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849|回复: 8

就《小海景》与结构(画家李若)先生展开的对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29 13:06: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就《小海景》与结构(画家李若)先生展开的对话




(最近我在雅昌艺术网里开了个博客,地址:http://blog.artron.net/space.php,常泡在那里。感兴趣的朋友欢迎去看看!)
小海景1.jpg
小海景2.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9 13: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崇勇 2009-10-20 16:34
喜欢第二幅画里礁石间的那片清澈水域画面效果,而第三幅拉近、放大了的效果似乎反倒更差哈

结构 2009-10-21 11:10
陈崇勇说的就是,我也有同感。等会我再去照一个发上来看看,也许是照那个局部时,重色有点反光了,否则就是画的时候的感觉和技术不足了,比如没有在湿的时候一起哈成或者运笔不流畅等。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9 13: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崇勇 2009-10-21 16:03
我不懂绘画,我读画的方法是借用读诗文的方法。首先第一眼看去,画面中有没有让人眼睛一亮的地方,我将此局部它戏称为“画眼”(类似于“诗眼”),然后再打量它与四周画面的关系,如主次、明暗、启承等,最后再品味整体画面的效果是否和谐等。(此类读画法,是否妥当?还请先生多多指教哈!)

在读先生《小海景》这幅画时,“礁石间的那片清澈水域”就是让我眼睛一亮的地方!那种水流清澈、涌动之感,特别抓人。

下午上的照片,效果比早上的好。如边缘的白色部分呈泡沫感则更佳哈!(胡说了)


结构 2009-10-22 15:26
诗画相通啊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9 13: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崇勇 2009-10-23 10:37

我还有一些有关绘画方面的困惑想向先生请教,不知能否方便赐教?

虽说是“诗画相通”,但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共通的部分多是在“理”。而且中国画与文言诗相通的地方多,西洋画或许与西洋诗相通的地方多,而现代派绘画可能与现代探索诗歌之间相通的地方多(因为它们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同一性,使它们有了共通的可能)!

对于一个没有绘画实践经验的读者而言,技巧层面的问题通常不是关注的重点。他更关注的是画面所呈现的视觉效果。

对我而言,读写实的油画、水彩画之类,受触动的时候较多;读一些现代派的绘画作品,有时也有会心一笑的时候;反倒是在读中国画时,感觉视觉普遍麻木!不知何故?

另,不知先生此画的大小?看画可能也有一个在适当距离,方能使视觉效果最佳的问题吧?




结构 2009-10-24 14:50

【陈崇勇好。】

我还有一些有关绘画方面的困惑想向先生请教,不知能否方便赐教?
【很高兴与你交流】

虽说是“诗画相通”,但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共通的部分多是在“理”。而且中国画与文言诗相通的地方多,西洋画或许与西洋诗相通的地方多,而现代派绘画可能与现代探索诗歌之间相通的地方多(因为它们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同一性,使它们有了共通的可能)!
【同感,现代派绘画可能还与哲学思想有关。】

对于一个没有绘画实践经验的读者而言,技巧层面的问题通常不是关注的重点。他更关注的是画面所呈现的视觉效果。
【我想,技巧层面的东西,必然影响到画面所呈现的视觉效果】

对我而言,读写实的油画、水彩画之类,受触动的时候较多;读一些现代派的绘画作品,有时也有会心一笑的时候;反倒是在读中国画时,感觉视觉普遍麻木!不知何故?
【可能是因为“中国画”更像一种已经有所规范的“文字”,比如诸如“介子圆画谱”那样,已经把自然公式化,程式化了,这就需要比西洋画多学习一个层的东西以后,才能更好理解中国画。而西洋画,基本是对生活和自然的直观感觉和印象,所以两者会有所差异。】

另,不知先生此画的大小?看画可能也有一个在适当距离,方能使视觉效果最佳的问题吧?
【我这画112X72公分,一般近看局部的话,是欣赏另外的东西,比如画笔的走势以及颜料的机理等。要感受作品的全貌精神,恐怕还是要远一点作整体静观。】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9 13: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结构 2009-10-24 14:53
昨天在阳光下拍的这张画,感觉色调与原作接近一些(原来天光下拍的色调太冷),画面右边也没有了反光,我现在把在阳光下拍的效果再贴上来看看。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9 13: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崇勇 2009-10-25 12:28
十分感谢先生的回复!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因为外行,对技巧层面的东西,不是还想关注,而是无力关注,只好滑过去了!因为外行,对技巧背后所关联的文化内涵也就无法发掘,因而对绘画的理解也就受到了局限。就好像书法中的每一种笔画通常都有它的根源所在,知道它的来龙去脉,不仅能够看出作者的书写水平,判断作者的审美取向等,甚至能够看到所谓的“书如其人”!

