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97|回复: 1

重建中华文化生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2-16 09: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重建中华文化生态(草稿,供网络探讨)
      陈崇勇


    今日世界,正处在人类史无前例的社会、文化大融合的阶段,地球村渐渐形成。在这段历史进程中,西方文明起到发起(原创)、推行的作用,而其他民族则处在接受(模仿)、跟随的位置。


    打一个比方,人类文化大融合的目标就好像在建一个全人类的精神家园。西方人因为乘坐汽车等便捷的交通工具,先期到达,开工构建,并不断地从各处搜集材料。而东方人等,因乘马车、骆驼等交通工具,仍在途中。如果东方人等因羡慕,而抛弃自己的辎重,搭西方文明的便车而到达,终因两手空空,又没参加构建,只能成为精神家园里的租住客,甚至沦为精神家园里的流浪汉。而人类精神家园也因蓝图缺陷、材料匮乏,使之只有欧式建筑的单调,并留下大面积的荒芜。如果东方人等,因后来而加倍努力,也带着自己的蓝图和材料参与构建,这样的人类精神家园才最完整,并适合人类全体居住。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追赶,如今的中国已经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绩,特别是在经济上,GDP已居世界第二。是到了认真思考长期分享人类文明成果的我们,应该如何为构建人类精神家园做出页献的时候。


    人类文化的演化,本质而言,是人类自身对外部环境的不断抗争、适应,协调族群成员之间以及个体内部精神世界,而形成的一整套维系族群生存的智慧。中华文化也是如此,她是维系千万年来在中国大地上活动的人类族群的生存智慧。因此,我认为,中华民族能够为人类精神家园构建奉献出的就是千万年来独立形成的中国人生存智慧的结晶——即中华文化的精华部分。
   
    当然,在现阶段,解决好占地球人口近五分之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方面存在的问题是才最迫切的,而能够解决现今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方面存在的问题,实际上也就是在为人类精神家园的构建做贡献。


    近二百年来,中国作为这地球上文化冲突最剧烈的地区之一,引进外来文化的中国化,与中华文化的现代化,它们本应像鸟之双翼、人之双足,是共同推动中国文化向前演化的根本驱动力,然而实际情况却是成为相互抗争的敌对双方,并且导致了中华文化的沉沦。因此达成“文化和解”很重要。要摆脱进化论史观的影响,要放弃非黑即白、你死我活的生存斗争观念……
    ……


    所谓的宗教、哲学,都是对存在的终极追问,包括肉体与精神两个方面,追求灵与肉的统一,以期实现心灵世界的完整、和谐与安宁。对于生存在中国这块土地上,黑头发、黄皮肤,说汉语、用汉字的国人,以及散布在世界各个角落依然认同中华文化基本存在价值的华裔来说,中华文化是我们的文化之母,那里有我们的精神家园。然而,生长、成熟于农耕文明社会里的中华文化,对于生活在现代文明社会的我们而言,整体是一块沉陆(注1),具体又可分为:沉沦部分;自然转化部分;孤岛部分。孤岛部分即中华文化的遗存部分,如书法、国画、中医,个体中华文化实践者等。久而久之,孤岛逾加孤独,甚至会遗忘掉中华文化曾经是一个有机的文化整体。如何建立长效的中华文化传承机制?这就需要全世界中华文化实践者团结起来,重建新的中华文化生态,生成新的中华文化信仰,融成新的中华文化存在共同体……新的中华文化传承历史将从此开始,成为一种常态(一种文化长期缺乏文化信仰的统摄,难免会被瓦解,一个民族长期缺乏与之存在相适应的文化凝聚,也难免会溃散。作为一个种族,中华民族当然能够长期、庞大地存在下去,而中华文化则难免溃散。曾经自主地创造过灿烂文化的中华民族将沦为一个精神附庸民族,并逐渐消亡,就像历史上曾经消亡的民族那样)。


    未来,中华文化存在共同体中的“中华文化信仰”可能作为“国家意识”弱化,乃至解体后,人类族群信仰认同的一种方式,与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成为维系人心所向的存在。


    现实世界中的中华文化遗存,很容易滑向逐渐消亡的命运,而在虚拟世界中的中华文化反而可能长存,并逐渐生长完善起来!故重建中华文化生态,形而下的部分,以现实世界为主,虚拟世界为辅;形而上的部分,以虚拟世界为主,现实世界为辅。现实与虚拟的关系如同阴阳互补。虚拟世界不是现实世界的简单描摹,而是概括,是重组,是具有清晰指向的创造。本文着重从构建虚拟中华文化世界的角度来探讨重建中华文化生态的问题。




    一、如何重建“新的中华文化生态”


