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2734|回复: 660

【当代实力派书家系列提名展】平和与激情——张继书法篆刻大型网展(赠作品集斋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21 22:06: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当代实力派书家系列提名展】
平和与激情—张继书法篆刻艺术大型网络展

nEO_IMG_nEO_IMG_参加全国德艺双馨艺术家表彰会.jpg



张继简介



          张继 字续之,号四融斋主,1963年出生于河南。大学主攻美术、书法,获书法艺术硕士学位。曾任中国石油书法家协会执行副主席兼秘书长。2004年6月应招入伍,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美术书法研究院副院长兼秘书长、军事科学院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隶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东方印社社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及多所高校等院校特聘教授。  
      书法篆刻作品入选全国一系列大型书法展、篆刻展,并在全国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书法篆刻展中连续获最高奖,还在全国首届行草书大展、全国首届正书大展、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中获大奖。近十年来多次担任全国书法篆刻大展评委。时有美术作品及诗联作品发表。分别在中国美术馆及河南、广东、新疆、河北等地举办个人书法篆刻展。作品被中南海、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及军事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陈列馆以及中央部委办公大楼、北京地铁站、北京西站、北京南站、北京北站、“鸟巢”等收藏、悬挂。应外交部之邀赴我国多个驻外使领馆创作作品。多次应邀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外国元首创作书法与篆刻作品,另有多件作品被刻碑勒石。被中国文联授予“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家”、被中国书协授予“全国德艺双馨书法家”称号。系中国文联第七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荣获首届中国书坛“兰亭七子”及“兰亭诸子”荣誉称号,并获首届“林散之奖”。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22: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线互动,优帖有奖



经与张继老师商定,对高质量回帖,将择优赠送签名作品集,届时还将从高质量回帖中选出5—10个优秀回帖,请张继老师题写斋号。

特别说明:您发出的任何一个回帖我们都会认真阅读,请不要重复相同内容的回帖,更不要灌水!谢谢合作!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22: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部分——众家评说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22: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平和与激情
赵长青

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每个时代都涌现出了诸多知名书家,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而在当代知名书家的群体里,张继这个名字应是很受瞩目的,他在当今书坛的分量和影响也是众所周知的。


张继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就已在中国书坛崭露头角。近二十年来,他向书法艺术高峰追求的脚步从未停止过。他勤奋好学,见贤思齐,背负着总也装不满的行囊一直苦苦地前行。与他相识是前几年我在中国文联工作的时候,到了书协之后接触机会多了,这样才有了更深的了解,随之便形成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张继先生平和中透着激情,他不露声色的表象犹如一泓平静的湖水,常挂在脸上的微笑恰似那湖面动人的涟漪。但当你良久地面对这片湖水的时候,你便会深切地感受到,在这湖水的深处有着海浪一般澎湃的激情在奔涌。这就是我认识的张继先生。正是这种平和给他带来了人生发展的机遇,营造了良好的人际环境,成就了他的事业。也正是这种含而不见的激情给他的艺术创作不断地充添着能量,使他一发而不可收,从而成就了他的艺术风格。说他平和主要是做事稳重,不急不燥,温文而雅,总是坐在不起眼的地方,细细地品味着人生,体验着多彩世界。能有这样的修养,这可能与他的出身有关。他是农家子弟,从小敬贤尊老,衣着简朴,举止稳健,眼神里总是闪动着质朴和慈善,性情里凝聚了中原之子的豪爽和侠义。正是这种人性与文化的底蕴,使他能够把握好人生的关键几步。他已是当代很有影响的中青年书家了,可他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固步自封,沉醉在绚丽的光环和悦耳的喝彩之中。他一直用理性主宰着行动,用锐意规划着未来。


这位农民的儿子,十三岁就曾在乡里搞“个人画展”,大学美术专业毕业不久就相继担任河南石油书协秘书长、书画院院长。此后他凭借着自己那一股刻苦钻研、乐此不疲的‘痴情’,连获全国大奖,并晋京担任中国石油书法家协会执行副主席兼秘书长。年届不惑又被特招入伍,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主任,连续当选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五届理事,并担任中国书协隶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用真诚和质朴打造了令人羡慕,一路风光的人生坦途。他的创作激情同样也是得益于这种特殊的人生经历。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总还在挥毫泼墨,或在潜心咀嚼古今名篇,常常忘却时辰。激情在胸腹之间难以控制,这种状态一直保持着。他那张方整的脸庞透着刚毅和自信,提笔的瞬间那种开心在流露,激情在笔下奔放。快速的线条变化,瞬间的转折启承,使其书作丰富多彩,酣畅淋漓。他以深厚的传统功力,加上智慧和汗水,耕耘了一片属于自己的艺术天地。


