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659|回复: 11

乱弹五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11 08: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俺就这样成了“过街老鼠”

杨卫列


  俗话说:人要倒霉,喝凉水都塞牙。这不,仅仅因为书法抄袭,才几天工夫,俺便由一个“没事偷着乐”的幸运儿变成了一条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前段时间,某个全国性展览正在紧锣密鼓的征稿中。作为一个书法爱好者,同时也是这个展览的工作人员,俺真可谓占尽了地利与人和。面对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俺岂能甘心白白地错过?不过,俺也明白,机会虽然摆在面前,但想要真正地抓住它,又谈何容易?于是,俺便想起了很多人惯用的、且为人所不齿的歪招——抄袭,俺不顾羞耻地抄袭了某个书法家的某件投稿作品。也许是因为俺是这个展览的工作人员的缘故,也许是因为俺的抄袭水平确实还不错的缘故,甚或也许是因为评委们缺乏眼力或集体走眼的缘故,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俺的这件抄袭之作居然连闯三关,顺利入展了。
  作品入展,俺自然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因为,这意味着俺朝书协的大门迈进了一步,俺感谢命运之神对俺的垂青。也许是太忘乎所以了吧,鬼使神差地,俺竟然洋洋得意地轻点鼠标,将俺的抄袭之作上传到俺的博客上。但让俺做梦也没想到的是,俺的一个小小的动作居然改变了一切:一夜之间,风云突变,俺成了网络上一条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现在想来,俺成为一条“过街老鼠”纯属咎由自取。
  谁让俺在兴奋中失智呢!作品上传到博客,这绝对是一个天大的错误,也是一个极其低级的错误,它是导致俺成为“过街老鼠”的最根本原因。俺真后悔死了。俺怎么就忘记了人们耳熟能详的“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的古训了呢?一件破抄袭之作怎么能在博客上显摆呢?有什么好显摆的呢?又能显摆什么呢?又有什么脸可显摆呢?假若没有这一失智行为,俺的抄袭之作就很难被人发现是抄袭;即便被人发现是抄袭,那至少也该是在作品集出版之后的事了。到那时,就算有人举报,黄花菜也已凉了多时了。
  谁让俺居然忘记了自己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展览的工作人员呢!说实在的,对俺的这个身份,俺现在是爱恨交加。俺爱它,是因为它让俺占尽了地利与人和;俺爱它,是因为它让俺品尝到了短暂的成功的喜悦。没有它,俺不可能有机会抄袭投稿者的作品;不抄袭投稿者的作品,俺未必就能如此幸运的入展。但,俺又无法不恨他。因为,正是这个身份,俺才备受他人关注;因为备受他人关注,俺入展的抄袭之作才会被人发现;因为抄袭之作被人发现,才掀起了网络上的惊天巨浪;因为网络上掀起的惊天巨浪,俺才终成“过街老鼠”。正所谓“成也在兹,败也在兹”!
  谁让俺在一个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受到了一个不该关注俺的人的关注呢!如果没有这个人的关注,即便俺将抄袭之作上传到了博客,即便俺上传到博客上的抄袭之作被很多很多的人关注,那又有什么呢!退一步说,如果这个不该关注我的人不是在获奖、入展人员公示期间关注俺;如果他关注的不是俺的博客,而是其他;如果他与俺抄袭的那个书法家根本不是好朋友;如果他与俺抄袭的那个书法家虽是好朋友,但根本就没看过他的投稿之作;那么,这一切也就可能不会发生。即便发生,至少也不会如此迅疾地发生。但偏偏这一切都只是假设,您说俺又如何能逃脱得了这“过街老鼠”的厄运呢?
  唉,不说了。现在,等待俺的只有三条路,一是被动的接受书协规则的严厉惩罚,一是抱着侥幸的心里企图逃脱书协的惩罚,一是主动的承认错误,求得书协和书坛的宽恕!何去何从,真的难为死俺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6-11 08:25:3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书如掘井

