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946|回复: 33

八分法的奥妙--失传千年的笔法秘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9 22:4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文:李知之

前言
关于笔法一直有个传说:即唐朝以前存在过一种源自上古的神奇笔法,这种笔法博大精微,奥妙无穷,以至于后来逐渐秘不外传,只在当时那些历史上著名的书法世家和少数人中有序继承。而进入唐朝末期,这种神秘笔法就开始萧条并彻底湮灭。
这个传说是真实的吗?这种神乎其神、玄而又玄的笔法真的存在过吗?
答案是肯定的,自秦汉至晋唐的历史典籍对这种笔法有过无数记载和赞誉,这当然不会是一场绵延两千余年的大规模造假。只是唐朝之后一千多年所谓的书法与唐之前源自上古的笔法相比较,已经是南辕北辙,大相径庭了。
如今,我们或许正处在中华文明又一个非同寻常的时代,这种笔法也许正是选择了这样一个时代重现于世。如果有人可以通过本书结识这种笔法,并进而体会和领略到中国唐之前古人的气质风貌和精神世界,也是很大的善缘了;至于有人若能破除文字描述的种种屏障,领悟并掌握了这种笔法,使这种古老而神秘的笔法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发扬,那这个人必是百年不遇的旷世奇才了。



 楼主| 发表于 2018-7-9 22:41:52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的神性与异化

自古以来,笔法一直被赋予了很多神秘的色彩,早就有笔法神授之说。特别是笔法从上古经过数千年的进化以后,中国汉字的书写最终在秦汉时期出现了八分法,笔法的繁复精妙也就此达到登峰造极、无与伦比的程度,笔法的学问已经接近了所谓的“道”。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道”在古人心中不单是解决了生死之本、利欲之源的人生哲学问题,更是解释了宇宙天地运行的大道理,大原则。笔法早早就被古人敬奉在近于“道”的位置,古人认为研习书法同样可以让人领悟尘世与天地间的大道理。所以,在唐朝之前人们对书法是普遍存有敬畏之心的,对笔法赋予神性的书论在唐之前也比比皆是。


蔡邕抚琴图

笔法神授这一比较有代表性的提法是关于书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东汉时期的蔡邕,蔡邕被后人尊为中国书法的开山鼻祖,或者准确说应该是“八分书”的鼻祖。其实,中国书法起源要在蔡邕之前的几千年,而且关于八分法的传说和考证也都非蔡邕所创,应该是因为蔡邕对八分法的完善以及他当时的重要地位对书法所产生的影响,使中国书法进入了成熟阶段,彻底成了八分法的天下。也由此可见,笔法进入八分法阶段,就被人们赋予更多神性的元素,对八分法的解读已经超越了世人的领悟能力。
蔡邕当然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他这个人通达经史,妙操韵律、好天文数术、善琴鼓书画,俨然已是得道高人,入世神仙。传说他的笔法就是神人所授,这个神人没名姓,没简历,没出身,类似于中国古代道教的神仙。中国文化中的仙也是人,人也可以成仙。所以,后世都欣然接受了这个传说。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笔法传授人名》记载: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与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由此看来,中国书法,主要是指八分法是由一位神人为起始,传于蔡邕以后,便在世俗社会间有序流传。
蔡邕留给后世许多书论,其中《笔论》《九势》尤为后世所重。但唐末笔法湮灭之后,此论俨然已成天书,后人不知所云,只能肆意妄解。事实上,蔡邕在《笔论》《九势》所言,皆真实不虚,短短数语,却道尽了笔法的奥妙,我们会在以后详细提示《笔论》《九势》的奥秘。


蔡邕书法《熹平石经》

既然笔法神授,这个笔法就不是随便哪个人都可以有幸得到的。所谓修行的人多,得道的没有几个。中国古代书法典籍中还有一段最重要的书论,这段书论的作者作者就是张彦远《法书要录·笔法传授人名》中的那个卫夫人。相传卫铄--卫夫人传授给王羲之《笔阵图》,王羲之的书法才得已日精进,最终成为千古书圣。《笔阵图》的真伪及其究竟讲授了什么,已经成为中国书法史上一个最著名的公案了。
《笔阵图》中有一句话至今被历代文人津津乐道,原文是“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这句话说了这样的一道理,想学成笔法的人一定要能通灵感物,能有通灵感物的人也必不是人世间的凡人。“通灵”字面上理解是能和各神灵相通,我理解还是人得了“道”,通晓了尘世间万物运行的基本规律。“感物”就是能把这个大的基本规律和身边的人和事相通相融,能用基本规律解释和推断周遭事物的衍变。不能做到通灵感物,不仅不能掌握这个笔法,甚至和你进行这个笔法的讨论都没有任何意义。
后世对《笔阵图》的出处和真伪还有不同的看法,毕竟卫夫人是东晋时期的人,时间太过久远。尽管总会有人对一些古籍持疑,但是大家还是不愿意轻意否定的好。很重要的一点是,卫夫人的老师是钟繇,钟繇又是后世公认的楷书鼻祖,她的学生是王羲之,王羲之是千古书圣。楷书是汉字和书法的终极阶段,卫夫人上承楷书鼻祖钟繇,下传千古书圣王羲之,卫夫人在这一传承关系的位置就变得尤其重要了,弄懂《笔阵图》可能不仅是对书法史,对汉字形态的衍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卫夫人在书法史中的地位如此重要,那么流传下来的卫夫人最重要的书论《笔阵图》,里面会不会也隐藏着有关神秘笔法的重要信息呢?
答案也是肯定的,恰恰这个《笔阵图》传递的所有信息,正是指向那个失传千年之久笔法最核心的秘密,弄懂了卫夫人的《笔阵图》,埋藏了千年的笔法秘密就将重现世间。我们将会在以后的文章里专门对《笔阵图》进行详解。
蔡邕书法《熹平石经》