    我把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中华文化生态叫作中华文化的自然生态,而把由中华文化沉陆,虚拟中华文化实践平台,中华文化段位、积分、品位、中华币等构成的文化生态系统命名为新的中华文化生态。


    从广义上看,每个中国人天然都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就肉体而言,流淌的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就文化(灵魂)而言,汉语言、文字、传统习俗等早已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灵与肉的同一与统一是产生和谐的基础)。从狹意上看,特指有心传承中华文化之人。如同文物的修复,虽然我们手里只有一些中华文化的知识、技能的碎片,但通过虚拟中华文化实践,可以修复成一个整体。


    重建新的中华文化生态,要具有五个方面的整体意识:一是通过构建虚拟中华文化实践平台将拟想中的古代中国社会、文化融成一个整体——虚拟中华文化整体;二是通过虚拟实践的通道,使现实中的精神个体与“虚拟中华文化整体”融为一个整体(有整体,才会有生命,才可能有灵魂,才能形成个体的精神文化之核);三是当精神个体具有了中华文化生命之核后,又可以通过“内圣——外王”之道,将其与更广大的现代文化生活融为一个整体;四是通过虚拟中华文化实践平台则可以把现实社会中众多的个中华文化精神个体融为一个整体;五是中华文化精神整体可与现实世界融为一个整体。这其中,每一个整体都存在着核心区与边缘地带,融合过程类似于星球、星系的形成。


    网络中有各式各样关心中华文化传承事业的人才,人们通过自己所擅长的领域或关注点,对虚拟中华文化平台整体宏观的结构,具体的局部细节等,提出意见或建议,乃至亲手操作、改善,以实现共建虚拟中华文化实践平台之目的。而平台本身如同围棋人工智能AlphaGo那样,具有深度学习、实践的能力。当她成长完善后,可以成为人类具体门类中华文化实践的引领者……


    参与构建虚拟中华文化实践平台的精神个体,在构筑虚拟中华文化平台的同时,也是在构筑自身的中华文化“小宇宙”。平台系统成型后,当精神个体在虚平台上进行角色演绎时,“我”即诞生,随即生成一个子系统,并有一个默认的接口对接到母系统上。在与一个虚拟中华文化实践者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后,平台之上将会生成一个比你更懂你的“神”。当平台与众多的实践者交流后,再经深度学习,“自我”演化,如同“天”、“道”的生成,成为“众神之神”,新的中华文化信仰由此孕育(同理,世界上每一个相对独立生长的文化都可以构筑自己的虚拟文化实践平台,再与现实、他者相通联,实现世界文化的虚拟大同!当然,这是后话)。


    “虚拟中华文化实践平台上的中华文化存在”与“现实中的中华文化存在”的关系,如同“地”与“天”,再加上“天”之上有“神”, 则“地——天——神”之间交感、互动,生生不息,形成良性的循环,这就是“新的中华文化生态循环系统”!




       二、虚拟中华文化实践平台


    所谓的虚拟中华文化实践平台,就是依托如今强大的网络、智能技术,建立起的数字化中华文化实践平台。平台的整体布局类似“清明上河图”那样,以京城为中心,一路向外围扩展,至城郊、农村……


    平台首先所展示的是具有典型性、高度概括的中国古代社会通用场景,所演示的是最普遍的人物,生产、生活、文化事件。通过穿越不同的文化时空,事物间广泛的联系,角色之间的关联等,形成复杂的立体网络,来模拟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生态。平台可检验参与个体的中华文化知识储备与实践(包括虚拟实践)能力。


    平台系统中的模拟气候有春、夏、秋、冬,日、夜,晴、雨、雪等模式,默认随实际季节、天气情况而变化。系统还有水灾、旱灾、饥荒、战争等特殊模式可供选择。


    (一)虚拟实践途径


    1、普通途径:


    行者以类似游客的身份进入虚拟中华文化平台,到处走走看看,当对某一具体对象感兴趣时,就可置换身份,进入角色。角色在系统中条件设定所充许的剧情进行演绎。


    每一具体场景后,都有“时空隧道”。点开进入,会依时间顺序展开一系列与此场景密切相关的生产、生活、文化事件入口,再点开,就可进入相应的场景(系统中除了演示之外,还有相关资料可供参考,认真阅读体会,就可找到正确的方式应对场景中的剧情)。时空隧道中场景中又与另一时空隧道(不同朝代间形成平行的不同文化时空网络)相连,经过若干次转换,可回到主场景。最终呈现出的是立体交错的网络。


    2、专业途径:
   
    行者以专业的身份进入平台,平台显示出除基本场景外,还突出与之相关专业场景——如科举之道、医道、书道等,可检验个体专业的中华文化知识储备与虚拟实践能力。


    3、个性化途径:


