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3269|回复: 450

【当代实力派书家系列提名展】尊古出新——苗培红书法艺术大型网络展(优质回帖有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14 13:46: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当代实力派书家系列提名展】



尊古出新——苗培红书法艺术大型网络展

与爱人.jpg


苗培红与夫人





苗培红艺术简介


        苗培红,又名培轩,号子牛,山东邹平县人,1949年生。1997年8月至1998年7月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学书法硕士生课程班。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国展评委、中国人民解放军美术书法创作院艺术委员,大校军衔。

        其作品在全军多次入展获奖,并入展全国第二届正书展、全国首届书法扇面展、全国第七届中青展、全国第六、七、八届书法篆刻展、首届兰亭奖,获全国第十二届群星奖铜奖、全国第二届楹联展银奖等。
        1999年2月、2001年1月分另在山东淄博、潍坊市举办个人扇面书法作品展,2002年7月在兰州举办个人书法展,2004年7月在合肥举办书法展,2005年10月在济南举办个人书法展。作品被中南海、全国政协、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毛主席纪念堂、军事博物馆、广东博物馆等艺术馆及友人收藏。多幅作品被党和国家及军队领导人作为礼品送与外国领导人及友好人士。1997年,中央电视台播放了其书法艺术专题片。论文《晋南朝人书论的历史地位》被收入《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全国书法教学学术论文集》等。曾出版《苗培红扇面书法艺术》、《苗培红书法集》、《苗培红书素书》等。

         参加过多次全国及全军书法篆刻展览评选工作,为“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书法展览”、“第二届兰亭奖”、“第三届兰亭奖”、“全国第六届楹联展”等全国展赛评委;全军第二、三、四届书法篆刻展览评委。



在线互动,优质回帖有奖



经与苗培红老师商定,对高质量回帖,将择优赠送签名作品集,届时还将从高质量回帖中选出5---10个优秀回帖,请苗培红老师题写斋号或小品。

您发出的任何一个回帖我们都会认真阅读,请不要重复相同内容的回帖,更不要恶意灌水!谢谢合作!

提倡用心回帖,特别倡导能够独立成篇的文章!高质量的、具有真知灼见的原创用心篇什,将有可能获得苗老师的小品。







相关链接




(已结拍。20000元成交)

 楼主| 发表于 2010-6-14 14:02:3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部分——名家评说

典秀、平和、儒雅

李铎


苗培红同志在书法艺术上执着追求高雅的格调,典秀的风格,平和的气质,儒雅的的风韵。他从对古典书风的融合化用里,传达出一种清静中和的气息。“清静”作为艺术上的一个审美命题,在书法艺术上具有独特的意义。“书法清气,自然脱俗,书写静意,必致雅境。”培红同志正是那种性情恬静、不激不厉、修养有素的人,他是戎装在身,却不乏儒雅风度,他那种不事张扬、不浮不燥的个性,使他深得作书之理。
我常说,学习书法,有四件不可缺,即兴趣、勤奋、悟性、路径。培红同志四件俱备,品高志成,尤以其过人之聪和非凡之悟,沿着继承与发展之路,潜心研习,脱俗升华,这是可喜可贺的。


                                                                  ——摘李铎先生在苗培红济南书展中的讲话



2007年7月8日,苗培红接受当代书法网采访:图为夜语风荷与苗培红在工作室合影


2007101721045324057.jpg



相关链接:

