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381|回复: 1

“透光临摹”曲直是非漫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7 16: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透光临摹”曲直是非漫谈

09年在书法网络浙江翁志飞先生的精确临摹,很受书法网友关注,这样透光临摹的训练方法最出名的学府是浙江中国美术学院,讲究书法临摹的准确性,这种学习方法是匠人技能的训练,还是近距离的感受古人技法风貌。我认为应该从学书的历程来辩证的看待这个问题。记得前几年,国美和南艺的书法教学有过争论。在国美一方,讲究完全解剖技巧,“逼真模仿”,这种精微训练见效快。而南艺讲究长远的修为,见效慢。当然,对于我们来说,完全可以结合两种学习的方法。首先,学习书法一定要学会运用理性剖析作品。国美的方法很适合。其次要对书法作品保持新鲜感。如果一件书法作品唤不起你的感觉,一是作品肯定没有深度,二是你自己缺少深度。比如对于二王尺牍,需。经常产生新意,就是新鲜感,才能不断深入。王字可以说大有文章可做。最后,当技巧掌握到一定程度,必然要加强人文、品格等等方面的修养。”(陈忠康人大徐悲鸿艺术学院讲课的摘要 我同意先生观点。窃以为:教条主义、本本主义要不得。透光临摹初学可以借鉴,深研可找差距,书家的学习,只是一个过程,只能借鉴,增长才干,书家主要作品体现在创作上,创作显然不是临摹,创作发挥过程是一个“化”的过程,因此,透光临摹不是万能钥匙,它只是一块基石。在书家成长的过程中,是一个历程,但不是必然的历程,只能偶一为之。纵观历代大家之帖,其成功佳作都在于不刻意为之。“古人有国学的根基,毛笔书写的氛围,在审美上有认同感。(翁志飞《学书随感》)古人自小就用毛笔写字,这也是与今天我们这些书法家的不同之处,天长日久,加之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长期以往,不经意之作,乃成佳作也。今人欠缺的恐怕就是自小用毛笔和对中国传统国学的学习,因此,堪称佳作的也少。“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来烦摧求”(苏东坡),所谓“无意于工乃工”、“无意于佳乃佳”是也。王羲之之兰亭序文,也是在惠风和畅、群贤毕至、茂林修竹、天朗气清的心态氛围状态中写成的,事后,几书却不得意。是斯人、斯时代,尚且如此,何况今人乎?况且,兰亭真本已失,定武、神龙,皆为临摹之作,失真是必然的,能得几分右军面貌?今天之中国书坛,又有几人是拿古人原作在临摹,大都是影印本,岂不也距真为远矣!如此透光临摹,岂不以讹传讹,去今远矣!?

  
透光临摹,不是透视。人体透视,只可看见五脏内府、经脉血路,但是并不能看到肌肤纹理。透光临摹大体理同。是可谓可看间架结构、起承转合,而无得其精神风貌。字亦如人,“作字如人然,筋、骨、血、肉、精、神、气、脉,八者备而后复可以为人。”(王澍《论书剩语》),其红润否、形槁否?透光临摹不可尽得也!时间不同、空间不同、材质不同、工具不同、心境不同,故不相同也。况透光者,不是真迹,即不是真人也,铁牛虽然不吃草,但是不绝不可能产出牛奶的。只能模拟,是所谓形似而神不似,内构亦不同也。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里,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达芬奇学画之初,老师只教画鸡蛋,是个方法论的问题。老师的用意无非两点,一是怎样看出他们的不同,那就要条分缕析,理性剖析;二是,找出共同,赋予情感,创造不同,感性认知。“学书之要,唯取神、气为佳。若模像体势,虽形似而无精神,乃不知书者所为耳”(蔡襄《蔡忠惠公文集》)历史上,大凡成大家者,无不取其神韵。象者,匠气也。白石老人云:“似我者生、象我者死” ,是之谓也。“人必各自立家,乃能与古人相抗。魏晋迄今,无有一家同者,匪独风会迁流,亦缘规模自树。仆尝说使右军在今日,亦学不得,正恐为古人盖也。”(王澍《论书剩语》)   


但是,我们不能就此否认透光临摹的做法,它是结体解剖学,笔迹运动学。庖丁解牛,如果不熟悉牛的经脉血路,怎么能够游刃有余?是所谓,卖油翁,惟手熟耳。“书法之始也,难以入帖;继也,难以出帖”、“学书不参通古碑书法,终不古,为俗笔也”(王铎《琅华馆帖》)。书法之徒,始终在于解决一个“出、入”的问题。““逼真临摹”非常重要,就是要达到伪造的地步。很多人以为临摹只要抓住大概,他们自称是书法的“气韵”、“神”等等。其实,所有的气韵神采都是建立在笔墨的基础上的。如果笔墨无法达到或者接近古人,大谈“遗形取神”等等都是空洞无物的。所以,在临摹的开始,要无条件的服从古人。要抓住古代作品中丰富多彩的差异性来临摹。比如说,对于一些奇异的结构,很多人会认为是偶然的效果,不必在意。其实这些偶然也透露了一种必然。我建议都要临,临的越像越好。也许一开始觉得很难,难就对了,那是因为我们日常的规矩、定势在作怪。我们总是想把古人的作品在临摹中套入自己的规范体系中。这样就麻烦了。你越是重复,规范就越牢固。到最后,临摹只是加深了自己的偏见,而没有突破。精细临摹古人作品就是要突破我们被美术字深刻影响的规范意识。”(陈忠康人大徐悲鸿艺术学院讲课的摘要 这是学习书法的基础,鉴别书法的方法,但是不是成大家的必由之路。辩证的看待透光临摹,有所取舍,是学习书法的不二之门。书法,在于修养。民间有很多高手,并没有认真临摹过什么名家名帖,其悟性之高,足以成家。敦煌写经,不是顶礼膜拜么?艺术的东西,就在于变化、在于创新、在于你没有发现。文人书法,并不以书法名世,关键是人格魅力和高深学养所造就,功夫学养到了,水到渠成。学院派也有出不来的,关键是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半步,束缚太深。书法,抒发也。情感,始终是第一位的,遂成各家体貌。但是,不能任笔为体,任性发挥。那只能是有情无性,有意无形。说这话,不是否认打基础,吃透一家,关键的关键,那还只是基础,所以书法家不能沾沾自喜。否则,就是书奴。大家,大半辈子,都在打基础,厚积薄发。学无止境,所谓“人书俱老,渐入佳境”是也。学问修养是其促成大家的基因。林散之,诗书画三绝,晚年60岁才习草书;高二适,精通文史,五十开外,方习章草。领袖书家毛泽东,是史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诗人,其放手写帖,早期书法仍以行楷、行草为主,上世纪五十年代才移情草书,终成一代大家。参考书目、文献:1、季伏昆《中国书论辑要》2、陈忠康《在人大徐悲鸿艺术学院讲课摘要》3、徐利明主编、吴胜注译《王澍书论》4、朱仁夫《中国现代书法史》
发表于 2010-2-12 18:44:38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4-19 11:45 , Processed in 2.331157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