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0-1-31 22:16:35

我读《论语》之六、之七

我读《论语》之六

文/飘
第一   学而
  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做人的规范
  孔子在这里提出了做人的行为规范:

  在家庭中,从两个方面做起,“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对父母要孝敬,这是第一位的。父母给予我们的生命,并且无怨无悔地把我们扶养成人,我们就应该以孝来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对于年长自己的平辈要尊敬,和睦相处。

  在社会上,要“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与他人相处,首先要言行谨慎,注意分寸,不要有不当之处。其次,要讲诚信,这样才有良好的社会关系。做到这点还不够,还要以仁爱之心去爱别人。同时,还要亲近贤德的人,使自己人格不断完善。

发表于 2010-1-31 22:21:29

我读《论语》之六

做比学更重要
  儒家所说的“学”包含两层含义:狭义的“学”是指学知识,即“学文”,广义的“学”是指现实的实践行为,重在学做人。儒家更强调做人,做人第一,学习第二,德行优于知识,行为高于语言。

  在儒家看来,学问的大小与知识的多少没有太大的关系,而与人的德行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一个品德高尚,即使不识字,也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即子夏所说的,“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不在于你学习了没有,而在于你做人是否做到了位。如果一个人满口仁义道德,却是男盗女娼,即使学富五车也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所以,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先做人,做人到位了,再去学知识。

[ 本帖最后由 飘 于 2010-1-31 22:25 编辑 ]

发表于 2010-1-31 22:24:05

我读《论语》之七

我读《论语》之七

文/飘
第一   学而
原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人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加强修养
  子夏认为人应该从四个方面加强修炼:

  第一方面,“贤贤易色”,亲近贤德的人,使自己有所改变。所谓近墨者黑,近朱者赤。通过向圣贤学习,不断提升自我,使自己的精神气质得以改变。向圣贤学习不只是学习知识,重要的是通过学习使自己有所改变。如果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却不能改变自己,学有何用?像梁元帝萧绎少小读书,藏书十四万卷,大敌临境还在读书,却无计迎敌,于江陵城破时亲自烧毁了所有的藏书,最后降敌。问及为何焚书,萧绎说:“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梁元帝自焚其藏,是认为读书无用,气愤之举。其实,梁元帝的失败岂是读书之过?读书无非二用,一是怡性,二是增智。但是,如果把书读死了,必然食古不化,变得迂腐。如果一定要说梁元帝的失败与读书有关,那就是读死书造成的。明清思想家王夫之一语中的:“帝之自取灭亡,非读书之故,而抑未尝非读书之故也。”对他来说,读那么多书又有何益?不但治不了国,连自己的身家性命都不保。

  学习包含两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学以致用,把学到的知识用到实践中,使之发挥学习的作用。第二种境界是学以改变自我,通过学习,提升自我,使自己从外在行为到内在世界都得到彻底的改变。过去常讲学习改变自己的思想,而今学习型社会更强调学习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学习了,不但要用到实践中去去,还使自己的行为更合理,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正如子夏所说,“贤贤”,然后“易色”,向贤德的人学习,“见贤思齐”,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贤人。

发表于 2010-1-31 22:25:04

我读《论语》之七

  第二方面,对父母尽孝要竭尽全力,量己之所能。因为一个人的能力是大小之别的,能力强的可以给父母带来丰富的物质生活,而能力差的自足都很难保,对父母如何尽孝?儒家强调只要竭尽全力,就是尽到孝心了,不一定非要给父母很多的物质享受。所谓“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在尽孝方面只能论心,不能勉其所难,做过分之事,像中国古代二十四中的为了父母而蒸子、埋子都是过分之举。为了让父母活命而残害儿子,让作父母的其能安心?其实,尽孝有时很简单,就像一首歌《常回家看看》中所唱的: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
  哪怕给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
  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
  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
  哪怕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
  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
  一辈子总操心只图个平平安安

  第三方面,当国家需要时甘心情愿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比家庭的要求更高,因为有大国才有小家,“破巢之下岂有完卵”?为了国家的利益,敢于献出生命,像诸葛亮一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第四方面,对朋友要诚信。诚信是人与人交往的基准点,要建立连续的、持久的人际关系,靠的就是诚信。只有诚信,人才愿意与你交往,从而彼此加强了解和信任,这又促使人们进一步交往,这就是靠“信”来维系。一旦有一次的失信,影响是浣深远的,以后人就不再相信你,并且对以前的认识产生动摇,就会影响到以后的交往,即使不断交,而交往民会心存芥蒂,虚于委蛇,已经没有了当初的实在。

[ 本帖最后由 飘 于 2010-1-31 22:34 编辑 ]

冰山雪莲 发表于 2010-1-31 23:31:57

好文。赞一个。

张立宇 发表于 2010-2-1 05:47:09

精彩时空 发表于 2010-2-1 20:57:15

可惜呀,当今社会教育理念---------知识优于德行;处世理念----------语言高于行为

发表于 2010-2-3 22:29:09

原帖由 冰山雪莲 于 2010-1-31 23:31 发表 http://www.ddsfw.cn/images/common/back.gif
好文。赞一个。
谢谢关注

发表于 2010-2-3 22:29:45

原帖由 张立宇 于 2010-2-1 05:47 发表 http://www.ddsfw.cn/images/common/back.gif

谢谢一如既往的关注

发表于 2010-2-3 22:31:10

原帖由 精彩时空 于 2010-2-1 20:57 发表 http://www.ddsfw.cn/images/common/back.gif
可惜呀,当今社会教育理念---------知识优于德行;处世理念----------语言高于行为
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我读《论语》之六、之七

艺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