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2695|回复: 231

【沐雲堂訪談】張金梁---- 鉤沉古典 持論精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1 09: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沐云堂 于 2014-5-6 10:37 编辑
IMG_1126.JPG



   
    张金梁,1957年生于山东高密,室号四宁斋、味雪轩、崇石堂,别署老金、弓正、崇石道人,毕业于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书法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评审专家。兼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吉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吉林省民盟书画院院长,吉林省工艺美术大师评委,吉林省文联委员、长春博士联合会副理事长等职务。多次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等举办的书法展赛和书法研讨会评委。
    书法擅长魏碑、隶、行、草诸体,曾应团中央及《中国青年》邀请,创作百幅古今中外名人名言书法作品长期连载,参加国际及全国名家书法邀请展三十余次,多次在全国各地举办个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赞其书法“会古通今”,出版有《张金梁书法集》、《张金梁行书〈千字文〉》、《吉林省书画名家系列·张金梁书法卷》等作品集;学术上广泛涉猎于书法史学、理论、美学、教育、鉴赏等,特别在明代书法史研究上影响颇大,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二十余篇,有《〈续书史会要〉补证》、《明代书法史探微》、《明代书学铨选制度研究》、《〈书史会要〉校正》等专著发行,荣获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理论奖一等奖,吉林省第十届长白山文艺作品奖。
    书法业绩于《中国书法》、《中国书画》、《中国青年》、《中国收藏》、《中国美术与书法》、《书画世界》、《书画艺术》、《书法赏评》、《艺术主流》、《书法报》、《诗书画报》、《东方书画报》等有专题介绍。



[ 本帖最后由 沐云堂 于 2011-2-28 18:41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 09:47:59 | 显示全部楼层
敬啟者:

本帖主要是對張師的學術及書畫進行披介。論壇友好針對張師學術、書畫皆可評論,言之有物者奉張師著作《明代書法史探微》一部。計十五冊,贈完為止。

沐雲堂 謹上
2010年1月11日





兩個好消息:

第一,經與張金梁教授協商,根據網友評論情況可酌情增加《明代書法史探微》的贈送數量。
第二,張金梁教授將於今年出版《張金梁書法集》(沈鵬先生題簽,大八開,預計於2011年9月出版發行),經與張師溝通,將精選部分網友評論收入《張金梁書法集》,評論入集者將贈《張金梁書法集》一部。據悉,《張金梁書法論文集》也將於今年出版,到時再與張師協商,爭取為當代書法網網友爭取贈書。

沐雲堂 又及
2010年1月21日
img00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 09:49:44 | 显示全部楼层




相關鏈接:




第一部分:他人筆下的張金梁先生
http://www.ddsfw.cn/viewthread.php?tid=50765&extra=page%3D1

第二部分  沐雲堂對話吉大博士生導師張金梁教授
http://www.ddsfw.cn/viewthread.p ... tra=page%3D1&page=2

第三部分  張金梁先生的教學與學術研究
http://www.ddsfw.cn/viewthread.p ... tra=page%3D1&page=2

第四部分  張金梁先生的書法與繪畫
http://www.ddsfw.cn/viewthread.p ... tra=page%3D1&page=3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 09:51:4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部分:他人筆下的張金梁先生
S7008498.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 10:04:03 | 显示全部楼层
越有人懷疑,越能給你力量



沐雲堂謹案:此文系中國青年雜誌社記者亓昕采訪張金梁師的文章。文見於《中國青年》2007年第15期。亦載《〈中國青年〉2007年佳作》,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張金梁:中國書法家協會學術委員會委員, 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歷史文獻專業及古典文化與藝術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導師。本刊“影響中國青年的100 句人生名言”評選活動特邀創作書法家。
    15歲起習字,最初畢業於數學教育專業,因對書法的癡狂與執著,使其從非專業到專業的跨越過程堪稱神速:六年時間即完成從中專教師到博士生導師的學術與身份飛躍。三十餘年的習字生涯,他相信墨海深邃,人生滋味皆在此間。


可以忽略的痛苦不算痛苦


      記  者:從一個數學教師到書法家,您是如何做到的?
    張金梁:靠的是勤奮和機會。從一點點的成績,滾雪球一樣,由小範圍的認可到大範圍的關注。當時在縣裏當數學老師,教育局的“視導組”到我們學校視察工作,他們看到一個教數學的竟然用毛筆備課,什麼坐標系、抛物線、英文字母、阿拉伯數字,全是小楷,寫得非常好,又非常奇特。視察的領導一邊讚歎一邊又不大理解,他們就把這當成個奇事去宣傳,後來我直接轉到師範學校去教書法,和這種宣傳也分不開,畢竟是從非專業到專業的飛躍。
那時候每天除了備課、講課,最少寫八個小時字。


    記  者:這麼多?(驚訝地)
    張金梁:甚至還得多。當時沒有紙,就在地上寫,在卷子上寫,在廢舊報紙上寫……筆是用麻布自己做的。每天早晨去得最早,打桶水放那兒,挽起袖子就在地上寫,就當拖地了(笑)。等大家都來了,屋子也打掃乾淨了,字也幹了,我的晨練也結束了。

    記  者:周圍人怎麼看您?
    張金梁:主要是諷刺(笑)。用嘲諷的口氣叫我書法家。你想啊,80年代初期書法還沒形成什麼大規模或者熱潮,一說書法家都是王羲之、歐陽詢等古代大書法家,顯然是諷刺。
    開始不適應,後來不回避,再到後來叫就答應。慢慢地,他們從一開始的不理解,變為後來的逐漸理解甚至敬佩,他們也許沒想到一個青年竟然能如此執著地去做一件事。當然還有一個基本情況,就是除了物理數學等理科教得不錯,我的文科也很好。語文、歷史的教學都很出色。本分做好了,咱才能有底氣坐在那兒寫字啊!後來一發現我沒坐那兒寫字,大家都很不適應了,怎麼回事?他沒去上課就應該在這寫字啊?哪兒去啦?(笑)

    記  者:“書法家”的夢,就是那時候給剌激出來的吧?
    張金梁:越是有人懷疑和挑釁的時候,就越是能給你一種力量。我的自尊心特別強,但是通常不表現出來,別人說什麼我表面上沒什麼反應,心裏卻很沉重。你不是叫我書法家嗎?我就是要做個書法家給你看!就這樣憋著股勁兒,慢慢地在一些比賽中嶄露頭角,逐漸就獲得了認可。

