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9909|回复: 447

【当代实力派书家系列提名展】清逸散淡—杨明臣书画大型网展(17页起已添加部分新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9 11:59: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当代实力派书家系列提名展】



清逸散淡 平和雅致
杨明臣书画艺术大型网络展

nEO_IMG_DSC02897.jpg



杨明臣艺术简介


杨明臣(明晨,明辰),1955年10月生,河南安阳人。大校军衔。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楷书专业委员会委员,解放军美术书法研究院书法研究院展览部主任,空军美术书法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楹联学会理事及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


在线互动,优质回帖有奖



经与杨明臣老师商定,对高质量回帖,将择优赠送签名作品集,届时还将从高质量回帖中选出5---10个优秀回帖,请杨明臣老师题写斋号。

提倡用心回帖,特别倡导能够独立成篇的文章!高质量的、具有真知灼见的原创用心篇什,将有可能获得杨老师的小品。

特别说明:您发出的任何一个回帖我们都会认真阅读,请不要重复相同内容的回帖,更不要恶意灌水!谢谢合作!










快速浏览


特别说明:为便于大家能够看清局部细节,我们在处理图片时,特意将作品图片放的很大,请大家在阅读浏览时,点击图片,滚动鼠标看大图。



第一部分——名家评说

第二部分——杨明臣先生文论

第三部分——杨明臣的艺术生活

第四部分——杨明臣的国画艺术

第五部分——杨明臣的小楷书法

第六部分——杨明臣的行草书
 楼主| 发表于 2010-7-9 12: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部分——名家评说


简介4.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7-9 12: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认识杨明臣和他的书法



杨炳延


明臣先生是当今书坛较为勤奋的书家之一。初次认识他是在第五届书代会第一次理事会上,那时我们姓杨的三位理事坐在一排,亲切交谈,互叙友情,他给我留下的印象是真诚自然,正直亲和,富有学养。此后我们经常在一些书法方面的场合见面,我时常在一些重要展览和专业媒体上看到他的作品和有关文章,特别是在去年中国美术馆第二届当代名家提名展上,明臣先生有五件作品入选,我作为艺委会成员之一,得以系统地、集中地品读其作品,使我对其书法作品的整体面貌和艺术含量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
我感到,明臣先生的书法取径正、取法高,气韵生动,气息流畅,气象正大。无论楷书还是行书,均以古法为支撑,以峻拔静逸为形质,字里行间充满着自然清淳的书卷气。明臣先生的中小楷作品,是颇受同道称道的,是他用功最勤、浸淫最深、成就最高的。他在中小楷方面下的功夫是常人所不能及的。他早期有较扎实的唐楷功夫,临习柳、褚和灵飞经。近十年来,他主要对鍾、羲、献小楷勤奋用功。对《乐毅论》、《十三行》曾数十遍精临,从大年初一到年三十,创作小楷几乎无一日间断。明臣先生的中小楷作品,笔法劲健,点画精到,结字严正而富有变化,章法布局舒朗自然。看上去使人心清气静。明臣先生的行书师宗二王,赵孟頫,董其昌,追求雅俗共赏的艺术境界,注重线条的流畅和质感。用笔圆润稳健,气息平和贯通,提按自然,收放有度。也许是常写小楷的缘故,在行书方面,他的小行书亦长于大字。他用小行书创作的手卷和尺椟小品,古意盎然,清静之气夺人。
在当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里,书法的繁荣为书法家和收藏家带来了共同的机遇和挑战。明臣先生以其在楷书方面的成就和影响,常有好者慕名求教,有收藏者登门求购和订购,他总以冷静平和的心态对之,从不夸夸其谈,从不漫天要价。他精心创作一幅中小楷斗方,往往要三到四个小时,但他目前只以每平尺3000元的价格售出,他觉得自己的艺术道路还很长,这个价格对收藏者和自己都是公平的。我觉得,在当今书坛,中小楷作品达到明臣先生这样的艺术高度的并不多,这样的价格定位对收藏家来说是非常合适的。明臣先生对待自己的艺术作品和对待市场的这种冷静的态度是值得学习的。
明臣先生而今正当盛年,勤奋善悟,又有数十年学养和人生阅历的积淀,未来的五至十年,应是其创作的黄金期,他的创作一定会不断走向新的高度。由于小楷创作的艰辛,他流向市场的精品决不会象行草书那样多,可以想到,其市场价位必然一路攀高,甚至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楼主| 发表于 2010-7-9 12: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漫道明臣小楷书