杨卫列


  学书如掘井。
  首先,掘井要找准位置。这是掘井成功的前提。找准位置有个最基本的要求,即要寻找到水源,寻找到充沛的水源、水质良好的水源。这就要求我们在掘井前要仔细的考察、勘探,哪儿有水源,哪儿没有水源;哪儿水源充沛,哪儿水源有限;哪儿水质低劣,哪儿水质良好。所有这一切,你都要了然于心,而且不能有丝毫差错。否则,没有水源,即便是掘井九仞,也不过是徒劳无功;水源不充沛,即便勉强成井,也无法久远;水质不良,掘井非但无益,反而有害。学书亦如此。我们首先得选准字帖,选准含金量丰富的字帖,选准适合自己心性的字帖。这就要求我们在选帖时要仔细地辨析、斟酌,能区别出什么字帖优,什么字帖劣;什么字帖含金量高,什么字帖含金量低;什么字帖适合自己的心性,什么字帖不适合自己的心性。只有选准字帖,成功才有可能。否则,字帖低劣,不仅不能使你进步,反而会让你从一开始便染上恶习,终生难改;含金量太低,会无法满足你的学习需求,不能使你的书写技能得到全方位的训练;不合心性,会让你难于上手,费时费力,事半功倍,甚至是劳而无功。
  其次,掘井要心无旁骛,不能三心二意。这是掘井成功的基本保障。找准了位置,心无旁骛,尽心尽力,迟早都能掘出一口水井。如果三心二意,这儿一掀,哪儿一锹,失败也就在所难免。学书亦如此。选准了一本字帖,就要心无旁骛,持抱不放,久而久之,即便没有大成,也必有小就。倘若今天习这帖,明天习那帖,看似临习了很多,其实难免浅尝辄止。这样不仅浪费了时间,浪费了精力,收获亦会寥寥。古人云:“精于一则尽善,遍用智则无成。”又云:“多好竟无成,不精安用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然,如果我们对某一字帖的学习已经达到了相当精深的程度,自然也不妨换习其它法帖。这也正如掘井一样,当我们成功的掘出了一口水井之后,如果有必要,我们自然也可以继续再掘第二口、第三口,乃至第N口。
  再次,掘井要坚持不懈,往纵深处开拓。找准位置只是掘井成功的前提;心无旁骛,只是掘井成功的基本保障;但能否掘出一口优质水井,还要看我们在掘井的过程中能否坚持不懈,能否敢于向纵深处开拓。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方能成功在望;有始无终,半途而废,只会功亏一篑。往纵深处开拓,才能找到优质水源。不能深入,即有水也难免劣质。坚持不懈,向纵深出开拓,方能井深源远。而井深,井水方能远离地表径流,自然难受污染;源远,井水经过层层渗透过滤,自然清洌洁净。这样的井水,方能有益于人体健康。学书亦如此。因为,经典的法帖往往都是经过历史的大浪淘沙之后才得以传承下来的,它本身就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营养宝库。临习时半途而废,浅尝辄止,也许能侥幸得到一丝收获;但要想得到优质的营养,则无异于天方夜谭!只有坚持不懈,往纵深处开拓,才能入之愈深;入之愈深,收获方能愈来愈丰。
 楼主| 发表于 2012-6-11 08:25:46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身份与书法水平


