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521|回复: 1

秦淮文士 金陵墨客——走进刘灿铭的书法世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27 01:55: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秦淮文士   金陵墨客

-----走进刘灿铭的书法世界

傅德锋

  南京古称金陵,又名“石头城”,素有“六朝烟雨,十里秦淮”之美誉,自古以来就是人文荟萃,英杰辈出之地。因其物阜民丰,地势险要,属江南重镇,故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历代文人墨客,都曾为其留下过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通观当代全国书坛,江苏是名副其实的书法大省,在全国权威书法大展上,江苏省的入选获奖人数与河南相比,只在伯仲之间。而作为省会的南京,更是高手云集,人才济济。我这里将要评述的刘灿铭先生,就是这众多高手当中很值得大书一笔的中青年代表性书法家之一。

  刘灿铭,字灿石,号一无道人。1963年生于江苏靖江。1985年大学毕业,现为南京航天航空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艺术学院筹备工作组组长、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南京博物院特聘书法家,此外还兼有其它许多社会职务。书法各体皆能,尤擅行草,近年致力于大草研究,成效卓著,深为书界所推重。
笔者近年潜心于书法理论及批评,对具有一定全国性影响的书法篆刻家多有关注,而作为出生于1960年前后那一批活跃于书坛并在全国权威大展上频频入选获奖的书家,如于明诠、刘新德、燕守谷、刘灿铭、胡秋萍、邵岩、曾翔、李强、白砥、薛养贤、程风子、刘彦湖、徐海、陈忠康等等,都是当代书坛耳熟能详的热点人物,因此,我虽之前没有和刘灿铭先生见过面,但我对他书法方面的情况还算是比较了解的。

  常言道:“有缘千里来相会”,这话一点不假。2008年7月9日,我从家乡甘肃张掖出发,坐火车辗转于成都、济南和淮南,先后专访了刘新德、于明诠、燕守谷和陈浩金先生,又应文友薛元明之约,在朋友邹紫楠的陪同下由淮南抵达南京,元明安排我们在宾馆住下,晚上以东道主的身份为我接风洗尘,并邀苏金海、邱世鸿、童迅几位先生一起相聚,大家虽是初次会面,但彼此谈得非常融洽开心,互相赠送作品集,并签名留念。席间,元明问我在南京有何打算,我说原计划和你见面之后要专访刘灿铭先生,而且托刘新德先生事先替我和灿铭先生说明了原委。我因对苏金海先生仰慕已久,这次巧遇,便诚恳向苏老师预约专访的事,苏老师也痛快地答应了。酒宴散后,元明送我和紫楠回到宾馆,又和我们聊了几个钟头,我发现元明极为健谈,博闻强记,古今中外,海北天南,皆能娓娓道来,尤其对书坛中事,颇具见解,如数家珍。这次谈话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元明走后,我给刘灿铭先生发了短信,正式向他预约专访的事,刘先生很快回复,接受专访,并将地址和行车路线告我。

  第二天,我和紫楠早早起来,吃完早餐,做好了采访的准备。然后按照刘先生指定的路线来到南京航天航空大学。刘先生不愧是江南才俊,身材高大,留着一个很具艺术家气质的发式,举止大方,谈吐文雅,很富有亲和力。他招呼我们上楼,在一间画室坐下,以茶相待。我们一边品茶,一边叙谈,互相之间又有了不少新的了解。刘先生将自己的几本作品集分赠给我和随行的紫楠,并很认真地签了名。之后,我们的访谈正式开始,从谈他自己的学书经历到谈他对书法的一些特殊的见解以及他对当代书法的一些看法,我接连提出了十几个问题,刘先生都一一认真做了回答。从谈话当中可以明显感觉到,刘先生具有渊博的知识和独立的艺术思想,他的一些见解,使人很受启发。中午,刘先生请我们共进午餐,并一起合影留念。通过这次访谈,我们彼此之间加深了了解,也建立起了友谊。

  我最早关注刘灿铭是从1992年他的作品在全国第四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当中获奖开始的。同年6月,他的作品又在全国第五届书法篆刻展上获得“全国奖”,此后他又在1996年举办的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上获得三等奖。这三次获奖奠定了他在江苏乃至全国书坛的地位,也让人们从此牢牢记住了刘灿铭。

