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398|回复: 11

书法集序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20 09: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为便于大家阅读,现将书法集前的序言以文字形式发出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0 09: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集序言

书法集序言一

自   序

  “王铎写字,手熟为能”。在我刚上小学认识几个字的时候,每天要完成其中的一项作业——写大字。那时有专门印着方格的作业本,大约每张三十个字,下午写完后交给老师。老师会认真地批改,好的字老师画红圈,不好的字老师就在旁边写出例字。除此之外,我晚上在家还要按照爷爷的指点练习小楷一张,就像现在学生写作文用的方格一样大小。爷爷陪着我坐在上房屋的方桌旁边,他老人家手握着长竿烟袋,当我稍有不用心,走了神,他便会用烟袋锅敲我的头,当然不是真打,但那是严厉的警示。

  爷爷常给我讲一个故事:王铎写字,手熟为能。说古时候有个大书法家叫王铎,小时候刻苦学习,练字也肯下工夫,当地人都夸他的字写得好,他自己也以为已经练成了,就不想再用功了。一日王铎到邻村去玩,路过一户柴门人家,只听到院子里有用铁鏊烙馍的声音,随着声音的节奏,只见一张张烙馍飞出墙外,整齐地摞在墙外的筚子上。王铎很是奇怪,就走进院子想看个究竟。院子里背朝院墙坐着位老奶奶,在那儿烧火烙馍。王铎就问道:老奶奶,恁咋能把烙熟的馍不用看就扔到院墙外,整齐地摞在一起,太神奇了。老奶奶笑着道:“这算什么?你没听说,王铎写字,手熟为能。”王铎听后,自感惭愧,低下头来不吭声。转瞬,院子和老奶奶都不见了,原来是王母娘娘来点化王铎。从此,他更加不懈地勤练,最终成为书法巨擘,甚至有“后王”(王铎)胜“前王”(王羲之)之说。

  爷爷的不断讲述,深深地印在我的头脑中,“王铎写字,手熟为能”。这是我学书的座右铭,贯穿了我书法追求的全过程,更是学书的唯一选择。
 楼主| 发表于 2010-4-20 09: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集序言二

  在《论语•学而》中有“礼之用,和为贵。……小大由之。”后来“小大由之”被引申为用途可大可小,不拘一格。在毛笔的家族中,有一种毛笔名字叫“小大由之”,是一种类似小楷,但比小楷略大些的笔。它的意思,大约是把自由裁量权都交给了你:你可以用它写小楷,也可以用它写中楷,需要的时候,也不妨用它写大楷。写小大之字皆可,笔不变,小大由之。

  我知道“小大由之”是从父亲制笔那时候知道的。父亲自小学徒,学的是做毛笔的手艺,是中国传统的做法。我从小即受高堂影响,对笔特别感兴趣;现在不论到什么地方,总要到有卖毛笔之艺社选自己喜欢的笔。其实不少是为收藏,尤其是那类杆细而长且少见之笔更是爱不释手,必拿来把玩不少日子。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正值我国三年困难时期,我还小,只知道父亲在晚上做毛笔。隔一段时间,一位从山西骑自行车来的伯伯,装上父亲做好的货,天不明时返回山西。稍大些才知道那时候政治气候不让做生意和从事手工加工,说是资本主义的东西。正是由于父亲冒风险的地下辛劳,使得我家有了较安稳的生活保障。大概到我上小学之时,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做些粗活,就是“刷麻”,这是毛笔工艺中的初始阶段。左手握着一把约半尺长的麻衬,右手持骨梳子,沾着石灰水梳洗,将麻中杂乱之纤维刷去,留下精细的韧性强的将来做一般笔的内芯,外面再裹上羊毫或者狼毫。父亲做的精工活儿,是刷长短依笔之锋长不等的毫料,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捏紧,持骨刷沾着石灰水细梳,那锋利如钢针的骨梳子,在梳理过程中,再熟练也免不了扎入拇指及食指,顿时鲜血直流。且不说划破之痛,再在石灰水的刺激下,真是钻心的痛。久之,伤口在石灰水的浸泡中发白,再伤再浸,最后拇指和食指的边缘变成坚硬的茧子。各种材料的梳理仅是做毛笔的粗活,重要的是“滚笔头”。只见父亲持一柄小刀片,从梳理精细的麻块或毫块上挑起一片,神奇地在食指上那么一卷,即成为一个笔头。然后栽在放有炉灰的盘子里,笔尖朝上,好像刚刚出土的小笋,排列有序,煞是好看。当然一个笔头的完成不光是这些水活工序,还有诸如选料、处理、切片等有些至今我也叫不出名字的程序。

