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100|回复: 14

当代书法会是“狗尾续貂”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2 10:43: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                                当代书法会是“狗尾续貂”吗?
                                             陈崇勇


    当代书法会是“狗尾续貂”吗?

    当写下这个题目时,我的内心颇生些隐痛。毕竟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一些不能承受之“轻”。而作为一个书法爱好者,算起来我对书法的投入,断断续续也有二十多年了,虽然至今没有能写出像样的作品,但其中的艰辛,余心自知!一旦意识到自己投入了大量时间精力所从事的艺术门类的历史价值是一个颇为可疑的存在,心中那份构建理想大厦的信心也可能随之摇摇欲坠,这也是我近一年来对书法领域存在问题的关注渐渐疏远的内在原因之一。

    “续貂之说”的根据何在?

    记得几年前,我曾在拙作《汉字的综合之美》中论述:如果将中国古代的书法存在比作一条河流的话,那么古代书法现象的时间流向很清晰,各种代表性的书家占据要津,后人无法绕过他们。而如今的书法存在则更像大海,各种书法信息同时并置,甲骨文、篆、隶、真、行、草等历时性的书法现象同时呈现,古今书家的时间顺序已经模糊。如今的书法存在只是为我们这些时光中的过客提供了充分展示能力的舞台。也就是说,从20世纪80年代后崛起的书家群体,作为一个群体,他们的出现预示着一个新的书法时代的到来,而作为一个个具体的个体,则很难在书法史上留下多少痕迹,产生多大的影响。这很残酷。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清醒的认识并不是为了消极无为,而是为了更好地开拓出新的生存空间……

     可能还是太乐观了。当时我只是认为,如今的书家个体很难在书法史上留下多少痕迹,而现在看来,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群体的努力也未必就有很高文化的价值!

    从宏观来看,如果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分界,那么,中国文化可以相对划分成古代与现代两部分。五四以前的中国文化则像一条相对自足的大江,对文化事物的评价可以以纵向为主;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化发展主要通过“引进、模仿、移植”的方式而构建成的,因此,对此后文化事物的评价,应该都有一个更广阔的平台(纵向为辅)——即世界文化。就像大江到达了大海,就有一个大海为背景的参照。

    在这样的参照体系中,由于目前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它不像中华文化那样是自然而然生长起来的,而是通过引进、模仿、移植而构建成的,没有原创,少有创新,还处在一种二流的文化状态。对于这种尚未定型的文化状态进行评说,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如果未来的中国文化能够重新确立主体,进而可能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未来的中国文化不成气候,无法重新确立主体,只能归属到世界文化之中,成为如影随形、无足轻重的边缘部分……

     而书法也早已从原先中华文化的中心部分,转变为现今中国文化的边缘部分。后人书写当代中国文化史时,甚至可能都不会提及书法!

    具体到当代书法,如从深层的文化价值观念层面进行探究,不难发现其处境的两难。

    当书法以通行的现代文化价值体系作为参照(即以西方文化价值观念为主导)时,那么,书法可能连削足适履都做不到!因为在西方文化体系中并不存在和中国书法相类似的艺术门类。像其它的艺术形式,如诗歌、绘画等还有“足”可“适”,而书法想“适”也难,只能在美术的麾下寻求寄居的一隅。因而尽管如今的书家在形式、技巧等方面百般努力,以求增加展厅里的视觉吸引力,自觉不自觉地向美术靠拢,但境界普遍不高,难有大作为。而所谓的现代派书法创作,彼道亦狭,且不高的“高地”已为日人先行而占领。

    当书法在中华文化价值体系中寻求书法的存在价值时,首先面临的是整个产生于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华文化遗存在现代社会文化体系中如何定位的问题;其次,以中华文化为归皈,则要求书法人具有较深厚的中华文化积淀为基础。只是在郭沫若、启功等最后一批以文人、学者身份的书法家谢世以后,如今书法人身上的中华文化积淀已经很浅薄了,如何能够担当起中华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顽强延续的具体文化生命的存在?不能只是徒有一个文化形式的空壳吧!

