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1274|回复: 518

【当代实力派书家系列提名展】自在书写——谢小毛诗书画印艺术大型网络展(评帖有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18 10:58: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当代实力派书家系列提名展】之———



自在书写——谢小毛诗书画印艺术大型网络展



nEO_IMG_08年在扬州.jpg






谢小毛艺术简介



谢小毛 1963 7月生。2001年结业于中央美院国画系,2008年进修于国家画院程大利课题班。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山阳印社社长、北京《艺境》杂志主编等。

作品先后参加三、四、五、六、七、八届中青展;一、二、三、四、五届全国篆刻艺术展;全国首届、二届楹联展、西泠印社一、二、三届全国篆刻作品评展;首届、二届、三届《当代流行印风》展、全国第六届书法篆刻展、首届全国隶书展、九九《中国书法》年展、三届墨海弄潮展;首届、二届国际篆刻艺术展;全国当代青年篆刻家作品邀请展;《同一方印》展、当代古典细朱文印风展、经典与当代书风——全国获奖书家提名展、经典与当代印风——全国第二届青年篆刻家作品展、2005当代篆刻家北京邀请展、首届全国陶瓷印展、中国第一届寿山石篆刻艺术作品展、当代篆刻家邀请展、墨云青峰——国际书画印作品展、江山多娇——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篆刻艺术精品展等、河南省首届、二届、三届中国画艺术展、河南省首届、二届山水画艺术展、河南省优秀青年书画家提名展、河南省优秀青年山水画名家联展、河南省第十届、十一届花鸟画展、第四届河南省书画院双年展等,多次在各种展赛中获奖。

出版有《谢小毛书画篆刻》、《谢小毛篆刻作品集》、《中原星座系列之九——谢小毛作品集》、《二谢堂艺丛》甲卷、乙卷、《谢小毛作品精选》、《谢小毛作品集》等。有近二十万字的评论及其他文章散见专业报刊。




 楼主| 发表于 2010-9-18 11:0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线互动,评帖有奖



经与谢小毛老师商定,对高质量回帖将择优赠送作品集,展览结束后还将从高质量回帖中选出5---10个优秀回帖,请谢小毛老师题写斋号或赠送小品。

特别提示:您发出的任何一个回帖我们都会认真阅读,请不要重复相同内容的回帖,更不要恶意灌水!为减少评委审读的工作量,申明两点:
1、凡内容相同的回帖,评奖时不予考虑;
2、提倡原创,凡抄袭或内容与他人重复的回帖均不在评奖之列。欢迎大家监督。

 楼主| 发表于 2010-9-18 11: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部分——谢小毛诗书画印艺术批评







為小毛詩作寫的幾句話

程大利


  謝小毛的詩一如他的人,坦誠樸素之間不乏敏感和智慧。他生於河南鄉下,從小兩腳插至地墑溝裏,對自然山川的親近是與生俱來的,而善感多思則是藝術家的天賦。由酷愛筆墨到酷愛文字,小毛逐漸走上文人之路。他的少年與白石老人經歷相近,在鄉間生活中接受磨難並逐漸感悟人生。所以樸素是天生的,不是學來的。淳厚而仗義常常是山野間長出的東西。小毛醉心圖畫,漸入書法之境,而後又沈迷治印,詩書畫印四道皆進,以此營生,更用來怡情悅性。


  小毛的詩作頗受白石老人和宋人《千家詩》影響,花木魚鳥,秋風夕陽,很容易引發小毛的詩人神經,不效顰於漢魏,不學步於盛唐,搜剔文字、疏諭心靈,全是真性情。真性情裏常見詰問、無奈和郁悶,更多的是淡淡的傷感。這往往是詩人的共性,苛求生活的完善,細如毫發的事情往往引發一通感慨。“昨夜風狂無睡意”,是說風大了竟睡不著,“空余遺恨作閑詩”,剩下的忿悶變成詩句吧。小毛大約時時處在被感傷和詩意折磨的境況裏。我覺得這種狀態很好。袁宏道反對明代七子復古模擬的主張,提出好詩的標準是性靈、趣和新奇。所謂“性靈”,即“情與境會,頃刻千言,如水東註,令人奪魄”。稱贊其弟袁中道的詩是“大都獨抒性靈,不拘格套,非從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筆”。這簡直是說的小毛,小毛的詩每首都是有“感”而發,決無做作,為詩而詩。而“趣”較難,白石老人有趣,詩常以趣勝。陳寅恪先生學問太深,詩晦澀,讀來費力,應了袁宏道的話:“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學問者淺”,學問家大多不求趣,而新奇則是千古來非大詩人不能為了,小毛還應錘煉。


  小毛從我學畫,我向小毛學詩,互通有無,教學相長,從小毛那裏看到了生命的熱情,生活的興趣和生活的另一番藝術,我喜歡小毛。


己丑年初大利於師心居燈下    
 楼主| 发表于 2010-9-18 11: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逆境造就强者


王澄


  接过样书,粗略翻过。之所以“粗略”,一是内容丰富而时间迫促,容不得细细读来;二是自认为对小毛已很了解,他的字、他的画、他的印、他的文、他的诗,都是我极熟悉的。然当看到排在最后一篇他的夫人的文章时,不觉生出异样的感受,那前边看过的诗、书、画、印也平添了许多值得回味的东西。

  “我爱我家”,文章和小毛、麦香一样朴实无华,记述了两人从青梅竹马到成家立业的艰辛历程,虽平平道来,却感人至深。我似乎发现过去对小毛并不真正了解,起码了解的还很不到位。

  记得有位哲人曾说过:“逆境造就强者,打垮弱者”,这话用在小毛身上是恰切的。小毛青少年时期经历的苦难是大多数人想象不到的,但他挺了过来,一步步挺了过来,脚步是塌实的,三十多年未曾懈怠。因而,他是强者。

  他更是艺术的强者。小毛仅仅读了初中,生活便逼迫他过早地离开了学校。之后,他种过地、喂过牲口、唱过戏、在砖瓦窑干过苦力、当过兵、做过裱画匠......而今,当我们品读着这本书中的作品和诗文时,又有谁能相信是出自一位没有任何学历而又经历了如此多磨难的年轻人?过来人深知个中甘苦,天才要有,更要紧的是超出常人的不懈地奋斗。毫无疑问,小毛二者都具备。

