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8753|回复: 112

【名家访谈】“伏久者必高飞”——中国书协理事云平先生专访暨2011书法近作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30 03:52: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伏久者必高飞”——中国书协理事云平先生专访暨2011书法近作展


“伏久者必高飞”


         2008年,我在当代书法网给云平老师做了一期“当闻鹊鸣”——云平先生08楷书新作展的帖子,不知不觉,光阴流逝,现已时隔三年。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点击量在当时就达到了4万多次(现在点击量6万多)。后来,通过网展让越来越多的网友和书友们认识了“沉默已久”的云平老师,听到了云平老师“当闻鹊鸣”的心声......

    最近几年,众多网友和书友们都一直很关心并关注着云平老师的发展。于是,我就有了策划这次展览的想法。办展的目的其一是向大家汇报一下云平老师现在的情况;其二就是像云平老师经常所说的那样:“他要把作品拿给大家看看,让大家再评评我的字”。

    回忆过去的两年,云平老师一直在书法道路上努力耕耘并收获着:2009年4月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当代中国楷书名家作品集•云平卷》;2010年3月楷书作品《道德经》长卷被伦敦大英博物馆收藏;2010年12月以高票顺利当选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六届理事等等。这么多光环的背后,凝聚着多少辛勤的付出,其中的甘苦也许只有云老师会对自己倾诉吧。

    “伏久者必高飞”,这是形容云平老师最好的写照,相信云平老师永远是我们的榜样,永远会激励着我们在书法道路上不断努力前行!
 楼主| 发表于 2011-4-30 04:07:55 | 显示全部楼层
nEO_IMG_云平.jpg


艺  术  简  介


云平,专业书法家。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驻会副主席。曾任中国书协评审委员会委员,郑州美术馆馆长、郑州画院院长等。
  
书法作品曾获奖二十余次,数十次入展国内外重大展览。其中行书作品获河南省中原书法大赛一等奖、全国第五届书法篆刻作品展最高奖“全国奖”、楷书作品获全国第二届正书展获奖作品第一名等。作品曾入展国际书展,全国第四、五、七、八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第二、四、五、六、七、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新中国国礼艺术家精品展,国际书法作品邀请展,中日、中韩、中新书法作品交流展,当代著名书法家代表作作品展,第一届全中国代表书家作品展(日本主办)等展览。作品曾赴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新西兰、毛里求斯、埃及、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展出。曾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和书法专业报刊发表作品百余幅。近百幅作品收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书法卷》、《当代著名书法家作品集》、《当代著名书法家百人集》等数十种书法作品专集,数十篇书法文章在专业报刊发表。《人民网》、《中国书法》、《书法》、《书法报》、《书法导报》等媒体和报刊曾多次作专题介绍。作品先后被英国大英博物馆、中南海、吉林省博物院、河南省博物院、毛里求斯中国文化中心等中外文博单位收藏。出版有《云平书法作品选》、《云平书法作品集》、《云平楷书古诗一百首》、《当代中国楷书名家作品集•云平卷》等。先后应德国亚太艺术节、乌克兰第四十七届世界图联大会、英国大英博物馆等邀请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 本帖最后由 高昂 于 2011-4-30 04:08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1-4-30 04: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注:此次专访全文曾发表于——《青少年书法》杂志2011年第三期(青年版)

采访人:谷国伟    简杰

[ 本帖最后由 高昂 于 2011-4-30 04:18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1-4-30 04: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谷国伟(以下简称谷):云主席您好!早在上世纪90年代,您曾作为我刊特约编辑,参与了大量的组稿和编辑工作,为《青少年书法》杂志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如今,作为我刊的顾问,您仍对刊物的发展十分关注,在此对您深表感谢!作为一位在上世纪80年代就出名的书家,近年来您除了参加一些邀请展之外,很少主动参展、参赛,并且宣传得也不多,主要是出于什么考虑的?



云  平(以下简称云):对于不主动参加展览,我原来的考虑是比较简单的。从1993年我在全国第五届书法篆刻展获奖之后,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作为一个书家或者要想成为一个书家,必须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积累、量化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上升到质变,就需要很长的时间进行充实、提高和完善。既然我已经获过奖了,就不再追求这些东西了,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做一些研究,通过研究把自己定位在一个方向上。虽然说通过参加展览的获奖、入选可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但是展览和自己的追求是有差别的,如果把握不好的话,过多的参加展览也可能把自己毁掉。现在有种说法,就是参加展览要按展览的导向去写,甚至有人还提出“展览体”一词,这说明展览和你的心性、追求的东西是有一定距离的,所以我不愿意把时间都耗费在参加展览上。

展览是这样,宣传也同样如此。每个人都需要深化,宣传不外乎推介自己、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让外界去了解你、关注你。但是,这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当然,每个人的创作都是阶段性的,每个时期追求的东西不一样,作为资料性保存,可以出本集子。可以在报刊上去不断的宣传,而这些有悖于我的想法,别人如何去做我不管,我想要做的是自己的事情。
 楼主| 发表于 2011-4-30 04: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谷:您的创作重点在楷书和行书上, 2007年我作为责任编辑编辑了您的《云平楷书古诗百首》,这本书销售状况很好。您多年潜心楷书的创作,其书风的演变轨迹大致是什么样子?



