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值班编辑

【历届兰亭奖获奖书家作品系列展】兰亭英雄——张维忠书法新作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6 22: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春风雅量   霁月高怀

——张维忠其人其书





陈克年



在当下的社会,谁也不能无视网络的存在与魅力,不管你是否主动或直接与它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但它已经非常现实地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着作用和影响。所以,我在写下这个题目时,便在百度上输入“张维忠”三个字,轻轻一点击,与维忠兄相关的信息大片大片地涌现,直让人目不暇接,我高兴,作为维忠的朋友,看到他这样的成绩自然高兴,诸如:林散之奖艺术创作大奖、国家文化部第十四届群星奖金奖、第二届“兰亭奖”创作一等奖,等等,这一连串的扎实足迹,足以说明了维忠书法创作已进入了一个收获的季节,只要他参与的展赛,多半是获奖的,他以自己丰沛的才情和扎实的笔墨功夫让评委一致首肯,成为当代书坛的佼佼者,同时也展示了他对书法艺术多年来一贯的勤奋与虔诚。
大约是十来年前,我和维忠兄共同参与“零点起飞”——空军青年十人书法展,从那时起,我们便开始熟识,对他的为人为艺可谓知之不少。他为人厚道,话不多,这也许是长期机关工作形成的一种稳重作风吧。记得一次在一起高兴喝酒,我高了,居然当着朋友的面批评维忠的书作,但他并不生气,我事后虽然为自己的轻狂感到歉意,相反,我也从他身上学到了许多令人尊重的东西,比如执著的精神、宽容的品格,这种雅量实在是需要胸襟的。后来我们每每相见,或是电话中交流,特别是谈到相互对作品的看法时,都是十分的坦率与真诚,我相信这比一些无聊的客套要来得真实一些,所以,我相信这篇浅薄的文字记录的不仅仅是我们的情谊,更有一些关于对他书法的真实看法与期待。
维忠的书法,主要是两个方向,一是楷书,另一个是行草。我以为,从当代书坛的创作来看,他都已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特别是其楷书创作,已经成为评委看好和藏家关注的对象。其楷书,主要取法《龙门二十品》、《张猛龙》等魏碑,三十多年来日日临池,可谓朝摩夕抚,经年不辍,但他对魏楷的理解却不是一种简单泛化的粗狂表现,不是以张扬野逸与朴拙来展示才情与个性,而是以平和安静的心态来书写一种雅致与散淡,所以,他的楷书,虽然形式上是一种魏碑的东西,但骨子里面更多的是一些沉静和飘逸。虽然他在北方生活多年,也夹杂一些东北书风的影子,但我认为,在他的线条中更多的是一种精致,强调的是书写的手感。实际上,在当代书坛,人们对魏碑的迷恋更多的是对貌似个性的误读,把粗砺的东西放大成简单的所谓个性,却忽视了对魏碑中所蕴含的精致和典雅的提纯,这方面,或许是维忠内心深处有一种精致的情结,我更愿意这是他的理性选择,是对书坛误读魏碑的一种反叛,当然,这种选择是需要一些勇气与胆识来支撑的。在看到他收获成功的同时,我也与他交流过这样的一些思考,我曾经在一些文字中说过,四十岁应该是一个书家风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他的这种楷书,是否这样一如既往地写下去?因为,他对这种楷书的研究已然烂熟,对每一个笔画的表现都是了然于胸,这种情况下,如果速度加上这种精熟,往往就会形成一种程式的东西,我不是说程式不好上,艺术本身离不开程式,艺术大家程式化的东西是非常重的,关键是程式中要不泛新变与异趣,要有一种文化的厚重。
他的行草书,同样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首先给我的印象是有格调。格调是个很有意思的东西,不是你想表现格调,笔底下就会有格调,也不一定是胸罗万卷就下笔一定有格调。他的行草书不媚俗,不是为迎合某些人的欣赏而自我趋俗,倒是以一种孤独的步伐行进在书坛,说他孤独,不是说他的这种相类的书风书坛没有,有,但他却一直以一种清醒独立的状态和这种书风保持着距离,他安心这种自在的书写,他在以一种魏碑为本的基础上融入了帖书的流便,同时,在点画着纸和使转上,一直强调书写的实践过程,这让他在体验书写过程快乐的同时,也表现出了一种深厚的古典意味,但这不是一种简单的伪古典,在走近古典的同时,也注入了当下时代审美的因子,这大概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吧。其次是有性情。对于行草书的欣赏,我一直十分强调书家对性情的理解和表现,这是一个书家才情的具体体现,特别是行草书,因为书写速度相对较快,但这快速的运笔过程中,又要体现笔法的丰富性,如果没有相当的才情是很难写好行草书的。唐人《书议》云:“然智则无涯,法固不定,且以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 “法固不定”,我理解则是对技巧和才情的最高要求,一方面,从技术这个层面讲,“法”肯定是要遵从与恪守,另一方面,从“道”的方面看,又有“不定”的需要,法无定法才能出神入化,否则,不是落入野狐禅的泥沼就是了无生气。维忠的行草书,因多年对魏碑的研习,故骨力雄健,又能从帖的丰富笔法中寻找一种畅意,但偶尔也会显得匆忙与单一,但这并不影响他作品所表现的才情与高度。
作为一个青年书法家来说,维忠无疑是成功的佼佼者。这自然是他多年辛勤努力的结果,我在思考他成功的背后,更多的该是一种沉静的品质,这种品质,让我们有理由对他有更多的期待。而今维忠正年富力强,居京华而自甘淡泊,又有天时地利人和之助,沉潜书道,厚积薄发,我愿他能以更高远的目光与辛勤实践,从容面对当下和将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6 22: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欹侧生姿  清劲精雅

