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值班编辑

【当代实力派书家系列提名展】尊古出新——苗培红书法艺术大型网络展(优质回帖有奖)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4 14:44:21 | 显示全部楼层
无瑕人品清如玉
欲栽大树柱长天
——苗培红书艺人品
■得-


每当我读《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系列作品集·书法卷——苗培红》中的书法作品时,我都如置身于峰恋秀丽的山间、葱郁茂盛的松林或流水潺潺的溪边,虽没有水流急湍,险象环生的景象让人惊心动魄,但我依然感受到溪水碧清、折复绕山以及“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的美妙,感受到悠然自得的美好的心境。
现为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协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的苗培红生于1949年,山东邹平县人。他自幼酷爱书法,入伍后依然痴心不改,几十年如一日醉心翰墨、潜心研习。后来,他又得到欧阳中石、李铎、张荣庆诸先生的悉心指导,书艺大进。其楷书主攻欧、褚,行书师宗“二王”,于《兰亭序》、《圣教序》用功尤勤。其书风典雅清秀、刚柔相济,具有浓厚的书卷气。他作大字重架构,用笔简约,俊逸超迈,有古君子之风;作小字,则轻灵剔透,偶有逸笔洒落而出,清秀之美近乎极致。
苗培红为人谦和,说话行事,不激不厉,不骄不躁,从容不迫,这些都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充分地显示了出来。他始终把握自己的书法艺术的目标,发微探幽,择精撷英,潜入深处,洞察入微,积极进取。他坚持既定的目标,自我发挥,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这个过程是他创造书法艺术和创造人生最高境界的体验过程。因此,苗培红的书法作品展现在人们的眼前是:用笔谨守法度,笔笔有典;线条流畅婉转,刚柔相济;用笔干净利落,清雅有致。结构造型飘逸俊秀,严谨平正,字字有景,高妙典雅,灵动活泼。大自然是最杰出、最富创意的艺术大师。苗培红的作品,体现了自然之美,又契合了自然之道,因而观他的作品,更强化了我对“天人合-”这种大自然观和书法艺术观的信仰。
从苗培红的书法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刚柔相济为法,柔中寓刚为上”的老庄哲理。他把书法艺术的用笔、结构和自己的思想情感结合起来,把书法艺术的凝重飘逸和风流潇洒融合起来。他的书法作品,笔随情转,故而显现出的神韵、风骨、气质,都是他人格涵养和学识素质的映射。苗培红以他经年砥砺而成的笔墨工夫诠释着自然,诠释着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诠释着艺术创作的高格高。
“无瑕人品清如玉,欲栽大木柱长天。”书法艺术之道,上综古法,下启新风,取法无边,思悟无穷。-个书法家,只要能在历代书法经典中不断探幽,悉心体会书法艺术的文化内涵,把握并接近书法艺术语言的本质,就会在创作中体现出不俗的风采和神韵。苗培红作为一个有成就的书法家,其待人朴实笃厚,为学广征博取,不被身外之物所诱惑和困扰。这些都是深为书坛中人所钦佩的地方,也是他不断取得新成就的前提。
苗培红乃行伍军人,曾担任首都北京安全重任的某师师长。他不贪官、不图利,憎恨沽名钓誉。为了自己至爱的书法艺术,他冗务尽除,一心一意研究历代经典书法艺术。这一抉择造就了他的人格魅力,也造就了他书法艺术的力量。“格超梅以上,品在竹之间。”(清黄易语)苗培红的书法作品是真实的书写着他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在净化着我们的灵魂。

发表《中国书画报》第2版书法版 2010年2月13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4 14:45:5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部分——苗培红文论

苗培红.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6-14 14:47:13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批评要真、准、实






