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362|回复: 3

方寸之间诗书画毫厘之微天地宽(组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23 10:29: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方寸之间诗书画毫厘之微天地宽(组图)

107624531.jpg


107624532.jpg


107624534.jpg


  若非亲眼所见,我难以相信,在1平方厘米的光滑陶瓷上,他用毛笔写下了50个繁体汉字。而且写字时不借助任何工具,只靠肉眼裸视书写。

  看王芝文写陶瓷微书,就像看一尊人物雕像,他身体的每个部位都保持着静止,只能看到细细的笔毫在瓷面上轻微地晃动,却让人辨不出那一个个针尖大小的焦点上写的是什么字。

  “你能看见,为什么我看不见?”

  “那是你的心看不见。”

  “你的心能看多远?”

  “走得越久,看得越远,没有界线。”

  结缘陶瓷微书艺术

  盖上窑盖,按下电钮,之后的十几个小时,便成了王芝文最漫长的等待。他已经记不清楚有多少次,打开窑盖,看到的是裂开的瓷片。

  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艺术创作。王芝文的工作室里,摆满了形状各异的陶瓷艺术品,这是他9000多个日夜潜心创作之结晶。远远看去,每个瓷器上都画着一幅国画,或高山飞瀑,或小桥流水,或亭台楼阁,或童叟嬉戏……构图巧妙,色彩清雅。然而走近拿起放大镜细看,却发现这些面竟然是由无数个密密匝匝的毛笔字组合成的诗词、古文。在放大镜下,字体的起承转合,笔画的酣畅自如,能看得清清楚楚。

  在王芝文之前,没人尝试过将微书技艺与陶瓷艺术结合起来,把诗文、微书、国画融为一体。26年的不断创作,让王芝文把“陶瓷的视觉语言”和“微书的内涵表达”很自然地结合起来。挑选什么材质的瓷器,配以什么构图的国画,书写什么题材的诗文,都是王芝文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米粒、毛发等微型物体上的书法,“那不是微书,是微刻。”王芝文说。“微书与微刻、微雕不同,雕刻是硬碰硬的功夫,拿着钢刀在木头、石头上刻,而且可以借助显微镜,一笔一笔地分开刻,而微书不行。如果借用显微镜,就要一手调焦距,一手扶着瓶子,还要去不停地拿笔蘸墨水,这样写起字来就不连贯了,好半天还写不出10个字。”为此,王芝文一开始就放弃了借用放大工具的想法,试着用肉眼看着书写。

  结缘微书艺术,是一次偶然的机会,1982年初的一天,王芝文到工艺品市场游览时,对一件内画瓶鼻烟壶很感兴趣。他立即把它买回家进行研究。透明的瓶子里面刻着细小的字画,十分精妙。他就想,为何不把我国传统的书法艺术缩小后书写在工艺品上呢?

  这种灵感不是空想,王芝文有着不错的书法基础。小学时在班里办黑板报,同学们都夸他的字好,他努力练书法,过年的时候还经常给邻居家写春联。

  王芝文说,他选择瓷器作为载体也是有渊源的。高中毕业后的几年间,他曾经在汕头市工艺美术实验工厂做过陶瓷工人。凭借业余时间里学过的绘画,王芝文开始学习陶瓷彩绘,“在那段时间里,我就一直在琢磨能否把微书搬到陶瓷上来。”

  但是要想在一块名片大小的陶瓷上写上千个汉字、还要将这些汉字构成一幅国画,谈何容易!他先用纸练字,从纸到瓷,随后从大到小,从小到微,从简到繁,开始了艰苦的磨练。这是王芝文书法进步的过程,也是他修炼心境的过程。

  坚持肉眼创作让王芝文吃尽了苦头。如果说在纸上写出微书,需要宁静身心、集中意念,那么在光滑的陶瓷上写出同样精微的书法,除了眼好、书法精以外,对笔毫的选择和釉墨的调配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画在陶瓷上不容易:首先,陶瓷是火的艺术,写了字的陶瓷必须经过火的烧制才能成为一件成功的作品;釉墨写在陶瓷上,是很难的,釉墨本身有挥发性,写在纸上不会洇开来,但是在陶瓷上写,用墨多了,会洇溢,用墨少了,笔尖就不听话了。