杨之:清新致雅 潇洒飘逸——苗培红其人其书

【风荷访名家】月光照进朝北的窗---探访苗培红工作室

【风荷访名家】翠微斋纪事

【风荷访名家】翠微斋周末
 楼主| 发表于 2010-6-14 14:07:26 | 显示全部楼层
奇文妙书法 品雅自风清

——《苗培红书素书》序



林岫






《苗培红书素书》序六篇是一部古代兵书,旧称黄石公撰,宋代张商英注。此书主要取老子之说,称解道、德、仁、义、礼等深蕴,语言简练,意多警策,亦可作修身养性的清言读物,故宋以来常为文人雅士所征引。其中一些精金粹玉,诸如“才足鉴古、博学广知、有道则吉”之类,也常为书家墨客书幅、刻铭或用作印语。
黄石公,乃秦时一位神秘高人。相传汉张良刺秦始皇不中,逃匿下邳,在圮上遇一位老人,老人以《太公兵法》授之,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后十三年,张良随汉高祖过济北,果然在谷城山下觅见黄石,取石立祠纪念老人。世人遂称圮上老人为黄石公。此事可见《史记·留候世家》。黄石公所授之兵书,汉以来千年不见,至宋方有张商英作序注释之《素书》问世。关于此书之来由,据张序说“黄石公《素书》六篇,按前汉列传黄石公圮桥所授张子房《素书》,世人多以《三略》为是。传之者误也。晋乱有盗子房坟于玉枕中获此书,凡一千三百三十六言,上有秘戒:不许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传,亦受其殃”。虽然张序说得言之凿凿,又神秘非常,但世间仍置疑此书真伪。宋本朝陈振孙《直齐书录·解题》就曾经指疑此书为张商英依托之作。虽然真伪公案至今未断,但此书确属奇书。不读,遗憾;不解此书本事而读之,亦是遗憾。
今有中年书法家苗培红以三种书体写成此书,奇文章与妙书法合一观之,真让人爱不释手。选书《素书》,已先见书者审美情趣的清淡高雅,又以三体各擅其美地出此清卷,应属难得。
此书的序文部分用小楷写成,融入了二王笔意,兼是赵子昂“花舞风中、云生眼底”(张谦评赵语)之神采。用中楷书写的素书韵言,笔下有褚遂良《雁塔圣教序》潇洒飘逸之风,不难知他近十年研习的付出和收获。正文是此书核心部分,用他独具风格的行书书成,笔势遒劲舒展,清雅有致。较前几年所见苗培红的行书作品,更为老练成熟。
已卯(一九九九)岁冬,苗培红出版过《苗培红扇面书法艺术》一书。我辛已得见后,曾在扉页上题过一首诗,诗曰:“自然佳致笔悠哉,灵性原须大雅才。开卷闲闲如持扇,清风随手喜徐来”,即对其“自然佳致”的书法作过评价。四年弹指,其书艺又上了一个台阶,岂易事也哉?
京剧艺术家张君秋先生教诲戏校学生曾说,“戏校学戏,是一个台阶;登台唱戏,又是一个台阶。唱几年后能博满堂彩,是一个台阶;唱十几年后还能博满堂彩,又是一台阶。俱是台阶,越往后越难”。此语不啻艺界通用之菜根谭。
苗培红钟情于书,作为部队一名师职干部,于纷繁之余砚耕勤作,取得了今天的成功,没有锲而不舍的毅力,没有执著的追求,焉能登此台阶?
苗培红待人谦和,又诚实好学,正如李铎先生所说,“其人品高志成”。在学书上,他痴心研习《圣教序》十余遍,受益匪浅,书艺愈进。他深悟二王境界太高,学二王太难。二王书刚柔相间,动静相宜,又变化万千,韵致天然。从古至今学二王者无数,可以说千人千面,万人万象,但是得其仿佛,易;得其真髓,大不易。所以,欲功成二王,必须在神采之外还要把握一个“韵”字。这就是二王书之真髓。
苗培红能得悟于此,足见其功成方圆。如此看来,悟者先工,应非虚言。“学问之道,唯虚乃有益,唯实乃有功”(明代《木几冗谈》语)。现在,苗培红走的正是这样一条谦虚有益、务实有功之路。手从心妙,是蒲团修炼悟道之后的飞跃、成功,自然不易。愿此书的出版,能给书界的读者打开又一扇了解苗培红书艺的门扉。我想,有此更上台阶的飞跃,也足以使艰辛付出的笔耕者大获欣慰了。
癸未季冬初四夜于灯下
                               (林岫先生为中国书协副主席、北京书协主席)

 楼主| 发表于 2010-6-14 14: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苗培红先生书法座谈会的发言

