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曹向春

曹向春散文《三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13 18:04:41 | 显示全部楼层

曹老师的文章-----棒!

语言感人,催人泪下!......

发表于 2011-10-13 20:35:29 | 显示全部楼层
随母亲回到汝南后,我趁暑假去广州捡破烂,一个夏天我挣了300多块钱,就是用这300多块钱,我在汝南又复习了一年,第四次高考,我终于考上了。那又是一段血泪史,我会慢慢写出来的。 ...

    苦难,是人生最可宝贵的财富。
  这才明白,你的诗,你的字,你的印,为什么都那么美好。
发表于 2011-10-13 21: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原帖由 曹向春 于 2011-10-13 12:55 发表
短短半天时间,这篇文章我读了三四遍。之所以对我有这么大的吸引力,一是曹老师的文字,二是我也有一个历尽坎坷的三姨,而且年龄与曹老师的三姨年龄相仿。藉此跟帖发一下我写的三姨,真诚祝愿三姨们(请允许我这样称呼一下)有个美好的晚年!
附:我前年写的三姨。
                          

                                                       沈 阳 行
    一学期杂七杂八的事在忙碌中就这样过去了,暑假伊始,我和妻便商量出去走走。然而在上哪儿去这个问题上我俩却发生了很大分歧:我的想法是去北京,一来女儿即将上中学了,领着她去开开眼界、见见世面。二来有个《北京故宫珍藏中国历代书画展》对我来讲很有吸引力;妻却极力反对,理由是北京我已经去过一次,她想去大连看海。争执不下之际,妈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意见,“我们先去沈阳吧,然后去北京,返程时去秦皇岛,在北戴河、山海关一带也能看到大海。”这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解决了我和妻多日争执的话题,于是我们全家有了沈阳之行。

       其实妈的心思我这当儿子的心里最清楚,旅游与否对她来讲真的是无所谓,去沈阳无非就是去看三姨。在妈心里,最牵肠挂肚、最有分量的人,三姨应该算是一个。应该说,三姨的命运多舛,幼时体弱多病,差点没了小命,婚后没有生育,中年离异,人生很多不幸的事都让这个可怜的女人赶上了。

       去年夏天,已成家工作在沈阳的小妹(四姨的女儿,几岁时过继给三姨的)一遍又一遍地打电话,把三姨催到了沈阳。临别那天中午,三姨在我家吃的中午饭。吃完饭上班的时候,三姨一直送我到大门外,我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大步流星地连头都没回就走了。因为我知道,只要我这个大外甥稍稍有点依依不舍的表情,三姨都会掉泪的。小时候,三姨对我一直是关爱有加,即使是抱养了四姨家的小妹后也是如此。记忆中印象最深的事是儿时姥姥家过年杀年猪找我吃饭,三姨、四姨俩人轮番背着我走了十多里地去吃猪肉,那时家里生活条件很艰苦,一年见不到几次肉星儿的我因为贪吃,撑得三姨抱着我活动了半宿,成了大家多年的笑料。分别快一年了,三姨在沈阳生活如何,和小妹、妹夫相处的如何,一直是我和妈牵挂的话题。

       在夕阳的余晖里,我们全家六口登上了去沈阳的列车。女儿和儿子第一次出远门,显得很兴奋,但毕竟年龄尚小,十点多钟也就睡了。我和妈却没有睡意,东一句西一句随意的聊着。临行前,妈对我讲,事先别给你三姨打电话,要不然这几天她会睡不着觉的。上车以后,我给小妹发了个短信,告知我们全家去沈阳的事。短信刚发过去,小妹的电话就打过来了,询问了我们做的车次、到达沈阳的时间等等。在夜间坐车的十多个小时里,我先后在不同时间收到小妹的六个短信:有问车上热不热的,有问到哪站的,有告诉到沈阳站去她家公交车次的,最后一个是快到沈阳站时提醒我们别坐过站的。真应了妈那句话,这娘俩可能是一夜未睡!看到这么多的短信,我感到小妹长大了,不是原来那个任性的小姑娘了。一路上,这六个充满亲情的短信也让我失眠了,几乎一夜未睡。

