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赵明

登堂赵明书法篆刻教学集评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6 08:38:42 | 显示全部楼层
  “趙明的古璽在中國也可以算是一等的,樸拙、凝重、舊氣氤氳。趙明的線條感非常好,豐富凝煉,不輕滑但又不滯重。”這是著名篆刻家徐正廉先生對趙明的贊譽。我曾與趙明兄共同受業于徐正廉先生門下,深知徐先生師訓之嚴,對弟子有如此評介,可見對趙明古璽創作的推崇。
  的確,趙明是以古璽創作名世的,在我的印象中極少見過他刻漢印式的作品。趙明贊同石開先生刻印盡早定型的理論并努力實踐之,深研古璽、古印陶二十年,成果豐碩。拿他自己的話說,在一個風格窠臼里盡量做大、做深、做厚。趙明的古璽創作不同于其他任何人,有他自己獨立的品格,這與他的研究、審美、取法等是分不開的。古璽中雖不乏發自天籟的荒率之作,但相當多的作品稱得上精金美玉,對后世的取法方向有著巨大的影響。趙明不隨時俗,把取法的重點放在常人不甚留意的戰國印陶上。戰國印陶屬民間書法范疇,荒率質樸,加之制作流傳過程中形成的偶然效果,變幻百出、氣象萬千。趙明取其高古樸茂、奇肆生動,兼與古璽融合,努力打破古璽創作的程式化,與當代印壇的古璽創作拉開了距離。只這一點,可以說趙明已經成功了一半,另一半當然是作品的高質量。趙明對研究創作的態度十分認真嚴肅。他收集資料不遺余力,一本厚厚的書哪怕只有一個圖例有參考價值他也會傾囊購下,對自己的作品,他更是精益求精,我不止一次看到他對同一方印反復刻磨的記錄。在長期的鉆研實踐中他漸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語言。以線條為例,他用刀不拘成法,單雙沖切并用,線條既有古璽古印陶的高古厚重,又透出舞刀破石的爽健生辣,“道在瓦壁”而不粘不爛。像“金相玉質”一類作品,每一根線條都堪細品,達到這種線條質量者在當今印壇并不多見。
  趙明的古璽印創作,大氣厚重、韻度高遠,荒率稚拙中見機敏,郁勃蒼勁中見精到,形成了他獨有的藝術風格并獲得了印壇的高度評介。他的作品多次入選專業大展并于中青展獲獎,他還將研習古璽、印陶的心得與經驗整理成文,有多篇發表、獲獎,他的專著《古璽。秦印創作解作解讀》由河南美術出版社推出,在專業圈內反響良好。趙明在古璽印的研究與創作方面取得了全面的、令印壇矚目的成就。
  趙明作為當今印壇古璽創作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古璽創作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我有幸先睹為快,拜讀了他《古璽、秦印創作解讀》中的一些篇目,深為他敏銳的藝術感覺與獨到的見解所折服,受益匪淺。尤為可嘉的是,趙明并未把這些經驗秘不示人,他舉辦“趙明古璽印創作函授班”,與有志于古璽創作的印友相互切磋,共同探求。他此舉必然贏得大家的歡迎,為推動當今印壇的古璽印創作做出貢獻!
