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悦胜 发表于 2010-2-11 11:39:54

岁月的记忆

岁月的记忆





                                                                                     文/口    梅香草堂


  亲吻
  窗的眼睛
  抽离
  斑驳的灵魂
  朦胧中的醉意
是我拖行的墨迹
  
寂寥
  落于指尖
  回车键敲响
  惊醒
  沉睡的屏
  有些冷
我知道
  冷颤中
   是那一遍遍怀想
湮没的记忆
  
墨水生锈
  伤了
  洒泼一地
  胡言乱语
  风笑云移
  
如同一只
   葫芦上的蚂蚁
   慢慢地爬行    一片片叶子
   黯淡了我的天地
  
  年华
  如水
  流走
  痴痴地等待
   一截截烟蒂
   燃烧着岁月
那无语的沉寂

往事早已凝固
   捏不住手中
   这支苦涩的秃笔
   心中的凄凉
   宛如捡回的山石
   堆满了心地
   闲暇时摩挲
   将苦和乐砥砺
  
   品味着生命的痕迹
   心思慢慢地流淌
   屋漏痕
   锥画沙
   刻画出浅浅的纹理
   熏染着斑斓的记忆
  
   淡淡的情怀
   经历了风霜的侵蚀
   随着时光埋在了心底
  
   悠悠的情思
   已温润了一枚枚的藏石
   永远不再飘逝
  
   无休无已的往事呵
   直追忆到溶化的时刻
   陪伴你一起 走向沉寂
  
   唯一不变的
   还是
   儿时那痛苦又快乐的追忆

张悦胜 发表于 2010-2-11 12:21:25

【诗词赏析】
  
  宋.岳飞《满江红》  
  

怒发冲冠,
  
  凭栏处,
  
  潇潇雨歇。
  
  抬望眼,
  
  仰天长啸,
  
  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
  
  
  靖康耻,
  
  犹未雪。
  
  臣子恨,
  
  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
  
    

  岳飞的《满江红》,是一首气壮山河、名扬四海的爱国诗篇。据有关资料考证,约写于南宋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左右。全篇洋溢着炽烈、深沉的爱国情怀,其忠义愤发,足振懦顽的气势,曾鼓舞了无数志士慷慨赴敌,报国捐躯。
  
   岳飞“发愤河朔,起自相台,总发(二十岁)从军”(《五岳祠盟记》),先后历经百战,为保卫南宋半壁河山历险累累战功。据《宋史•岳飞传》载,在他三十岁时,宋高宗亲自“手书‘精忠报国’字,制旗以赐之”。靖康之耻,更使他热血沸腾,誓雪国耻,于是,他以凛凛正气,写下了这篇不朽的作品,抒发了他势欲凌云的壮志。
  