唐之后因为八分法的佚失,对书法的理解就出现了异化。主要表现为两个倾向:一种是神化笔法的倾向,这种神化与唐之前笔法的神性是有根本性区别的。唐之前讲,学笔法要通灵感物,就是认为神性来源于自然,那个时代的中国文化中,神性和人性没有天然沟壑,人性也有神性,所谓神性的笔法普通人完也全可以通过口传身授、修炼参悟得来。而唐之后讲笔法的神化,是把笔法放在高高的神坛上,依靠人的自身努力是无法企及的。这样的好处是至少还对笔法存敬畏之心,坏处是人们彻底放弃了对古笔法执着的信心。
另一种倾向是对笔法的理解完全囿于书法的形态和汉字的结体,生编硬造出种种粗鄙简陋的笔法,各种妄论假说混淆了书法概念的本源,以至于定力不足的学书者失去了对古代书法的敬畏之心,最终产生种种妄念,到了当下,丑书怪书横行于世也就不足为奇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12 10:30:18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概念的本源

书法在中国人的心中有着非常独特的位置,只要衣食无忧,条件优越,特别是其中那些学历比较高的文化人,不管懂与不懂,不管是不是真的喜爱,都会收集一些书法作品,千百年来一直如此。这就是中国书法的神奇魅力,即使是无人说的清、道的明,依然在坚持不懈的传承。

很多年前,我到北京的一个同学家,她便从柜子里翻出许多书法作品,大概觉得我在艺术方面有一点与众不同的悟性,让我给品评一下。

那个时候我对书法也可以说是一窍不通,只能试图凭借直觉评判哪一幅字的线条更漂亮一些、笔法更流畅一些。其实我自己的心中也很困惑,当时的困惑与一千年以来中国文人所面临的困惑是一样的,特别是当下,书法假借艺术之名,是否就可以没有一个普遍适用的评判标准。

对于刚开始接触书法的人来说,对书法的认知大概要经历这样几个阶段。首先第一眼看到的是字的结构,也就是搞书法的人常说的“结字”或“结体”。汉字的结字的确有一种难以言说的美感,这种第一印象的美感足以让人开始喜欢书法,喜欢汉字。其实,汉字结构上的美感也并非虚无缥缈,也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蕴含着中华文明深厚的、独特的哲学根基。甚至一直可以追朔到上古中华文明的起点,与中华文明始祖伏羲及其所创的八卦都有着直接的联系。需要顺便说明的一点是,几乎所有具备我们中华文明特色的文化元素,包括文字的创造和书法的原理,都起源于伏羲八卦,我们会在以后详细讲解。只不过是现代人的思想早已与上古文明割裂开来,对这其中的奥妙无法感受到而已。

被尊称为楷书四家的元代赵孟钣幸痪浠埃皇游笆榉ǖ木浞ㄔ颍�“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唯一需要我们重新认识的是其中“结字因时相传”这句话。汉字从蝌蚪文、籀文、小篆、隶书再到楷、行、草的变化过程中,结构在不断演进变化,看似结构迥异,面目全非,实则同出一理。所谓“结字相传”的“传”,即是变化中也有不变的传承。

所以结字的美感从根本上来讲并不取决于书写者的主观,而是在上古汉字形成时,其内生的结构美感就已经自备了。

当代的启功先生似乎是书法以结字优先的推崇者,也提出了所谓的“黄金分割比例”的结字方法,这种论调一方面淡化了“书法以用笔为上”的基本法则,另一方面也对汉字结构的形成原理进行了曲解。启功先生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或者说根本不必去在意。
对书法认知的第二个层次是笔画的形态。蔡邕说“惟笔软而奇怪生焉”,八分法的产生使毛笔书写出的汉字笔画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古人几乎穷尽了所有词句来赞美汉字形态的美。这些笔画看似随心所欲,却又严密细致,丝丝入扣,精妙绝伦。观察的越仔细,研究的越深入,就会发现这些笔画简直就是天地造化,鬼斧神工,绝非人力可以企及。

对晋唐汉字法帖的笔画形态研究已经类似于妙不可言的玄学了,后世对书法的追求被完全困在笔画的形态里,最终要么选择妥协,出现了所谓的明朝崇尚笔画形态的“宋尚意、明尚态”的说法,其实后世出现的与晋唐法帖中楷书形态相近的僵硬的“馆阁体”,与书法的本质早已背道而驰了。要么选择癫狂,彻底放弃对法帖中笔画形态的追随,胡写乱写一通,已经误入歧途还不自知。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来自于人们总是习惯被事物表象所迷惑的特点,人们一直生活在表象的世界里,对书法的认识亦是如此而汉字笔画形态只是八分法出现后随笔法自然形成的,而非人们刻意雕琢,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讲其形态除笔法随意生成之外,并不具备其它任何意义。我们所看到的只是假象,特别是八分法进入到楷、行、草的阶段时,笔画形态的假象愈发具有迷惑性。

老子《道德经》十二章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我们越是纠缠于笔画的形态,就越如同瞎子一样看不到笔画形态的本质,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只能是找到形成笔画形成的原因,解开沉睡千年的“八分法”之迷。那时就会发现,笔画的形态更象是人脑中所产生的幻象,那些“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的笔画形态(借曹植《洛神赋》语),也只不过是笔锋的无意划过而已。所谓“去彼取此”是也。