    对于书法这种极度成熟的艺术形式而言,历史留给我们及后人的生长空间究竟有多大?这也是一个十分惨酷的问题!当我们的书写,在书法史的角度上存在意义相当渺茫的话,那么,退而求其次,她在个人精神成长史上的存在意义则也可以作为“我们书写”存在意义的最后底线。

    我曾在“大书法创作观念”(即在由“情感的触动——文字的生成——书写的定格”等一系列过程共同支撑起的一个相对完整的文化生长空间里,书法是最后精彩的收官,给变动不居的精神活动留下了一个具体可感的痕迹)的基础上提出,如果书法作品主要承载的是“保存精神影像与生命痕迹的双重功能”时,则情况就会有所不同,因为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精神个体“精神影像与生命痕迹”都不可能相同,意义是自在的。就像我们面对自己少年时的旧作(文化内涵相对充沛的作品)发出的感慨:技法虽然有些幼稚,但那是凝聚着我青春梦想与冲动的心迹啊!但现实的情况是,如今书法人毛笔书写与“精神影像、生命痕迹”等内容几乎是并行的两张皮,难以粘连到一块。

    凡此种种,内外交困,当代书法以何独特的文化品质自信地衔接到辉煌灿烂了数千年的书法文化史上?

    因而尽管如今的“书坛”十分热闹。所谓的书法家协会,有国家级会员过万人;再加上省、市、县三级会员,以及业余书法爱好者,人数上可以号称“百万大军”。还有经举常办的“国”字号展览,动辄数万人参加,有多少人为之日夜挥毫泼墨,魂牵梦萦。当代书法界的甚至有些人都迫不及待地替后人书写起当代书法的“历史”来。但这本质一只是一场低端的群众书法运动,缺乏独特的文化品质,更无法形成一种形而上的凝聚力量。就像再多的狗毛也只能聚成狗尾,而不能长成貂尾。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说,书法人对当代书法的存在状况,有些看不明白的话,不妨先对比一下同样热闹的旧体诗写作。如今在中国,从事诗词写作的人可能比用写毛笔字的人还更多,其间还有不少是交叉的。他们的写作,从自娱自乐或在小群体内惺惺相惜这个角度上说是有意义的,从对中华文化传承方面也有一定的意义。但从大的方面,对于中国古典诗歌史来说,他们可能只是制造了无数的文字垃圾,甚至连狗尾续貂都算不上。

    其实,从单纯技术的角度上看,如今也有许多旧体诗人(包括明清时期的诗人)写出的作品已经可以与唐诗、宋词中的佳作一较高低,但我们会认可他们的创作吗?而他们作品的影响也几乎没有超出如今所谓的诗词界圈子。

    书法也情况虽不尽相同,但也好不到哪里去。说实话,能将“续貂”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已经不错了,我担心的是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连“续貂之事”也做不好!
当代书法会是狗尾续貂吗? 副本.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7-2 10:44:23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代书法会是狗尾续貂吗?》只写了两千多字(报纸上用,不宜太长),言犹未尽。
期待能在网络上所进行的交流、碰撞中铺展开来!
发表于 2010-7-4 15:5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0-7-9 15:53:46 | 显示全部楼层
蕉雨轩主人 :

      自然而然成长出来的文化体系,必然是农耕文明为背景。没办法,所有的第三世界国家,都面临如何现代化的问题,书法的尴尬就是现代化的尴尬。再过一二百年,回头看,此三十年无非是弹指一挥间而已,后来人或重塑辉煌,或委顿而至于衰极,谁也无法预期。不过无论何种结果,后来人都会觉得心安理得。有书法,地球转,没书法,它还是转。如果书法消失了,或许是小小的坏事,或许也是小小的好事。比如安徽不必砍檀树,四川不用砍竹子,污染减少少许,洗墨汁会浪费水,水也能节省一点点。总之,书法或衰或兴,或损或得,之于后人,从精神价值上说微乎其微。
 楼主| 发表于 2010-7-9 16:0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虫甬 于 2010-7-9 15:53 发表
蕉雨轩主人 :

      自然而然成长出来的文化体系,必然是农耕文明为背景。没办法,所有的第三世界国家,都面临如何现代化的问题,书法的尴尬就是现代化的尴尬。再过一二百年,回头看,此三十年无非是弹指一挥间 ...

