吃喜酒,酒过三巡,裴长史起身说:“诸位,今天是大喜之日,久闻李公子才华横溢,想必书法也是龙飞凤舞,不如让李公子当场挥毫,让大家饱饱眼福,怎么样”?众人一听连声叫好;裴长史以为李白只是个诗人,书法肯定不行。没想到,李白欣然应诺,高喊一声:“拿笔墨来!”只见裴长史解开自己带来的包袱,说:“我早就准备好了。”说着,铺开长丈二,宽二尺的白纸。李白提起笔,蘸上墨,刚要写,裴长史却出了一个难题:“慢着,李公子,请在上面写一个大大的字,就一个字,而且不能是一字,行吗?因为一字太简单,傻瓜都会写。”李白明白了,裴长史是为难自己,这么长,这么窄的纸,如何写一个字?李白想了想,计上心头,说:“没问题,你把纸铺在院子门口的大路上,我马上就来。”裴长史不知李白是何用意,就把纸铺在大路上。只见李白手执毛笔、饱蘸浓墨,然后翻身上马,快马加鞭直奔大路而去,大家不知道咋回事,顿时鸦雀无声,紧盯着李白,当马跑近白纸时,李白忽然探下身子,单脚踩镫,用笔在白纸是写下长长的一道墨迹,就像一个一字。裴长史回过神来,拍手大笑:哈哈哈,李白写了一个一字,李白是大傻瓜!众人哄堂大笑。没想到,李白又勒转马头,跑了回来,马到纸前,只见李白嗖的一声把毛笔扔在纸上,啪的一下,一的中间右边顿时出现了一个大大的墨点,一字立刻变成了“卜”字。众人当时是目瞪口呆,紧接着回过神来之后,立刻爆发出热烈敬佩的掌声,纷纷竖起大拇指,连声称赞:“神来之笔!神来之笔!”从那以后,李白名声大噪,不久就奉召进京,为了表达对李白聪明才智和高超书法技艺的敬佩,人们将白兆寺北面的三座大山命名为笔架山,把寺后的泉水池命名为洗笔池……

唐代的李冰阳是篆书高手,传说九百多年前,秦朝丞相李斯被奸臣赵高陷害打入死牢,临死之前,曾经预言说:九百年后,小篆必有传人。果然,九百年后,唐朝的李冰阳把秦朝的小篆发扬光大了;李冰阳字少温,赵郡(今河北赵县)人,他尤其擅长篆书,在长期钻研了先秦和李斯以来的小篆碑帖之后,他的小篆已经自成一格、炉火纯青,他自负地说: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曹喜、蔡邕等人的小篆实乃不足挂齿。清代的孙承泽在《庚子消夏记》中评价说:“篆书自秦汉而后,推李冰阳为第一手,今观《三坟记》,运笔命格,矩法森森,诚不易及”。李冰阳的传世碑帖有《三坟记》、《栖先茔记》、《怡亭铭并序》、《城隍庙碑》、《般若台记》、《滑台新驿记》、《谦卦》等等;

唐朝政治开放,社会繁荣,男女平等,一些女书法家也颇有名气,比如女诗人薛涛,她的书法颇有王羲之书法的韵味,传世有《美女篇》,全无粉脂气,她的另一件《萱草诗》传到宋朝时,被南宋朝廷赐给了大收藏家、大奸臣贾似道,不过,后来,贾似道案发被诛,《萱草诗》就不见踪影了,十分可惜;还有一位女书法家名字叫做吴彩鸾,她的小楷颇有仙风道骨之感,人称“女仙”,传说她丈夫无能,是个吃软饭的家伙,家庭生活主要靠她抄写《唐韵》出售赚钱,她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用小楷抄写《唐韵》谋生,十多年后,她和丈夫竟然各乘一虎仙去……

五代时期,最著名的书法家是杨凝式,
杨凝式字景度(873——954年),号虚白,别号希维居士、关西老农、弘农人等等,官至太子太保,杨凝式的父亲曾经做过唐朝末年的宰相,他自己也中过进士,做过唐朝的官,史书记载,朱温打算篡唐自立,杨凝式得知后问父亲:“您是宰相,国家成了这个样子,不能说您没有过错,如果你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而把皇帝的玉玺送给别人,岂不是错上加错吗?后人会如何评价呢?”父亲为此惶恐不安了好几天,责怪杨凝式说:“你这是要我们全家人的性命啊!”杨凝式无可奈何,为了全家人的性命,他不得不装疯卖傻,甚至在皇帝面前也是常常没有正经,信口雌黄、蛮不讲理,人们叫他“杨疯子”,杨凝式就是靠着装疯卖傻先后在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做官,一直受到重用,成为名副其实的官场不倒翁和常青树,直到寿终正寝为止;也许正是这种疯疯癫癫的性格,才造就了他的书法风格与众不同、超凡脱俗、非同凡响;苏东坡称赞杨凝式的书法“笔迹雄杰”、“书之豪杰”,黄山谷称赞杨凝式的书法“无一不造微入妙,当于吴生(吴道子)画为洛中二绝”,“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下杨疯子,下笔便到乌丝阑。”宋朝的李建中酷爱杨凝式书法,每进寺庙,必先去瞻仰杨凝式题写在墙上的书法,因为杨凝式的书法,绝大部分都是题写在洛阳寺庙的墙壁上,宋朝的李建中、苏东坡、黄庭经都经常去寺庙临习,可惜,由于种种原因,那些寺庙后来倒塌了,我们无法亲眼目睹杨凝式书法的风采;清代书法家包世臣、康有为也称赞杨凝式是真正领悟到《兰亭序》神理的书法家;包世臣说:“兰亭神理,在似奇反正,若断还连八字,是以一望宜人,而究其结字序画之故,则奇怪幻化,不可方物”。刘熙载称赞杨凝式的手法:“如禅之翻案,于佛之心印,取其明离暗合”。甚至有人认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杨凝式的书法已经胜过王羲之的书法。宋朝的苏黄米蔡,明清的董其昌、王铎等人,无不以杨凝式的书法为榜样,临习不辍,在他们的书法中多多少少都能看到杨凝式书法的影子;杨凝式书法现存的非常稀少,只有《新步虚词》、《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神仙起居法》、《夏热帖》、《韭花帖》、《王羲之(王略帖)跋》等等;这些书法件件不同、篇篇精彩、风格各异、千变万化,仿佛并非出自一人手笔,由此可见,杨凝式的书法风格多样、非同一般,不愧为一代书法大家,他对后世书法的影响甚至不亚于王羲之的《兰亭序》……

由于汉字太多、太复杂、太难学,书写起来太麻烦费时,所以,中国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尝试印刷术,从汉代传入佛教之后,抄写佛经就成为一种耗时费力的苦差事,后来,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专门以抄书为生的抄书匠,但是这样还是不能满足佛经以及文化的快速传播,于是就有人想到把文字雕刻在木板上然后再印刷到纸上,最早的雕版印刷诞生在中国,敦煌出土的经书就有一些是雕版印刷的;雕版印刷虽然加快了出书的速度,但是,雕一块印板,耗时费力,如果刻错,就前功尽弃,必须重新雕刻,而且,每一种书或者文章都要雕刻一套印刷版,很不方便;于是,到了宋朝,中国人就开始尝试活字印刷了,最终发明活字印刷的是宋朝的毕昇,他把每一个汉字都单独刻在泥块上,然后在排字版上用单字模块拼排出文章,然后印刷,这样就节省了整版雕刻的时间,汉字文化从此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和阶段,汉字书法从此不再仅仅作为一种实用字而存在了,真正成为了一种艺术形式……

宋代,书法代表人物众多,他们既没有被唐人的法度束缚,也没有张旭、怀素浪漫癫狂的书风,而是受杨凝式书风的影响极大,宋代书家大胆追求抒情、个性和自由,常常在尺牍之间抒发胸怀,因此后世称: “宋人尚意”;

宋代的皇帝大多喜爱书法,宋太宗擅长草书,他于淳化三年,汇编了前朝的书法名帖《淳化阁帖》十卷;宋仁宗擅长飞白体书法;宋徽宗在褚遂良、薛稷瘦劲书风的基础上,自成一格独创瘦金体楷书,空前绝后,字体方正,结构严谨,法度森严,笔力瘦劲远胜前人,无人能比;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出色的画家,花鸟人物无所不及,墨花、墨石堪称上品;他画的《梦游化城图》、《衡贤高士图》一直都是名贵之作。他后来被金人俘虏押解到北方,弃入一个枯井中,他用自创的瘦金体写下了最后两首诗“国破山河在,人非殿宇空,中兴何日是?搔首赋车攻。”“国破山河在,宫庭荆棘深,衣冠今何在?恶做北朝臣。”表现出宋徽宗绝望的内心创伤和对金人的愤恨;

宋朝著名的书法家有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京、蔡襄、秦桧等等;

蔡京的蔡体字(代表作《节夫帖》)、秦桧的宋体字(现在的印刷体)书法本来很好,但是人品不好,蔡京是贪官污吏大奸臣;秦桧是以莫须有(无须有)罪名杀害岳飞的汉奸,所以他们的书法无人喝彩,一直被冷落,其实,他们只不过是皇帝的奴才,皇帝才是罪魁祸首!

自古以来就有“宋字尚意”之说,苏东坡的《寒食帖》最能代表“宋字尚意”的特点,被后人评价为天下第三行书;

苏东坡字子瞻,而东坡居士就是他在謫居黄州时给自己取的别号,此后,东坡二字流传广泛、名垂青史,苏轼为什么以东坡为号呢?这是因为他仰慕写出《琵琶行》的唐朝大诗人白居易,他觉得自己的经历和白居易极为相似,白居易曾经被贬谪忠州,他自己被贬谪黄州,白居易在城东坡种了许多树,写了不少寄情山水的闲适诗,他自己也在城东坡筑房居住,亲自耕种,白居易是因文得名,又因文获罪,而他自己也是“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二人经历实在是太相似了,因此苏轼在这里给自己取了一个别号“东坡居士”,《寒食帖》就是苏轼被贬黄州时书写的,那时候,他正处在人生低谷,心灰意冷,写下了自己当时的处境和心情,字迹从小到大,随着自己的情绪行走跳跃于纸上,一开始,苏轼还能把握住自己的情绪,字的大小差别不大,但是,后来随着自己的感叹不断加重,字迹也逐步放大、笔画变粗,情绪随即进入高潮,最后戛然而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和心灵震撼……
传说苏东坡初到杭州任通判时,曾经打扮成一个书生模样游览灵隐寺,本来他以为佛门净地超凡脱俗,可以向方丈请教佛理,谁知道方丈是一个势利眼,他看苏东坡一身书生打扮,象个穷人,就凉冰冰地说:“坐,”又喊了一声:“茶。”苏东坡没坐,随口背诵了几段佛经禅语。方丈一听,觉得此人非同小可,便立刻换了一张笑脸,说:“请坐,”又喊了一声:“敬茶。”苏东坡仍然继续背诵佛经禅语。方丈更是另眼相看,忙问:“请问施主尊姓大名?”当苏东坡报上姓名后,方丈连连作揖:“请上座,”又吼了一声:“敬香茶!”苏东坡觉得这个方丈俗不可耐,转身要走。方丈苦苦挽留,笔墨伺候,请苏东坡无论如何留下墨宝,好挂在寺内供人瞻仰。苏东坡推脱不过,只好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坐、请坐、请上座”;下联是:“茶、敬茶、敬香茶”。方丈顿时羞愧难当,满脸通红。苏东坡走了之后,方丈始终没好意思把字挂出来……
据说,苏东坡经常和朋友玩文字游戏,他在杭州做太守的时候,和书法家黄庭坚以及酒肉和尚佛印常常相约聚会,在一起写字作画吟诗,有一次,苏东坡和黄庭坚相聚饮酒吃饭,刚刚做好一盘清蒸鱼,馋鬼酒肉和尚佛印就到了,苏东坡想捉弄佛印,赶紧把清蒸鱼藏到书柜顶上,佛印进门后,皱了皱鼻子,四下里乱看,然后自言自语的说:“我怎么闻到一股子鱼腥味?”黄庭坚笑而不语,苏东坡哈哈一笑说:“哪有什么鱼腥味,今天我们只喝酒,不吃菜。”佛印笑了笑,提笔在纸上写了一个蘇,问苏东坡:“这是什么字?”苏东坡说:“在下之姓蘇。”佛印把鱼写在右边,又问:“这是什么字?”苏东坡说:“还是蘇。”佛印把鱼写在草字头上面,问:“这是什么字?”苏东坡立刻抗议:“这是错别字,鱼怎么能放在上面呢?”佛印哈哈大笑:“既然鱼不能放在上面,那你还不把鱼端下来?”苏东坡这才知道自己反被佛印捉弄了,不禁也哈哈大笑,只好把藏在书柜顶上鱼端了下来……后来,过年的时候,佛印请苏东坡吃年夜饭,佛印也想捉弄一次苏东坡,就在苏东坡来到之前,把清蒸鱼藏进磬里,等到苏东坡落座之后,佛印开始斟酒,苏东坡伸手拦住,问:“大过年的,我们先来对对联。”佛印说:“好啊。”苏东坡随口说出上联:“家家户户春常在”。佛印立刻接上下联:“年年岁岁庆有余”。苏东坡哈哈大笑说:“你是不打自招啊,庆有余,既然磬里有鱼,还不快点拿出来?”佛印这才知道上了苏东坡的当,只好乖乖的把清蒸鱼从磬里端出来……