       最早知道沈阳,还是李玲玉那首《沈阳啊沈阳我的故乡》。坐在通往三姨家的首班公交车上,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但见道路平整宽阔,建筑疏朗有致,街道整洁有序,绿树成荫,芳草满园,鲜花竞放,晨练游人如织。完全没有我所想象的老工业城市的陈旧气息和零乱景象,北方重镇名不虚传,一路所见沈阳给我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

       公交车缓缓地停在三姨家楼下,下车以后我就有个直觉,假如有人向我们跑来,不用猜那就是三姨了。果然,我们六个人刚下车,就看到一个穿工作服的人向我们跑来,没错,正是三姨,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心理感应吧。三姨搬到沈阳以后,小妹给闲不住的她找了一份比较清闲的活,就是打扫停在她家楼下公交车的卫生,每天四小时的活,每月四五百元钱。说来也巧,当日正好赶上三姨发当月的工资,领着工资的三姨乐呵呵地向我们挥动着手中四五张百元的钞票,一个劲地说,这两天一定都把它花掉……

       接风的早餐是非常丰盛的,一搭眼就知道没两三个小时根本弄不出来,可见做饭的人起得多早。知道我好喝点好酒,三姨特地在她家附近的超市买了瓶杜康。面对着满桌佳肴,喝着每月四五百元钱的三姨给我买的杜康酒,我心里一直感慨不已。

        在沈阳的三天里,我们游览了南湖公园、沈阳故宫、张氏帅府、中街,小妹也特意向公司请了两天假,全程陪同我们。在饱览沈阳景色的同时,一张张笑脸也被我们一一定格在相机里。

       临行前的晚上,我和小妹聊了大半宿。印象最深的是小妹说的那句话“大哥你别看我的房子面积小,但买这套楼,我一没贷款,二没朝家里人张嘴,二十多万全是我和晓辉(小妹的爱人)这几年打拼挣的。你放心,我妈为我付出了那么多,我一定让她老晚年幸福,不会让大家失望的!……”

       沈阳之行,我和妈都解开了心中的困惑。坐在通往北京的列车上,我不再牵挂,是看到了三姨乐观的心境,还是看到小妹已长大成人能肩负起家庭的责任,或许二者兼而有之吧。

                                                                                                                                              乔增童于2009年7月30日
发表于 2011-10-13 21:43:35 | 显示全部楼层
亲情是人类崇高的感情 她比爱情更理性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3 23:3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龙江布衣 于 2011-10-13 21:19 发表
[quote]原帖由 曹向春 于 2011-10-13 12:55 发表
短短半天时间,这篇文章我读了三四遍。之所以对我有这么大的吸引力,一是曹老师的文字,二是我也有一个历尽坎坷的三姨 ...

谢谢乔先生知我!
发表于 2011-10-14 10:4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动
发表于 2011-10-14 11:33:17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了曹老师的文章,中国人卑劣的性格淋漓尽致。曹老师的文章语言平实,如拉家常,但就是这土了吧唧的语言,才最真实的反应了河南人最真实的生活。
发表于 2011-10-14 12:4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4 15:3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红豆馆主 于 2011-10-14 11:33 发表
读了曹老师的文章,中国人卑劣的性格淋漓尽致。曹老师的文章语言平实,如拉家常,但就是这土了吧唧的语言,才最真实的反应了河南人最真实的生活。

这篇文章里没有一句假话。文章批判了什么,揭露了什么,反映了什么,同情了什么,我们都应深思!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4 15:3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同学写的短评

文章看到了,读了好几遍。本想写点什么,但总写不出来,一是感到无从写起,二是感到就此再作评论,无疑是画蛇添足、狗尾续貂。你短信再次征求我的看法,我就多少说两句。不算正式评论,只是一点体会和感想。