杨卫列


   众所周知,书法身份与书法水平的关系,概括起来无外乎以下三种:一是书法身份与书法水平相当,名实相符;二是书法身份高于书法水平,名不副实,三是书法身份低于书法水平,实胜于名。
  不过,在当代书坛,关于书法身份与书法水平之间的关系,却存在着一种极不正常的看法,即将书法身份等同于书法水平。比如,一些书法评论工作者在评论书法作品时,不是先看书法作品,而是先看作者的书法身份。身份高者,其评论时就极力吹捧;身份低者,其评论时就横挑鼻子竖挑眼。一些收藏家在收藏书法作品时,也是如此。身份高者,其作品他便高价收藏;身份低者,其作品他便不屑一顾。更有甚者,某省的书法家协会还曾为不同书法身份的人制定了一个“润格表”;在这份“润格表”中,身份高者润格高,身份低者润格低。这种把书法润格与书法身份按高低排列的做法,其实质也是把书法身份等同于书法水平了。
  那么,书法身份真的等同于书法水平吗?
  这显然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如果书法身份真的就等同于书法水平的话,那么,当代书坛书法水平最高者就非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莫属。不过,我敢断言,如果您把这顶桂冠加在张海主席的头上,张海主席也未必敢戴。如果书法身份真的就等同于书法水平的话,那就意味着书法水平的高低会随着书法作者身份的变化而变化,这显然也是无稽之谈。因为,书法水平的高低变化取决了书法作者先天禀赋的高低、后天努力的大小、书法临习的方法得当与否等诸多因素,而书法身份是不在其中的。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将书法身份等同于书法水平呢?愚以为,原因有以下两种:
  一是缺乏书法欣赏能力。书法欣赏能力是一种能力,而能力是需要培养的。书法欣赏能力的培养,一是要欣赏着必须具备一定程度的创作实践能力,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否则,终难免隔靴搔痒。二是要欣赏着必须广泛的阅读经典法帖,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否则,终难免妍媸不辨。三是要欣赏着懂得书法欣赏的相关方法和技巧,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否则,终难免为“门外汉”。由此可见,书法欣赏能力的培养并非易事。但一个人不具备这种能力时,那么,以书法身份的高低来替代对书法本身水平高低的评判也就成了其必然的选择了。
  二是对书法身份的盲目认同。有些人总是这样固执地认为,既然人家获得了这样的书法身份,想必一定会有与之相应的书法水平。其实,书法身份的获得,虽不能说与书法水平毫无关联,但这种关联程度到底有多大却又是不能肆意夸张的。因为,在当今的市场经济社会,影响书法身份高低的因素是多样的,复杂的,比如权力、金钱、人缘、圈子、师承、运气、炒作,如此等等。当一个人因为权力、金钱、人缘、圈子、师承、运气、炒作等单一因素或诸多因素获得相应的书法身份时,这种书法身份与其书法水平有何关系?这种书法身份又岂能与其书法水平等同?
 楼主| 发表于 2012-6-11 08:26: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岚清同志退休学艺的启示

杨卫列


  2012年3月17日,李岚清同志篆刻书法素描艺术展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开幕。在开幕式上,李老向观众深情讲述了自己退休后的艺术生活,介绍了自己退休后从事篆刻、书法、素描和音乐艺术研究、创作的感悟与体会。李老的艺术人生对书画爱好者,尤其是老年书画爱好者不无启示意义。
  启示之一:学艺不分早晚。一般地,人们总是这样认为,学艺应趁早,最好还要有童子功。其实,并非所有的艺术学习都必须如此。比如,书法、篆刻。老年人退休后从艺,从时间上看似乎晚了点,但老年人也自有其优势,一是空余时间多,便于集中精力学习。二是经历的多,洞察力、理解力强,能更好更快的掌握艺术技巧。李岚清同志的从艺经历就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李岚清同志是在退休后1年才拿起篆刻刀的,那一年他已是71岁的老人,但就是这样一位退休老人,经过近10年不断的勤奋学习,俨然已成长为一名篆刻家,其篆刻艺术成就备受专家称赞。名家吴冠东先生是这样评述李岚清同志的篆刻的:其“创作状态是专注的、投入的,不被门户所左右,不被派系所牵制,方寸中刻写着他的崇高追求和文化修养,从制印的手法上融百家之长,印风高雅,法度严谨,刻写着人的精神状态,精神追求——‘精、气、神’的传导”。而书画家李毅峰则更是赞赏有加,直言李岚清同志的篆刻“有情、有理、有趣”,有“书卷气”,入“大化之境”。由此可见,学艺无早晚。
  启示之二:兴趣是前提,善学是关键,痴迷是保障。李岚清同志之所以在篆刻艺术上取得不俗的成就,其一是有浓烈的兴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之重要。李老在谈到自己的“篆刻缘”时也同样强调了兴趣的重要性。他说,幼年时,由于对对家附近的刻字店很感兴趣,于是自己就用破石头、修脚刀学着刻。正是源于对篆刻的浓厚兴趣,退休后的李老才给自己的余生作了一个规划,重拾童年旧趣学习篆刻。其二是善学。李岚清同志无疑是善学的。其在“篆刻心得十条”曾这样讲过:“篆刻在师法秦汉的同时,要多研究清代印谱,因为清代在篆刻艺术上有重大发现和突破”。其在给老年朋友的建议时又说:“现在条件很好,要学什么都有大量的文献和工具书。”言下之意不言而喻。其三是痴迷。高尔基说:“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李岚清对印章的痴迷也大抵如此。据其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老人家搞篆刻几近废寝忘食,“灵感一来,就开始伏案创作,常常是饭也顾不得吃,觉也顾不上睡呢”。他甚至常常是边听《新闻联播》边练篆刻,手脑并用。正是由于对篆刻的痴迷,李老9年就刻了800多方印章。正是由于对篆刻的痴迷,李老的退休生活情趣盎然,其篆刻人生果实累累。
 楼主| 发表于 2012-6-11 08:26:25 | 显示全部楼层
从第四届“兰亭奖”征稿启事说起