也会有人在笔画形态之外,再发现笔画的“势”和“力”的问题。发现晋唐法帖字字“笔势遒劲,力如银钩”,又有节奏韵律,如乐如舞,这使中国书法的奥秘更加深不可测,几近道矣。

在没有解决好对中国书法上面三个层次的基本认识之前,书法又人们被叠加了更多的内涵,比如说“性情、气质、艺术、美学、哲学”等等,这些貌似已经成为谈中国书法必及的主要内容。

佛教禅宗里有一句偈语,不妨也引作对中国书法认知的三重境界。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当我们对书法的认知停留在结构、形态及力、势的层面上,就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表象世界的第一重;当我们掌握了笔法,发现一切不过是笔锋运转的表象,就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本体世界的二重境界;当我们用法自如,心笔合一,挥洒性情时,才是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的心法合一的第三重境界。
我们认识书法概念的本源,就首先破除眼睛所看到的迷障,回归到书法最初的最基本的元素。

所谓书法概念的本源,就是“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法则”,这个概念下只有四个基本元素“毛笔”“书写”“汉字”和“法则”,一个不能少,一个其它元素也不能增。厘清了书法概念的本源,才会理解书法何以能最终能够升华,才会理解那些对书法关于“性情、气质、艺术、美学、哲学”等的描述如何真实不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12 10:3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知之 于 2018-7-12 10:32 编辑

[tr][/tr]
文:李知之


毛笔改写人类文明史

我们在认定书法这个概念时,把中国传统毛笔以外的书写工具都排除了。即使在电脑时代,毛笔完全可以被硬笔取代,毛笔书写基本停留在文化传承的层面,而不再是书写的工具;即使硬笔也几乎要被键盘取代。但是中国书法所依附的工具也只能是毛笔,正是由于毛笔笔法不断进化,才完成了对汉字结构及笔画形态的规范化改造,也才使硬笔书写和键盘输入如此复杂的汉字成为可能。

所以,硬笔书法这个概念在我这里是不存在的,即使强把硬笔书写汉字称为“书法”,此“书法”也非彼书法“书法”,完全是另一套体系。


钢笔、铅笔、碳素笔、软笔以及其它一些稀奇古怪的书写工具都与我们所说的书法无关,包括西方字母那些漂亮的书写方式和工具,不管多么精妙、多么花哨,都不是真正意义的书法。至于最近出现的用针管“滋”、用墩布拖、用头发甩的方式,就莫名其妙了。


毛笔一直在人类文明史中非常低调的存在着。按说世间的万物彼此相关,亚马逊流域的一只蝴蝶翅膀扇动,会掀起密西西比河流域的一场风暴。只要认真回顾中国毛笔的身世,就会发现毛笔的发明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要远比蝴蝶效应更显现、更直接。


一、毛笔与中华文明的起点


毛笔的发明恐怕比我们大多数人预想的还要早一些,考古界发现最早的毛笔实物出土于河南省信阳长台关1号楚墓和湖南省长沙左家公山楚墓,属于距今2500年左右的战国时期。我虽然没能亲眼见到实物,但从网上的图片中可以看到,形制和当今的毛笔相差不多。只是笔锋约为2.5厘米,似乎比大家通常所使用的笔锋要长一些。


我在研习八分法的过程中,因为八分法与当今用笔差异巨大,笔锋稍短的毛笔根本无法运笔,所以也不得不反复调试换笔,最终用起来比较顺手的毛笔,笔锋也基本接近2.5厘米。当然,这点还不能完全说服大家,认同笔法在起源和演进过程中所用的都是这种长锋毛笔。但我对只有长锋毛笔和八分法才可匹配感同身受,对此深信不移。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那个时期笔锋之所以会比现在长,必是古笔法与现代人运笔方式或有着根本的不同。


信阳长台关楚墓同时也出了大批量楚简,楚简中的汉字形态对我们后面讲解汉字以及笔法的进化史很有价值,虽然这个时期的笔法还没有达到八分法的复杂和完美程度,但其最核心要素都源自上古的笔法,与出土同时期毛笔的形制是完全对应的。


显然,毛笔的出现要远远要早于战国时期,再往前追朔,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上就有毛笔书而未刻的朱迹和墨迹。朱迹与墨迹的形态与刻出的甲骨文形态基本一致,说明甲骨文基本是先书后刻,字迹都是依照毛笔书写的形态刻划而成。这既证明了毛笔在殷商就已经存在,同时也证明那个时期毛笔就成为主要的书写工具。


如果有机会再仔细观察,那时的笔法就已经非常成熟,把下图白陶片墨书的“祀”字笔画形态与信阳楚简做比较,两者是何其相似。我们相信殷商时期甲骨文与战国时期信阳楚简的运笔方法基本相同,二者笔法联系紧密,如出一辙,而从殷商至战国时期已经跨跃了一千多年的时光。

要说毛笔在这世上留下最早的痕迹,则已经追朔到数千年的新石器时代,那个时代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起点。比较有说服力的出土证物来自于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的河姆渡文化,距今已有7000年之遥了。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了一些陶器,上面确认有明显毛笔书写的痕迹。


河姆渡文化出土文物第一次发现在1973年,这些一眼看去倍感熟悉的图一直片存在于我们这一代人儿时的记忆中,只是我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上面留有目前我们所知中华文明最早使用毛笔的证据。


受到考古的限制,毛笔出现究竟早到什么时候,中华文明的起点在哪里都难以考证,但种种现象似乎显示着毛笔与中华文明一直相生相伴,而且除了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陶器图案上毛笔运行法则我们难以把握以外,从殷商甲骨文到楚简的墨迹,其毛笔的运笔方法都是一脉相承。