国画与戏曲有相似的地方,有许多程式。但只要我能静得下心来,相信就能看得进去(我曾经写过旧体诗、新诗,至今仍在练书法,长期关注中华文化的存在问题)。如今的国画,之所以不能让我动心,肯定主要不是技法方面的问题,而是作者与作品之间缺乏一种生命状态的自然流露。我在《我心中有一幅画》中曾言: 国画存在的具体问题,一是缺乏中华文化土地的涵养。在古代,当时的生活环境、文化氛围无疑适合国画的生长,有广泛的社会需要。在中华文化里始终存在着崇尚自然、和谐的精神。当时人与自然关系相对和谐,画家们对描绘对象(如山水、花鸟等自然景物)有真情投入,心中有,笔下的流露才能自然而真切。而在现代,人们生活在人造物的包围之中,人类的物资成就大多是建立在对自然世界的破坏的基础上的,人类几乎成为所有自然生命的敌人。用毛笔描绘山水、花鸟、木质建筑等可以画得很精到、很传神,但用来描绘机器、钢筋混凝土建筑等显然力不从心,描绘对象在画家们的心目中的情形究竟是怎样?这值得思考。国画就好像一棵大树,当它生长在青山绿水之间,风吹之,雨淋之,云雾裹之,鸟雀巢之,充满灵气;当它生长在城市,钢筋混凝土包围之中,既便能够成活,也容易成为毫无灵性的东西。在古代,绘画特别是文人画只是文人们修身养性、抒发性情的一种手段,而在现代,画家成为一种职业。五四以来中国画家人数以及作品数量之多,可能已经超过历史上所有留名画家和作品的总和。现代教育、展览、商业运作等机制已经迫使绘画超过了它本身自然成长的速律,那种繁荣昌盛就好像人工种植树林的速生丰产,与原始森林繁的茂多姿不可同日而语。绘画的意义何在?什么是国画的本原?很少有人再会去追问这样的问题……
与如今的书法类似,所谓的“创作”多是围绕展览发生,虽然功夫也好,且花样百出,但往往只能眩目,再也却无法产生如古人的书法杰作(如《祭侄文稿》)那样让人惊心动魂的感受!

创作者缺乏真诚,读画者也就丧失了信任!像充斥展厅里的所谓主旋律作品,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应时、应景之作。抽取了那些庞大的躯壳后,内涵空空如也!

国画存在问题的根源并不仅仅存在国画本身,她是中国由农耕文明社会向现代文明社会转换过程中产生的,因而探讨起来也就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的了……


结构 2009-10-26 11:08

我觉得陈崇勇的思考很有意义。

有些事情,从学术角度思考后而又从非学术角度感受的话,可能会有点残酷。

我想,国画和油画的区别,应该与二胡,古筝与钢琴,小提琴等区别的性质,是一样的。京剧和歌剧的差异亦然。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9 13: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崇勇 2009-10-27 12:27
像国画、书法等中华文化形式,她们都是中华文明在现代社会中的文化遗存,并不是简单地移植西方类似的艺术门类(国画似乎还有西方绘画可以借鉴;而书法,想借鉴也没有适当的对象)的经验就可以解决她们源于存在的根本性问题的。

    它涉及到如何看待中华文化存在的大问题!“专业之内”是一个角度,“专业之外”又是另一个角度,而且是更大角度。我也曾质在《汉字的综合之美》一文中质疑过书法的存在意义:

    对比今人的书写行为可以看出,以实用为目的的抄写活动越来越少了,为创作(其实是制作)而进行的书写活动日益膨胀起来,由于没有找到适当的使技术上升为艺术的通道,单纯地为艺术而艺术,往往适得其反。难道人们就没有感觉到,如今的书家一想进行书法创作时,就必须在古人的旧纸堆里搜寻书写的文字内容;而阅读今人的书法作品,看到的文字内容多是一些陈辞滥调,审美之疲劳难以言表。人们都有意无意地回避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这个时代还有没有可能产生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诗诗帖》那样极具生命张力的书法作品?不是说如今是个标新立异、张扬个性的时代,那么书法创作的新在何处?异在哪里?
    在我看来,如今的书法从总体而言,以碑帖等为土壤,以古人诗文等为容器,以展厅、报刊版面等为展示场所,很像一些盆景。由于书法的根须无法穿透文字内容的限制,用几百甚至上千年古人的诗文,如何承载现代人当下的思想与情感?这是一个大问题。书写文字内容与书法内涵成为互不相干的两张皮,这就使书家的书艺与工匠的手艺之间没有了本质的区别。
    如何保持书法的鲜活与张力,使之获得长久的内在驱动力?这是一个大问题!……

    像这样巨大的问题不是一些工匠式的人物(我们这个社会并不缺乏一些能工巧匠)可能把握的,而是需要在文化方面具有大智慧、大气魄的人,首先对中华文化恢复自信心(何谓“文化自信心”,可参阅拙作《我就是中华文化》,然后影响开来,形成一个群体;进而传播开来,提升整个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很难想象,一个丧失了文化自信心的民族会有真正的文化创造力!

    只是我们这个民族在文化思想方面,没有产生巨人的时代已经很多年了,所以仍是幻想成份居多!


结构 14小时前

陈崇勇好

试想,如果苍劲有力地写出“民主自由”,“人所不欲,勿施于人”,“真理不由实践所检验”,“人权至上”。。。。。。等,不知感觉如何?