业内同道大概都清楚,重量级的军旅书家里头,杨明臣君算是一号。明臣写字,一直遵循“二王”一路,长于楷书及行草,而给人们印象尤深者,万是他的小楷写的棒。
我跟明臣交情不赖。明臣人朴实,居京多年而河南乡音未改,办事干练,不愧军人出身。我长他十多岁,他也五十开外了。他的夫人夏巧云女士,去年作为访问学者上了我的工作室办的班,端正娴静,人貌好的不得了,我习以“小复”呼之,班里年轻的同学则亲切地称她“夏大姐”,字书更是专心致志,用功甚勤,一年下来,长进特快。因为又有了这么一层关系,我们两家走动也就愈加多了起来。
明臣痴迷于出道,历有年所。他的学书之旅艰苦而漫长。他有明确的艺术追求,一路下来他的表现很是沉稳,很有定力,不慌不忙,坚持不懈,一步一个脚印,积之日久,乃克其功。这就是跟某些急功迫利,·三暮风弄巧热中于躁进之辈,形成很大的反差。
古时候“二王”贴一路大家,多是楷书及行草兼擅,楷书根柢非常过硬,而且一般都是小字比大字好。古人收藏名家墨迹,同一书家的楷书特别是小楷精品,价值要远远高于行书和草书。唐张怀璀《书估》曾以王羲之为例,“如大王草书字直一百,五十字乃敌一行行书,三行行出敌一行真正(楷书)。”又云:“至如《乐毅》、《黄庭》、《大师·》、《画·》、《累表》、《告誓》等,但得成篇,即为国宝,不可计以字数,或千或万,惟鉴别之精粗也。”其中《乐毅》、《黄庭》请贴皆为大王小楷钜迹,可知唐时已价值连成。小楷何以尤贵?难度大而不易耳。
如今情形可是大不一样了。写贴的大多以行草相·率意有余,而·度的精微完备与文化内涵,较之古人尚甚薄弱。近年又风行大字狂草,而楷书功夫则远不及古人,至于小楷,勇于向津并且弄得很地道的,就更少了。明臣则知难而进,鼓捣鼓捣,小楷竟成为他最·手的一·,这就很有意思了。
字上纯属个人行为,办法也就千差万别。我的看法是,不管采取何种办法,最终要看效果。效果不好,徒劳无益,效果好,必见精进。我在这里当然是指包括明臣和我自己在内的遵照古人的游戏规则行事的朋友们说的,其他朋友不涉及。
明臣之功小楷有成,说明他的办法效果好,效果好的办法,对学业的朋友们是会有启发的意义。
我以为最可关注者,有以下四点:
一是明臣能够从宏观上理清和把握出楷的历史脉络,取法高而涉猎广。
贴一路小楷,倘溯其源头,自属魏晋。魏之锺·和晋之“二王”是最高代表。锺·的《宣示表》,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以及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等,虽仅以刻本流傅,但沾溉后世,极其深远。明臣便首先抓住上述几个经典贴子作为主要师法对象,追摹而效仿之,从而立下坚实的根基。由魏晋往下缕,历代凡是小楷写行好的名家和他们的作品,乃是魏音残纸、经生写经、碑版墓老等等,自然也都在他的视野外之内,因以已意而兼容并蓄之。明臣这种统揽全局、择优取法的办法,较之那些瞎子模象找不着北见一个菩萨磕一个头的学书者,分明要好得远了。
二是明臣又能够对重点取法的贴做微观细察,精求技法,探其真髓,从而使他在小楷的长··取上,了脚跟。
明臣的小楷已知上述,重点是放在规模锺·和“二王”上的。而大王《乐毅论》和小王《十三行》,则又是其取法的重中之重。明臣在这两个贴上用力最动。通过反复·写和用心揣摩,他等于是打了一场攻坚战,下了一番解剖麻雀的功夫,他抠得特别细,终于弄明白写小楷跟写大楷(包括行草)原来并不是一股劲,关于正宗小楷问架之考究、用篳之微妙以及用墨和行气布局方方面面必须要掌握的基本要领,用北京话说,是让他摸了个“门儿清”。他下这番功夫,无疑是太重要太关键了,他的小楷之登堂入室,赖此为阶梯,他的更求发展也是赖此为安身立命的根基的。
三是明臣已经强烈意识到字识修养的增进,对于提升书艺品味的重要性。
我以前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有学问的人不一定写字。写字的人,倘欲有所进取,学问修养则是很重要的一个条件。历来的书法家多是学问家。我以为字写到一定程度(基本技法大体都掌握的程度),再往上一步步提高,几乎全靠不断积累和充实的学问修养来滋补,否则便会出现虚弱贫·,底气不足,甚而至于中途败退。我的这一认识,虽会遭人·讥,但至今无悔。
平时接触不少出界的朋友,觉得只顾埋头练字的还是多,练字和读书真正双管齐下的少。别人不知道,我自己是深感读书对我写字潜·默化的滋养了太大益补。明臣前些年练字花去许多时间和精力,读书这一块,我感觉似乎还不大留心,然而后来改变了。从明臣小楷创作艺术水准不断提高上,便能体现这种变化。明臣小楷胎息于“二王”,力求严谨精到,写出了清气,写出了静气,写出了大气,倘无一定的字养作支撑,是做不到的。明臣尝撰文谈他的小楷正在极力追求高古。追求高古,即是在气息和品味上尽量拉近与古人的距离。这是单靠技法是不能解决的。明臣自当明白应该怎么办才能圆他这个梦的。
四是明臣研精小楷大右裨于,他写字心态的不断修炼。明臣尝谓:作小字必心不忐忑,气不局促,目不旁视,神不他虑。心静方能腕实,腕实方能指稳,指稳方能使心中的思所想生发于毫端,此所谓心法统摄手法也。在心法统摄下,无论用筆、结字、章法,抑或气息,都要自觉追求一个“静”字,使作品远离狂野、浮躁、精俗、轻佻,多几分安闲、清醇、静逸。(见明臣撰《小楷的品格》)
明臣的这段发自肺腑的“夫子自道”,是很值行玩味的。
对此,我也深有同感。
写小字(包括小楷),不再能让人入定,一年东西写下来,工·优劣可以不计,那种心境的沉静,确是一种精神的享受。
北京有句土话叫“没事找乐”写字固是一乐,人不能活的太累太板,总要寻些乐趣,使生活增添一些色彩。
我们的先民,把“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视为生活常态,苦中也是有乐的。有知识的人,更讲生活情调,哪怕“浮生偷得半日闲”,也觉得有滋有味,没有白活。由此,又想到周作人的一篇文章《喝茶》。知堂先生谈及日本的茶道,云:“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受一点美与和谐振,在刹那间体味永久,是日本之象征的文化里的一种代表艺术。他又谈到中国人的喝茶,则另有一种“自然之妙味”——“中国人上茶馆去,左一碗右一碗地喝了半天,好像是刚从沙漠里回来的样子,颇合于我的喝茶的意思。”“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各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的片刻优游乃正亦断不可少。”知堂先生对人生看得透彻,即喝茶一端,也是涉筆成趣,·中情味,耐人寻思。
话扯远了,回过头再说明臣之于小楷,可谓潜心摩娑久矣。我写字不过随手玩玩而已,远不好明臣那么执着,偶而写上一张两张小字,尚且觉得身心受益,而明臣则是成天价抠味这个玩·儿,那乐趣,那心境的宁静,该是何等的令人神往,就不待完了。
前些日子听朋友说,明臣进了空军创作室,询之本人,得到证实。从此,他有了更好的条件,集中精力投身于他所钟爱的事业。我真是打心眼里为他高兴。
前边我只讲了明臣的小楷如何如何,其实明臣的行草也不错,尤其近几年眼看着蹭蹭地往上走,态势很是喜人。
我觉得明臣的书法业已步入成熟期,他书路纯正,底子厚实,加之还算年富力强,随着书写和取法的不断调整,不断深化,他的书艺还有后劲,还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系列作品集·书法卷·杨明臣卷》即将付榇。明臣约了几位朋友为其撰文,也命我滥竽充数。平时写点什么东西本来就慢,明臣等着出书又屡屡催稿,这回等于又是草率急就,勉强交卷。隔靴搔痒的话说了不少,不当之处,明臣尽管放手修理炎是。

2008726

结稿于香堂山居

 楼主| 发表于 2010-7-9 12: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流畅遒丽 典雅飘逸

——记军旅书法家杨明臣


                                                                       □彭一超





  杨明臣是近年来活跃于当代书坛的一位代表性军旅书法家。时下,无论在专业书画报刊上,时尚的书画网络上,各类书画出版物上,还是在各大主流书画展览上,我们几乎都能或多或少地看到他的专题推介或书法作品的展示,可以说是在当代书画活动中获奖、参展频率较高的书家之一。凡接触过他的人可感觉其人品纯朴、书品纯正的一面。在200511月中国书法家协会召开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被当选为解放军系统的十名理事之一。今年69日,在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开幕的空军中青年书法家作品展,就是杨明臣领衔策划的、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而举办的一个主题展览。最近,记者来到空军某部拜访了这位军旅书家。

  走进杨明臣的工作室,阵阵翰墨馨香扑鼻而来,给人以艺术的熏陶,和几分赏心悦目、舒适自然之感。近三十平方米的工作室,除墙上整齐、妥帖地张挂着他的两三件精致的书法小品外,室内的大件主要是几个统一式样的书柜,其中摆放规着整有序的各类书籍、报刊等文房用品,还有一张令人称羡的大画案。室内却很难找到任何杂物。看得出他是一位生活非常讲究,工作井井有条,艺术循规蹈矩的人。记者似乎感觉到他的工作室就像一幅大的书法中堂,每一件物品的摆设仿佛就像书法作品中每一个字的布局,颇见匠心,而又自然和谐。

  刚刚步入知命之年的杨明臣,虽然是军人出身,操着一口略带河南音的普通话,讲起话来温文尔雅,却浑身透出几分儒雅和书卷之气。在其丰富的阅历中,承载着厚实的文化积累。他孩提时代就在老师的指导下,潜心临摹过欧阳询、柳公权等唐碑,后转习“二王”、赵孟等古代名家法帖。其书作法度严谨、下笔有由,尤其擅长楷书,作品格外引人注目。近年又致力于晋唐小楷的研究。他的楷书结构规整,疏朗俊秀;行草运笔流畅,气韵贯通,使转自如。努力在传统的“二王”正统书风体系中揉进自己的笔法风格。追求简约散淡、平和雅逸的审美情趣。作为知名书法家,杨明臣还应邀在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作过小楷专题讲座,深受好评。当下他在书法领域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绩,绝非偶然,这应该缘于他早年所打下深厚的“童子功”,和近四十年来勤学苦练、笔耕不止的结果。可谓:“少壮功夫老始成”。

  当谈到怎样才能学好书法时,杨明臣道出了他的书学“三字经”,他说为人之道,以善为本,这是基本前提。然后再谈“技进乎道”的问题,这个“道”就是他总结出来的书学“三字经”:有兴趣,肯坚持,多研究。创作离不开借鉴,借鉴离不开向古人学习,就是一定要遵循古法。对于古代书法艺术的精妙论述,杨明臣熟谙于心,并付之于实践。他常说:“大字观其势,小字观其精,攻小字,就要把字字、笔笔写精到,自细微处见神采,从精严处观雅美。”从他的作品中不难找到答案。