  刘灿铭书法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很富有书卷气,正如他本人一样,诚厚谦和,文质彬彬,绝少那种野气和霸气。我从与刘先生的谈话中得知,他起初在大学里面学的并不是书法专业,而是航空自动控制系统电气工程专业,1985年,他23岁,大学专科毕业,获得学士学位,留校任职。24岁那年,有幸结识金陵书法名家杨延复先生并跟随其学习书法,1987年12月,他的书法作品入选江苏省首届青年文化艺术节书法展览,紧接着在1988年,其作品在中国书协举办的“九成宫全国书法大赛”中获得三等奖。此后,他的作品连续在各类全国性的大展大赛中入选获奖。自1991年他29岁时作品入选中国书协在郑州举办的全国第四届新人新作展始,刘灿铭一发而不可收,作品接连获得几次全国奖,同时被许多国家单位、团体和艺术馆收藏,他已由一名普通的书法爱好者一步步成长为一位颇具实力的全国著名的青年书法家了。但刘先生言谈之间显得非常谦和,从不以名家自居,极富有亲和力,体现出了一种传统文士的学者情怀,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记得在那次访谈当中,我问他,当初接触书法时,是否想到过将来要做一位书法家?当时他有一句话,说的是“一个男人不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把业余爱好当作自己的事业,因为把事业当作爱好是愉快的,而把爱好当作事业往往会是痛苦的!”说完这句话,他哈哈大笑起来,引得我和在场的人都一起跟着开怀大笑。其做事之虚旷和为人之放达,由此可见一斑。刘先生这句话,反映出了他从事书法的一种特殊的心态,我倒觉得他这种心态非常可贵,很值得我们借鉴取法。

  刘灿铭学书,从魏碑开始,由《张黑女》《爨宝子碑》《爨龙颜碑》入手,打下了很扎实的碑学基础,我们从他的书作特别是楷书和行书可以看出,他的用笔和结体都极为灵动自然,毫无板滞气馁之感。一般而言,在学习魏碑之前,必须先具备一定的唐楷基础,然刘先生直接从魏碑开始,却也能抓住其魂魄,由此可见其悟性之强。但片面学碑,也不利于日后的进一步深化,即使是像康有为这样力主“尊魏卑唐”的书家,最终也感到自身的狭隘,刘先生自然会认识到这一点,稍后他就深入研究二王经典一路帖学,开始走一条碑帖结合的路子。他的书作,反映出一种很强的时代感,这源于他有着很独特的学习创作理念,能够将自己的创作放到当代艺术的大文化背景之下去进行,同时又以不丧失书法的本体价值和意义为原则。他认为,一个人的思想可以无边界,理念也可以无边界,但他的书法必须有边界,也就是说,无论你怎么创作,你都不能过分偏离书法本体,你的作品必须是汉字的书写,只见汉字,没有书写,不能叫书法;而只有书写,不见汉字,也同样不能称之为书法。我觉得,刘先生作为“流行书风”阵营里的一位突出作者,在创作上能有这样的理念,显得何其可贵。
观刘灿铭书作,我感到他的书路很宽泛,在注重法度的前提下更为注重精神意趣的表达,从中能够透视出一种顽强的生命感和力量感。刘先生说他自己学习研究书法自始至终比较关注那些具有原创意义的碑帖作品,他认为通过对这些作品的临摹参悟,能够捕捉到一种特别令人心动的东西,同时也可以激发起自己的创作冲动和艺术灵感。我觉得,刘先生学书之始,就醉心于“二爨”空灵朴拙一路碑刻,正是个人性格、气质和自身喜好的一种真实反映。其实,对于学习书法来说,任何人接触到并倾心临习的第一本碑帖,差不多决定了他此后书法风格的基本基调,无论以后怎么变,都始终不会完全脱离开它的影子,这就是“先入为主”在发挥作用。从这个意义而言,第一本碑帖的选择显得是多么的重要!刘先生的书作,无论何体,都不同程度地带有“二爨”的意韵,即使是对他的大草创作,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的大草作品在点画结构、行气布白方面也从“二爨”当中获得了启发,写得朴拙苍涩、笔力矫健、体势连绵、空灵大气,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碑帖结合是当代书法继续朝前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当代书法的主流,碑可以强其骨,帖可以养其气,这是书法界早已形成的一种共识。我们知道,仅取传统文人书法者,所作大多往往失之靡弱,纤巧有余而大气不足;仅取民间书法者,则又每每粗放有余而失之荒率浮躁。只有碑帖兼融,骨气相生,将民间书法的蓬勃生机诸如帖学经典,才能既守古法又不囿于古法,在传统的铁围中闯出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路来。刘灿铭先生在和我的谈话中,多次谈到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他说,我们今天的取法方式,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我们的主题审美精神一定要力求和时代精神相吻合,这是前提,要在这种前提之下去努力探索自己的艺术风格,我们既然生活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那么,我们创作的艺术作品,自然要尽可能体现当代人的审美理想和人生情感。其实这也是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的艺术思想的一种反映。