他的创作精神是这个时代的需要,他的书作也将为大家提供很好的借鉴。我为有这样的朋友而骄傲,为当代知名书家群体中有这样德才兼备的书家而欣慰。我衷心地祝愿张继的艺术之路越走越宽广,衷心祝愿他创作出更多符合时代审美需求的书法艺术精品,为构建繁荣和谐、创新有为的当代书坛,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到一份心力。


我期待着,并默默地为他祝福!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22: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把握时代脉搏 传承汉魏遗风

----张继书法艺术创作启示




邵秉仁





中原大地,黄天厚土,文脉相传,书家辈出。然书画印兼工、篆隶草全能者,当代可推张继。书家之成长及艺术成就,离不开所处生活环境。作为河南子孙,张继从小受中原文化的熏陶,其书法风格深深镌刻着碑版书法艺术的痕迹。汉碑魏碑书体是中国碑学书法的代表,雄强与中和互相渗透,共创了碑学书法的辉煌。直至今日,从事碑学研习和创作的书家,几乎都从汉碑魏碑中寻根和汲取营养。张继凭着对书画艺术的悟性,长期浸淫于碑学之中,又融入简帛书的生动奇宕,从而形成了来自传统又独具个性的艺术风格。


“笔墨当随时代”要求书法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并融进时代精神,从而使之符合一个时代的审美主流。进入当代,书法这一传统文化的功能已发生了根本变化——由实用转向审美。书家的责任就在于深植传统并能敏锐地捕捉到时代的文化精神内核,从而创作出富有时代特征的艺术作品。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有较为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对艺术的特有悟性、敏锐的思想嗅觉以及较高的思辨概括能力。可喜的是,目前书坛上涌现出了一批这样的中青年书家,张继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纵观张继的书法艺术,我以为其主要特点是篆隶楷(尤以隶为最)凝重而不失灵动,行草率意而沉雄劲健。具体表现在:一、结体富于变化;二、笔墨生动活泼;三、讲究章法布局,注重形式和视觉效果。观赏张继的书作,犹如欣赏一首经典名曲,时而沉稳凝重,时而活泼轻快,时而舒缓清柔,时而又激昂澎湃,极具节奏感,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些特点,主要来源于他丰富的艺术实践。早年张继学习绘画,又及文学,而后主要从事书印。这样的综合文化艺术修养,才使他的书法艺术创作在传统功力之上追求一种自由率意的境态和对艺术深层次的领悟与思考。他的艺术实践,可谓既有主攻,又广涉各艺术门类的精髓,是走向成功的一条正确途径,应为广大青年书法爱好者所借鉴。
    “书如其人”,通过张继的书法能基本反映出他的性格、修养和处事原则。他朴实敦厚,做事扎实,处世低调,待人谦和。无论供职于石油书协还是在部队专职从事艺术创作,他都以人格的魅力引领艺术的普及与发展。正因为如此,他在书界有很好的人缘,广交的人脉,又使他的艺术作品得以广泛传播和推崇。时下有些人稍有成绩,便大肆张扬,热心炒作,有的贬低别人,抬高自己;有的甚至弄虚作假,欺世盗名。凡此种种,做人的态度都是不端正的。我们常讲“书品即人品”,这句话虽有不完整的地方,历史上不乏一些大节失守而艺术成就很高的书家,如张瑞图、王铎等,但“做书先做人”大抵是不错的。一个艺术家,如果他有极高的思想品德加上艺术成就,那么他对于社会进步的作用肯定要更大,历史地位也更高。颜真卿和傅山就是例证。因此,广大书家和爱好者也应该像张继那样——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从艺。
    历史上的魏晋时期,思想开放、自由,多元文化相融,铸就了书法艺术的一座巅峰。今天国人所处的时代,又遇上了这样的开明盛世,而且物质条件和社会环境远非魏晋可比。愿张继继续传承魏晋雅士遗风,宗法秦汉经典,把握时代脉搏,创造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艺术精品。
  最后,愿以一首旧作赠于张继并与之共勉:
      坎坷荣辱平常事,最难淡泊度人生。
      心底无私九天阔,潇洒放歌一路行。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22: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融”成就张继