杨卫列


  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征稿启事于2012年3月13日在中国书法家协会官方网站正式发布,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此届的征稿启事与往届相比颇有些不同,值得关注。
  一、关于“终身成就奖”
  迄今为止的四届“兰亭奖”均设有“终身成就奖”,但人数稍有不同。从数量上看,本届的获奖名额与第一届持平,相比第二、第三届则减半。愚以为“兰亭奖”“终身成就奖”在数量上的减少是好事,它有助于增加这一奖项的神圣性和权威性。毕竟,“兰亭奖”“终身成就奖”是一项极高的荣誉,其获奖者不仅需要得到当今书坛的一致认可,而且还要经得起书法史的检验。再说,其“年龄在75岁以上,曾经为中国书法事业做出突出贡献并在书法篆刻艺术创作及书学研究方面成就卓著的著名书法家”的极为严格的评审条件也决定了其获奖人数不可能太多。因为,如果数量过多,就难免会出现降低评审标准,以迎合获奖名额的现象。如此,“兰亭奖”“终身成就奖”的神圣性和权威性就会大打折扣。比如,第二届“兰亭奖”“终身成就奖”的一位获奖者就因为其学术成就和道德品行方面的问题受到了书坛的广泛质疑。因此,在我看来,为了更好地维护“兰亭奖”“终身成就奖”的神圣性和权威性,仅仅降低了获奖的具体名额还是不够的,还应效仿科技界(比如,2004年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就出现了空缺,而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也曾连续6年出现空缺),如果实在没有完全符合评审条件的人选,“兰亭奖”“终身成就奖”应宁缺毋滥。
  二、关于“艺术奖”和“佳作奖”
  佳作奖是本届“兰亭奖”新设立的一个奖项,从征稿启事的内容来看,佳作奖大抵相当于第一届中的创作奖,第二、三届中的艺术奖。倒是本届的艺术奖,虽沿用了第二、三届中的艺术奖的名称,但其设立的宗旨、评审的具体条件和要求则完全发生了变化,可以说是一个真正的、全新的奖项。因为征稿启事明言,“艺术奖的设立,旨在表彰在书法篆刻创作及学术研究上取得相当的成就,和具有广泛影响的著名书法家。评奖将依据作者近年来的书法篆刻创作以及书学研究等方面取得的业绩”。它有其具体的申报要求,即“由中国书协制定标准细则,由中国书协团体会员、中国书协篆、隶、楷、行、草、篆刻、刻字七个专业委员会根据标准细则推荐申报人,再由申报人提交申报材料。申报人需递交近期作品一件,实名填写申报登记表,并附近年来参展、获奖、发表论著、论文及举办个人展览等成果原件或文本、复印件”,然后由“评审委员会对申报人的各项业绩进行综合考察,最后根据评分的结果评出10名获奖作者”。此次“兰亭奖”艺术奖评审的变化,体现了中国书法家协会的良苦用心,它必将有助于调动“有广泛影响的著名书法家”的参与热情,有效的避免艺术奖形同于创作奖的现象发生,提高艺术奖的含金量和权威性,极大的避免这项国家级最高展览沦落为前几届近乎于新人展的尴尬境地,对树立中国书法国家级最高奖的形象和权威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关于“教育奖”和“编辑出版奖”
  在本届“兰亭奖”的征稿启事中,“教育奖”和“编辑出版奖”奇迹般的消失了,对此人们颇感意外。因为,书法教育和书法报刊的编辑出版是促进中国书法进一步向前发展不可或缺的两大重要板块。书法教育是培训书法师资、培养书法人才、促进书法理论研究和弘扬中国书法传统等的重要途径,而书法报刊的编辑出版则承担着发现书法人才,推介书法人才,探讨书法理论,促进书法批评等重要任务。在这两个领域,均有一大批忠于职守、辛勤耕耘、学识渊博的师者和编辑家,取消了“教育奖”和“编辑出版奖”在本届“兰亭奖”中的评选,无疑会让这两个领域中的成就突出者无法享有中国书法最高奖的殊荣,让这两个领域中的群体有备受冷落之感,这不免让人感到有些遗憾和困惑。