另外,我认为,把国画就称为“水墨画”如何?感觉这样可以放下一些包袱,甚至反而,会成为当今中国人的艺术种类更丰富的优势。

“民族文化自信心”这个说法很难说清楚是个什么意思,自信如果必须建立在文化的客观性上,而文化的某些方面又如果确有“优劣”或者“强弱”之分的话,那么所谓“自信”,恐怕得以承认这种“优劣”为前提,而不是鸵鸟般的自信。

我认为,至少在一些普遍性的理性概念的思维领域方面,是存在“优劣”或者“强弱”之分的。当然,一个民族文化中的理性方面的深度,应该对该民族文化中的其它(比如艺术,民俗,道德观念等)产生影响。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9 13: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崇勇 1分钟前

十分感谢先生能有这样的耐心与我来探讨共同关心的话题!

    我所言的书法杰作,其实是源于一种“大书法创作观念”,即“在由‘情感的触动——文字的生成——书写的定格’等一系列过程共同支撑起的一个相对完整的文化生长空间里,书法是最后精彩的收官,给变动不居的精神活动留下了一个具体可感的痕迹。只是对于古人而言,是自然而然地生成,对于我们而言,则可能要用心追求了。就好像人与自然山水和谐共处这种状态,对于古人而言,是自然而然的,对于我们而言,则是自然环境遭严重破坏后的一种刻意维护,有着本质的区别。即便如此,仍意义非常。……”
    而不是简单地用毛笔“苍劲有力地写出‘民主自由’,‘人所不欲,勿施于人’…… ”之类。相关的话题我在书法类网站里曾经发过“书法文化内涵的缺失”、“也说毛笔写新诗”等帖子里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

    我所言的“民族文化自信心”也是要作一些特别的说明的。
    “何谓‘自信’?就是人对自身存在所要直接面对的事物具有全面掌控、应对自如的能力而呈现出的生命状态。
    作为个体的‘人’这种存在(相对可分为肉体与精神两部分),他对世界总体有效(自我感觉)把握上的最大可能性,是有一个临界值的。可以相对分成三个部分:绝对把握,相对把握,虚拟把握。从而也派生出三种自信:绝对自信,相对自信,虚拟自信。这种把握也可以相对分成两个方面:一是在空间存在方面,二是在时间存在方面……
    当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处在最佳的状态之时,其核心文化价值观念往往也随之形成(就像构建精神大厦时,完成了大致的框架部分)。那么,‘中华文化自信的核心’在何时?如何产生?……
    由孔子、老子、庄子等诸子百家等组成的众多文化高峰所抬升起的文化高原成为中国文化大陆上(历史的纵轴)隆起的最高的部分。也产生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   
    不仅中华文化如此,这世界上的主流文化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都产生于大致相似的情形……

(再打一个比方,如果将世界比作一只“象”,试图了解世界就是在“盲人摸象”。  那么,先秦时的哲人们都摸过当时之“象”,并且将他们的感受用独特的方式记录了下来。此“象”经历了千百年的生长后,已经增大了无数倍,像山一样,我们想再摸“象”已经不可能。只能想像摸象的情形……)
  
    如今,在文化价值观念方面,好些国人(特别是一些受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影响的人)已经到了“宁信度,而无自信也”的地步,这里的“度”就是西方标准!
    其实,当然会有一些的普适性价值观念如“自由、民主”等,首先产生于西方文明社会,然后被世界各地的人群广泛地接受。但这样的普适性价值观念,就好像是“人”这样层次的概念,它并不足以区分何为具体的那一个“你”、“我”。“我”的文化存在之所以能够体现出独特的价值是因为存在着差异的部分。而差异部分的根源即是产生核心文化价值观念之时,这其中的追溯显得十分复杂……

    另,我曾在《我心中有一幅画》一文中曾说:虽然我从来没有动笔画过画,但在的我的心中一直有这样一幅画(《普照》暂名):画面以国画的散点移视构图,时间从白天到黑夜过度。画面的上部是天空,一轮圆月(也是太阳,因为用水墨太阳与月亮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普照。画面的下部是大地,左边是阳光下的罪恶,一片在砍伐中的森林,布满年轮的树墩、倾倒的大树,兽走鸟飞的场景。近以工笔,远以写意为之。中间部分留白,如云似水,波纹处,月亮的倒影像一只饱含泪水的眼睛,此处为简笔画。画面的右边是圆月下遭砍伐后森林的遗址,森黑、死寂,似有树魂在哭泣。近处为写意,远处为泼墨。在画面的右上角我还要题一首诗……
    这幅画我可能永远画不出来,但它无疑会在我心中孕育、生长起来。

    这是我十年前的一个梦了!
    因为我不会画画,所谓很想向先生请教一下,从技术的角度出发,完成这幅画的难度如何?
    其实,如果不是对中华文化具有一定深度的认识,并对国画感兴趣的人,恐怕做梦也不会产生这样的创作构思吧?
发表于 2009-11-1 12:56:16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3-29 00:00 , Processed in 0.447359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