  近年来,他的书作不断在全国、全军各类书画大赛中获奖,如2004年获中国书协举办的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全国书法大赛二等奖;2005年获中国书协举办的“高恒杯”全国书法大赛二等奖;北京书协、北京电视台等单位举办的“双鹤杯”电视书法大赛正书组金奖;还分别入展全军书协会员优秀作品展;北京国际书法“双年展”等数十次全国性书画展赛数十次。通过如此多的磨砺,杨明臣的书法也日臻完美,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专家的赞誉。友石斋主、中国书协主席张海在《杨明臣书画小品选》中对其楷书作如下评:“明臣先生多年来潜心楷书创作,诸多大家兼收并蓄,初应规入矩,今逐步形成了既流畅遒丽,典雅飘逸;又笔力内涵,浑朴劲挺的自家风采。有论者云:‘学习楷书先学基本规矩,继求自然之趣,再去追求丰神意态。’明臣先生如今正踏踏实实走这三部曲,我深信为时不远必有一完美结局。”中国书协副秘书长张旭光认为:“┄┄其作书立足并生发于传统;又注意融入自己深邃的思考,从而使其在书法创作上逐渐形成自己内秀外美、清逸淡雅的独特艺术风格。
  “明心载道存真趣,臣擅挥毫赋雄文。”这是记者为明臣先生撰写的一副嵌名联。他正当艺术盛年,精力充沛。我们期待着杨明臣定将有更精彩的表现,并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气息和个人风格的佳作。
nEO_IMG_DSC00270.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7-9 12:25:1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部分——杨明臣先生文论

nEO_IMG_DSC0109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7-9 12:28:39 | 显示全部楼层
呼唤楷书的春天


———在中国书协楷书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杨明臣




关于楷书的发展问题,经过两次学术会议的讨论,比原来的认识已经前进了一大步。刚才听了几位委员的发言,给了我许多启发。我想到的几个问题,是很粗浅的,不系统、不连贯的,只能叫做关于楷书的一些断想。
一、关于对“今楷”的理解。“今楷”这个概念,是中国书协副主席,我们楷书专业委员会主任旭宇先生在去年的楷书学术会议上提出来的。坦率地说,这个概念书法界的朋友至今是不认可或不完全认可的,即使是我们楷书专业委员会的同志,包括我本人在内,认识上也是比较模糊的,无法给它一个准确的定义和完整的阐释。比如,“今楷”和传统楷书有没有一个明确的界线,如果有,它们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哪里?“今楷”应具备哪些基本要素和主要属性?有哪些标志性作品堪称“今楷”或具备了“今楷”的特征?等等。要回答这些问题,今天任何一个人也是无法做到的。那么,这个概念的提出对今天楷书的发展有没有意义呢?怎样去理解这个概念呢?窃以为,这个概念的提出,对当今楷书的发展是有历史意义的。首先,它是一种崭新的理念,这个理念的本身是开放的、创新的,它其中包含了现代楷书应与传统楷书有所区别的意义,现代楷书应具有时代气息的内涵,这就必然会引起楷书界乃至整个书法界广泛的学术争鸣。这种理论上的争鸣,观念上的进步,必将推动楷书创作实践的发展。其次,这个概念的提出,其本意决不是让我们在短时间内创造出一种崭新的书体。事实上,无论我们多么努力,也不可能在朝夕之内创造出一种新的书体。整个书法史已经证明,一种新书体的诞生,往往要经过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探索实践,经过长期的演进和嬗变,再由大智慧之人整合而成。这几乎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提出这个概念的主旨在于,启发楷书界的朋友更新观念,大胆探索,逐步形成当代楷书色彩纷呈、风格多样、功力扎实、个性鲜明的整体气象。这种气象就是“今楷”,“今楷”不是指哪一个人的字,哪一种字,而是一种风貌,一种大的气象,这种气象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是生机勃勃、昂扬向上的。
二、关于楷书在当代书法中的地位。从近几年一系列重大展览来看,楷书无论数量还是质量,与行草书相比,处于相对薄弱的地位。这一方面是,随着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观念的变化,人们对书法的审美追求也发生了变化,更多的人乐于书写和欣赏那些具有更强的抒情性、自由性的书法作品;另一方面,和一些人对楷书的认识误区和片面性有一定的关系。甚至认为,楷书只是打基础的书体,是行草书的“垫脚石”,是书法艺术的“小儿科”,不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这种看法是幼稚无知的。其一,在中国书法诸书体中,楷书是较晚形成和定型的书体,曾经在数百年间居统治地位,在此之前,篆、隶、草、行都曾经走过漫长的历史阶段,因此,“基础“说是站不住的。其二,楷书有其独立的审美标准、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就审美标准来讨论,窍以为,应具有端严之风、正大之象、庙堂之气。其大字宜雄浑厚朴,刚健磅礴,巍然照人;其小字宜沉静高古,潇致简远,飘然灵动。一件楷书的上乘之作,是可以摄人眼球,撼人心魄的。楷书是整个书法艺林苑林中一个优秀的品种,成就一位高水平的楷书书法家,打造一幅高品格的楷书作品极尽其功、极尽其难也。其三,楷书的用笔极为丰富,不是死板呆滞的,是可以表情达意的。创作时,只有结构尽其巧,点画尽其姿,妥善处理工稳与变化、端严与灵动、厚重与峻拔诸方面的关系,才能有上品之作出现,这对作者的心性、灵性、悟性都有很高的要求,焉可以“小儿科”视之也。固然,现在一些少儿初学写字,一些老同志退休后练习毛笔字,都是先从一笔一画学起的,但这仅能熟悉毛笔的性能和汉字的一般结字方法,充其量“写字”而已,和艺术层面上的楷书完全不是一码事。
三、关于楷书的继承与创新。继承和创新是一切艺术形式所共有的矛盾和规律。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最为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其最为显著的特点是传承性。如果离开中国文人代代相传的人文精神、笔墨技法,书法也就失去了灵魂,不可能成为今天众多人参与的一门艺术。传承之中,书法风格的变化是和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以及书写的工具、功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每个时代的书法都明显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这种烙印无论是有意或无意而为,其实都是发展和创新。楷书发展到今天,功用性尚未完全消失,但艺术性已经提到了首要的位置,而两个方面共同的缺憾,不是创新不够,而是继承不够,当前重要的是应把继承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纵观中国书法史,魏晋楷书,北碑墓誌,唐楷诸大家,都把楷书推向一个又一个的高峰,留下了许多不朽的经典。而我们今天能把楷书写到接近古人经典的又有几人呢,更莫说超越古人了。多少年来,人们把唐楷作为进入书法殿堂的一把钥匙,也成就了不少书法巨子。而今天在一些书法展赛中,有的人都视唐楷如敝履,不屑一顾。这其中不排除一些人自命不凡,以为自己已经超越了古人;一些人故作姿态,以蔑视唐楷来标榜自己“新派”,眼光高明。但根本原因还是我们的楷书水平比唐楷下降了许多。比如习欧者,大多点画雕琢,状如算子,完全失去了欧字的神采;习颜字的,大多用笔迟滞,姿态臃肿,拖沓无神,呆若木鸡,完全没有了颜鲁公刚正雄强、雍容大度的庙堂气象。这种楷书当然是没有生命的。因此,振兴楷书的根本所在,是大力提倡研究经典,慕写经典,追求经典,整合经典。谁在经典上用功勤,追求深,谁就能在楷书的舞台上站得稳。这是不是否认创新了呢?非也。任何人不可能和古人写得毫厘不差,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带入我们这个时代的气息,自觉不自觉的融进自己的精神技法,也就自然不自然的出现了个性风格和时代特点。如果离开经典,一味刻意求新求变,那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四、关于楷书委员会的任务与使命。这一届书协领导班子,设立各专业委员会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国书法传统艺术,推动各书体协调发展、共同前进将起到历史性的作用。楷书专业委员会无疑对楷书的发展进步负有责任。根据楷书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助推。楷书专业委员会加强学术讨论与交流,更新理念,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这是前提,要把我们的认识变成书法界的认识,把我们研究的成果让书法界共享,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通过活动促进。可以组织全国性的楷书展览,支持地域性、行业性的楷书沙龙,联系专场楷书拍卖,协调有关政府、商家、园林、场馆定向主题创作等等,吸引更多的人爱楷书,写楷书,懂楷书。
二是通过舆论引导。在相关专业性、学术性的会议、刊物、网站,要经常能够看到有关楷书的文字,听到楷书的声音。亦可开辟楷书专版、专栏,设立楷书大讲堂,楷书赏析群言堂,楷书经典名家谈等。除了造成一种氛围外,还要重视对创作方向的引导。当前楷书创作,由于一些人认识上的偏颇和技法上的薄弱,已经出现随意化、粗糙化的苗头。要注意引导楷书群体正确把握遵循法度和张扬个性的关系。楷书之所以称之为楷书,其法度要求任何时候不容忽视。
三是通过评审调控。每次大赛评选揭晓,什么风格的作品获奖入选的多,效仿跟风的现象随之即来。专业委员会的委员担当着书法评审的职责,要善于纵观书坛的全局,前瞻书法发展的走向,用好自己神圣的一票,高度负责的发挥好自己的作用。既要积极营造百花齐放的盛世书法大观园,又要注意打造木秀于林的时代精品,既要关注诸风格的协调发展,又要逐步培育寓时代性于传统经典之中的主流书风。