    記  者:自學一門藝術的過程,是非常艱難而痛苦的,又是在當時的環境下自學,不像現在這個資訊社會這麼發達。您一定克服了很多困難。
    張金梁:首先是錢上的窘迫。當時只是30幾塊的工資,我的錢都用來投資書法了,別人都不理解。我記得當時出版了一本《中國書法大字典》,17塊多,精裝,現在是170多元,還是平裝的(有點得意),我那本現在還用著。
我沒拜過什麼老師,完全靠自學。這很痛苦,因為寫完字我就把自己分為兩個人,在我的字面前時我就不是我了,是我的老師或者是古人,這顯然很痛苦。
    當時我們縣裏文化館一位同事的父親正是著名書法家高曉岩,我向同事提出去拜訪一下高老師,同事很高興地答應了。有一天我就坐了一晚上的慢車趕到了青島高老師家,老師愛才,給了我很寶貴的指導。晚飯後我從老師家出來去找旅館,結果因為沒帶介紹信不讓我住,我就那樣在青島走了-個晚上!跑海邊溜達,開始還挺詩意,後來大海嗚哇大叫挺嚇人,把我嚇跑了。然後在路邊看人下棋,在街上轉悠,最後倚著一棵樹睡著了,醒來的時候一抬腳,竟然沒抬起來!原來鞋把腳磨破了,出了很多血把腳粘住了……(笑)

    記  者:也就是說,其實精神上還是很愉快的?
    張金梁:是,很愉快。用時髦的話說,就是“痛並快樂著”。我有奮鬥目標,我就快樂。所謂痛苦,都可以忽略,也就不算痛苦。


重要的不是達不達得到,而是知不知道


      記  者:您沒拜過師,卻少走彎路,得益於什麼?
    張金梁:我一開始就走理論與實際並重的路,這得益於我對古文的愛好與研讀。1981 年上海書畫出版社出過一套《歷代書法論文選》,我買了,如獲至寶!天天和古人溝通,和真正的大才子大學問家交流,看看他們對書法是怎樣理解的。從中汲取的是綜合性的知識,理論的、歷史的、技法的、鑒賞的,等等。這種汲取開始得很早,到現在我搞書法研究比寫字的影響要更大一些,就是基於這樣的基礎。

    記  者:也就是說之所以沒走什麼彎路是基於很早就知道了到底什麼是書法?
    張金梁:這個很重要。真正的書法是寫心抒情的。你寫的字要把你所有的個性、修養、信仰都能融入進去,這是最高境界。而能達到最高境界的就是行草,容易形成個性,容易根據你自己的心律去創作。你看有草聖,但是沒有什麼楷聖篆聖,草聖就是人書合一,我就是書,書就是我。

    記  者:古人做到從心所欲似乎比今人要容易一些,現代人囿於社會環境、文化傳承等因素的限制,做到人書合一還是有很大局限性的。
    張金梁:我曾經有個課題,研究的就是這個問題。在古代為什麼一些狂草書法家,都是些小官吏?比如唐代草聖張旭,他是歷史上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所有喜怒哀樂全部寓於書中,而他只是個長史,相當於今天很低層的文字處理員。但是就因為他官位低下,他才能全然放得開,和那些整日在朝廷裏伴君如伴虎的高級官員相比,要自由自我得多。
    除此,還要借助某個媒介再來舒展一下,是什麼呢?就是酒,喝完酒之後,把人內心中僅剩的一點束縛也會拋掉。中國古代一些書家之所以能有天地唯我的文化氣魄,除了他不在意世俗的評價,在書寫的時候他把自己對自己僅存的一些束縛都會釋放掉,再加上酒的奇妙作用,就是“不知有我更無人”的境界:完全沒有負擔,就是寫自己,自己滿意就行。
    再比如懷素,他是個吃肉喝酒的和尚,和尚本質上是哲學家,酒色財氣這些戒律都限制不住他了,你想,他的境界已經是個狂人了,如果要是有清規戒律,他是做不到草聖的。
    現代人的束縛不在外界,而在自己。現在這樣的社會環境多開放啊,你再狂,也不會有人說你什麼。過去可不行,君臣、父子、家族各種束縛。而現在的社會允許你發揮自己個性中所有的怪異也好狂放也罷,只要不犯法就行。

    記  者:那到底是什麼束縛了我們?
    張金梁:浮躁的名利觀念。從我自身來講,我覺得寫字和作研究都是發乎內心的一種需要,我發現了一個問題,我就把它提出來,這就是論文;我覺得怎樣寫好,就怎樣寫,這就是我自己的字。完全是愉悅身心的一種高級遊戲,而不是帶有很強的功利目的。

    記  者:但是你一定有你的終極目標?
    張金梁:對當代書法,有所突破。
當代書法,其藝術之外的事情太多。書法應該是在書齋裏完成的藝術,應該是個閨秀小姐,現在成了閃光燈下的模特了。很多人參加書法展的目的很清晰,就是要獲得評委的認可,對書法這個行當來說,到目前為止,評判機制也不是很健全,甚至會出現行外人領導行內人的情況。你想,如果一個人寫字只是為了取悅一個或者幾個評委,怎麼可能沒有局限性?這局限性又有多大?很多獲獎作品會像流行歌曲一樣,各領風騷一二年,這是很可怕的。不可怕嗎?費那麼大勁花費那麼多精力,最後變成了一堆廢紙。
    我常常這樣反思自己,我就是要安安靜靜地寫它個10年、20年,甚至30年,不以某個人某群人的審美作為目標,從技法到境界雙修,達到人書合一的高度。能不能達到?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知不知道。你付出的時間和你的成就成正比的時候,就能高-點,遠一點。

    記  者:您在明代書法研究方面的成就很大,您研究的創造性價值體現在哪兒?
    張金梁:在我研究之前,學術界認為沒什麼可研究的了,而且是以純藝術的眼光去研究。要知道,在封建社會,書法不是一種藝術,是每一個文人必須具備的一種能力,你把它當藝術看,是有偏差的。既然是研究書法史,就要和史結合才有真實感。我前些年集中思考這個問題,研究出了一種方法:以制度著眼,解讀書法。
    過去寫字的都是文人,文人是要學而優則仕的,當他們以做官為宗旨時,學習的東西都要圍繞著朝廷的號召去做,書法又是當時科舉制度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後來書法風格都是在那些官場上不得意,或者是沒有進入政壇的人的身上形成的,而我們把特殊的情況作為書法史去研究,不是捨本逐末嗎?
    我在研究時把朝廷制度性的東西放進去,這些制度對文人是如何影響的, 高級別的文人對下面的文人又是怎麼影響的。制度對他們的字有積極作用也有反作用,比如說朝廷裏的大員寫字肯定是按照皇上的審美觀點,翰林院的官員們又會按照這些大員的審美去寫。而在野派正是出於一種反叛心理反倒突破了當時的審美,我就不這樣寫,故意和你對立,我不當官了,你也管不著我了,清代的揚州八怪不就是這樣出現的嗎?