黄庭坚的书法比起苏东坡的遒劲厚重、米芾的雄浑险奇和蔡襄的俊秀苍润,更显强烈的个性与创造性;在超凡脱俗、追求个性的方面,黄庭坚有许多精辟深刻的论述,尤其是在黄庭坚的《论书》中,“不俗”二字更是多次出现,“二王书法,以为如锥画沙,如印印泥,盖言锋藏笔中,意在笔前耳,承学之人更兰亭永字,以开字中眼目,能使学家多拘忌,成一种俗气,……东坡先生云:大字难于结字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此虽难于俗学者,要归毕竟如此……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余常言,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学字既成,且养于心中无俗气,然后可以作,示人为楷也。”他反对死学古人,说“随人学人成旧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米芾是宋朝的大书法家,传说米芾小的时候曾经跟村里的一位私塾先生学书法,但是学了三年,毫无进步,先生对他没有信心了,说:“看来你不是写字的材料,回家放牛去吧”。米芾回到家,总是心有不甘,继续练习书法。有一天,一位秀才赴京赶考路过村里,米芾拿着自己的书法去请教。秀才看了看,摇摇头说:“你未得书法要领。”米芾连忙请教。秀才说:“你买我的纸,我才能教你书法要领。”米芾说:“行,多少钱一张?”秀才说:“五两纹银。”米芾大吃一惊,叫出声来:“太贵了,五两纹银都可以买一个纸作坊了!”秀才说:“不愿意就算了。”米芾一咬牙,一狠心,回家取来五两纹银,买了秀才一张纸。秀才说:“这纸很贵,不要乱写,写之前,先要仔细认真研究琢磨古人的书法,比如间架结构、笔画安排、用笔力度、字形特点等等,等到彻底吃透了,胸有成竹的时候再写。”从此以后,米芾认真研究历代名帖,在心里临写千百遍,总是舍不得在那张纸上写,直到有一天,他觉得已经把古人的书法都吃透了,真的胸有成竹了,这才拿出那张纸,在上面一挥而就,真是字字精彩。他把这张纸一直带在身边,时刻研究琢磨古人的书法,博取百家之长,终于成为书法大家。他不仅书法好,而且精于字画鉴赏和绘画,他创立的米点山水画,自成一格……
据说米芾恃才傲物,疯疯癫癫,常常奇装异服,口出狂言,每天痴迷于观摩临写古帖,他专门制作一个小箱子,用于藏放古帖,白天打开箱子,观赏临摹古帖,晚上把古帖收进箱子,枕在头下,否则寝食难安,夜不能寐。有一次,宋徽宗请米芾去皇宫写字,米芾一鼓作气,行云流水一般,写好之后,他把毛笔往地上一掷,狂妄地说:“一扫二王恶迹,照耀皇宋万古”。不仅如此,他还看上了宋徽宗的名贵砚台,对宋徽宗说:“这块砚台已经被微臣污染过了,怕会弄脏陛下的手”。宋徽宗无奈,只好把砚台赐给了米芾。米芾受宠若惊、大喜过望,生怕皇帝反悔,抓起砚台就揣进怀里,弄得一身都是墨汁,他全然不顾,一溜小跑回了家。宋徽宗苦笑摇头说:“不愧是米癫,怪不得都叫他疯子”。

元代,元朝皇帝固守蒙古游牧民族文化,轻视汉文化,只识弯弓射大雕,甚至取消了开科取士的汉族文化传统,文人雅士英雄无用武之地,只能在民间消遣娱乐,许多文人墨客寄情山水,崇尚老庄,推崇魏晋风度,作画写字,自娱自乐,聊以自慰,这一时期,文人画和元曲在民间得到了蓬勃发展,元代文人画以山水画为大宗,继承了自唐朝王维、宋朝苏东坡、米芾父子以来的文人画风格,并且创新发展,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涌现出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为代表的元四家,注重笔墨情趣,高度概括和提炼山水景物,对明清两代影响巨大,成为后人不可逾越的高峰;元曲戏剧方面涌现出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等等著名的元曲剧作家;

元朝的书法家赵孟頫,承前启后集大成,精通真草隶篆行多种书法,尤其是他的楷书,可谓独领风骚、登峰造极,后人把他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颜柳欧赵”;赵孟頫虽然声名显赫,集书法之大成,但是,到了晚年依然说自己的书法“不及羲之及献之”,可见其崇古尚古到了何种程度……因此,后人评价说“元人尚古”……
但是,赵孟頫的书法也被明清时期的所谓清高的俊杰高士所诟病,主要原因在于,赵孟頫是宋朝皇室后裔,却在灭宋的元朝做官,清高之士以为他没有骨气,丧失气节,按照自古以来书学理论传统“书品暨人品”的谬论来评价,那么,赵孟頫的书法自然也是没有骨头的,是媚俗的,尤其是明末清初的书法大家傅山,更是对赵孟頫的书法轻薄有加、不屑一顾、颇有微词,以示自己的清高,傅山本人效忠明朝,清朝灭了明朝之后,多次慕名邀请傅山进京做官,但是,均遭到傅山的拒绝,因此,他认为自己是有骨气的,人品和人格在赵孟頫之上,书法也就必然在赵孟頫之上,其实并非如此……
在这里,我讲一个赵孟頫和他妻子的故事,赵孟頫的妻子管道升也是著名画家,两人非常恩爱,情深意长,但是,有段时间,赵孟頫曾经孤身一人在京城做官,非常寂寞,想纳妾,又怕妻子不高兴,就写了一封信,想试探询问妻子的口风,如果妻子同意,岂不是两全其美、皆大欢喜?不料,妻子管道升接到信之后,提笔挥毫,给赵孟頫的写了一封回信,内容是一首爱情诗词:抓一把泥土,塑一个你,塑一个我,打破你我,混在一起,再塑一个你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又怎能容得别人将你我分离?。赵孟頫读了这首诗深感惭愧,终于打消了纳妾的念头,规规矩矩做人,忠贞爱情,再也不提纳妾之事。管道升的书法完全是学习赵孟頫的,而且出神入化、几可乱真;赵孟頫的儿子赵雍也是书法家,但是由于书法太象其父,反而失去了个性,没有自我面目,传说有一次,赵孟頫为某寺庙抄写《金刚经》,只写了一半,就让儿子赵雍继续抄写,可是,别人根本看不出来是两个人抄写的,字体一模一样、完全相同……

明代,明朝皇帝不怎么喜欢书法,倒是出了一个喜欢木匠活的皇帝,一天到晚舞刀弄斧,打造木器家具,忙得不亦乐乎;还有一个喜欢做生意的皇帝,干脆把后宫改成集市,让宫女太监们和自己一起做生意,结果他的货物常常被宫女太监们偷个精光……

明朝书家辈出,比如江南四大才子明四家祝枝山、文徵明、徐渭、董其昌等等;

祝枝山是明代的著名书法家,有一次大年三十,他和唐伯虎去杭州访友,看到街头一老一少哭哭啼啼,一问才知他们是爷爷和孙女,因为家乡遭灾,进城乞讨,在一家大户人家乞讨时,不小心碰倒了他家的贡品台,横遭毒打。祝枝山心地善良、颇有侠气,平时爱打抱不平。他决定要为爷孙俩出口气。当天夜里,祝枝山在那家大户人家的大门上贴上了一副对联。次日一大早,大户人家的老爷一开门,就被大门上的对联惊得目瞪口呆,只见大门外围满了密密麻麻的看热闹的人,都在哈哈大笑。老爷感到奇怪,对联有什么好笑的?可是,当他扭头再看大门上的对联时,就像挨了一记闷棍,脑袋嗡的一下,头皮都差一点炸了!自己的对联不知什么时候被人换掉了,只见上联是:“此屋安能居住?”下联是:“全家好不悲伤!”横批是:“祝枝山书赠。”老爷气急败坏,高声叫骂:“王八蛋,谁是祝枝山?有种站出来!”就在这时,一位书生摸样的汉子走上前,说:“我就是。”老爷气得眼睛发红、气势汹汹地质问:“我与你无冤无仇,你为何触我的霉头,恶意诅咒我?”祝枝山很平静的问:“此话从何说起?”老爷口沫横飞:“红纸黑字,铁证如山,岂容抵赖!”祝枝山反问:“我写的春联字字喜庆善意,何来恶意诅咒?”老爷气得浑身颤抖,胡子直翘:“这种对联如果能说是喜庆善意,我情愿给你十两银子。”祝枝山说:“好,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大家作证。”只见祝枝山慢步走向前,指着对联大声朗读:“此屋安,能居住;全家好,不悲伤,祝枝山书赠。大家说,是不是喜庆善意?”大家情不自禁热烈鼓掌。老爷只好给了祝枝山十两银子。祝枝山接过银子,说了声:“多谢”。扬长而去,他在街上找到正在行乞的爷孙俩,把银子给了他们……

传说有一年春天,徐渭来到西湖游玩,看到一群脑满肠肥的文人墨客,在白堤旁边题诗作画、附庸风雅、高谈阔论,心生好奇,就走了过去,那些衣着光鲜亮丽的文人雅士看到徐渭穿着寒酸,就不屑一顾,没人搭理他,徐渭并不介意,他凑上前看了看,这些字画毫无个性,俗不可耐,就情不自禁摇了摇头,长长的叹了一口气。有人想戏弄他,就说:“莫非你也出自书香门第?何不在此一展身手?”徐渭也不客气,提笔就在纸上书写起来:“东边一棵柳树”,人们围拢过来细看,只见徐渭接着写道:“西边一棵柳树”,人群中有人发出笑声:“这也算诗?这两句大白话谁不会写?”徐渭并不理会,继续写:“南边一棵柳树,北边一棵柳树”,有人不耐烦了,嘲讽说:“原来是个农民,跑到这里种柳树来了”。顿时笑声四起。还有更加刻薄的人开始骂街了:“什么狗屁东西,简直是白痴!白白糟蹋了这么好的纸墨”!徐渭置若罔闻,紧接着又写下两句:“飘舞碧丝传情意,引得神仙下凡住”!寥寥几句,就使西湖那种司空见惯的、貌似平淡的自然美景突然在徐渭的诗文中闪光升华了,蕴涵着无法阻挡的诱人魅力,连神仙都控制不住自己啦!人们突然沉默了,觉得此人文采超群、非同一般。此时,幽静的山谷里传来了几声杜鹃的啼叫声,徐渭稍加思索,继续写着:“山前鸣杜宇,山后鸣杜宇,山上鸣杜宇,山下鸣杜宇,行不得也,哥哥,不如归去”!写完,放下笔扬长而去。留下这些人一个个瞠目结舌。徐渭的这首诗不胫而走,传为美谈。后来,每年春天,都有人专程来此赏听杜鹃的啼叫声,称之为“空谷传声”……
据说徐渭常年怀才不遇,大受刺激,行为乖张,有些疯疯癫癫,有一次,他的丈母娘六十大寿,儿女们都来祝寿,别人都送贺礼,唯独穷女婿徐渭捏着一支毛笔,两张纸,大摇大摆,旁若无人地走进大门,大家把他当成疯子,不拿正眼瞧他,都轻蔑地看着他,只见徐渭铺开纸,掏出墨盒,卷起袖子,提笔蘸墨,龙飞凤舞,不一会,一只仙鹤就站立在纸上,大家被抢了风头,非常嫉妒,都不吭气,场面陷入尴尬。徐渭不动声色,挥笔题了八个大字:“仙鹤神龟,同庆寿星”。老丈人笑了,拍手叫好,让人把画贴上墙。徐渭把另一张纸对折裁开,一挥而就写了一副对联:“这个女人不是人,养个儿子是个贼”。两张纸都是写了一半,剩下下面一半空着。满堂宾客大惊失色、瞠目结舌。丈母娘气得浑身发抖,质问:“你这是什么意思?简直是忤逆不孝”!徐渭不慌不忙,又接着写了下面两句:“本是神仙下凡间,偷得蟠桃献母亲”。当徐渭把对联贴在画的两边时,大家都不得不由衷地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和笑声……

清代,清朝皇帝从康熙开始大多喜爱书法,康熙皇帝效仿唐太宗李世民,大力推行书法,所不同的是,李世民推崇王羲之,康熙皇帝推崇董其昌;尤其是乾隆皇帝,更是喜欢舞文弄墨,他的书法其实很俗,但是大臣们却阿谀奉承,夸奖他的书法,他完全没有自知之明,居然飘飘然起来,竟然把宫藏的古代字画上面全都提上自己的书法,并且盖上印章,就像美味佳肴上面落下了苍蝇,真是玷污了那些优秀的古代字画;不过,乾隆皇帝也做了一件好事情,他在乾隆十二年令梁正诗等人汇编了历代书法大全《三希法堂帖》,共32卷;

王铎、倪元璐、傅山、扬州八怪、伊秉绶、何绍基、包世臣、邓石如、赵之谦、康有为等人是清朝书家代表;

王铎的草书用笔稳健、结体险峻,章法和谐,用墨酣畅淋漓,节奏鲜明富有变化;

倪元璐的草书用笔稳中带涩,微微颤动,凝重肃穆,自然生动,富有节奏;

傅山的草书笔画线条恣意曲折、相互缠绕,跌宕起伏、大气浑然;

郑板桥创立的六分半书融真草隶篆行和黄庭经的结体特点于一身,别具匠心、独具一格;

金农的隶楷,融合魏隶之长,横粗竖细,用笔方扁,古朴稚拙,以奇为正,风格独特;

黄慎的草书险奇高古,常常实笔断为虚笔、断笔连为实笔,运笔行中有停、停中有行;

邓石如的小篆体势瘦纵,窈窕清俊,钢丝硬筋,富有弹性和力度;