杨明臣
2008年立冬后二日于灯下
 楼主| 发表于 2010-7-9 12:31:35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弘扬先进文化为动力

大力推进军旅书法创作


杨明臣




第四届全国书代会以来,军队书法创作坚持以弘扬先进文化为动力,以加强军队文化建设为目标,注重打基础、强队伍、抓重点、创佳绩。经过几年来上下不懈努力,军队书法创作队伍得到明显加强,军营文化建设受到显著促进,军队整体创作实力上了一个新台阶。在第八届全国书展评选中,军队有46件作品入选,其中获奖和获奖提名的六件。综合指数跃升到全国第四名,比七届国展时入展数翻了一番。
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一、
既要提高认识,又要加强组织
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开展军队书法创作,我们也是从抓认识入手的。近年来,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宣传书法创作对鼓舞军队士气,培养战斗精神,净化官兵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重要性;每次全国性大展大赛结束后,及时对取得优异成绩的作者宣扬表彰,记功授奖;遇有重大节日,重大活动,重要任务,注意用书法营造气氛,鼓舞士气,慰问英模。从而,使各级领导和广大官兵对书法的政治号召力、艺术感染力的认识不断提高,那种认为“书法与中心工作无关”,“热心书法是不务正业”的模糊认识得到克服。军队各级领导和政治、宣传部门逐渐深刻地认识到,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促进军队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
认识的提高必定带来组织上的加强和落实。首先是不少高级领导同志积极关心书法,大力支持书法,带头练习书法。如海军、空军的康成元、黄新副政委,他们工作异常繁忙,但对军队的书法人才倍加关爱,自己勤书写、写得好,十分关心支持军队的书法活动。军师旅团各级领导干部中,都有不少书法的爱好者和支持者,他们对军队书法创作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其次是人员编制上落实。总政宣传部编有艺术局,艺术局分工专人负责全军书法创作,各大军区都设有文化处、文艺创作室,编有专业书法工作者,军以下部队一直到基层连队,都有书法骨干。三是加强对书法创作活动的组织领导,遇有全国性、专业性重大展览,军队自上而下都高度重视。2001年为了纪念建党80周年,总政宣传部在中国书协的指导下,组织了全军书法篆刻展。2003年为了冲刺全国第八届书展,总政首长亲自批准,并拨出专项经费,组织举办全军书法创作班。总政宣传部领导亲自为创作班拟定了“民族传统,军旅气派,突出个性,求新不怪”的培训方向和创作宗旨,制定了详细的培训方案。正式下发通知,从全军各大单位抽调30多名创作骨干,集中两个多月进行封闭式培训。创作班为每个学员统一配备了笔墨纸砚毡,购置了100多种碑帖书籍,针对每个人特点确定主攻方向,安排军队的书协理事跟班辅导,聘请了20多名全国知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轮流讲课,每周一次展览点评。大家在一起临摹古人的,聆听专家的,借鉴别人的,打造自己的,每个人都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和提高,70%以上八届国展中榜上有名。
二、
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坚持经常
突出重点,主要是集中精力抓好中国书协组织的全国性大型展览,党和国家、军队为配合一些重大政治活动组织的命题性书法展览。如七届八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青年展、楹联展、庆祝建党80周年、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专题展等等。有的是全军统一下发通知,集中组织;有的是统一组织初审再集中投稿,有的是在官兵自发投稿的基础上指定重点作者精心创作投稿,以保证军队整体的中稿率和获奖率。近年来在一些重大展览中,军队总有相当数量的作品入展,七届国展有4人获奖,八届国展有6人获奖和获奖提名。全国青年展、楹联展、大字展、纪念小平诞辰专题展、羲之杯展等,军队都有作者获一、二等奖。这是军队整体创作实力的一个体现,也是军队的专业书法工作者、广大书法爱好者对重大展览舍得下功夫、花气力的一个具体体现。
抓重点和抓经常是分不开的。重点所以能突出出来,是靠经常性的书法活动来保证的,经常性书法创作活动是重点展览取得成绩的基础,重点寓于经常之中,是对经常性工作的一个检验。因此,我们在注重突出重点的同时,丝毫没有忽视对全军经常性书法创作活动的组织指导。一是分布在全军各大单位的一批中国书协理事和专业书法工作者经常深入部队,深入基层传、帮、带。他们各自发挥自己的作用,以组织开展好军队的书法活动为己任,每个人都带动了本部队的书法创作,影响和培养了一批人。二是充分发挥一大批创作骨干的带动辐射作用,活跃全军的书法创作。对一些创作实力较强,成绩突出的作者,各级政治机关,直到总政治部都登记造册,重点掌握,经常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使他们成为沟通机关和部队书法创作的桥梁,成为连接专业书法和群众性书法活动的纽带,成为深植于军营书法土壤中的种子,使书法活动成为一种老少咸宜的高尚爱好。三是经常不断地组织各类小型书法活动,使之成为军营文化生活的一个亮点。从总部机关到基层连队,都注重结合日常工作、重大节日、重要活动,组织经常性的书法展览、比赛、慰问、庆贺等活动,深受官兵欢迎。如老干部书画展、机关干部书写大赛、迎春书展等等。近几年空海军等大单位,在老兵退伍期间,组织军旅书法家深入基层慰问老战士,大家不畏严寒,不计酬劳,大批量的为退伍老兵书写温暖人心、激励斗志的作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有的部队领导不无夸张地说:“一场欢送笔会,胜过几节课堂”。一些大单位在元旦春节期间组织军队的书法家创作慰问词、祝贺联,利用军兵种报纸开辟专栏向广大基层官兵慰问致贺,受到部队一致好评。这些活动,有力地吸引了广大官兵对书法的兴趣,推动着经常性书法活动的开展。
三、
既要培养骨干,又要壮大队伍
重视骨干培养是近年来军队书法创作迅速发展、新人倍出的一个重要因素,有骨干才能带动全局,才能创造佳绩。不断壮大队伍,是军队书法创作后继有人、整体推进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在抓骨干培养方面我们坚持做到四点:一是结合重点展览比赛,选调全军优秀作者集中训练,从文化素质、书法理论、风格技法各方面给他们充电淬火,使他们的优势、强项得到强化,艺术视野和审美目光更加开阔。如第三届全军展、第八届全国展之前我们都采取了这种办法,收到了好的效果。二是对一些取得突出成绩的作者,给他们记功授奖,推荐他们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青联委员,给予崇高的政治荣誉,并在解放军报、军兵种报纸上进行宣传,增加他们的光荣感、荣誉感。三是不断给创作骨干提要求,交任务,并积极为他们的创作活动创造条件。总政艺术局和各大单位的宣传文化部门与创作骨干平时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经常关注他们的学习、工作和创作活动情况,根据部队思想文化建设的需要给他们布置具体的创作任务。如组织全军创作骨干集中为军委办公大楼创作了一批展品和收藏品,“非典”期间到小汤山抗“非典”一线慰问白衣战士,空军组织部、宣传部联合出版的以赞颂“三个代表”为主题的书画集,都是指定空军的书画骨干创作的。这样以来,书法骨干经常受到责任感和价值意识的驱动,增强创作的自觉性。四是针对部队人员流动性大的特点,注重保留创作骨干。近几年军队调整精简的任务重,为了尽可能地保留书法创作骨干,我们注意疏通各种渠道,向部队领导介绍保留书法人才的价值和意义,努力把书法骨干安排到岗位适合、便于创作,有利于发挥作用的地方。目前,相当一部分书法骨干有专门的创作室,很受领导重视。
在重视书法骨干培养的同时,我们也特别注重书法队伍的建设,始终保持充足的后备力量,不断有新人崭露头角。每年新兵入伍时,各部队注意从新战士中发现有书法特长的人才,有意识地安排到电影组、俱乐部,让其有条件练习书法并积极发挥作用。一些部队依靠骨干培养带动基层官兵学书法、练书法,涌现了一些书法军、书法师、书法旅,使书法从书法家的书斋里走进基层的俱乐部,成为这些部队文化工作一个闪光的亮点。一些干休所普遍举办书法班、国画班,使书法活动成为一些老首长、老干部晚年生活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的老同志从业余爱好写到了接近专业水平,多次入选全国性书法大展。不少军以上机关每年都结合重大节日和庆典活动举办一至两次书法展览,吸引众多的机关干部和基层官兵加入到书法队伍中来,并不断从中发现有培养前途的书法人才,加以培养,充实到骨干队伍中来。
四、
既要打造特色,又要吸收借鉴
军队的书法创作,既要坚持书法自身的艺术规律,又要坚持为军队建设、为基层官兵服务的方向,始终要以弘扬正气、鼓舞士气为主题。这是军队的特殊使命和任务所决定的。因此,军队首届书法创作班,总政宣传部就提出了“民族传统,军旅气派”的要求。根据军队建设的需要,近些年我们在军队书法创作的导向上,提倡正气、豪气,反对造作、狂怪的书风,着力打造军旅特色。无论参加全国性展览,还是军队的展览,在内容上鼓励书写军旅题材,如古代征战诗词,老一辈革命家的诗文,以及贴近部队实际,反映官兵生活的自作诗词;在风格上,提倡恢宏正大、酣畅淋漓、严肃认真、雅俗共赏,从作品中努力反映军人的情怀志趣,道德作风。近年来军队涌现出的一批新人,基本都走的这个路子。
打造军旅特色,决不是把军队书法创作孤立起来、封闭起来,相反,我们特别注重广泛学习吸收各方面的书法艺术成果,遵循书法艺术的内在规律。个性特色产生在对传统精髓深入学习掌握的基础之上,存在于对当代优秀艺术成果的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刻苦实践之中。一方面,我们大力提倡军队的书法骨干要在临帖上下功夫,临帖既要广泛,又要专攻,要坚持不懈,写到老,临到老,务求打下扎实的基本功。另一方面,虚心向活跃在当今书坛的各方面名家高手学习。军队办班时,我们聘请的几十名授课专家中,绝大多数是地方有理论、有实践、有个性的书家。他们有的是当今书坛巨匠,有的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有的代表了一个年龄段的风格,对他们成功经验的学习、吸取、借鉴,就是对军队书法创作的有力促进和加强。各地书协在举办创作班、培训班时,当地驻军的书法骨干,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都踊跃参加。每次重大的书法展览,我们都通知军队的书法骨干前去观摩学习,从中吸取创作营养。军队不少中青年创作骨干,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经常找名家拜师求教,有的甚至牺牲节假日,自筹路费到全国各地登门求师学艺。这些,都是军队书法创作健康发展、不断进步的重要因素。
各位领导、专家、教师、同道,近年来,军队书法创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军队建设需要,离书协领导的期望,还有很大的差距;和一些书法大省相比,整体创作实力,创作水平还有很大差距。由于军队工作任务繁忙,人员流动性大,巩固和发展当前的骨干队伍、创作水平,还要花很大的气力。但我们决心在部队各级领导和政治机关的关怀下,在中国书协的指导帮助下,在军队书法骨干和书法爱好者的共同努力下,更加自觉地抓好军队书法队伍建设和书法创作,争取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楼主| 发表于 2010-7-9 12:3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推动文化的发展繁荣中繁荣书法