  词的上阕以“怒发冲冠”起句,托空兀起,一位愤怒至极,热血沸涌的大将肖貌兀立于读者眼前。这样的开笔,犹如爆竹, 响彻云空,有“黄河落天走东海”之势,一下子奠定了全篇的基调。以下,随手波折,随步换形,写出“凭栏处、潇潇雨歇”。写他登高凭栏,看到猛雨迅风,渐渐停息。这种静场的物象与其内心奔涌不已的愤怒之情形成强烈的反差而相互衬托,使其愤恨异族铁蹄践踏中原,当朝昏庸无能的震荡激越的感情更为强烈,更具有巨大的冲击力。感情的起伏跌宕,使他抬头远望,看到的是国土的沦丧,人民在金人残暴统治下的呻吟,于是他“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他再也不能按奈住自己奔腾涌动的情怀,“气吞胡虏”的忠愤之气,犹如开闸的大江,澎湃千里之外。“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这两句是充满豪情地回顾,也蕴含了对昏庸朝政的不满于愤恨。其时,岳飞大约三十岁左右,他半生戎马征战,十数年间于晋、豫、苏、湘等地,南北征战,抗击金兵,卫太原,救东京,克复建康,平定江淮,叱咤风云,战功卓著,朝野称誉。但是,岳飞面对中原版荡,朝中畏敌如虎,屈膝求和,偏安江南者大有人在,大片国土沦丧的现实,他视自己的赫赫战功,比起击退金兵,全其金瓦,就犹如尘土,微不足道,不足挂齿了,此可谓“铲除顽恶还车驾,不问登坛万户侯”(《题青泥市壁》)。此时此刻,岳飞情之所系,心所向往的不是区区功名,而是“何时请缨提劲旅,一鞭直渡清河洛”,(《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是“深入虏庭,缚贼主,蹀血马前,尽屠夷种,迎二圣复还京师,取故地再上版籍”(《宜兴张诸镇张氏璧题记》)。其抱负之远大,思想境界之崇高,于此可见。“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三句歇拍,是作者的自励,也是对自己和天下血性青年的告诫之语,语重心长,其情眷眷。山河破碎,失地未收,靖康之耻未雪,中原父老涂炭,壮志未酬,因之,应该珍重年华,力图报效,切不可“少时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到头来壮志未酬而空叹白头,遗恨千古。岳飞就是这样把自己的功名与国家的命运和中原父老的安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词的下阕,慷慨陈辞,直抒壮志,表述其光复山河,誓雪国耻、扫清胡虏的决心。靖康元年金人攻陷汴京,此年春,徽、钦二帝及后妃、王子、百官被掳,北宋亡国。岳飞面对这一奇耻大辱和政治惨变,无法忍受,难泯憾恨,于是,以“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来抒发自己与金人不共戴天的仇恨之情。把灭胡虏,收失地,还我河山,为国报仇雪耻,视为自己神圣的职责,决心为尽自己的职责而流血捐躯。于是,他要统帅全军将士,不畏艰险,“驾长车”,长驱猛进,“踏碎贺兰山石,扫清西海尘”(唐•姚嗣宗诗句),在贺兰山一带与敌人浴血奋战,直抵金人老巢黄龙府。史载:金人攻陷汴京后,屠杀人民,北宋大臣,徽、钦二帝及皇后、太子、诸亲王、妃嫔、官吏共千余人皆被掳去,“府库积蓄为之一空”,“杀戮生灵,劫掠财物,驱掳妇人,焚毁房舍产业”,任所欲为。如此暴虐,岳飞怎能不切齿痛恨,难怪他决心“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了,其愤恨之情和“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复仇精神溢于言表!
  
   最后三句:“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神采飞扬,满怀着抗金必胜,班师回朝的喜悦心情,想象他在凯旋之日,山河光复,朝廷献捷时情景。这种光明未来的结穴,当然是一种虚笔,一种想象,但却也写得栩栩如生,令人遐思,也显示了岳飞的“孤忠耿耿,大义凛然”(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八尺行书:岳飞满江红










[ 本帖最后由 张悦胜 于 2010-2-11 12:29 编辑 ]

张悦胜 发表于 2010-2-11 13:42:59

写在隶书《春江花月夜》之前


写在隶书《春江花月夜》之前  
  
  
  
  
  窗外是绵绵的夜色,雨也停了,有风吹动树梢的声音,兀自显得屋里静静的
  
  
  
  没有写字,砌满一杯江西朋友寄来的铁观音,等待水凉的时刻
  
  
  
  酒是有的,斟满了一纸杯,放在暖气片上 ,暖一暖
  
  
  
  忽然想起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来了。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潮连海,月共潮生,那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啊!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明朗的月,明朗的水,却自是美的朦胧,美的让人心疼。置身其中,一丝忧郁便不知不觉的渗遍周身,无法自拔,也不愿自拔。 只是可惜,今晚窗外黑洞洞的,如同我的心情。茶,已经凉了
  
  
  
  面对芸芸众生,滚滚红尘,匆匆的来又匆匆的去,几番沉浮,物是人非。可还记得是谁第一次望月兴叹?可还记得是谁物是人非感慨?“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我却只有着一壶浊酒,望窗兴叹......
  