    記  者:這說明了什麼?其實在任何時代裏,藝術都不可能是獨立存在的。
    張金梁:這裏就有個研究餘地了,說明了政治與藝術的關係。政治最為興盛的時候,藝術不發展。

    記  者:那實際上你是提出了一種涵蓋面很廣的治學方法,而非只局限于書法領域。
    張金梁:是。就是用制度去研究藝術。那篇論文放到史學上也行。

    記  者:為什麼只有你想到了這種方法?
    張金梁:多讀書,勤思考。說實在話,我一天文科都沒讀過,但是一直勤奮讀書。


我們缺的是精神的昇華


      記  者:時代不一樣了,古時候可能寫一手爛字都不好意思出門見人,現在呢,書法已經沒有那麼大的“普世價值”了,寫字好的驕傲換成了打字快的驕傲……您門下弟子是怎樣一群年輕人?不知他們能否光復書法繁榮?
    張金梁:他們大部分是愛好書法並有一定基礎的人,有的不乏天分;但同時他們受環境的影響很大,恨不得兩天就獲獎,就“出來”。

    記  者:藝術創作主要還是要靠天分的,對那些悟性不高但又很熱愛書法的學生,您怎麼辦?
    張金梁:因材施教,多寫正書,正書包括楷、隸、篆。這三個是勤能補拙的。看的是功力而不是才氣。

    記  者:談談您崇拜的書法家吧!
    張金梁:古代書法家我崇拜的是蘇東坡、黃道周、傅山,他們的共同點是人的魅力與藝術魅力的完整結合。
    有一位書法家王蘧常,他是近代到現代我最佩服的一個人。他是個才子,十六七歲時就名滿四方了,性格有古賢一般的剛正不阿,寧可餓死也決不出任偽政府的文學院院長,對於一些領導名流照常拒之門外。有一次,當時的文化部長茅盾請他寫了幅扇面,結果掉了倆字,茅盾當時提出了這個問題,他把扇面啪地一扔,說,你是讓我寫字還是讓我抄書?(笑)在場的人都愣了。他不用別人的東西,自成一體,獨創一家,他寫的章草是能傳下去的,越往後名氣越大,宗派越旺。對他我是最為崇拜,從人格,到學問、書法。

    記  者:我們以這一時代來觀照,您覺得和歷史上這些偉大的書法家相比,我們的差距在哪里?
    張金梁:像蘇東坡這樣的一代偉人是劃時代的,顯然在修養和人格魅力方面不可同論,這一點決不能狂妄。從時代性來看,差距在於整體的大環境。原來的空間和現在的空間不一樣,古時候那些做官寫字之人不必為吃飯問題擔憂,而現代人卻有所負累。新疆有個叫王征的青年畫家面壁九年,臨摹克孜爾壁畫,必須承認在這個時代這樣的人太少了,我們缺的就是精神方面的昇華,這東西看不見摸不著,但是神韻在此,非常重要。
    說嚴厲點,現在的這個時代是個不創造、不成就劃時代人物的時代,文學、繪畫、書法都是這樣。但是反過來說,文學藝術只是一方面,我們的時代沒有文學藝術的劃時代人物,但是在科學技術方面卻可能有很多劃時代人物去彌補這種缺憾。

    記  者:為什麼我們的土壤不生產劃時代的文學藝術人物?
    張金梁:顯然還是對於傳統的繼承問題,這是最大問題。我們身邊多是空中樓閣或是地基不實的建築物,和流行歌曲差不多,怎麼能出現劃時代人物?劃時代人物如何出現?就像金字塔,要有一個厚厚的底座,有一個具有一定斜度的斜坡,然後才會有一個頂點; 都有厚實的基礎時,要有一些靈性人物的出現,從中再有更聰明的人物閃現,這樣一層一層,才會走出一個蘇東坡那樣的偉人。
    而我們呢?我們缺少這個厚實的基礎,比如說我吧,我沒有厚實的基礎,就是靠著一點小聰明和勤奮,慢慢出了一點小名,走出來,懸在那兒。現在的陣容就是這樣一些懸浮物,怎麼能去建構一個金字塔,怎麼推出一個劃時代的人物?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 10:50:56 | 显示全部楼层
鉤沉古典 持論精深---略論張金梁明代書法史研究


梁  繼



內容摘要:本文從四個方面論述了張金梁先生的明代書法史研究。其一,張金梁在文獻搜集和使用方面的廣博的特徵;其二,張金梁以制度史為切入點研究書法史的創造性意義;其三,張金梁對明代書家研究的全面、細緻和深入特徵;其四,張金梁以充分的論據和縝密的考證糾正了歷史上一些錯誤觀點,還其本來面目。

關鍵字:張金梁 明代書法史 制度 文獻




      昔唐人劉知幾論治史當具三長,曰:史才、史學、史識。蓋史才者,為作者旁搜遠紹,甄別史料,發而為文章之能力;史學,則言史家所知淵博,立論為文則精取弘掌,考證謹嚴。史識,蓋史家秉筆直書,忠於史實之品質。清人章學誠又提出“史德”之說,以為“文史之儒,競言才、學、識,而不知辨心術以議史德,烏乎可哉?”,于史家人品、道德、修養獨持新見,謂“著書者之心術也”。高密張金梁先生,承乾嘉學術傳統,複承緒羅王、章黃之學,究心書史,著述豐厚,尤以明代書法史研究成果立于學林。其于明代書法史研究,謹守才、學、識、德之治史四德,扎實問學,複多創見。愚不敏,于張金梁先生明代書法史研究略陳淺薄之言,以為引玉。



     晉人陶淵明有詩曰:“得知千載外,正賴古人書。”蓋言欲知史而先讀書的重要。鄭天挺先生言治史曾有五字相戒,曰:“深、廣、新、嚴、通” [1]其所言“廣”者,即指治史當廣泛佔有資料,並由此進行聯繫,誠為金玉之言。治史者惟廣泛搜求史料,檢索鉤沉,方能發前人之未發,卓然以史家立身。張先生于明代書法史研究,專著蓋有三部:《續書史會要補正》、《明代書法史探微》、《明代書學銓選制度研究》,論明代書法史之論文則數十篇。考其著述所涉及典籍,凡正史、實錄、野史、筆記、小說、方志、文集、書畫著錄,皆為所取。三部著作中《續書史會要補正》所引用典籍凡173種,另外兩部皆達到200餘種,史料搜求之博於斯可見。惟其博,方能“清理爬梳,校勘考證,去偽存真,擇善而從,抉疑補缺”[2],進而立言于史林。