杨明臣


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新课题、新任务提了出来,这无疑为包括书法艺术家在内的所有文化人赋予了新的使命与责任,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创造发展机遇与挑战。在这样一个全党、 全社会、全民族空前重视文化、大力发展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不得不以新的目光重新认识书法在中华文化整个精神家园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不得不深入思考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之中书法应做些什么,也不得不深入思考在整个文化的发展繁荣之中如何进一步发展和繁荣书法的问题。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书法是中华文化传统中的精髓之一。其渊源之长,根植之深,基础之广,几乎是与汉字可以等同的,是其他艺术门类不可比拟的,她在中华文化发展长河中所起的作用也是其他艺术门类无法替代的。数千年中华文明史,书法记载着每个时代,每个时代也都深深留下了书法的印记。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延绵不衰,屡遭入侵而维持统一,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我们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是靠一代一代传承发展下来的,这种传承的功能很大程度上是由文化人所担负的。每一个重要的朝代,每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都是靠笔墨记录下来的。在当时也许这些文字并不被称为书法,仅仅发挥了它的使用功能,但一定是文化人诉诸笔墨的产物。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血脉就散发在这些历史的文字中,于无意间与无形中传承着中华的文化。事实上,这些文字只要是先贤们的真迹手稿,哪怕是片言只语,也必为当今的书法界奉为瑰宝。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都是中国历史上曾经辉煌的时期,而书法的几个重要的辉煌时期恰恰与之同步,这决不是巧合,而恰恰说明书法是这个时期文明的组成部分。书法助推了时代的发展,时代造就了书法的繁荣。秦代李斯为相,严刑竣法,书同文车同轨,而小篆始成,从而成为中国文字史、书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汉代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大事件和好文章,这些既是政治和军事舞台上英雄人物创造的,也是文人墨客创造的,记录这个时代的文字或简或椟,逐步发展成一种全新的书体——隶书,开辟了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崭新天地。唐太宗好书独尊二王,一批善书之臣备受崇尚,欧、虞、褚、薛应时而出,他们既为治世之能臣,又为书坛之巨臂,从而唐楷又作为一种划时代的书体出现了。宋代特别是北宋的辉煌,留下了更多书法的印记。苏、黄、米、蔡,皆为朝廷重臣,世之名宿,治世为文,嗜书善画,名噪当时,享誉后世,他们共同创立了尚意书风,更加浓重的蕴含了中国的文化精神。
中国书法发展史上那些里程碑式的人物,诸如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等,他们以书法的形式对中国文化宝库的丰富是巨大的,他们的书法所传达的文化信息对后人的影响是深远的,甚至他们的名字远远盖过了许多帝王将相。这些人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也都是杰出的人物,他们在治国平天下方面不能说是没有建树的,然而,在后人的记忆里,这远不如他们的书法那么深刻,特别是王羲之其政绩与书法的影响比起来,甚至是微不足道的。足以见得,书法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精髓,其感染力、穿透力、影响力是巨大而深远的。