   《三姨》最打动我的是对底层小人物命运和生存状态的刻画。文章中三姨与几个孩子的关系,让人愤怒,让人悲哀!特别是银行贷款、与大儿子同车这两个片段。没有刻意的描写和论述,但无论谁读了,无不感到人性的丑恶、人生的无奈、人情的冷漠。三姨的生活是那样的不幸,但也是大多数中国老百姓的真实生存状态。看了你的文章,我想起张元、贾樟柯的电影。这两位中国导演的片子如《过年回家》、《站台》、《小武》、《十七岁的单车》就刻画了底层小人物的悲欢。一些正统人士认为其对人性丑恶的揭示是在诋毁社会主义,于是在国内进行封杀。但这几部片子在国外却受到很大欢迎,并斩获各项大奖。这些片子你不妨到网上找找,好好看看。这些片子我每每看,就感到心情很沉重。你的《三姨》也一样,我看了笑不起来,心里只感到难受。一顶蚊帐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为出人头地,远赴他乡求学,为上学编造善意的谎言,黄毛当兵后村支书想沾光、三姨出逃后却再次嫁入寒门、心情好哼小曲,这些读了让人很心酸,也不由得让人想起“命运”这个很深奥的东西来。你的蚊帐也让我想起当年的高考。高考那年,我记得,平时吵吵闹闹的寝室一下子冷清下来,就剩下我、你还有董保安几个人吧,任由蚊子叮咬,那一夜我没睡好。第二天,第一门是语文,我头脑发昏,好多题都做错了,只考了71分,没有及格。其实,一出考场脑子就清醒了,当即就知道错了。有一年,我们单位派人整理档案,当年的高考试卷我得以保存,语文现代文我全做错了,这让我很遗憾。其实,没睡好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云峰坐到我后面,他为了让我给他传些答案,考前请我吃了我生平从未吃过的煎包,并喝了啤酒。他请得实在,我吃得更实在,结果是享受不了,难消化,只感到脑子供血不足。当然,这是感觉。这些年,我有时想,如果高考时,像现在的学生一样到外面找地方睡,当晚休息好了,说不定可以多考个十分二十分呢。那又会是另一种命运吧?不过,也说不定,也许会像沙蒙一样,被调剂到师范学校,那今天又该是什么样子呢?你看看,我们的命运是多么脆弱,人生又是充满了多少变数啊!因此,我每每读到、看到《三姨》这样的文章,我就很感慨,心中充满了悲观,觉得自己完全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了,认为一个人的命就该是那样,不要抱怨,吃苦是应该的,让你享福也是应该的。要知足常乐,珍惜福缘,好好享,不要胡作非为。

《三姨》让人爱看,并不由自主地让人思考,想些人生、人性的东西。内容当然是第一位的,文章写得真实、充满了情感。前天,看贾平凹在北大关于散文的演讲。他其中提到,要写好散文,最最重要的是要有真情,你的文章印证了他的话。此外,我还比较满意的是,《三姨》就像是你在说话,通篇是口语,很少修辞但又很有文采,只是这文采不是表面的,是让人慢慢感受到的。话说得也很随意,娓娓道来,没有刻意用章法,一切都那么自然,让人感到很顺。话说得也很精炼,比如,有一年,三姨盖房没钱,去银行贷款,正好碰见老三,三姨在这头办手续,她在那头存款,连一声“借给你”也没说。就这几十个字,让人可以思考很多东西。叶圣陶好像说过,为文的最高境界,就是用很通俗的话把事物说明白,道理说透。孔子也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三姨》在这方面做的很好。

     我本来是想改天当面跟你谈谈《三姨》的。我总觉得,对好文章是不宜用文字评论的,除非这个人水平很高。可你的短信又来了,让我谈谈看法,你的心情我很理解,谁写了篇好东西,都想让朋友分享分享,谈谈看法,这就像做饭一样。接到短信后,我用手机写了一些,但感到慢,就趁空闲时间,不成章法地写了这么一通,完全是想到哪写到哪。写完一看,不像是评论,只是对你的文章解读了,这才是不应该的。

     这是一篇有思想的好文章。小人物,大人生。它让人心情沉重,心灵净化,心性向善,心境平宁。三姨过的那么苦,却那么知足,我们还有什么不知足、不珍惜呢?

                                                                     耀强

                                                              2011 年 10 月  9日

[ 本帖最后由 曹向春 于 2011-10-14 15:42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4-25 19:53 , Processed in 0.348381 second(s), 14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