  南方人做事,讲究精耕细作,只是特殊的地理风貌和文化积淀所导致的,体现到书法上,则反映出他们对笔法的重视和形式上的讲究。我们从刘灿铭的行书作品来看,虽然带有很强烈的“二爨”的拙朴之态,但骨子里却不乏那种精致与细腻的成分,也就是说,他巧妙地将“拙”与“巧”互相结合,融为一体了。他的作品在形式、章法安排上有自己独特的一套想法,将作品的书写节奏跟文字内容本身的节奏互相协调一致,而作者的人生情感一旦和所书写的文字内容本身产生共鸣之时,其笔下的作品则往往会体现出一种自然空灵之境,有一种音律和诗意之美,既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又耐细细把玩品赏,殊为可贵。正如著名美学家宗白华所说的:“中国的书法,是节奏化了的自然,表达着深一层的对生命形象的构思,成为反应生命的艺术。”我尝以为,好的书法作品特别是行草书,一定要有大气象,而要创作出具有大气象的作品,就必须具备渊博的学识和精湛的功力,要有不同凡俗的胸襟和胆魄。按毛泽东在革命战争年代常讲的一句话来说,就是“要在战略上藐视一切,要在战术上重视一切”。换作书法圈内的话来理解,既要又勇于开创新境的创造力,又要具备严谨的创作态度,二者合而为一,才有可能产生比较优秀的书法作品。有的人基础还没有打扎实,就急着要创作,只是凭借一点感觉搞出一些貌似很性情的东西,美其名曰“突出个性,表现自我”,但这样的作品,乍一看,确实有那么一点意思,只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的人数十年如一日,死守一本碑帖,描描画画,单纯从技术层面而言,还是能够说得过去的,但却缺乏艺术灵性,我们面对他们的作品,是感受不到什么艺术魅力的。所以,学习研究书法,必须“由技进道”,“技”是最根本的基础,而“道”是“技”的目的,是归宿。技道并举,相辅相成,方能达到天人合一的高超之境。事实上,我再仔细品读刘灿铭先生作品的时候,就能够真切地体会到一种出之自然而富有诗意的节律美,偶尔便有一些令人怦然心动之处。

