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943|回复: 9

薛元明:有多少游戏可以重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30 21:33: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有多少游戏可以重来


薛元明


       随着社会变革进程的加快,传统意义上的书家文人逐步向现代知识分子转型,人们对旧的文化价值观势必出现新的反思和针砭,进而带动社会审美品位的变化。冷眼观察当今书坛,热闹背后,百态横生。在娱乐时尚成为潮流的当下,物质利益的驱动和诱惑或多或少地对书人思想产生影响,具有玩世不恭、投机心理的不在少数,进而改变创作心态,时常有各种离奇古怪、丑陋腌臜的现象出现,这些人藐视经典,玩弄低俗时还自鸣得意。因为过度支出,补充不足,缺乏真正的创新意识,“新”观念层出不穷,一会一阵风。观察今日书坛,可谓“流派众多”,但是上三流也好,下三流也罢,所谓的派系,只是一小撮人占领一个山头,或者仅仅是土丘而已。近三十年来,各种名词一大堆,“××派”、“××风”、“××道”、“××系列”、“××主义”等,换汤不换药。艺术创作不能等同于公司规模或者团伙作业,不是愈大愈好,因为不是商业生产,而是一种艺术力量。很多人的目的就是将来能够以“大师”或“流派创始人”自居,好在书法史中留下“精彩传奇”的一笔,这是现实打算。当今书坛可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热”。书法家多,展览多,“流派”多,“大师”多,有点全民皆书家的味道。其实说多很多,说少很少,滥竽充数的多,真正有实力的少。经过这些年,大浪淘沙,又有多少所谓的流派和大家留下来了?再过二十年,一百年呢?

  消费主义时代的艺术呈现出二律背反状况:一方面,艺术成为主宰,成为纯粹的精神追求;另一方面,艺术本身被阉割了真正的精神元素和审美品质,剩下了华丽的躯壳。这种没有灵魂的艺术常常玩弄媚俗、恶俗形式,宣泄情绪。各种世俗品性,从娱乐到享受,从游戏到情色,从技术到包装,所有这些在传统艺术理念中要求被舍弃的要素得到合理定位。虽然时下对一些怪异行为已不再会扣上各种政治、道德、法律的帽子,但我们对肆意玩弄艺术,无视书法底线的创作不能无动于衷。毋庸置疑,转型期必然存在多种思潮。在一个开放的社会里,艺术思想不可能定于一尊,个人在创作上享有“异端的权利”。对一些挑战传统,冲击固有艺术观念,甚至离经叛道的创作,不必完全视为洪水猛兽。利益冲突失衡的社会环境中,急功近利的商业行为在一段时间里会生产很多文化垃圾。在当今信息过剩的社会,吸引人的注意力会形成一种商业价值,获得经济利益。因为社会节奏太快,容易让人审美疲劳,只有不断改变花样来刺激人的眼球。美国经济学家哥德哈伯曾指出:“如果你用美元数量测量一个艺术家的生产力,你会发现,最引人注意的艺术家最赚钱。”所谓注意力,从心理学上讲,是指人关注一个主题、一个事件、一种行为、一个信息的持久程度。注意力经济就是“眼球经济”,一些书人不惜一切手段,作秀也好、广告也罢,都为了争那么一点点眼球。如果想在千军万马中“杀出一条血路”,在最短时间内有最明显、最大的效果,只有制造另类新闻,其手法不外几种形式:一是借名人炒作,花边新闻;二是借争议炒作,走反常路线;三是借策划之名,制造爆料。书坛出现注意力经济,使得创作场面越来越戏剧化,最大的宣纸和最长的毛笔等江湖杂耍类粉墨登场,看看前几年红得发紫的那些明星般的现代派书家,还有多少后劲呢?有的现在沦落到脱衣服和往身上涂墨汁的份了!