文化的魅力来自于文化的个性,在当今世界的大文化圈中,中国书法以鲜明的个性体现中华文化的风格,在世界各种文明中独树一帜。世界文化的发展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参与,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也不能没有书法的参与,书法也必定会在其中有所作为,有所表现,在中华文明和谐的精神家园中焕发出自己特有的魅力。
首先,书法的本体思想是表现的“敦敦化、美人伦”的人文精神,从内容到形式发挥着艺术感染和社会教化的功能。书法家们抑或是业余喜好的“票友”,只要是诉诸笔墨的书法作品,他一定是要表达一种精神,并希望这种精神能够传达真善美的讯息,能够给观者一定的心灵感应,或激励,或净化。常见悬挂于楼堂馆所或客厅书斋的书法作品,书写水平固有高低,但就其内容来看,必是引人向善、向美、向和、向上的,绝无庸俗下流之作。这种以艺术的形式传达传统道德风尚,传达时代精神的功能和效果,往往是一本书、一堂课所不能做到的。近几年来,中国书法家协会持续开展书法进万家活动,号召和组织广大书法工作者和书法爱好者,把书法作品送到千家万户,使更多的人在得到艺术熏陶的同时得到思想的教化,有力地推动着社会文明与进步。
其次,书法本身是一种人格修养的方式。正因为书法表达着中国的文化精神,千百年来,凡是中国文化土壤里成长起来、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人,对中国书法都有着天然的好感与兴趣。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以及乡绅才子、富家小姐,都把善书能画作为个人修身养性的一部分。即使到了今天经济高速发展,社会高度现代化的时代,许多身居要职的领导干部,学富五车的知识界人士,仍然没忘记在工作之余操起毛笔,染翰泼墨,也许是借以得到一些宁静与喘息,也许是抒发某些情感,总之他认为这是对自己的身心有意义的一件事情。至于从繁忙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同志,好于斯乐于斯者就更多了。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书法家们享受着广泛的社会尊重,完全可以也应该发挥自己的传薪播火的作用,运用自己的作品和知识技能去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爱书法,练书法,让书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出更大更好的作用。
第三,书法是一种既传统又现代,常用常新的艺术形式。她所适应的文体极为广泛,所表现的内容极为丰富。今天我们完全可以根据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适应现代文明的需要去展现书法的艺术魅力,让笔墨去承载和传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天地之间莫贵于民的基本理念,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合精神,革故鼎新、因时而变的创新精神,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高尚气节,扶正扬善、恪守诚信的社会美德。或诗词歌赋,或哲人睿语,或宏篇巨制,或尺牍小品,都可以很好的表达我们追慕和提倡的文化理念。

书法发展到今天,已经具备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优越的条件。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空前提高,为书法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广阔空间;数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书法经典灿若星辰,成为一座无尽宝藏,书法家们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登高望远;新的书法材料,展览场馆,印刷技术,传媒机构的不断发展,为书法的创作、展示、交流、宣传以及收藏开辟了新的天地;世界文化的发展,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扩大,为书法借鉴外来文化,汲取新的营养,提供了广阔的途径。因此,书法必然会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发展和繁荣自己。书法家们不仅肩负着书法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历史责任,也肩负着让书法更好的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时代责任,这是书法家都要关注并为之不懈努力的问题。
提高书法作品的艺术品位,增强艺术感染力,是书法家首要关注的问题。每件书法作品都承载着一定的文字内容,但人们观赏书法作品,往往先关注到作品的质感、美感以及艺术特点与文字内容的统一性,然后才关注具体的书写内容。艺术的感染力愈强,思想内容的渗透性愈强。一幅连看一眼都讨厌的作品,又如何能达到文化教化的目的呢?然而现实之中许多场合应付之作比比皆是,有的是想写好写不好,有的却是能写好不写好,就连国展特邀作品这样重要的场合和机会,有的并不认真,应付了事,实际是毁誉自己,贻笑后人。我们要使书法参与时代的和谐奏鸣,发挥文化的感染教化功能,并且要使这一国粹艺术传承下去,影响后人,需要的是书法家的精品,也只有精品才能丰富我们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因此我们必须花更多的精力去挖掘古典,深入地向古人学法度,学韵致,学人文精神;更加自觉地去探索新意,让书法作品融入更多的现代审美意识,增强时代感,让这种古老的艺术奇葩放出新时代的光华。
加强传统文化学习与积淀,提高作品的学术品质和文化内涵,是书法家始终要倍加关注的问题。书法作品的内在品质,技法的优劣固然是一个方面,最终决定的因素是其中包涵和传达出来的文化信息,这一点已成为书法家的共识。我们今天的善书者以及好书者又有几人能与古代经典书家的文化学养比肩呢?不说王羲之、苏东坡、赵孟頫、董其昌这些一个时代的丰碑式人物,就是随便找出一个二三流的书法家,我们的学养也是无法望其项背的,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加强文化的修养。因为书法的艺术特质决定了这是一项只有具备了传统文化积淀的人才能从事的一门艺术,它不需要太多的现代科技知识,而需要太多的传统文化素养。中国传统文化从字词语言到思想精髓,从儒释道到诗词歌赋,犹如无尽的宝藏,任何一点都让我们一生受用。旦夕学之,必有受益,学而不止,受益日丰。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化的积淀达到一定的高度,不仅能反映到人的精神气质上来,也必然会反映到作品的精神气质上来。
必须十分关注社会和民生问题,这是时代对书法家的要求。书法家需要沉静平和的环境与心态,需要执着艺术而不为世俗所扰,但这不意味着可以远离尘世,脱离社会和生活。书法作品的创作是需要情感的,我们只有对社会的深入了解,对人民大众生活状态、生存状态、喜怒哀乐、爱憎好恶的深入了解,我们的思想感情才能与时代同步与社会和谐。在作品形式内容的选择以及技法的运用上,才会自觉地贴近时代的要求。书法家不仅是社会的人,而且是对社会具有文化引导功能的知识和艺术层面的人,只有对社会具有强烈责任感,对人民具有深厚思想感情,才能创作出具有时代感和生命力的作品。任何有成就有作为的人,都是时代造就和人民滋养的产物,在现实书法群体和书法创作中,时常感觉到一些人带有孤芳自赏、自命清高的纯文人主义倾向,这是要不得的,也是人民群众不欢迎的。我们的书法骨干力量,都应满腔热情地投入建设和谐社会的大潮中去,用笔墨去装点艺术繁荣的春天。雨后春笋般的展览,新崛起的众多中青年书法家,纷繁快捷的多种媒体,都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假如在继承和诠释古代经典的同时,再增加几分现代人文美感,那将受到更多的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


 楼主| 发表于 2010-7-9 12:36:59 | 显示全部楼层
翰墨历程


杨明臣







  我今年五十三岁。人生不过百年,生命的历程按自然寿命计,已经走过了大半。十八岁走进军营,先后工作过八个单位,历任过十几个职务,从八岁拿起毛笔描红算起,写毛笔字已有45个年头了,而我觉得自己在书法的道路上正年轻,翰墨历程才走了一小段。这一是因为艺术的道路漫长无际;二是因为自己接触毛笔的时日虽然不短,但是断断续续,真正下大功夫修炼这门艺术的绝对时间并不算多,而且即使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又有很多是走的弯路。因此,现在我对书法的心态是年轻人的,是进取型的,是富有朝气的。
  回顾梳理这些年来学习书法走过的路,我觉得用这样几句话可以勾勒出来:断断续续、弯弯曲曲、辛辛苦苦、快快乐乐。
兴趣帮我打下了童子功