关于毛笔和笔法最早出现的年代,还不必过早下结论,也许会有新的考古发现给我们带来新的证据。


1987年在河南舞阳北22公里的贾湖村裴李岗文化遗址中,我们又发掘出新甲骨契刻符号,被称为中国最早的汉字。这些契刻符号与殷商甲骨文在形态和结构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虽然看不到笔墨留下的痕迹,但如果结构与形态相近,很可能是由于书写和刻划的方式相同。贾湖遗址的年代距今已有8000多年了,如果有进一步的考古发现,证明与这些符号与文字的直接相关,及先书后刻的刻划方式,那么不仅中国文字出现的时间被大大提前,毛笔早期的运用时间点也大大提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13 08:2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毛笔与汉字体系的传承

汉字是目前仅存的源自人类文明起点的文字,也是世上唯一可以称为“文字”的文字。关于“文字”的定义,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序》里表述得更清晰透彻一些,“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没有形为根本,为依托,既不称为“文”也不称为“字”。
一种文字体系从创造伊始,经数千年人类文明的沧桑巨变,代代传承,依旧生机勃勃、活力无限,这样的结果本来就够神奇的。
我们相信神奇定非凭空而来,其后必有缘由。这一方面是汉字体系本身就是一个神奇的体系,我们中国人习惯了汉字的应用,却淡忘了汉字体系的完美、复杂与玄妙;另一方面毛笔在汉字传承过程中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古埃及象形文字
人类文明早期出现过几种自源性的比较成熟的文字,公认的有四种:两河流域南部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以及玛雅文字以及中国的甲骨文。或许还可以算上古希腊克里特文明的的泥版线形文字,但目前似乎对克里特线形的文字研究不足,难以确认为人类自源性文字体系之一。



苏美尔人楔形文字
不管怎样,除了这些中华文明的汉字体系一直延续至今以外,其它古文字都已经消亡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被波斯人征服,波斯人将楔形文字改造方便易行的字母文字,而腓尼基商人在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基础上也发明了标声的字母,从此,除中华文明区域外,字母文字成为主流,世上再无以象形文字为根基的古老文字体系了。



玛雅文字
西方文字演变十分复杂,尽管有文字学家专门研究,恐怕难以厘清从象形文字不断向标声字母变化过程的脉络和原理,也就是如果说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包括古希腊克里特文明的线形文字是西方标声字母文字的本源,那么西方标音字母文字已经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古希腊线形文字
除汉字体系以外,其它人类文明自源性文字都已经消失了。所谓自源性,是指远古时代人类在与自然界沟通相处中总结和提炼出的原创文字符号,是远古时代天人合一时代的思想和精神的信息承载者。这一承载者消亡,人类的思想和精神发展就出现了断层,同样也无法找到回家的路。


甲骨文
究其原因,汉字体系的完美是一个主要原因,另一个原因则要归功于中国人一个小小的发明--毛笔。
首先,象形文字与字母文字的一个主要区别,就是象形文字结构复杂、形态多变,这给书写工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出土的文物中可以发现,古埃及和苏美尔人书写工具是硬质的木棍和芦苇杆,直接刻画在软泥板上。这与汉字早期甲文流畅自然的曲线形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书写工具所产生的书写困难严重阻碍了象形文字的改进和演变,当简便的标声字母开始通行时,源自上古人类文明的象形文字被取代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其次,毛笔的特点一是书写便捷,可以快速的在简牍和任何其它硬质的载体上书写,二是毛笔书写痕迹的宽泛性,毛笔可以随意向360度方向运笔,可提可按,可旋转,满足了象形文字的基本书写要求,也为象形文字的不断改进和演变创造了条件。
我也很好奇,为什么只有中国人发明了毛笔,而位处上古时期的其它几大文明却一直执着硬笔书写不放。
显然,毛笔不能成为上古各文明通用的书写工具也有其原因。首先,毛笔的制作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工艺,不是在木棍简单的系一小束毛发就可以解决的,毛笔要保证制笔材质、书写颜料容易取得,笔锋整齐、坚实耐用、能够连续书写等等一系列问题,也是个极其复杂的工艺系统。对于尚未有文明启蒙的远古时代来讲,这是一个不小的智力考验。
所以,制作毛笔也是个持续数千年的过程。历史上有蒙恬制笔一说,传说战国时期的秦国大将蒙恬首先发明制作了毛笔,显然这一说法不可靠,相信蒙田只是把毛笔工艺进一步完善了而已。
早在蒙恬之前,我们前面提到的湖南省长沙左家公山楚墓出土笔笔,就是用上好的兔箭毛制成笔头,用细小的丝线缠住笔头和笔杆,外面涂漆加以固定,再套在一支小竹管中,之前的毛笔制作工艺已经十分精良了。
之后最著名的毛笔当属“韦诞笔”,由三国时代魏国人韦诞所制,笔头以“强毫为柱,柔毫为被”,并有制笔的专著“笔经”传世。毛笔制作已经达到著书成经的地步,其工艺之精良、学问之大可想而知。
毛笔没有上古各文明普遍书写工具的第二个原因,对毛笔的掌控并不象看上去的那么容易。所有学过书法的人都知道,毛笔一旦拿在手里是非常不听使唤的,一定要经过一段时间训练才可驾驭。而古人对驾驭毛笔有着近乎极端苛刻的高要求,这就形成了延续数千年不断演变和进化的笔法。
另一个中华文明能够发明和运用毛笔的原因,或许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和思想有着必然的联系。围绕毛笔的运用为中心,就包括了制笔、制墨、简牍、其后的造纸以及文字改造等一个庞大的技术和产业链条。中国古人向来以坚持不懈数千年、从各个方面统筹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著称,并令世人瞠目结舌,所以才能创造如此熣灿的古代物质和精神文明。
中国人的哲学在文明起点时与其它文明有明显,“以柔克刚”成为了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老子讲“上善若水”,现在依然被大家堂而皇之地做成匾额悬挂在头顶,成为安身立命的至理名言,这并不是其它文化视为正统的东西。
由此,柔软的毛笔成为中国文化中很有象征意义的器物,并通过汉字的数千年传承,延续着中华文明的命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14 14:33:18 | 显示全部楼层
毛笔与人类文明的进程