                 谷松章《氣韻酣足  意味淳厚》1999年《青少年書法》
 楼主| 发表于 2010-5-16 08:3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從發表的三方印來看,趙明布局中較強調印面的虛實對比。如“許子韓”印,中下方求疏,整體上增強了作品的視覺效果。“買賣不成”印,中上方留紅,與前印相比,雖位置不同,效果同樣。古璽文字沒有漢印文字方正平穩的特點,刻古璽形式印于文字處理上含有更多的伸縮余地,趙明深諳其道。如“許子韓”印中,“許”左大右小的處理,不斤斤于一筆一畫,完全是以章法的需要決定,故此種字法的夸張顯得合情入理。
  趙明的白文印,刀法上單、雙刀并施。其單刀非齊派印大刀闊斧似的單刀,雙刀也非刻漢印般的雙刀。讀他的印,可從眾多的作品中窺到在刀法上有自己的追求,即強調行刀過程中的自然隨意性,線條上不事工拙,但質感上多求古趣。因此,我認為他的篆刻作品,其刀法屬刻古璽的刀法,外在的形式和所用的刀法較契合。
          查仲林(河南) 《趙明篆刻批評》2000年1月第1、2期合刊《篆刻批評》
 楼主| 发表于 2010-5-16 08:40:52 | 显示全部楼层
  趙明師從海上徐正廉先生,但從他的印面上卻很少看到徐先生其他弟子所貫有的面目。也許這正是趙明的可貴處,也當是他能深得徐先生褒獎的原因。
  趙明的篆刻對刀法的要求是很嚴格的,我們都能從他的線條中感覺得到。其用刀起止轉折很值得玩味,其映帶呼應、輕重呼應都有微妙變化。他所追求的雄渾和樸厚來自古璽,且能不滑不澀,于當今印壇可稱獨到。《篆刻批評》所刊趙明的三方印作,當以“許子韓”最佳,雖不多作率意,卻能在雄渾中略見散淡。“買賣不成”一印則稍帶些徐正廉先生的意趣,只是整體上略顯凌亂,少一些徐先生收放自如的感覺。“賜茲祉福”一印氣韻尚佳,唯線條的把握上較他其他印作,特別是小印呆滯。
  當今印壇,篆刻已由書畫之附庸走向獨立,觀賞方式也由書齋里的掌上觀步人展廳作壁上觀,使其審美方式、審美特征都有了很大的改變,所以刀痕的直觀反映成為篆刻章法的必要補充。趙明正是抓住了這點,充分利用自己對古璽印的敏感和深悟.順乎刀與線的自然、章法的自然,而又有跡可錄,以完成大樸大雕、適意為悅的追求。
          王慶忠(山東) 《趙明篆刻批評》2000年1月第1、2期合刊《篆刻批評》
 楼主| 发表于 2010-5-16 08:4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我的印象中,江浙—帶的篆刻作者大都水準較高,對待傳統的態度是很認真的,也有較強的創變意識,趙明可以講是這一群體中的佼佼者。說他是佼佼者,是因為他的古璽印刻得不與他人同。
  現在搞古璽一路的作者越來越多,許多印人已經完全不滿足于對秦漢印、對魏晉印,對明清流派印的攝取,但問題是大家往一處擠,風格上難免要撞車,在塑造個性印風上也有模擬的傾向(篆刻風格的模擬是很容易的),只要看看近年來展覽作品便知。而讀趙明的古璽,感覺到他在有意識地與流行的古璽拉開距離,盡管這種游離有難度。但由于他對古璽總體氣息把握很準,印感強,又溶進了自己獨立的思維和表現方法,故較好地化解了這種難度。“許子韓”與“買賣不成”印對線條動靜節奏的表達,筆畫起止處方與圓的下意識交侍,結體的斜與直的對比和互補,用刀凝練程度的體現部是上乘的,筆直的疾遲之變使文字的姿態很有拙趣,但不拙澀,與一般古璽爽捷洗練的風格有明顯區別。求爽易、求拙難,拙而不澀方是高手,趙明是能夠做到的。如果說不足,是接筆處的斷開略多了一些,顯得隨便了一些。“買賣不成”印的章法基本上由“日庚都萃車馬”移植而來,老調常彈,但仍不失是一方好作品。而“賜茲祉福”印相對遜色一些,一般情況下粗朱文是不易刻好的,(相對印面大小而言),粗易笨拙,易俗氣,這是前入的經驗,而趙明能反其道而行之,鋌而走險,說明其有膽識。只是“賜茲”不及”祉福”處理得蒼厚,線質略薄,似剪紙狀。右邊框亦過實,過重,如果處理得有些虛實感,可能好一點。趙明是個聰明的印人,在營構個人風格上是有能力的,我看好他。