何绍基字子贞(1813——1881年),号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道光进士,官编修,何绍基父亲在京城做官,他和盲人母亲在家,由于缺乏管教,他变成了浪荡公子,整天游手好闲、游山逛水,荒废了学业,在他二十四岁时,父亲从京城回来,考查他的学业,结果他是一问三不知,父亲非常生气,打了他二十大板。这一打,把何绍基打醒了。从此他痛改前非,苦读诗书,苦练书法,他给自己立下规矩,叫做百字练,也就是每天至少练一百个字,就算串门访友,他也要背着文房四宝,和别人交流书法心得,他常用的是宝庆笔、松香墨、玉版纸、端溪砚;日久天长、长年累月,渐渐的,何绍基的书法名气大噪,慕名而来欣赏求字的人越来越多,真是车水马龙、宾客盈门,把他家的门槛都踏破了。有一天,何绍基刚刚写好一幅字,正在得意洋洋地自我陶醉,一个拄着佛肚竹的白胡子老头不请自来,他看了看何绍基的字,说:“看来,你是吃豆腐吃多了。”何绍基听出来老人话里有话,就问:“您是说我的字没有筋骨吧?”老人爽朗地哈哈大笑,说:“尚有自知之明,看来孺子可教。”何绍基谦虚地说:“请老人家赐教。”老人说:“浯溪风景旖旎,碑刻甚多,鲁公书次山《大唐中兴颂》遒劲有力,公子不妨一看究竟,或许有用。”何绍基谢过老人,立即动身,前去考察。浯溪真是碑刻的世界,大大小小、林林总总,各种碑帖数百块,他拓下颜真卿的碑帖,回家苦练。第二年,老人又来了,看了看何绍基的书法,微微点头,说:“今非昔比,大有长进,可惜太像颜体字,全无自家面目。”何绍基请教:“如何才能出帖?”老人说:“博采众长,不拘泥于一家,最终成就自我。”于是,何绍基又苦练汉魏隶法以及李北海、欧阳询等等诸多书法大家的碑帖。传说,何绍基为了书法有力度,他总是站着悬肘执铁笔在沙盘上写字,铁笔都磨秃了。晚年又将篆隶笔意融于行楷之中,风格大变,终于练成了别具一格、遒劲有力、古朴雄浑的何体字。不愧为晚清书法大家;

赵之谦初字益甫(1829——1884年),号冷君,后改字为沩叔,号悲庵,晚年号无闷,浙江会籍人,咸丰举人,官任知县,书法受邓石如影响,取法汉碑,精于篆隶,古朴别致,行楷雄浑壮丽,由于书画超群,深受人们喜爱。但是,他并非有求必应,而是因人而异。他从来不去趋炎附势。传说,有一个靠剥削穷人发财的恶霸花钱给儿子买了一个官位,儿子穿上官服,戴上官帽,让人画了一幅象,又托赵之谦的朋友请赵之谦题字,赵之谦碍于情分,不便驳朋友的面子,就题了一首诗:“锦绣官服,红顶官帽;孔雀开屏,其后不堪。”

康有为字南海(1858——1927年),广东南海人,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领袖,他厚古薄今,继承开一代魏碑书风的包世臣书法理论,批评自宋元明清以来日甚一日的帖学馆阁体书法,他的书法苍劲有力,古朴雄奇,大气开阔,浑厚洒脱;一派豪放壮阔的碑刻气象;

吴昌硕的大篆,融秦篆、邓石如小篆和金石篆刻刀法的优点,笔画沉着有力,结体错落有致,雄奇秀朴;

沈尹默1883年出生于浙江绍兴的一个书香门第,终身与书法这门古老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从小就耳濡目染,喜爱上了书法,他深知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道理,无论严寒酷暑,沈尹默总是埋头读书写字,冬天手指冻得生疼,不听使唤,他就呵一呵、搓一搓、活动活动手指,然后继续学习;夏天汗流浃背,蚊虫叮咬,他全然不顾;每天凌晨,东方刚刚泛白,沈尹默就取出一刀毛边纸开始临帖,为了节约和充分地利用纸,他总是先用淡墨书写,等写到一百张,前面写的纸就已经干透了,他就在浅浅墨迹上用浓墨再写一遍……沈尹默勤奋学习,刻苦练字,从悬腕练到悬臂,长年累月,坚持不懈,沈尹默为自己日后书法艺术的创新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沈尹默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常常到故宫博物院欣赏古代书法真迹,在唐宋名家墨宝面前,他一遍遍观赏、揣摩、品味,踟蹰徘徊,流连忘返,他甚至把北宋书法家米芾的真迹拍成照片,随身携带,走到哪里看到哪里……后来他遇到了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陈独秀,陈独秀当面直言批评沈尹默的书法太似古人,缺乏自家面目,显得俗气。沈尹默深受震动,如醍醐灌顶一般恍然大悟,于是,他发奋图变求新,厚积薄发,1933年,沈尹默眼病初愈,就抑制不住自己的创作激情,每天伏案挥毫,创作出约三百幅书法作品,并且在上海举办了首次个人书法展,以崭新的艺术风格获得了人们的交口称赞,一鸣惊人,沈尹默却发现了许多毛病,他说:“作品一挂起了,就挂出一些没有发现的毛病”。因此,后来他每次创作完成,都会把作品挂起了挑毛病,发现不足之处,立刻改正……

于右任有感于汉字书写的复杂、繁琐与困难,曾经大力推广“标准草书”,可是,到了晚年,他又发现,草书根本没有标准字体,各个书家都有自己的风格,如果强行统一,就不是书法了。传说于右任的草书在民国政府的官员中,堪称一绝,颇受追捧,于右任是监察长,有一次,他发现办公大院里有一处背静的墙角臊气冲天、尿味刺鼻,一问才知道,原来这里距离公共厕所很远,一些工作人员尿急,来不及或者偷懒,就在这个死角处大行方便,结果造成这里臭气熏天。于右任非常生气,他回到办公室,写了一张告示:“不许随处小便!”并且签上大名“于右任”。然后,他把这张告示贴在那个死角处。第二天,他又去检查,却发现告示不翼而飞了。后来,有一个工作人员的家里挂出了一幅于右任的书法作品,上面写着“小处不许随便”。原来,这个工作人员特别喜欢于右任的书法,可是苦于求字无门,不巧这天尿急,直奔墙角,却看见于右任的亲笔手书的告示,不禁大喜过望,当场就把那个告示揭下来,送到字画装裱店进行了挖改分割重新组装,把“处”和“小”移动到前面,装裱起来,挂在家中炫耀,这样,原来的“不许随处小便”的告示,就变成了“小处不许随便”的书法条幅,而且是于右任的真迹,落款明明白白是“于右任”。
 楼主| 发表于 2010-3-14 19:41:0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书法史话

众所周知,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并且是唯一连续流传从未中断的文字,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现在全世界使用汉字的人数已经超过十五亿;
那么,书法究竟是什么?自古以来,好像就没有人说清楚过。杨雄说:“书。心画也”。但是语焉不详,说了等于什么也没说。
我在这里不揣对书法做一个学术性的定义:
书法是文字的舞蹈和情感思维的造型;是心手合一在二维平面上留下的运动轨迹和笔墨痕迹;是视觉艺术中的一种独特的抽象表现形式。
   
传说伏羲创立阴阳八卦、河图、洛书和文字,关于伏羲的传说,我在前面已经叙述介绍过了,这里就不再赘言;另外还有发明创造文字的史皇、梵、抾(人去)庐、沮涌等等都是古代先知,但是只留下了名字,没有留下他们的具体事迹和生平故事,很遗憾……

仓颉造字传说最广,最具体,充满传奇色彩,有传说仓颉是远古的帝王,是他创造了汉字;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仓颉仰观星辰日月,俯察山川鸟兽手足之迹,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区分、组合,终于创造出汉字,传说仓颉出生之时就惊天动地、电闪雷鸣,他有四只眼,能预测未来、遥视远方……
这些,都是神话传说,我觉得都是不可信的;而西方是没有造字神的,因为拼音文字很简单,就这么二三十个字母,用不着麻烦天神,人类自己就可以创造了……

通过比较,我们会发现,其实不仅是汉字,古代埃及、古代印度等等也是象形文字,和早期汉字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的太阳也是画成圆圈;月亮也是画成半圆;山字,也是画成山的样子;水字也是画成波浪形的三条横纹;古代苏美尔人的早期文字也是象形文字;只不过后来,他们都废弃了象形文字而走上了文字拼音化的道路;而我们中国人的祖先一直保持着传统文字,只是把象形文字改变成为方块汉字,从篆书到隶书再到楷书,没有走上文字拼音化的道路,汉字就像是中国文化的遗传基因密码DNA,一直控制着中国文化的走向……

我认为,汉字从纹身、结绳、契刻、岩画、玉石石刻、彩陶、甲骨文……至今已有万年历史;一万年前,我们的祖先饮血茹毛,将图画文字纹在脸上、身上,刻在岩石、石坡和洞穴之上;
汉字脱胎于绘画,因此自古就有书画同源之说,中国史前的文字是岩画石刻、纹身、结绳、契刻纪事等等。
最古老的汉字是“日”、“月”(还有各种动植物),这两个字本身就是刻画了太阳的形状(一个圆圈或者中间加上一个点)和月亮的形状(半个圆或者中间加上一笔),日、月二字最古老,从一万年前的岩画石刻就出现了,直到甲骨文、金文,日、月二字始终延续着,几乎就没有改变过;而全世界各民族的最早期图画文字中几乎都有相似的图形,画一个圆圈表示太阳,画一个半圆表示月亮……
“文”字也是最古老的汉字,本身就是画了一个正面的人和他身上的纹饰,其本意就是指纹身;后来引申为文字、文章等等多种含义……
后来,汉族放弃了古老的纹身习俗,但是,这种文字符号一直保留在一部分少数民族中延续着,从未中断,比如海南的黎族、苗族,在解放前,这两个民族的人尤其是妇女,面部都有纹身图案,这种图案符号包含着某种信息,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字,现在,新新人类又开始崇尚纹身,重新成为一种时尚,许多人也把文字纹在身上;
早期汉字大多都是图画文字和象形文字;最早出现的文字应该是独体字,也叫做单体字,比如日、月、山、水、各种动物植物等等;……后来,单体字不够用了,人们才开始创造出合体字,就是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字或者偏旁组合成为一个字,这种合体字的组合分为左右、上下、左中右、上中下……多种结构形式;

最重要的是,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成为书法艺术的文字。
书法,从字面解释就是书写文字的正确方法;所谓书法,我认为应该是用毛笔书写的汉字;石刻、刀刻的不能叫做书法,只能叫做汉字;

在印刷术出现之前,书法的作用和功能只是为了使用,强调规范、标准、端正、统一、简便、易学、好认、方便等等;但是自从雕版印刷发明之后,尤其是活字印刷的发明、普及和流行,书法的实用功能逐步被淡化,而追求书法的个性、表现力和艺术性逐步得到不断的凸显和加强,书法渐渐的从实用的功能中解放出来,真正成为了书法艺术……

事实上,世界各国的文字都有各种固定的书写形式,拼音文字也有多种写法,例如手写体、印刷体(书报体)、图案化的装饰体,但是它们只能叫做美术字、工艺字或装饰字,因为它们都是用硬笔书写的,规范统一、重复刻板,缺乏毛笔书写所产生的偶然性、丰富性,因而不能叫做书法;全世界,只有用毛笔书写的汉字,才能名副其实地叫做书法,因为它们自由洒脱、因人而异、变化无穷、风格独特,能够在不经意间表现出不同的书法家因各自文化修养与个性的不同而蕴涵或带出的千变万化的鲜明艺术个性和风格……

汉字的书法应该是从彩陶文化时期就开始了,在出土的五千年前的陶器上,我们可以看到用朱砂书写的文字,比如文、热、炅、目、日、月、山、水、木等等;
四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主要用彩陶纪事,山东丁公村出土了一块陶片上刻了一组文字符号,无疑是中国先民们的早期文字;由于失传,已经无法解读其意思;福建漳州三十四里外的华安汰溪崖壁上,凿刻着20个图画文字,有的象武士,有的象舞女,有的象兵器,有的象怪兽……小的如拳,大的盈尺,因无人能识,被称为仙字,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学者前来辨认,但是都无奈而去,据《漳州府志》记载,早在唐朝,就有人把这些仙字拓印了带到洛阳,去请教大文豪韩愈,韩愈未能识得一字,宋朝绍熙元年,大理学家朱熹在漳州任知府时,也曾经去辨认过,同样是无功而返,时至今日,这些神秘天书依然无人能够破译……由于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相互融合的国家,因此文字也是多种多样的,只不过大部分的由于历史的原因失传了、消失了、湮灭了,只有汉字历经数千年的沧海桑田、风云变幻、朝代更迭、社会变迁,一直延续至今……

当然,真正的书法应该是从写在玉石和竹简木牍上的汉字算起,1965年,在山西侯马出土了大批用朱砂或者黑墨书写在玉石上的文字,数量超过五千件,其中已经识别出约700件,那些书写在玉石上的文字与金文一脉相承,但是属于籀文(暨大篆)简体字,记载的内容主要是盟誓,还有少量的卜筮、诅咒,被称为“侯马盟书”;后来又出土了温县东周盟书和楚繒书,风格与侯马盟书相差无几;通过对比,我们发现,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比较复杂繁琐,属于繁体字;而书写在玉石和繒上的盟书比较随意简化,同一个字竟然有几十种写法,属于简体字,也就是说,汉字简化的轨迹此时已经初现端倪。

汉字书法的形式种类多种多样,包括了篆籀(包括小篆)、篆隶(古隶)、汉隶、章草、今草、魏碑、行书、楷书、狂草等等;

汉字书法的演变和发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字形(字体)的变化;二是结构的变化;三是偏旁的变化;四是笔画的变化。

三千多年前的殷商迷信鬼神,殷革夏命之后,商朝王公大臣们热衷于卜卦,事无巨细,天天都需要卜卦,然后将结果刻在甲骨上,这就是甲骨文,还有一些刻铸在青铜器或其他器物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应该说,汉字从三千年前的甲骨文时代,就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文字了,其中单字就超过四千,仅仅是“人”字就有76种写法;“羊”字有46种写法;“龙”字就有36种写法……现在已经可以辨认的甲骨文已经有两千多字,尚余一千多字无法解读;我认为甲骨文不是社会民间使用的文字,因为刻字速度太慢,龟甲成本太贵,不利于民间的文化交际和思想交流,为了快速书写、传递、交流信息、思想和记录,民间是使用毛笔在竹简、木板上书写的,隶书和简化字形的苗头由此发轫;后来的隶书就源于此;甲骨文是用刀刻在龟甲上的、王公贵族使用的远古巫术文字,是一种高深莫测的通神的巫术文字(僧侣体),并不在社会上流行,事实证明,周人说“惟殷先人,有典有册”,并非虚构,有了文字就可以记录文学,于是就出现了尚书、山海经、诗经、易经……

