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227|回复: 43

《王乃勇专访》——“在不断的否定中完善自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14 19:51: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在不断的否定中完善自我”——王乃勇专访

                                                                                    采访人:谷国伟(青少年书法杂志社编辑)


王乃勇,1969年3月生,河南省新乡县人。199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专业,2006年结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法硕士研究生班。系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兼职书法讲师,国家二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协理事,河南省书协行书委员会副主任,新乡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创作委员会主任。
  



    谷国伟(以下简称谷):首先祝贺你在“九届国展”中获奖,这已经不是你第一次在“国”字号展览中获奖了,你这次获奖和你以前在国展中获奖感受有什么不同?

  王乃勇(以下简称王):说到获奖,它对于从事书法创作的人来说,可谓是梦寐以求的。因为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嘛。
  要说我获奖的感受,首先是感觉很幸运。“八届国展”时投稿总数近4万件,“九届国展”投稿总数近6万件,我都能够进入获奖圈,已经很不容易,所以我要感谢评委老师对我的信任和栽培。其次,“九届国展”的整体创作水平很高,大家都在进步,都在努力寻找自己创作的支撑点,尽可能地把自己的创作理念在作品中体现出来,使自己的作品流露出符合时代或某时期审美观念的要求,这在大展中也得到印证。其三,虽说我获了奖,但还是应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同道们(包括其他获奖作者和入展作者)的长处,按照评委老师对“九届国展”获奖作品提出的改进建议,更深层、更全面地完善自己的创作,加强临创结合,使自己的创作水平尽可能地稳定,并力图在一定时期内有一点点进步和突破,不辜负老师和同道们的信任。
  


[ 本帖最后由 高昂 于 2008-4-14 19:55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4-14 19:54:47 | 显示全部楼层
   谷: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许多作者获奖以后,在继续深化获奖作品风格进行创作时,往往显得很保守,甚至不敢越雷池半步,导致以后创作道路越来越窄,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王:对待这个问题,我有所思考,但不是太深刻。一是有些作者可能是取法上的问题,本身可能取法面就很窄,发展的空间小,才会出现你说的问题;也可能是本人思想意识上的问题,创作求变的意识淡薄了,想维持自己目前的面目。二是古人讲的“取法乎上”的问题,从书法史的角度看,有的书体发展很完备,有的书体还可能存在发展和发挥的空间,这就给我们提出了很客观的问题。如何发挥和有所突破,顺向或逆向,保守和突破,保持原来的风貌和破坏性创作,力图展示自己的创作意图很大程度都取决于个人的认识。三是从行草书的发展来看,自魏晋以来,各代大家都对“二王”书法有所突破和发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强调个性的发挥、情感的宣泄。从反面来看,不少人对技法的问题都有所忽视,从而造成了个性的张扬及个人意识的增强。打个比方说,“二王”行草书法是源头,各代大家就是支流。从哲学角度辩证地看,任何事物到极点就是缺点开始的前期,古人强调个性的张扬,我们去学习和再发挥的时候,“法”和“度”的问题就很难把握。所以说,创作上“取法乎上”是很重要的,自己的创作面尽可能要宽些。

[ 本帖最后由 高昂 于 2008-4-14 19:56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4-14 19:57:28 | 显示全部楼层
   谷:“取法乎上”,面临的发展空间就可能会大很大。关注你的人都知道,你的行草最早主要取法张瑞图等明清诸家,后来你又转学“二王”,其中的缘由是否也是因为个人创作空间和发展问题?