    (1)以某个历史人物的人生轨迹作为背景,设置场景、情节等。


    (2)个人订制:


     ①行者通过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来自我设计实践平台的途径。


     ②平台通过与行者进行充分的互动后,由平台设计出适合行者较佳的虚拟实践途径(甚至可以对线下的中华文化实践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③中华文化大观(实验)园。此处最为自由,未设具体规范,以实验、驰骋想像为主。


     ④论坛:交流心得,探讨改进的场所。


    (二)虚拟实践的多元性


    1、参与方式。虚拟实线以古代中华文化实践的理想化真实状态为标准,类似于真理。


    ①模拟工具(注2)虚拟实践系统,下真实一等(类似于模拟驾驶系统,虽然眼前的景象是幻景,但手下活是真实的。每一个对应的动作都要做得到位才能得高分)。


    ②电脑、手机虚拟操作系统。


    ③冥想操作方式。用冥想的方式进行虚拟中华文化实践(将来人工智能的“读心术”完善后,也不是不可直接作用、留痕于虚拟平台)。


    ④进入“中华文化实践园”学习。像中医、书法家、国画家、非遗传承人之类,他们的具体实践是最类似于古人,因此可以将他们聚集到一起构建“中华文化实践园”,作为学习实践的榜样与场所。


    2、参与模式


    ①一人独行模式,天地间唯我独行,心无旁鹜,易精进,难免孤独。


    ②多人模式,行者之间可观摩、互动,有礼仪(可设置具体需求,如某段以上,或某人免扰等)。


    3、时间尺度、空间尺度。


    ①时间尺度,系统会有一个默认的时间尺度(当然也可以由虚拟实践者自行设定)。虚拟实践的有效时间以真实实践有效时间为参照,间隙时间则按特定比例压缩。


    ②空间尺度,系统会有一个默认的空间尺度(当然也可以由虚拟实践者自行设定)。虚拟实践的有效空间以真实实践有效空间为参照,隙空间则按特定比例压缩。


    (三)中华文化段位、积分、品位制。


     中华文化段位、积分,是对行者在虚拟平台上所呈现出的中华文化知识积累和实践能力的评判,它也能在相当程度上反应行者在现实世界中的中华文化知识积累与实践能力(段位,借用围棋的术语)。品位,是对行者所具有的中华文化内涵进行的综合评判。


    1、段位。行者在虚拟中华文化实践平台上,对某一具体门类,知识积累水平和虚拟实践能力的数字化评判,可体现高度。


    2、积分。多种门类数字化的中华文化知识积累和虚拟实践能力的叠加,可体现广度。


    3、品位。在具有一定中华文化知识积累和实践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数字化综合评判,可体现深度与体量、素质和品行等。


    4、中华币(金币、土币、玉币)。与虚拟中华文化实践能力密切相关的虚拟货币。金币、土币、玉币分别对应于段位、积分、品位,在平台上体现的是荣誉与权限;在现实中通过中华文化基金体系的支撑后,可用于兑换中华文化实践所需的资金份额。


    5、虚拟的荣光。由虚拟中华实践能力等级的不同而派生出的礼仪制度(参考古代中华传统礼仪)和荣誉感。


    三、生成新的中华文化信仰


    四、虚拟中华文化实践平台的运作


    (一)组织机构


    (二)资金筹措(中华文化基金)


    (三)专业团队


    (四)运行管理

 楼主| 发表于 2018-2-16 09: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场白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自命陈诗(在与刘征先生的信中有这样的话:余本痴人,自命陈诗。陈者承也,自以为续诗道于今世,舍我其谁!如此言语,先生或笑余痴狂,唯诗心不假……)开始,我潜心于中华文化存在问题的感受与思考已经三十多年了。自以为找到了在现今条件下,解决中华文化存在问题可能可行的方案!

当然了,重建中华文化生态是个宏大的话题,因才疏学浅,心力不济,又怕自己沉沦下去,所以在自己知天命之时,将它呈现出来。想到一点说一点,疏陋不堪。敬请网友批评、完善!

……

如果一直只有我一个人,那么,就只能将蓝图公之与众,并努力使之呈现得更加全面而深入;

如果能够遇到二三知己,在网上交流碰撞,纸上谈兵,就将蓝图逐渐完善起来;

如果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恰巧又有会网络游戏编程的,还能筹集到一定的资金,就将蓝图试着运行起来,离梦想又近了一步;

……

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将全世界中华文化实践者团结起来,共建虚拟中华文化实践平台,重建新的中华文化生态,生成新的中华文化信仰,融成新的中华文化存在共同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3-29 23:28 , Processed in 0.351985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