●苗培红





书法批评和其它艺术批评一样,都是一种对艺术的判断和评判。这种判断与评判,具有对艺术的肯定与否定,无疑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尤其是大家名家的批评,这种作用影响会更大。所以说,艺术批评以及书法批评都应以认真负责的、严肃的态度面对被批评者。因此,批评者应把握三个字,即“真、准、实”。
“真”,面对被批评者,批评者要真心、真诚、真情地评判他人的作品,没有水份,没有泡沫,体现一种热心帮助别人的态度,而不是应付,不是虚心假意,更不要害人。
“准”,便是对被批评者的成绩、优点、长处,肯定要准,对存在的问题、缺点、不足指出要准。大多数书家认为,现在的书法批评基本上不是友情赞扬,便是流于经验性的否。这样一来,天平的法码一倾斜,便失去了客观的评判标准。
“实”,便是书法批评者一定遵循实实在在、实事求是的原则。要做到这一点实在太难了。有些人,对朋友碍于情面,对其人其书狂作评论,漫无边际,整篇是“表扬与自我表扬”相结合,读完他的文章,真使人倒味口。有些明白人,虽感到被批评者的东西不堪入目,作品低劣,但吃了人的嘴软,拿了人的手软,还是要说一些过年的话,违心地夸大其辞,吹捧一番。这种人有损自尊。还有些人,不
书法批评的游戏规则,仍喋喋不休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如对写帖一路的人,称为“具有阳刚之气,气势磅礴,大气……”等等;看到一些写碑的人,便认为歪歪扭扭,不会写字;而对自己初学乍练的钢笔字,说是老百姓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等等。总之,书法批评做到真、准、实太难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6-14 14:48:41 | 显示全部楼层
楷书临习浅窥
苗培红




我学楷书没有固定在一家一体,颜、柳、欧三家都临过,后来又写了一段时间的褚遂良,也临过《张黑女》;小楷学过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王献之的《玉版十三行》、赵子昂的《汲黯传》及文徵明的小楷等。6年前的“非典”时期,我用1周的时间临了赵子昂的小楷《汲黯传》。在后来所出版的《素书》作品集中,其前言就是用《汲黯传》的笔法来完成的,《素书韵言》则用褚体写成。习书至今,一直未放弃的是唐怀仁《集王圣教序》,日课临帖不算,整篇也临了几十遍,但总感到有差距,难以临好。
楷书是学习书法的基础。这是相对行草而言的,因为楷书法度森严,其笔法囊括了笔法领域的基本内容。古人云“楷如立,行如走,草如跑”。犹如一个人不会站立,便不能走;不能走,便不能跑,否则就会摔跤。实践证明,学好楷书对于学习其他书体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先学行草不是不可以,但会缺乏对汉字书写法度的把握,放开容易收拢难。苏东坡《论书》有谓:“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孙过庭说:“草不兼真,殆于专谨。”将楷书作为学习书法的基础是历代书法家从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是大有道理的。
学楷书可以增强笔力。古人作书强调用笔提按使转、抑扬顿挫,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会用笔。这与那种平推直抹、软弱无力,毫无法度的用笔绝对不同。就书法本身而言,“力”是具共性的美,无论何种风格的书体都必须以充沛的笔力来作为后盾。“力” 虽有刚柔、虚实、动静之分,但必须以沉着为本。梁谳《学书论》说:“学书须临唐碑,到极劲健时,然后归到晋人,则神韵中俱有骨气。否则,一派圆软,便写成软弱字矣。”从此语可以看出,不下功夫去提高笔力打好基础,即便笔性很好,其笔画也是飘浮、浅薄的,难窥书法堂奥。
学楷书可以提高对汉字结体的严谨把握。初学书者把握汉字的结构、间架无疑非常重要。启功先生从学书先后和深浅的意义上强调“以结字为上,用笔姿态副之”。启功先生的这一结论,从美学原理上论证了汉字结构的“黄金分割律”。他认为,点画的肥瘦并不能解决汉字结构的问题。因此,他提出“乃知结字所关,尤甚于用笔也”。其有诗为证:“用笔何如结字难,纵横聚散最相关。一从证得黄金律,顿觉全牛骨隙宽。”从我学书的历程来看,感到楷书是学书者无法逾越的鸿沟。
虽然我对楷书的研究不够深入,但经过多年的学习,得出以下几点体会:
一、把握楷书结体的基本原则。书法讲结构是对笔法而言的,笔画的起收是笔法,笔画的组合是结构。它们虽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但各有区别、独立成规。就结构而言,古人将汉字造得非常完美,要体现这一点,必须在结体上牢牢把握千年来所总结的一些基本法则。即重心平稳,平衡对称;突出主笔,主次分明;中心紧凑,四周伸展;平行等距,布置均匀;上紧下松,左紧右松;避让照顾,避免重复,等等。
二、注重研究笔法。笔法是指点画形态及变化的方法。书法的点画形态始终处在变化之中,但这些变化必须受到规则的制约、必须控制在法度的范围之内、必须遵循对比统一寓多样统一的形式美基本法则中。这种变化是有节奏、合乎情理、不逾规矩的,顺其自然,笔调统一变化。说实话,书法想在符合规则的情况下弄出一点变化都难。《周易·系辞》说:“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潘天寿先生曾说过:“凡事有常必有变。常,承也;变,革也,承易而革难,然常从非常来,变从有常起,非一朝一夕,偶然得之。”
三、注意参差。楷书的基本特点是方整、沉稳、安静,虽然在书写中一个笔画的结束是下一个笔画的开始,即常说的笔断意连,可以让人体悟到动感,但给人的视觉是安静、平稳的。我在楷书创作中注重参差,即在楷书中掺入行草的变化。因为有了参差的变化,在布白章法上就活了,便有了动感和韵味。重要的是行草的笔意必须以楷书的笔法来表达,这样才能掺合得合理合法,自然合度。
当今书坛对楷书有点冷落。一些人觉得写楷书是童子功,现代人再怎么写也难以超过唐楷,因而写楷书者也多偏爱小楷和北碑。张旭光先生曾提出“激活唐楷”,旭宇先生提倡“今楷”,这无疑是积极之举。“激活唐楷”,还在探索。何谓“今楷”,仍无定论。楷书的创新与发展,最基本的东西必须把握:首先,是不能脱离楷法,这是源,不论怎么结体、怎么用笔,都不能脱离这个,否则便成无源之水了,一定要做到有源有流;其次,是不能将北碑写成“今楷”。因为北魏时期的墓志、造像太多,不能简单地将千年来所形成的楷则和这些东西做点加减法,便认为这就是“今楷”了,这实属进入误区;再次,是笔墨当随时代,如今我国社会和谐安定,文化发展迅速,书坛各项活动也很活跃,楷书的发展也应与当今和谐盛世的时代特征相吻合。
 楼主| 发表于 2010-6-14 14:4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说扇