      王:我个人的创作及转变是这样的,“八届国展”之前,我写了很多年的张瑞图,在此期间,我对晚明的黄道周、倪元璐、王铎,甚至包括宋代的米芾、黄庭坚等人也临习过,旨在丰富自己作品的内容和信息。“八届国展”之后,我开始思考自己存在的一些问题,正如上面所说的“取法乎上”的问题,也是想更加丰富作品的信息含量和着力于格调上的再提高,这是个人的主观认识。只有思想上改变了,行动上才会有所改变。于是,我开始试着摸索“二王”书法,思考“二王”与张瑞图笔法的结合,试图能够改变自己的面貌,实际上这也是一个很冒险的改变,这是我后来才知道的,刚开始的时候并没意识到这个问题。当时我有种牵强结合的感觉,从技法、字体结构、整篇气息的把握上营造自己的作品,并且使之能够有所改变和突破,这期间有一两年的苦恼。张瑞图和“二王”书法,特别是大王书法,在自己内心始终在打架,此消彼长,很难抉择,不过,最终还是取决于个人的主观意识,关键是看如何结合。
 楼主| 发表于 2008-4-14 19:59:10 | 显示全部楼层
    谷:从张瑞图到“二王”,或者单纯地说是大王,对你而言可能只是一个过程。阅历、审美等外界因素的影响,或者丰富自己的艺术语言主观努力,都会使一个艺术家的艺术道路不断发生转移,对于你的艺术道路,你是如何设计的?

  王:以前对自己的艺术道路没有什么明显的设计,今后,也是摸索着前进,不会有什么死框框来限制自己。现在是信息时代,各方面好的信息都可能对自己产生一点点的影响,但不至于影响自己的发展思路,以前写过唐楷、北碑、墓志、造像、甲骨、行草书等,近几年主要是进行行草书的临习和创作,也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绩,这些只是我学习书法的过程。不敢说自己的艺术道路如何设计,只能说是一个短期打算,有时间多临习北碑和汉碑,使自己的书体更加丰富,其中包括甲骨和篆书,从而也达到丰富和提高行草书线条质量的目的吧。
  

[ 本帖最后由 高昂 于 2008-4-14 20:09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4-14 20:01:25 | 显示全部楼层
   谷:你刚刚提到你曾写过唐楷、北碑、墓志、造像、甲骨、行草书等,在对经典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你更注重对哪些方面的把握?

  王:对于经典的临习和汲取,因人而异。我在对张瑞图的学习中掌握其大翻大折的狠辣用笔,取其厚重;在对“二王”的学习中,我更注重其技法的灵动变化和细节的精到,同时取其韵致,使之尽可能融入自己的创作;学习甲骨,先在原型的基础上追求墨色变化,力显占卜者刻制甲骨前的书写状态。后来,我试着加入行草笔法,变化其结体的开合,同时追求行草书创作时的墨法变化。对于楷书创作,我现在还只是一个想法,还未付诸实际。因为以前写过唐楷,后来写北碑,我想将唐楷和北碑进行结合,至于能否结合,还有待尝试。
  诸如此类临创,每个人都有独到理解,刚刚所谈的也是我主观上的一点认识,有待时间上的印证。
 楼主| 发表于 2008-4-14 20:02:44 | 显示全部楼层
   谷:我们都很清楚,临帖是为创作服务的。许多作者临、创脱节,在临帖和创作之间,你是如何把握两者之间关系的?  

      王:临、创脱节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学习书法的人,或多或少都可能会遇到。同临一个人的帖,或同临一个碑,在创作时,有可能借鉴时人成功的东西,如字形、笔法等,也有可能是共同运用了古人的艺术符号而造成了跟风现象或者相同之处。实际上,这都是暂时的,不过是过河中的一块石头,聪明的书家只是借助或借鉴方法,不会陷入太深,力图在一个时期内走出自己的路,想办法上岸。相反,则会随着他人亦步迹趋。说这些虽说离题有些远,但也是临、创脱节的重要现象。据我的经验和想法,但也可能不是唯一的,不妨试试:深入古人法帖,掌握用笔方法、结体特征、通篇谋局,用最简单方法就是照搬古人,实际在照搬地过程中就是创作了。悟性更高的还可以借鉴古人不同时期的学习历程,也可以参照古人同时期他人的作品,如此纵横学习和吸取,更加丰富自己,力图寻找自己的面貌,保证临、创的结合。
 楼主| 发表于 2008-4-14 20:04:10 | 显示全部楼层
   谷:你从事书法创作也有不少年头了,在这期间,你写字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有没有什么独到的经验和方法?     