一个对书法很有研究的朋友看了我前两篇文章,开玩笑回复我,说我不是研究毛笔的就是卖毛笔的。
我之所以下这么大力气说说毛笔,因为毛笔对于汉字和书法都至关重要,而且,看似一个简单的小小发明,却可能改变了整个人类的进程。
只要我们研究书法,就要一定先从研究毛笔入手,不仅要了解毛笔的前生来世,熟悉毛笔的笔性,最好还要知道毛笔是如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这样我们在研习书法之前,即使不对毛笔敬若神明,叩三个响头,也要在毛笔和中国书法面前心存敬畏。
对毛笔的爱惜,可以称为“惜物”,“惜物”也是“敬天”,不敬天便无法参透八分法里的妙法天机。
这些道理看似玄而又玄,却是实实在在,不可回避的。
在人类文明初期,毛笔的特性很好的解决了文字书写的载体问题。与其它几大文明所用的芦苇杆、鹅毛笔、铁笔不同,毛笔笔头柔软,可以直接写在硬质的材料上。于是,简牍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承载文字的工具。简牍的原料是竹片和木板,容易取得,成本低廉,经过加工之后,去了水分,更方便保存携带。
同时,书写的用墨也随之产生了,墨是松木烧成灰之后的碳元素粉末,松木的粉末细腻,除保证书写流利之外,其中的碳元素最为稳定,可留存数千年。
由此,中华文明很早通过毛笔的发明,在当时条件下首先基本解决了文字书写的一系列问题,极大促进了文明的传播速度。
文字的加速传播和进化,终于在春秋战国时代促成了一次人类思想大爆发,在那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年代,出现了“老子”“孔子”“墨子”等诸子百家,奠定了中华文明之后两千多年的思想基础。
如果没有秦始皇说一句“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把其它六国在秦始皇眼中不中用的的书籍都被烧掉了,现在的我们将会看到一个怎样辉煌的中华早期文明啊。而秦国虽然靠经济和军事实力统一了天下,但那时在其它六国眼里,秦国不过是一个最没有文化,不是正统传承的蛮夷之国。
笔墨、简牍促进了文明的传播,使中华大地在秦之后创立了“强汉”“盛唐”两个伟大的朝代,同时也创建了伟大的物质文明,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日渐频繁,进一步影响和推动了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
当然,中国对解决文字书写问题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止,造纸术的完善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东汉蔡伦造纸的故事广为流传,但并不是东汉时期中国才发明了纸,蔡伦只不过是改进完善了造纸术。
在西汉时期就有纸的使用,在考古发现中,就多处出土了西汉时期不同质量的纸。
当然,纸的出现在中华文明中还要早,从“纸”这个字来看,是形声字,从“糸”,“氏”是从声。在远古时期就中国人就懂得用制作蚕丝的废料造纸,或者直接用帛来书写。《后汉书、蔡伦传》里进过,“自古书籍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所以中国纸的发明和使用分为两个阶段,用蚕丝动物纤维为原料造的称为古纸,后来以蔡伦为代表的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的纸,称为今纸。
我们可以再看看其它文明由于没有毛笔的发明,书写文字的载体都用些什么。
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纸”,是古埃及的莎草纸,与古埃及文明几乎同步出现,用的是主要生长在古埃及沼泽和池塘里的莎草科植物加工而成。但我们并不把它定义为纸,因为莎草的纤维并没有经过磨碎重组和化学反应的过程,所以莎草纸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折叠、易碎,不方便携带传播,另外,莎草纸易变质而无法长久留存。做为文字载体的两个最大需求--传播和保存都没能得到基本满足。
即使这样,莎草纸公元前650年传入希腊,之后罗马帝国时期也开始大量使用。只是公元八世纪,中国真正的纸才开始传入西方,莎草纸完全被中国的纸取代,最终导致古埃及的莎草种植和生产也绝迹了。
我们相信莎草纸尽管缺陷很多,甚至根本就不是纸,但对古埃及文明的发起及古希腊文明、古罗马帝国的兴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另一个古代文明--古印度的“纸”似乎就更不能称为纸了,古印度有一种植物叫贝叶棕,古印度的人经过一系列工序加工后用来书写文字,不过不是书写,而是直接用铁笔在贝叶上刻,然后再涂上墨。
至于西方大家所知道的西方以羊皮为原料做为文字书写的纸,成本高、不易保存等缺陷也很明显,不再赘述。
纸的发明才为以后印刷术的发明创造了条件。
有一则趣事,十五世纪的欧洲首先是宗教革命,然后才是文艺复兴,最终带来了一场让人类文明进入崭新阶段的科学革命。而宗教革命领袖马丁.路德的《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就是依靠中国发明的纸张和印刷术才得到广泛传播,并产生巨大影响,从而引发了西方历史上、也是人类历史最重要的一场宗教革命,结束了欧洲长达千年黑暗的中世纪。因此,马丁.路德称“中国印刷术是上帝至高无上的恩赐”。
一支毛笔的发明正如蝴蝶效应一般,可以影响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
    当然,我们不能把西方的宗教革命和科学文明都完全归功于中国的毛笔、纸张和印刷术,但至少说明人类各文明之间环环相扣、相互推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关系。
    中国人使用毛笔和对书写载体的苛刻要求,最终发明和完善了造纸术,而纸张书写便利的特点,又大大降低了对笔的要求。在近代的中国,硬笔也已经完全取代毛笔。毛笔的发明推动了纸的产生,纸又为结束毛笔做为书写工具的使命创造了条件。
不过,我们在研究笔法的同时,要意识到从远古到唐代不断完善的笔法并非为了在纸上书写,而是一种既可以适合在简牍又可以在纸上书写的完美的运笔方法。
这种完美的笔法消失,人们的书写也变得更加随意,与纸的产生也应该有一定的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14 22:00:52 | 显示全部楼层
书写的三个基本要素