  读这本书最直接的感受是亲切,所以如此,除了前述的原因之外,便是作品与传统的贴近和融合,而又不失时代气息。小毛的诗、书、画、印是一体的,是相互补益、自然相生的,因而,与那些只写不画或是只画不写的人的作品,那些只言创作不愿读书的人的作品,味道自然不同,而与那些晃着“书画家”的招牌,却干着与艺术无关的事的人,更有着质的不同。

  我忽然地想到了时下不少有着显赫位置的“名家”,与小毛的作品和修养相比,不由替他们汗颜。我想,那些“名家”们并非不知“努力”,肯定也很“勤奋”,只是精力用错了地方,结果自然适得其反,此已为专业圈内所共识。因而,他们绝然写不出如下的诗句:“此物生来有雅声,挥毫为我引清风。幽心不问尘杂事,细泡粗茶养太平。”(小毛题画竹)他们更写不出如此的诗句:“上下翻飞会耍乖,无心无肺更无才。高升本是风中事,玩罢将它拽下来。”(小毛见群小戏放风筝)。

  中国的文学艺术就是如此的奇异,一个人的综合修养会非常自然地在作品中流露出来,他的笔墨功夫、他的文化素质、他的人格品位、乃至他对世事的终极关怀,都会恰如其分地在作品中显现出来,掩饰不得,更生造不得,而它的根基所在是一个“真”字。小毛有真情,因而,他能做好。

  如今,小毛的超常付出得到了应有的回报,他的艺术水平赢得了专业人士的普遍认同,也换得了应得的经济报偿。一家人团聚在近200平米的复式楼中,过着舒心的日子,有了更好的学习、创作环境。但我知道,小毛并不满足,无论是生活还是艺术,因为他不会忘记过去,对未来有着更美好的憧憬。

04年7月11日于三合书屋    
 楼主| 发表于 2010-9-18 11:26:01 | 显示全部楼层
谈谈谢小毛和他的篆刻

□傅京生


《一》

  在我的印象里,谢小毛是在书法、绘画、篆刻三个方面都取得不俗成绩的一个人,他很有名气。2005年初夏,他思量着卖掉郑州的房子,先租间房子让老婆孩子安身,准备到北京来。朋友们都替他耽心,劝他慎重,然而,谢小毛还是实实在在地买掉了郑州的房子。五月间,他往返于北京、郑州之间,一方面帮助朋友们编一部丛书,另一方面四处看房子,真真正正地准备在北京安顿下来。我自然也替他耽心,又与他长谈了一次,结果发现,他准备来北京,不完全是出于自信,而是他的心态使他相信北京这个大都会有着极大的宽容度,最不济也就是一切再从头再来罢了。

  今年3月份他到北京后,在牡丹园租了间房开始工作。他热爱工作,也很爱惜自己的身体(这年头,只有自己照顾自己了)。这期间,他四处找房,定期给老婆通电话,除此之外,就是全力在电脑上作丛书的版面设计了。
小毛做丛书的版面设计,使用的是Adaibe pademaker系统,这个系统格式的操作,有一定的难度,专业性强,他没有专业学过,完全是自钻,但他作出的设计版面,许多专业人士看了,也说是一流的。小毛确实聪明,同时也很手巧。记得刚到北京,牡丹园的住所四壁空空,作版面设计看反转片需要灯箱,他也不知去什么地方买,于是,他在缺少应有工具的的情况下,居然花了一天的时间做了个灯箱,而这个简易却实用的灯箱我现在正借用着。另外,他怕弄脏了片子,就把吃饭剩下的竹筷子截短,一头削薄,一头削成契形,然后再找来一截废弃的旧电线,剥出铜丝,将削好的筷子中间剖开,让契形那部分两相对应,用铜丝缠牢,于是,一把精致的小镊子居然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他手中。

  小毛是个聪明而又手脚利落的人。


《二》


  书法、绘画、篆刻,是谢小毛赖以生活的"家伙"。这是他选择的结果,他真的是很爱这些东西,当然,这也是家传的兴趣使然。他的老爸就爱这些东西,并且是这些方面的高手。

  小毛的书法,最初受河南书风影响,宗法王铎,写得雄浑朴茂,后来,他到中央美院进修,又受到"流行书风"的影响,这就使他的书法多了些开朗洒脱,看上去舒展而不浮华。他的绘画,走的是文人画的路子,其花鸟画宗法的是八大山人的样式,但能看出中原文化在他的画风中的渗透;而他的山水,似乎最初取法于清初野逸一格,但后来则明显有融纳黄宾虹研究成果的迹象。当然,小毛艺术成就最高的还是他的篆刻,他于此也用心最工。
前两年,书法篆刻界有评论家说,河南有一些坐着直升飞机上天的青年书法篆刻家,指的就是谢小毛这样一入道即迅速成名的家伙。小毛学东西确实快,但他决不是那种昙花一现的浅尝辄止者。仔仔细细地分析一下他的篆刻,就会发现,是天资禀赋、好学敏思、爱之至极、勤奋刻苦以及时代机遇等等这些特质,共同铸就了他的艺术。

  小毛的篆刻,刀法游刃有余,一任自然,但这游刃有余和一任自然之中,工力是极为重要的。看他的篆刻作品,手法极有力度,而这种力度,如果没有一定锩刻数量上的保证,是难于达到的。就像好的跳水运动员的高难度的高空动作,既要有技巧,又要有准确的力度和速度,所以没有刻苦训练是不可能出成绩的。小毛的篆刻运刀,可以说件件是令人佩服的漂亮好手段,那就像好的跳水运动员的高难度动作,是有工力做保障的。

