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豪正室 发表于 2008-9-26 00:30:46

八里人 发表于 2008-9-26 00:51:44

命运对每个人不一定公平,但追求是永恒的,此贴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艺术的享受,更多的带给我们是对生命的阐释!

23号狠角色 发表于 2008-9-26 01:23:42

白老大我赞你一个


我今天才发现其实大家的血是热的
那我就鼓鼓劲再发一点,彻底感动大家一把吧


这样一位农村老大爷(令书坛多少人汗颜)

下面是我接触的一位农村老大爷,家境窘迫,一生清苦,却苦练书法四十载,日日笔耕不辍,终生与古诗文相伴,上千首名篇倒背如流。如此学识、如此毅力,又不徒名利,那些功利的所谓大家们,能达到境界者,又有几人?包括我这么个文学学士,都不及其千分之一!
一个农民,令多少人汗颜!!
反思吧,书坛!!!
丈沟子村的“老学究”
      
      10月14日凌晨4:30左右,随着鸡鸣之声,李玉柱穿衣起炕,走进自己那间简陋的书屋,洗漱之后,灯下提笔挥毫,便进入了书法之境。练到6点多钟,当老伴儿召唤的时候,他就必须停止了,因为早饭后,还得去收剩下的那三亩多苞米。
在铁岭县双井子乡农民的眼里,这个丈沟子村的老李是个“怪人”,像个“老学究”,而在文化人的口中,则称其为“奇人”,甚至视为“师者”。
这一切的称呼,都缘于62岁的老李对“国学”无以复加的痴迷,他苦练书法四十余载,几乎日日不断,用废毛笔2000多支,十余次在全国大赛中获奖,他喜爱古代文学,书不离身,论语离骚,唐诗宋词,古典名著,精读数百部,至今能背多少古诗文,自己也数不清,两千余篇足有吧,他的文学修养令人惊叹,闲聊中,名人名句已经成为其语言的一部分,眼下,自己做诗500多首。
论学识,李玉柱算得上是位“饱学之士”,但其实他仅仅是一个只有初中文化,每年靠10亩地大苞米,以2000多元微薄收入来维持生计的农民。他所坚持的这些,都只是建立在爱好之上的“以之为娱”,没有任何功利性。
谨遵传统求学养
“除了下地干活儿,就愿意看书、写字,烟不抽,酒不喝,麻将不沾,耍钱儿不干,一个种地的,不知道哪来的劲头儿!”李玉柱老伴儿对和她在一起生活了几十年的老头子干的事情支持但不完全理解。
似乎是天生如此,也没有人熏陶,但李玉柱自小就爱啃书,“那时家里穷,没钱买,就四处借书,到哪家串门儿都得翻翻。”
大人们都惊叹李玉柱的记忆力,一首唐诗看三五遍就能背个差不多,所以,每本借来的书,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印到他的脑子里,10多岁时,唐诗三百首已经滚瓜烂熟。
家里的窘境,初中毕业后,迫使李玉柱含泪离开了学校,“到现在,我还经常梦回课堂!”但对古文学的热情,他却丝毫未减,在生产队的时候,白天干活儿,晚上看书,通宵达旦是常有的事。
可能是一直“以古人为师”的原因吧,李玉柱从不用钢笔写字,相反对软笔书法有着浓厚的兴趣,“一个农村娃儿,再加上那个年代。没办法找名家指点,只能自己琢磨,可是‘文革’期间,字贴更难找,好不容易弄到一本《柳公权习字贴》,翻来覆去临摹。”李玉柱说不过这样也好,虽然不一定“得名人一贴,苦攻而成家”,但至少是“取法乎上”了。
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李玉柱终于逐渐可以接触到更多的书与贴了,就这样,在如饥似渴地吸取营养的基础上,他的文学修养与书法同时进步。虽然仅仅是乡里的“书法家”,但李玉柱的要求却很高,他认为脑子里没东西的人,再练也只能算“字匠”。
闷头儿练了几十年,但李玉柱一直觉着自己的作品上不了台面儿,1997年,在别人的鼓励下,李玉柱第一次壮着胆子参赛,把一幅字邮给了“‘希望杯’全国书法篆刻大赛”组委会,得了个优秀奖。
这些年,李玉柱没少投稿,从“王铎杯全国书画书评大赛”
金奖到今年的“周恩来诞辰一百零八周年全国书画名家大展”银奖,得奖能有十多次吧。不过,李玉柱有一个原则,收费的、让花钱买书的比赛绝不参加,他知道这些以“钱”为目的,以荣誉为诱饵的组委会,不可能是公平的。