——我读张维忠的书法艺术

陈 宇






苏东坡说,“论书兼论平生”,这是中国式文艺批评的一种方式,因为中国艺术讲求积累,讲求艺如其人,所以这种品评模式就变得非常适合评论中国艺术了。我非常注重一个艺术家的出身,这倒并不是说注重他的身份,而是注重他的艺术与学术的经历与门径,这我觉得非常重要,因为一个人的学术门径与经历往往会产生独立与独特的艺术观念。
说起张维忠,我们最早相识于在四川成都举办的“世纪书风——当代军旅二十一人书法展览”。这个展览集中了当时活跃于书坛的军旅书家,不久,这二十一名作者中就出现了大量的获奖专业户,如李有来、钟显金、谢少承、李双阳、王卫军、李沾、周剑初等等,当然张维忠也是其中之一。他当时给我的印象是腼腆,蔫蔫的,话不多,显得沉静,当然这是第一感觉,而后就是他从沈阳调到北京工作后,空军的中青年书法家在民族文化宫美术馆举办了“第二届空军中青年书法家作品联展”,我和他都是参展的作者,在这段时间里接触相对就多了起来,他还是那种感觉,但话比以前多了许多,而后是我长期往返于北京徐州之间,会经常和他在一起喝酒聊天谈书法,觉得他沉静的性格背后却是有着一种独立的见解,对于艺术的自我观念非常强烈,这也就是后来他不断地能够获得全国大奖的重要原因所在,“独执偏见,一意孤行”,对于做人可能是不足取的,但对于搞艺术却是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在他不断获奖后,没有改变的还是他的平和和低调,他依旧沉静,依旧平和地写着他的字,或许正是低调与平和,才能使他在烦躁的现代社会中保持自己的一份清静,而这份心灵的清静是成就艺术的一个平台。
当代书法的发展,应该说是延续清末民初的书法发展的路数向下发展的,一时间碑学作者与碑帖结合作者成为了一种创作的模式与追求,尤其对当代的中青年书家影响非常深刻,张维忠的书法创作与学习正是在这样的底色下来展开的。
对于碑帖的理解,每个作者都是不同的,所以就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艺术观念,不同的艺术观念对于各自的创作所产生的影响是起决定作用的,这种决定作用所指向的就是风格的取去与把握。艺术风格的形成,首先是人的有意识的一种追求,所谓的观念先导、审美理念,但它最终形成却是一个自然过程,因为在形成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变数,包括审美理念的转变、时代审美的要求,以及其它的各种各个不同的客观因素,这不是人的追求和控制所能把握与把持的。从张维忠的创作来看,我觉得他是碑帖互融型作者,在他的作品中你感觉到的是碑的趣味和帖的精雅的相互整合、融合。他的书法创作以楷书与行草书为主,而精力主要集中于楷书的创作。他在楷书的学习上下过很深的功夫,尤其对北魏石刻名作更是用力,但这种学习是建立在他自己的审美取向之上的,很少盲从与跟风。他在审美取向上,更多地倾向于清、劲、精、雅,而不是野、拙、苍、浑。所以你读他的作品,你会发现他所取法的碑体,在字的结体上都是倾向于典雅、精美的一类,而不是那种表现碑意古拙苍茫意趣的,从表现上看他的这种取法更贴近于帖的意韵,但帖的楷法结字和用笔规范往往容易流于甜熟圆滑,僵化干枯缺少情趣,所以他往往用欹侧、生涩的碑的结体趣味冲击平稳方正的楷书结字法,表现出的是整体作品既不缺失技巧而又不失情趣,绝无生硬刻板之态。笔力沉厚是大部分作者追求的一个路数,张维忠因为对于自我的创作有定位,所以在他的书法表现上,他追求的不是笔沉力厚,而是一种爽利与劲健,这种用笔法,是从行草书中化来,就是在楷书用笔中融合行书的笔意,而使笔法丰富,这与他曾师法的米芾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的融入楷法中的行书用笔是一种纯粹的帖的用笔方式。碑的意义,我一直认为其在结体而不是用笔,因为笔法在碑里体现出来的是一种理解,也就是说,一个作者必须用自己对于书法艺术的理解来区别对待哪些是写手的,哪些是刻手的随意之为,所以用毛笔去还原碑的笔法,在我看来是不对的,而对于碑体书法的笔法仅仅还原为方式用笔法,这其实是有失偏颇的,而从碑中化解出来的那种生拙沉厚的用笔法,自是一种审美取向,但并不唯一要取法的,对于碑意的取法是要与作者的风格取势相对应。所以我一直觉得张维忠是善学者,他的这种善学主要表现在他的所取法的字形与用笔是合拍,是表现出他的意趣的统一手段,当然这种手段好坏如何、深浅如何,这要看他的深入程度,至少到目前,我觉得他的这种取法表现了他的一种意趣,这是成功的,正是对于这种用笔与结体的认同,所以他强调用笔的干净与清爽,那种模棱两可、古怪拙趣的结体和沉厚雄强的用笔在他的书法作品中是找不到的,他的作品用笔精到,起收转承间的关系交待得非常清楚,没有拖沓的笔意存在,线条是爽利劲健的,而结体又是优美而富于情趣的,这也是他书风的取向所在。
应该说他的楷书创作与所取得的成果,与他对行草的深入学习与研究是分不开的,他的楷书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书意趣,是他非常好地化解行草用笔来丰富楷书的结果。一个人的学术去取,与他的从艺经历有着非常重要的关联,他的行草书创作受到辽宁书风的影响,尤其是在取法上,虽然现在他在创作中与他的楷书取法渐相融合,但他的行草书受辽宁书风的影响还是看得到的,张维忠的行草书主要取法以二王和二王流派的作者为主体,他对《书谱》、《集王圣教序》和米芾的行书有过深入的研习,所以在结体上能看到这些作者带来的影响,但在他的作品中并无亦步亦趋的摹仿痕迹,从点画、字形到通篇气息都呈现出现代人的审美倾向,他在创作中强调字的聚散和整体的章法构成,在结字上强调疏密与枯湿浓淡的变化,这种变化使他的作品既有传统的根而又不失时代气息,这也是他的作品这些年能够不断获奖的原因所在。当然,从整体的审美情调上,他的楷书与行草书无论是用笔还是结字,都是颇为一致的,清劲精雅这种追求在他的行草书的创作上也表现得非常清晰,而这也是他的艺术的一个总体基调。
张维忠在部队的干部部门工作,这是一项事务性非常强的工作,既耗费人的精力,同时耗费时间,他大量的创作是在工作之余的晚上,或许那一刻既是他神游艺海的美好时光,也是他心灵沉静的一刻,或许正是这繁琐与吵杂中体会到的沉静,才是真正的沉静,这些年他的进步,不正是非常好的说明吗?所以从中我读到的是他对于艺术的真诚与执着,而这是我坚信维忠的艺术追求一定会有一个更为辉煌未来的重要原因。
平和沉静,是一个追求艺术的人必须具备的最起码的心理素质与心态,在张维忠那里我读到了,所以我坚信他有一个不错的艺术未来。让我们共同关注他吧。
 楼主| 发表于 2010-11-6 22: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神韵超迈 翰墨蓝天