李铎




各位领导,同志们,朋友们:
苗培红同志书法展览在济南开幕,我表示衷心祝贺。
苗培红同志的书法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他的影响越来越大,威望越来越高。他执着追求高雅的格调,典秀的风格,平和的气质,儒雅的风韵。他从对古典书风的融合化用里,传达出一种清静中和的气息。“清静”作为艺术上的一个审美命题,在书法艺术上具有独特的意义。“书法清气,自然脱俗;书写静意,必致雅境。”培红同志正是那种性情恬静,不激不历,修养有素的人,他是戎装在身,却不乏儒雅风度,他那种不事张扬、不浮不燥的个性,使他深得作书之理。今日展览获得如此成功,正是他这种执着追求、鲜明个性、高尚人格的体现。人们不是说“书如其人”吗,看苗培红同志的书展,就自然会有这样的感觉。

苗培红同志获得今日之成就,与他平素的执着用功,是密不可分的。我常说:学习书法,有四件不可缺,即兴趣、勤奋、悟性、路径。培红同志四件俱备,品高志成,尤以其过人之聪和非凡之悟,沿着继承与发展之路,潜心研习,脱俗升华,这是可喜可贺的。
我再一次祝展览圆满成功!谢谢。
                           
                                                                                                 (2005.10.18)

当代书法网一直以来得到苗老师的关心与支持。2007年,当代书法网首届有奖征文活动,得到了苗老师的大力支持。图为苗培红老师为网站题词和为当时的征文活动提供的奖品。

2007812172031572.jpg 200781218511898.jpg 200781218116500.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6-14 14:3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苗培红先生书法座谈会的发言


郭连贻




培红先生这个书展,使我很受教益。在当今书坛有所谓张扬个性的时风流行。培红先生却以其温文尔雅,富有文人气、书卷气的作品展示在我们面前,使我们能够分享他的成果,机会难得。所谓张扬个性必然鼓努为力,乃至剑拔弩张,造作多于天趣。书法毕竟是文之余而不是武夫上阵。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离开传统文化谈书法,等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我没有亲眼看到,但听同乡说,培红先生自出版书法集《素书》以来,勤于攻读,于诸子百家多所涉猎。变化气质,陶熔经史,培红先生的此次精品展足以佐证其书法的内含气韵,已越过技法而进入另一境界,此即庄子所说“技近乎道”。倘若我们并不反对“技近乎道”的形而上,那么书法这门极其抽象的艺术,便不是仅靠技艺而能获得成功。苏轼《跋秦少游书》:“少游近日草书有晋人风味,作诗增奇丽,乃知此人不可使闲,遂兼百技矣;技进而道不进,则不可,少游技道两进也。”培红先生此次书展,可所谓“技道两进”。
                     二00五年十月十八日

                          (作者为山东文史馆馆员 著名书法家)





相关链接:

大布之衣太古风——布衣学者郭连贻80华诞庆典暨书法作品网络展
 楼主| 发表于 2010-6-14 14:3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培育典雅