而针对人们的困惑,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官方解释是这样的:根据前三届评审的情况和效果,中国书协认为教育奖与编辑出版奖在操作方式上尚需完善,为保证质量、提高学术性和权威性,决定另行评选这两个奖项。愚以为,这个解释看似振振有词,其实难以自圆其说。既然已经知道“教育奖与编辑出版奖在操作方式上尚需完善”,那进一步“完善”就是了,何必取消呢?再说啦,操作方式的“完善”可以脱离实际操作而得到“完善”?“另外,“为保证质量、提高学术性和权威性,决定另行评选这两个奖项”是什么意思?是说“这两个奖项”以后要脱离“兰亭奖”的评选而进行单独评选吗?
  四、关于“人选”和“入展”
  第四届“兰亭奖”征稿启事规定:本届“兰亭奖”将评出终身成就奖2人;艺术奖获奖作者10人;理论奖20人;佳作奖30件;入选作品200件左右。实际获奖、入选数量根据评选情况可适当调整。
  上面这段文字的表述还算清晰,但“入选”一词的使用容易造成误解。因为,在以往的中国书协主办的的其它征稿启事中,奖项的设置常常分为这样的几个等级:获奖(有时还分出个一、二、三等来)、获奖提名(有时没有)、入展和人选(有时没有)。而且,入展和入选的待遇明显不同:入展的作品会被装裱展出,入展作者会得到免费赠送的作品集,会得到相应的入展作品收藏费,非中国书协会员作者作品入展,即具备加入中国书协条件之一等;而入选呢,除了发布入选名单外,什么也没有。可以这样说,入选的待遇只是比落选稍好一点,与入展不可同日而语,它更像是对参与者的一种安慰。当然,通观第四届“兰亭奖”征稿启事,我们还不至于将启事中的“入选”误解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其它展览中的“入选”,因为启事中有关“佳作奖”的第7条中分明有这样的一些文字:“作品如获奖、入展则不再退回作品,未获奖、入展的由组委会将作品退回,不另收退稿费。”而在“作者待遇”项也说“入展作者每人3000元。全部获奖、入展作品及终身成就奖、理论奖获奖申报成果由兰亭书法艺术博物馆收藏,并向作者颁发收藏证书。”由此可见,启事中的“入选”其实就是“入展”。但不管怎么说,作为中国书法最高奖的征稿启事,同一内容的表述,时而使用“入选”,时而使用“入展”,既不规范,也易造成不必要的误解,这不能说不是一个瑕疵。
  当然,本届“兰亭奖”征稿启事值得关注的还有一些,比如取消了第二、三届“兰亭奖”中设立的“新人展”,增加了“刻字”的内容。在我看来,这些做法都有其合理性,考虑篇幅,就不一一展开了。
发表于 2012-6-11 10:33:0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6-11 11: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古雨 于 2012-6-11 10:33 发表

久不作文,谢古雨兄光临!
发表于 2012-6-21 21: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文笔!
学习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6-22 08:4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冷砚 于 2012-6-21 21:16 发表

这文笔!
学习了!

兄过奖了!
发表于 2012-7-22 23:0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4-25 21:55 , Processed in 0.433861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