  篆刻,自然是以工力做保障的一种艺术,但同时它也像舞蹈演员,不能总在舞台上翻跟头,基本功不能当作艺术来表演。艺术语言,那是要靠离奇的想象而通过形式美的叙述方可感人至深的。他的《长宜》、《从容中道》、《千秋万世昌》等几方印,方方三实一虚,极见工力,但骨子里透露着"浪",那是工力压不住的由离奇的想象变现出来的"浪"。于是,每当既见工力,而工力又压不住"浪"且"浪"也不与工力冲突的时候,小毛就会出大作品——那是可以代代相传的典范性佳作。他的《关门捉贼》、《山水县令》、《山水幽幽》等作品,都是可以作如是观的。


《三》


  小毛现在已经人到中年,这是一个人越来越平和、稳重、塌实、安详和睿智的年头。即便在他现在的临时住所,他的案头也常放着先秦两汉的集子,那是他的尊师至友,夜深人静,他觉得那集子中的古人会纷纷入梦。
总体上看,小毛的篆刻,以拟战国玺、宗法汉印为其主要风格。但我们也能看到,在他的作品中,"拟"和"宗法",都不是机械的照搬。在我们看来,小毛对先秦两汉遗风的承接,主要还是承接了一种精神,承接了一种气象。所以,面对先秦两汉遗风,小毛得到的也即不仅仅是先秦两汉遗风的皮相,而是他得到了蕴涵在先秦两汉印刻中的真正的中国文化的精神意象。于是,也正因为如此,先秦人的刚烈机智,汉人的敦实气厚,在小毛的篆刻作品中,也即随之构成了一种生命状态。

  打个比方说,如果说先秦玺印的艺术精神是中国篆刻文化的"序幕",那么,小毛则是通过对先秦两汉遗风的揣摩、研究,拉开了这个"序幕",而在篆刻这个小小的方寸天地中,演出了一场又一场的有声有色的戏剧,并使那小小的方寸天地之中,具有了充分的文化容量与感人的艺术魅力,拥有了以现代人的审美追求与向往观照中国古典文化精神的文化内涵。

  中国人的治印,本是中国人的精神图腾。篆刻的"精神意象",在本质上表现的即是中国人所向往的精神风貌。我们说某个人的篆刻很"绝",其实,还是通过了他的运刀痕迹,使我们看到了他的篆刻中的精神气息卓然超群使然。譬如,在小毛的篆刻中,我们常能看到他的宗法秦汉的印中,印文虽往往以简洁、排饰、对称的方式为之,但就是在这"简洁、排饰、对称"之中,我们往往能不时看到其印文经过上下衔接,叠接笔画而成为一个完整的精神意象(例如,在某一方印中,通过这样的方式将某两个字并为一字),其实,这就是他把篆刻看成是人们的精神心理符号的必然变现。

  小毛篆刻的主要特点,是有平行的排饰,但又不受平行排饰的制约,而是利用印文自身在结构上的转折回环,造成一种一气呵成、顺流而下的气势。他的篆刻,是刚利的刀刻出来的,但是却又是有血有肉的。所以,他的篆刻,其印面图形内部结构的疏、密、松、紧、直、曲、方、圆,就不仅能构成一个严整有序的空间,而且还往往形表气脉贯通,意象犷爽多姿,给人以浩然洒脱的精神心理震撼。这就是小毛把篆刻艺术作为一个有生命的、有精神心理活动的活物来运作的有力明证。



《四》


  正奇相间,是小毛篆刻艺术显现出来的普遍现象。正,使他的篆刻浑厚而有古穆之态,奇,使他的篆刻在文字造型上常有突兀的出入意料的美。他治印,喜钝刀冲切,这使他的治印线条,在正奇相间之中,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强大的张力效果。人们常说,"道技一体"是治印的至高境界,而小毛篆刻艺术,即是已然达到了这种境界了的。

  我喜欢小毛的《中正平和》、《刘战伟印》、《吴刚私印》等印,这些印小中见大,能使我们感悟到它们的美,并不仅仅是印章自身之美,还能使我们通过这些印章,感受到被一种特定大气磅礴的气韵中正平和的精神所感染。他的这些印章,章法在合规蹈矩之中,一切线条的处理又都能顺其自然,故使其刀法,也就就自然而然地溶入了他的生命的奔腾、呼叫、爆发与喷射,从而使他的篆刻的线条显得挺拔、淳厚、有力。一言以蔽之,小毛的篆刻虽是质朴平实的,但实质上却是清雄、博大而内蕴深厚的。

  小毛平素刻印,以白文为多,吾丘衍在《篆刻三十五举》中说:"汉魏印章皆用白文,大不过寸许……自唐用朱文,古法渐废,至宋南渡,绝无知者,故后宋印文皆大谬。白文印皆用汉篆,平方正直,字不可圆,纵有斜笔,亦当取巧写过。"这确是真知灼见,由此不难看到小毛的《中正平和》、《刘战伟印》、《吴刚私印》等印,之所以要以"质朴平实"的面貌出现,实际上是与吾丘衍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这也足见小毛的识见之高。

  小毛酷喜读书,这与当今书法篆刻界的一些"硕士"、"博士"作完学位论文,即满足于仕位而不再读书形成鲜明对比。小毛也喜欢思考,现在,他的一些经思考而撰写的文章,在报刊、在网络上,已有不少知音,这是一个其乐融融的社交圈子,在这个圈子中,高手如林,而小毛先生,无疑即是这个圈子中受人欢迎的人物。

  读书、写作、绘画、书法、篆刻之余,小毛也是网络上的高手。网络使小毛大开眼界,他以纵擒自如的优游姿态,借助网络,而使他的艺术生活正在渐入妙境。通过网络,他以第一流的胸襟和第一流的感应,对他的篆刻艺术正在进行着出神入化的锻造。所以,在他目前的作品中,一切都显得那么地赏心悦目,他那种对经典精神的坚守乃至循规蹈矩,与他那在艺术中偶然的天马行空般的不羁,在他的篆刻中得到了很好的结合。这是一种有法与无法的辨证统一。在这样的辨证统一之中,我们相信小毛还会攀上更高的高峰。
小毛是一个有现代人的思维,热爱现代生活,但不断追随古风的人。他的艺术,是在现代人的文化寻根土壤中,开出的奇葩,是养心养眼的艺术。