刘洪彪




我与张继接触得多一些。因为同是军队中国书协理事,同在军队文艺创作室从事书法艺术工作;因为我们同居京北,我又住在他家的北边,许多城中城南的活动,我都搭他的便车;因为常常受邀结伴同行去往各地,以至于机场办理登机手续的工作人员时不时向我们投以诧异的眼神;更因为与张继打交道轻松愉快,无须有半点心理戒备,信得过。
接触得多自然就了解得多。他小我九岁,又是“新兵”,我便有些倚老卖老将他视为小弟,并时常为他的出色表现和骄人成绩油然而生“兄长”该有的自豪。我可以如数家珍般为张继列出一份简略的艺术履历,从中可以看到他究竟是怎样的出色,是如何的骄人。
6岁学画,13岁在家乡举办个人画展;
16岁学书,23岁在周口师范学院举办个人书法展;
29岁担任河南油田书画院院长、中国石油四方印社副社长、获全国第五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
31岁调任中国石油书法家协会秘书长,遂又继任中国石油四方印社社长;
34岁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书法篆刻展;
36岁被中国文联授予“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家”称号,出任中国石油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37岁当选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38岁以中国书法家协会代表身份出席全国第七次文代会;
39岁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评审委员会委员;
40岁出任中国石油书法家协会执行副主席兼秘书长;
41岁成为全国第一位特招入伍的书法家,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主任;
43岁当选中国书法家协会隶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44岁荣获中国书坛首届兰亭雅集“兰亭七子”荣誉称号……
这份履历,这行足迹,足以证明张继做人的优秀,为艺的成功。坦率地说,我是在内心里佩服的。像他这样的范例,起点这么高,出道这么早,成果这么多,影响这么大,我们不妨环顾四围,能有多少?反正我是自愧弗如,除了长他几岁,方方面面都不如他行得远,攀得高。
或许有人会觉得我言过其实,有“忽悠”的嫌疑。实际上,张继之于我,一不是单位里的首长,二不是书界中的领导,三不是辈份上的长者,我没有必要奉承他。何况我向来爱吹毛求疵,鸡蛋里挑骨头,没有“忽悠”的习惯。或许还有人会觉得我是“毁人不倦”。对此,我首先要说,像张继这么好的同志,我若存心“毁他”,那是不厚道、不仗义的。其次,张继这个人不大好“毁”。一方面,他很谦虚,时常征询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意见,遇事爱自省和反思,自己有什么不足,明镜似的清楚,不会飘飘然。另一方面,他很有主见,当下做什么,下步往哪走,这辈子干点啥,他都有计划,适时做点微调是可能的,但方向、目标是不会为他人所左右的。
说到主见,在张继身上有很多例子。比如从中专到大学,从短期培训到长期进修,他进了不少学校,跟了不少老师。直到今年,他仍然考取了首都师范大学艺术硕士,并在国家画院沈鹏书法精英班深造。他不断地求学,反复地“充电”,为长久地“与时俱进”做着充分的知识积累和观念更新。又比如,他从主修中国人物画而转攻书法,从五体并行到精研隶书,从分心治印到重拾绘事再到兼治格律,每一次路径的选择和步速的调整都收到了奇效。还比如,从学校教师到企业文艺组织者,从河南油田到中国石油,跻身京都,又以年逾不惑之“高龄”携笔从戎,每走一程,都跨上一个更高的台阶,拥有一片更大的领地,每一次角色转变,都染着一抹传奇的色彩。
张继做人为艺有主见,因为有主见才有了成就和建树。他的主见和成就,在《墨之声—张继书法》一书中可以获知详尽,他的作品在说话,业内不少专家同道也说了不少话。李松先生写过一篇题为《梳简帛之经纬,理汉碑之圭臬》的文章,对构成张继书法风格尤其是隶书个性的独特语汇作了细针密缕的解析,提炼出了“主笔的个性化”、“笔形的排比化”、“口符的变异”、“重轻笔的对抗”、“三式章法的自用”、“极化用墨”等六个特征。应该说,这是迄今对张继书法最具学术思考和技法研究价值的评述。