周朝灭商之后,商人贵族阶层使用的甲骨文随着夏王朝的覆灭而被埋入地下(从此中断了三千多年);丧权亡国的商人沦为奴隶,而奴隶所用、所写的社会民间的通行文字自然而然就被简称为隶书,许多不愿做奴隶的商人一路南逃,长途贩运做买卖,从事商业活动,他们进入浙闽赣鄂湘云贵川桂,继续使用甲骨文的隶书形式(人民体、世俗体);而周人掌权之后,周人使用的金文占统治地位,金文是官方贵族的在青铜器上铸刻的美术字,也分为繁体字和简体字;通过比较,我发现,在全世界的古代象形文字阶段,东西方各自都普遍存在和使用两种字体——人民体(世俗体)和僧侣体(圣书体),人民体是下层老百姓和奴隶使用的简体字,而僧侣体是上层贵族和皇亲国戚使用的繁体字,这是一种很有趣的现象,值得专门加以研究;

我们现在出土的甲骨文,就是那时候的文字,由此可见,《尚书-多士》记载说“帷殷先人,有典有册”并非虚言,是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从甲骨文开始,异体字就存在了,所谓异体字就是一个字有不同的多种结构和写法;武王伐纣之后,商朝灭亡,甲骨文也就随着商朝一起埋进了黄土之下,尘封了三千多年。
从外型上看,甲骨文字形是方形的,更接近隶书;而金文字形是圆形的,与隶书相差较远;因此,隶书源于甲骨文应该不会错;奴隶逃跑在当时叫做“丧众”,众就是从事户外生产劳动的奴隶(耕奴),三人为众,甲骨文的众,三人头上还有一个日字,表示在太阳底下干活;而从事家务劳动的奴隶(家奴)叫做臣、仆、奚、奴、妾等等;

商周时期,金文大行其道,成为王公贵族们记录大事和建立炫耀的工具;金文就是刻画铸造在青铜器上的象形文字。青铜器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出现了,一开始并没有在上面铸字,到了夏商时期,王公贵族们才开始在上面铸字,再到了西周时期,王公贵族们流行在青铜器上大量铸字,比如征伐、祭祀、封赏、战功等等几乎所有大事情都要造鼎铸字永久纪念,“子子孙孙永享用”,春秋时期,郑国、晋国还把刑法筑刻在青铜器上……
 楼主| 发表于 2010-5-11 17: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宋代以来,出土的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超过一万多件,最少的一两个字(比如司母方鼎),最多的约五百个字(比如毛公鼎);在结构上,商末周初时期的金文没有重大的区别,只是字形和笔画上稍有不同;甲骨文是刻画的,所以笔画直而且细,转折是方形的;金文大多是刻在模子里浇注出来的,笔画肥粗,转角圆润,春秋后期(尤其是湘楚之地)的一些青铜器上,故意追求艺术化,往往把字形加上鸟形、虫形图案,笔画拖长,婉转曲折,曲里拐弯,使这种字既难写又难认,人们把这种字叫做鸟虫书或者叫做鸟篆……
传说,周宣王时期(前827——781年),有个名叫史籀的太史,编写了一本儿童识字课本(后人称为《史籀篇》),这种文字叫做籀文,可惜这本书早已经失传了,东汉时期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收录了二百多个籀文,附在正体字后面,使我们现在还能够一睹籀文的面目,否则就彻底消失了……
隋朝年间,人们在陕西凤翔县发现了十个石鼓,石鼓的周围刻着四句一行的诗句,记载着统治者打猎、游玩的情形,开头两句是:吾车既工,吾马既同:意思是“我的车已经收拾好了,我的马同样已经备齐了。”这些石鼓现在保存在北京故宫。由于年代久远,风化腐蚀严重,很多字已经看不清了,能够看清楚的只有三百多字。据专家们研究后认为,这些石鼓是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秦国的东西,是歌颂秦王的诗歌。由于这些篆字与《说文解字》里的籀文很相似,所以,专家们就把这一类篆字统称为大篆。大篆的一些文字结构比后来的文字结构复杂,甚至比甲骨文、金文也复杂,在单个字上,同一个偏旁往往重复出现,叠床架屋,非常啰嗦,但是,大篆结构整齐,笔画匀称,这说明大篆是当时官方制定的标准文字,所以才用大篆来作为教材,教育儿童识字,并且筑刻在坚固的器物上永久纪念。
战国时期,由于各诸侯国割据称雄,语言(方言)差异很大,文字的形体也是多种多样,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的文字虽然有一些差异,但是较为接近,因此被称为六国古文或者古文;古文是什么样子的呢?许慎在《说文解字》作了收录了;在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孔子的八世孙孔鲋等人,把一些抄写在竹简上的古书藏在孔府的墙壁里。汉武帝时期,这些古文书被发现了。东汉时期,许慎根据这些古文书,收录了二百多个古文,他认为这是比籀文更早的字体。其实,这些古文书是战国时期抄录的。
三国时期,魏国曾经把一些经书刻在石碑上,每个字都按古文、小篆、隶书的次序,刻三种字体,这就是三体石经。《说文解字》经过两千年的传抄辗转,各种字体因人而异,差异较大,三体石经留下来的字不多,刻写的时间距战国时期已经过去了四百多年,所以,古文的写法也难免走样。最可靠的还是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陶片、兵器、钱币、印章、简牍和帛书等等实物上的字。先秦时期没有纸,古人在竹简和木牍是写字、记录,写完之后,用皮绳子串连起来,叫做册(也叫做策);晋初,在河南汲县的魏襄王墓里挖掘出几十车竹简;民国时期,在湖南出土了写有毛笔字的绸布,叫做缯书,这是战国时期楚国的遗物,可惜被西方盗走。解放后,在湖南、湖北、河南等地又出土了大量的战国时期的竹简,大部分都是篆隶字体。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六国文字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简化,通常是用简单的偏旁代替复杂的偏旁,而且书写的格式比较混乱,文字异形的现象比较严重,显然是民间流通和使用的字体;

秦国的文字是自成系统的,它继承了西周的文字传统,保留了籀文的书写样式,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而一统天下,命李斯等人以秦国文字为基础,制定出一种标准字体小篆,用来统一全国的文字,这就是著名的书同文、车同轨。小篆的制定同样采取了字形简化的原则,以车为例,小篆之前,六国文字有多种写法,小篆只采取笔画最简单的一种,其他的异体字统统废除。李斯、赵高、胡毋敬等人曾经用标准小篆编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作为文字的范本。与此同时,秦始皇还下令统一全国的度量衡,并且在度量器上铸有用小篆刻写的皇帝诏书。《说文解字》也是以小篆为正体,收录了九千多个字,但是,有些字形被许慎写错了。汉字从早期的象形文字发展过渡到小篆,象形越来越少,符号化得到加强,小篆的形体结构与古文相比,主要在三方面取得进步,一是字形固定,每一个字只有一种写法;二是位置固定,各个部分和偏旁位置固定;三是偏旁符号固定,每一个字的偏旁固定之后,不得改变。这是汉字迈出的简化和规律化的重用一步。但是,由于小篆书写麻烦,速度很慢,转角都要写成圆弧形,不方便、不实用,因此老百姓并不采用,民间社会上还是流通篆隶体……
正像我们今天的官文体(印刷体)和老百姓的手写体是完全不同的一样,古代的官文体和民间的人民体也是不同的,人们总是追求文字的简化、快捷、方便、迅速,因此,篆隶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民间老百姓选择的书写字体,篆隶从殷商时期一直到秦汉时期,一直在不断简化,到了西汉时期,隶书逐渐取代了篆隶;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的一处秦墓中,出土了一千多枚竹简,上面的书法文字全都是隶书,记载了当时的法律制度和生活方式,这足以证明,金文是官方繁体字,隶书是民间手写体的简化字……

隶书自商周以来就在民间社会上广泛流通使用;因为商人主要依靠经商做买卖生存,在商业流通中,为了提高效率,就不可能每做一笔生意就在甲骨上刻写文字,那样速度太慢,所以一定是用毛笔在竹简、木牍上书写和记录,商人这种书写在简牍上的文字在周朝被叫做隶书,为什么叫做隶书呢?因为商朝被周朝灭亡之后,商人全部都沦落为周人的奴隶,而奴隶使用和书写的文字自然就被当时的上层贵族周人蔑称为隶书,意思是“奴隶的文字”,也就是西方古代象形文字中的人民体(世俗体);而周朝上层皇亲国戚贵族使用的金文,则相当于西方象形文字中的僧侣体(圣书体);尤其是在春秋战国时代,我估计百家争鸣时期,诸子百家写书都是用篆隶书写在简牍之上的,只有这种篆隶才能快速书写,才能跟得上思维、思想和辩论的速度,才能出现百家争鸣,如果没有篆隶,我认为就不会出现百家争鸣,因为金文和大篆书写太慢、太费事,而铸造青铜器更是耗时费力,不容易也不可能记录一闪而过、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和灵感,既跟不上思辨的需要和速度,也无法记录各种学说激烈争辩的言论,特别是象墨家学说这种奴隶阶级的思想和言论,一定是用篆隶这种文字书写的,既然是奴隶的思想和言论,必然会用奴隶的文字(也就是隶书)来记录和传播,奴隶们绝对不可能为自己铸造青铜大鼎用金文来记录自己的思想和言论,这是犯上作乱,是要杀头的死罪;也不可能收集那么多龟壳甲骨用来刻写自己的思想和言论;不过,隶书并非宫廷贵族使用的主流官方文字,只是在民间社会上流传使用的大众文字,上不了台面,直到秦汉时期,隶书才成为官方的正式文字,尤其是两汉,隶书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

尤其是汉武帝时期,隶书化圆为方,彻底告别了篆隶的圆弧线条的造型和粗细均匀的笔画,从汉武帝时期开始,汉字脱胎换骨、洗心革面、焕然一新,彻底告别了篆书的影子,使汉字从象形的圆形文字变为抽象的方形文字,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方块字,隶书与篆书相比,主要的变化有:一,笔画变曲为直,抛弃了象形文字的特点,开始走向抽象化;二,同一偏旁在不同的字里,位置不同,写法也不同;三,有些不同的偏旁,统一为一种;四,一些字省略了某些部分;五,进一步简化,用简单的偏旁代替了复杂的偏旁。最重要的是,隶书强化了汉字笔画和书写的艺术性,强调波挑笔画写法,增强了笔画轻重缓急的丰富性和变化,而之前的篆书所有笔画都是粗细同一的铁丝线。与此同时,草书也已经在民间广泛流传和使用,草书是汉字的一种速写、速记字体,草书的特点是:省略字的某些部分或者笔画;简化轮廓;改变笔画写法,草书的这些特点早在篆隶字体上就开始出现了。草书虽然书写迅速,但是,由于它写起来容易,认起来难,而且很容易出错,就一直没能够取代隶书。

到了东汉末年,汉字最后、最完善、也是最重要的字体——楷书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楷书的出现,标志着汉字的最终成熟和定型,从此,汉字就以横平竖直、法度森严的方块字形象玉立在世界的东方,一直沿用到今天。南北朝时期,曾经流行过一种魏碑体,它是楷书的早期形式,但是不久就被楷书取而代之了,隋唐时期,楷书大行其道,成为官方的标准字体,同时,行书和草书也大放异彩。

篆籀包括大篆、小篆,而大篆又包括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等;
甲骨文笔画横平竖直、结体匀称、疏密得当、参差错落、天成自然、瘦挺劲秀、古朴刚健,字形尚未规范,其书者是殷商的占卜贞人(巫术僧侣),现已出土甲骨文多达数万片(块);
金文笔画粗壮、大小均匀、排列整齐、字形趋向规范,著名的金文有利簋、何尊、墙盘、大盂鼎、虢季子白盘、(人朕)匜、散氏盘、史颂敦、毛公鼎等等;
石鼓文(大篆),介于金文与小篆之间,字形规范成熟、大小均匀、排列整齐、笔画粗细一致、结体疏密匀称、端庄大度、运笔圆润,清代家吴昌硕是书写石鼓文的高手,将石鼓文书法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小篆是篆籀的最后阶段,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由丞相李斯、赵高等人规范书写,故又称为秦篆;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学篇》,还有泰山刻石、秦诏版等等,小篆字形长方、横平竖直、笔画统一、粗细均匀、端庄圆润、结体匀称、法度森严、严谨浑厚、疏密得当、端庄平稳,唐人称颂李斯篆书“画如铁石、字若飞动、骨气丰匀、方圆绝妙”; 汉代篆书碑帖有祀三公碑,少室神道石阕铭,开母庙石阕铭,袁敞碑,袁安碑,小篆书家为数不少,还有唐代的李阳冰、钱玷等人,清朝的邓石如、包世臣是小篆大家,博采众家之长,集大成于一身,一扫自古以来僵化板结的“玉箸体”,开一代新风;

篆隶,春秋战国一直到秦汉,主要是写在竹简木牍的,著名的有楚墓竹简、睡地虎竹简、湖南耶里古井秦简等等;从篆隶的字形是看,已经开始改变篆书的圆形笔画和字形,向方块字隶书转变,但是还没有彻底脱离篆书的结构笔画,还拖着篆书的影子;这种字体一直延续到西汉时期;