苗培红/文



扇子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曾出现过障扇、羽毛扇、团扇、摺扇等。扇子除其一般的功用外,还代表着持扇者的权势地位,象征着主人的身份。其扇面形状各异,便于在上面作书作画,尤其是在明清时期,在成扇上作书画非常盛行。九八年我为举办个人扇面作品展、创作作品,翻阅了一些资料,深感扇面创作,首先必须对扇子的发展历史及其功用有所了解。
一、障扇
又叫掌扇、便面,古代称这种大扇为“”。扇面有的呈正方形、长方形、刀形等。障扇最早是用竹子编成的,它一般都有长柄,是一种仪仗用扇,由奴隶或仆人执掌。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蔑丝编本制长柄扇,亦属此类。这种扇在秦汉时期就出现了,距今有三千年左右,直到唐代阎立本的名画《步辇图》中还可以看到。它的功能主要是障尘蔽日,但同时也具有仪仗礼仪功用,它象征着主人的权威。王煦疏有:“天子八,诸侯六,大夫四,士二”之说,可见用于障扇的多少是由主人的地位决定的。
二、羽毛扇
明文震亨《长物志》卷七:“扇、羽扇最古。”扇字从羽也证明了扇子大家族中,以羽扇的出现最早。据前秦王嘉《拾遗记》记载,羽扇始于周昭王时,有孟夏其人取鹊翅为扇之说,可见羽毛扇距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
羽扇的功用主要在于扇风取凉。但在三国、两晋时期一些儒将用以指挥三军。《太平御览》中说:“诸葛武候与宣王(司马懿)在渭滨将战,武侯乘素舆、葛巾、白羽扇,指挥三军。”在有关三国的影视片或剧目中,可以看到诸葛亮手持羽扇,运筹帷幄,指挥三军。可见羽扇便成了必备的道具。另外,苏东坡在《赤壁怀古》一词中亦有“羽扇纶巾”之句。
三、团扇
团扇又叫绢宫扇、纨扇,罗扇。因用绢、纨、罗一类丝制品做扇面,深受宫廷妃嫔、仕女、文人雅士的喜爱。它出现于羽扇之后,在汉代有诗云:“新制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可见团扇在汉代便出现了。其扇形状较多,如圆形、六角形、八角形、瓜楞形、蕉叶形、梧桐叶形、梅花形,以及椭圆形等。
唐代画家周的《簪花仕女图》中有长柄彩绘绢宫扇,是一种宫廷中用的长柄扇,由仆人执掌。说明唐代便开始在团扇上作画了。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唐杜牧这首《秋夕》诗描写的是,在宫廷的石阶旁,宫女轻举小扇扑打萤火虫,这“轻罗小扇”就是秀美雅致的宫扇。
据清王廷鼎《杖扇新录》记载:“团扇,近世士民通用,素绢两面绷之,或泥金,或瓷青湖色,亦有月圆,腰圆六角之形,皆倩名人书画其上,名曰团扇”。
四、摺扇
摺扇古时又叫摺叠扇、聚头扇、撒扇。《南齐书.刘祥传》:“司徒褚渊入朝,腰扇障日。”由此可见,我国在南齐已经有了摺扇,只不过当时生产摺扇的技术不高,流传不广,少为人知。有人认为中国的摺扇是从日本经朝鲜传入的,说法不一。
一九七七年江苏武进县出土戗金漆奁,奁盖上画一幅《园林仕女消夏图》,一个仕女怀抱团扇,一个仕女轻摇摺扇。根据这件宝物可以确定,早在南宋时期,中国有了摺扇是肯定无疑的,同时据宋至元代有关史书记载,已出现在聚头扇上题诗作画。
明清是摺扇流行和发展的时期。此时借鉴了日本、朝鲜摺扇的精巧等优长,它不仅是取风纳凉的工具、一种艺术品,而且是文人官员身份的地位的一种象征。
明清时期书画家在摺扇上书写绘画广为流行。明代文征明、董其昌、祝允明、唐寅等人,清代石涛、郑板桥、吴荣光、金农、任颐等人书画摺扇作品,至今保存完好,已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之瑰宝。
 楼主| 发表于 2010-6-14 14:5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扇面创作要避免单一