  所以,王芝文的毛笔和釉墨是自己按照创作需求特别调制的,毛笔的毫毛必须依据不同材质的瓷器精心挑选,“狼毫太硬,每蘸一次墨水,只能写一笔,而羊毫又太软,一写就马上洇溢开来,左边、右边、中间各放什么毫,都要不断地调试,只有自己扎笔才能掌握火候。”王芝文随手拿起桌上的一支毛笔,一边比划一边说,他有十几支这样的为不同写法特制的毛笔,都是自己扎制的。

  釉墨的调制也不能忽视,普通的墨水写在光滑的瓷面上,很容易掉色,王芝文在里面加了一些陶瓷的专用原料,效果就好了很多。“现在想来,我当初在陶瓷厂那几年的工人生活,是如此受益。”

  笔的问题、墨的问题解决了,烧制这个大问题也就跟着来了。放入窑中的陶瓷微书能否完整地烧出来是无法预料的,这也是烧陶的特性。于是,陶瓷的烧制有可能将这些几个星期、几个月甚至几年心血与汗水凝结成的艺术品毁于一旦。

  盖上窑盖,按下电钮,之后的十几个小时,便成了王芝文最漫长的等待。他已经记不清楚有多少次,打开窑盖,看到的是裂开的瓷片,这个时候王芝文说他会流眼泪。

  当然,作品成功出窑时的快乐总比失败多。在王芝文的工作室里,有一件他最得意的作品:写着35万多繁体字的《三国志》陶瓷箭筒。这个85厘米高、通身竹简颜色的箭筒获得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这个纪录的创造用去他7年时光,更让他历尽曲折。

  就在《三国志》写了一半的时候,一个意外事故几乎让他前功尽弃。有一回,他拿了杯茶水,“可能是思考入了神,手没拿稳,杯子不知怎么就打在陶瓷箭筒上,又掉在地上。”他回忆那个过程都显得精神紧张,“只听啪的一声,我脑子里一片空白。回过神一看,还好只是杯子碎了,瓷筒并没破,不过,茶水溅到了陶瓷上,一大片字被冲得模糊不堪。”这个时候要把冲掉的字补起来相当困难,可我没别的办法,只能继续下去。不仅要找到原文里面字的位置,而且大小要跟原来的相当。”

  这次事故曾让王芝文差点放弃,但他很快调整好心态,继续夜以继日地创作,只是原计划5年完成的作品,因为难度太大,用了7年。

  2006年1月18日,是个令他难忘的日子,饱含他心血的《三国志》能否成功就看最后一道工序————烧窑了。“看着它进窑,盖上盖子,电钮一按,我的心也就跟着悬了起来。不知道一夜过后它能否安然无恙地出来。”

  这个夜晚对他来说真难熬。一大早,他迫不及待地给烧制工人打电话,得到的回答是:“王老师,那个瓶子烧制坏了。”他的脑袋“轰”的一声,失去了知觉。过了一会儿,工人们才告诉他,那是个玩笑,实际上,《三国志》已经非常完整地出窑了。

  外面下着大雨,王芝文一路狂奔,“老远我就看到那个作品,上去就一把抱住了,紧紧贴着它,脸上流下来的已经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泪水了”。王芝文回忆起多年前的那一刻,神情依然激动。

  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

  很多时候,当他完全进入创作状态,就感觉不到蚊虫叮咬。于是当白天来临,家人发现,他身上被蚊子咬过的斑斑点点又多了一些。

  “画无常工,以似为工;学无常师,以真为师。要完成一件好的作品,必须有扎实的书法功底、绘画基础和文学素养。”这是王芝文时刻告诫自己的话。创作陶瓷微书,不仅对书法和国画要十分精通,对于陶瓷彩绘和制作技艺也要熟悉。“在纸上画的那套方式,搬到陶瓷上来就不适用了,色彩的调配也是要很讲究,比如在国画里,红色加黄色,出来就是橙色,但是表现在陶瓷上就不是这样。”

  要把字组合起来形成画的形状,还要把颜色的深浅、渐变处理好,是一个不小的工程。比如一个花瓣儿,颜色由深到浅,那么字的颜色也要完全符合这个层次,这就意味着,王芝文每写一个字,都要重新调一下墨。每完成一个作品,都要经过无数次的修改。