用毛笔书写文字是一项专门的技艺,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周朝时期就要求贵族们掌握六门技艺,就是所谓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书”除了可能包含着识字和写文章的意思以外,应该主要就是指书法,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
书法被列为“六艺”之一,可见在古人的心目中其地位之高、难度之大。
在没有搞清楚书写的基本要素之前,还是把书法仅仅做为写字的一门技艺来看,而不要着急谈什么书法“艺术”。对于一个文明的发展来讲,迫切要解决的是如何高效用文字记录和传播的问题,为此,那些普遍患上了完美主义强迫症的古人们,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汉代,耗费了数千年的努力才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
因此,我们定义中国的书法是最完美的文字书写方式。
但是,如果我们不了解已经消失的八分笔法,似乎感觉汉字无论用毛笔或硬笔书写都不一定是最优的文字书写方式。
首先,汉字的笔画普遍认为横平竖直,事实上直线的书写并不符合人手的生理特点,相比较而言,西方字母文字似乎书写起来更便利。比如英文的小写字母,写起来更舒适、更便捷。
我对英文的书写方法不太了解,但见过一些书写英文似乎比较专业的人,执笔和书写的姿势都和我们当下书法教育的情况有明显不同。纸或本并不是端端正正地放在面前,而是与书写者的正面有一定倾斜角度,手肘部分也明显向前探。(希望有懂英文书写的人不吝赐教)
同时,英文的小写字母,也就是手写体,不仅以曲线和弧线为主,而且还有一定的倾斜。这样状况都是文字形态为书写便利而做的妥协。
英文的大写字母就以直线条为主,且字母形态端端正正,更符合人的视觉感受。这一点和我们所说的方块汉字异曲同工。
那么汉字书写的问题出现在哪里呢?
事情的真相是,隶书和楷书也就是八分书的出现,正是中国古代的完美主义者们通过笔法的数千年改进,在八分法出现后,保证了书写便利的同时,汉字形态也随之进行了改善,一并解决了书写和人们视觉感受的问题。也就是说,中国汉字的楷书形态是结合了英文小写字母书写便利和大写字母视觉感受的文字两个基本要素。
八分书的书写与英文小写字母书写姿势很相似,纸张同样与人的正面有一定角度,手肘也略微前探,这是根据人手的生理特点共同总结的合理的书写方式,并且汉字八分法的书写技艺更完美更精妙。
那么汉字横平竖直的形态是怎么一回事?其实,汉字形态给人的笔势感受只不过是一种幻象,八分法的书写时毛笔从来就没有横平竖直的运动,而是传说中的毛笔快速旋转。我注意到了当代的孙晓云先生就提出了古人的“转笔法”,并引发一些人的争论。我虽然不知道孙晓云先生是如何发现的,也知道她并不了解“八分法”,在书写时也没有真正转动毛笔。但书写时毛笔转动是千真万确的,而且正是毛笔的飞速旋转才转出了登峰造极、博大精深的八分法。
所以,在研究八分法时,要把艺术、美学之类的概念放下,先就书写这项技能本身的基本要素来解析笔法。
我们只要对照以下三点,就可以知道自己是不是真正掌握了完美的笔法,至少是不是掌握了比较高级的笔法。
一、要保证书写字迹的清晰
   文字是用来给人识别的,字迹的清晰是对书写的第一要求。用毛笔在纸张上划出清晰的字迹似乎并不难,这也要看对清晰度的要求有多高,如果还是用我们古人完美主义的要求来看,后世即使在纸上书写的字迹清晰度依然远远不够。更何况在纸没有被普遍使用之前,用毛笔在简牍上书写。
   关于清晰程度的要求,我们只要参照一下《灵飞经》墨迹,一笔一画看的越仔细,就会越惊叹八分法的完美。《灵飞经》每一个字的字迹不仅清晰,而且浑然天成,每个笔画都如天工巧匠精雕细琢出来的艺术品。
   字迹的清晰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墨迹要更深的渗入到简牍和纸张之内,保证当时看的清晰,也要在千年之后依然保证墨迹完能美留存。
   “入木三分”这个成语说的是王羲之有一次把字写在木板上,木匠要对字迹进行雕刻,刀子刻下去的时候,发现墨迹竟然渗进木板有三分之多。
我们还是把“三分”当作一个虚数来看,恐怕即使是王羲之也不太可能把墨迹写得那么深,但八分法可以最大限度用毛笔将墨汁渗入到简牍和纸张里是一定的。
现在人用毛笔时,笔锋绵软无力,大多在纸面拖动,笔法好一点的,会将笔锋在某一处绞转,这样写起来手腕用上了力,力也贯到了笔锋,墨迹自然就渗入得更深。
绞转就是“转笔”,八分法的基本原理就是毛笔时时处处都是铰转状态,这也是八分法的核心特点之一。
另一方面字迹清晰指的是墨迹的边缘要齐整光洁,这可不仅仅是毛笔质量好就可以解决的。重要的是,在书写时笔锋时时处处要收紧,就是所谓的“万毫齐发”。
这一点是绝不含糊的,现在的书法作品,字迹边缘毛毛刺刺很多,是违背书写基本原则的,也就是所用的笔法是有根本问题的。
有人会说,毛笔不分岔是大原则,那“飞白书”如何解释?“飞白书”的问题以后可以单独用一章来讲解,先要说明的是,“飞白书”绝不是毛笔分岔造成的,恰恰正是八分法的神奇与美妙有意和无意为之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17 08: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要保证书写的便捷