——空军青年书法家张维忠的“从书之路”




不久前,文化部举办的第十二届“群星奖”颁奖仪式在山东青岛举行。青年书法家张维忠获得银奖,他的书法作品得到了不少著名书法家的好评。 
1987年11月,张维忠应征入伍。绿色军营为从小就酷爱书法的他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连队的墙板、板报、黑板报、宣传栏,给了他一试身手的机会。天资加勤奋,使张维忠的书法在较短的时间内突飞猛进,很快便在军内外的各种书法大赛中崭露头角。当战士期间,他先后6次参加全国、全军的书法大赛,6次获奖。面对取得的成绩,张维忠并没有满足。军校毕业后,张维忠更是把“艺无止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无论部队训练任务多么繁重,工作多么劳累,每天他都要坚持挤一点时间出来,读帖、临帖和创作。由于驻地离市区较远,买不到宣纸,他就干脆用毛笔蘸水在水泥地上练;白天没有时间,就利用晚上,往往一练就是大半夜,累得有时腿脚发麻,半天站不起来。正是凭着这种“水滴石穿”的韧劲,为他以后的从书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艰辛蕴含着发展,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书协主席聂成文和辽宁省书协理事胡崇炜。在名师的指点下,张维忠用功于《张猛龙碑》、《崔敬邕墓志》和《龙门二十品》,后又浸淫于二王、王铎和米芾的碑帖,博汲旁糅,给苍放遒劲的魏书融入诸多灵动,使之精雅别致而又不失法度。在调到了文化底蕴深厚的北京工作以后,更是有幸得到了著名书法家李铎先生的亲自指点,在书法造诣方面突飞猛进,被诸多业内人士认为是军内书法界杀出的一匹“黑马”。
 楼主| 发表于 2010-11-6 22: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维系传统  忠于创新
——著名书法家张维忠其人其艺

文 / 李彬





在当今书坛,说起张维忠,他的名字响,名气大,可谓知之者众,知名度高。近两年,中国书法界最高的两项大奖: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一等奖、第二届“林散之奖”大奖均被他揽入囊中,这在中国书坛仅此一人,足见他的实力和影响。
一、
人品即书品
好几年前,张维忠就在各类书法展赛中频频入展获奖,从此知道了他。那时他在辽宁某部工作。而见到张维忠,则是在我求学燕园、客居京华以后。乙酉之秋,他们搞了一个京华十友书法展,那次活动,我第一次见到了已经名声远播的他。维忠给人的印象是实在、厚道,虽不善言谈,却言之有物,言而有信。这在当今浮躁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此后,我们在北京很多书法展赛场所见过面,每次见面彼此都能进行真诚的交流与探讨,相互之间能够找到理解、支持和信任的默契,这点我是很难忘的。
书法艺术强调书品,尤其重视人品。这是因为书法艺术借助汉字的书写,来表现自己心灵思想、审美情趣。清代李瑞清在《玉梅花书断》中曰:“学书先贵立品。右军人品高,故书入神品。决非胸怀卑污而书能佳,以可断言也”。现代著名书画家黄宾虹先生也言:“人品的高下,最能影响书画的技能。讲书画,不能不讲品格,有了为人之道,才可以讲书画之道,直达向上以致于至善”。于是便有了“字如其人”、“书为心画”的至理名言。我以为,学书之人,应该把修身克己、提高素养、钻研学问放在临池同等之重。维忠注重人品和书品并重,在书界有很好的口碑。
二、
继承即创新

书法的创新是什么?怎么创?在时下各路诸侯高喊着创新、个性,高举创新立派旗帜的时候,其实他们已离传统越来越远了。书法是什么?大家都知道。首先是书写汉字,按照汉字的法度和美学机构去写好汉字,书写时侵入书写者的情感、意趣、体验、阅历、品格、修养。书法的创新又是什么?首先是继承,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有一点点突破就是创新。

“五四”运动以后,汉字是不是艺术?汉字是不是要取消?是否要拼音化?如何和国际接轨?都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加之汉字一而再的简化,键盘技术的兴起和普及,使得汉字在人们的心中神圣的地位受到淡化。而此时,日本受西方印像派绘画的影响,开始对传统汉字书法进行了变革式的改造,以“崩坏”为典型的少字派书法面目出现的日本书法,对八十年代国内书坛影响甚大,一部分人争相效仿,使得国内书法出现一些以丑为美,以怪为美的新一族书法现象。这些不是真正直抒胸意、抒情达性、外化人性的中国文化核心和标本的书法艺术本体,是打着个性旗号与书法艺术方向的背离和偏离。

维忠的作品传统、守正、求活、创新。以楷书见长,行草俱佳。楷书取法魏晋,于墓志用功尤勤,且颇有心得和体会。既具有魏碑墓志的笔法、结体和特征的继承,又具有魏碑墓志以外的灵动、活泼和神采的创新。其楷书自然潇洒,无拘无束,既不刻意追求点画的精到,又能在挥运之中做到到位,有味道。行草书运笔跳荡不拘,变化莫测,既法古又出新,不泥于某家某派,某辈某帖,又能体现深厚的传统继承,无娇揉造作之态,实属不易!