                                      2005年7月流火于北京
 楼主| 发表于 2010-9-18 11:29: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原小谢又清发

——谢小毛先生篆刻品评

葛冰华

  我与小毛神交已久,前些时候才有幸在北京相会。二人倾盖如故地吐尽了平生豪气,实在痛快!蒙其相赠篆刻作品集一册,细细品味果有真意所在,因此很想管中窥豹,通过篆刻这个焦点进入他的世界。
我以为印从书出方不失篆刻艺术的本色,所以篆刻和书法可谓“同命鸟”。

  辉煌五千载的书法艺术不幸被“文革”之鞭抽得遍体鳞伤。能执着于书法的几位书家对着当时的高压态势也只能写些中规入矩的字来,从而形成了现代的“馆格体”。“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为了书法艺术的伟大复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河南首举墨海弄潮的大旗,弄得天公抖擞,人心振奋,浪拍长空。其作品有仿效故乡神笔王铎的宏篇巨制,有学北碑的雄强豪放。气势之大,品位之高都是前所未有的。中原书家可谓有功于书坛的首开风气者,弄潮的意义将是深远的。

  九十年代辽军崛起,独具魅力的书谱遗风与精工典丽的手札为书界带来一股清新、浓郁的书卷气。九十年代末又出现了广西现象,广西书家通过纸张的选择与人工打造以及残破处理等多种手段使作品古色古香,使人仿佛回到远古时代……二十年的书坛发展着、变化着。山鸣谷应,风起云涌。书法艺术的不断发展与更新以及他对书法篆刻艺术的深刻把握与理解,使小毛深深感悟到:篆刻要想有所造就首先应该学习借鉴古印。他在“以古为镜”的印文边款中说到:“书画篆刻亦须以古为镜。”因此,他在古玺、汉印、魏晋南北朝的印章中饱饱地吸吮了精华。他刻的“无法”“羽父私印”二印则是复古主义的优秀作品。既有玉印的平稳瑰丽,又有笔意的流美自然。刀为先锋笔为帅,笔显韵味刀呈生机。刀笔相臻,心手双畅。这些印小中见大,于典雅之中透出豪逸来。

  在岁月河床中,那被波涛冲击的一个个异常美丽圆润的鹅卵石就是一个个传统文化的沉淀与积累,一步步迈向成功的足迹。在耐得住寂寞时光,深入浸淫古印的过程中,小谢的感触是深的,掌握的尺度是适宜的,所得的东西也是丰厚的……

  印从书出,这是印学发展史上的枢纽所在。以邓石如为首的皖派篆刻家处处见笔,以丁敬为首的篆刻家处处见刀。如何能刀中见笔笔中见刀则是印人所梦寐的最高境界,既有金石气的苍茫又有书卷气的秀润,这实在是将两个山峰合为一个山峰的最高颠峰。当年席卷全国的中原书风的强劲势头如今已有所减弱。但他却逆水行舟,能够坚挺的向前发展,其根本原因并不是随波逐流,潮起潮落,而是站在历史的高度与广度上审视群山。他用现代人的创造手段去使用、锤炼刀法与篆刻,而这些都以传统的精髓为统领的,刀笔并驱,一以贯之。

  他在“写吾之意”一印的边款中曾借石涛的话这样表白:“我之为我,自有吾在。古之须眉不能生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腹肠。”信然。

  观小毛所刻的“故楼今在否”、“玉皇顶上观日”诸印,将书法的笔意以似不经意于雕琢的刀法刻出,虽是冲刀却减去了齐白石那种开山披峰的豪气,增加了书卷气的韵致。在章法的处理上于顶天立地之中见分红布白之妙,满盈之中寓清疏,深得徐青藤之三味。经得起推敲与细看。

  我特喜欢小毛的如“飞天引凤”、“以古为镜”等朱文印,大有自家风貌。“飞天引凤”一印线条质感很强,有飞动之势。所谓危而不倒长守贵也,逸而不野长守道也;“以古为镜”印则别开新面,废弃了边框。我很赞许这种处理方法。井蛙虽小有井制之,鲲鹏固大有天制之。此印虽无边框但方圆共济,直曲并施,收放适度。尤其是镜字的下面两个折竖若长裙委地,划破长空,虽弛万里却有一种无形的边框使之共兴共荣。

  现在是篆刻艺术空前繁荣时期,也是篆刻家在痛苦的反思后做出重大抉择时期。远离古人后我们将走向何处?篆刻是只尊秦汉还是继续啃着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师的“骨头”余味未尽?

  《吕氏·春秋》早就指出:“美人不同体,佳人不同貌。”但纵观现在印坛一人刻而百人抄,互相克隆而迷失自我者比比皆是。追求精工者坠于脂粉气,追求写意者歧于野道。大家都挤在这条痛苦的、却充满新生的狭路上,自然是勇者为胜,智者为雄。小毛则深悟这一点,独辟蹊径,在不断地形成和完善自家风骨。在用线上有刀有笔,用篆上以汉印为基调却舍去了汉印的平正整饬,代之以方圆兼施,奇巧却不造作。章法上注重分红布白,若曹衣吴带,疏密得当。气息上雅逸出尘。

  他在“狂野”印壁上坦诚地说:“狂而不野,野而不怪,是为能狂野者。”基于此,才使得其作品卓而不凡,在全国大型赛事上屡屡入选和获奖。

  书卷气是大受历代书画家以及鉴赏家之青睐的,要使书法篆刻互补互助,相得益彰,必须具备各种文化修养方能厚积薄发。小毛习书品画做文章,在多种领域都有所涉猎,且受益非浅。他文章写得不错,在肖形印中能运用绘画才能。我特别欣赏他刻的一方佛像印,头一点,光一环,几根冲刀线则将人物淋漓地刻画出来。其中不难看出得益于吴道子所画神仙图中线的奇妙运用,又合于篆刻的点、线、面浑然一体的佳构。他以行草入边款,高古浑穆,实在独具风范。小小的一方印,却是小毛多种知识的结晶。