依我看,张继的成功得益于他的主见,而他的主见则突出表现在他为自己确立的追求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方法步骤。早在张继24岁大学毕业走出校门不久,他就为自己的画室书屋取了个“四融斋”的名号。所谓“四融”,即“诗书画印”四个文艺品类的同修兼融。张继6岁学画;16岁学书;在高中期间即喜好新诗,先后写过两部一韵贯通首尾的长诗油印成书;稍后,因深入汉碑,旁涉汉简,接触篆书,又萌生了治印的欲望;再后来,张继渐渐感到新诗的情致与节奏似与书法不相谐和,而古典诗词才更能与书法相与融洽,于是又分出一些精力来斟平酌仄,探辙求韵,自度诗联。至此,20多岁的张继已在诗书画印间穿行交游。本就专修过文学与美术的他,业已养成抽象与具象双重思维的习惯,感性的调动和理性的掌控,在他的学习、创作、为人、处事中互为制约,相得益彰。这使得他的每一次筹谋,每一次抉择,都较为合情合理,适度得当。
张继的“四融”也曾有过阶段性的调整。30多岁时,他与友人有过一次彻夜长谈,友人历数古来大家鲜有诸艺齐头并进、齐名兼精的,担心张继涉猎过宽导致无一专精。张继觉得言之有理,又考虑到自己担当中国石油书协大量的日常工作,时间和精力有限,故一度将“四融”的内容变为“真草隶篆”。于是,他将自己的专业定为书法,并主攻隶书。绘画是放下了,诗词也暂时不去多想,心无旁骛地精研细究起书法来。几年下来,他把简帛书的率意轻逸、大篆文字的高古奇拙、印石走刀的雕刻凿削和画面图式的构成布局,潜移默化融入隶书的创作之中,终于化育出极具个性特色的隶书新形和笔墨独白,“在裹着唐风汉韵的征程上扯起了一面个人的风格旗帜”(胡忠伉语)。“其个性书风在当代独步,将其作品挂于展厅,无须逐一寻索,环顾可得”(李松语)。我参加过诸多展事的评审,见到直接摹写或着意效仿张继隶书的作品不计其数。“四融”之后的张继隶书趋者之众,附者之多,几成一种现象。由此可见,张继“四融”得法,“四融”有功,为汉隶经典的传承与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
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步入军旅、卸去中国石油书协领导职务后,张继成为专业创作员,书法创作已不再是忙里偷闲的余事。于是,他再度将“四融”定义为“诗书画印”。他说过:“艺术水平的较量,最终是综合修养的较量”。书法从古代几案展读发展到现在的厅堂挂览,实用功能已退隐下去,审美价值已凸显出来,字外功对于一名书法家,从某种意义上说,恐怕是终身要务。他重拾荒疏已久的绘事,并瞄准鲜有人为的“海底世界”作为他强攻的绘画主题。他频繁出入海洋馆,悉心收集海洋图文,甚至在家里装置了照明鱼缸,放养着斑斓奇特的四海鱼类。储蓄已久的绘画激情一旦喷发,“海底世界”的首批“产品”即以新颖的画风和奇异的景致引起同道的关注,招致藏家的青睐。虽然仍苦于时间与精力不足而产量甚少,但他独特的视角和融进书法写意、印章刻意和格律诗意的画作,已经向人们展示了融汇的妙处和胜境。
“兴至逐狂笔,差疵见颖端。面因名姓愧,心为胆知酸。不尽千刀纸,难逾百尺竿。比贤当自励,佳境在崇峦。”“云雾幻如仙,银岭岧峣舞壮观。雅羡冰峰莲似玉,心欢,池映奇葩分外鲜。隔岸树藏山,碧水临窗千顷涟。游舫腾波吾欲纵,神癫,休放童心怕失颜。”“寸心必以真言表;尤念当从厚德行。”以上所录,是张继近年所作五律《狂笔感怀》诗、《南乡子·游天池》词和七言联一则。依我肤浅的识见和鉴赏力,实不敢妄评其高下,但逐字逐句地品读,竟也挑不出什么硬伤来,其字句间幽幽渺渺的意境还颇有些令人神往。张继的诗联面世虽不多,但件件谨斟慎酌,精雕细刻,用字遣词十分考究。有这个态度,有这个功力,其好诗妙联集腋成裘是可以期待的。
张继还有一联曰:“惶于闹市;乐在恬斋。”少年得志、青年成名的他在精彩都市、繁华书坛的频仍酬酢中能有如此戒骄戒躁的自勉自律,“尽千刀纸”“逾百尺竿”的希冀是一定能够如愿以偿的。我还读到了他“融碑于简;求趣由心”的联句,其言其意简明而精炼。这个“碑”和“简”,是他要继承的经典,要主攻的方向,要用以创造的原材料。这个“融”,是他学习的方法,创造的手段。这个“趣”,是他追寻的艺境,要抒发的情思。这个“心”,是他的真情与本意,是他经过不断修为所得的涵养和品藻。这个“求”,不仅表明他的目标既定,也隐含着他对遥遥前程的眺望和追索。
张继常与我谈论自己的疑惑与缺虚,这让我坚信他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还有更大的作为。毕竟他才40多岁,而取得巨大成功的40多岁的他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具有自知之明,尤其难能可贵!
“四融”成就了当下的张继,“四融”还将成就张继的未来。