蔡邕日:“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孙过庭日:“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 。 这些法度和规距,在维忠的笔下,惟妙惟肖,发挥得淋漓尽致。得其神采,得其妙境。王僧虔日:“书之妙道,神采为上”,这也是艺术家的情感于娴熟的书法法度之中焕发的艺术状态,入妙通灵后的艺术精神。

  维忠 在当前环境下保持了平和的创作心态,在渐修中顿悟、厚积中薄发。把人品的修炼和提高作为提高书法艺术水平的重要前提,作为达到书法艺术崇高境界的必由之路。他的的言行证实了这一切。
维忠是这样追求艺术创造的实践者和探索者,愿他能创造出更多更好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术精品!

李彬:北京大学书法研究生指导教师,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北京中韩书画家联谊会副会长,安徽省书协理事)
 楼主| 发表于 2010-11-6 22:25:08 | 显示全部楼层
张维忠的书写境界






空军书法队伍建设和书法创作成果着实是令人称道的。他们的书法队伍不仅人数众多,活动频繁,而且成果丰硕,精英辈出。在这个优秀群体中,张维忠无疑是一位“战功”卓著的重量级高手。
维忠的书法创作惯常以小楷示人,兼作行书和行草。这其中小楷是维忠的主攻书体,也是其强项。维忠即是凭借着这一书体,频繁地在全国大展、大赛中摘金夺银,不断创作着他在中国书坛的书写神话。
在这篇短文中,我想着重对维忠的楷书艺术创作进行尝试性的解读与赏析。其目的一方面是为自己学习借鉴别人的优长开张门户,另一方面或许还会为许多正在着手楷书学习、创作的同路人提供一些有益的启迪。因为维忠的书法创作实践是成功的,成果是骄人的,值得让更多的人学习、借鉴。
参碑入帖。维忠的楷书植根于传统。北碑的方阔质朴和帖系书风的飘逸灵动,在他的作品中是两个较明显、较突出的个性书写元素。碑与帖这两种很难调和的笔墨体系,在维忠的巧妙经营和精心整合下,都归依在他的笔墨范式表达之中。碑版的宽厚沉雄、帖学的雅致飘逸,在维忠的胸次中互为生发、相得益彰。可以肯定地说,维忠创造出了一种既别于古人,又不同于时人的全新的楷书书写风貌。值得提出的是,要想组建这样一种笔墨范式,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做得到的。这期间既需要从艺者有过人的胆魄,同时还需要有过人的才智,甚至还需要从艺者具有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艺术胸怀。
楷行相间。或许是严整的晋唐楷则对人的艺术自性的束缚太过于苛刻,近些年以行书意趣入楷渐渐成为了一种审美风尚和创作趋势。维忠无疑是这块处女地的先行者和成功实践者。除了对碑意帖学书风的整体性涵咏与观照,维忠更加注重楷书书写中的抒情性表达。他的高明之处即首先表现在他善于用简(减)省法。省减、弱化传统楷书繁复、机械的提按顿挫,代之以迅捷、圆转却又不乏起承转合的通透性线质。其次,他还敢于用速度。省减机械、板刻的提按顿挫一般的作者都可以做到,但能做到简约而不简单、简约中见丰富、简约中见精气神就不是一件容易事了。维忠新颖的书写表达,颠覆了我们对楷书艺术创作、审美活动中惯常的思维模式;这种书写能让我们在审美视觉行走中,感受到一种别样的、新鲜的审美愉悦。
技道相发。书艺创作如果仅从技术层面对其进行考良和评估的话,那么势必会将艺术本身引向平庸、乏味。维忠是一位有着深邃书学思考的人,即如他对中规中矩、严整刻板的楷则进行的演绎和发挥——八面出彩、流美生动,这是维忠在技术操作背后对“道”最深度的解读。他在楷书创作上的成功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了他对“道”的准确体察和对书艺真源的准确体悟。维忠的楷书从技术上讲,似乎已经臻于成熟和完善,但维忠的书艺创作之路、探索之路似乎还有无限伸展、延续的空间。技道相发或许是维忠往后书艺生活中最重要的书写追求。
谈维忠的书艺显然无法绕开他的行书和行草书创作。事实上受我个人创作方向的影响,我更加关注维忠的行书和行草书创作。为什么呢?因为维忠写这一路数时,有其他专注于行草书创作的作者无法相比的前提条件,即他有坚实的楷法作支撑,而且已经是一位有着深厚书法创作经验和审美积淀的老作者。所以看维忠写行草书时总感觉游刃有余、左右逢源。尤其是握管驰笔时的那种果敢风仪,常常使观者沉醉在其上下翻飞的书写情境之中。因此,如果允许我作评价的话,我倒认为维忠的行书乃至行草书创作充满着无限的张力和活力,其继续伸张、发挥的空间甚至会超过其楷书创作上的成就。
和众多的同龄人、同路人相比,维忠已经算得上是功成名就了。但维忠在书写之外还在努力地做着他能及的书外“功课”,这又让我越愈发觉得维忠书写心境的纯粹和书写情怀的沉静。其实,这门“功课”应该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养”。“养”的成份是多元的,读书、治性、培志、做人等等,都可归结在“养”的名份之下,这是一个真正想在艺术上有所作为的人必须要去修为的一门重要功课。而且这份“养”在艺术创作的后期会显得尤为重要。
谨以此文与维忠兄共勉。并衷心祝愿维忠兄在今后的艺术创作中取得更高、更大的成就。



晴云山馆 童孝镛
2009年3月24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6 22:26:48 | 显示全部楼层
书道艰辛亦酬勤
——记军旅书法家张维忠