苗培红/文


扇面创作一般是在一平尺左右的纸上书写,其形状不方不正。由于扇面小,又是半圆,或圆形,给创作带来一定难度。一般作者把圆形的写满,半圆形的也一行长、一行短把它写完,这是最常见的一形式。这样写就比较单一了。如果创作几十副扇面作品便不容易。根据我十年前的扇面作品展创作过程,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形式多样。首先扇面形式多样。扇面的形式可创作利用的有鄣扇、羽毛扇、团扇、摺扇。鄣扇可创作长方形的作品,羽毛扇可创作桃形的作品,团扇可创作圆形或椭圆形的作品,摺扇可创作二分之一圆、三分之一圆、四分之一圆等形状的作品。其次在每种扇面上创作也可做到形式多样。如摺扇创作,可写四个字、五个字、七个字一句话,横写一行,落竖款,或在下面落款;还可以竖写二、三、四个字,形成二、三、四行均可;再就是最普遍的一行长一行短的创作,这种形式可又创作多种形式;还可以在摺扇中央写成长方形,很新颖别致,效果也很好。
二、书体多样。一是在一个扇面上写多种书体。这种创作方法古人有之,今人张荣庆先生也经常用,我也尝试过。如在一个团扇上,前四行下下平齐,方方正正,写楷书,中间三行字体稍大,顶天立地写行书,后边四行写行草,与楷书的字体一样大,这种创作也很美。二是在一种扇面形式上写多种书体,就会形成多种书体、多种扇面形式,创作的空间非常大。
三、用纸多样。可用泥金(黄)、泥银(白)、仿古、洒金、纸、白纸等纸剪成扇面形式进行创作。如果用成扇,也可选用多种颜色成扇,可根据质地进行创作。
总之,扇面虽小,创作受到限制,但是,只要把握扇面形式多样、书体多样、用纸多样,会创作出丰富多彩的艺术品。
 楼主| 发表于 2010-6-14 14:53:29 | 显示全部楼层
苗培红自作诗联

诗:


临贴
弹指已过知命年,如今方知书尤难。
何时能得二王韵,悟者先工耕砚田。

颂范公
断齑划粥日三餐,魏阙深知黎庶寒。
西贼闻之惊破胆,先忧后乐世人传。

观吉林雾淞二首
(一)
丰满激湍涌入江,翻腾黑水气飞扬。
飘浮游荡岸边树,腊月寒天雾结霜。
(二)
拂晓东方观雾淞,玲珑剔透鬼神工。
黑皮暗影若抛去,白皙羊脂乾宇琼。

满州里
鸡鸣三国听,中俄蒙风情。
边陲重口岸,草原魅力城。

山西碛口
九曲黄河第一湾,虎山枣林麒麟滩。
昔日商贾繁胜地,今朝古镇开新篇。

漂流上清溪
泰宁漂流上清溪,万年丹霞举世稀。
千年古树挺且茂,弯曲滩潭最为奇。


联:

金湖绿波入胜境
泰宁丹霞出奇观
游福建泰宁地质公园和大金湖而作

晓古通今文运宏开歌盛世
兆前启后书风雄健颂和谐
为淮安市张晓兆书法艺术馆题写藏名联


三旬巨变神州呈盛世
六秋风雨华夏颂和谐
为改革开放三十年、迎建国六十年而作

五旬六秩献年华金汤永固
七叟八翁挥翰墨艺术长青
为李铎先生在军博工作五十年、参军六十年、
从艺七十年、八十华诞而作

亲情乡情战友情情真意切
立志抒志报国志志存高远
读国防大学政委赵可铭上将诗集而作

动若飞龙遥观四海
静如卧虎鸟瞰五洲
为二炮组建四十周年而作
 楼主| 发表于 2010-6-14 14:56:37 | 显示全部楼层
苗培红感言

(一)


今年全军成立了美术书法研究院,这是几十年来军队美术工作者盼望的一件事情,它的成立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适应了军队的需要,更是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指示的实际举措。它的成立给全军美术书法工作者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和舞台,同时,对活跃军营文化生活,提高干部战士道德情操,加强部队文化建设和政治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美术书法院成立不久,便组织和承办了这次全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全军第四届书法展,作为艺术委员会委员和评委参加评审和展览工作,感到全军的书法形势很好,有明显的特点。
一是全军书法队伍在发展壮大。近几年全军在全国大展中获奖和入展作者不断增多,同时影响和带动了一大批书法爱好者。这次展览收到参展作品近三千件,比上一届参展作品多了近十倍,有的军级单位送作品一二百件,可见其广泛性和参展群众性。
二是艺术水平极大提高。从收稿的作品看,在功力上不论是真草隶篆行的各种书体,还是篆刻治印的水平,都有明显提高;在艺术含量上,不但在广泛继承的基础上,又有创新又有发展,更有个性张扬;在作品的形式上,有传统的中堂、对联,还有扇面、条屏,做到了风格、形式多样化;在纸上,有普通的白宣,更有色宣,增加了艺术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
三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各单位认真贯彻总政关于全军这次展览的征稿通知精神,组织书法培训班,指导创作,审察作品,选优淘劣。把这次书法活动,变成一次学习我国改革开放30年党的方针政策,歌颂党的英明决策的活动。同时体现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
 楼主| 发表于 2010-6-14 14:57:54 | 显示全部楼层
苗培红创作感言(二)

凡是艺术贵在形象创造,它是运用一切创造艺术的形式、手段、方式、技巧等来完成的。书法艺术也是如此。它借助汉字载体,并且在继承古法的基础上,能灵活用笔,合理结字,注重章法,创造出有骨有肉的形象。正如古人云:书法起于用笔,基于结字,成于章法,美于气韵。
书法艺术博大精深,从古到今名碑名帖,浩翰如云。初学书法一定根据自己对某种书体的习好,选学碑帖,起点要高,定位要准,取法要古。以学古人为主,可兼学今人成功的东西,不可颠倒,不可跟风。在继承的基础上,再去创新,表现自我。这种表现应是有源有流,不应是无源之水。因此学书取法非常重要,所谓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取法乎下,则又下下矣。
如何通过临帖真正掌握古人的法规,这一点很重要。作为初学乍练的人来说,一定“察之尚精,拟之贵似”的掌握其形;作为老书家,由于用笔熟练,书写有较高的水平,可着重于取之神韵。但是无论如何必须形神兼备。
古人云:书法起于用笔,基于结字,成于章法,美于气韵。古人把用笔放在第一位。正如赵子昂说:用笔为上。可见用笔,是学书者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学书法有真草隶篆行等书体,均有其独特的笔法,学行草书必须掌握提按使转的用笔方法。在某种意义上说,不会提按使转,便不会行草书。因为没有提按使转的用笔方法,便是平拖直抹,写出的点画、线条,必然是僵硬死板、没有生气、更无神韵,便成了拿着毛笔写钢笔字。清人刘熙载说:“书家于提按二字,有相合而无相离,故用笔重处须飞提,用笔轻处须实按,故能免堕、飘二病。”要掌握古人的用笔方法,一定通过临帖中体会,提高技法。同时要有悟性和灵性。所谓:用笔之妙关灵性。
书法最基本的是结字,要求结字合理,字形合乎法度。正如孙过庭所说:“但求平正。”写到这一步易,追求险绝难,难在富于其变化。要体现大小、疏密、虚实、参差、奇正等各体变化,体现对立统一的关系。最后“复归平正”更难,难在书家不仅要有熟练的技法,更重要的是有较好的综合素质。
 楼主| 发表于 2010-6-14 14:59:4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部分——苗培红艺术活动
苗培红老师近照(0807145-14).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4-26 05:40 , Processed in 0.386832 second(s), 1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