  曾几何时,传统作为对立面被强烈要求“推陈出新”,一些人认为众所熟知的经典就是旧习,就是保守。采取“捋叶子”的方法,注重一些形式上的技巧套路——这些肤浅化、表面化和直白化的主张,急功近利,舍本逐末,危害极大。在“泼掉脏水”的同时,连同“盆里的孩子”也泼掉了。所关注的那些雕虫小技其实恰恰是细枝末叶,被舍弃的树木主干才是真实的传统。书法目前遭遇的尴尬类似相声。相声正走向戏剧化和小品化。其实相声本应该用最精练的对话,配合必要的肢体语言来表演,不能有太多道具场景。书法简单到一支笔、一张纸,过多即是累赘。书法创作依赖技法,技法是基础,创作形式包含在技法之内。从技术走向艺术,是必然规律。积累愈深厚,艺术表现成为可能。因为多种原因,今人在技法锤炼方面远不如古人,创作上出现各种力不从心的现象。对于技法积累,有的是不愿,有的是不想,有的是不敢。明知技法很重要,花上几十年时间,认为得不偿失,不如直接通过关系来谋求院长或主席之类来得更实惠。既然不在技法锤炼上花工夫,那么形式夸张变异以至于怪诞成为选择。当然,如果唯技巧论,只是一个匠人。某些书家创作,习气、匠气很重,出现程式化的弊病,客观上会减弱艺术性。而当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过于注重视觉样式,忽视技巧,更忽视精神内涵,所加以强调的并非真正技巧,而是小聪明、小伎俩。最近网上流行一款写诗的软件,借助该软件,某网友写出了三十万首“现代诗”——其实就是打乱汉语中名词、形容词和副词的搭配顺序,不断地按回车键。真正的大技巧是独创的,需要时间锤炼。浮躁、恶劣的情绪发泄及其形成的结果,不能视为创作,这是约定俗成并基于历史积淀的共识。书风要求百花齐放,暗含一个前提,“花”应该是鲜花,而不是假花、纸花、布花、塑料花,甚至是罂粟花。书人将相应的载体对象化,自己的审美意识物化在作品中,成为艺术品来欣赏。技巧最终必须和审美水乳交融,才能构成完美的艺术形式。也就是说,艺术性是审美和技巧的统一。

  当下很多创作带有游戏性质,与书法根本不沾边,更确切地说,是盗用书法名义玩弄一种狭窄心事的杂耍。古人所谓“游于艺”,“游”是一种自然放松的心态,而不是放纵自身情感,内心其实极为虔诚。书法所需的灵感状态,也即主体自我实现、自我完善以及自我平衡的巅峰状态出现时,创作就变成纯粹的笔墨游戏,书法经典作品正是人在灵感状态下精神游戏之产物。因为书法创作的内在目的始终是高层次的,因而这种游戏性也是高层次的。书法作为艺术,有约定俗成范围,也会随着时代而变化。与以往相比,目前创作需要表现的目的和手段内在性大大增强,即自由性和游戏性凸显。对于书法而言,不能只看到游戏性,更要看到非游戏性。游戏并非都是艺术,反之亦然。艺术可以表现人的自由精神,在这方面与游戏的自由维度相重叠,有渴望突破既有秩序的冲动,从而超越现实关系的种种约束,进入一个更加合乎理想的情境中,最终将自己从自然的必然性与自我的功利性双重束缚下解放出来。但艺术又是一项很严肃的活动,艺术创作其实是对形式规则的重新制定,意味着一种纯形式的理性创造。就游戏而言,人的审美能力可有可无,对于主体来说,只要是自足的,有时候即便低俗也可行。当代一些书法创作犹如娱乐活动,各种表演花样不断翻新,与游戏表现出更明显的一致,基于这样的认识来指导艺术实践,势必谬种流传。PK模式的盛行,建构了一种胁迫手段,迫使人放弃思索和反省,把身体和灵魂交给狂欢化的日常生活,不是A就是B。艺术本身是多元的,何来胜负之分?无论是创作、技巧还是积累,一切都需要时间。现实中很多人想做的,就是如何缩短时间,减少不必要的过程。看起来有贴近性、公开性和公平性,实质上残余的趣味性暴露了创作上的江郎才尽。所有一切证明,这是一个浮躁肤浅的时代。