    《續書史會要補正》所涉既博,故能考證精審,甄別梳理,蔚為可觀。《明代書法史研究》蓋與《續書史會要補正》相同者,即資料的巨集富廣博,其中諸多發現,更可見作者的梳理工夫,誠如此書介紹所言:“……資料豐富,挖掘出了明代書法史中很多被人忽視的重要問題,論述準確,別開生面。”《明代書法史探微》又與《續書史會要補正》不同,《續書史會要補正》所補限於明代書家,以書家為主線,鉤沉梳理,固得其宜。而《明代書法史探微》複於縱深探求,即以書家而言,於事略之外更可見其思想、書學、創作、交遊之深入研究,而于明代書法之教育、發展、流派、評騭更見其詳。所涉史料亦拓展為明代政治、文化,已越於書學之外,于此可見作者鉤沉史料的獨特視角,亦可歸乎鄭天挺先生所言治史當“深”者。《明代書學銓選制度研究》所取資料之博與前述兩部專著又見不同,以制度切入,于明代相關書法史料進行縝密細緻之梳理,用精取弘,於浩繁中見精微。前賢鑒書(畫)云“孤證不立”,王力亦雲:“證不十,法不立”,蓋觀點之確立,所依據者,證據耳,資料耳。惟如此,其言方可信,其于書林方可立足。又,先生之著作抑或文章注釋皆明示頁碼。所期者,以實證論書史,為人們“辨別是非及進一步研究提供了方便。”注釋頁碼或為細微事,惟此小事含義亦深,一為作者行文不蹈前人之踵,於古籍索引之間探得消息。一為的利他人檢索鏡鑒。前者可見嚴謹,後者亦能見其為人。



    “立德、立言、立行”不朽,誠為古今學人所鐘。蓋“立言”者,以一己之學術著言于學林,廣大其說以期久遠。檢索古代典籍,前人著述不謂不宏富,居於今世讀古人書,想古人著述流傳,蓋其時學人百之一二或千之一二而已。考其原委,學無創見為其要因。移道書法,今之可見明清人之書學著述夥矣,然多為剿襲前人,鮮有創見,可稱道者,數篇而已。或言書學由漢晉曆唐宋已近完備,明清後聊無創新當屬平常。此言謬也。即以學術論之,清代乾嘉學派較之前代,其創見已見矣。其後複有羅王、章黃之學,蓋假前賢之基而自成新意,然其創新已在期間。於書學而言,當代之於明清晚近,誠如明清之于漢晉唐宋,期間亦有模擬前賢亦步亦趨者,亦有孜孜兀兀戛然獨造者。以張金梁先生明代書法史研究而論,言其創新,蓋其以制度為視角觀照明代書法研究,正本清源,還其本來面目。《明代書學銓選制度研究》為其代表者。古代朝廷選人,書為其一也。以唐為例,其時以身、言、書、判四事擇人,所言書者,楷法遒美之謂也。如此,書之規範可見。當代書法史研究者于有明一代,亦有關注台閣書者,然其立意多傾於藝術批判,於其原委鉤沉,點水掠波,失旨多矣。

    《明代書學銓選制度研究》凡八章,曰:“明代書學銓選制度產生實施的背景”、“明代‘楷書’制度”、“明代‘篆書’制度”、“明代‘中書舍人’制度”、“書辦、類書辦”、“明代吏員與書學”、“明代宦官與書法”、“餘論”。於明代書學銓選之制度之產生原委、社會公用、歷史遺憾諸多方面,論述謹嚴,清晰可辨。朱關田先生論此書雲:“銓選制度的作用,近年來治書法史者已加留心,多有提涉,亦有發明,金梁兄便是其中的一位,其近作《明代書學銓選制度研究》一書,專題研究明代銓選制度在書法發展史上的辨證作用,殊難不易,先我著鞭,填補了明代書學研究的空白,也體現了作者不同以往的思路,更上層樓,有所發展。如把書法史融入社會文化史的研究,本身便是進步,更何況提升社會書法和它在書法史上的地位,拓展了書學研究的範圍。至於論述‘台閣體’的發生、發展以及對社會書法的正負兩方面影響,也是中肯的,發前人之未發。這些都是書學研究中所未曾注意到的,或未曾深入研究的。尤可稱道的是注意到書學對社會文化包括政治的反作用,這種現象,歷朝都有,明代尤見顯著,為害亦大,書學研究者一直熟視無睹,即使偶爾發見,也多加回避。此文餘論名器紊

    亂影響吏治,台閣體盛行使之書法沉滯,正搔著癢處。余論不餘,辨證研究,實事求是,正是全篇的亮點,可點可圈,是謂首倡。所附諸表之詳盡,學識相輔,亦是少見可嘉,誠為難得。”[3]朱關田之論,正中的處。

    以制度言書史,不獨在《明代書學銓選制度研究》,早于《明代書法史探微》中已見端倪。是書中《永樂朝廷書事》、《殿房書辦與‘台閣體’》、《宦官與書法》等等皆可見作者異于時人,獨抒胸臆處。更早者,于《從文化現象看明朝的書法發展》、《明代書法對社會的影響》等文可見作者究心于文化與書法之關係所在,于《明代書法的尚理傾向》、《明代書法‘尚理’論》等文直論理學于書法之影響。蓋以制度、思想、文化角度施之于書法,創見亦寓於其間。而成此規模,其根源不獨在於明代史料、書論精熟,更在獨立思考之精神。張金梁先生言:“在封建社會,書法不是一種藝術,是每一個文人必須具備的一種能力,你把它當藝術看,是有偏差的。既然是研究書法史,就要和史結合才有真實感。我前些年集中思考這個問題,研究出了一種方法:以制度著眼,解讀書法。”[4]



    《尚書•泰誓》云:“惟人,萬物之靈”,蓋言人之複雜多維。既為萬物之靈,故知人者也智,惟能知人,複能言人之得失。孟子雲“知人論世”,蓋此之謂也。檢索古籍,先賢評騭人物,謹守行筆質直亟求公允之義,足為後人鏡鑒。以明代書家而言,張金梁先生于其時人物,不諱言得失,每每有未發之覆。