           張銘(上海)《趙明篆刻批評》2000年1月第1、2期合刊《篆刻批評》
 楼主| 发表于 2010-5-16 08:43:10 | 显示全部楼层
  趙明是專攻古璽一類篆刻的。說是宗法古璽印,其實他只是在章法形式上對古璽參學借鑒,在用字上他并不囿于印內。漢印模式比較確定,刻漢印一類在形質上容易把握,難處在于精神的表現。古璽印一類形式雖然也有大概的樣子,但比較起漢印來變化要多得多,形質和精神表現都難以把握,所以刻古璽印一路需要作者的創造性。因為其定式不明確,刻古璽容易失敗,也正緣于此。此類印也能得到精采絕倫之作。刻古璽是條險路,同時也是充滿生機,充滿刺激的探險之路,趙明走在這條路上。
  然而趙明的“古璽印”并不純。古璽印文有著特殊的結構和形式,趙明印中多數字法并非來自古璽,也并非都是取自鐘鼎文,而是如吾丘衍所說“以鼎篆古文錯雜為用”,是雜取大篆。這“大篆”包含很廣,包括小篆以前甲骨以后的所有篆書。據我所知,趙明的印得益于古陶文最多。古陶文一方面氣息醇古,一方面是民間之書,又天真率意,這兩種審美特點揉合體現在他的印中。趙明的印去古璽的精謹而得其古奇,去陶文之草率而得其自然。當然他的印中還潛在受其它方面的影響和啟示,不能說漢印在他的篆刻創作中完全不發生作用,只不過他把漢印形式融化在古璽之中了。
  趙明用沖刀刻印,白文多用單刀,求刀意爽駿的“旋律”與自然迸落的“和聲”組成自己的印面語言。細品讀,用刀尚覺姿態少,指端腕底尚須增其微妙變化。然而姿態豐富與風格鮮明、氣象開闊與意味深沉是一對矛盾,如何去做,趙明當如魚游水,冷暖自知之。
          李剛田(河南) 《趙明篆刻批評》2000年1月第1、2期合刊《篆刻批評》
 楼主| 发表于 2010-5-16 08:44:16 | 显示全部楼层
  趙明算是我的學生。說“是”,因為他參加過我的函授。說“算”,因為他刻的風格實際上與我不甚相干,我也實在沒有給他什么有益的指導。但我畢竟得避點嫌疑,經常的說趙明篆刻好,就讓人懷疑是“天下文章屬三江,三江文章屬敝鄉,敝鄉文章屬舍弟,我給舍弟改文章。”所以我只就趙明的篆刻觀說幾句。
  趙明贊同石開先生的刻印盡早定型的理論,我也贊同。篆刻史上早定型的大家和晚定型的大家—樣多,誰也不能說誰不是。值得注意的是:不要為風格所累。篆刻家一旦定型以后,都說要深化,要豐富,但實際上不論初步定型的面孔是漂亮還是怪異,再深化和豐富都是很艱難的。當今有名的篆刻家,當然都在努力深化和豐富,但真正比當初因而出名的篆刻風格深化、豐富的卻不多。提出此理論的石開先生的深化和豐富卻是有的,咱們可以看出這種努力。人不能兩次成熟,定型以后的改變會非常艱難,因此在尚未成熟的階段,還是可以豐富些,少刻意地在某一固定的風格上深化。如果因此成熟的過程拖得長了些,我覺得也是值得的,因為這可能成熟得更豐滿。
  這么說當然和及早定型的“及早”有點矛盾,我覺得這里的關鍵其實不在于早或晚的時間概念,而在于創作的態度,你究竟是要強調這方印是我趙明刻的呢,還是努力要使這方印達到它的最佳效果。也就是說,創作需要風格,但不要為風格所累,風格不是目的,目的是使這方印達到最佳的效果。而這種所謂的最佳效果是從你個人的審美出發的,只要你不改變你的基本線條形態,其實也不至于與你的基本風格南轅北轍的,不必太擔心人說你朝秦暮楚,太幼稚的。
         徐正濂(上海)《趙明篆刻批評》2000年1月第1、2期合刊《篆刻批評》
 楼主| 发表于 2010-5-16 08:4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吾與趙明結識,先見其印作,后睹其人物。其于篆刻,是以秦璽為體,己心為意。用意多慘淡經營,手法卻就熟駕輕;以端樸持重為格轍,自出機杼,顯示其過人的才情。至與之謀面,見其性格樸實,重思索而訥言表,始信印如其人。吾與之年有長幼而實為篆刻同道,因慕其才華睿智而每每對之刮目相看。