  墨海弄潮后,中原的书法篆刻略显沉寂,小谢却在沉寂中仍有质的延续、发展。这是和他对篆刻的深刻理解,对传统的深入研究以及对时代发展脉搏的准确把握分不开的。


                                                             2002.9.4
 楼主| 发表于 2010-9-18 11:34:10 | 显示全部楼层
鱼飞自在,歌哭由我

——走笔谢小毛


文/杜 泓(夜语风荷)


  2007年12月16日,北京,回龙观。

  云趣园,恰如其名,在这个阳光充足的冬日,很有些闲澹之趣。楼间的小花园悄无声息,枯黄的草丛里,六天前的残雪居然还东一堆西一堆地闲卧着。时近中午,院子里却瞧不见几个人,只有石凳上独坐的老妇,似笑非笑地望着我们。

  门开处,谢小毛露出笑脸,一派天真野逸的神情,仿若迎面拂过一阵夹着青草气息的山风。


二谢堂的传说

  茶、瓜子、小枣、柚子,他一溜小跑着,嘴里哼着小曲儿,一会儿工夫就把茶几摆满了。看得出小毛是个惜时如金的人,这也是仅有初中学历的他在书法、篆刻、国画及诗文诸多领域都取得骄人成就的原因之一吧。

  “我很小就没了母亲,有时候听五、六十岁的人说自己的妈妈,哇——就觉得特别不可思议!心就奇怪啊说人都这么大了怎么还有妈啊?!特别奇怪!”他眉毛高高地扬起,略微眯起了眼睛,神情十分天真,又很有些顽皮。他孩子式的观察和表达姿态丝毫没有因为四十岁的年纪而走样儿。

  “——人,都是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去看世界的。”他把刚才的话题升华了一下。

  十一岁失去母亲,十七岁带着五元钱和一斗麦子独立生活,种过地,喂过牲口,唱过戏,当过兵,裱过画,骑着自行车娶回他的新娘麦香姑娘……从这些苦难的情节中,小毛一路走来——

  17岁的小毛,干完一天的农活回到自己不足十平米的小屋,饿极了,动手和面,烧火,煮了一锅面条,准备充饥时那只缺了条腿的锅却不小心翻了,面条洒了一地,他哭了。

  25岁的小毛,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骑着破旧的自行车载着他没有任何嫁妆的麦香姑娘,完成他的结婚典礼。雪花落在他长长的睫毛上,化成了晶莹的水珠……

  郑州西郊租来的民房里,小毛默默地点着了煤球炉,煮了两碗清汤面,这就是洞房花烛的晚餐,两颗年轻又倔强的心,在泪花中紧紧依偎——明天,明天会好起来的,一定会!

  ……

  将所有的苦难都一一踏过,抛在身后。谢小毛坚定又执着,工作,读书,写字,画画,拜师,求学,他珍惜着每一个日子,每一次机会。从厚重的磨砺中,他终于破茧而出。

  二谢堂,谢小毛和谢麦香,此外,还应该有很多很多的感谢吧?比如感谢艰辛,比如感谢命运,感谢爱情,朋友和师长……一谢,再谢,小毛是个懂得感恩的人。


小毛说哭

  “我挺容易哭。刚离开焦作到郑州的时候,晚上一个人住在单位的整栋单元里,那种孤独难以言表。一个人听《天仙配》,唱到‘今日他衣衫破了有人补,又谁知补衣人也不能久留。’我那眼泪就止不住了,就跟媳妇打电话……”

  面前的小毛笑着,歪头磕着瓜子儿,在说他的哭。

  看我饶有兴致地听他说,手里没有采访提纲,也不主动发问,小毛有点儿急了,“哎,你想采访我点儿什么呀?”

  “我呀,就想听您说哭。”

  “啊?好,呵呵……”他倒是很厚道,接着说起来。

  “男人哭哭其实没有什么不好的。”

  “有次我和朋友去山东,在路上车里放了首歌《常回家看看》,我一听那歌词,什么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心里的话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和爸爸谈谈,……我就特感动,哭开了。人家司机挺机灵,就伸手把CD关了——我听着正感动呢还没哭过瘾呢,赶紧说:开开,开开!我还没哭够哪!于是开了重新放,接着哭……”

  “看电影,电视剧,一到感人的地方,我就会哭……”

  他说得很平淡,我听得很动情。

  “哎,咱不说哭了行呗?说点儿别的?”小毛大约有些害羞了,一个大男人当着年轻女记者的面说了半天哭,这是不怎么自在哈。

  “好啊,那,说说郁闷?”

  “郁闷?行。”

  “刚才看您的作品集,看有不少地方提到郁闷,说说看?怎么会郁闷呢?”

  “是啊,郁闷,彷徨。主要是不知道东西往哪儿走,该怎么把东西整好。”

  他说的“东西”,就是他的艺术了。这许多年来支撑他义无返顾踏遍生活荆棘的,不就是他的艺术他的追求吗?路该怎么走?向哪里延伸?这始终是他的困惑。

  在郑州,小毛的艺术创作进入一个新阶段之后,他又开始了新的苦旅,到北京中央美院进修。

  “刚到北京的时候,借住在朋友家,媳妇给我带了一箱子零食什么锅巴署条之类的,我饿了,找出来吃,一想到在家里好吃好喝的舒服日子,就哭,就给媳妇打电话……”

  “嘿!看看,看看,说好的不说哭了说郁闷了,怎么说着说着,又说起哭来了!” 

  大家都笑起来,小毛又磕起了瓜子儿,我拿着他递过来的一大瓣柚子,若有所思。

  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而对于谢小毛,在他那双清秀的眼睛里,就不仅仅是“含”着泪水了——他的泪水时常是奔流的,甚至是汹涌的,他的爱不仅是深沉,而是热烈,是恣肆,是痴狂了。都说小毛的诗书画印中蕴涵着抵挡不住的才情,这萧散飘逸的才情不正是他旺盛的爱怨幽思在艺术学养中的天然流泻吗!