    明初書壇宋廣、宋克、宋璲名于當時,時人謂之“三宋”,張金梁先生作“‘三宋’書法評騭”,於三人進行比較研究,不為陳說羈絆,鉤沉文獻,還其本來面目。對於明人褒璲抑克傾向,從五個角度坦陳其因,並撥亂反正,立言鑿鑿,擲地有聲。蓋宋璲享大名,以其出身名門望族,其父宋濂為皇帝近臣,父顯子貴。此其一也;大儒方孝孺為宋濂門生,其于宋璲書評價甚高,以其影響時人評騭。此其二也;其時論書者以宋璲之書承二王、松雪、康裏一脈,與其時審美風尚契合,易為人接受。此其三也;宋璲以中書舍人得官,其書為朝廷知,故影響也眾。此其四也;宋璲以胡惟庸案牽連屈死,時人深憐惜之,於其書或有問疑者,亦因其人早殤,尊其忠烈而掩之。此其五也。此五點條屢清晰,剖析深刻,以史實駁明人舊說,堪為的言。

    文征明為明代書法重鎮,吳門書派領袖,明以降論其書者夥矣。張金梁綜合史料以八章論其人其書,曰:名門之後、名師高徒、性情高邁、翰林光環、群龍待首、雅俗共賞、天佐高夀、長者風範。以師承、性情、閱歷、書風等多角度直陳其要,鞭辟入裏,讀此文可知文氏全貌矣。文氏辭翰林職致仕後,“乞詩文書畫者,接踵於道,而富貴人不易得片楮,尤不肯與王府及中人,曰:‘此法所禁也。’周、徽諸王以寶玩為贈,不啟封而還之。外國使者道吳門,望裏肅拜,以不獲見為恨。”[5]探尋其源,以文氏于翰林院居高齡而享低位,日受其窘,複為楊維聰姚淶諸人“我衙門中不是畫院,乃容畫匠處此耶”所辱;於“大禮”之爭中託病回避,雖潔身自好而失文人氣骨;曆官三年,不考而歸,蓋因文氏出身、性情及與同僚上級不睦,升遷無望,故決心乞退,複引文氏之詩“白頭博得公車召,不滿東方一笑中”及“青山應笑東方朔,何用俳優辱漢廷”證其心事。作者述此數宗再言文氏退官後“富貴人不易得片楮,尤不肯與王府及中人”,其原委或可知矣。蓋作者剖析文氏心事要言不煩,詳為解析,於細微中更見深刻。

    張金梁先生論明人書事,不惟此二例,然於此可窺作者評騭人物思路所在,亦可知其有別于時人所在。前賢論學,“立身當與古人爭”,先生可當之。



    西人言鑒他人之學,當以“楊棄”為規,蓋取精華而棄糟粕者,然何者為精華,何為糟粕,鑒取亦難矣。移諸史學,治史者固不泥于古,然無史學築基,兼以慧眼,亦水中取月而已。有明一代治書學者眾,期間良莠摻雜,蕪雜之說沉匿其中,不明者易為所翳而入歧途,故辨古人之誤亦為治史之要。

    作者于史敢於問疑,庶可肇始於上世紀九十年代,于《續書史會要補正》後記中已見其端:“選擇了對影響較大且存在不少問題的《續書史會要》進行補正。工作的重點是對原著中所出現的錯誤進行糾正,免得繼續以訛傳訛。更多的是對人物史料不確切不豐滿者進行力所能及的充實,想為研究明代書法的人們提供更多更翔實準確的資料。”[6]

    明人朱謀垔《續書史會要》中列張天駿婢條曰:“張天駿有廝養婢,善書。能贅列紫薇郎署,分科木天,大可怪也!屠緯真《考盤餘事》雲。”此後《書畫史》、《佩文齋書畫譜》、《六藝之一錄》等等皆襲此說。張金梁先生以祝允明《書述》中:“又有張天駿者,亦將婢學夫人,咄哉!樵爨廝養,醜惡臭穢,涊涊淟齒牙,恐異時或得其名失其跡,妄冒誤人。”之論切入,對比剖析,複以張天駿為人依附劉瑾,雖官至禮部尚書,有汙德行,不為祝氏所取而闡發立論,又舉《古今書評》中論羊欣書“如大家婢為夫人,雖處其位,而舉止羞澀,終不似真”語以輔證,甄別考析,持論謹嚴。尤可鑒者,文末以祝氏評書風格標準之把握,古代筆跡史料的整理考察,及治學當戒獵奇之心作結,其說可鑒。

    明人沈度享大名於永樂朝,永樂帝贊其云“我朝王羲之”,其時“凡玉冊金簡,用之宗廟,朝廷藏秘府,施四裔,刻之貞石,傳於後世,一切大製作,必命公書。”[7]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之楷書《敬齋箴》為人視為其代表作,海內外著錄皆以為真,獨張金梁先生以書年官職、印章、書寫內容三個角度力證其偽。蓋作所署官職與沈度其時官職不符;又作品中“玉堂學士”鈐印與體制不和,其時沈度初為侍讀學士,固不宜以“玉堂學士”自稱;又《敬齋箴》系為李至剛之自作齋箴,然依作品所記,如沈度書此為“永樂十六年”,其時李至剛為永樂帝下獄,《敬齋箴》所言既為隱晦之事,且李氏為官時沈度亦“獨自守”,故沈度書此作已無可能。以此三者考證其偽已無疑義矣。而《四庫本<續書史會要>闕漏考》、《<佩文齋書畫譜>署錄明代書家資料正誤》、《逸園影印洪武本<書史會要>考》諸文亦可見作者鉤沉史料,考證辨誤之功。



注釋:
[1]鄭天挺《漫談治史》,見《及時學人談叢》,中華書局2002年
[2]叢文俊《續書史會要補正•序》,見《續書史會要補正》,河南美術出版社,1998年5月
[3]朱關田《明代書學全選制度研究•序》,見《明代書學全選制度研究》,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年
[4]張金梁《越有人懷疑,越能給你力量》,見《中國青年》2007年第15期
[5]《明史•文征明傳》,見《明史》列傳第一百七十五文苑三,中華書局,1974年
[6] 張金梁《續書史會要補正•後記》,見《續書史會要補正》,河南美術出版社,1998年5月
[7]楊士奇《東裏文集》,中華書局,1998年。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 11:33:11 | 显示全部楼层
靜默如雷  自在前行——張金梁訪談