                                                  2008年3月25日于京北逆坂斋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22:24:58 | 显示全部楼层
把握感觉 别开生面

----张继的书法艺术


刘恒


如果从学习书法的途径方式来考察,当今有成就的书法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从某家或某件经典作品入手,通过认真反复的临摹练习来掌握技巧,进而积累经验并转化为创作能力;另一类则是根据自己对书法艺术规律及风格要素的理解,直接通过创作实践来训练技巧和探索个人面目。前者需要的是刻苦、坚持和熟练,而后者更倚重悟性、胆魄及综合修养。张继的书法篆刻创作近年来勇猛精进,在书坛上受到广泛的关注,堪称是这后一种类型的成功代表。
张继学习书法的时间想来不算短,但以鲜明的个性面目驰誉书坛则是近几年的事情。从他下功夫最多,成绩也最显著的隶书来看,或许他对诸如《张迁碑》、《曹全碑》、《石门颂》等经典碑刻都曾有过程度不同的攻习或涉猎,但在其相对成熟的作品中却很难找出专门摹仿某一碑刻的确切痕迹。我猜想他可能也经历过一个尽管勤奋临习却苦于不能自运的烦恼阶段,直到有一天从某一点上获得启发,产生顿悟。这样说并不意味着他此前的学习努力都是毫无价值的徒劳,相反,从前练习中所掌握的基础技巧能力,这时已转化为一种深层的支撑在不自觉中发挥出功效。事实上,在古往今来许多成功书家的艺术历程中都存在着这样类似的茅塞顿开、脱胎换骨一般的蜕变转折。其中的诱发媒介可能来自前代的经典名作,可能来自同时师友的启发,可能来自对自己探索努力的思考,甚至可能来自其它艺术门类的旁通……,从张继奇峭、生动、老辣的隶书风格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到作者的聪颖和自信,他的隶书显然不是循规蹈矩、墨守成法的重复古人,也不是闭门造车、盲目创新的自由涂抹,其中既有隶书传统的规范法则,又有作者的提炼发挥。在这里,对传统经典的理解、选择与个人性情、敏悟自然和谐地融汇在一起,构成了风格面目背后的内涵及延伸。
书法的技巧有用笔、结字、章法、墨法等诸多方面,其中用笔是最重要的环节。在不同的书体中用笔技巧的要领各有不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规律,那就是用笔的动作习惯以及由此产生的点画形态特征,是构成一个书家风格特点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依据。张继对这一点的认识非常明确。他的隶书点画很有个性特征,其凝重厚实的形态或许使人联想到汉代碑刻摩崖的意趣,然而笔锋起落之间的爽洁畅达,又流露出汉代简牍墨迹所特有的洒脱韵致。尤其是通过墨色浓枯转换所形成的干笔飞白效果,更是运用得自然生动,恰到好处。记得著名书画家张道兴先生曾说:书法中类似山水画皴法那样的枯笔飞白,就好比京剧花脸唱腔中偶然一用的沙哑“炸嗓”,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般的提神效果。看张继隶书作品中用笔的浓枯变化,正有如此的感受,这甚至可以说是他的“招牌”手段。
自清代后期碑学主张盛行以来,写隶书者往往刻意模拟汉碑斑驳残损的效果以求浑厚古拙。这种追求固然促进了隶书笔法拓展,但也形成了诸如过分顿挫乃至有意颤抖之类的习气。张继的隶书点画可以说得上是浑厚古拙,但却并无上述习气,其浑厚古拙是通过运笔的坚实沉稳来达到的,保持了书写性这一书法艺术的根本要素。其中的关钮在于他领悟并把握了隶书用笔的核心规律,从而找到了具有个性色彩的点画样式,这是作者超群悟性的突出体现。
在近二十多年来的书法热潮中,对形式感的追求逐渐成为当代书法发展的一个显着特点。对形式感的提炼及强化,与传统的书法审美原则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牴牾和冲突,应该说这是当代书法家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张继在这一点上更多的是选择了融合、协调的处理方式,力求通过统一规律下的多种表现手法,来达到一种既不违背传统审美标准,同时又富有时代、个性气息的风格面貌。这种努力主要体现在他对字形结构的塑造处理之中。
张继的隶书字形多取方正之势,虽然间有横扁、竖长或欹斜的处理,但并不过分突出和夸张。不过如果观察一下他对字形结构的塑造,便会发现其中的丰富变化。比如他对笔势方圆的分别把握,对部首穿插挪移的运用,对笔划变形或合并的处理,都显示出对不同形式感的追求和探索。尤其是他作品中频繁出现的圆形、三角形结构以及点的各种变化形态,将合并笔划、浓枯墨色、轻重用笔等技巧交替结合,由此形成了一种清新、活泼的隶书面貌。
除结体外,墨色的变化对比效果也是张继隶书实践中的一个显着特点。在他的作品中往往墨色浓枯对比强烈,或墨汁洇涨晕化一团,或枯笔劲扫若隐若现,浓涨处不失字形,干枯处犹见笔迹,在线的结构中增加了块面的效果,观之令人惊奇,颇有耳目一新之感。
值得指出的是,张继作品中种种的形式感效果,大多并不是他的发明创造,而是他在传统书法资源中深入挖掘,精心提炼,大胆发挥的结果。前人作品中的一个偶然效果,古代碑刻中的剥蚀残损,其他艺术种类中的特有手法,经过他的改造和借用,便成为一种新的表现方式甚至是规律性技巧,而这一转化及结果,正使我们看到了作者的勇气与胆魄。
自古以来,书法艺术始终不是单纯书写技巧的展示,而是一种综合修养的体现。当人们叹息当代书法艺术中文化素养的缺失时,张继的脱颖而出,正得益于他对自我修养的重视和不懈提高。张继虽然以隶书享誉书坛,但在楷书和草书方面同样造诣不凡。特别是他的草书,取径于章草而注重体势的醇古,不故作波磔挑脚之姿,朴实而有奇崛之趣,与其隶书异曲同工,相得益彰。书法之余,他还兼擅铁笔,所刻白文印纯宗汉法,端严之中尤重轻重虚实之趣;朱文印则洒脱奔放,不拘一格,点画的疏密、断连饶有封泥遗意。当然,最重要的不在于多能,而在于他能够在不同的书体和门类之间保持着统一的技巧特点以及审美追求,同时更能将数者相互贯通,彼此滋养。在他的隶书中就不难看出对某些篆刻技法乃至篆书结构的化用与借鉴。而这种能力的体现,应当看作是张继在艺术上走向成熟的标志。
对书法技巧规律的准确领悟,对传统的善于学习和大胆发挥,不仅使张继个人的书法创作获得了成功,同时也为我们探求书法艺术在当今的学习、传承方法有所借鉴、作为一个才气聪敏的书家,张继书法实践的成功途径及其经验,更值得研究和思考。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22:26:37 | 显示全部楼层
眺 望 与 远 足
——张继书法艺术管窥
源父