和传统并肩行走

  大大咧咧地做认认真真的事——小毛这样说自己。我知道,大大咧咧是平常心,认认真真是治学态。

  书朋道友,对于小毛的诗书画印最为统一的评价就是:率真、性情,“豪华落尽见真淳”,这也正是最接近艺术内核的东西。

  刻苦,勤奋,加上天生的艺术感觉,造就了小毛。

  “传统的东西,要有选择地学,对我有营养的,就吃一口,没有营养的,坚决不吃。”

  诚然,在他的作品中,你或许可以看出傅山或八大等的某些韵味,但你绝对找不出具体的哪一笔是前人的。有选择地学,有选择地用,遗貌而取神,这是小毛对待传统的态度。

  有这样一种感觉,小毛在艺术道路上,始终保持着他清醒审视的眼神,而是采取一种冷静的客观的态度,与传统和大师对话。他没有像许多学艺人一样,一头钻进传统,把自己完全迷失,等到再次抽身而退的时候,已经是面目全非了。小毛在传统中学习和浸润的同时,一边并没有歪斜自己的脚步,一口,一口,汲取着自己需要的养分,逐步成就着自己大自在的艺术境界。这究竟是他的聪明之选,还是他的不自觉状态,我不得而知。

  一位诗人这样说:“诗,就是要表达散文和小说所不能表达的东西。”

  观小毛诗书画印,你是否可以这样说:这并不是相互分离的艺术门类,在这里,它们都是小毛的需要——他的爱、他的怨,他的孤独,以及忧伤,还有,他需要表达的一切,这些情感需要流淌的时候,有的制成印,有的写作书,有的凝固成画,有的羽化为诗……


会飞的鱼

  手边几本小毛的书,在灯光下静默无语。封面有条银色的鱼,游离处繁华的背景,翩然飞翔。时而,他飞越荆棘,浑然忘我,滴血凝珠;时而,他陷落空洞,怆然肃立,独守清虚。他常会黯然迷失,抚心而泣,不知身在何处;他也会无端欣喜,狂歌向天,抛下万丈红尘……
“纵情大高歌,天真脱形骸。”

  艺境无穷,他以自己独有的姿势,一路奋飞。从林际,到云端,自天涯,向海角。

                                       2007/12/24 0:40

相关链接:


鱼飞自在,歌哭由我—---走笔谢小毛
浏览地址:
http://www.ddsfw.cn/viewthread.php?tid=5567&extra=page%3D1
 楼主| 发表于 2010-9-18 11:37:25 | 显示全部楼层
细泡粗茶养太平

——— 读《小毛诗稿》

王国钦


  标题是小毛的诗句。初读平淡无奇,但略加审视便会生出些疑惑:既然细泡自然应当是好茶,可他细泡的却是粗茶,既是粗茶,他却还在那里自得其乐地养着“太平”。看看字面,并无跌宕起伏的变化,但一波三折,意味分明又在那里。透过诗句,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一位自适、自在、随遇而安又认真仔细的闲散之人......诗是心声可以让人知道你的所思所想,诗是清茶可以明目养人,诗是艺术可以让人怡情养性...... 按照传统的表述,在“诗书画印”中“诗”是第一位的,也只有诗需要借助于其他形式才能最好地传情达意。但是,也只有诗能像乳汁一样滋养其他形式的艺术。

   
  “诗书画印”同属于传统艺术,同为具有中华民族特定内涵的特有艺术。“诗”在西方多是相对散文化的分行语言艺术,在中国则特指讲究平仄、对仗、韵律的分行语言艺术;“书”与“印”则特指书法和篆刻艺术。西方虽然也有“书法”,但实际只是那些比较花梢的美术字而已,更没有篆刻艺术。“诗书画印”这一词语中的“画”,在今天来讲也更多的是指传统的中国绘画。至于“文人画”一词,更是中华民族所独有,西方则无此称谓。

  令人遗憾的是,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原本密切联系着的“诗书画印”基本走上了单门独户的孤立发展之路。而因此带来的直接后果是:诗人、画家不懂书法,画家、书家不会写诗,书家、诗人不解画境。因此我们常常遇到这种情况:诗人往往求人将自己的诗词写成书法,画家题款只能寻找、抄写古人的诗句,很多书法家、篆刻家也只是照抄照搬他人之作去写、去刻,.......其实,艺术之间都是相通的,都需要互相滋润、互相丰富。尤其是“诗书画印”之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自然不必再说,而哪一幅书法、一方印章之中没有诗的气韵或画的因子呢?

  令人高兴的是,近些年来,书画家们又开始意识到了“诗书画印”之间的血肉关系,意识到了理解、掌握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且开始了艺术创造过程中必要的借鉴与回归。如大家比较熟悉的林锴、王澄、周俊杰等先生,都在书画之外的诗词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而书画家谢小毛先生,堪称年轻一代在艺术探索之路上的佼佼者之一。

  早就知道谢小毛擅长书画、治印,也曾在报刊上读到过对他书画艺术的评论。但当健强兄推荐他的诗作时,我则有些出乎意料了:小毛也写诗?写得怎么样?在通观《小毛诗稿》之后,我不能不对这位并无大学**的艺术家刮目相看了。其诗的语言平实无华但又不乏诗意、诗味与机趣,有一种清高之气、山林之气。他大量的题画绝句,又一次验证了古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论之不虚,这些诗作不仅表现了作者综合艺术造诣之丰厚,而且也体现了小毛其人旷达散淡、直率真诚的处世态度以及思想境界与艺术品格。如《题摘星石》:“八角分明曾刺天,风波历尽已混元。至今未改乾坤志,望断群峰最高巅。”作者写此诗时才不过三十来岁,但作品却已充满一种沧桑之感。尽管作品流露一些面对大千世界无可奈何的情绪,但其矢志不渝的追求与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尽显笔端。又如《感事》:“怨怨悠悠更奈何,无风也会起腥波。闲来细看人间事,不仅西游妖怪多。”寥寥几句,“闲看”不闲,对于“人间之事”不惟一语道破,而且入木三分.......由此可见,作者对于社会所作的思考和对诗词艺术的娴熟,更加出人意料了。