  新近,喜聞趙明撰稿《中國篆刻創作解讀(古璽·秦印卷)》,不覺欣喜有加。確信其既有良好的篆刻創作實力,自必有解古璽,讀秦印之“識力”;而將自己長期實踐體悟而來的藝術感知訴諸文字,定能以理解惑,有啟于人。果然――既為“解讀”,趙明的意圖是本著“發現是創造的基礎”這樣一個純正的學識理念,所采取的“解讀”方法,也決非僅憑一己之好惡說天道地厚此薄彼。而是唯恐顧此失彼、極具包容性地著意遴選各具特色,手法迥異的藝術佳制乃至某些美中不足的作品甚至于地道的劣作,逐個加以透析。以“察之貴精”作審視知解。解讀佳作好之所以好的理由,劣制敗之所以敗之病因。借此加以揭示篆刻藝術的本質、旨趣,以及其形式構成的要素和對之作綜合把握的理則,以期實現對讀者“擬之貴似”之寄望。這分明是在稟告讀者:解印、讀印之“識印”,才是篆刻創作的基礎。用趙明自己的話說:“它無異于提壺良醫的望、聞、問、切”,欲想治好印,先應治好病,“解”好“讀”懂古代印章,會通其旨趣理則,恰恰正是治病的靈丹妙藥。
  實踐告訴我們:印之道,貴乎明理。明理,方可進道得道。深而究之,篆刻作為一門藝術,自當以審美為目的,技法為依托,理念為支撐。三者缺一不可。倘若不以審美為目的,篆刻將淪為手技,缺乏藝術魅力;倘若無視技法,篆刻將失去手段,談何藝術表現;倘若缺乏理念支撐,所有表現將徒于形式,喪失應有的意蘊和內涵。或許,這些就是我們理應對篆刻作客觀理性認識中的根本理念之所在。也或許正是作者趙明苦心孤詣,力圖借《解讀》傾吐藝術衷腸的聚焦之點。
  讀完《解讀》,吾深感“解讀”很難,而解讀大批印例尤難。難便難在不雷同,不疏漏,不煩瑣,不偏頗地把不同作品的不同手法抽繹出不同的理則陳述清楚。為此,趙明顯然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唯因其難,故而我們于此誠當倡言“作者苦心,正須識者珍重。”既難,書中不屬故意而是無奈、難免留下的闕如或缺憾,似乎我們只能姑且以任何人均無法填補的思維空間視之。愿同道者慎之,思之,同登理性正覺。
  粗淺的文字,聊以為序。
  二OOO年十二月一日
                                     馬士達《中國篆刻創作解讀——古璽·秦印卷序二》(趙明著)河南美術出版社2001年8月第一版
 楼主| 发表于 2010-5-16 08:46:36 | 显示全部楼层
  近來,我常常看著電腦的屏幕發呆。想談談趙明,卻又不知從何說起。
  趙明來信告訴我,他和妻子雙雙下崗了。這讓我的心緒沉重了好一陣子。他在信中問我:“是否‘窮而后工’就是我等逃脫不掉的命運軌跡?”。我無言以對。
  國人好粉飾的特點幾千年來從未改變,盡管把失業改叫“下崗”,但還是讓無數的工人膽戰心驚。趙明不幸成為其中的一員,他的不幸亦是我的不幸,因為我們是師兄弟,一起拜在海上名家徐正濂的門下。他有困難我也有責任來分擔。不過,你也不要誤會我是一個扶困濟貧的俠士,任何人要搬到我家來住,我都得認真考慮考慮。其實,我所能為趙明做的,只是通過我的文字讓更多的人了解其人其藝。這或許對他有所幫助,因為他的“古璽印式創作函授班”(簡介見諸《美術報》、《書法報》、《書法導報》、《青少年書法報》等)已經在一年前就開始招生了。私下對他的學員了解了一下,其結果是預料之中的,“深深為他的為人師表的敬業精神和凡事認真負責的人生觀所感動”、“堅持針對學員的具體情況,重點突出細節上的指導,把握創作火候”、“他編寫的教材真正稱得上教材,既博征實證,又深入淺出”、“他的教學方法很適合我們”、“我們以為他得大師風范”等等,這是學員們的由衷話語,也是趙明謹記師訓成功做人的回報。至于我的這些文字對他的繼續招生能起多大作用,我現在還不太清楚。