  
  

照片描述:我和我的平度同学丁鹏升


  
  
  

张悦胜 发表于 2010-2-11 13:50:04

2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而我呢?三尺微命,一介书生,偶尔的酒后,只能仰天长叹却又无路请缨。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我没有他们那样大气和豪气,我不能理解自己。只是感觉一个人蜷缩在自己的窝里,慢慢的回想过去,那些真正让我留恋的日子…….
  
  
  
  
  
  
  
  1984年毕业后在寿光实习,这是实习时留下的照片,我不知道他们还记不记得我,我却到现在还念叨他们【原寿光五金公司】
  
  
  
  后排左起李成乐 、蔺光远 、 魏庆波
  
  
前排左起我的同学丁鹏升、 孟庆泉 和我



梦里回乡千百次,蓦然惊起,依旧身在关山外。问那默默流去的江水,是否能为人们传递相思之情呢?脉脉江水默默无言。
  江水亘古不变的坚决逝去,带走了许多,也留下了许多。春将尽,落花纷纷,赴诸流水。斜月向西沉去,仿佛要回归般坚决。有些伤感,这江,这花,这月,都要逝去了。这夜,也会消逝的。“不,不会的!”有个坚决的声音说:“他们是永恒的,你忘了吗?”是啊,永恒的。我默念到。
  前面是一条无尽的路,甚至不知道它会通向哪里。我义无反顾的踏上去,带着满腔的感动和希望。我相信,路的尽头,会有我的情感的归属。
  
  
  
  或许吧,不知不觉中,茶早已凉了,暖气片上的酒热了
  
  
  
  茶温了再温,还会凉吗??
  
  
  
  只有酒,虽然凉,喝进去感觉是热的……
  
  
  
  不喝了,也不对着键盘敲打了,没用
  
  
  
  黑白相辅、虚实相生,还是写字吧,走进黑白分明的世界
  
  
  

  

张悦胜 发表于 2010-2-11 16:09:20

隶书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size=6]隶书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指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 本帖最后由 张悦胜 于 2010-2-11 16:10 编辑 ]

张悦胜 发表于 2010-2-11 16:12:40

2



[localimg=561,640]1

张悦胜 发表于 2010-2-11 16:14:35

3



张悦胜 发表于 2010-2-11 16:16:03

4



张悦胜 发表于 2010-2-11 16:17:12

5



张悦胜 发表于 2010-2-11 22:22:41

春日宴桃李园诸从弟序

春日宴桃李园诸从弟序
  
   李白  
  
原文: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作,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翻译:
  
   天地是万物暂宿的旅舍,光阴像千百年往来不歇的过客,而漂泊短促的人生犹如一场梦幻,欢乐的日子又有几天呢?古人手持明烛长夜游玩,的确是有原因的。更何况那温暖的春天用淡烟轻笼的绚丽景色把我们召唤,大自然将斑斓缤纷的锦绣风光向我们展现。聚会在桃李芬芳的名园,畅叙兄弟间的欢乐事情。诸位贤弟有杰出的才华,都是谢惠连一类的人物;而我做的诗,自愧不如谢康乐。幽雅的景色还没观赏完毕,高谈阔论已转入清雅。珍美的筵席摆设好后,大家在花丛里就坐,杯盏飞快地传递,全都沉醉在皎洁的月光之下。没有好诗,怎能抒发高雅的情怀!假如有人吟不出诗来,就依照金谷园的宴饮规矩,罚酒三杯。
  
  赏析:
  
   古代散文该怎么去读,才能吸取到生命的营养?可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读法。
  
   读读、背背、谈谈、写写应该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能引领我们进入作品意境,让我们的生活经验得以印证的方法。越是出自真情真性传诵久远的文字越有一种力量,在我们吟哦之际,带走胸中的郁郁之气,无论疏狂悲喜还是明心见性,总能和我们的感情起共鸣。如果我们能用心记住,将其刻印成心中永远的座右铭,在步履蹒跚时,在孤独无依时,在生离死别时……这些文字便是我们心灵的最好慰藉。
  