——苗培红书法随感


中国美协副秘书长 张旭光






典雅是需要培育的。
八十年代初我在北京军区政治部当干事,苗培红在司令部给军区首长当秘书,虽然相识,但交往甚少,只知道几个秘书喜欢书法,也不知道苗培红是何状况。到九十年代初苗培红在北京卫戍区某师当参谋长接触几次,有所了解。九三年他参加书协培训中心首期培训,结业成果展获得二等奖。当时他一面尚武,一面习书,每天临习到深夜。那种痴迷和投入深深地打动了我。九七年他又读欧阳中石先生办的首期书法硕士研究生课程班。之后,他基本上是放下枪杆子,拿起笔杆子,潜心研习书法,日有所长,十年中他十余次在全国大展中入展获奖。二零零三年中国书协与合肥安美集团共同举办全国《纪念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书法展》,苗培红与我一起参加了评审,评审结束后他与方茂鸿举办了书画展。当时二十多个评委都参加了他们的开幕式,并给予一致好评。段成桂先生说,他先后看了三趟,连声称赞小楷、小行书写得好、写得好。我亦有同感。二零零五年苗培红又在济南举办了个人书法展,当时我代表中国书协前去参加开幕式表示祝贺。开幕式上李铎先生、张业发先生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我感到这次济南展与合肥展,才时隔两年,又有了大的提高和飞跃,典雅之风迎面而来。
在书坛上,近二十年与苗培红接触,对他的书法首先感到是基础好,我以为他的书法进步快,不断迈上新台阶,有三个方面非常重要。第一是,他学书的路子很正,宗师二王,锲而不舍,不受干扰,不跟时风,初衷不改,努力实践着自己的审美追求。这二十年的学习过程中,他能沉下心来潜心研习书法,坐得住冷板凳,不浮躁,学书做人的心态好,十分难得可贵。什么事情都是“心诚则灵”,长期的审美追求和文化浸染,也是一个“明明德”的过程,其内心世界的光明被不断敞亮出来。因此,军旅生涯四十年的苗培红,不但没有了霸气,反而文质彬彬了很多,文人气质十足了。正如九九年李铎先生对苗培红扇面作品集作序中指出的那样,“培红同志戎马倥偬之余习书,经年不辍。余尝谓凡习书成者,有四件缺一不可,即兴趣浓、勤奋好、悟性高、路子对,培红同志四件俱备,品高志成。”
第二是他宗师二王追求典雅、品位高。一千多年来书法者没有超过二王的,也没有绕过二王的。“晋人尚韵”,苗培红他宗师二王,全力追求晋人的神韵。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追求平和自然、含蓄委婉、则柔相济、尽善尽美的境界,是他唯美主义的理想。在这个理想下,体味和展示着晋人不激不厉、婉而愈坚、飘逸而沉着、婀娜愈刚健的中和之美。
第三,注重从小楷中练笔性、练眼格,为典雅之风提供资养。魏晋小楷,无论仲繇,还是二王,至今依然是书法文雅之高格,是提高书法典雅之风的重要资源。包括智永楷书墨迹,还传承着二王笔法。培红长期浸淫之中,不断深入地体味其高尚与典雅,甚至优雅与高贵。不仅小楷精到文雅,而且为其行草书的典雅追求,不断提高着资养,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笔性与眼格。我们看他的小楷千字文,因为融入了碑的用笔特征,更加厚重、劲键,干净利落,透着一种清新的气息。尤其是在楷书作品中掺加一些行草字体,使本来安稳沉静的书体,有了动感,活了起来,透着一股生命的力量。苗培红还有一个优点,即时刻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是真正懂书法者共同的优点。因此,他总希望不断增加学养,不断完美自己。我十分赞同。
 楼主| 发表于 2010-6-14 14:36:10 | 显示全部楼层
尊古而出新
——谈苗培红的书法艺术
康征
苗培红是一位纯粹的书法家,所谓纯粹是因为他的书法艺术有自己一惯坚持的创作思想,那就是遵循古法,立志创新。他的书法风格是在传统的旗帜下展现出来的,因此有着坚实的基础和深厚的渊源。我对他书法艺术的关注是在一种文化的背景下开始的,这种文化就是典雅方正的精神风范。
在认识苗培红之前,我曾经在某个杂志上读过他关于中国晋化书法风格的论述文章,说实在的我并没有仔细阅读他的立论和论证,但是他对于晋化书法的关注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我认为在当代流行书风劲吹的当口,他能独持己见,追根求渊,关注晋代书法,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研究中国书法,最终都能在晋代书法中找到历史的渊源。中国历史上的晋代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文人们在社会变革的夹缝中跳舞,书法艺术往往和个人的行为艺术结合在一起,荡涤出与社会不法调的音符。我们也往往从晋代书法家那含泪的狂笑中感悟书法艺术的性情和理法,狂放而不失法度,端庄而不失玲珑。在当时中原沦陷,士大夫南迁,触故国之思,睹江山之美,志轻轩冕,俗尚清谈的大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下,书法一道出现了巍巍大成的高峰时期。西晋陆机的纵任奔逸,王羲之的动静适度、王献之的流畅激越,王殉的潇洒风流都已经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风格。
20世纪80年代初期苗培红从“二王”人手开始了他艰辛的艺术探索,尤其对《圣教序》用功甚勤。在某种意义上讲,苗培红是一个风格论者,他对于传统书法的崇拜与临摹是建立在对风格尊崇的基础上的。他几乎遍临了晋代的著名字帖和一些文人的手稿。再加上他特有的性格因素,在不断的积累和积淀中,逐渐形成了他现在的书法特点。一切艺术都具有时代的烙印,因为是受社会文化的大背景所影响的。他的书法第一在字型上拥有了自己独立的形象塑造语言,他采取了字型的横式,字与字之间的距离疏朗而富有节奏感,沉稳而飘逸。他的技法娴熟,挥洒自如,法度隐藏在字里行间,不费千斤而自得风流,第二,由于他长期担任中国书法家法会教育委员会的副主任,在教学的过程中他的书法风格逐渐被大家所认可,有很多人在追求他的风格而不能得其真谛,这是因为他的书法之所以有今天的风格,是他对诸多书法风格的理解和实践,他把传统书法的风格个性化了:第三,在我感受中,他把人的标准看得比书法的标准要高,平淡而不平凡,淡雅而不自赏,以致多年的执着终于得“放下”境界。他的性情与精神的修养和他的书法艺术的修养是同步的。他先得自我之气,后得书法之韵,尊古而创新,是值得后人借鉴的。
书法艺术是人类争取自由和自我价值的精神活动,这种艺术形式的精神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因为书法的根深深地扎在古老的东方文化的厚土中。我们都应该在对古老或经典的无限崇拜中寻找我们新生的机缘。这一点,苗培红已经做到了。
(康征:北京画院美术评论家)
 楼主| 发表于 2010-6-14 14:37:36 | 显示全部楼层