新华网北京11月28日电(孙茂庆、吴德超)中国第二届书法“兰亭奖”一等奖、全国第四届正书展和全军第三届书法展最高奖、全国“梁披云杯”“三农杯”书画大赛一等奖、文化部第十四届和第十二届“群星奖”书法金奖银奖……在军旅书法家张维忠简陋的书房里,墙壁一端的珍品柜里陈列的奖杯、奖牌令人目不暇接。
    张维忠生于赣东北一座偏僻的小城。少年时,他就偏好写写画画。上世纪90年代初,他考入军校。在传统文化气息浓郁的古都西安,他结识了许多书法同仁,懂得了临帖是搞好书法的“必由之路”。
    碑帖上那些沉重且富有生命律动的线条让张维忠激动而着迷。他一边心记,一边随手临摹,执着神情仿若不是习字而是在“描绘”图画。在静心研习《龙门二十品》等碑帖、真诚拜读各书法名家名作之后,碑的刚劲雄健,帖的清婉柔美,将他引入了一个学书运笔的新阶段。
张维忠长期反复临写《张猛龙碑》《崔敬邕墓志》等魏碑石刻名作,尤其在元略墓志、汝南王墓志等上用功最勤,浸淫最深。在河南豫西某部服役期间,由于驻地离市区远,一时买不到宣纸,他就用毛笔蘸着水在地上练习,往往一写就是大半夜。后来,他调到沈阳,严冬时节,他用扫把当笔、操场作纸,不知严寒……凭着这种精神,他坚持十几年勤苦习书,书法作品无论巨制还是小品,辄显鲜活跳跃,古风扑面。
张维忠常说,作为一名军旅书法家,就要用手中的笔书写军人豪气,描绘军营生活。他经常为官兵辅导书法,为部队装饰文化场所,每年老兵退伍返乡之时,他都以书法的形式寄语勉励老兵,许多官兵也因此成为他的战友、书友、知己。
    中国书协副主席邵秉仁评价说:“维忠隐于军旅,不随世俗,不求闻达。工作之余浸淫于碑帖之间,在博大精深的艺术宝库中汲取营养,勇攀高峰,收获颇丰,其书获‘兰亭奖’一等奖当属必然也!”
获“兰亭奖”后,张维忠积极响应中国书协提出的“书法家走万家”号召,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先后为灾区和边远艰苦地区办学捐赠书法作品近千幅,积极为院校和部队讲授书法知识课百余次。“征衣常带淡墨香,落笔惊风气也浩。”张维忠说,在中国书法艺海中,他愿用手中的钢枪与劲笔挥洒出饱含墨香的绿色征程。
 楼主| 发表于 2010-11-6 22:2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松风水月天然雕

徐结





这两年里,我前后登过黄山与峨眉。在通向黄山天都峰的峭壁上,我聆听万壑雄风舞动迎客松时发出的啸音,心灵不禁为之震撼,一介凡身也有飘飘欲仙之感;而在峨眉山伏虎寺,当一轮明月升上夜空,我掬一捧映着月光的泉水,心头的尘埃顿时就洗涤一净,整个身心也溶进了佛教名山。当我陶醉在天下圣境之时,自然就会想起军旅书家张维忠的书法艺术。凡是去过黄山的人,都会发出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慨叹;我看了张维忠的书作,发出的慨叹却是—— 读了维忠更爱书!
维忠是个呐于言表的君子,在热闹的场面,总是不显山,不露水,甚至还有点腼腆,一如他的书法作品,将精气神都深藏在线条中,令你越读越有味,越看越有韵。甚至在书展上,他也是躲在人堆里,倾听旁人对作品的评判,而不是在自己作品面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我没有考证过维忠的家境,但能看出,出身平民家庭无疑,因为他的骨子里,有一种平民意识,从不张扬自己。
我喜欢跟平民的孩子打交道。
维忠在军旅书家中,成绩斐然。作品多次入过全国大展,多次获过全国大奖,但却从来不将这些奖挂在嘴上,在公众场合出现时,也没有书法家的派头,给人的感觉好像是从部队来的一个基层干部。我在认识维忠前,曾在全军书展上赏读过他的作品,写得大气磅,风神兼备。见到本人,我方才明白,书法不是挂在嘴上吹气的泡泡糖,也不是贴在脸上的商标,书法是心灵的展示,是情感的宣泄,更是人生品位的诠释。
维忠的书风,曾长期受北碑的浸润和滋养,用功最勤的,是《张猛龙碑》、《崔敬邕碑》和《龙门二十品》,在东北野战部队服役期间,由于驻地离市区远,一时买不到宣纸,就用毛笔蘸着水在地上练习,往往一写就是大半夜,如此的精神,让我想起峨眉山一步一叩磕向金顶的朝圣者。皈依北碑,博取旁糅,不仅楷书写得天真烂漫,就连行草书,也有魏碑的仙踪,柔美中透着刚劲,挺拔间还显妩媚。碑与帖的结合交融,就使得作品既有松风的阳刚,又有水月之阴柔;之后追摹二王,旁涉孙过庭、米芾、王铎,取得真经而后羽化,书风便具备了独特的面目。
学书的过程其实是一次朝圣,在通往艺术圣殿的路上挤满了行者,但各人朝圣的目的又不尽相同:有的为名而来,有的为利而往,所以真正能抵达书法圣殿的也只是少数的那么几个人,真心地祷盼维忠能一如既往地走下去,以修得正果。
写到这里,草成小诗一首,赠与维忠贤共勉:
征衣常带淡墨香,
落笔惊风气也浩,
谁言三寸砚池浅,
松风水月天然雕。
甲申年秋月于风荷草堂

(作者系海军创作室创作员、一级作家)
 楼主| 发表于 2010-11-6 22:30:12 | 显示全部楼层
由“古楷”向“今楷”   嬗变的历史性突破
──著名军旅青年书法家张维忠的楷书赏析
上官甫贵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艺委会委员、西部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张维忠,是从上饶铅山走向军营、走向中国书坛多项领奖台上的青年书法家。自2006年获第二届中国兰亭奖艺术一等奖之后,他的名字便在全国书法界耳熟人详起来。




张维忠的书法艺术成就,突出表现在楷书和行草两大方面。尤其在楷书创作方面,他的贡献是掀开了“古典楷书”新的一页──实现了“古楷”向“今楷”嬗变的历史性突破。



“今楷”,相对于“古典楷书”而言。和“章草”与“今草”的区分一样,“古典楷书”与“今楷”不是两个书种,而是一个书种的两个分支。古楷是:以唐楷为标志,并追溯而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面貌的楷书称“古典楷书”。具体而言:以曹魏时期的钟繇《宣示表》、《荐季直表》为代表的第一代楷书;以晋代王羲之《乐毅论》和王献之《洛神赋》为代表的第二代楷书;以唐代颜、柳、欧、虞、褚为代表的第三代楷书,皆为古典楷书。“今楷”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开始发展起来的基本摆脱唐楷以远的楷书样式并赋予当代人多元的书法审美情趣、创新变化空间大的新型楷书称“今楷”。