云:《云平楷书古诗百首》的出版,要感谢河南美术出版社给我提供了这次机会,也正是这次机会,把我对楷书的兴趣又吸引回来了。

我多年在专业岗位工作,因为教学原因,对书体的探索和涉猎面比较宽,楷书我曾下的工夫比较多,但是真正让我对楷书有了系统认识和了解,就是通过这本书。当时作为五本书作者之一,我一直在想怎么去写这本书。我当时考虑最多的,就是尽量体现字法,把它定位在普及上,同时兼顾一点艺术层面。虽然说创作一百副楷书作品有一定难度,但我最终还是写下来了,作品中形式是多样的,风格特点大致是一致的。

这本书唤醒了我对楷书的兴趣,也让我下决心继续深入研究楷书,写出自己的特色。后来,河北教育出版社又出版了《当代中国楷书名家作品集•云平》,这本书与前者是截然不同的,我刻意侧重于艺术表现形式。

我的楷书是从唐楷开始的,在颜真卿、欧阳询上下过很大的功夫,以后涉猎魏碑比较多。我的楷书有个很明显的变化过程,前期我比较侧重于笔法,老师对我的要求也是在笔法上,因为唐人的作品重在法则上。通过学习唐楷,我认识到笔法的重要性同时也注意到了自然性。这些从魏碑中处处可见,我也从魏碑中看到了许多我喜欢的东西,然后从唐楷上溯到魏碑。我发现魏碑虽然有它自然属性,但是随意性也相对大一些,必须用唐法去统领。把法则和自然属性结合起来,将会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结果。后来,我又通过文字角度去研究,把隶书的一些东西融入到楷书里边,楷书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换句话,当我们从书体的演变过程看,唐楷、魏碑、汉碑虽然时期不同,但他们有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都在表现各个时代的美。三点如何结合,这是非常重要的。我在三者之间做了一些尝试,到现在还没有定型,我还想再追求更高的境界,表现一些本源的东西,以此来提升作品的品味。我的基本设想是这样,还在努力去做。

[ 本帖最后由 高昂 于 2011-4-30 04:24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1-4-30 04:26:17 | 显示全部楼层
谷:取百家米熬一锅粥,重点在融合,难点也在融合。楷书创作中,您认为如何才能增强其艺术感染力?



云:目前人们对楷书的认识还带有一些局限性,大多还局限在唐楷中。楷书到唐代达到极致,人们理解楷书往往限定在唐楷范畴也可以理解。

但是,正是因为人们有这样的认识,就约束了对楷书的艺术表现性。要想增强楷书的艺术感染力,要从观念上对楷书有一种新的认识,把实用性和艺术性区别开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楷书更偏重于实用性,艺术性往往被忽略。尤其是在当代,大家多在追求变形、追求艺术感染力和表现效果,而这些都是一般层面的。

在楷书创作中,要想增强楷书的艺术感染力,必然要在唐楷的基础上,借助于其他书体的表现形式来丰富楷书创作。当然,这其中不外乎还要有一些方法,比如笔法、墨色、笔速、飞白等,我曾尝试将这些运用到楷书创作中。还有意识的加强了书写速度。过去人写字,都是一笔一划,不敢放快速度,笔划比较实。有了笔速,就有了虚实的变化,另外还可以将行草书的一些表现手法运用到楷书创作中,还可以在楷书中加入了一些涨墨的表现形式。显然这些做法,和人们认识上的楷书有了一些差别。我写魏碑,追求趣味性。但表现手法上让人们感觉到有一种似曾相识面貌,同时又要值得玩味。
 楼主| 发表于 2011-4-30 04:28:18 | 显示全部楼层
谷:从近年国展来看,唐楷除了写褚遂良能入展,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风格的作品基本上见不到。2007年全国第九届国展上,一件颜体楷书荣获一等奖,也受到了颇多争议。您如何看待唐楷法则?