  趙明無疑屬于近年來所涌現出的印人中頗具實力的一位。他所創作的古璽印,既不同于安徽戴武的渾厚爛漫,也不似于浙江蔡樹農的樸拙高古。其作品中始終貫穿著自由浪漫的氣息,但卻不愿脫掉雄渾莊嚴的外衣,這仿佛是穿著睡袍在雪地上撒野。盡管如此,在他雄奇恣肆的背影里還是寫滿了江南文人所特有的儒雅與細膩。這一點,我們從其用刀處便可覓得。其用單刀非北派之大刀闊斧,用雙刀亦非漢印的嚴整光滑。其強調的是用刀過程中的自然與隨意,強調刀法與筆法的契合,所謂“刀筆合一”。從而將線條的質感表現得細致入微,古趣盎然。他貌似不事工拙,任意為之,但要知道表現隨意其實比表現嚴整更辛苦。這需要的不僅僅是一個平和放松的心態,嚴謹扎實的傳統功力也必不可少。趙明在章法的處理上亦有獨到之處,他能把字形完全打開,而后根據字形之大小,挪讓穿插,能做到大開大合,密而不悶,疏而不空。篆法變化亦能入情入理。在趙明的這批新作中,白文印“紫錦之衣”是其白文古璽印式中頗具代表性的一類。該印線條變化豐富,長線條求氣勢而見其渾厚,短線條取其趣而顯靈動。章法與刀法亦各臻其妙,乃是一方難得的佳構。其他作品也都可圈可點,耐得細細品味。
  近聞他準備用兩年時間,為同鄉現代文學家汪曾祺創作《汪曾祺鄉情印履》印集。難得他下崗之人還有這份濃濃的戀鄉之情,他用他特有的表達方式來回報養育他的深情的土地,盡管他的家鄉高郵目前還屬于蘇北經濟欠發達地區。我們期待著他的印履給我們帶來款款的水鄉風情。
  現在看來,決定趙明這一生不是一名刻字匠而成為一位篆刻家的原因,是緣于他的博學與儒雅,是緣于他有豐厚的藝術理論做基礎。在《朱白相間印初探》(首屆篆刻理論研討會獲優秀論文)、《古璽印與古印陶之比較研究》和專著《中國篆刻創作解讀·古璽、秦印卷》的精彩論述,足以讓眾多同行為之傾倒。在李剛田擔綱主編的《中國篆刻技法全書》中,他負責的第一部分——中國篆刻技法發展史略的寫作,現在已經接近完成。對擅篆刻能著文的人,人們總會報有特別的好感。
  或許趙明做一個專業印人比做一個化肥公司辦公室主任更合適,這亦或是命運的使然。總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新世紀的趙明一定會守住這份從容,有一個新的開始。當然,在這里我也沒有必要隱晦要為趙明師兄做宣傳的初衷。只是希望您能理解我的善意。如此,便是我最大的快樂。
             楊中良《堅守從容》2001年2月2日總第二十六期《膠西印緣》
 楼主| 发表于 2010-5-16 08:4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這是一部研究古璽印的專著。所謂的古璽,這里是泛指漢印以前的璽印,其中包括了各種形制、各種材質的印章和印跡,如官璽、私璽,鑄印、鑿印,玉印、印陶、封泥等等。作者在代序《古璽印與古璽印創作》中,表明了是書最大的特點是立足于篆刻藝術創作角度去研究古璽。作者言:“……一系列古璽印研究專著相繼出版發行,但都忙著‘裨補史志之遺佚’去了,不涉及或很少提及‘篆刻精美’”。而這部書則是專論“篆刻精美”的,它不是金石學范疇中的“印學”研究,而是藝術學中的篆刻研究。從貼近篆刻創作和審美實踐來說,作者認為“古典作品的個案分析與現時的創作方向的把握,要遠遠高于重于一般性的學術理論研究。”所以,這部書的目的是通過對古典作品的逐個分析,給當代篆刻創作以有益的啟示,顯然,對古印的這樣研究具有明顯的現實針對性。