张维忠的“今楷”所彰显出来的总体审美特征是:遒丽、清新、俊逸、自然、灵动。中国书协副主席聂成文先生曾评“他的楷书作品写得相当出色,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中国书协理事苗培红先生曾评“他的楷书端庄、清丽、遒媚精爽,造势侧又归平正,点画飘逸而又扎实,遒劲多姿极具变化”。中国书协第三、四届理事张坤山先生评曰:“他取帖学之长,结字谨严瑰奇,用笔劲挺婉丽,无狂野态,富书卷气,形意兼得,散逸通灵,儒风雅韵,尽脱凡俗”。……这些特征,都是现代书法审美特征的重要方面,抑或说,是现代审美特征的主旋律。当我们把张维忠的楷书放到古典楷书中去比较,很显然,他的楷书与钟繇为代表的第一代楷书古拙质朴相比,则显遒丽自然;与二王为代表的第二代楷书遒劲秀美相比,则显俊逸洒脱;与唐楷为代表的第三代楷书静穆、端严相比,则显跌宕灵动,更具有浓烈的生命气息。





真正从“古楷”走向“今楷”,既不是空洞无物的口号,也不是盲目追逐的票友式玩耍,更不是对“古楷”加以蔑视的夜郎自大。张维忠的楷书之所以能实现由“古楷”向“今楷”的历史性嬗变,实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在思想精神层面所赋予的是:一种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十几年如一日,深入古楷杰作的探研精神;一种对传统的熔铸、提炼、取舍、化合的敏锐思想。他在理想层面的追求目标是:在继承中大胆地创新──并上升到一个时代的审美高度;使“今楷“具备多元的审美需求和宽广的审美包容。在师承渊源层面,他思路开阔,眼界高远──手临北魏《张猛龙碑》、《元思墓志》、东魏《敬使君碑》、《元思墓志》、东魏《敬使君碑》等;心慕二王小楷;目窥唐楷颜、柳、欧、虞、褚。另一条是逆流而上──从明清行草、二王行草中汲取笔法和结字的养份,浇灌在他的“今楷”根基里。





对北魏《张猛龙碑》,张维忠精心汲取的是变化多端的结体,奇思遐想的神态,稳健而又飘逸的气势。《张猛龙碑》结字稳健而又有飘逸之感主要是通过舒展撇捺、强化长横、放纵字形来实现的。在张维忠的楷书中上述三种情况并不明显,但张维忠的楷书却更有一种轻松的稳健,更有一种超乎飘逸的激越。正如中国书协楷书专业委员会委员胡崇炜先生评曰:“他的字像海一样,平静中蕴含着波澜壮阔,有庄严之峻拔又有险绝与跌宕,有自然平和又有生动空灵”。那么,他是通过什么手段实现的呢?首先,他打破传统结字中宫紧敛的惯例,把字的内部结构统统打通开来,密处不让其紧闭而让其疏朗。就单字而言,使字的内部气流循环顿然畅达起来,毫无凝问这种畅达必然带到整幅作品中去。其次,他打破传统结字的收、放、开、合关系,当可左右舒展时他则放其一收其一;放不枉之;收不过之。有时当收他却放,有时当放他却收。在他的楷书中所有的字结构中都娓娓动听地叙述着一种“生动自然”的故事。在这些字的欣赏中,无不给欣赏者二度创作的空间。这种空间的客观存在是张维忠主观上的易学理念所提供的──正是“善为《易》者不占”。欲收不收,欲放不放;不放之放,不收之收,乃为高层次的放、收。一切都在意料之外,一切都在情理之中。这也清晰端现出他对“今楷”的艺术思辨──楷欲遒劲,而不以生硬为之;楷欲飘逸,而不以轻薄为之;楷欲精爽,而不以雕琢为之。





对于东魏《敬使君碑》,他尽情吸收的是遒丽、宽和、朗润的君子气度。他要把这种不同于《张猛龙》的特点糅合到自己的楷书中去,仅仅技巧是不够的,学识、修养、审美能力尤为重要。他的突出能力是将“古典楷书“中提按、留驻和匀速运动留下的显著特征以及魏碑中的方峻;沉雄、静穆的传统样式,在经过漫长的吸收、消化之后,又大胆地把它过滤掉,只让传统中的精髓和他的现代审美浓烈的线条卿卿我我。其中,一方面他注重长画的一波三折,另一方面他削弱魏碑中弯折处方峻的折笔,打破古典楷书线条运动中常常被分割成琐碎的片断一一组合的局面,实现使转连续推移。他的楷书用笔,也打破了传统中以中锋运笔、逆笔行笔为主的局面,采取的是中侧锋并用,起笔既不是藏锋逆笔落下,也不是明显的侧锋逆笔落下,更多的是中锋露锋起笔。这样,楷书线条运动的程式化被他简约到了一种灵动自然、因势造形的笔墨内涵。这样,他的楷书线条推移速度大大加快起来。所以,他从中能荡漾出一种情绪──自然轻松的情绪;能饱满出一种激情──步步为营的激情;能兴奋出一种期待──跌宕生动的期待。


张维忠执着于楷,不是一种简单的追求,他的第一目标是:改变古典楷书程式化的面貌。第二个目标是:让楷书生动起来、活跃起来、清新起来、亲近起来。第三个目标是:让楷书赋予更多的性情抒发。这“第一”是手段,“第二”是目的,“第三”是桥梁。三者互为关系。所以当他工楷扎实地走完初步的艺术取值道路之后,又开始尽兴在明、清、二王的行草中,返回到楷书出炉前的“草”写。从中汲取笔法和结体的养份,浇灌在他楷书的根基里。这样,他的楷书线条引进行草笔法后,使楷书的性情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他把行草书中笔画牵丝部分删掉,用笔断意连保留线条连续运动的轨迹,使楷书结字内部之间的映照关系多了起来,也让楷书线条切割平面空间的角度多了起来,这必然会使楷书有新的“形势”出现。又如:他把楷书作品章法布局的触角往行草方面延伸,字距、行距一一突破古典楷书章法布局旧貌。使我们体验到“今楷”章法布局的生动性、多样性、突破性──使“今楷”完全可以进入行草章法布局的审美中去。这样一来,“今楷”便以崭新的面貌与我们同唱一首自由欢快的歌。