联系QQ:787272783
 楼主| 发表于 2010-4-20 09: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集序言三

  再说笔杆的制作,多数采用的是竹子,这竹子迄今也不知出自什么地方,只知道父亲常到南方去采购,如汉口什么的。最令我惊奇的是挖笔洞和在杆上刻字,那神奇的刀具竟是父亲自己制作的。挖笔洞时,只见他老人家将毛笔杆放在凳子上,一只手搓来搓去,另一手使专用的刀具从杆一端的中心起,随着杆的转动,听着哧哧的声音,但见竹屑散落,一会便有一个圆圆的深浅适合镶进笔头的洞来。每完成一枝,我都像得到一件精美的玩具而高兴。在笔杆上刻字,可以说是一种创作。笔杆在父亲的手上翻来翻去,等吹去笔杆上刻后的粉末,抹上红的或白的颜色,“七紫三羊”“小楷、大楷”、“小大由之”等笔的名称便赫然杆上。我习书已经数十载,近年尤喜以“小大由之”之狼毫或兼毫作书,甚是方便,有时颇出意外韵致。

   李可染先生有两枚常用印章,印文分别为“所贵者胆”和“所要者魂”。当众书写,一挥而就,对于毛笔的驾驭能力是一种检验,须有一定的实践演练才行。在我上高小升入初中的时光里,赶上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同学们都上街去“闹革命,破四旧,砸烂封资修,批斗走资派及一切牛鬼蛇神”。那年月,大字报满天飞,铺天盖地,文化课没法学,却给了我练习写字的好时机。当时的我也弄不清什么是阶级斗争,什么是革命派和保皇派,什么是队站对了还是站错了,因为字写得好整天地为人家抄写大字报,从而免去了不该有的危险烦恼与意想不到的灾难。不管是红纸、白纸、报纸;不论是大楷、小楷,还是排笔,凡是能用来书写的工具,便蘸上墨汁随意地挥洒。因为是“革命的需要”,不计工拙,也不怕人笑话,当然也没有人去评头论足,倒是练就了书胆和对各种毛笔性能的体验。“善书者不择笔”,不善书者更不知择笔,那时也没有什么好笔,自己也不懂,但真的倒是抄写大字报使我平安度过革命时期,写字的兴趣也更加浓起来。记得中学被下放到村里办的近年余时光,课程简单,都是些工农实用内容,课余也没有可玩的。和我同村的一位同学也喜欢写字,他不知从哪儿弄到一本小楷字帖,现在想起来应是唐人帖,但不知是哪位书家所写。那年冬天,我俩下午和晚上坐在一张破烂的乒乓球台旁,认真地临写足有一个冬季。不过,那个时候我们说是“照着写”,那是我第一次学古人的法帖。现在看来,功夫没有白费。因此,我总是认为“文革”那段日子倒是我练胆、练笔、临帖、闹中求静的好日子。书学离不开书者的经历,人生的经历是书法的丰富。
 楼主| 发表于 2010-4-20 09: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集序言四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指得是,师傅是登堂入室的带路人,领你进哪家之门,如何进门,非名师不可为也。进得门后,你能否坐得住,能否修住行,全在个人定力,朝三暮四是修不得正果的。

  河南书法函授院的开办,使我有幸拜在张海先生门下,开始了书法的真正求学之路,直到今日,以至将来。和先生相交,不论寄送函授作业,还是当面评点,先生总是从书法的最基本的东西说起。如点画的准确、笔应入纸、书体的演变规律等,循循善诱,引人入胜。从没有说啥帖不能临,临啥帖好,写啥能出成绩之类急功近利的话。先生总是给你点出清楚门径,引你进去,叫你安稳坐住,自主修行。从95年张海先生带我与师兄弟们到香港举办师生展即可看出,先生的学生如容浩然、李建业、张富君、洪厚甜、张建才等,其作品无一雷同,风格各异。我感觉最可贵的是,师兄弟中没有一人学先生,但无不都是先生最忠实的学生,这数十年不变初衷。溶入我骨子里的是张海老师的书品、人品、高贵的人格魅力。

  89年9月18日,张海老师在给我的信中写道:我想你还年轻,应严格进行各种书体的基本训练,达到一专多能。反正来日方长,不必太匆忙。90年9月29日,张老师在信中写道:总的来说,我觉得你有急于求成或者说急于“出帖”,因此在大量临写这个过程显得时间短,功力不扎实,往往浅尝辄止,这样妨碍了向纵深发展。我劝你真正下段过硬的临帖功夫,看似慢,实则快。以上意见仅供参考。