隶书脱胎于甲骨文,笔画线条变圆弧为方折,连笔改为断接,删繁就简、挥洒自如、便于书写快捷,隶书包括篆隶、汉隶;如果说篆书是取纵势的话,那么,隶书就是取横势;相比较而言,隶书显得豪放、庄重、秀丽、大方。隶书最著名的书法家是东汉的蔡邕,他写的《熹平石经》是最规范的隶书,他写的《笔论》、《九势》等等是最早的书论,被视为楷模;
隶书又叫做八分书,意思是笔画向四面八方分展,隶书不是在汉朝时期创造的,而是在汉朝时期改进完善发展变化的;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书风渐变,汉隶彻底改变了字形,完全摆脱了篆书的影子,变成了真正的方块字,汉隶笔画舒展大方、外方内圆、抑扬顿挫、柔美遒劲、豪放秀丽、含蓄庄重,充分体现出大汉强大鼎盛的泱泱大国气象,著名的书法家和汉隶碑帖有端庄秀丽的《礼器碑》、《史晨碑》、《乙瑛碑》等等;劲秀飘逸的《曹全碑》、《孔庙碑》、《汉简》等等;古朴方劲的《张迁碑》、《西峡颂》、敦厚宽博的《衡方碑》、《封龙山颂碑》等等;雄强豪放洒脱恣肆的《石门颂》、《杨淮表记》等等;汉代是隶书的鼎盛时期,汉隶的特点是结构横扁取势、上下紧密、两边分展、蚕头燕尾、燕不双飞、方折挑捺、横平竖直、提顿分明、提按顿挫、排列均匀、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洒脱自如,对后世书风影响深远……
汉隶,应该是汉字书法的第一次高峰;著名的碑帖有《石门颂》、《乙瑛碑》、《礼器碑》、《华山碑》、《史晨碑》、《西峡颂》、《熹平石经》、《曹全碑》、《张迁碑》……

章草、草书是汉字的速写体,章草的出现就是为了提高书写速度,事实上,早在秦汉时期,就开始在民间流传使用了;章草是隶书用笔、字与字不相连、大小均匀、粗率厚重,是隶书的草体字,被称为草隶,著名的章草书法家是史游,著有《急就章》;今草是篆书用笔,据说是汉代张芝从章草发展而来,格式固定、书写迅速快捷、挥洒自如、可以字字相连、有自由洒脱、龙蛇飞动、一气贯通之感,体现出草书的速度美感,传说张芝在池边练字,日久天长,墨水不池水都染黑了,张芝写字的地方,被称为“临池”,一直保留至今;

章草字帖有史游的《急就章》,三国吴国皇象《急就篇》,晋代索靖的《月仪帖》、《出师颂》,陆机的《平复帖》等等;

草书分为小草、狂草,张芝应该称得上是狂草的开山鼻祖,在他之前,草书都是字字分离的,各自为政,互不相连,从张芝开始,字字相连,一贯到底,张芝也是章草大家,草书的字帖有张芝的《秋凉平善帖》,史游的《急就章》、《千字文》,索靖的章草有《出师颂》,《月仪》、《阁帖》,陆机的《平复帖》,王羲之的《淳华阁法帖》、《十七帖》,王献之的《淳化阁》,智永的《真草千字文》,孙过庭的《书谱》,张旭的《古诗四帖》、《十五日帖》、《肚痛帖》、《阁帖》等等,怀素的《自叙帖》、《苦笋帖》、《圣母帖》、《论书帖》等等,后世的草书名家五代有杨凝式,宋有米芾,元有鲜于枢、赵孟頫,明有祝允明、董其昌,清有傅山、王铎……

行书、楷书篙矢于汉魏之际,刘德升创立行书,王次仲创立楷书,行楷盛行于魏晋时期,楷书盛行于隋唐时期,对后世影响巨大;什么叫做行书?其实就是书写迅速快捷,有如行云流水一般的意思;什么叫做楷书?其实就是书法楷模的涵义。

魏晋南北朝既是思想大解放的时期,也是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更是是汉字书法大变化、大发展、大飞跃的辉煌时代,书风一改前朝书体和书风,体现出文人士大夫崇尚老庄隐居、玄学清谈、与世无争、放浪不羁的魏晋风度和飘逸韵味,行书、楷书、草书争奇斗艳,各领风骚;

魏晋时期是中国书法彻底从隶书转向楷书的变革时期,楷书逐步变成了字形方正,横平竖直,笔画平稳,粗细均匀,穿插相让、藏头护尾的书写要求和笔画特点;……到了唐代,楷书最终定型,形成了格式化、程式化的楷书固定模式和笔画,包括点、横、竖、撇、捺、提、折、勾八种笔画;“永字八法”是汉字笔画集中体现;

三国时期的书家,以魏国的钟繇成就卓然,碑帖有《宣示表》、《力命表》、《荐季直表》、《丙舍帖》等等;楷书碑帖另有《吴碑葛府君碑》、《九真太守谷朗碑》等等;

钟繇字元常,河南人,明帝时曾经官任太傅,故称钟太傅,他师法曹喜、蔡邕等人,博采众家之长,学书不辍,昼夜不停,夜里睡在床上,以指代笔在被子上书写,久而久之划破被子,如厕之时常常因为蹲在那里以手指写字,竟忘记擦屁股、提裤子……他能写真草隶篆,尤善楷书,形成新书风;历代对他赞许有嘉,王僧虔评价说:“钟公之书,谓之尽妙,钟有三体,一曰铭石书,最妙也;二曰章程书,世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押书,行书是也。三法皆世人所喜”。虞肩吾《书品》列他为上上品,“天然第一,功夫次之,妙尽许昌之碑,穷极邺下之牍。张怀權称赞他:真书绝妙,幽深无际,古雅有余”。

两晋时期索靖、王羲之、王献之等人将行楷发扬光大,

索靖字幼安(239——303年),西晋敦煌人,善草书,他和卫權师法张芝书体,權得其筋,靖得其肉,著《草书状》,论述草书体势,有人评论他的书法:“精熟至极,索不及张;妙有余姿,张不及索”;

东晋时期,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书法成就最大,王羲之楷书碑帖有《乐毅论》、《黄庭经》等等;《曹娥碑》,原为东汉度尚给上虞女子曹娥立的碑,碑文为邯郸淳所作,传说蔡浥夜摸碑文读之,曾经题“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意为“绝妙好词”,但是传世碑刻并非原作,南宋定为晋书,或无名氏,也许是六朝人所作,元朝之后,定为王羲之所作,赵孟頫极为推重;王献之有《保母志》、《洛神赋》等等;行楷有《兰亭序》、《集王圣教序》、《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行书帖有《中秋帖》、《鸭头丸帖》、《东山帖》,还有王珣的《伯远帖》等等;

王羲之字逸少(303——361年),琅琊临沂人,后迁居会稽山阴,官至右将军,后人称为王右军,王羲之是书法的集大成者,他初学卫夫人,读临过李斯、曹喜、钟繇、梁郜、蔡浥、张昶、张芝等人的书法,集百家之长为己有,自成一家;自唐太宗李世民在书法上独尊王羲之之后,王羲之就成为古今不二的第一书圣,其子王献之被尊为小圣,千百年来,历代书家无不对其顶礼膜拜,就连许多狂傲不羁、小视古人的书坛高人,也没有敢和二王一比高下的;二王几乎成为书法历史上不可超越的巨大山峰;在书法上,晋人尚韵,韵的特征既是书法上的,也是人格上的;正如梁代的袁昂在《古今书评》中所说:“王羲之书日谢家子弟,纵复不端者,爽爽有一种风气。”人格的风韵表现在书法上,就成为了一种神韵,因此,晋人尚韵并非虚言,而是时代特征;唐代李嗣真在《书后品》中说王羲之的书风“盛美”而“朱粉无设”,张怀矔在《书断》中说王羲之的书法“真行研美,粉黛无施”,他们的评价非常相似,应该说是比较准确的,当然,王羲之的书法千姿百态,不可一言以蔽之,比如《姨母帖》侧重于古朴,《乱丧帖》、《得示帖》更显潇洒,但是总体说来,其书的主要风格特点是研美,是一种帅真质朴、自然而然、毫不做作的神韵,充分体现出王羲之的人格风采和魅力,尤其是《兰亭序》;《兰亭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被后世推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首创中锋侧毫相结合的行笔书写方式,使得笔画变化多端、丰富多彩、婀娜多姿、遒劲有力,避免了死蛇挂树的单调,无论是他的代表作《兰亭序》,还是《初月帖》、《快雪时晴帖》、《得示帖》、《哀祸帖》、《乱丧帖》都是如此,这种书风直接影响到孙过庭的《书谱》;王羲之说:笔者刀削也,落笔混成,无使毫露浮怯。王羲之认为不偏不激的中庸之道是书法的精髓:“重不宜长,单不宜小,复不宜大,密胜呼疏,短胜乎长”。无怪乎唐太宗李世民佩服得五体投地并且顶礼膜拜,他在《王羲之传论》中说:“详查古今,研精篆、隶,尽善尽美,其唯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还连,……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

王献之字子敬(344——386年)王羲之第七子,书法成就仅次于王羲之,人称小圣,后人将二人并称为二王,传说王献之七岁学书,握笔紧实有力,王羲之曾经乘其不备抽其手中笔却不得,赞叹说:“此子必成大器”。传说王羲之书法的改变得益于王献之的批评,本来王羲之擅长隶书和章草,不屑于民间的行楷书风,但是,王献之直言批评父亲的书法陈旧过时落伍,才促使王羲之转变书风,开一代行楷先河;王献之不仅精于小楷,并且能书方丈大字,其女儿被立为安僖皇后;唐朝以降,二王书法被唐太宗李世民尊为楷模,成为不可逾越的里程碑,二王书风大大影响唐宋以来后世所有书家……

南北朝北魏时期,人们的审美趣味发生变化,渐渐喜欢转折方硬、刚劲有力、粗犷厚重、雄强放逸的魏碑体,书风开始新的转变,魏碑风格的字体逐渐取代了隶书、行楷,而且从结构随意逐渐走向法度森严,著名的魏碑碑帖有二张、二铭、二爨等等(比如《爨宝子碑》、《爨龙颜碑》、《元羽墓志》、《杨大眼造像》、《郑文公碑》、《张猛龙碑》、《张黑女碑》、《刁遵墓志》、《瘗鹤铭》、《石门铭》、《龙门造像记》……)

隋唐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三个高峰,隋朝的手法承上启下,以《龙藏寺碑》为代表的隋楷平正中和、瘦劲宽博(据宋朝欧阳修《集古录》考证《龙藏寺碑》为张公礼所书);以《董美人墓志铭》为代表的端正俊秀、瘦劲匀称;以智永和尚《楷书千字文》、《草书千字文》等等墨迹字帖为代表的温柔敦和、饱满匀称的书风对后世影响深远……
尤其是唐朝,书家众多,名家辈出,由于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书法,并且大力推行二王法帖,二王书风大行其道,涌现出著名的书法家有虞世南、欧阳询、诸遂良、薛稷、张旭、怀素、孙过庭、颜真卿、柳公权等等诸多楷书大家;尤其是楷书的大力推崇,促进了文化的规范和大发展;

楷书也叫做真书、正书,是书法楷模的意思,楷书包括魏碑和唐楷,字形方正、法度森严、含蓄内敛、遒劲有力、结构严谨、笔画匀称、疏密得当、端庄稳健、优美大方;楷书通过点、横、竖、撇、捺、提、折、鈎八种笔画书写和构成汉字;著名碑帖有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皇甫府君碑》、《虞恭公碑》、《化度寺碑》,诸遂良的《孟法师碑》、《伊阕佛龛碑》,薛稷的《信行禅师碑》,张旭的《郎官石记》,颜真卿的《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颜家庙碑》、《颜勤礼碑》、《告身帖》,柳公权的《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等等;

唐人尚法,楷书分为两大书风,一是秀丽书风,以继承二王的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虞世南《孔子庙堂碑》,褚遂良《倪宽赞》、《孟法师碑》等等为代表;二是雄健书风,以颜真卿《颜家庙碑》、《李玄靖碑》等等,柳公权玄密塔》、《神策军碑》等等为代表;而行草同样出类拔萃、光照千秋,比如颜真卿的《祭侄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孙过庭的草书《书谱》,张旭的《古诗四帖》,怀素的《自叙帖》等等成为后人的草书楷模;

李世民既是一代明君,又是出色的书法家,他本人擅长草书,书风潇洒大气,颇得二王笔意;他对王羲之的《兰亭序》爱之入骨,使鬼诈之计骗得《兰亭序》,占为己有,临终前,他还恋恋不舍,对太子说:朕有一事相求,你一定要答应我好吗?太子问何事?他说:我要把《兰亭序》带走。太子只得照办。可惜王羲之的千古名帖被埋葬在李世民的墓中,留下了千古遗憾……现在所见到的《兰亭序》帖,都是李世民让身为书法家的大臣们双钩临摹的仿制品,并非真迹,后世流传的是唐代书法家冯承素的临本,基本上体现出王羲之《兰亭序》原作的特点与风貌……

虞世南字伯施(558——638年)越州(浙江)余姚人,曾任隋秘书郎,后任唐秘书监,唐太宗李世民评价他说:世南一人,遂兼五绝,一曰博学,二曰德行,三曰书翰,四曰词藻,五曰忠直,有一于此,足谓忠臣,而世南兼之。虞世南擅长真草行,尤善楷书,晚年楷书更加遒劲逸丽,据说,他的书法曾经得智永亲授,继承了二王的书法精髓,外柔内刚;他的外甥陆柬之也是书法家,颇有晋人书风,传世墨迹有《文赋》;

欧阳询字信本(557——641年),与虞世南、诸遂良、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书法家,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曾任隋太常博士,后任唐弘文馆学士、光禄大夫,欧阳询初学王羲之,后自成一体,劲险而平正,欧阳询精通八种字体;高丽人尤其喜爱欧体字,曾经派遣使者专程求字,唐高祖感叹说:“不意询之书名,远播夷狄,彼观其迹,固谓其形貌魁梧耶”!