张继是一位在书法艺术创作上笃行远足之人。坦白讲,其风神洒脱、个性鲜明的书法面目与他处事低调、不事张扬的生活态度怎么也不能让人往一起联系,但这就是真实的张继,一个让书法界不能不关注的张继。
以书、印而享誉书坛的张继同时又写诗作画。“四融斋主”的闲章就让人看到了他自身修为的全面和技不外露的儒雅风度。从他身上所散发出的才艺底蕴总能让人联想到“潇洒出风尘”的古代贤人。有人认为艺术是玩的,所以他们在放大作者的收获成果时往往忽视了成功背后的艰辛与付出。张继早年是先绘画,后文学,再以书印而称誉全国。跳跃的思维意识、完善的审美追求、自由率性的创作状态、深层次的传统功力、综合的知识修养可以说是张继走向成功的储备库。
书法上张继显现出更高的天赋。他四体皆能,隶书的率意,小楷的高古,篆书的生动,草书的雄健让人感受到他思维的飞扬与格调的统一。就隶书而言,在书法发展史上,煌煌大气的汉碑以一个时代的巅峰到今天作为历史和法度的坐标令人高山仰止。虽说到清代在重北碑、尚篆隶的时风影响下成就了邓石如等碑派高手,但像金农与伊秉绶的出现仍令注重风格语言和艺术表现的现代人看出隶书发展的不易。在当代,除少数书家在隶书上显示出较强的个性新意外,相比整个书法界隶书的发展并不能称其繁荣,甚而出现人们认识上的错位。张继属于这个时代,他的隶书出传统而具新意从而成为当代书法艺术发展的一个符号。在他既古且新、神完气足的风格面貌上让人看到了他对前人书法经典的传承与创变。他从《张迁碑》的雄强、《礼器碑》的典雅、《曹全碑》的柔曼与金农的异趣、伊秉绶的厚重以及简帛书的生动奇宕、汉砖瓦文的朴拙中汲取养分、化而为之,融入到自己追求的审美信息中,形成了看似杂实为博,看似舍实为取的“非人非我”的艺术表现效果。他以与时俱进的思想意识并植入现代美学元素来实践着用笔上点线面的丰富、用墨上的虚实之变和结字上的独到韵致,从而成就了他神采飞扬张氏风格。只不过这种风格取向在以后的创作中仍会不断深化从而走向更加完善与成熟。张继在书法风格上的探求大胆而谨慎,他以抒情的笔墨语言延续着对传统的理性归纳与创造,在笔墨挥洒中极致地发挥着他新的理想。“笔墨当随时代”,三百年前,石涛老人的这声呐喊现在谈起仍令人心有感怀。张继说,当代书法的发展根植于传统,但更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要以面向世界的胸怀追求高品味和具有时代思想内涵的新境界,并以大气势为主调,注重法与趣、静与动的协调与统一才能创作出无悔于时代的佳构。可以说,张继正以自己的学养、造诣与内心的淡定从容,以一个重读经典、创造新我的正途与新法给人们以启示,今天的时尚或许能成为明天的传统。从张继隶书的风格探索上我读到的就是这么一个令人欣喜的信息。
张继在书法创作上的“远行”一定程度上是在践行他大胆探索的勇气,但让人从中真切地悟到了他赋予作品的思想与高度。从他的作品传递给人们的信息中可总结以下几个特点:一、强调作品的格调;二、强调作品的形式感;三、注重个性的发挥;四、注重用笔的生动多变;五、注重结体的变化;六、注重章法的构成;七、注重文字内容的表现;八、讲究用墨的变化。可见睿智的张继是在符合法度的创作基础上,并在统一和谐的前题下求多变,从而创造出自己新的艺术语言。同时颇具特色的张继篆刻及他的中国画“海洋系列”也一并滋养着他的书法,使得其书既具金石气息又具绘画构成之美。这是他对艺术从“技”入“道”的深切感悟和相互变通。通过他承传统、开新面的书法作品让人看到了他以自身实力扬起的一面个性旗帜正猎猎风扬于这个宽容而崇尚个性的时代。
我喜欢张继的书法,也喜欢他的诗联。古人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等佳句,都是在讲诗人、书家的才思与笔墨的精妙。此前,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五体十家书法展”中,张继的数件自作诗词联句书作让人进一步认识到了他不善言表、不喜张扬的背后而“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度胸襟。“深悟奇思远,精临妙境通”生动地表达了他研习书法的真切感受。他在落款中写道:“凡诸艺业未有习而不得者也,病在心力懈怠,不能专精耳,若能精深必将穷其妙道”。《五律·狂笔感怀》隶书条幅同样令人回味:“兴致逐狂笔,差疵见颖端。面因名姓愧,心为胆知酸。不尽千刀纸,难愈百尺竿。比贤当自励,佳境在崇峦。”如此境深意远之句,让人从中领略到了书家张继的宽厚学养与谦恭人品,“不尽千刀纸,难愈百尺竿”不禁使人联想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经典诗句,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他在求新求变的书法征程中严谨治学的态度及矢志超越自我的决心。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22:27:39 | 显示全部楼层
繁花深处是恬斋