张业法在苗培红济南书法艺术展上的讲话
(摘  录)


苗培红先生自幼即接受博大精深的齐文化涵养,出身书香门第之优越家教。多年部队工作的艰辛陶冶,造就了他温文尔雅、细致精微、处事沉稳的性格。他的书法研习旨归也选择定位于“二王”贴学这一最为精典之路为主航道。古人曾有诗云:“世人皆学兰亭面,欲换凡骨叶金丹”。可见学“二王”书法,得其仿佛易,得其真髓难。培红先生学“二王”书,深悟必须在神采之外,把握古人书法的神韵。寻求得“二王”书真髓方能成二王。他的书法用笔一丝不苟、应规入矩、清秀飘逸、典雅高妙。使人感到其儒雅之风,扑面而来,那种简洁、自然、赏心悦目的线条,让人心静和感动。

培红先生之所以在书法艺术成就上取得骄人的成绩,原因是多方面的:他谦和淳朴、儒雅沉静,形成了他得天独厚甘于寂寞、好学善悟,对事业近乎宗教性的执着追求的性格;在书艺上能取法乎上,追求不激不厉、平和自然的中和之美,按照古人“察之者尚精,拟人者贵似”的要求,使自己的个性书风不断升华和独立起来,使人熟悉了这就是苗培红书法。再是他超常的勤奋与自信,多读书、勤思辩,感悟书法的真谛,不断追求书法尽善尽美的境界,也是他书法取得成功的至胜法宝。
                                                         

                                                                                 中国书协副主席、山东省书协主席  张业法
                                                                                                     2005年10月18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4 14:3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养静雅之气 开中和书风
——读中国书协理事、军旅书家苗培红书法作品