褚遂良字登善(596——659年),钱塘人(今浙江杭州),褚遂良的书法初学虞世南,晚学王羲之,楷书遒劲媚趣、变化多端、婀娜多姿、美丽流畅;

薛稷字嗣通(649——713年),山西人,官至太子少保,世称薛少保,薛稷擅长书画,其外祖魏征以虞世南、褚遂良墨迹授其书法,唐代大诗人杜甫曾经作诗《观薛稷少保画壁》大赞其书画;

楷书在唐朝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大繁荣,与此同时,草书也得到了大发展、大繁荣,出现了张旭、怀素、孙过庭等等这些著名的草书大家;

张旭字伯高,官至长史,人称张长史,被称为张颠、草圣、草仙,他总结的书法秘诀是“锥画沙”、“印印泥”、“使其藏锋”、“画乃沉着”等等,唐代大文豪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说:“张旭擅草书,不治他技,喜怒、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鱼虫,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唐代的另一位大诗人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新唐书》说张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有如神),不可复得也。”正是由于在这种酣醉迷狂的状态下宣泄,张旭创立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狂放、浪漫的草书风格,张旭突破了王羲之的不偏不激的中庸之道书风,跳出了楷书“法度森严”的藩篱,高高举起“法自我创”、“无法无天”的个性艺术大旗,成为一名反传统的斗士;这种狂放浪漫的书法,影响深远,不仅深深影响了他的入室弟子怀素(自叙帖)、颜真卿(祭侄稿),还一直影响到毛泽东;艺术理论家熊秉明在《中国书法理论体系》中分析张旭的狂草书法时说:“他所显示的生命在酣醉的状态、意识、潜意识、情感、想象汇聚成不可预测的韵律,最炽热、最酣畅、最有创造力的状态,这时候,理性的控制和拘谨丧失了,潜意识中所压抑的、积藏的、生命的、原始的、基层的,得到畅然的吐泄,这不是消极的借酒消愁、麻痹自我,而是积极地使人的精神获得大解放、大活跃,在清醒时候不愿意说的,都唱着、笑着、喊着说出来;清醒时候所畏惧的、诚惶诚恐崇敬的、听命的,都踏倒、推翻……”

怀素字藏真,僧人,湖南长沙人,张旭的亲传弟子,与颜真卿同学张旭书法,《国史补》记载:“长沙僧怀素,好草书,自言得草书三味,弃笔堆积,埋于上下,号曰笔冢”。《续书评》中说:“释怀素书,挥毫掣电,随手万变,素以狂草得名,运笔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虽多变化,而法度具备”,晚年趋于平淡,前人评其狂草继承张旭,而又有所发展,谓以狂继颠,并称“颠张醉素”,对后世影响巨大,怀素的代表作有专门用狂草书法写成的,论述自己学习书法经过和经验的《自叙帖》;

孙过庭字虔礼,吴郡(今江苏苏州)人,著有《书谱》,《书谱》是理论与书法相结合的空前杰作,对后世影响巨大,后世学草书多以王羲之的《十七帖》以及孙过庭的《书谱》入手,北宋大书法家米芾称赞孙过庭的草书:“过庭草书《书谱》甚有右军法,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此乃过庭法,凡世称右军书有此等子,皆孙笔也,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清朝朱履贞在《学书捷要》中说:“草书必宗右军,然古拓难得,……惟孙过庭草书《书谱》,全法右军,而三千七百余言,一气贯注,实为草书至宝”。

颜真卿字清臣,(709——785年),出生于书法世家,曾经与怀素一起拜张旭为师,他博采众家之长,自成一体,颜体字开阔雄强、横细竖粗、浑厚大气、棉中裹针,肉丰藏骨,得金钗股、屋漏痕、锥画沙、印印泥之笔意;苏东坡称赞“颜公变法出新意”。安史之乱之际,颜真卿起兵讨贼,联合其兄颜杲卿共同抵抗叛军,附近七十二郡纷纷响应,他被推为盟主,在讨逆战斗中,其侄子被叛军俘虏并且杀害,颜真卿满腔悲愤、万般感慨,悲悲切切、涂涂改改、笔走龙蛇、一挥而就,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祭侄稿》,《祭侄稿》包含真情实意、龙蛇飞动、一泻千里,被元朝大书法家鲜于枢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米芾起先并不喜欢颜真卿的楷书,称其肉多骨少,如同墨猪,他批评颜字“为后世丑怪恶札之祖,从此古法荡尽无遗矣”。但是当他看了《祭侄稿》后,却不由得连连称赞颜体字具有篆籀气。颜真卿的行书还有《争座位帖》、《祭伯父帖》、《自书告身帖》……

柳公权字诚悬,陕西人,元和进士,初学王羲之,后博采众家之长,字体劲秀,法度森严,自成一格;柳体字在当时就名扬天下,豪门贵胄的墓碑,必须请柳公权书写,不得柳公权手笔竟被视为不孝;外夷入贡,都会专门另备货币,说:这是购买柳书专用的。柳公权的重要的碑帖有《玄密塔》、《神策军》、《蒙诏帖》等等;

唐朝大诗人李白、白居易、杜牧等人也是书法家,李白有《上阳台帖》;白居易有《楞严经》,字稍逊于颜字、柳字,却也自成一格;杜牧有《张好好诗行书帖》,行草楷熔于一炉;

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的楷书都具有法度森严的阳刚之美,因此,后人评价总结说:“唐书尚法……”,

五代时期的杨凝式,书风千变万化,结体迥然各异、字形帖帖不同,如果不看他的署名,甚至会误以为是不同的书家之作,传说杨凝式喜欢在墙壁上书写,为了得到他的书法,当时的众多寺庙都专门用白粉把墙壁粉刷一新,然后请杨凝式去谈经论法,而杨凝式只要一看到洁白的墙壁,就会象着了魔法似的,远远地看着墙壁凝神琢磨,一旦构思成熟、成竹在胸,立刻会索要笔墨,当场在墙壁上行云流水、龙飞凤舞一番,直到写满整个墙壁,正因为如此,杨凝式的大部分墨宝都题写在寺院的墙壁之上,而那些寺庙又大多被毁于战火,所以杨凝式存世的法帖稀少,现存的《韭花帖》,结体纵长,含蓄内敛,左摇右摆,行距和字距疏远,章法布局开阔疏朗,浑然平和;《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用笔稳健舒缓,书写茂密充实,线条浑厚律动;《神仙起居法》行笔迅疾,天真逸趣,点线交错,颇具颜真卿《祭侄稿》、《争座位》韵味;杨凝式可谓百变圣手,他的书法对后世影响巨大,其影响力甚至不亚于二王,成为唐宋元明清以来所有书法大家学习的楷模……

宋朝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四个高峰,书风一改隋唐以来的法度森严,崇尚率性意境,被后人评价为“宋人尚意”,尤其是苏东坡的《寒食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意态”一说是苏东坡的首创、发明,他在《东坡题跋》中说:“长史草书,颓然天放,略有点画处,而意态自足,号称神逸。”可见,宋代书家非常重视意态;总体来说,楷书不如唐人法度严谨,草书不如唐人狂野;但是行书却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和情趣;苏米黄蔡四家,大多以行书见长;唯独宋徽宗创造出瘦金体,才使得宋代楷书独领风骚,简直可以和唐代楷书分庭抗礼;

苏轼字子瞻(1036——1101年),号东坡,四川眉山人,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忠,他善书画,著述颇丰,少年学兰亭序,后苦临王珣《伯远帖》,中年喜学颜鲁公,称赞颜体字雄秀独出,一变古法;柳体字本出于颜,而能独出新意。他认为书无常法,而是不法之法,他在《石苍舒醉墨堂诗》中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仗手烦推求。又在《和子由论书》中说:“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对于古人书法,他主张不拘一家,各有所长,各取所需;对于书体的肥瘦,他说:“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

黄庭坚字鲁直(1045——1105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幼警悟,江西修水人,进士,精于行草,楷书自成一家,黄字侧险取势、纵横奇绝、舒展大方、不落俗套、心胸豁达,可以看出《瘞鹤铭》对他的影响;黄庭坚的书法笔画大胆,字形险奇,执笔上端,书写时往往产生波动、震颤和律动效果,形成一波三折之笔,他的书法笔画穿插争让,相互照应,有的字或笔画单看并非十全十美,但是整体上配合得当、相得益彰、珠联璧合,他自称“字中有笔,如禅句中有眼”,“譬如周公、孔子不能无小过,过而不害其聪明睿圣,所以为圣”;宋徽宗评价黄庭坚书法“黄书如抱道足学士,坐车驷马之上,横钳高下,无不如意”;赵孟頫称赞说:“黄太史书,得张长史圆劲飞动之意,望之如高人胜士,令人敬叹”。

米芾字元章(1051——1107年),山西太原人,后迁湖北襄阳,定居江苏镇江,世称米襄阳、米南宫,他风流倜傥、疯疯癫癫、精于鉴赏,有洁癖,从不与人共用一器;曾经看到一座形状丑陋的巨石,竟然大喜:“此足以当吾拜!石兄在上,受小弟一拜!”整衣冠而拜之,成为元章拜石的典故和笑谈;世人称米癫,他身穿唐人服装,现在流行唐服,其实米芾在一千年前就开始穿唐服了,米芾喜欢仿效晋人风度,经常装疯卖傻,充当小丑,滑稽可笑,可是,论起道来却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头头是道,而且他好交天下名士,为人处事非常圆滑,比如他与势不两立的苏东坡和王安石都有交情,有一次,宋徽宗得到一些上好的大幅宣纸,长宽丈二,文房四宝也是名贵的玛瑙砚、象牙笔、李廷珪墨、金砚匣、玉镇纸、玉水注,邀米芾现场书写,令梁守道相伴,赐酒菓,米芾反系袍袖,跳跃敏捷,落笔若龙蛇飞动,嘴里大声赞叹:“好纸!好墨!好笔!好砚!样样都好!陛下圣明!古今第一!”宋徽宗闻之大喜,就把这些名贵的文房四宝全部赐给了米芾,并且授予米芾书画博士官职。苏东坡评论米芾的书法是:“海岳平生篆隶行草书,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海岳名言》所记载的大多为米芾的书论,他对古人书法多有讥贬,说欧阳询、柳公权的字“丑怪恶扎”;颜鲁公楷书“实为俗品”;对苏、黄、蔡极力贬低;有一次,宋徽宗问米芾:你们几个人的字有何不同?米芾说:“蔡襄是勒字,沈辽是排字,黄庭坚是描字,苏东坡是画字,臣是刷字”。米芾的书法,以奇为正,字取斜势,由于很多人慕名模仿,所以赝品很多,有人甚至说“百无一真”;米芾的字帖有《蜀素帖》、《苕溪花诗》、《方圆庵记》、《珊瑚帖》、《多景楼诗》、《适意帖》、《自怡帖》、《向太后挽词》、《丞果帖》、《米芾墨迹三种》等等;米芾在《海岳名言》中自称:“人称吾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一家,人见之不知以为何祖也,……学书须得趣,他好俱忘,乃入妙,别为一好萦之,便不工也”,“字要骨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秀润生,布置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变态贵形不贵苦,苦生怒,怒生怪,贵形不贵作,作入画,画入俗,皆字病也”;“画入俗”显然是批评苏东坡的;米芾批评颜真卿的楷书“多肉”、“入俗”、“墨猪”,但是对颜真卿的行书高度赞赏“有篆籀气”,宋高宗在《翰墨志》中对米芾的书法作出精彩的评价:“以芾收六朝翰墨,副在笔端,故沉着痛快,如乘骏马,进退裕如,不烦勒鞭,无不当人意,然千古效其法者,不过外状其貌,高视阔步,器宇轩昂,殊不究其中本六朝妙处酝酿,风骨自然超逸也,支遁道人爱马特爱其神骏,余之芾字亦然”。

蔡襄字君谟,福建人,北宋四大书法家中,他最早成名,他比苏、黄、米年长三十岁左右,有人说本来苏黄米蔡的蔡原本是蔡京,因为蔡京为人奸佞、阴险狡猾、作恶多端,遭人唾弃厌恶,所以换成了蔡襄,但是,也有人不以为然,认为蔡襄书法在蔡京之上;蔡襄精通多种书法,尤其擅长行草,自成风格,遒劲有力而不失妩媚;蔡襄的字帖有《自诗卷》;

宋徽宗是皇帝艺术家,诗词书画俱精,他的书法继承了褚遂良、薛稷字体的瘦劲和柳公权字体的法度,并在此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最终创立了瘦金体楷书,瘦金体挺拔俊秀、钢筋铁骨、严谨飘逸、自成一格、独领风骚,在楷书中别出心裁、独树一帜、别开生面、独此一家;可惜宋徽宗赵佶虽然是个出色的艺术家,却是一个不合格的昏庸皇帝,由于重用奸佞小人,整天沉湎于酒色之中,不理朝政、不务正业,疏于管理国家,缺乏危机意识,结果金人乘虚而入,打进东京汴梁,将其俘虏,押往金国,弃于枯井之中,最终病死在井底,真正成了井底之蛙……秦桧的书法独具特色,现在报刊杂志使用的宋体字就是他的字体……

宋代著名的碑帖有苏轼的《天际乌云帖》、《黄州寒食帖》、《赤壁赋》、《洞庭秋色赋》等等;黄庭坚的《松风阁诗》、《伏波神祠诗》、《华严疏》、《王长者墓志》等等;米芾的《蜀素帖》、《苕溪花帖》、《向太后挽词》、《珊瑚帖》、《多景楼诗》、《适意帖》、《自怡帖》、《丞果帖》……

元明两朝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五次高峰,至此,中国书法已属强弩之末,显露出日落西山的疲态;中国书法从隶书算起经历了五次高潮,几乎是每五百年一次高潮;而从元朝汉字书法最后一个高潮之后,汉字书法就再也没能够缓过气、还过神来,以后就是每况愈下、日落西山暮、半死不活、气息奄奄,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到了满清之后甚至是馆阁体当道,复古僵死之风盛行,书法变成书写,书家变成书匠;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隋唐以来,书家一味注重帖学,过分强调临帖,以复古为能事,以至于造成了一些书奴只会死临帖,临死贴,缺乏创新能力,甚至忘记了书法艺术贵在创新,经过几十年的刻苦临帖,到最后是似帖容易出帖难,全无自家面目;再加上朝廷开科取士,官场文人只是注重楷书的平稳端正,排斥个性发挥,最终导致整个书坛墨守成规,不敢越雷池一步,最要命的是,在朝廷的提倡和管制下,馆阁体盛行,竟成为衡量书法的唯一标准,真正的书家被视为怪异丑陋,被排斥在仕途体制之外,甚至难以生存……