  我家上溯三代无人识字。到了我们这一代,父母特别希望孩子们读书识字。我家姊妹多,幼年时家境极其贫弱,三年自然灾害时,离饿死只差一线。及至六三年生活稍有好转,我走进学堂时已8周岁。我上小学是在村子里的一座庙里,老师有的是旧社会私塾出来的、成份较高的农村知识分子,有的是“文革”初期中被清理回乡的公办教师,有的是因成份高不允许考大学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他们当中有几位先生毛笔字写得很棒。从一年级开始,每周有半天的毛笔课。二年级以前,都是老师在一张十六开白竹纸上工楷写好12个字,学生每人一张描摹,然后交由老师批红。这一阶段,主要是训练操控毛笔和使用墨汁的能力。三年级以后,开始临摹字帖。我记得当时得到了一本柳公权“玄秘塔”,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的,爱不释手,日夕临摹,这本帖一直伴我到小学毕业。这一阶段,对我学习书法、热爱书法、从事书法起到了打基础的作用。
  我从小对写毛笔字兴趣特别浓,是发自内心的,不需要任何督促的。当时不少学生讨厌毛笔课,害怕毛笔课,当成一种负担。而我盼望每周的这半天课,写字也不局限在课堂上,每天晚上,自己在一间低矮阴暗的小屋里,点着豆大的煤油灯,读书写字。夜很深了,仍可听到另一间屋里我母亲有节奏的织机声和祖母的纺线声。不时传来祖母让我早熄灯的声音,生怕我熬夜费油。我的母亲、祖母都是那种特别节俭、耐劳、能干的农村妇女,她们婆媳俩一年四季帮人织布,从纺线到织成要15道工序,一尺布可得一角工钱,以此来支撑我们姊妹几个念书。我们那个年代遇到的困难,仅生存方面的困难也是像大山一样沉重的,直到现在,我觉得我们遇到的任何困难比起他们,简直不算什么。写毛笔字需大量的纸,怎么解决呢?一是把自己写过的作业本、哥姐用过的作业本全收集起来,背面练字;二是到老师那里去找旧的报纸和《红旗》杂志,这种纸练字最好;三是上街捡传单。六七年红卫兵开始串连了,到处撒传单,我家离县城不足二里,经常自己上街去捡,捡后选油墨轻的用线装成本子。以至后来见到纸眼就发亮,爱纸如命。就这样,写了一本又一本。字就慢慢越写越好了。字写好了经常在上毛笔课时得到老师的点评表扬,有时在学校搞的专栏比赛中还能得到本子、毛笔之类的物质奖励,这样兴趣就更浓了,自信心更强了。这点长处一直带到初中、高中。到了哪个学校,老师同学很快就知道自己的毛笔字写得好,推荐到学生会当干部,经常受任主办这样那样的专栏、抄写大字报、公告等,一方面得到了周围的尊重,感觉很好;一方面得到了更多练字的机会,越写越好。
  这个长处对我走进军营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七三年的十一月份,空军一个部队的接兵人员来到我们县,那时我兄长已在部队,村里和家长都没有打算再让我到部队去。可那位接兵连的指导员出发时受首长之托,一定要物色一名学习好、有点才艺的新兵到部队,这样我的机遇就来了。那时我不仅功课好,特别是作文在学校有点小名气,字写得好,喜欢画点画,还能搞几样乐器等等,在学校和村干部的推荐下,他们找到了我,这样简简单单地就到了部队。
弯路上的松懈

  七三年的冬天,我来到伏牛山深处的一个空军部队,新兵连没结束,因为批林批孔的需要,领导上把我抽到了政治处电影组,参加大批判组的工作,刻钢板,编小报,写标语,制幻灯,尽管天天要和笔墨打交道,但写的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毛笔字了。按照学习书法的规律,这个阶段,特别需要老师的指点,解决取经取法的问题,可当时自己既没有这样的意识,也找不到这样的人。当时有一个比我早一年的浙江兵,字没我写得好,但也很喜欢,他在技术部门描图晒图,他不知从哪里搞到两本王羲之草诀歌和怀素的自叙帖,都是用描图墨水双勾出来的,我就请他晒制了两本。这在当时应该是很难得的东西了,但自己觉得不好学,学了工作上用不上,没有下功夫去练它。七五年的春天,我被派去参加军区举办的一个书法美术创作班,在那里我接触到全区的书法美术骨干,也得到一些专业美术老师的传授指导。但主要教的画画和美术字,是因为制作幻灯片用,没有真正学到书法的东西。七七年我到了武汉一所大学读书,报到时带了毛笔和许多裁好的八开的纸,拿出有限的津贴费订阅了刚刚创刊的《书法》、《美术》杂志。由于文革刚结束,学校各方面还留着很浓重的“左”的痕迹,各系各班在校园里都有大块大块的专栏,我的毛笔字又派上了用场,经常书写标语、专栏。现在回头想,那时写的完全是自由体,字写得很“油”,但坏习惯也日加严重了。后来越来越感觉到,好的东西学到一点很难,坏的东西改掉一点同样很难。那时的大学生活,下午的时间多是自习,可到图书馆、教室,也可在宿舍里,我是常留在宿舍里写小楷字。倒不是偏爱小楷字,而是受桌子、纸张的限制。用小楷字抄写了许多的东西,我后来写小楷的习惯,应该说是那一段埋下的根子。小楷字也是凭己所好,随手写去,没有认认真真去临习字帖。
  八O年回到部队,提了干部,不久又调到军区机关、空军机关,当干事、秘书、科长、处长、主任、部长等等,一直到了九九年底,这二十来年的时间里,终日接触的是各种文字材料、应用文书、开会、检查工作等等,精力全部投入工作仍唯恐不够。属于自己可支配的时间和精力很少。尽管内心仍有着浓厚的笔墨情结,但实际用于接触书法,包括接触书届人物、书法活动、书法字帖以及书写实践的时间已经很少了。有时也组织部队官兵搞些小型的书法比赛、展览,有时也参加机关组织的一些书写比赛,甚至获奖,但这纯是业余性质的。80年代中期,兴起了一股硬笔书法的热潮,自己也热了一阵。茶余饭后,工作间隙,操笔即写,非常方便;那时很多文件初稿是靠手抄写的,钢笔字写好了,工作马上能用得上,因此练的很起劲。还在一次全国性比赛中获了奖,后来还出版了一版《古文集萃》硬笔书法集子。这对毛笔书法,充其量在结字方面有些裨益,在其他方面是没有太多帮助的。
  这一段在书法道路上的耽搁,客观上看,是工作岗位造成的,是时间精力不允许,这是无可奈何的事。这一段人生最宝贵的时间,对一名军人来说,是贡献给了军队建设事业,对得起自己的岗位和职责。对一个热爱书法、从事书法的人来说,是无法弥补和挽回的损失。从主观上来说,自己对书法的认识是浮浅的,理念是幼稚的,眼光是盲目的。没有把书法当成一件值得下功夫去做、可以有所作为的事;不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差的,甚至总觉得自己写得好,有些展览、比赛即使知道消息,也感到没有必要去参加;有时偶然寄去稿子,发出之前认为自己一定能获奖,甚至不愿意写多字、写大作品。结果呢,投了几次稿子都毫无声响。这才慢慢意识到书法并不像自己想的那么简单。后来想起当时的态度,是多么的幼稚和可笑啊!
迟来的冲刺