——点击兰亭七子张继

              /夜语风荷







                                                                                                            一


九楼的露台上,阳光很好。
几架葡萄,一幅秋千,静静地立在初春的微风里。
张继踮起脚尖,一边伸手整理他的葡萄藤,一边轻声和我们聊着。
“这里视野开阔,周围的体育场馆都能看到。秋天的时候,我们在这里聊天,随手就可以摘颗葡萄吃……”
黑色休闲夹克,红毛衫,牛仔裤,眼前的张继,英武中携着洒脱,帅气中透着随意。
风荷借坐在张家的秋千上,近距离感受着这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书坛大家的天然和质朴。
13岁举办个人画展,23岁举办个人书法展,29岁开始,连获五、六、七届国展全国最高奖,37岁当选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41岁成为全国第一位特招入伍的书法家,44岁入围中国书坛首届兰亭雅集“兰亭七子”……亮点频出,精彩不断,似乎命运之神总在他身边相佑,繁花锦簇着他年轻的道路,从一个高度迅捷地向另一个高度跨越,在当代书坛,他是一个奇迹。
来访之前风荷对“张继”这个名字背后的人物有个大概的估量,但一见之下才发觉全盘错位。名人大家那种惯有的优越感、俯瞰般的目光、卓然不群的华贵气,张继一概没有。真诚,淳朴,坦荡且洒脱,他热忱地平视着你,就像是儿时的好朋友。



                                                                                                          二



四融斋的会客厅里,一幅“密章法”隶书作品,煞是抢眼。一眼望去,或浓或淡跌宕莫测的墨色匝匝实实,涵天接地。疏淡处云烟升腾,密实处峭岩林立,一线细细的留白仿若山间弯弯的小路,一抹浅浅的枯笔好似夜路中一盏闪烁的灯火~~~在这种最紧密的章法结构中,仍然巧妙地为气息流动预备出足够的空间,整幅作品给人一种涌动不息的生命气象。
在张继个性独彰的艺术语言面前,在作品极富时代意味的视觉冲击之下,你不得不震撼、不能不惊艳。正如李松先生所言,张继的“个性书风在当代独步,将其作品挂于展厅,无须逐一寻索,环顾可得。”
“化碑于简,求趣由心”——从张继的习隶之路中,我们能触摸到他坚执的信念、稳健的脚步与超人的心智。
“我喜欢隶书,也许是先入为主的原因吧!小时候最先接触的就是隶书。”他说。
从懵懂顽童开始,小张继所过之处总是留有字迹——走哪儿写哪儿;上小学时受老师影响,张继就爱上了“蚕头雁尾”的隶书,及至后来得到平生第一本字帖《曹全碑》,他对隶书的钟爱是发乎于心的,他的苦思、摸索、顿悟,也更多地放在了隶书上。
从早年作隶的“字正笔实”,到后来受时风影响轻取碑简皮毛,了失内涵,以至转向清人之隶“求经”……在传统和时代、法度和个性间,张继一直在苦苦探索。孰多孰寡?利乎弊乎?他曾十分困惑,也曾一度迷茫。然而,张继就是张继,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审美追求,在无数的观察,思索,求证,践行中,他的目光渐次明朗,方法论逐步清晰——化碑于简、以简融碑,意写碑帖、取我所用。在用笔、结体、墨色和章法中,处处包涵着矛盾和统一的对立和转化:纵横捭阖然皆成雅趣,落差频仍但归于和谐,故品读起来极富哲学意味。张继隶书独具面貌的线条语言逐渐彰显出强劲的个人风格:“不求怪诞、不事严整、发展古法、追随时代、心悟雅趣、抒发情性”,这是他至今仍在追寻的目标,并不断地向这个目标的纵深处行进着。
他说,“书法是我今生至爱。我庆幸自己能够成为书法的忠实信徒。”