元朝,蒙古人以暴力杀人和武力压迫夺取了华夏政权,沿袭马上得天下和马上治理天下的游牧民族统治秉性,轻视汉族文化,汉字书法不受朝廷重视,书法大家寥寥无几;

赵孟頫字子昂(1254——1322年),自号松雪,、鸥波、水晶宫道人,初学钟王,后学李北海,真草隶篆行样样精通,名扬天下,赵孟頫的《六体千字文》字字精彩、样样楷模,充分证明了他出类拔萃、空前绝后的书法造诣;在中国书法史上诗书画印样样具精的全才别无他人,只有赵孟頫一人当之无愧;印度僧人曾经不远万里专程求其书法,被视为墨宝,赵孟頫集集篆隶、二王以来行楷、草书以及文人画之大成;恢复了盛唐楷书的严谨法度;他把二王书法的研美规范化、程式化,线条圆润均匀,结体端庄,规矩秀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被后世并称为欧颜柳赵;明代韩逢禧评价说:“昔人评赵书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此书真足当之。信为赵书天下第一,诚希代之宝也”。赵孟頫的字帖有《归去来辞帖》、《送秦少章序》、《烟江叠嶂图诗》、《尺牍书翰》、《妙严寺记》等等;

鲜于枢字伯机(1257——1302年),擅长草书,与赵孟頫齐名,他的书法遒劲有力、妙趣横生,相传,赵孟頫嫉妒他的书法,曾经大量购买他的书法作品焚烧销毁,所以他的墨宝传世不多;他评论古人的草书“张长史、怀素、高闲皆名善草书,长史颠逸,时出法度之外;怀素守法,特多古意;高闲用笔粗,十得六七耳。至山谷大坏,不可复理。”他的字帖有《襄阳歌》、《行草墨迹》等等;

康里巎巎可谓后起之秀,他是康里人(今新疆),以练字刻苦而且书写速度极快而著称,据说他每天早饭前必先练字一千,有一次,他听到别人说赵孟頫写字飞快,“落笔如风雨”,一天能写一万字。巎巎炫耀说:“我一天能写三万字,从未感觉到辛苦”。他的作品有《渔父辞》,实属书法上品,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此外,还著有《述笔法》传世……

柯九思、杨维桢的书法不囿于赵孟頫,前者颇有欧、虞遗风;后者行笔随意,章草用笔,颇有魏晋风采,枯字飞白,虚实相间,浑然天成;

明朝,明人书法意趣生动,姿态万千,比如沈度、沈璨、宋克、陈献章等人,特别是晚明时期的书风取法高古,大胆创造,气势奔放,比如祝允明、文徵明、王宠、陈道复、唐寅等人,真草隶行样样精通,小楷尤精;徐渭、董其昌等人皆为晚明书画大家,书中有画、画中有书,后世评价说:明人书法尚姿态;

倪瓒字元镇(1301——1374年),号云林,别号东海赞或懒赞,又改姓易名为奚元郎,自称映日幻霞生,元末明初无锡人,富有资产,精于诗书画印,绘画被归入元四家,他爱书藏书,有洁癖,勤洗手,家里常常宾客盈门,求书画者络绎不绝,他总是有求必应;每有俗客来访,勉强接待,客人走后,他必洗涤;他的书法古隽清超,颇具六朝笔意,阿元朗称其楷书无一点俗尘习气,题画之作最能表现其本色;

杨维桢字廉夫(1296——1370年),号铁崖、抱遗老人,擅长吹铁笛,又好铁笛道人,浙江诸暨人,其父曾经在山里筑楼,让他在楼上苦读五年诗书,虽高中进士,却不爱做官,往往酒酣之后且歌且舞,笔墨纵横,洒脱快活似神仙……

张弻字汝弻,松江华亭人,成化进士,官至安南知府,他善诗文,工草书,怪伟跌宕,

沈周、吴宽、李东阳、祝允明、文徵明等人为明朝中期书法名家,名噪一时;

祝允明字枝山,因手上天生多了一个枝指,所以取号枝山,其书法率性狂野、自然清新、以隶入草、用笔奔放;草书号称明朝第一;开明朝浪漫书风之先河,其书风影响到后来的徐渭;但是,有人认为他的书法点画草率、不够含蓄,因而笔病较多……

文徵明原名壁,字徵明,号衡山居士,是南宋文天祥的后裔,初学赵孟頫,后学苏东坡、黄庭坚,真草隶篆行样样精通,他做事认真,书法严谨,只要出现不如意的笔画,就重新写过,有时候,连一封普通的家信,他也会数易其稿,因此他的书法遒劲严正、清雅俊秀、精益求精、隶楷一炉;

徐渭字文长、天池(1521——1593年),号青虅,浙江山阴人,诗书画印样样精通,其书法洒脱奔放,姿态万千,东倒西歪,不拘一格,布局章法密不透风,自成一体;尤其是他创立的大写意花鸟画,对后世影响巨大,包括清人郑板桥、今人齐白石等等,都模仿其画风,无不自甘为其门下走狗为荣,其实,徐渭在生前怀才不遇,很不得志,虽然曾经做过当官的幕僚师爷,但是不受重用,由于他的思想超前另类,为世人不容,遭受嫉妒,以至于造成他精神失常,因怀疑妻子与邻人通奸,竟失手杀死妻子,因而被打入死牢多年,险些丧命,出狱后疯疯癫癫、穷困潦倒,但是,书画更精……

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香光,松江华亭人,万历十七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敏;董其昌综合二王以及唐人笔意,多宗米芾,书法疏朗俊秀,布局章法宽松,疏可跑马,墨分五色,表现出深浅浓淡的水墨韵味,自成一家,诗书画印无所不精,登门造访者络绎不绝;董其昌相当霸道,退休回到家乡后,常常在家乡盘剥乡亲,成为家乡一霸,导致乡亲们忍无可忍,联合起来反抗董其昌父子的压迫,甚至冲进董家大院,吓得董氏父子狼狈逃窜,乡亲们找不到这两个恶人算账,怒气难消,干脆火烧董家大院……正像唐太宗李世民喜爱推崇王羲之的书法一样,董其昌的书画,受到清朝康熙皇帝的青睐推崇,尤其是董其昌把中国画分为南北二宗,独尊南宗文人画,对后世影响巨大,也导致了满清以来文人画的复古作风横霸画坛达三百年之久,造成中国画只重视传统技法,完全不顾意境和创新,中国画终于走上了绝路,模仿抄袭、克隆复制、固步自封、病病歪歪、半死不活、气息奄奄、每况愈下、毫无生气、僵化匠气……

明代大学者王世贞先知先觉,已经慧眼看出了汉字书法的历史规律和颓势,他《艺苑卮言》中断言:画力五百年,八百年而神去,千年而死;书力八百年,一千年而神去,一千二百年而死……

明人重要的字帖有祝允明的《前后赤壁赋》,文徵明的《滕王阁序》,董其昌的《海市诗》等等;

后人评价元人书法 “尚古” ;明人书法“尚姿态”……

满清入关之后,康熙皇帝因为个人喜爱,效仿唐太宗李世民大力推行王羲之书法的做法,大力倡导推行董其昌书法,导致满清文人墨客只知道临写古人字帖,模仿董其昌书法的甜俗,复古僵化之风日甚一日,馆阁体盛行,汉字书法每况愈下,书风半死不活,毫无朝气;只有扬州八怪的书法令人耳目一新,还有包世臣、赵之谦、清末康有为登高一呼、倡导碑学,一改日益萎靡之帖学书风,给气息奄奄的中国书法注入了新鲜血液,打了一记强心针,但是,好景不长;康有为批评赵之谦的书法媚俗,是魏碑罪人……

清朝著名的书法家有王铎、傅山、扬州八怪、邓石如、伊秉绶、包世臣、何绍基、赵之谦、康有为、吴昌硕等等;

王铎本来是明朝末年的官员,满清入主中原后,他又做了清廷的官员,所以,他的书法遭到后人诟病,这确实是不公正的偏见;他的书法融颜真卿、米芾、徐渭之精华,独具特色,深受日本人喜爱,他被日本人称为“后王”,前王是王羲之、王献之,日本人评价说,后王胜于前王;由此可见其书法造诣之深;

傅山的书法功力深厚、自成一家,他以明朝遗民自居,多次拒绝清廷邀请,寄情山水,专心致志写书法,他认为赵孟頫的书法媚俗,没有骨气,因为赵孟頫本是宋朝皇孙,却甘心做了蒙元的官员,实属汉奸行为,因此,他的字也有汉奸的味道;

倪元璐的草书用笔凝重浑厚,稳健生动;

扬州八怪的书法各具特色,尤其是金冬心的“漆书”、郑板桥的“六分半书”、黄慎的“方笔折划草书”等等一扫满清文人馆阁体平庸书风,别具一格,名垂史册,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邓石如的小篆体势瘦长,窈窕劲秀,钢筋铁骨,继承发展了秦朝小篆的精髓,并且吸收了许多隶书的精华;

伊秉绶的隶书笔势雄健,字体方正,笔画挺直,充实饱满,雄伟壮观;

何绍基的隶书,以颜楷写隶,雄奇浑厚,以篆隶书写行草,柔中有刚,充满张力,其书风大大影响了现代书法家舒同;

包世臣的书法开临习南北朝碑学之先河,著有《艺舟双楫》,把碑学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彻底扭转了宋元明以来只重帖学的局限,掀起了碑学热潮;

赵之谦的书法,以篆隶写魏碑,以魏碑写篆隶,变化多端,意味深长;

康有为字南海,晚清举人,领导轰动一时的公车上书,受到光绪皇帝的重用,领导戊戌变法百日维新,他赞同包世臣的书法主张,大力倡导碑帖,批评帖学的柔弱习气,他的书法出于魏碑,苍劲有力,大气磅礴,古朴雄奇,沉着老辣;一扫满清以来馆阁体的柔弱书风;著有《广艺舟双楫》,意在超越包世臣;康有为以其在政界的影响力,影响了晚清之后直至整个民国时期的书风取向……

梅调鼎与康有为相比,可谓地地道道的落魄文人,从年轻时候开始,他就因为书法不符合官方推崇的馆阁体,而被朝廷拒之门外,从此他不再参加科举考试,虽然经历四朝,却从未踏入官场半步,他发奋图强,勤学苦练,终于成为一代书家,被翁同和称赞为“三百年来所无”;更加可贵的是,他清风傲骨,从不趋炎附势,常常拒绝为达官贵人写字,对普通老百姓却有求必应……

吴昌硕的大篆,继承了秦篆和邓石如的笔法,融绘画用笔和金石刀法于一炉,结体错落有致、笔画苍劲有力,大气沉着,雄奇浑厚,高古俊秀;他的学生沙孟海、王个移、诸乐三等人后来都成为了知名的书法家……
 楼主| 发表于 2010-5-15 09:00:3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章:书法欣赏
   
由于李斯的《用笔法》和萧何的《论笔道》已经失传,那么最早的古代书法理论就应该是东汉崔瑗的《草书势》,蔡邕的《笔论》、《九势》、《篆书势》,以及赵壹的《非草论》等等。但是,古代的书法理论用今天的眼光来看,都是含糊不清的;传统的书法欣赏与评价大多是在字形风格的基础上概括、想象、联想、比喻、象征,一般是用形容词来描述,比如张怀(王矔)评价钟繇的书法“其书古雅,道合神明”;评价王羲之的书法“真书(楷书)研美,粉黛无施”;评价张芝的书法“劲骨天纵,草则变化无方”;康有为评价倪元璐的书法“新理异态尤多”;或者是用自然意象、神态比拟,比如梁武帝萧衍评价钟繇的书法“云晧游天,群鸿戏海”;评价王羲之的书法“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阕”苏轼评价米芾的书法“风樯阵马,沉着痛快”;三是用人的精神面貌来象征,比如袁昂评价王羲之的书法“爽爽有一种风气”;欧阳修评价颜真卿的书法“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
由于没有在美学、心理学和艺术性理论上论述,古代的书法欣赏与理论既不专业,也不准确,更不深刻,总有隔靴搔痒之感,让人不得要领,不知所云,如同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我们必须建立起全新的、专业的书法欣赏和批评的理论系统;
要欣赏和评论书法艺术,必须首先搞清楚什么是书法。

书法究竟是什么?
有人可能会说:书法就是写毛笔字嘛。其实,这完全是一句似是而非的伪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对书法的定义是:文字的书写艺术,特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艺术。
从表面上看,书法就是书法家写毛笔字;字面上解释,书法就是书写汉字的正确方法。但是,书法并非简单的写字,甚至是和写字不可同日而语的两码事。
我认为,书法是一种独特的、融心灵思维和文字为一体的视觉艺术,如果说绘画是直观的视觉艺术,是形象的艺术,那么,书法就是理性思维的抽象艺术;绘画是用形象说话,书法是用抽象说话;绘画是形象,书法却并非形象,而是思维、学识、修养、心胸、眼界、文化、性格、气质等等综合素质在书写的过程中,留在纸面上的个性化的偶然性笔墨痕迹……
绘画是用点线面构成图画形象,书法虽然也是用点线面来表现,但是,并非构成图画形象,而是构成文字……
书法和绘画的根本区别在于,绘画是形象,书法是抽象;绘画是图形,书法是文字。

圣君对书法的学术定义是:书法是文字和情感思维水乳交融、有机结合的舞蹈与造型;是使用毛笔书写汉字时的心手合一的个性化运动轨迹和笔墨痕迹;是视觉艺术中的一种独特的抽象表现形式。
书法分为楷书(真书)、行书、草书、隶书(八分书)、篆书等等;楷书顾名思义就是楷模的意思,是汉字的标准规范字体;行书顾名思义就是书写速度较快、有如行云流水的字体;草书顾名思义就是书写潦草飞快的字体;隶书的本义就是奴隶书写的字体;篆书的本义就是书写在竹简上的古字体。