  九九年末,我到一个新的单位工作。从紧张繁忙的高级机关到空军的一个直属单位担任主官。工作的性质、节奏、规律一下子改变了。特别是不需要经常出差、加班加点了。双休日和晚上的时间基本都属于自己。我就又回到了自己的“真面目”,捡起了书法。这年我44岁,隐约有一种紧迫感,一有空就挥毫泼墨、书写不停。大空时间在自己的书斋里写小楷,在天气特别炎热的季节里,怕家里人打扰就关上门,怕风吹动纸就关上窗,书案还架着一支台灯,手腕上缠着一条毛巾以防汗水把纸打湿,常常一写就是几个小时,写了金刚经、道德经、孙子兵法等等,一个个长卷。小空时间就写行书,漫无边际,见帖就临,见喜欢的字就学。2000年的冬天,我觉得自己的字写得不错了,就联络空军的孟繁锦、赵勇等人在军事博物馆举办了“空军八人书法展”。记得开幕式那天,宾客云集,高朋满座。李铎先生走到我的一个小楷长卷前,看得非常仔细,我从内心很想得到他几句表扬或者肯定,但先生看了很久并没有说话。我有些犯了嘀咕,不甘心承认自己的作品不好,也不敢相信自己写得好。后来我拿了一本作品集送给总政艺术局李翔同志,他匆匆翻了说:“你现在看了很好,过不了两年你就不想再看了”。我心想,真的吗?这其中的道理我是后来才明白的。
  2001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时任军事博物馆馆长的袁伟将军和军博的几位书法家,我拿了几幅小楷作品请他们指点,选了其中的一件参加了军博的馆藏精品展,他们鼓励我说,你的字基础非常好,又很用功,不要当成可有可无的玩票,要当成一件事情来做,要有目标,用不了几年,就能写出来。这大大激发了我学习书法的信心。后来,我写一段时间,就找老师看看。逢年过节回河南老家探望父母时,都要专程到郑州请张海先生加以指导,张海先生来北京参加人大会议期间,我也常常借看望他的机会,带作品去求艺问道。因有同乡之谊,又有师生之情,每次都得到先生的热情接待和细心教诲,他总是那样慢条斯理,徐徐道来,文质彬彬,真切感人。我两次出作品集,张先生都为我题了字。特别是他当了书协主席之后,工作异常繁忙,时间十分宝贵,还亲自用毛笔小行书为我的作品集写了数百字的评语,给了我莫大的鼓舞,令我感激到永远。在北京经人介绍认识了刘炳森先生,直到先生去世,一共拜见了五次,每次都带上作品,铺在地上,先生每件作品都看得非常仔细,边看边讲,对楷书讲得多一些,对有些字的写法、用笔,亲自示范给我看。行书则只说要选好帖,多临帖。(后来我才明白自己的行书还基本属于自由体,差距之大还未到值得具体点评的程度)。先生待人以诚,诲人不卷,看完以后往往坐下来促膝交谈,讲书法方面的道理。后来,刘先生又亲自介绍我加入了中国书法家协会。这段登门拜师求艺的经历,在刘炳森先生逝世两周年的一个座谈会上,我曾写成一篇短文并公开发表了,以表达对刘先生的一段师生情缘。
  2003年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举办在即,军队系统要举办一个骨干培训班。在物色场地的时候,我主动找到总政艺术局负责这项工作的同志,要求到我工作的单位来办。一方面这是全军的任务,办好了对军队书法工作是个贡献和支持;另一方面自己是这个单位的主要领导,时间、场地等条件可以统筹安排,自己也可以抽空参加学习,于是我就报经上级批准,把这件事情承担了下来。这个班整整办了两个月,选调了全军各大单位30多名青年书法骨干参加学习,军队的书协理事全部住在班上担任辅导员,全国能请到的名家,包括沈鹏、欧阳中石、刘炳森等先生都请到了,张荣庆先生、张道兴先生、张景岳先生等分段坐镇指导,前后有近30位名家讲课、辅导、点评。除了老师讲课之外,大家白天晚上搞创作,互相交流,每周一次小型展览,一次集中点评。到了临近结业的十几天时间里,集中精力创作参赛作品,老师一个人一个人、一件作品一件作品的过,直到基本过关为止。这个班,对于每个参加学习的同志,都是一次淬火、一次加油、一次新调整。在我个人学习书法的道路上则更具有里程碑意义,是一次脱胎换骨的催化。我创作的小楷册页第一次投稿,也第一次入选了全国大展,更重要的是,学习书法的方向明了,路子正了,方法对头了。在以后几年里,就陆续不断地入选全国的大展大赛,有几次还获了奖。
  2004年我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对于较长时间付文领导工作的人来说,一般短时间回不太适应的,而我的心里却非常平静。平时人常说,一个人能干自己喜欢的事就是幸福,现在到了半百之年,该拼博的也拼博了,该红火的也红火了,该奉献的也奉献了,现在留点时间和精力给自己,好好地写字,多多地长点文化,不是更好吗?从这以后我全部身心的投入书法的学习和创作了。最近这五年来,书法就是我的大部甚至全部,我的时间、精力、情趣、快乐都在这里面,乐在其中,乐此不疲。
  现在我对书法可以说是进入到了一个比较自觉的状态。
  一个是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一种惜时如金、时不我待的感觉。在书法这个群体中,组织上和人民群众给了自己荣誉、地位、支持和信任,但我感到水平还有些凹,其实难副;五十好几的人了,在书法上懂得有限,会的有限,可学的东西太多了,走了那么长的弯路,不抢时间怎么能赶得回来、追得上去呢?现在许多三、四十岁的同志,多么努力,多么有灵性,多么有成就啊。远的不说,就是经常活动在我身边的,我们空军内部的几位青年书法家,如龙开胜、张维忠、崔勇波、郑小成、李京臣、陈克年、马军鸿等等,我比他们长了十几、二十来岁,而在书法上又比他们长了多少?这些都是督促我的动力。在最近五年有时间里,我用于临帖创作的时间,每天平均在六小时以上,没有哪一天不写字的,大年初一也不例外。我很少在外边聚餐,一是自己不会喝酒,二是可惜时间,即使和几个要好的朋友偶然下次馆子,时间也不超过一小时。小字写多了累眼,就站起来写大字;大字写久了脚腿发胀,就坐下来写小字;学习创作上偶有所得有所成,就随手用毛笔记下来;有时也临临古画以调节精神,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走了过来。
  再一个是师古之法、师人之长,广收博取丰富自我。师古人精典是最重要的途径和最主要的日课,坚持读、临、悟相结合,读是广泛涉猎,耳濡目染,日久浸淫,形成印象;临是临精典,临适合自己的,对支撑自己书法风格的重点碑帖,经常临、反复临,十遍、八遍乃至数百遍的临,临之后创作的感觉就不一样。创作一段时间,回过头来再临,临帖的感觉也不一样;悟就是参悟、领悟、琢磨、研究,或是对一碑一帖、一字一画细心品读,或是在临习和创作时仔细体会,十天半月、一年半载能悟透掌握一点,就很不容易。这方面下得功夫还不够,写出来的东西之所以古气不足,还是得古法太少,个人的东西太多。对当代好的作品,我也认真去学习。参观一个好的展览、得到一本好的作品集,特别是全国性大展的作品集,我总每幅作品都去认真赏读,借鉴吸收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平时接触的书家艺友,或听其言谈,或观其书写,必留心对自己有所帮助的东西。对长者、对在书法上给予过自己帮助的名家高手,我在心目中始终把他们尊为师长,任何场合从不越。对当今一些创作水平较高的年轻人,在书法上我从来不以长者居,而是以学习交流的态度和他们相处,虚心地去学习他们的探索创新意识,有时也拿出自己的作品请他们挑毛病,从他们那里汲取创作营养。
  另一个是认真对待出手的每一件作品。我对早期流出去的一些作品,常常懊悔不已,恨不得拿钱回收。其实当时也是很认真的。这说明现在的水平比过去提高了,眼光也提高了。也许过几年看到现在的作品也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怎么样才能少给自己留下遗憾呢?我想就是在现有的水平上精心创作,任何场合、任何时候、任何一件作品都不能应付。现在每天写许多的字,经常是写一阵、撕一批、留一批。每幅字写好,一般要先挂起来或铺在地上端详半天,有时要反复写五、六遍,直到相对满意为止。这一般是写行书。写中、小楷字成功率相对高一些。下笔头几行感觉好了就能顺利写下去,头几行不理想就另起炉灶重写。有一位姓马的朋友,特别喜欢我的小楷,但他对作品的要求特别高。数百字的作品不能有一字一笔软弱无力,连界格都要非常工正,不能有丝毫瑕疵。他常常花半天时间坐在我的对面看着我为他创作作品。我开始很不适应也不耐烦。后来我想,这样不是有助于自己出精品吗?我也就很欢迎他了,当成朋友了。事实也应该如此。像羲献小楷,赵孟、文征明小楷,哪有半点可挑剔的呢?传世之作皆精品,这是一点都不能怀疑的。
  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这样的时代给每一位书法家以极大的创作发展空间,书法家也能在这样的时代里对社会有所作为,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我个人不仅和大家一样享受着这样的大环境,而且还处在一个非常好的小环境里。我们空军部队有一大批实力厚实的中青年书法创作骨干,他们使我充实,给我支持;空军的首长和领导机关非常重视和关心这支队伍,今年初又把我安排到空军文艺创作室工作,成为一名专业书法工作者,让我更好地为这支队伍服务,更好地用书法为部队建设服务。我的翰墨历程到这里应该是一个新的起点,在这条道路上,读书、写字、做人要伴随自己走到艺术人生的尽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4-20 22:33 , Processed in 0.528431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