   “奇文共欣赏,释义相与析”这句前人读书的经验之谈告诉我们:一切优秀的作品除了独自感受与领略,还应共同探讨它的精微的旨意,领悟它于今人的意义。在思想的交流中获得某种启发。何况古代散文距离我们年代久远,更需要“相与析”了。但和谁一起“析”大有讲究,尤其像李白这样大家的作品。借助今人的文学作品了解其人其文,是不是更能让我们比较容易地进入到作家丰富的情感世界里去呢?或者把我们想要了解的这位古代作家的其它作品放在一起,在比较中“析”得我们需要的精神食粮。当然,我们还可以把不同时期著名作家所写的同类体裁的作品归结一处,在研读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以使自己在今后的学习中能举一反三……
  
   如果能够随手写下自己在读、析过程中的心得,观照自己的心灵、观照当今的社会,就是学以致用了,你也是一个真正会读书的人了。
  
   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是一篇篇幅短小、辞情慷慨的不凡之作。作品开笔气势夺人:“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作者感叹天地广大、光阴易逝、人生短暂、欢乐甚少,而且还以古人“秉烛夜游”加以佐证。完全是在以自己对自然、生命的认识引人认同,要大家享受自然,及时行乐。诗人何以会突发这样的感慨?这就需要我们对诗人的生平有一定的了解。借助史料是一种途径,但不能感受诗人的绝代风华,不是最好的途径。借助同期诗人的作品,如杜甫为李白抱不平的诗句:“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可能也只是一事、一时的了解而已,不能从整体意义上去真正认识一个自认为有王佐之才、却被君王冷落的天才诗人内心的骄傲以及对生命的达观、对自然的礼赞。让今天的天才诗人引领我们,或许能够解开我们心中的疑问。
  
   ……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余光中《寻李白》)
  
   而长安
  
   是一个宜酒宜诗不宜仙的地方
  
   去吧!提起你的酒壶
  
   挟起你的诗册,诗册中的清风和明月
  
   边走边饮去游你的三江五湖
  
   去黄河左岸洗笔
  
   右岸磨剑
  
   让笔锋与剑气
  
   去刻一部辉煌的盛唐
  
   而作官总是一件败坏酒兴的事
  
   再也潇洒不起来的事
  
  (洛夫《李白传奇》)
  
   这样去读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或许能给我们恍然大悟之感。原来,诗人的感慨缘起于自幼习得的任侠之风,缘起于怀大才而不遇于世的深深遗憾。我们在看到李白参透人生的玄机所流泄出的智慧和气概时,是否感受到融入字里行间的不易察觉的忧愁?
  
   “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诗人想以“阳春烟景”、“大块文章”转移我们对他心灵的叩问,但一个“况”字,一个“召”字,一个“假”字仍然传递出了他不想向外人道的心事。他的回归完全不同于陶潜,那是一种不太主动的回归,而陶潜是赤子投身母亲怀抱的追恋。如果说在《春夜宴桃李园序》中因为季节、环境、相处之人等因素的影响,李白内心汹涌的对现实的不满被亲情、月色、斑斓的鲜花所掩饰,那么,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在《将进酒》中便如火山一样喷薄而出了: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
  
   听听吧,诗人心灵的呼喊!折射出了多少欲说不能的对现实的评判!
  
   “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这是现实的道路被无情地切断之后,诗人不得已的人生选择,和群季“咏歌”、“幽赏”、“清谈”、“坐花”、“醉月”,但诗人的心事谁能懂呢?诗人难道仅仅只在“咏歌”上愧对“康乐”?“不有佳作,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最后两句似是醉语豪言,但诗人却以“斗酒诗百篇”的天才诗情为我们留下了无数“伸雅怀”的“佳作”,为自己的生命作了最好的行注,找到了最好的出口!
  
   掩卷之后,除了感叹,我们可能更多要追问自己:该如何安排我们这如朝露的生命?
  




[ 本帖最后由 张悦胜 于 2010-2-11 22:25 编辑 ]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查看完整版本: 在天涯,我摆开一个小小的书摊

艺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