    书写文字的速度也是笔法要同时解决的问题。保证字迹完整清晰的前提下,要用最短的时间快速书写记录下更多的文字信息,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书写速度的快慢也可以做为衡量笔法是否精湛的标准。真正的书法更接近于体操、跳水,甚至是百米短跑等竞技体育运动,而不是当代绘画等艺术创作的行为。
所以,八分笔法训练时,首先训练的是人的身体。要充分了解人的生理机能,违背了人的生理特点就不可能达到最佳的书写速度。
牙买加百米飞人博尔特能保持100米、200米世界纪录,一方面有卓越的身体条件,另一方面来自短跑技巧的刻苦训练。而所有短跑技巧都来自于对人体有关奔跑各项机能的深入了解,目的就是把人体奔跑机能发挥到极致。
现在的书法之所以出现了根本问题,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过分强调了人的主观意识,而忽略了人体结构本身就具有的神奇功能。
当代那些书家在书写时举止笨拙、动作迟缓、运笔怪异是普遍现象,以至于出现了用头、用脚、用身体其它部位书写的疯狂举动,如果只是玩玩也就罢了,但是已经彻底了偏离书法是人手运动的这一根本命题,和书法概念的本源实在是失之千里。
只有手才是人体中最灵活最便利的部位,“书写”这个活动刚刚诞生时,所有笔法的创立和进化都是围绕人手来进行的。在人类文明还没有开启的远古时代,人类懂得如何依靠自己的身体优势与大自然斗争,手的进化在从猿向人转变过程中也发挥了决定作用,所以,我们相信,远古人类对自己身体和人手机能的了解恐怕要远远胜于后人。
后世对人手某些结构和机能的了解反而不如先人,所以,只有当我们掌握从远古一直传承下来的八分笔法,再看当代人书写时,才知道他们身体的姿势、执笔的方法、运笔的动作,发力的部位,一切一切都是借误的。
八分法建立在充分挖掘人手功能基础之上的笔法,与后世书写的一个很大区别就是,八分法的书写是以手腕到手指尖的几个关节为轴心,肘关节和肩关节是没有任何转动和移动的。就这一点来讲,凡是靠小臂和大臂移动来使毛笔运动的方法都不是高级的笔法,更不是完美的八分法。
关于人手进化出来的构造如何能创建出如此精密微妙的笔法,或许有一天可以用现代解剖科学来解释,但就古人和我们大多数人来讲,实在是难言其妙。
若要勉强来解释,也只能说:在八分法中,人的腕关节可以是一个转笔的轴心,手掌和五指的每个指尖又间隔三个关节,这些关节又如何相互配合,以形成不同的轴心使毛笔旋转,就只能在掌握了八分法以后,通过在不断的训练中去慢慢感受了。
那么古人书写的速度有多快呢,显然以腕关节和指关节为轴心运笔,比以肘关节和肩关节运笔效率更高。所以,古人的运笔比当代人的运笔要快很多。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八分笔法来说,无论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的运笔并无二致,仅就毛笔运行的速度来讲是完全一样的。
换句话说,古人八分笔法书写楷书时的运笔速度比当下的草书运笔速度还要快。这对我们当代人来讲,已经是完全不可想象的了,但事实就是如此,只有亲眼所见,方知八分法如何绝妙与神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19 08: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书写的韵律
文字成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后,书写就成为文人日常最频繁的劳动了。因此,解决书写劳动的舒适性问题就成为笔法的主要任务,同时,完善的笔法本身就符合人的身体结构和运动的基本规律,书写的舒适性也是笔法进化到极致的必然结果。
古人智慧和耐心总是能超出我们的想象,他们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似乎对人体构造和天地万物的运动规律有着更深刻的感受,经过数千年进化,笔法达到最高级别的八分法时,书写的动作不仅可以使人气血充盈,舒筋通络,而且会让人神清气爽,产生一种莫名的愉悦感受。
所以,人们总说搞书法的人长寿,书法可以养生,如果对此开展一项专门的研究,相信一定能从中找出相应的科学道理来。
八分法为解决字迹清晰和书写便捷,要求我们在书写时使用全身的力气,感觉从指尖到足尖都要发上力,这本身就需要书写的动作要符合人体力学,这个人体力学我们非专业的人搞不懂,但在运用八分法书写时却可以亲身感受到。
人与这个世界本身就非常奇妙,太多的事情还处在未知的领域。比如世间万物因何而生,因何而动,因何而灭,人内心的愉悦又究竟来自哪里。
人为何在心情快乐时要舞蹈、要歌唱,在悲伤时舞蹈和音乐也可以让悲痛缓解。古人也许搞不懂其中的奥妙,但是他们更懂得行万事遵循自己的天性。
舞蹈和音乐是劳动和语言的更高阶段,诗歌也是文章的精华,就如同八分法是书写的最高阶段一样,都是通过节奏和韵律在对人的心里产生美妙的反应。
八分法的韵律妙不可言。当然不是现代书法所声称的节奏,现在人们书写时看似动作有轻重有变化,其实笨拙杂乱,豪无章法。
八分法的韵律很鲜明,也很严格。每一个笔画都有相同的韵律,就如同音乐一样,都有固定的节拍。之所以称为“八分法”,也是因为每个笔画的书写都作都分为八个长短相同的节拍,八个节拍又分成两组四个阴阳相合的动作,每个动作又节奏鲜明,浑然天成。
所以,八分法的书写动作和字迹如舞蹈、如音乐、如诗歌。如果我们有幸能见到古人书写,就如同欣赏在美妙的音乐中欣赏华尔兹华丽优美的舞蹈。