虫甬:

    当事物处在一个演变剧烈,未来有许多不确定因素的阶段,当局者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此事物的发展方向及可能的生长空间。目前的中国文化正是处在这种阶段。作为现代中国文化的一大源头的中华文化,在过去一百多年间受到了极其不正常的对待!而如今的人们渐渐认识到过去的荒谬。那么,我们现在能够做些什么?中华文化的未来会是怎样的存在状态,可能以怎样的方式介入现代人的精神世界,发挥其独特的作用,等等,都是亟需探讨的问题……
    作为中华文化中重要的文化形式之一的书法,在这个过程中又可能起到怎样的作用?有怎样的生长空间?正是我所关心,并想进行深入思考的问题。

    说具体点。
    如果把千百万年来,在中华土地上产生的物态的非物态的文化统称为“中华文化”,她是我们的精神文化之母,那里有我们的精神家园。
    那么,作为生存在现代社会中的中国人,如果想在文化精神层面真正地寻找到“之所以有我存在的原因”,追根溯源,都要找到“中华文化”这个母体。
    而中华文化太浩澣了,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她进行完全的把握,只能通过某种具有代表性文化实践方式来满足我们探索精神文化之源的需求(如有余力,则可以向外拓展延伸开来)。这也是中国人保持自己文化身份的最好方式。
什么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华文化实践”呢?
    这就要涉及到中华文化最核心、最具代表性的部分是什么的问题。
    我想,只有“汉字”可以胜任。
     “汉字”的存在是一个奇迹!也是少数可以贯通古今文化存在。(这里不展开论述了)
    所以,我认为,到目前为止,“汉字”实践是仍最重要的中国文化实践,可以相对地分成古典部分与现代部分(古典部分对应于中华文化)。
    在古典方面,围绕“汉字”的“形、音、意”,又可以相对分成几种相对独立又密切关联的文化实践方式。书法便是其中独特的一种。

    搬一段拙作《汉字的综合之美》中的论述:
    文字是人类所创造出的单位信息容量最大的一种形式,它调动了人类从事创造的最重要的几个器官的参与:形,手写而目识;音,口诵而耳辨。既然是文字,形、音、意就是一个整体,须臾不可分离。阅读,由形→音→意,书写,由意→音→形,这在人脑对文字的生理反应机制里应该可以找到根据,形、音、意在大脑里先天综合的,所以书法创作与文学创作在人脑反应机制上可以说也是先天综合的。而汉字,字字独立,每一个都有独特的造型,潜在地构成了书法艺术的存在基础。单个汉字是构成书法的最小单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每一个汉字都是由笔画(线条)元素构成,即使是最简单的“一”字,在书法里,它也要经过逆入,平出,横走,尾部略一回收等一系列过程。
        在书写过程中,汉字的意、音、形三条线索几乎同时展开,相对可以分为:意在人的脑海中显现,是指导与综合;音在人的感知通道里,口与耳互为表里,相互协调;形在人的感知通道里,手与眼互为表里,相互协调。人的逻辑思维在大脑里是以语言(音)为主要媒介进行的,意的延伸成为文章的内容,音的延伸成为文章的节奏,音与意的纠缠形成韵(这在诗词的吟诵中,表现得最为明显),然后与形互动。虽然最终呈现在纸上的是形(墨迹),而意藏于形后,音则须诵读方能显现,但音、意的潜在影响却可能成为书法由技术升华为艺术的关键。
       具体过程大约是这样的:首先,文章的内容影响了书写者的心理环境,而书写时书家对文字通常是默诵着的,字音的清浊,影响到呼吸,文句的抑扬顿挫,影响到书写的节奏,情绪的难以抑制,使心境颤动不已,最终外化成线条的神行。
      书法的创作过程还可以归纳成:创作主体在某一时段内,同时向两个方向的延伸。它们相辅相成,共生互动。一条是手与眼互动的通道,由机械性的“抄”,向主动性的“写”过渡,最后达到几乎忘书的“神形”:抄——→写——→神行;另一条是口与耳互动的通道,由单纯的“音”,向音、意纠缠的“韵”过渡,最后达到几乎忘情的“气息”:音——→韵——→气息。
       如果书法只注重在形这一个方向的延伸,那就只是一维的。而在音韵的方向上也有所延伸,那就有了二维,再加上在时间方向上的自然延伸,则成为三维立体的,它的艺术涵量最大。有了这样一个坐标,我们甚至能够描绘出自己所理解的一幅书法作品进行创作时轨迹曲线,对书法艺术进行相对量化的把握。
      音、意这一维的展开其实就是文学创作,只是因为在书写的这一时段内同时进行着文学原创(这里主要指的是激活文学创作冲动的原生心理状态,此时处在触发艺术创作的初始状态——即“道”,当用文字进行把握时,就具有了向形、音两个方面生长的可能性,它们共有一根,即意,并随之的延伸而进展)十分艰难(但也不是没有,像古人的信札、文稿等),所以这里的文学创作通常指的是二度创作,即通过对文字内容的熟悉,对文字音阶的吟诵,从而营造出书写时的心理环境和节奏等相关联的内涵。
      书家经过长期的修炼与涵养,逐渐形成了自己对汉字造型的独特把握能力与书写节奏,合而言之就叫风格。独特的风格如何使之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所谓的风格亦是一种惰性,过分理性乃至于机械的文字造型与书写节奏如何破解?古人酝酿较佳的书写状态的方法主要有,一是凝神静气,通过内省,看到自身性情的真面目,就好像一心潭的水落而石出;二是以酒精催发性情,通过激荡,使心潮澎湃,如张旭醉后作草书。一静一动,这两种极端的方法并不能算是最自然的,只有书家在做文章或写书信时,随着文字内容的生成而自然地流露出的性情才是最自然的。一篇文章(或书信)的生成过程,它的启始与终了的过程有着内在的完整性与自洽性,这与书法生成的启始与终了过程可以形成同步,进而达成心手如一的默契……


