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悦胜 发表于 2010-2-10 12:07:37

书法三国演义开篇词

三国演义开篇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

临江仙.杨慎.





张悦胜 发表于 2010-2-10 12:14:29

网友自编隶书



江湖半世一个家,
  在家无端梦袈裟。
  手头光阴若脱兔,
  心底闲事如惊蛇。
  
  且将鸦澡作磐音,
  难得奇书胜大麻。
  时捡童心玩雕虫,
  偶与椿楦共晚茶。
  
  庚寅岁末国平依知堂老人牛山诗韵自嘲悦胜书  
  

张悦胜 发表于 2010-2-10 12:18:59

孤寂

孤寂    
    
                                  作者:梅香草堂
    
    提交日期:2009-8-20 8:31:00
    
    
    有时候,
     在恬静的房间里,
     一个人
     孤寂的闷坐
    
     默默地想
     自己的
     心事
     还有烦恼
    
    点燃一支五元的哈德门
     就像点燃自己
     那落寞的
     希望
     缕缕青烟在眼前缠绕
     瞬间便没有了
     踪影
    
    如同自己的
     幻觉
    
    走出房间
     一个人
     郁郁独行
     一只手插在口袋里
     一只手夹着
     那支五元的哈德门
    
    静静的秋天夜
     照样走过
    
    孤独的烟
     孤独的火
     在手指间
     闪闪烁烁 ......
    
    朋友说
  香水有毒
  烟亦有过
        少抽点也好
     哪怕
     每天一盒
    
    
    总是在回忆中活着
     总是牵挂那份青春如火
     一茬一茬的 离愁别绪
     在酒中发酵
     在烟中熄灭
    
    
    喝一口淳淳的
     往事
     也点燃一口口的 呼吸和思念
     吸一口你
     呼一口我
    
    饮净孤独
     点燃寂寞
     在眨眼的 路灯下
     摩挲生活
    
     ......

张悦胜 发表于 2010-2-10 12:37:57

删繁就简三秋树



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异标新二月花


张悦胜 发表于 2010-2-10 12:41:30

半是儒家半释家

]作者:风_月_自_赊   
    

近读知堂老人的打油诗,其一云:
    半是儒家半释家,光头更不著袈裟。中年意趣窗前草,外道生涯洞里蛇。徒羡低头咬大蒜,未妨拍桌拾胡麻。谈狐说鬼寻常事,只欠功夫吃讲茶。
    有感于梅香堂主重起高楼,也依样画葫,诌上八句,凑凑热闹:
    笔墨纸砚堆满家,不着袍子不披裟。书山有师但无神,江湖多客独畏蛇。衰鬓脱俗即青年,童心面世成乱麻。迁居择邻寻常事,共与楼主喝苦茶。
  