这并没有丝毫的夸张,八分法消失后,人们失去了一睹手腕与指尖上舞蹈的机会,而面对唐之前遗留下的法帖真迹,我们也失去了解读和领会汉字韵律美的慧眼。
因此,八分法的训练也与一切舞蹈、体育项目一样,首先要刻苦训练能够完成这些动作的身体,然后高度熟练运笔各种微妙的动作细节。
这些训练同样需要专业的指引,否则想只靠人的意志力是无法实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19 22:3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汉字和笔法之间的坚守与妥协
我们所说的书法只是指汉字的书写技艺,其它文字无论在创建和完善过程中,如何向书写的便利进行妥协,无论多么具有书写性,写都不能纳入书法的范畴。
首先,其它文字的书写仅从历史渊源和高级程度来讲与中国的书法都不可同日而语,其次,我们所说的书法达到最成熟、最高层级的八分法之后,就形成了一些特定的规范,而其它文字的形态是不符合这些规范的,我们的书法是无法完成其它字母文字简易书写的形态。
如果有一种文字可以用我们的书法来完成书写,那只能是日语的文字了,日语系统有三种:汉字、平假名和片假名,平假名和片假名都是借用了汉字的简化体和草书体,所以尽管日语和汉字是完全不同的体系,但其形态上基本还是照搬汉字的体系,所以,中国的书法用来书写日语文字是没问题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还没有证据显示中国书法正统的八分法曾经传入到日本。日本历史最负盛名的古代书法家空海法师曾在唐朝末期随遣唐使来到中国,至今在日本仍有书法墨迹传世。空海法师被誉为“日本的王羲之”,日语中的平假名就是由他所创。但是我相信空海法师也有可能并没有在唐朝得到八分法的真传。
对此判断主要基于以下原因:一是从他存世的书法墨迹来看,的确有着非凡的书法技艺,其中一些笔画形态很具有八分法的特征,但某些字的形态又与八分法有差距。对于日本历史上在佛教和书法都有着祖师地位的空海来讲,在书法上是有能力达到与八分法神似和形似的境界的,所以我们分辨起来也会很困难。但有一点,掌握了八分法的人,每一笔一画都会严格呈现八分法书写的所有特点,有一丝确认的偏差就可以证明其并没有真正掌握八分法。
二是空海来唐朝时是公元804年-806年,那时也是八分法的末法时代,唐朝能够传承八分法的人已经很少了,空海得到八分法真传的机会并不多。同时,空海在唐朝也只有二至三年的时间,这么短的时间是不可能学会八分法的,即使他有超凡的悟性和境界。除非他当时被传授了秘法,回日本后再潜心修炼。
这是题外话。
总之,汉字与书法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依存,书法只为汉字而生,汉字也因书法得以完善和传承。同时,汉字和书法又各自独立,是两个不同的体系。
一个有趣的问题,先有汉字还是先有书法。
后世认知书法伊始,往往是对着先人的字帖临摹,进入先有汉字再研习笔法的程序,就会形成汉字形态早于书法的错觉。这可能恰恰是本末倒置,成为人们认识和学习笔法的一个障碍。
在前面讲过,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在新石器时代就有我们先人使用毛笔的痕迹。毛笔既可以用来书写,也可以用来绘画,在毛笔发明的那一天起,笔法也随之诞生了。
只是现在我们还不能确定汉字是何时诞生的,特别是汉字的体系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如果以汉字完整体系基本建立算作汉字的诞生,那么笔法就先于汉字,汉字体系建立之初,笔法就成为构成汉字形态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好比汉字还只是人们头脑中一些符号的空间摆布,成为早期汉字结构的话,笔法则决定了符号的形态,也就是笔画的形态。事实也是如此,所们目前所看到完整文字体系的甲骨文,其形态就是八分法早期的书写特点形成的。
甲骨文的笔法是后期八分法的基本元素,之后几千年时间,这个基因不断朝自我完善的方向衍变,这个衍变是对笔法基因的顽强坚守,取决于笔法的清晰、便捷、舒适的自我需求。同时,笔法也要向表达汉字体系这个目标进行妥协和退让,最终笔法和汉字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而汉字在诞生之初就具备了超级强大和完善的自我体系,早早就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根基,并最终对古老的中华文明一直延续至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汉字在借助毛笔的笔法完善其书写功能时,也需要不断向笔法的特性进行妥协,逐步修正自己的形态,最终与完美的八分法结合,从传说中最早的蝌蚪文形态进化到汉字的终极形态--楷书。
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命题,不把笔法看作是与汉字对立统一的独立体系,过度拘泥于汉字的最终形态,研习书法时,就是舍本逐末,缘木求鱼,就会踏上一条毕其终生也无结果的不归之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3-28 17:52 , Processed in 0.451933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