李金豹


      張金梁,1957年出生,山東高密人,歷史學博士。現為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書法方向博士生導師,系中國書協學術委員、吉林省書協理事。長期從事書法創作、學術研究和教學工作,書法擅長魏碑、隸、行、草書,曾受團中央《中國青年》雜誌特邀書寫百幅名人名言長期連載;有《〈續書史會要〉補證》、《〈書史會要〉校正》、《明代書法史探微》、《明代書學銓選制度研究》、《張金梁書法作品集》、《張金梁行書千字文》等專著,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獲第五、六屆全國書學討論會二等獎,並獲第二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理論獎三等獎、第三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理論獎一等獎。


    記  者:張先生對此次獲得蘭亭獎•理論獎一等獎有何感想?
    張金梁:首先感謝書壇同道們的認可,更感謝貴報對我的關注。書法研究是我的本職工作,能獲得如此重要的獎項當然非常高興。但我認為這是一個新的起點,以後會更加努力地投入學術研究,為當代書法事業的蓬勃發展做點事情。
   
    記  者:您此次獲獎的專著是《明代書學銓選制度研究》,您是如何確定自己的學術方向的?
    張金梁:我書法研究方向的確定,是從1994年考入吉林大學古籍所書法方向碩士研究生開始的。原先我做了十餘年的師範書法教師,以教學生寫字為主,雖然也發表了不少文章,大多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研究方向不明確。到吉林大學師從叢文俊先生後,他鼓勵我以原先頗為熟悉的明代書法史為主攻方向,並幫我確定了碩士論文題目為《〈續書史會要〉補正》,寫此論文需要做大量的資料查閱和書家、書作考據工作,為我後來的明代書法史研究打下了較為堅實的基礎。畢業留校任教後,叢先生又讓我開設“明清書法與社會文化”課程,大大地促進了我對明代書法史的深入研究,並發表數十篇書法學術論文,連續兩次獲中國書協學術研討會二等獎,還出版了專著《明代書法史探微》,獲第二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理論獎三等獎。這次獲獎的《明代書學銓選制度研究》,是在我的博士學位論文的基礎上修改而成的。此選題確定後,寫作上得到了叢先生的親自指導,在資料的搜集篩選和研究方法上都有新的突破,特別是以制度史為切入點研究書法史,取得了較大的成功。此專著出版發行後受到道友們的普遍關注,而以制度史作為切入點研究書法史的方法也受到了學術界的重視,應該說這是比獲獎還值得高興的事情。

    記  者:請您概括一下明代書學銓選制度的主要特點以及與前朝制度的不同。
    張金梁:明朝建立之初,設有中書省為全國最高政府機構,統領六部等為朝廷辦事,皇帝的旨意也要通過中書省來實施,假若皇帝之旨意有誤,中書省會採取各種方法修正緩辦,可以避免造成損失。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借胡惟庸事件,取消了中書省,廢除了丞相制,於是皇帝直接領導六部。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一個國家的總統還兼著總理,其權力之大可想而知,明代政治的特殊性大都由此產生,而書學銓選制度的形成就很具代表性。朱元璋的四子永樂帝朱棣,是推翻其侄建文帝得天下的,很多傳統文人對此側目而視,其便採取了開展朝廷文化活動的方法來緩解與文人墨客們的關係,將朝野能文善書之士招集到朝廷編書繕寫,著名的《永樂大典》就誕生在此時。部分善書者經皇帝親自考試,合格者便授予中書舍人等官,之後便成為定制。可以說明代朝廷是歷史上對書法最重視的,同樣其他朝代的書法也應與朝廷有密切關係。只有抓住朝廷文化這根主線,才能真正解決書法史上那些難以解決的問題。

    記  者:明代帖學興盛,大家輩出。“吳門”、“華亭”各領風騷,有創造力的書家比比皆是,如徐渭、陳淳、王鐸等,一位藝術家的成長與成功和社會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一位藝術家的經歷也折射出當時社會的諸多影響,您研究明代書法多年,有什麼心得與讀者分享?
    張金梁:明代的書法發展可分為朝廷和非朝廷兩條線:在朝廷上,是以“中書體”為主要發展脈絡的,出現了大批當時非常有名的書家,如“華亭”的沈度、沈粲、張電等。從純書法藝術的角度看,他們的書法少生氣而成就不高,但他們是朝廷書法的楷模,政府文秘官吏及學人舉子,都是這種書體的追隨者,所以影響很大而非常尊貴。非朝廷書法是指不受“中書體”束縛的社會書法,代表者如沈周、祝允明、文徵明、陳淳、王寵等“吳門”書家,他們皆因書法而在社會上得名,但書法作品流傳的範圍以市井階層為主,因此王世貞有“吾吳郡書名滿海內,而華亭獨貴”之論。“貴”、“名”代表了明代兩種書法群體的狀況,二者如同朝廷文化與非朝廷文化一樣,基本表現出了既相互影響又相互消長的規律。徐渭是明代傑出的藝術家,在書法上成就很大,但當時幾乎沒有影響,其如同當代的畫家黃秋園、陳子莊一樣,是死後才被人們所重視的。其書法變化無常,是科舉失意無緣功名懷才不遇的發洩,晚年神經錯亂喜怒無常的心理也充分表現在筆墨之中,他並不是有意創造一代書風,而是對現實及自身處境一種無奈的寫照。只有全面地瞭解這位東方梵古式人物心理上的各種矛盾,才能對他那種帶有一定破壞性的書法創作,得出合情合理的解讀。王鐸是明末清初最有藝術成就的書家之一,他在臨帖與創作上移花接木、借屍還魂的手段,內狂外儒與世推移的特殊情懷,皆體現在充滿魅力的線條和章法變化的書法中,將其放在整個中國書法史上看,也不失為大家。王鐸書法如同其為人一樣,也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矛盾對立統一體,當人們對書法的學習有視覺疲勞時,去讀一下王鐸書作,便會精神倍增。但王鐸書法帶有咒語般的魔力,只能看不可學,否則便會深陷其中難以自拔而失去自我。