张悦胜 发表于 2010-2-10 12:45:32

四尺斗方


雨入花心
自成甘苦
水归器内
各现方圆


张悦胜 发表于 2010-2-10 12:51:20

 定 风 波
  
  苏 轼  
  

三月三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洒醒,微冷,山头斜照地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我披着一身蓑衣,只管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微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为什么狼狈呢?因为首先他的心就被雨给打乱了
     “这第一句就写得很好,很有哲理性。……所以在你自己的心理之中要有一种——从宗教来说是一种定力,从道德来说是一种持守。这是很重要的一点。……无论是在大自然的风雨之中,还是在人生的风雨之中,都需要一份定力和持守,才能站稳脚步,不改变你自己的品格和修养。……在这第一句里,‘穿’和‘打’两个字把打击的力量写得那么强,但是‘莫听’两个字就把它们全都否定了,这就是一种定力和持守。
     “好,既然不听那‘穿林打叶声’,那么难道就站在那里挨打?……有许多事情看起来很相似,但只差那么一点点就完全不同。超脱是好的,麻木就是不好的。你可以不在乎外界的打击,但是你麻木迟钝地站在那里挨打就不对了。所以苏轼接着就说‘何妨吟啸且徐行’。‘何妨’写得多么潇洒,他说,我选择的路我仍然要走下去,而且我过去怎么走现在还怎么走。……‘莫听’,是说在精神心理上首先就不能被挫败。所以,这两句表面上写的是途中遇雨,但实际上是写他面对人生中的打击与摧伤时所表现的一种境界。……苏东坡就不是,任何打击和摧伤加在他的身上始终没有把他打败。他晚年被贬到海南,还写出了‘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这样的句子。这就是苏东坡!
     “所谓‘吟啸’是吟诗唱歌。为什么吟诗唱歌呢?那代表一种赏玩的心情。一个人要训练自己在心情上留有一个空闲的馀裕。你不但不能被外界的环境打倒,而且你还能够观察,能够欣赏,能够体会。……人不只是在顺利的环境之中才能完成自己;在困难的环境之中,也一样能够完成自己。这里边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一种赏玩的馀裕。虽然是在艰苦患难之中,但是你能保持一种赏玩的心情,那么你就能够有所获得。……如果我们不提宗教,只从哲学修养这一方面来讲,那就是说,假如你真的有一种对哲理的了悟,那么万事都会相互效力,使你无论在什么环境中都能得到益处。苏东坡就差不多达到这样的境界。在这首词里,他说的只是下雨这么一件小小的事情,却从中悟出了这么多的哲理。
     “我的老师……其中有这样两句:‘知足更励前,知止以不止。’……苏东坡说:‘我虽然没有马,但是我有竹杖,还有芒鞋。我觉得它们很轻快,比骑马舒适。’这就是所谓‘知足’。而他后面说‘谁怕?’就是‘励前’,是在知足之中的励前。就是说,不需要欲望的满足,不必等待条件,你也依然能够向前。苏东坡现在没有马,也没有雨具,但是他在风吹雨打之中依然吟啸徐行,走自己的路。……‘一蓑烟雨’是说整个蓑衣都在烟雨之中,实际上也就是说他的全身都在风吹雨打之中了。他说,我就像那渔夫一样,在风吹雨打之中也要出去,任凭我的一生遇到多少风吹雨打,我都不怕。——写到这里,他写的已经是人生的风雨了。
     “我的老师说过,要用出世的心情,去做入世的事业。……怀有不追求世俗利禄的出世的心情,而能够作出入世的事业,这样的人才真正的伟大。……所以你要想了解苏东坡,就先得了解他这种修养的境界。这首《定风波》表面上写的是下雨,实际上就有一种人生哲理的象征。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料峭春风’有一种寒冷的感觉;……可是,‘料峭春风’并不是一件坏事情。‘微冷’,说得很好,人在醒觉之后,会有一点儿冷的感觉。但后边他说得更好——‘山头斜照却相迎’,‘相迎’两个字用得非常好。当你经过了风雨,感到寒冷的时候,忽然间一抬头,看到了山头那西斜的太阳,心中马上升起一种亲切和温暖的感觉。这话很难讲,但在人生之中确实有这样一种体会。在这个时候,你就知道下雨之后终究会晴,你就对人生有了一个比较彻底的人是,所以在微冷的醒觉之中就有了亲切温暖的感觉。……那么,通过苏东坡的这么多首诗和词,我们也可以找到他的一个基本的修养之所在,那就是‘山头斜照却相迎’——一种通观。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他说,我回头看一看我过去所来的地方,穿林打叶,雨打风吹,那不是很萧瑟很凄凉吗?这实际上是指他平生所经受的那些打击和苦难。他说,我现在悠然自在地走我自己的路,走向我自己所追求的那个目的地,在我的心中,既没有风雨,也没有晴天。就是说,他现在已经超脱于风雨阴晴之上了。‘风雨’和‘晴’指的是什么?‘风雨’是打击,是一种不幸;‘晴’是温暖,是幸。有的人把打击和不幸看开了,对温暖和幸福却不能看开,那也不对。‘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意思是,无论打击和不幸也好,无论是温暖和幸福也好,对我的心都没有干扰,都不能转移和改变我。风雨是外来的,我还是我;晴朗也是外来的,我也还是我。现在,他已经不只是通观,而且有了一种超然的旷观。惟其如此,苏东坡在晚年才能够达到一种很高的修养,写出‘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这样的句子来。《定风波》虽然只是一首小词,但是他写出了很丰富的对人生的体会。”
    
  
   

[ 本帖最后由 张悦胜 于 2010-2-27 10:31 编辑 ]

张悦胜 发表于 2010-2-10 12:57:52

剑胆琴心


剑胆琴心


张悦胜 发表于 2010-2-10 13:03:51

行书

 行书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清·郑燮《题画竹》
  


1

张悦胜 发表于 2010-2-10 13:18:04

梅下抚琴图



梅下抚琴图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查看完整版本: 在天涯,我摆开一个小小的书摊

艺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