  也许正是基于这些思考,才更使作者“不能兼济天下,则须独善其身”的意识表现得尤为强烈。“心中若有声,信手画初成。挂壁回身看,清风任我听。”(《题画新篁图》)在这首绝句中所表现的虽然不是“衙斋卧听萧萧竹”,但却有清风入耳,有气节在心。若能人人如此,何愁浊世不清?作者在另一首《秋夜写竹》中写到:“枝竿冷冷向青天,不阿权贵不周旋。平生笑傲欺霜雪,挺立腥红恶紫间。”一个不阿权贵、不媚世俗的诗人形象跃然读者眼前。


  小毛说自己并无心做个诗人,更不想让别人认为自己是诗人。他说那样就太累了,就会有某种羁绊,他说写诗只是出于兴趣与需要,有兴趣、有感觉了就写,没感觉、没兴趣了就罢,一任自然,对于那些不熟悉、没感觉的事儿不会去强迫自己。对于他的这种态度,让我想到了他的一句诗:“机关尽在有无间”,也想到了齐白石“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话,因此,我有些为难,不知该不该用真正诗人的标准去要求他,如果用此标准要求他,那么其诗作在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化、技术上的更练达、技巧上的更娴熟等方面,显然还有很多有待提高的地方。但如果不以一个“诗人”的标准去要求他,那么读着他自然、朴实且具有真情的诗作又时时令我感动。而能有“真情”说“真话”,不正是一个真正的诗人应该做到的吗?能平淡天真地去写诗、去做事,不更是一种境界吗?


  在平仄格律、旧韵新韵的运用上,小毛在严格要求的前提下并不十分拘泥,比如“山长水远各一方,纵使相逢也断肠。梦里不知别恨苦,堤前柳后怨夕阳”(《伤旧三首之一》),在平仄上用的就是普通话,自然也就不管“一”、“夕”这两个入声字了。又如“空山横卧寂无声,树里平江绕路行。万木思春春尚浅,扁舟无事自己轻”(《题画溪山雪霁图》)。在这一首以及前面《题摘星石》的末句中,“己”“高”处的平仄,他就不愿改动,不想因辞害意。对于用韵,诗界的新韵旧韵之争,各有道理,各有长短,孰优孰劣尚无统一认识。小毛觉得在诗词创作中,从严要求的应该是诗意、诗格、诗境等这些更本质的东西,其他的完全可以从宽。艺术需要真情,没有真情的艺术是伪艺术,因此,任何一个艺术家首先应该是一个真诚的人,一个有真知灼见的人。这一点上,我认为小毛是有识见的。


  小毛的诗作还有很多地方不尽如人意,仅仅就诗题命名上的重复而言,便是他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也有一些作品不够流畅、自然,缺少一气呵成的感觉,某些对仗也不甚严格,这些都需要小毛去做进一步的努力与实践。好在小毛还很年轻,而且十分好学,扬长避短、逐步完善是没有问题的。虽然这样,我依然愿意为小毛喝彩,因为在这物欲横流、浊浪滔滔的社会,他能够如此自觉、如此钟情、如此投入地将多种传统艺术做到当下的程度,应该说已经是凤毛麟角。


  我希望小毛能在诗词的学习、创作方面更多一些投入,努力将诗艺再提高一步。我也相信小毛能更好地用“诗歌” 去养 “诗心”,用“粗茶”去“明目”、“明心”,去滋养自己的书画篆刻艺术。也希望更多的书画家能知诗、懂诗、写诗,因为“书画篆刻”这几种传统艺术太需要这种“文心”的滋养了,太需要用“文心”的乳汁去洗涤浊心、浸润肌骨了!尤其在西方文化不断冲击的今天........



                                   2004年7月15日于中州知时斋



 楼主| 发表于 2010-9-18 11:4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毛干净



魏广君


  有幸同小毛兄结识,已然二十余载。记得其初是画画的,山水、花鸟均能拈于笔下。后来,他又治印及研究书法。不成他之意的是目前国内知道他之声名,首先是篆刻,而后是书法,而后是中国画。作为一名书法篆刻家,已然蜚声国内,令我羡慕。然作为画家,缺少大家的关注,令他心烦不已。

  小毛的身世经历,有着一种苍凉感,使他的艺术历程有一种忧惋的情节,始终萦绕其中。

  小毛是以五元钱的资产走出家门、走向我们这个社会、走进了中国书画篆刻艺术殿堂。他所有成就的取得,是靠自学拼打出来的。其中辛苦、委屈、无望、无助,只有他用自己的手,去抚慰自己的胸膛,用自己的眼泪,去浇润自己的心田。我敬佩他 一个靠自学,站着走并使自己在当代艺坛有独立的人格魅力的、使人予以了极大关注的人。

  小毛的印,既能引起国内少许名手巨眼的激赏,又能得行里行外人们的青睐。他的书法无数次地标名国内重大展览,是与他沉浸于传统经典又能脱出其囿分不开的。他的中国画岂能脱此而言他。虽说其山水花鸟,已然具足规模,已然具足声名远播之势,然我个人认为,其画尚须像他的书法那般脱却某些“囿”和“惑”。想必不久,关注他的人们,会看到一支异军的突出。他一杆毛锥破阵的底由是才情、是善悟、是刻苦,又是他随遇而安,常知足而知不足,庄而能谐的性情,决定了他苦学派的身份。尚性灵的天资,自然是之成为其中佼佼然者,若赞扬起来,想是之必然。

  我真的不懂旧体诗写作的方法及其他。然而,记得唐司空图《廿四诗品》,是为历来文士品评诗之品格或境界时所要参考的文字。写诗无外是抒情或写景,并能使情景交融起来。若文字再能鲜活,那么在诗与境偕的情状下,其诗必然可观。此之言及小毛作的诗,虽然我读的不多,然就我的印象中,其诗中是透出诸多的情绪的,是泼辣的、鲜活的。那么,如何品其位呢?《廿四诗品》中有写,由读者去为之定位。

  杨廷芝说:“诗不可以无品,无品不可以为诗”。小毛的诗,我以为取境偏逸。虽说亦有“楞”的方面,然他的心思是干净的,人是干净的,格也是如此。
 楼主| 发表于 2010-9-18 11:5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寻找生之明证