还有,他赋予“今楷”的侧有度、大小任意、粗细随心、浓淡相间、运笔徐疾有别的丰富变化,都使我们面对他的楷书时心情激动起来、荡漾起来、怡然自适起来。这就是张维忠的“今楷”魅力所在
 楼主| 发表于 2010-11-6 22:33:06 | 显示全部楼层



维忠说书法



 楼主| 发表于 2010-11-6 22:36:18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导报文章——


《军旅书家访谈录》


——张维忠访谈提纲





  1. 您的楷书由唐楷入手,后又沉潜于北碑,您觉得初学楷书从哪一家入手比较好?需要注意些什么?

  答:我觉得先从唐楷中的欧体和颜体入手较适宜。记得当代有位著名的书法家曾提倡“激活唐楷”,这句话给当今许多从事书法教育和注重楷书创作的作者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道破了传承和发展“唐楷”的道理。“唐楷”法度森严,点画讲求精准,结字规范,规律性强,可使初学者在基本点画、使转和结构上容易把握,也可培养初学者对楷书掌握的一种学“法”、用“法”的习惯,可以一试。然而,在掌握唐楷基本要素,并能以唐楷的架构创作作品之后,应该尽早转入精典魏碑的临习,如《龙门二十品》、《张猛龙碑》、《崔敬邕墓志》、《元略墓志》、《李谋墓志》等等,从更远古、更原始、更朴实的魏碑墓志中寻得意趣。碑刻虽属二度创作,然而其活泼的结字和精彩的韵律带来深邃的古意和厚重,上至赵之谦、康有为、于右任、沈延毅,还有当代的孙伯翔、李松、李啸等,他们把魏碑写出了自己的风格,还有许多有所成就的书家从魏碑中得到启迪和借鉴,升华了作品的格调和品味。在这里我不是夸大魏碑的重要性,而是我认为对于从事楷书创作和研究的人来说魏碑是绕不过去的坎。临摹楷书应注意以下几点:先习点画,打牢基础。点画是字最基本的原素,接触碑帖之初,首先要掌握其中所有有代表性的“点”、“横”、“竖”、“撇”、“捺”等的写法,一招一式,反复训练,并且要十分熟练,出手便是像模像样为好。其次对字的基本结构也要熟记于心,结字像不像,直接关乎到临摹的质量。临习原帖,追求原始。许多精典的碑帖会有些临摹本,或后人的再拓本,初学者尽量选择最原始的碑帖临摹为佳,从中可找出每个字在本篇中的态势、大小和位置。篇幅短些的碑帖原汁原味地通篇临更好,长篇的也可通篇临,但往往耗时长,如果选择精彩和有代表性的部分去临也是不错的办法。先追形似,再求神似。前面简单提到了对字的结构的把握,要把字的点画、构架写准写象,也就是所谓的形似,只有把基本的元素掌握了之后,再去体悟其线条的质感、通篇的气息以及该碑帖其中的意趣等等。如果形神兼备,则临摹水准是上乘的。用心写字,切忌画字。初学楷书容易画字,甚至描字,这是初学书法的一个过程,但这个过程的时间一定不能太长,一旦养成习惯就不好了。在这里不得不提到用笔的问题,楷书还是以中锋用主,行笔过程中注意提按和使转动作,这样的线条会更有生命力。


2
. 您以行草书见长,深受“二王”、米芾、王铎书风的影响。您认为个人书法风格的形成需要经历怎样的过程?判断一位书家是否成熟的标志是什么?


  答:风格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应该是自然形成。风格,我的理解应该指的是上乘书作相对独立的个性化的品质特征,一般作者的书法特征只能称其为个人的书法面貌,书法风格和书法面貌是有很大差异的,无论是艺术性,还是学术性书法风格都高于个人书法面貌。风格的形成有早有晚,我认为晚点形成自己的风格会更稳定、更完美。风格形成主要受三方面的影响:一是审美取向。每个人的审美观都不尽相同,这也就是不同的审美角度会引导自身书法发展的主流。如以“此”为美,那“此”就是其为美的标准和追求的方向,在自然与不自然之中美的“格”就确定了,这是确定书法风格一个思想性的问题。二是学书路子。师从哪里这也很关键,如果走的碑学的哪家哪派,那么形成的风格就会受制于这个大的框架。再如,师从某位名家,在学书过程中会不同程度地受到老师的影响。三是地域文化。从目前看,这方面的影响还是比较普遍的。当地文化积淀、主流书风等,这样的例子很多,在此不再赘述。

我个人认为:一位成熟的书家是个有思想、有素养的人。对书法审视有自己独到的见地(不是偏颇言论),并能将自己想法传递给大家。是个讲伦理道德,有一定书法理论和诗词、楹联等文学基础。还应该是技法娴熟的人,技法对于书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没了技法的书家就成了会写字的人。



3
. 在书法的临摹和创作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您有什么好的方法与读者共享吗?