  学习书法和盖大楼一样,基础很是重要。一是应坚固扎实,二是要宽大平整,这样才能保证上面的建筑风格和样式的实现。基础决定着大楼的高度。
 楼主| 发表于 2010-4-20 09: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集序言五

  个性强烈的法帖可能会一下子吸引住我们,为之倾倒。但是强烈的风格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我们自己的艺术开拓,很容易成为帖的奴隶,进入一种狭小的空间。犹如盖楼的基础太窄,无法在上面再垒别的东西,或者说是加不上更多的东西。书法之路又像我们平常走路一样,选帖就是择路。大道平坦,走在上边可以自由地做各种姿势,平行、斜进、小跑、快跑都无所谓,兴致到时甚至可以翻跟头。如果感到乏味时,不妨顺路到一些激动人心的地方去看看,欣赏一番,还能再回来,总之不会离书法之“辙”。明确地说,我的书法是不离“晋唐”二字。

  “学习书法也一样,你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想法去做。这样探索,我看不必听谁的意见,成功与否,完全决定于自己的辨识能力。”张海老师这些话,现犹在耳,仍是我书法学习中的金玉良言,他会伴我艺术生命的全程。

  书法乃文人余事,小技耳。没有一等之文章,哪来一等的书法。历数古代先贤,魏晋钟王,唐之颜柳欧褚,宋之苏黄米蔡,哪家不是文坛巨匠,先有的学问,后有的传世书法。而今书家遍地,但凡用毛笔写几天字,都敢标榜自己是书法家,却不知他是做什么学问的。本末倒置,还乐在其中,能给后人留下让人记得住的片纸只字吗?我看靠不住。“退笔如山未足珍,书读万卷始通神”。“书来乞诗要自写,为把栗尾书溪藤”。“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士大夫下笔,须使有数万卷书气象,始无俗态。不然,一楷书吏耳”。(黄庭坚)“中国书法在非常漫长的时间里是历代文人生命的一种自然外化。……把生命外化与生命之美完全表现出来了,它在笔墨的提按顿挫间表现出深层次的生命隐秘部分,这一点,古人做到了,所以我说它很像现代艺术的祖师爷”。(余秋雨)

  学习书法离不开勤奋,深谙笔性,静心修炼,会闹中取静,读无字书,经历人生之书;读有字之书,用书林涵养的源泉,自然流淌出文化人的生命特征,谓之书法。
 楼主| 发表于 2010-4-20 09: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集序言六

  读书是一种好习惯,好的习惯是不断地读好书。读好书使人知不足,知不足就更会去求知,如此一来,人就会越来越谦逊,生命会变得更充实,变得有价值。年龄越大,更觉得学养越浅,总感觉年龄和学养不符,感觉体内还不够充实,因此,得空便练练书法,读点书,这样就好像踏实地有了着落。我喜欢读《论语》及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从事教育的主要是育人,育人离不开《论语》。《简史》是我常读的一本书,已经读了好几遍了,但是仍然想读,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感悟。开始看起来费劲,看多后就好看些,也明白些。读帖也是读书,要读古典、经典之帖。我常读的帖是“二王手札”(包括《十七帖》)、鲁公三稿等。再则喜读字典,读古汉语字典。这些书都包含了原始的、朴素的艺术思想,艺术特征,艺术语言,能为艺术高楼的建造提供坚实而广大的基石。

  生活的经历让我明白,生命中总感觉缺失的东西、最值得补回来的东西是学习、读书。现在还不晚,不能算是太老,有时候还奇想,再去学校上学该多好,再当当学生该多好,系统地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肯定比自学强得多。要把失去的给抢回来,能补多少就补多少,反正不虚度年华就对得起自己。

  朴素的观念大部分得益于乡土,得益于空气的纯净,因为人在这个环境中感到非常的愉快。(丹纳)读经典书能使人处在具有乡土味、空气纯净的环境中,是非常愉快的。
书在书中。书,记录着生命。
发表于 2010-4-20 09:49:06 | 显示全部楼层
同一内容的帖子要放在同一个主题下。发第二帖时,不要点“新帖”栏,而要点“回复”栏,同一内容的帖了就会出现在同一个主题下。
发表于 2010-4-21 23: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学习!~~~
发表于 2012-8-20 15:33:35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3-29 09:10 , Processed in 0.449911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