云:对于展览中书体入选比例问题,我也在思考。篆隶、行草书在展览中入选比例比较大,楷书较少,原因在哪里?在于篆隶行草容易变通。大家都侧重于表现形式,变形、强化视觉冲击力,这都是变通的结果,而在楷书创作中,变通的局限性就稍大。有些入展的作品,是通过简单的或者不确定的变通和探索,被专家认可的。如果没有人这样写,你这样写了,大家就会对你有一种新的认识。比如说褚字,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85周年书法展评选中,曾见到了一件大字褚字作品,最终获得了一等奖。大家知道,写褚字不易写大,但这位作者能把褚字写得比较大,并且气息很好,这就是他善于变通,尽管这种变通简单了一些——由小变大而已。但褚字用笔飘逸,提按明显的特点,在他的笔下表现的很到位,他做了,就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另外这件大字褚字作品,和当代人的审美在某些方面也有相同之处,因此引起了大家对褚字的关注。

九届国展中有件颜字获奖作品,我也专门看了。其实这位作者是在无意间写出了一种感觉,他在没有失去颜字基本特点的基础上,稍加了一点夸张和变性,这是潜意识流露出来的,有不确定性和不完善性,但他给评委们一种新鲜感。他把握住了颜字的气息,写出了适合当代人审美趋向的作品,再加上有些评委对这件作品的推崇,就被推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是这样写到底行不行?作为展览行,作为书学研究就不行,因为缺少深度。

我认为,唐楷还不能丢掉。我们处在一个信息量比较大、最能表现个人追求和个人愿望的时代,大家对唐楷忽略了。我认为唐人为我们制定的法则不仅仅在实用上,最重要的是在书法的深度上和文化度上。为什么我们当代人写的作品缺少古意,因为背离了或者弱化了古人所倡导的那些东西。他们可能只关注了唐楷的形,而没有关注唐楷的法,自我的东西多了,古意就少了。如果有志于唐楷的研究和创作,唐人的一些法则,还是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不能仅仅为了变形而变形。恰恰是这些法则,是需要我们继承和传承的最基本的东西。丢失了这些本质的东西,今后如何发扬光大?
 楼主| 发表于 2011-4-30 04:30:18 | 显示全部楼层
谷:针对当今楷书创作的状况,有人提出了“激活唐楷”、“今楷”等观点,您如何看待这些观点?



云:“激活唐楷”、“今楷”的出发点是一致的。唐楷作为书法宝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从建国后到现在,楷书的创作在慢慢弱化,大家关注得也少,对唐楷研究得也少。虽然现在很多人写楷书,但是都把精力放在魏碑上了。

我认为“激活唐楷”不外乎两层意思,一是要在唐楷的继承和发扬上要有新的东西,二是我们要利用唐楷的经典来表现一些新的东西。所谓“激活唐楷”,就是要拿来用,要发扬光大。利用古人给我们留下来的资源,来表现我们现代人的审美观念。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唐楷,让更多的人来探索和研究唐楷。

“今楷”的想法是好的,是想让更多的人关注楷书,让我们用当代人的审美表现来展示楷书魅力,但是提法有些牵强。过去有“今草”的提法,“今草”是在书体的演变过程中顺应产生的,是自然形成的一种过渡书体,而“今楷”应是一个新的提法。

所以说,不管这两种提法是否妥帖,但是能让更多的人来关注楷书,出发点是好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4-30 04:32:01 | 显示全部楼层
谷:对当今书坛楷书创作的现状如何评价?



云:如今的展览对楷书的创作起着一种诱因,创作还是侧重于展览的表现上,这使人们对楷书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展览层面上,第一是变形,第二是趣味性,第三是张扬个性。

目前楷书创作的这种状况,很令人担忧。有些东西背离了楷书原本的东西。唐人之法第一是字形结构,要写得美,写得端庄。第二是笔法要精到,要严谨。而现代人的创作,恰恰把这两个方面都给忽略了。古人追求的那种美是比较含蓄的,现代人所追求的美是张扬的,唐人楷书所倡导的那些东西。当代人故意把它脱离开了,而去表现另外一种东西,因此缺少了古意,失去了古人的精髓。这些,都有待于大家重新认识。
 楼主| 发表于 2011-4-30 04:33:20 | 显示全部楼层
谷:您把书法创作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形而下的,指技法层面;另一个是形而上的,指体现审美追求与思想境界的层面。您详细谈一下您的观点。



云:这种说法我很早就提出了,“形而下”是指技法问题,譬如字形结构、笔法等。“形而上”则是反映一个人的审美追求、思想境界和情操,后者必须要建立在“形而上”的基础上。

展览中的很多作品是“形而下”的,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在展览中评判一个作品的好坏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标准,首先看你学得像不像那一家那一流派,字形结构掌握得如何,笔法如何,气息如何等等,当评委的评判达到一定共识的时候,你的作品就能入选、获奖。而那些有想法、追求个性的作品,往往不容易入选、获奖,为什么?因为他没有共性的评判标准。有的人会认为它好,有些会认为它不好。一个人的认知,和他的知识结构、修养等方面都有很大关系,这就导致了个人对作品看法的差异。作品的“形而下”与“形而上”的区别就在这一点上。

但是,每个书家都要走由技法层面上升到思想境界层面这个过程,如何把握这两个方面,是每个人值得面对和应对的问题。对一个书家来讲这两个过程是一步都不能少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3-28 18:51 , Processed in 0.407245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