    当中华文化的对于我们现代中国人最重要的存在意义得以确立,书法实践的根本价值也就能够得到彰显。有了这样总体的方向后,再进行有关书法文化的重新构建,就会顺畅得多。
 楼主| 发表于 2010-7-9 16: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虫甬 于 2010-7-9 16:03 发表

虫甬:

    当事物处在一个演变剧烈,未来有许多不确定因素的阶段,当局者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此事物的发展方向及可能的生长空间。目前的中国文化正是处在这种阶段。作为现代中国文化的一大源头的中华文 ...
蕉雨轩主人:

      说实话,这些愿望在我看来,如同乌托邦,可望而不可及。只要我们仍然是用电脑码字表达什么文学内容和情感、状态、自然流露,那么所谓中华传统书法的那种内涵就永远回不来。 除非,我们让自己八个小时的写作活动,全部恢复用毛笔来搞;而且还必须出现这样一种生活链条:书法人的书札或者什么“文学”物件以非数码的方式在人际交往中进行传播,一如古代,此二种客观条件不具,则无论胸中有万本古卷或者中华精髓充斥胸襟,也毫无使得书法回光返照的迹象。

      内涵必须随主体个性之清晰化而做出改变,心境之文化形态必变。真正完成书法现代性之文化转型,实已经被米罗、克利、波洛克、井上若干外国佬走完了。中国的新中国之后,只有近代形态的文人书法遗续,尚存有若干优秀代表,若说成功的现代转型,90年代前后形式主义已经出现几位高手,而心灵的现实主义这条路,几乎没有。
 楼主| 发表于 2010-7-9 16: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虫甬 于 2010-7-9 16:08 发表
蕉雨轩主人:

      说实话,这些愿望在我看来,如同乌托邦,可望而不可及。只要我们仍然是用电脑码字表达什么文学内容和情感、状态、自然流露,那么所谓中华传统书法的那种内涵就永远回不来。 除非,我们让自己八 ...

虫甬:
    在曙光没有出现以前,眼中尽是黑暗。
    但希望之有无,却可能决定那一盏心灯是否开启。

    传统与现代像是事物存在的两极。
    身处现代都市被高楼大厦及现代文化方式包围的人群,心底会产生出一股对农耕文明的向往,偶尔涌向往郊外体验一番农庄生活,会让身心得到放松。这只是浅层次的生理、心理需求,而文化艺术则可以将这种需求深化、升华为所谓的艺术创作。这就意味着文化人或者艺术家可以比大众走得更深、更远。
    那么,要传统这一极,究竟能够入得多深?走得多远?目前还不能给出可能答案,因为我们还没有真正地进入现代。

    我不认可“书法现代性之文化转型,实已经被米罗、克利、波洛克、井上若干外国佬走完了”这句话!因为主角(只有真正具有中华文化底蕴并从传统中走出的人才能胜任)还没有登场(是否可能到场则有许多不确定性)……

    我认为,“书写意识流”也可以算是在书法现代化进行的一种探索。
    而更为本质的探索,在人而非“艺术”。也就是要将书法等中华文化实践纳入到文化个体的精神世界构建之中,最终成就出“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0-7-9 16: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虫甬 于 2010-7-9 16:14 发表

虫甬:
    在曙光没有出现以前,眼中尽是黑暗。
    但希望之有无,却可能决定那一盏心灯是否开启。

    传统与现代像是事物存在的两极。
    身处现代都市被高楼大厦及现代文化方式包围的人群,心底会 ...