    記  者:晚明資本主義開始萌芽,商業與市民文化都很發達,與當今社會形態有某些相似之處,其中的得失利弊對當代有哪些借鑒之處?
    張金梁:明代後期經濟發展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世風也為之一變,明初重農輕商的思想蕩然無存,商賈們熱衷於結交仕途官員、文人墨客,用來裝點門面提升品位,並不惜金銀為他們提供物質保障。此時的文人墨客也不再談錢色變,職業書畫家逐步興起,如吳中的沈周、祝允明、文徵明、陳淳、周天球等無不鬻書鬻畫以藝養藝,這大大地刺激了書畫事業的發展。當代書畫市場,隨著改革開放30餘年的進程而逐步形成,正處於一個摸索前進的特殊階段,其中問題也比較明顯,諸如書法創作與書法的市場化是一對矛盾,創作是以充分體現個人的審美意識為主體的活動,而書法作為商品則需要大眾化和通俗性,若書家一味為市場而創作,其書法水準會受到很大制約,久而久之則會走向平庸,影響書法大家的出現。明代後期,吳中書法的市場非常好,而書家水準每況愈下,其原因就是書家創作被市場所左右造成的。當代的書法環境大不如前,毛筆字退出實用舞臺後,書法市場買賣雙方的情況是,書家面對的是不懂書家的買家,於是怎樣確定書法價值便成為一個面臨的現實問題,在沒有權威評價機構產生有力導向之前,收藏者們只能憑藉書家在社會上擔任的職務而確定書法價值的高低,由此在書壇上所造成的混亂是不言而喻的。另外不可忽視的是,當代以展覽為主體的書法創作導向,及以創新為理念的創作模式,與書法收藏經典作品的宗旨很不協調,這些矛盾都有待於逐漸解決。

    記  者:您現在從事哪方面的研究,未來有何打算?
    張金梁:現在和以後的研究可能圍繞兩個方面進行:一方面仍然以明代書法為中心進行研究,這是因為近古書法史尚有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先前多重視史學方面的,現今在史學的基礎上向理論方面稍加傾斜,會使研究更加深入、立體、科學。因為自己講授古代書法史課程10餘年,對其他朝代的諸多書法史問題也有自己的看法,以後會逐步撰寫成文來抛磚引玉。另外,有感於當今面世的古代書法史著作,大都以部分有成就或創新的書家為主線而寫,基本上屬於發展史的模式。我想從明代書法史入手,撰寫一部《明代書法正史》,將明代社會上書法的真實面目呈現給讀者,若有合作者可上窺下探次第而行,搞一套歷代書法正史。當然這只是想法,在操作上難度之大是可想而知的,能否實現還是未知數。
    另一方面想多關注一下當代的書法創作和研究。我對書法史頗為熟悉,對歷史上各個朝代的書作多有獨特的看法。再者自己一直從事書法的學習和創作,是一個少有的不受展覽左右的書法自由人,故而頗有一些接近書法藝術公理的真切心得,將其寫出來可能為人們認識書法、學習書法提供更多的角度和觀點。以前我曾發表過《“錯誤”的借鑒》、《論流行書風》、《論當代草書》等文章,頗受書壇重視,我想繼續在這方面做點工作,為當代書法創作方面的研究及書法批評出一點力。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 11:34:57 | 显示全部楼层
S7008844.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 11:4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才高博學,字如其人——我心目中的好老師張金梁


張友勤


    初識金梁老師,是在1986年新學期開學第一天的班會上。
   
    看上去,他有30歲左右的樣子,個頭不高,但很有精神。他告訴我們,他是新來的專職書法老師,也是八五級一班的班主任,接著便把他的名字用粉筆字寫在了黑板上,不愧是教書法的,一看那字寫的飄逸自然、剛勁有力。大家不約而同地發出一片“嘖嘖”聲。

    新學期開始不久,我們都發覺這個新上任的班主任有點怪。

    譬如說,在選用班幹部這件事上,他就讓人捉摸不透。他先是莫名其妙地任命我當班長,然後又挑選上自認為“五音不全”的同學當文藝委員,挑選連體操口令都喊不准的同學當體育委員,調做事大大咧咧、不拘小節的同學當生活委員。用他自己的話說,這叫反彈琵琶。他抓班級管理也很特別,在基本熟悉了班上的情況後,就向我們幾個主要班委成員挑明:這個班就交給你們了,你們晃開膀子幹就是了,不要有什麼顧慮,幹出成績來是你們的,幹砸了由我張金梁承擔責任!從此以後,平日裏除上書法課以外,他很少靠在班上,但每週五的晚上,他卻雷打不動地聽我們幾個班幹部的工作彙報和下周的工作打算。說實在的,金梁老師讓我們自己“執政”還真是一個不小的考驗,因為學校在學生管理上有點軍事化模式,宿舍、教室衛生一週一次大檢查,每天的早操、課間操一天一抽查,而且還要將每次的檢查情況排出名次在全校通報。哪個班的課間操上得不好,哪個班的衛生區出了問題,哪個班的宿舍收拾不整潔,那都是要扣分的。記得有一次,我們班裏的衛生檢查成績評了個倒數第一,在週一的彙報會上,我正要向金梁老師作檢討,他看出了我的意思,笑著拍了拍我的肩膀,好像什麼也沒發生似的說:“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光允許我們當正數第一,就不允許我們當回倒數第一。”一句話使我如釋重負,他越是這樣寬容理解,我倒越覺得慚愧難當,於是暗下決心,這樣的事決不能出現第二次。

    他這幾招還真靈,在不到半個學期的時間裏,奇跡出現了:我們班的各項工作都上得非常快,原來空蕩蕩的榮譽榜上赫然飛出許多“優秀”——“學習競賽優勝獎”“廣播體操比賽一等獎”“拔河比賽一等獎”“歌曲比賽一等獎”之類的榮譽獎狀。

    在我的印象裏,金梁老師常說的一句話是“做人要有大將風度,要有君子之風”,當他發現有個別同學為了一些瑣事計較起來的時候,他會說“為這等小事爭個高低,不值得,要有大將風度嘛!”當有的幹部遇到不公正待遇或受到委屈的時候,他就會毫不推辭地說“這是我的責任,不關你的事,我去跟他們理論”,有時就連授課他也不失時機地灌輸他的“大將風度”思想,記得他在指導我如何寫“人”“大”“天”等字時說這“人”字之上加一橫就成了“大”,在“大”字之上再加一橫就成了“天”,別看這些由撇捺橫組成的字挺簡單的,但要真正寫好、寫出氣勢來並不容易,這就如同我們做人一樣,做一個平淡的自然人容易,但要做一個頂天立地、有大將風度的人就不那麼簡單。時隔多年,金梁老師的這句話仍縈繞在我的耳邊,而且在我不同的成長階段都能從中咀嚼出異樣的味道來。