——关于谢小毛艺术的一种解读

梁培先


  初识小毛兄是在他郑州二层小楼的二谢堂。别看这斋号文诌诌的,可这厮身上可没有多少所谓的文人气:二两酒过后必是原形毕露,而且话越来越多,纵横臧否之间,那股淋漓的劲头会挟着浓烈的酒气喷薄而出,逼着你赶紧投降,哪谈得上什么温文尔雅。

  等到接触的时间长了,才不知道这家伙实在是“内秀”的很。书画、篆刻、诗词样样玩的转而且样样皆有不俗的表现。这些暂且不说,最出我意料的是,小毛兄在理论上的思考和建树也是非常了得。就说关于书法性质的讨论吧,八十年代的书坛曾就这个话题热闹过很长一段时间,一边是再现论、一边是抽象论,大家你来我往没少费口水。最终,抽象论以人多势重的方式占据了上风——抽象遂成为书坛上定于一尊的基本定律。而经历了这么多年的时间磨砺之后,包括我个人在内的很多书人对这个命题越来越持怀疑态度,但是,没想到小毛兄早已成竹在胸,并有《请走近自在的书法》一文专门论此话题,看看文稿的写作时间:1997年5月8日。我拷,这样艰深的问题竞被这家伙占了先,不把你鼻子气歪了才怪呢?于是,我开始怀疑,在小毛兄“书生佯狂”的姿态的背后是否还潜藏着一种一往情深的执狂。

  我相信,这种猜测不会有错。因为,如小毛兄一般将各种艺术打通而又各有不俗之表现者,以其刚入不惑的年龄,艺坛上具备如此资本者是不多的。如果没有经历过一番审慎而又周密的思考,是很难想象的。或者,即使有所思考,但缺乏来自实践的摸索与锤炼,结果也不会是今天我们见到的谢小毛。

  深入小毛兄的艺术结构之中,我们可以发现,对古今作品细微入骨的体验与分析构成了他在“神”与“法”的悖论中寻求自我抒发的理性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其横逸的才华、至真至纯的本性以及多少带点诡怪灵异的情思——这些来自自性的光辉才能得以发抒。这是一个多元的复杂的艺术结构,在这个结构中,“求合于古”不仅是在证明一种艺术上的身份,更重要的,它是阐释性地进入传统时必要的视界融合,而其基本艺术理念在古与今之间游弋的自由则使这种阐释随时随地地可以歧出、变异,使忠实于自己内心世界的表现、使他的艺术天马行空般的自信与执着最终得以落实。这是小毛兄诸种艺术相互打通、相互支援的关节所在,其中精细的体察与思考的力量则分明可见其为人为艺绝不随便、并非大不咧咧的的一面。

  当然,我并不否认小毛兄是个性情中人,豪宕不羁、纵横开阖;但有性情而无深情必为单薄之狂望,我更深信小毛兄的深情,对于人生冷暖之三味的咀嚼、对于艺术深浅之至理的熏沐,以及将此二者糅合为一的细针密线的功夫。此中真意每每令我想起“庖丁解牛”中时而“恢恢乎有余”的放任、时而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经意——那种在经历激烈情感对抗之后的平衡。我想,这是作为一名中国艺术家应当体味的重要一课,因为,作为一种象征,它浓缩了一个人生存于宇宙之中应该经历的炼狱般的过程,浓缩了中国式艺术在艺术之外的情感的殇祭。以此来观小毛兄的艺术,我们就不会仅仅局限在艺术注重性灵表现还是注重精微刻画等等有限的技艺的东西,而是会把眼睛移向艺术家的灵魂深处,沿着那颗磨砺的心去寻找一种在执着与放旷的悖论结构中人生与艺术的不约而同的趋向。其中有大悲辛、自然也有大欢喜。但在悲喜之后又是什么?

  当我们继续寻找的时候会发现,在小毛兄外示张扬、落拓随形的艺术语言之外,始终潜藏着一种朝向真纯的超越,一种清洁精神的向往。小毛兄也许没有什么明显的宗教倾向,但我能明显地感觉到,有一种只属于他自己的心灵呼吸的声音、抑或是朝向无限的光明的向往始终充斥于他的作品,使其作品多了些幽婉的成分、多了些“引吭高歌”的外衣下“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清”的孤冷。我想,这应当与他贫寒孤苦、吹箫吴市的经历有关,与他夫妻两人风雨残更、萤火相伴的早年生活有关。当然,更与小毛兄矢志不移的矻矻追寻有关。但这些也只是些由头而已,重要的是来自自性的洁白的心旌永远在那里遥遥地悬挂着,作为一种彼岸的召唤、作为一种心灵的栖所,它永远都是形而上而又须臾不可或缺的。所谓的艺术不过是在追寻的过程中,找到某种可以验证的信物。它代表着艺术家的想象,但不能寄托艺术家所有未竭的心绪。

  脱略形骸而又独具深心,以悬崖撒手般的决绝却要去做铭心刻骨的事业。小毛兄的艺术使人深味于中国式文人的那种悖论的生存语境,深味于在混沌中执于某念的艰难飞腾。坎坷、忧郁、凄婉这些人世的苍凉都将被这种飞腾所裹胁、所融炼,化为一股喷薄而出的意气、朝向无限以超越,朝向澄明而归化。

  由此,我想到了中国传统艺术与人整个生命的关系:它们与个人的关系之密切在中国的传统中从来就不会遭受怀疑,个性、禀赋、性情、学问以及更多的非常实在的人生历练——那些在所有的不眠之夜都会折磨你的伤痛、希望与叹息之声到底与我们从事的这些艺术是一种什么关系,是某种对应关系还是根本上就是同型同构的?如果是同型同构,它所指示的最终极点又是什么?我不相信人书俱老的老迈之境对于现代人还有多少吸引力,但,我相信,如小毛兄一般保有一颗纤细而敏感的心,在人生的炼狱中寻找某种生之明证的做法至少已经是“在路上”的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4-25 13:01 , Processed in 1.149029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