苗宝今


中国传统书法的艺术之美,是靠一代又一代砚田跋涉者们不辞劳苦而创造出来的。军旅书法家苗培红,就是这样一位知难而进的跋涉者。
为寻觅书法传统的真谛,他曾下苦功夫数十遍整体临写二王《兰亭序》、《圣教序》,写陆机《平复帖》,写钟繇《荐季直表》,写欧阳询《九成宫》。在临池中深入学习古人法、韵、情、势在书法中的运用,在学书中注重自己情感与古人的神理融合,在师法传统的基础上积极追求自我。
苗培红作品的显著特点是取法高古,精微于道,饱含古韵,感染力强,被当今书法名家誉为“开了一代中和书风”。其楷书以欧体为基,小楷为妙,直探羲献,清纯雅致,古趣盎然;行草书典雅醇和,俊逸潇洒,用笔含蓄,锋中笔圆,转折处或意于圆或出以方,点画爽利,珠圆玉润,意态高华,起笔略露锋芒,收笔妍而隽秀,回锋婉转含蓄,精致蕴藉,藏不尽之意于书外。
画坛大师李苦禅曾说:“艺术是作者人品思想性格的自然流露,甚至是无意间的流露。” 苗培红深谙此理。他认为,作品既是书者的代言,更是作者心灵的写照。他追求的是创作过程中情绪的放松和心意的自然流露。“清静”,作为艺术上的一个审美命题,在书法作品中具有独特意义:清纯,则自然脱俗,静雅,则诗意必至。惟有心静意专,笔下才能生发出超然的情趣来。苗培红书法作品中的优雅、和谐、均衡、从容,正是他继承了传统文化中安祥平静的中和之美;正因为他审时度势地把握书风,以“清静为本”的思想作为自己创作的主旨,以平常心写平常字,使他在书写时轻松自如,笔有缓急,墨有枯润,体有奇正,通篇洋溢着文质彬彬、潇洒自如的君子之风。
苗培红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客座教授,曾先后8次在中国书协举办的书法大展中入展并获奖,4次在全军书法大展中入展、获奖,多次举办个人书法艺术展。
 楼主| 发表于 2010-6-14 14:4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手枪换成大毛笔
孟庆星



苗培红先生是当代书法名家,作为同乡,笔者未曾与他谋过面,而时常引起我遐思的倒是他作为军旅书家的出身和经历。
苗培红先生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同龄,1968年从军。笔者曾读过一篇山东籍军旅作家莫言回忆少年时候的文章,他说当年之所以当兵、当作家,就是因为有人告诉他当兵、当作家可以过年吃上饺子。苗培红先生当兵的时候,莫言还是高密东北乡的一个乡里小伢子,我想前者当年当兵的期待值只会比后者的低而不会高。
苗培红先生入伍的年代正是崇尚绿色军装的时代。笔者小时候本村的一位长兄入伍之后当了军官,回家探亲时,穿着有几个兜的军装,腰里别着一把小手枪,要多神气有多神气!我不知道苗培红先生当年腰里的那把小手枪初次换成舞文弄墨的毛笔时,当他回乡探亲时他和他的邹平县的老少爷们又有一番怎样的感想。但不管怎样,像苗培红、莫言等这样的农家子弟在特殊的年代借军旅生涯而一步步圆了做文艺家的梦想!
我想让苗培红先生那把小手枪换成大毛笔,其最大的契机大概是师从李铎、欧阳中石、张荣庆等老一辈书家习书的经历罢。
苗培红先生书法走的主要是帖学的路子,从其作品可以看出,二王、欧、褚诸家及米南宫、赵子昂等是其习书的主要着力处。这种习书路子培养了他精雅而遒劲的古典审美意识和追求。这种习书路数说来也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笔者认为苗培红先生书法所透出的平而不平之处正是其对经典反复锻造提炼后,将精度保持在那股古典的优雅萧散的韧度之上的结果。苗培红先生以行、草见长,这种特点在其小楷中表现得尤为充分。他的小楷用笔精致,一招一式看似经意,但细细品味其笔意则又清和散淡,透出的是春梦了无痕式的悠长意味。苗培红先生的优雅萧散与其说是一种创作追求,倒不如说是一种生活态度,在当代浮躁的社会中,保持这份心境确实需要一种定力。
苗培红先生的楷书多兼行草笔意,或称之为行楷亦不为过,其连笔引带挥运之处,幻态时现,如白鹤飞过西窗,故其书法精雅而不失灵动。
当代书法创作中,笃定于纯帖学的并不少,同样是追求古典的精致典雅,但表现却又各不相同。有的故作摇头摆尾、忸怩作态,自足于用笔的小动作;有的脂粉气十足,脆弱不堪。苗培红先生的书法精雅但不失质朴,凸显了浓郁的军人本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4-24 21:22 , Processed in 0.549392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