    在我的眼裏,金梁老師是個搏學多識、多才多藝的人。我們常在一起談古論今,他那虛懷若谷與獨到的見解,每每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記得有一次暑假裏,我去看他,無意中我們談到了歷代吏制的話題,他對明、清兩朝的吏部管理制度及對現代幹部管理制度之間的異同,能夠穿過歷史的時空,講得頭頭是道、妙趣橫生,讓我這個從事幹部工作多年的人茅塞頓開、自歎不如。如果說起琴棋書畫、彈拉說唱、吟詩作對,金梁老師更是信手拈來,不在話下。當然在這眾多的行當裏,最拿手的當是他的書法了,他的藝術風格和藝術成就書法界裏早有定論,而且眾人皆知,自不必說。如果說金梁老師的藝術天賦是他走向成功彼岸的橋樑,那麼我想他那自強不息、鍥而不捨的精神則是鑄其輝煌成就的奠基石。

    金梁老師還是個很值得稱道的大孝子。我在師範上學期間,其父母還健在,儘管當時經濟條件不算富裕,也只能買點老人喜歡吃的雞魚肉之類的東西,但他經常回家探望老人。有時家裏包頓餃子,他也趁上下班的空當騎自行車趕回家去給老人送上一碗。印象最深的是他曾不止一次地向我說起他的老母親,說他小時候因為家裏窮,姊妹又多,見他從小長得瘦弱,七八歲也不捨得給摘奶……現在條件畢竟好多了,我們做子女的總得有所回報吧!說這話的時候我發現他的眼睛總是濕潤濕潤的。

    父母過世後,已在吉林大學任教的他,在緊張而繁忙的春節前,再忙再累也總忘不了一件事:趕回老家到父母的墳上燒燒紙、上上香什麼的,在他看來,這是做獨生子的一種本分和責任,也許這種感情表達形式是樸素的,但往往越是最樸素的、最本能的東西卻越能折射出一個人心靈深處的影子。

    在我心裏,金梁老師是我的良師,更是我的益友,他不僅給了我知識,也給了我很多人生的啟迪,他永遠值得我敬重和感激。



原載《高密人》(2006年),第26—27頁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 11:57:39 | 显示全部楼层
碑帖交融  風規自遠——簡論張金梁先生的書法


趙華偉


    當代書壇可謂群雄並起,各領風騷,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喜人氣象。但從整體上來看,由於人們還是圍繞著展覽追逐,因此人們心浮氣燥的追求短期效應在所難免的。於是誰能寓樂於書心平氣和與世無爭的優遊於書壇之上,他就會對當代書壇的利弊特點明瞭於心,為達到一個長遠高大的目標而奮鬥,張金梁先生就是這樣一位智者。

    張先生從事書法教育工作二十餘年了,他在山東任師範書法專職教師及中國書畫函授大學教授多年,桃李遍齊魯。現在吉林大學古籍所書法方向博士生導師,又為中國書壇培養書法研究高級人才而默默耕耘著。他經過數十年的苦心獨詣執著追求,在書學上取得了顯著的業績。不但開創了從制度史入手研究明代書法史的新局面,在創作上碑帖融合、功力深厚、個性突出,也受到了人們的廣泛好評。

    縱觀張先生的書法,正、隸、行、草無不精善,淵源有自而饒有雅致。先生正書初規模唐人,後寄情六朝。特別是《鄭文公碑》寬博莊重的結體,剛健遒勁的點畫,古樸高雅的意境,尤為先生所喜愛,自謂嘗臨習達百餘通,對其形態神韻了然於胸。複取《張猛龍》之意,《石門銘》之情,《爨龍顏》之趣而融合之,穩重大方精美容雍筆力勁健神情灑爽,特受人們喜愛。先生亦工小楷書,取法魏晉,特喜鐘繇之豐茂,再加之黃道周之剛勁,迥別於世俗簪筆幹祿之作,瀟灑磊落,縱逸簡峻,曾書自作《明代書法絕句百首冊》,洋洋灑灑,心手雙暢,意味雋永。

    先生之隸書,尤喜其古樸雄渾者,初習《張遷》、《衡方》,後對《石門頌》、《肥致碑》及金農情由獨衷,並參之鐘鼎簡帛之意味及明清諸家之靈動,形成了靜穆蘊藉生機盎然的風格。其行筆體勢開合有度,結字於平整中寓險峻,點畫錯落計白當黑,瀟灑飄逸神采飛揚,故小不盈寸而意態畢具,字大如鬥則更顯才情。

    在眾書體中,行書之內涵最為豐富,各種書體之體勢點畫意象,無不寓於其中,率意之餘而又不失功用,因而歷代書家無不喜此。張先生于行書臨慣用功最久,風格多樣不守一家,發端于二王,涵泳于蘇黃,淹留于黃倪,取章法于楊凝式,探筆趣于楊維楨、徐青藤,根植前賢而又自出機杼,寓狂狷于儒雅,寄工巧於大拙。筆觸所到,濃淡疏闊,欹正俯仰,鳥飛獸駭,石奔雷驚,幻出萬千氣象。雖時有不經意的筆劃,也同是澀勁凝重極具美感攝人心魂,橫塗豎抹不事雕琢皆成規矩,線條品質不讓古人,這無疑得益於此前扎實的碑學根基和帖學涵養,堪稱書卷氣與金石氣的完美結合。

    草書是書法中最能體現才氣修養及審美意趣的體裁,也是藝術意味最豐富的書體。張先生學草初以章草入手,而至今不仍用功頗勤,兼習二王《十七帖》、孫過庭《書譜》,對張旭、懷素、黃庭堅、祝允明、黃道周、倪元璐、王鐸諸賢之狂草亦多所涉獵,再加以其才情具備,陶鈞古法化為己有。書寫時大都吟哦再三一揮而就,筆鋒隨手腕之導送在宣紙上飛舞,如蛟龍入水仙鶴入雲,筆墨酣暢氣勢恢弘,毫無雕琢痕跡,令人嘆服。

    總而言之,張先生的書法學習和創作特點有三:一是用書法理論指導書法學習創作,他相信觀千劍方能鑄劍之理,但又不被理論所束縛,尤為難能可貴;二是在取法上不拘一格,主張學習經典書法作品要有精微的消化能力,學習民間書風要有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在創作上要有溶合眾家而脫胎換骨的能力;三是不為展覽束縛,天馬行空獨往獨來,取捨自便我行我素,故能與流行書風拉開距離。除此之外,張先生的勤學苦練是最值得稱讚的,其常用俗語“拳不離手,曲不離口”比喻寫字,其有詩句雲:“臨池欲幹南海水,伸紙正飛北溟魚”,從中不難看出其臨池之志與創新之意。相信先生在書法上不斷登攀,不久的將來會獲得更大的成就,我們期待著。


原載《中國美術與書法》2010年第1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4-26 07:01 , Processed in 0.489791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