清贫未辍艺文思
       到去年,李玉柱61岁了才刚刚住进砖瓦房,两间,五十多平方米吧。这也是实在没办法才盖的,原来那个1979年买来的草房早就不行了,真正的“东倒西歪屋”,再不扒就得自己塌掉,于是,他这才投入2万多元建了个新房,不过,也欠下了不少外债。
      李玉柱说自己这一辈子就是从苦日子过来的,老伴儿身体不好,日日不离药,干不了重活儿,苞米是家里唯一的收入来源,而这是个饿不死人但也富不了人的项目,一亩地能赚个二三百元就不错了。
       虽然满腹经文和日日挥毫没给李玉柱带来任何的名与利,但令人吃惊的是,清贫未能让他产生过一丝放弃的想法,正如他说写的那样,“莫羡他人阔,条件须自知。情趣能高雅,嗜好多智痴。”
      精神上的富有,并不为人所理解,乡亲们看他过的不好,经常会劝,“练那玩意儿干啥,有那功夫,都不如拣几筐粪来的实惠。”李玉柱知道这是左邻右舍的好心,也能理解,但钱不是他的追求,“这不是我故作高雅,而是只有读书写字才是我最快乐、最高兴的事情,离开这些,生不如死。”
      所以,李玉柱是寂寞的,他那博闻强记后渗透到骨子里的“文绉绉”,他不经意间脱口而出的“之乎者也”,难以让人接受,也无法与人交流,于是,他只能在自己的陋室中与古人神交。
   但手头儿拮据还是影响了他的爱好,他练字连9块钱一刀的毛边纸都舍不得买,更别提宣纸,就是几毛钱一斤的报纸也不敢多用,只能自制“水写纸”,先用墨在纸上写,无处下笔之后,再涂上厚厚的一层墨,用水写。这样,就能省去一大笔费用,一张“水写纸”能反复用两三年,墨钱也省了,只有在参赛或别人求字时,他才舍得用一次珍藏的“一得阁”和宣纸。不过,笔是如何也改变不了的,他一年用秃五六十支,没办法,只能批发小学生练字时用的,二三元钱一支的“大白云”。
      书呢?越来越贵,还是得借,他曾为别人赠他一本《历代散文选》而兴奋不已,每一本书到他手上都发挥出了最大的价值,因为李玉柱都要吃透方作罢,《红楼梦》许多人在读,但里面诗词悉数烙在脑子里的或许少之又少,可李玉柱这个农民就能!
      他唯一的奢侈品就是每年花八十多元钱,订了一份《书法报》,从这里,他能了解国内书法界的动向与各家之言,这样就不会成为一个“瞎子”,当然,他也会因为赵朴初、刘炳森、洪丕谟、启功、武中奇等一批书坛泰斗的相继去逝而悲痛不已,只能遥拜而泪下。
                                 

                               直至油干灯灭时
      虽然年逾六旬,但李玉贵的生活方式一直未变,早晨起来练字,农忙时白天下地干活儿,中午再练,晚上饭后读书。
      李玉柱对自己的字并不满意,他隔一段时间就会用毛边纸写一幅作品,之后挂到墙上“自我批评”,他始终称自己是“愚钝之人”,练了一辈子,也只能“入贴”,未到“出贴”之境界,他说这叫“眼高手低”。
“读不尽的书,写不完的字”李玉柱常说,二者都是永无止境的,没到手拿不动笔,眼看不见字之时,他就不会停下来,但到那时候,也会很痛苦。
   让李玉柱高兴的事情是,乡里出现了很多爱好书法的后生,还成立了一个农民书法协会,现在会员有40人,双井子乡成了铁岭市唯一的一个书法基地,他很愿意与这些年轻人交流,只要有活动,他就会放下家里所有的活计,骑上自行车,即使有12公里多的路也无所谓。
      后生们尊称李玉柱为“李老师”,喜欢听他讲书法。书法协会的会长叫付光伟,打算开个培训班,让李老讲课,对于这件事,他当然高兴,因为他最怕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下一代中出现“断层”。
“堪叹诗书进境迟,清贫未辍艺文思,谨遵传统求学养,直至油干灯灭时。”这其实是李玉柱老人总结人生的一首诗。
      一个农民,为何会舞文弄墨成痴,答案尽在诗中。



23号狠角色 发表于 2008-9-26 01:24:55

最后再发一些

23号狠角色 发表于 2008-9-26 01:29:31

为什么我的眼里长含着泪,因为他们是我们的同道。兔死狐悲唇寒齿亡啊!!!!

23号狠角色 发表于 2008-9-26 01:32:34

最后再发一个

[ 本帖最后由 23号狠角色 于 2008-9-26 01:39 编辑 ]

夜语风荷 发表于 2008-9-26 07:52:25

狠角色的软心肠!
为文中的主人公感动,也为23号兄弟的善良感动。

红豆馆主 发表于 2008-9-26 08:08:45

生命的价值再次得到体现,我等哪堪比之?

巧工司马 发表于 2008-9-26 08:14:34

震撼!!!佩服!!!尊敬!

当代书法论坛 发表于 2008-9-26 10:28:38

自强不息,彰显生命的意义!应该向他们学习!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贵阳街头艺丐的庞体字

艺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