蕉雨轩主人 :
       书写意识流仍是文学意识流的遗绪,假如书写意识流算是现代之一途,可见书法就从来没有走在文化构建和创造的前头过,只好跟文学后腿。所以在我看来,书法决然担负不起什么新文化构建的先锋角色来,在中国,能像欧阳修那样自娱一把,已经算抬举书法了。在我的假设中,书法具有一种先天的缺陷,谁爱上它,谁就容易患上文化“脑水肿和前列腺炎”。我一度爱上它,患病多年,正自我治疗中。

        因为主角(只有真正具有中华文化底蕴并从传统中走出的人才能胜任)还没有登场----------------------------------------------------为何不能登场,迟迟不能登场,足见靠书法登场,太晚了。虫兄其实可以将希望寄托于其它艺术或文化领域,书法嘛,我觉得反而拖你文化建构的后腿,哈。

[ 本帖最后由 虫甬 于 2010-7-9 16:26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7-9 16:4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虫甬 于 2010-7-9 16:19 发表

蕉雨轩主人 :
       书写意识流仍是文学意识流的遗绪,假如书写意识流算是现代之一途,可见书法就从来没有走在文化构建和创造的前头过,只好跟文学后腿。所以在我看来,书法决然担负不起什么新文化构建的先锋角 ...

虫甬:
    只要书写的是文字,书法就无法真正摆脱文学的影响;如果书写的不是文字,那也只能归到美术范畴,这是书法先天就存在的尴尬。
    爱上她,也就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她的尴尬,挣扎着前行吧!

    真正爱上一个人并不容易(一见钟情只能算是完成了爱的非理性一极),几十年来厮守在一起,更是难上加难。对传统文化的爱也是如此。条条道路通罗马。书法也是途径之一,何况早已没有了退路,离弃岂易哉!
    蕉兄离弃了吗?
    还是那句话: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楼主| 发表于 2010-7-9 17: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Luershan:

  “其实,从单纯技术的角度上看,如今也有许多旧体诗人(包括明清时期的诗人)写出的作品已经可以与唐诗、宋词中的佳作一较高低,但我们会认可他们的创作吗?而他们作品的影响也几乎没有超出如今所谓的诗词界圈子。”
    楼主其实自己制造了一个看上去是两难的问题:因循是“没有影响力,无法超出固有的圈子”;如果形式革命,又好像会推翻什么根本的东西,以致完全变成模仿和拼凑。  
    但是实际上都不是。
    从事实来看吧,先把一些推测都排除。           

  譬如中国人从封建社会到了现代社会,我们的一些习惯改变了,但是中国人在性格与行为上和其他国家的人还是有显著的区别,尤其和西方人区别很大。原因在哪?         

   书法所发生的变化是不是与此类似?     

这场变化是没有“官方”导向的。和某些“学术研究”或者别的什么的变化不同,他不是一刀切的向某个方向的变化,而像是发散式的。           

  现代的书法和现代的某些西方绘画接近了,但是并不意味着是我们强行以西方艺术观念肢解了书法,倒不如说是两者都发生了改变于是互相靠近,开始能比较容易的发生融合。 西方人对线条和“触觉”的感官经验方面的表现已经靠近了书法的某些原有的方面。         

生硬并不是这件事的错,只是某些生硬的人的错,不论是否有这个过程,这些人从古自今都一直存在,在西方和东方都一直有刻板生硬的没有灵魂的艺术品,也有的是一团糟而自以为很有灵魂的艺术品。            

楼主在谈到诗歌的时候,自己已经做了回答。                          

  从现在书法和西方绘画的融合来看,现在的书法甚至根本就不能算”极度成熟“的艺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4-20 04:14 , Processed in 0.403475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