  刘灿铭先生的作品,或篆、或隶、或楷书、或行草,虽字体有别,但皆真气弥漫,内力充盈;无论中堂、对联、条幅、扇面、手卷、册页俱可信手拈来,应规入矩。他在取法方式和创作观念上,始终本着着力捕捉和表现一种“原创意味”,这种“原创意味”又和他本人对书法的特殊理解是分不开的。要做到这一点,仅仅达到写什么像什么的程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从现实生活和自然物象当中去感悟和提炼。朱光潜先生对此有一段十分精辟的论述,他说:“艺术家往往在他的艺术范围之外下功夫,在别种艺术之中玩索得一种意象,让它沉在潜意识里去酝酿一番,然后再用它的本行艺术的媒介把它翻译出来。吴道子生平得意的作品为洛阳天宫寺的神鬼,在他下笔之前,先请裴旻舞剑一回给他看,在剑法中得着笔意。张旭是唐朝的草书大家,他尝自道经验说:‘始吾见公主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王羲之的书法相传是从看鹅掌拨水得来的,等等。从这些实例看,我们可知各门艺术的意象都可触类旁通。书画家可以从剑的飞舞或鹅掌的拨动之中,得到一种特殊的筋肉感觉来助笔力,可以得到一种特殊的胸襟来增进书画的神韵和气势。到挥毫运斤时,它们会涌到手腕上来,在无形中驱遣它,左右它。在作品的外表上,我们虽不必看出这些意向的痕迹,但是一笔一划之中都潜寓着它们的神韵和气魄。”事实上,凡是高明的书家,都绝不是仅仅把自己局限在单一的“书写”的小圈子里,假如那样的话,岂不是和一般意义上的“经生”、“胥吏”没什么两样!从这个意义而言,灿铭先生自始至终都将书法如同古人那样当作一种“余事”来看待,却反而能够有诸多突出的表现,这不正好说明刘先生身上带有一种中国传统的文士情怀吗?古人云:“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两个“痴”字,大可深味,但却不可做机械理解。若天分欠缺,方法未当,再“痴”也只能“痴”出个“工匠”来,却很难成为真正的艺术家。在现今市场经济社会背景下,走单纯的“纯艺术”道路,是一种很具有冒险意味的举动,生存压力的持续加剧,日常生活事务的纷繁复杂,都需要我们去正确对待。如果本来自身条件有限而又无视这些,结果会如何?其实是不言而喻的。有的人总是拿梵高、徐文长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来说事,但殊不知,他们都是极为典型而少数的个案,本身所带有的偏激是在所难免的,未必值得大家去全盘效法。因为他们悲惨的命运早已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他们的精神固然可嘉,但他们的处世方法并不可取。本文开头所记录的刘灿铭先生讲的那句看似开玩笑的话,其实很值得后来者深思。

  接下来我要重点谈一谈刘先生的大草。毋庸讳言,在书法艺术的王国里,大草是艺术表现力最强而又最难自由驾驭的一种特殊书体。因为它几乎囊括了各种书体的所有笔法,而且极为简练概括,所谓“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可谓得简易之道。”“真则字终意亦终,草则行尽势未尽”。讲的都是这个道理。
“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它他技。喜怒宭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韩愈《送高闲上人序》)当代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在《略论书法》一文中,联系韩愈这段话有一番精辟的论述:“书法一方面表达的是书写者的‘喜怒宭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它可以是创作者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内心秩序的全部展露;另一方面,它又是‘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它可以是宇宙普遍性形式和规律的感受同构。书法艺术所表现所传达的,正是这种人与自然、情绪与感受、内在心理秩序结构与外在宇宙(包括社会)秩序结构直接向碰撞、相斗争、相协调的伟大生命之歌。书法艺术是审美领域内人的自然化与自然的人化的直接统一的一种典型代表。”我们通过韩愈的论述和李泽厚的洞触幽微的阐释,就可以对草书尤其是大草有一个较为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学习研究书法,一旦进入到大草的领域,将会对研究者的生活阅历、知识积累、修养见识以及笔墨功力和艺术才情进行一种检阅与考验。正因为如此,所以自古以来敢于问津大草者诚属屈指可数,通观书史,也不过有张芝、张旭、怀素、黄庭坚、祝枝山、王铎、傅山、毛泽东、林散之、沈鹏数人而已。刘灿铭在墨海经过几番沉浮之后,将自己的目光聚焦在了大草之上,并取得了不同凡俗的成绩,这在当代“60后”中青年书家当中无疑是十分罕见的。我们通过对他的诸多大草作品的解读,可以对自身的草书创作或多或少有一些有益的启示。

  刘灿铭大草在章法上采取“满构图”形式,点画字势尽量撑满整个画面,颇有一种密不透风之势;字形和笔法上既有东汉张芝及唐人大草的雄肆与奇崛,又有明清大草的连绵与奔放;墨法上则古今兼备,举凡浓、淡、枯、湿、焦甚至宿墨,无不用之,确实收到了“干裂秋风,润含春雨”,出之自然而变化万端的艺术效果。关于书法创作,刘灿铭先生在于我的谈话当中,他一直在表露自己的一种观点,那就是如何将传统的书法意象有效地纳入到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当中,他认为,必须在当代视觉艺术的特有语境下去找寻适合于自身特点的艺术表现形式,绝不能只是重复古人,而不去关注当代。因为时代不同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审美习惯和接受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现代社会的艺术家,就必须在当代大文化背景下谋求自己的出路。当然,要达到这个目的,也是十分不易的,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有一个不断摸索和反复探寻的过程。但是,一定要具备这样的观念和意识,只有在这种现代观念和意识的导引下,才有可能一步步走向成功。而笔者要着重强调的一点是,传统艺术功底是一切创新手段的首要前提,如果基础不扎实,观念意识再怎么新颖和超前也是无济于事。因为书法毕竟是“累积式”的,绝不是“否定式”的。