  作者的研究立場其一是立足于藝術,通過對每方印的形式分析去重新認識古璽,而不是去考證每方印在金石學意義上的來龍去脈。作者言:“立足于藝術創作觀,其實無所謂古璽或秦漢印,也無所謂真品贗品,關鍵是我們從中會得到什么樣的促動和俾益。”看來,作者的研究虛化了古璽印的金石學意義──“真品贗品”;也虛化了篆刻發展的史學意義──無論是古璽秦漢或是明清流派,而把鏡頭直接聚焦于印面的藝術形式。其二是立足于當代,是站在當代篆刻創作的立場上去解讀古人,去尋求今人與古人審美上的契合點。不是為了贗古,而是為了開今。不是在追求理論的高度、深度及理論的邏輯性,而是把對古代作品的分析認識直接轉化運用于當代篆刻創作。研究立場的第三點,生發于其一其二,是作者的研究表現著明顯的個性化特色。因為是對作品藝術形式的研究,必然是見仁見智,必然帶有個性化色彩。這是趙明對古璽印中蘊含的篆刻藝術美所作的發現、分析、陳述,而不是其它人的。因為是借古開今,其指向是當代篆刻創作。通過古代作品的藝術形式生發出創作意義上的延伸與聯想,這種延伸與聯想必然是具有明顯個性特色的。作者言:“不唯上,不唯書,培養獨立的審美觀和與之相適應的技法手段,對于創作者來說是致關重要的。”作者倡導審美的個性化與創作個性化,這種個性化的立場,雖然不無片面,但片面往往具有深刻,這種個性立場是富于創造的,極具生機的,適合于對古璽印這個礦源的發現、開發和利用。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研究的個性化問題。作者選“右司馬敀”一印,目的是作為一個反面教材。作者一開筆便說:“我并不認為四字陰文‘右司馬敀’鉨是一件成功的作品。”這是作者審美印象的結果,而不是理論推斷的結果。接著他分析該印的失敗之處,主要在兩點,一是“此鉨最大的失誤就在于線條的輕柔全放,溫潤有余,遒勁不足。”二是“刻板是此鉨章法上的一大失誤,四字形體相當,均勻布局,各守其地。”我們如果換一下認識角度,用另一種個性看這方印,或許得出另一種看法:正因為這方印的線條輕柔溫潤,才使之有了自然靈動的感覺,后人吳熙載帶有披削的輕淺的沖刀,正與此類古印暗合;其章法“均勻布局,各守其地”,也可以認為是開漢印平正雍容之先河,印文相對于整飭是手寫體篆書服從印面方寸的結果,把手寫篆書賦以一定裝飾性,成為印面的“適合紋樣”,是美的另一種表現形式。看來“詩無定解”一語,對于印面藝術形式分析來說,也可成為“印無定解”。趙明寫這部書的可貴處也正在于不求完美,不求無爭,而求個性,求真知灼見。對于這部書,讀者以自己的個性去研讀趙明個性式的研究,自然會有不合之處,但這并非壞事,這種不合使認識的角度更加開闊,從而使認識更加深化。這樣去看,趙明對古璽印的藝術分析是可以延伸的,是無限的,其可貴在于其立場與方法,它可以啟發讀者的藝術想象力,而不是教授種種印面形質上的模式。
  談到方法問題,趙明研究古璽印中篆刻之美的方法是豐富的,并且是相互交叉使用的。首先是對每件作品采用微觀分析的方法,對印面的章法布白、線條特征、篆法變化等等方面的每一個細節進行深入分析,發前人之未發。人們往往對這些古代經典之作“熟視無睹”,而趙明的微觀分析把讀者帶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對有些印例作者進行全面分析,而對另一些印的分析則側重于一個焦點上。如對“蒦□窯里人草”的分析,焦點集中在審美的“顯與藏”上;對“匋里人安”的分析則聚焦于“線與面”的關系上;對“平阿左稟”則專論鈐印對藝術效果的影響,等等。作者言:“審美鑒賞本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但可以通過討論局部的一根半線條的有無,啟發幫助我們了解篆刻的整體觀,以及達到目的的具體方式方法。”微觀分析的目的是通過對古代作品的深入發掘,在整體上,宏觀上得到創作啟發。這部書采用的另一個研究方法是對比的方法,通過兩方印或多方印的對比,使其特征凸現出來。“在比較中我們明白一些事理,看透一些事物。”常用的是分類比較:“形式上的相似,提供了比較的基礎。”這種分類是站在篆刻創作立場上的形式分類,而打破了印章史上的斷代分類,如古璽印“大車之鉨”與當代篆刻家韓天衡創作的“十發之鉨”的比較;秦封泥“中謁者”與當代青年篆刻家葛冰華的創作進行比較,等等,可謂論古證今,思接千載。