  王:谈到写字最大的收获,那当是:心慰。书法使我心悦,也使我心慰,别无他求,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能够与古人相伴,适时挥毫濡墨,写张自己满意的作品,燃烟品茗,无不惬意。
  至于学习书法的经验和方法,我也谈不上,因人不同,只能从自己的学习过程略述:以我学习张瑞图又转学“二王”说起,前面已经说过,两家的融合和取舍是关键问题,首先从张瑞图的书法上寻找与“二王”的契合处,很多书法理论家认为张瑞图是从王羲之书法出来的,为了证明这个说法,我从张瑞图的楷书、行书、草书,还有很多的行草间有的作品中寻找信息。(因为很少也可以说是几乎找不到张瑞图临帖遗作,)通过对字形和用笔方法上的比较,以王羲之《十七帖》中的结字,用张瑞图的用笔,便很容易写出张瑞图的风貌,章草上更是如此。由此,我又将相同的字进行比较,也有同感。由此,我开始在《十七帖》中寻找信息和感觉,况且,《十七帖》是王羲之章草与今草转型间的作品,带有很浓的古草笔意与字形结体,张瑞图又是章草高手,其作品可以证明。如此一来,我更加坚定了实施从张瑞图转向王羲之这个冒险的行动的决心。所以说,将一个书法家放在时间和空间的横向与纵向的坐标内,探求发展轨迹,寻求古人与自己的契合点,完善自我的创作,促使自己进步。这当是我的一点个人见解吧!
 楼主| 发表于 2008-4-14 20:05:17 | 显示全部楼层
   谷: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和对书法的认识,您认为怎样才能写好字?  

      王:除却因人而异外,我个人认为共性的问题是:首先是要认真并且持之以恒地临习古人,与古为徒,与古人“交流沟通”,获取信息,支持创作。其次,要有清醒的认识,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能够辩证地吸取经验和否定自我,在否定之中求得肯定下来的东西,不断丰富自己的创作。再次,多听、多看、多交流、多用心。多听取同行及老师们的意见和教诲,多看展览,尤其是古代真迹或高仿作品展;多与同行交流,古人讲得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用心,临、创中,用心读帖,理解古人,用心把握创作中的法与度,取法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和之美,创造出适合时代精神的美,我认为如此应该能写出相对好一点的作品。
 楼主| 发表于 2008-4-14 20:07:05 | 显示全部楼层
   谷:除了书法之外,您还有什么爱好?从这些爱好中您获取了哪些对书法有用的东西?  

      王:除了书法之外,我没有太多的爱好。平时就是读些好书,古人讲“书中自有颜如玉”,我的体会是“开卷有益”,不论是古法帖,还是古今书籍,认真、仔细品味,其中都会传达给你种种信息,有用的、无用的看自己如何取舍,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自己的胸襟。我曾在《以心写形,随形赋意》一篇创作自叙中将自己的一些想法戏谓之“心法”,那是说书法在临、创中要讲究心态和心境,帮助自己认识书法创作和理解书法创作,情境由心造,万物由心造。前不久,看了辜鸿铭的一篇《中国人的精神》,此文详细分析了中国人的精神、特征、信仰,涉及了中国的儒学、语言、文明、宗教以及中西方的对比等等,他是这样说的:“中国人最美妙的特征是:它既有着成年人的智慧,又能够过着孩子般的生活  一种心灵的生活。”虽说于书法无直接的作用,但间接指明我们心灵上的问题,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明白了中国人内在的东西,从而影响我们的行为。再者就是与朋友闲侃,我不善言谈,但喜欢听,尽管记不住,还是一种放松。因为我在企业里工作,因工作需要,朋友圈多,接触面多,有企业的、政界的,文化界的、书法圈的就更多了,他们的思维和做事方法从中可以借鉴。
 楼主| 发表于 2008-4-14 20: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谷:您对好作品的要求是什么?

  王: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一件作品反映出来的信息和内容,都有它的适应人群,这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现象。而于一件好作品,从我每次投展览的角度来讲,首先应该是技法层面的问题,字法、笔法、墨法、章法以及一些装饰类的做法都在内。其次,是思想意识层面的问题,在作品中如何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思想认识,也就是说作品气息的流露,这是书家阶段性的问题,其决定于作者审美意识的高下,人格魅力、创作能力的高低等综合能力,因情况不同,表现就不同,即使一个书家,不同时期,也有不同认识和表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4-16 18:52 , Processed in 1.713754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