弄清楚了书法的定义之后,我们再来谈谈如何欣赏书法艺术:
究竟如何欣赏书法艺术呢?
既然书法是一种视觉艺术,那么欣赏书法艺术就应该从形式和内容这两个基本方面着眼;书法的形式美因人而异,因帖而异,因时代而异,多种多样的书法艺术形式、充分表现出汉字在二维平面空间里的丰富、多样、精彩和奇妙的章法、布局、构成、安排和变化;书法的内容也是多种多样的,有诗歌、有书信、有心得、有文章、有经书……无论什么内容,都是与书法形式相得益彰、和谐一致的。清代书法家包世臣说过: “书道妙在性情,能在形质”;性情是指书法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修养、情绪、情感、情操、风格、气息、神韵、意境、文化与性格等等诸多方面,这是书法家的内在涵养与品质;而形质则包括了诸如字形、字体、笔画、用笔、结构、章法、布局、用墨习惯以及浓淡枯润的变化等等诸多方面,这是书法作品的外在形式。比如,我们在欣赏古代书法的时候,往往会欣赏篆书的古朴、雄浑、遒劲等等;欣赏隶书的开阔、洒脱、大气等等;欣赏楷书的端正、严谨、法度等等;欣赏行书的自由、潇洒、自如等等;欣赏草书的简约、快速、流畅、神韵和千变万化等等,从古代的字帖中我们可以欣赏、感受到晋之韵、唐之法、宋之意、元明时期的不同姿态……
书法欣赏分为两种层次:第一种层次是初级欣赏层次,就是欣赏者在熟悉了古代传统书法或者名家书法之后,可以用古代字体和名家字形作为标准来衡量一切书法形式,凡是相似、接近传统和名家的书法,都会唤醒欣赏者大脑储存的书法标准,会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亲近感,进而产生愉悦感,最后是认可感,因此初级欣赏者尚处于入门阶段,就像少年儿童看书展的时候,一般都会首先选择楷书认为是好作品,因为他们能够认识楷书,看懂楷书,而那些草书、篆书,他们就不喜欢,他们会说:“乱七八糟的,胡写乱画”,因为他们看不懂;第二种是高级欣赏层次,在进一步提高学习和修炼能力之后,欣赏者知道仅仅是模仿得很像的高水平作品,并不能叫做艺术作品,只能叫做合格的习作;而有所创新、个性鲜明、风格独特的作品,才是最好的艺术作品,于是他们不再用传统和名家的作品标准来衡量,而是用创新、独特和个性的要求来衡量书法艺术作品……
欣赏书法作品的过程一般经过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整体通览,我们在欣赏书法作品的时候,首先进入眼帘的往往是远距离的整体效果,即所谓“大感觉”,当我们对整体布局、章法、神韵、意境和气势等等通观之后,就会进入书法欣赏的第二步:近观,也就是逐行逐字欣赏间架结构、字形特点、笔画安排、个人风格以及独特造型等等诸多方面;第三步进入微观阶段,也就是细品和挑毛病,比如看看每个字的笔画、用笔、运行、转折,甚至精细到一点、一撇、一捺、一横、一竖、一折、一提、一勾等等方面,探究是否老道、成熟、精致、标准、饱满、到位,是否无可挑剔,如果毫无瑕疵,我们就会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满足感、欣喜感、敬佩感,从而彻底完成了欣赏书法的全部审美行为和心理过程。反之,我们就会留下美中不足的遗憾,甚至产生批评的态度、情绪和心理。

初学者一般都是从欣赏楷书开始入门,楷书既是学习书法的基础,也是欣赏书法的基础,因为楷书的标准和特点,简单明确,一目了然,容易入门,因此便于掌握要领,并且进行评价和欣赏,楷书的标准是书法艺术中最简单基本的标准,大体上要求字形端正,字体标准,横平竖直,笔画饱满,运笔到位,结构匀称,布局合理,配合协调、法度森严等等,给人一种正气浩然之感,令人赏心悦目,心平气和;楷书又称为真书(包括正楷和魏碑),充分体现出楷书的严谨法度,端庄方正,间架结构和笔画特点。魏碑的特点的刚劲有力,古朴雄奇,险峻天然;而楷书在此基础上,强调法度森严,结构严谨,笔画标准,端庄秀丽;由于时代的不同,造成书法的特点不同;就算是同一时代,也会由于个人的不同,导致书法特点的不同,例如颜真卿和柳公权,同属唐朝中期,而且柳公权师承颜真卿,但是,他们的书法风格是迥然不同的,后人称之为“颜筋柳骨”,具体来说就是:颜真卿的书法字形开阔,横细竖粗,棉里裹针,被称为颜筋;柳公权的书法严谨挺拔,钢筋铁骨,被称为柳骨。再以钟绍京的小楷《灵飞经》为例,他是楷书先驱钟繇的后裔,家里收藏有二王、褚遂良等人的真迹成百上千,我们会发现《灵飞经》在小楷字帖中的确出类拔萃,笔画研美,规整俏丽,藏锋护尾,字形稍扁,端庄平稳,主横、捺脚和折鈎略显夸张,充满神韵……

而欣赏行书就比欣赏楷书复杂一些,需要欣赏者的艺术修养更加全面、丰富和高深,因为行书的风格因人而异,以奇为正取代了横平竖直、端正标准的楷书原则,个性追求成为行书的第一要务,有法而无法,神韵、气息、意境、修养、风格、情绪、情感等等跃然纸上,宛如行云流水、一览无余……
让我们来比较、分析和欣赏王羲之被后人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与颜真卿被后人赞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稿》,以及苏东坡被后人赞誉为天下的三行书的《寒食帖》:
《兰亭序》是王羲之在永和九年与文人雅士朋友们玩曲水流觞游戏时即兴书写的,当时,王羲之酒意酣畅,心情愉快,信马由缰,一挥而就,挥洒自如又不失法度,体现出一种不偏不倚的中庸书风,通篇字体行楷相间,转换自然,布局疏朗,才思敏捷,灵感泉涌,难免有笔误、写错,随即被随手涂涂改改,甚至添加,但是,并未破坏整体的艺术效果和高雅意境,反而通过两者对比,更加彰显出书法的神韵,兰亭序通篇324字,“之”字24个,“不”字7个,“一”字6个,“所”字5个,“足”字3个,感、怀、畅、会诸字都有重复,但是王羲之在笔画写法、结构安排、姿态造型上各不相同,变化丰富,毫无重复之感,字体行中偏楷,楷中见行,楷行相间,字距宽松,行距开阔,用笔圆润方折,遒劲有力,结体严谨又不失疏朗,给人一种稳健潇洒、端庄空灵的感觉,正可谓“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充分体现出魏晋文人士大夫放浪不羁、不拘小节而又收放自如、不温不火、游刃有余、颇具定力的儒雅风度……
《祭侄稿》是颜真卿为追祭惨遭叛军杀害的侄儿所写的祭文,全文268字,圈涂34字,体现出颜真卿满腔悲愤、无限伤感、借酒消愁之时,一气呵成的状态,通篇天马行空,行草相间,篆籀用笔,线条圆润,如锥画沙,悲伤至极,笔误迭出,虽然多处圈圈画画、涂涂改改,却恰如其分地反映出颜真卿当时的悲痛心情难以言表的真情实感,字体行草相间,密密麻麻,一开始情绪尚能控制,笔速沉缓,字体均匀,行楷相间,我们好像能够感觉到泪水在颜真卿的眼眶里打转转;到后来,笔速加快,字迹变为行草相间,情绪无法控制,字体逐渐放大,让人感觉到颜真卿悲到极点,抑制不住的感情终于爆发,眼泪夺眶而出,山呼海啸,一泻千里,那些涂涂改改的笔迹,如同录音带一般记录并且传达出颜真卿的抽泣与哭号……唐朝重视楷书,法度森严,后人评价唐人尚法,颜真卿的楷书本身就是以法度严谨著称,然而,在《祭侄稿》中,颜真卿全无法度,豪放随意,反而更加衬托出他的悲愤心情……
《寒食帖》是苏东坡被贬黄州时书写的,与前两篇相比,《寒食帖》却有着独特的意境,同为行楷,它字体章法布局更接近于《兰亭序》,不过却与《兰亭序》大不相同,王羲之的书法虽然韵味十足、风流倜傥、潇洒随意,但是字字规矩,法度森严;而苏东坡的书法完全不受法度的限制,笔画洒脱,个性强烈,在情绪的控制上,《寒食帖》却更加接近《祭侄稿》,前半段字体稍小,情绪尚能控制,后半段,情绪失控,字体逐渐放大,如泣如诉,但是字形依然保持楷行,并未潦草,没有重复《祭侄稿》,总体感觉,《寒食帖》正好介乎于《兰亭序》、《祭侄稿》之间,如果说《兰亭序》体现出王羲之的喜悦的心情和胸怀、《祭侄稿》寄托了颜真卿悲愤的感情和哀思,那么,《寒食帖》则表现出苏东坡的哀叹孤独的情绪和愁意,三篇行书各有偏重,各具特色,正可谓珠联璧合,难能可贵……
纵观中国书法史,我们可以发现,从《兰亭序》到《祭侄稿》再到《寒食帖》,它们之所以受到历代书法家和书论的重视并非偶然,而是有其内在规律和独特之处,究竟什么是它们的内在规律和独特之处呢?只要认真地进行学术性的对比和研究,我们就会发现,原来它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反叛和创新,《兰亭序》一反汉隶、章草结构笔画和造型特点,甚至连钟繇以来的楷书风格也一反无遗,独创了王羲之自己的独家面目“王字”,这才是《兰亭序》的真正价值;而《祭侄稿》又一反《兰亭序》以来的行楷特征,字形结构与笔画转折变方角为圆角,这就是米芾所说的“篆籀气”,颜真卿反叛了王字风格,创立了独特的颜字风格;《寒食帖》也是如此,一反《祭侄稿》的篆籀气用笔和圆弧线条,同时也一反《兰亭序》的魏晋玄学含蓄中庸纤巧的儒雅风度,直抒胸臆,大起大落,粗犷率性,形成了独特的苏字特点。因此,它们才会在书法史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
由此可见,反叛和创新才是艺术与书法的最高目标和境界,才能在艺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否则,如果一味的继承传统模仿前人,必将被历史淹没、淘汰和遗忘。

欣赏草书更是高深莫测,非一般人所能,草书的字形龙飞凤舞、随意挥洒、酣畅淋漓、虚实变化、穿插相让、粗细对比、恣意率性,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但是,如果你不了解草书的基本笔画和写法,那么,你就无法进入草书的世界……
让我们看看明清之际大书法家王铎的草书《杜甫诗卷》,王铎的草书长卷有两件,一件是纸本,藏于上海博物馆,另一件是绢本,藏于辽宁博物馆,都是在他降清之后晚年书写的,此时,他的书法日臻完善、高度成熟、炉火纯青、游刃有余,《杜甫诗卷》笔势险峻,豪放稳健,收放自如,苍劲有力,节奏明快,有时行笔停停断断,线条若隐若现,若明若暗,连中有断,断中有连,潇洒雄健,虚实相间,行云流水,千姿百态,变化无穷,龙腾虎跃,铿锵有力,自然天成,不加雕饰,行笔线条中出现大量的枯笔飞白,这似乎成为他草书的一大特色,这在古代草书作品中是绝无仅有的,可以说,王铎的草书集百家之长,融会贯通、独树一帜、别开生面,开一代新风。可惜的是,由于后人诟病其身为明朝臣子却甘愿降清又做清朝高官,和赵孟頫一样没有骨气,于是,殃及鱼池,连带其书法也和赵孟頫的书法一样遭受不公正的对待,受到冷落。因为自古以来,人品既书品的评价体系和审美观念已经定型,成为评定书法高下、优劣、雅俗的尚方宝剑和圭臬尺度,导致许多优秀书法长期受到排斥和冷落……我个人认为对于艺术作品而言,这完全是不公正的,艺术与所谓的人品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码事。

篆书的欣赏,则需要欣赏者具备丰富的古代历史知识和古文字的修养,否则就会面对篆书不得要领、无法欣赏,篆书历史久远,字体繁多,有甲骨文、金文、篆籀、六国文字、小篆等等,篆书的特点是笔画圆润,结构匀称,圆弧造型,线条粗细均匀,造型古朴内敛,有些文字象形的特征明显,如果你没有深厚的古典文化知识,就难以正确地解读和欣赏……

隶书虽然脱胎于篆书,却一改篆书的圆弧造型,变圆为方,笔画粗细变化,形成了横平竖直、上下紧密、蚕头燕尾、燕不双飞、左右分展,排列均衡,平中求奇的艺术特点……

欣赏书法本身就是需要很高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的,不是你想欣赏就能欣赏的,一个不学无术的门外汉,一个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或者一知半解的江湖混混,因为无法区别书法的雅俗之分,因此是无法欣赏到书法艺术的真谛的。具体地说,如果要欣赏篆书,你就必须学习和掌握篆书知识,了解夏商周一直到秦朝时期的文字知识;如果要欣赏隶书,你就必须学习和掌握秦汉时期的文字知识;如果要欣赏楷书、行书、草书等等,你就必须学习和掌握汉唐时期一直到民国之间的文字知识。不仅如此,你还必须了解历朝历代各个书法家的身世经历和性格爱好,以及他们出自何门何派等等等等。只有在充分、全面的学习、了解和掌握了中国汉字发展变迁的历史和各个书法家们与众不同的身世经历,以及历朝历代不同的书法流派及其各自特点之后,你才能充分准确地欣赏书法艺术的奇妙美感和神奇魅力,享受书法艺术给你带来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否则你只能是刘姥姥进大观园——只会看热闹;猪八戒吃人参果——食而不知其味!这就是俗话说的: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
如果要进一步提高欣赏书法的水平,那么就不仅仅是看书学习就够了,而要更进一步,持之以恒地进行对古代书法字帖的临习,临习越多,水平越高,临习越久,水平越深,长此以往,坚持不懈,你才能慢慢变成真正的书法鉴赏家。
发表于 2010-6-20 13: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发表于 2010-7-31 10: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10-18 06:4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1-4-1 12: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勇力 的帖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4-23 14:13 , Processed in 0.412874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