答:“临”与“创”是个老话题,究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我认为“临”是前提、是基础,是为“创”服务的,“创”才是目的,是书法活动的最终结果。许多初学者都会为这个话题感到沉重,因为这个关系实在让人困惑。有的临摹功夫不错,一旦需要创作则判若两人,“临”和“创”两张皮;也有的只会自我发挥,临帖所得却无用武之地。谁把这个关系处理得当,那么谁就是成功者,最起码在掌握书法技法上具备一定水平。处理好“临”与“创”的关系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苦临加巧用。临帖是个苦功夫、硬功夫,也是书法人必修的课程,大量临帖是通往成功道路的主要途径之一,前人“笔冢”、“墨池”的故事都充分说明了这点。然而,一味不动脑筋地临池不辍,效果并不会太佳。我身边有的朋友常问我诸如“我临某某帖多少多少遍,内容都能记下来了,但怎么不见效果,特别是创作不了作品”等问题。出现这类问题,这觉得还是没完全掌握临帖的方法。为什么有的书家,只要对该帖临时上一、二遍之后就会写得很象,这因为他能抓住了该帖矛盾关键点和主要特征,这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临习过程中一定要关注细节,多问几个“为什么”。如,这本帖中书法用笔和结字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帖中重复字的写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这么写?同一个作者的帖其它帖的写法与本帖有什么不同?我如何把它运用到创作作品中?等等。创作初期,可选择一些曾练习过字帖中有的字的内容进行创作,在创作中不妨有意识地加入少数临得熟悉字,一则靠帖,同时,也可增强初学者的信心。二是临帖是为创作提供“法”。也就是提供规律性的、规范性的东西。如,临摹篆书,就是为了掌握篆书的写法和基本元素,以致于在创作篆书的过程中不会出现偏差,甚至错误。三是临是为创作增加“古味”。许多精典的碑帖,无论从章法、用笔、结字,还黑色变化等方面,都是一篇完美的作品,对创作会有影响和启迪。我参加书法大赛前,往往在投稿前我都会找出一些帖来临临,一些怕自己的信手拈来的感觉太多,一段时间不临帖,写熟了也就会变俗起来,字中就会缺少帖气,只要作品多些古味,就会胜人一筹,因为书法毕竟是一门传统艺术。



4
. 您平时有着繁忙的工作,书法可以说是您的“余事”,您是怎样处理书法与工作的关系的?您日常喜欢使用什么品牌的笔、墨、纸、砚?


  答:我在部队主要从事干部工作,事务性工作较多,加班加点是常事,工作时间不敢怠慢。在从团机关到师机关工作的近十多年里,也正是我工作爬坡的阶段,恰恰也是我书法有所收获的季节。许多朋友都问我工作和书法都取得了丰收是否有什么“绝招”?我无言以对,我觉得自己对工作对书法都很投入而已。后来我也简单地总结了一下,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充分利用好业余时间。工作时间就是工作时间,用心干工作。工作之外的时间我基本上都用在了书法上了。在团里工作的时候,条件差,两仨人住一个屋,为了晚上不影响同事休息,只好趁周末战友们逛街、打球的时间,全身心地临摹、创作,有时一干就是一天,虽然比较累,但自己感到十分的充实,真可谓痛并快乐。近些年来,部队的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再加上工作性质所致,各类应筹也渐渐多了起来,我不爱抽烟喝酒,有的应筹能推则推。白天工作,晚上尽量保证能写几个小时的字。平时我很少看电视,我觉得晚上的时间最理想,没有任何繁杂与干扰,可以尽情利用,有时会不知不觉写到天亮。工作越是忙的时候我越是珍惜短暂的业余时间,并尽量用好它。二是有良好的环境。这里面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另一个写字的环境。我常说我当兵二十多年,一路走来都遇见了好领导,他们都很关心我、信任我,业余时间搞书法他们也非常支持我,主动为我创造条件,提供展示平台,比如,让我书写些警言格句挂在会议室、俱乐部等场所,每每上级机关来单位检查,都会不失时机地宣传本单位土生土长的军旅书法家。这样一来,自己也有了动力,同时也有了压力,感到不练好字对不住领导和同事的关心帮助,自己暗下决心,刻苦去写去练,人是需要有压力的。在东北工作期间,冬天室内暖气不好,写字写到半夜,砚台里发出了哗啦哗啦的冰碴子的声音,这种声音几近打断了我从书的信心。领导看到我练习书法的条件不好,就专门给我找了间储藏室兼当“创作室”。我得了全国书法大奖且单位领导大会小会都表扬我,给我立功,发奖金,其实,书法是我工作之外的“余事”,而领导和同事们没有把它轻视,反而对我处处关照有加,我没理由不干好本职工作。因此,干工作我是用心的,搞书法也是认真的。三是工作和书法相得益彰。古代许多书法家都有自己的工作,甚至官职。当了右军的王羲之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们的工作和书法一样出色,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作为一名普通的军队干部,干好工作的同时再搞好书法不该再有托辞。工作让我知道在大原则下也要学会灵活办事,这与处理书法中的“法度”和“性情”具有异曲同工之意。写书法也让自己的心态变得沉稳和宁静,这种心境或多或少地带到工作中,工作中也少些许浮躁。中国书法博大精深,穷尽毕生都不够,我会努力去做,我也甘当一辈子的书奴。若干年后,也许我会成为一名专业书法家,也许会一直这样走下去,不管怎样,我都会把这些年的经历作为人生的历炼和积累而珍惜。
  关于使用文房四宝,我是个不太讲究之人,也许是在各类环境中都能“战斗”的缘故吧。在此,我还是简单谈谈自己在使用中的一点感受吧。先说说用墨。为了简便,我很少用研墨作书。平时用的最多的是“一得阁”和“玄宗墨”,对这两种墨的水和墨的比例心里更有把握些。我也曾经用过“大森牌”的宿墨,但总写不出效果,后来稍加了点一得阁墨汁,效果好些。在泥金纸和腊笺纸上书写,我觉得用“一得阁”墨汁会更好些。如在绢上书写,“玄宗墨”更佳。再说说用笔。我常用的是狼毫笔,偶尔用兼毫的,我觉得“大金章”更适合写小楷,“安邦笔庄”的笔写行草和中楷我觉得比较得心应手。我作大字喜用长锋羊毫,含墨量大,书写柔和有逸趣,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说说纸吧。现在的纸类的材质实在太丰富了,我觉得“红星纸”是首选,其泛墨的效果和走笔的感觉很好,写行草书我喜欢用此纸,不亏是名纸。我作楷书时喜用绢和腊笺纸,该种材质可把精微处表现得淋漓尽致。因为我一般不研墨书写,对使用砚台没有讲究,也没有作更深的研究。




以上题目仅供参考,字数不限。另外,请准备一张个人照片、简介、10张能反映自己个人历程的照片(加上图说)。请于7月15日前传至:ybhjj@sina.com
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4-25 09:39 , Processed in 0.658041 second(s), 15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