  每一个创作,都是一次跟作品交流的过程。在他看来,一个空白的瓷器,就像一个刚出生的孩子,等待你去培养、去雕琢。王芝文认为,当创作好的瓷器成功出窑的时候,让看到它的人能从书画当中跟它交流,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在自己创造的这个微观世界里,王芝文感悟着人的极限能力和无限情怀。他的创作需要安静的环境,才能进入他自己的微观世界,所以他每天的创作都是从黑夜开始的。“先关上门,然后拔掉电话线,抛除私心杂念,静静地坐着,刚开始的半个小时什么都做不了。就是用来进入状态,然后就笔不离手到天亮了。”王芝文说。停下来休息的时候,往往都是清晨了,当清洁工人已经在打扫街道的时候,王芝文从工作室里走出来,吸一口清新的空气,回家去。

  以前创作条件不好,没有空调,南方的夏天蚊子很多,但是王芝文创作的时候又不能去打,如果去打了蚊子,就泄了气,很久进入不了状态。不过,很多时候,当他完全进入创作状态,就感觉不到叮咬了。于是当白天来临,家人发现,他身上被蚊子咬过的斑斑点点又多了一些。“创作到精神状态好的时候,忘乎所以,肚子饿了或者外面打雷下雨都不知道”。写微书时要静如止水,但是趴在那里写久了,会眼累、胸闷、神疲,这些都会左右王芝文的发挥,但他又必须学会克服。

  “黑白颠倒”的生活是艰苦的,但有趣的是,王芝文却因此有了一个意外的收获:白发变成了黑发。20多岁时,他的头上就有了很多白头发,自从开始专心微书,头发又慢慢变黑,如今已经见不到一根白发了。医生分析,应该是创作时心神宁静,久而久之,内分泌得到了平衡的缘故。

  也许就是这“静”起了作用,他作品上的山水场景和笔墨情趣都显得不张扬,色泽和层次都让人感到自然平和,没有任何生涩牵强之感。这样的境界,即便是在陶瓷彩绘领域,也是很难得的。

  平时,王芝文很少看电视,除了新闻就只看动物世界。“没人操纵也没有表演,奔跑、嬉戏、觅食或者静卧,都是动物们最真实自然的状态。相比之下,人却每天活在各种重负当中,难得轻松。”所以他每次出差,都无比想念他那间可写可画的宁静小屋,那是他的大自然、他的精神港湾,在那里他的心“可以走得很远很远”。

  艺术创作的灵魂所在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对我来说,选择了与微书相伴,就是选择了与寂寞相伴。

  如果不是有理想在引他前行,王芝文也许没有勇气在一条无人走过的路上独自行走26年。

  高中毕业后,王芝文当过铸造厂的工人,到陶瓷厂烧过陶。空闲的时间里,他到业余美术进修学校去学习绘画。23岁那年考入了汕头工艺美术学校,后来就没有离开过学校,直到现在,他还在给学生们上“陶瓷彩绘”的课程。

  王芝文从艺的道路不是坦途。在他开始陶瓷微书创作的时候,周围的人们都在经商挣钱,他却关起门来搞创作,数月甚至数年才完成一件作品。

  “把陶瓷艺术和微书结合起来,这是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几十年下来,如果失败了,这种打击肯定会让人无法承受。”但是,面对众多的诱惑,他坚守住了自己的理想。“深奥的易经里,有一句浅显的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这个激励我朝着目标去,一定要走下去。对我来说,选择了与微书相伴,就是选择了与寂寞相伴。”

  当王芝文的微书越写越小、书画结合得越来越精的时候,又有冷水泼过来:因为陶瓷微书是一种艺术创新,没有历史,所以许多人看到微书的时候认为这不能称为艺术。王芝文也不多解释争辩,依然继续着他的墨耕。

  几年后,当他把许多作品拿出来展览或跟老艺术家们交流的时候,得到的却是惊叹和赞许。一位老艺术家这样评价:陶瓷微书的成功,首要是技术上的成功,其次是艺术上的深度。有些人认为技术的优异与艺术的高深无关。但实际上,工艺美术作品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其工艺技能和艺术表现的完美结合,“技”和“艺”永远不可分离,二者的高度统一,才是工艺美术创作的灵魂所在。