  第三個方法,是多角度的分析與比較。作者往往打破空間──不管秦楚齊晉;打破時間──無論古今。有時,作者從當代篆刻創作的角度去分析古代印章中的篆刻美,有時,則陳述古代印章制作對其篆刻美的影響。如對“美亭”的分析,通過古印陶的制作方式去分析其線條美的特征及變化:“刀法美,有什么樣的印材,就會有什么樣的刀法。有什么樣的刀法,就會有什么樣的結果。印陶的刻制,爽利的長沖成為主要的刀法,又因為印陶坯質的磨損,加之與之對應的陶器使用,現有殘片的墨拓等等因素,都會影響最終欣賞效果。”又如印例“繇□大匋里奠”,通過對古代遺跡的分析,對當代篆刻創作提出思考:“……但作為文字自身帶來的圓點,為我們今天的創作帶來了有益的啟示,印面外來的圓點、小方框是否需要剔除?美術化傾向的強烈的視覺沖擊和負面影響將會把篆刻帶向何處?這是每個有志于斯的創作者都必需要冷靜思考的問題。”
  趙明對于古璽印的分析,不是金石學家對古印的考證,也不是理論家對篆刻的研究,而是一個篆刻創作實踐者和篆刻批評實踐者對古印的解讀與思考。趙明的古璽印形式的篆刻創作,既有古典的深度,又有形式上的新意,可以說是很優秀的。他從藝術形式上對古印的解讀,最能貼近創作,也可以說是最具有發言權的。通過個別印例的分析,對當代篆刻創作具有普遍性的啟發,是本書的特色,也即其優勢所在。但如果我們作一些苛求,可以提出這樣的反向思考:立足于藝術創作,雖然“古典作品的個案分析與現時創作方向的把握要遠遠高于重于一般性的學術理論研究”,但對許多個案的的宏觀梳理與綜合歸納,從中尋找出一定具有普遍性的規律,對于藝術創作也將產生不可借代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我們雖然不是在做印章考證的金石學工作,但我們可以把金石學的研究成果,運用于古代印章的篆刻藝術研究中,古代印制、印式、用印方式、入印文字乃至古印產生的社會文化大背景,都對古代篆刻藝術的發生和演變具有深刻的影響。對古代篆刻藝術的研究與金石學的研究具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加強對相關學科研究成果的利用,把個案分析進行邏輯的梳理、歸納、推移,將從實證與思辨兩方面豐富、支撐對藝術形式的研究。或許,這將是另一部書的立意。
                            李剛田二OO一年一月于寬齋
                            李剛田《中國篆刻創作解讀——古璽·秦印卷序一》(趙明著)河南美術出版社2001年8月第一版
 楼主| 发表于 2010-5-16 08:49:36 | 显示全部楼层
  趙明負責他比較熟悉的古璽、先秦印,包括印陶和封泥。寫得精微而深刻。比如他解讀“李朝”印,謂此印“朝”字左高右低的傾斜,“最值得關注的是唯一未作傾斜的一條橫直線,就是‘朝’字左下‘十’部的橫線。此橫線為‘朝’字在傾斜中保持平衡立下了汗馬功勞……”。這是創作家才具備的法眼,沒有深入、持久的實踐,我想是看不出什么區別來的。又如他解讀“大車之璽”時說:“準確、真實、客觀的鈐印標準卻不一定和藝術審美標準相吻合”;解讀“會其璽”時說:“因意外,人生才有了不一般的經歷;因模糊,藝術才有了滄桑感”;解讀“榆平發弩”印時,作者列舉了“正方”和“反方”對同一印、同一處都可以言之成理然而相背的看法……這些解讀,無疑有著美學和哲學意義上的思考,但作者并不以我們常見的美學和哲學的面孔示人。沒有那種高頭講章,倒反可以引人作親馨的思考。
                                     徐正濂《中國篆刻創作解讀——古璽·秦印卷總序》(趙明著)河南美術出版社2001年8月第一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4-25 15:56 , Processed in 2.713204 second(s), 15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