  我们从刘灿铭的大草作品来看,传统草书的笔法功底显然是很扎实的,线条、结构、姿致、韵律、神情、风度都得到了较好的展现。尤其是他在书写当中的那种悠游自如、从横不群的节律与气度,笔墨意象所流溢出来的那种视觉张力是非常撼人心魄的。尤其是他的那些斗方作品,或六、七十公分见方的常规之制或两米见方的巨制,形制虽异,但气势一焉,撑满全纸的笔墨线条,云烟飞动,蛇虺争奔,若骤雨忽来,似风卷残云,纵横排突,行止无迹。又好像是从一幅巨大的画面当中随意截取的一段,窥一管而知全豹,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唐人大草,奇崛雄肆,笔势往来变化万端,但在墨法上,显然由于历史的局限,还没有明清人那种丰富的运用;而明清人大草,虽体势连绵和墨色变化较唐人而言似有过之,但在笔意上却达不到唐人大草的那种天机自发的难言之境。刘灿铭能够兼取汉唐大草与明清大草的各自之长,既关注到了笔意的奇崛与气势的奔放,又注意到了墨色的富于变化和现代构图的根本原理,使其笔下的作品既给人以似曾相识的古典之美,又示人以当代艺术的新颖创意,让观者由此产生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的感受与震撼,这恐怕就是作者的匠心所在吧!

  时下学习大草者并不乏人,但学而有成者则数凤毛麟角。原因之一就是当代学书者由于深受展览导向的影响,急功近利,在研究方向上缺乏必要的恒定力,对传统的基础锤炼不够。有的驳杂有余而精专不足,有的沉迷于一碑一帖而闭门造车,最致命的是学养欠缺,没有文化厚度。反映到书法上,就不免勉为其难了。或胸无大志,只以入展入会为终极目标,终究昙花一现;或志大才疏,一切事情都流于口头,往往徒废年月。他们笔下的东西,要么张牙舞爪,虚张声势;要么描头画角,东施效颦。两者都很难成为大器,令人惋惜。还有一种人,只是热衷于跟风,一直活在别人的阴影中不能自拔。事实上,要学好大草,关系到很多方面,除了刻苦用功,还要看天分如何,能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也很重要,这一靠高人指点,二靠个人参悟,两者不可缺一。刘灿铭先生之所以能够在大草研究方面取得骄人的成绩,显然与这两者是分不开的。且不说他所在的南京自古就是人文荟萃之地,单就是他对待书法的那种超然的心态和过人的领悟能力以及对当代艺术的那种把握能力,就已经很值得我们静心思考了。但即便如此,他依然保持着一种平实与谦和,从不炫耀自己。他只是在自然而然地作者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王镛先生在一篇文章里曾这样写道:“成功的书家必然植根传统,具备扎实的、多方面的基础,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涉猎诸体,遍临百家,终不得要领者,于今大有人在。而灿铭君能在研习探究之后,将技巧法度衍化为自我驾驭笔墨的基本能力,表现了对其书艺基本规律的认知。能动能静,能楷能草,能大字能小字,能巨幅能小品,大字于粗狂之余不失细腻,小字于灵动之中愈显大气,足见其通达之才。”并称灿铭大草有“一笔从天落地来”之势。其实,王镛先生所言,也恰恰是刘灿铭书法留给我的基本印象,因为这一席话却是道出了刘灿名书法的关要所在。

  行文至此,我想,对于刘灿铭的书法,无需再罗列太多的文字来进行更细致的描述。愿我们能够通过对他的关注、了解和认知,对自身的学习有一些提示,同时,也由衷祝愿灿铭先生在今后的艺术旅途中为我们展示更多更好的书法精品。
发表于 2012-11-24 10: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3-29 16:59 , Processed in 0.350392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