  王芝文的陶瓷微书公开展览后,在艺术界和收藏界反响很大,他的作品多次在工艺美术精品展览会上获得金奖,实行有限编号制作。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都收藏有他的作品。每次把作品小心翼翼地包装好送上飞机的时候,王芝文都恋恋不舍,“就像自己的女儿要嫁走了,这些作品都是我精心培养出来的孩子。”

  王芝文最开心的时候,并不是拿了金奖的时候。“每次作品参展,我都喜欢躲在一边,看观众瞪得大大的眼睛,听他们啧啧称奇的赞叹声,没有什么比这个时候更开心了。”

  传承中的创新

  “我们在这么好的时代搞艺术,不仅应该承担起中华"绝艺"的保护和承传,还要具备不断创新的精神,只有这样,中国的工艺美术事业才能不断地进步。”

  远看是画,近看是书,在王芝文不大的工作室里,总有目不暇接的感觉,晶莹润洁的瓷器、字字珠玑的微书,配以清新典雅的国画,让人的视线不忍离开。那幅绘在浮边盘上的国画《国色天香》,远看,牡丹艳丽,叶脉清晰;近观,却是一行行针尖般大小的字:10多万字的《岁时杂咏》组成了这幅雍容华贵的牡丹图,要用放大镜才看得清那些小字。

  陶瓷微书的产生,是王芝文在书法艺术和陶瓷艺术两个领域里有意识的探索和实践的结果。“书法是有生命的,不是简单一个汉字,书法要能看得到汉字的形、气、神,微书也要如此。而陶瓷制品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工艺美术品,有它独特的艺术语言,一个瓷瓶,即便空白,摆在客厅里也是很美的,如果再加上国画、诗词和微书这些艺术元素,就增加了它们的文化含量,陶瓷语言更加丰富和厚重了。”王芝文拿起一个瓷瓶,指着上面的小字说,“对我来说,在这几个元素中,微书是主菜,其他的是配菜。”

  在传统文化里,书法、绘画和陶瓷艺术是几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在王芝文的作品中却被完美而有机地融合为一。微书融于陶瓷、绘画之中,依陶瓷器形、绘画构图而布,或严整密实,或长短相接,或以物而形。毫厘之微,精妙巧致,笔迹分明,情逸刚劲。微书又可作为陶瓷装饰中的一种造型形象要素,表现浓淡层次的手法和整个瓷艺视觉形象。一幅画,可能一部分是由微书组成的,也可能全部都是。陶瓷微书,不仅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也诠释出陶瓷装饰的崭新形式。用微书字体组成山水花鸟画,远看是画,近观为书,书中有诗,诗书画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陶瓷微书虽然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但组成它的元素都是中国传统的文化:微书、国画、古文、陶瓷。我只是把它们各自的优势挖掘出来,互相配合而组成新的作品,我国的文化传统这么广博,一定还有更多的可创新的地方。我们在这么好的时代搞艺术,不仅应该承担起中华"绝艺"的保护和承传,还要具备不断创新的精神,只有这样,中国的工艺美术事业才能不断地进步。”

  近来,王芝文有个颇费思虑的事儿,那是关于传承的。他想在学生中寻找能接过这个担子的人。因为陶瓷微书的创作对身体条件要求太高,而且书法、陶瓷、绘画、文学等综合素养也必须过关。“我真怕陶瓷微书变成我一个人的艺术。”

  为此,王芝文很忙碌:除了在自己的天地里创作,他尽可能多地抽时间到学校授课,他的“陶瓷彩绘”课学生们都很爱听。在校内网的论坛里,他被学生们投票评为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王芝文上课很下功夫,他尝试着根据学生的特长因材施教,让他们发挥各自最大的优势,他希望他的学生将来也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有所建树,不断突破,让民族的工艺美术有更多的创新。(来源:中国经济网)
发表于 2008-7-23 10:5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8-7-23 11:24:28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3-5 22: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tao54] [tao54] [tao54] [tao54] [tao54] [tao5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5-7 11:10 , Processed in 0.353903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