                                                                                                               三

公元20071028日,首届中国书坛兰亭雅集于浙江绍兴开幕,再现“曲水流觞”之永和盛景。当代书坛精英云集,围坐在九曲溪水旁,席芳草,镜清流,览卉物,观鱼鸟,怀古思幽,诗书相发。
水流迂回,流觞容与。
这样大型的文化拟古活动,夹杂着时代特有的繁华,在无数闪光灯和麦克风的包围中,进行着。
位列七子之四的张继,身着蓝色晋服端坐,习惯性地微锁浓眉,显得十分沉静。

“兰渚雅集多,群贤拟永和。


不经觞流急,临水怯吟歌。”

张继此诗一出,同道们纷纷投来赞赏的目光。他的谦和、散淡,他的坦诚、自信,在诗句中一览无余。
“骄傲?我从来没有过。因为我觉得自己没有骄傲的资本。”张继这样说。
学校毕业刚踏入社会不久,24岁的张继就为自己取了“四融”的斋号,把“诗书画印”同修并融作为激励自己的目标,尽管这目标十分宏大。以坚实的文化底蕴做保障,以综合的艺术修养做滋补,这是他与精品的结缘之道。
汲取,吸收,整合,化育,游于四艺,广采博取,积厚而台高,向艺之道没有捷径可走,张继也不例外。中专毕业参加工作后一年的他又考取了大专,大专毕业,再考取本科,短期学习,长期培训……他没有停止过求学的脚步。今年又考取了首都师范大学的艺术硕士,同时他又在国家画院沈鹏书法精英班里继续充电……怪不得提起自己走过的道路,张继总感叹说:“其实我的每一步都很缓慢!”但,他的每一步都很扎实。
在张继的《五律·狂笔感怀》中,我们读到这样的诗句:兴致逐狂笔,差疵见颖端。面因名姓愧,心为胆知酸。不尽千刀纸,难愈百尺竿。比贤当自励,佳境在崇峦。”
“不尽千刀纸,难愈百尺竿。”感于斯言!
以张继刚刚四十出头的年纪,在当代书坛站到这样的高度,他仍置名利于身外,冷静地评价和审视自己,把目光朝向自己的困惑和缺虚。正是在不断的蜕变和淘洗中,他的技艺和品藻才得以同步精进。

                                                                                                            四

   张继画作不多,却一出手就独占风光——从书多年后他重拾画笔,选择了海底世界作为自己独特的视野,自此,观鱼成为他的常课。
“我发现鱼也是有感情的,能通人性。”张继说。四融斋客厅的热带鱼缸里,鱼群悠然游弋,一只丑陋的清道夫贴在前玻璃正中,把难看的腹部正对着观众。
张继说,这条鱼呆在这里挺难看,但我不敢动它。以前有次用夹子逮它,它被吓得惊慌失措,认为那个地方不允许它待,于是它就再也不去那里贴着了,而是换到这里,真是聪明极了。还有这些红色的鱼,我时常逗逗它们,喂喂它们,把它们当朋友,后来我回家一进门,它们就都簇拥到这边,就像欢迎我一样!
鱼群,水流,以及折射入水的光线,繁复且神秘,陌生而具象的生命律动给张继胸中澎湃的激情展开了充裕的空间。在他疏远了许久的画笔下,鱼群从容悠游,无视悲喜;光线透过海面,寥无声息,明暗交错中,一切安详又繁盛。
这是一个寂静的世界,红尘被关在画外。
这同时又是一个旺盛的世界,生命率真成长,心灵往来无羁。
每一幅画都没有标题,他把它们叫做海底世界系列。
这寂静又旺盛的海底,不正是张继内心深处的映照么?
自喧嚣回归寂静,将繁冗化为简约,始终保留着一片安然的精神家园,从来不曾把理想迷失、把自己迷失。
“惶于闹市,乐在恬斋。”张继这样概括自己。这与范曾先生的一番话颇有异曲同工之妙:“绘画和书法本质上不是表演艺术,创作时不需要旁边的赞叹和掌声,它们需要宁寂和空旷的心灵。”
当我们惊异于他个性张扬又法度谨严、极具视觉冲击又遍布心灵体验的艺术表现的时候,可曾想到,他游离出层层繁华破壳剥茧般不断超越的成长,源于那颗致虚守静的真心。
内心深处,张继永远是那个十三岁的少年,自从遭遇了艺术,那份发自天性的执着与纯粹,就再也没有更改。
繁花似锦,他从容穿越,向着自己的方向,一路行走,一路成长。
他是一个奇迹,更是一种必然。


                                                                                                     2008-4-12    225
                                                                                                     2008-4-21     000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22:28:5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部分——张继先生文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4-20 10:24 , Processed in 0.720480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