  目前书法创作呈现出的“游戏化”,统而言之,是一种创作方式上的娱乐化、前卫化,甚至极端化;艺术内在精神的颓废、低迷乃至庸俗;书家角色的明星化,甚至痞子化、流氓化。当杜桑将小便池拿出来进行展览,作为艺术本身应具备的个性已经丧失。不能将时下所有和宣纸、笔墨相关者界定为书法,某些创作已变成工艺、变成工具、变成弱智、变成试验田,有必要进行分辨。有人甚至将展览或者培训班称作“××运动”,披上神秘的外衣。“运动”这个词对于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对于运动、骚乱或者革命等定性而言,存在多种范畴上的歧义,这并非本文所要讨论的话题。国人热衷于运动,正如“启蒙”之谓,原意是对事实揭蔽,开启智慧。在英文中,“启蒙”即enlightenment,直接从light(光)一词派生出来,翻译成中文,平白无故就加上“运动”二字。书坛不时有“××化运动”,或者仅仅是普通的讲习班和函授培训之类,却冠以如此巨大的帽子,这是一种习惯上的噱头。看起来声势浩大,实质上雨点很小。一次讲习班变成潮流制造,夸大其词。任何个人力量极其有限,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是摩西,这是一种坏习惯。

  目前的社会结构有三个视角:一是公民结构,二是阶层结构,三是经济结构。中产阶层增多,有利于社会稳定。艺术依存于社会环境,如今没有书法大师,大家平起平坐,大多数人处于同一条起跑线上,自然就形成多元化潮流。所以应该慎用类似字眼,否则本身就是一种误导。不难看出时下的书坛,一部分人不负责任地“制造流行”,另一部分人不分青红皂白地追逐时髦,结果是昙花一现、南柯一梦,一哄而上、一哄而散。

  书法如今已不再是精英们独领风骚的专利,而是成为平民百姓可以一试身手、自得其乐的生活方式。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直接催生了书法表现形式和手段的多样性。因为技术进步,出现传播媒介、手段和途径的多样化,加上书法自身所具备的流动性,进而有创作方式、展示形态和公众关系等多方面的无定形、无定则,使得任何人都难以从纯粹的艺术角度加以对话。对既定的创作方式和已有的理论架构形成挑战和价值颠覆,完全越出古典的优美和崇高美的形态,以情感为依托的立足点。相比实践而言,理论是核心与前提。从历史经验看,书法的任何一次发展无不是从思想突破和理论创新开始的。在如今的形势下,鉴赏评价不可能再建立起绝对统一的准则。每个人的感受皆存在差异,精神世界无法精确量化,这是书法魅力形成的根源所在。现在却造成审美标准模糊、失落,成为褒贬不一的借口。虽然艺术有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之说,但自“书法热”兴起前后,各种尝试不可胜数,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没几天。由于理解差异,即使是对同一件作品的品评,也很难建立起公认的标准。这是一个标准模糊混乱的时代,更确切地说,是没有统一标准的时代,是维护各自标准的时代。年轻的副教授要找工作,转为正教授,总得提升一些新元素,但书法哪里有这么多新东西呢?有时迫使自己“推翻”老的学术观点,开创“流派”远比走“继承——探索——创新”这样的路子容易得多。展览如战场,艺术的温情面纱褪去,被涂上鲜血的色彩,造成书坛日益严重的混乱,各种是非观念颠倒。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论观点,有条件表现或阐述,谁也说服不了谁,可以“想说就说”。话说回来,其实做个“现代派”也无可非议,大胆尝试,“倒在探索的路途中”,成为反面教材。令人不明白的就是一些人“脚踏两只船”,一只手紧握“传统书法”,另一只手紧握“现代书法”,“传统”、“现代”都不误,两边都可以混饭吃。有的甚至像“变色龙”一样,几个月一变,一会“××派”,一会“××学”,一会“××风”,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怎么对自己有利就怎么说。观点如此骑墙,难免让人怀疑其真实的艺术主张。个性来自于偏激,自我立场在哪里?

  有些人总会不自觉地认为,新的艺术观念难免遭遇传统“敌意”,最终因为时间而被接受。齐白石篆刻当年“霹雳一声暴动”,惊世骇俗。今人看来,已是一种经典。从被视为“野狐禅”到奉为圭臬,经历了漫长而痛苦的过程。所以有人常在嘴边挂一句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或者“让时间来证明!”宣言变成了幌子和借口。事实确实如此,有些创作可能在某个时期不会被接受。有时别人看不懂的,未必不是艺术。艺术不能完全信息化,依赖他人理解成为艺术。从本质上讲,书法创作是以民族审美意念为核心的用以寄托、传承、交流、升华主体精神和高尚情感的活动。艺术要面向大众,发挥认知教化、陶冶心灵的功能,这不单是对书法的外在要求,也是书法内在规律性的体现。书法审美难道一定要拒绝公众的心理需求?民间审美、民族审美和公众审美与书法之间难道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和隔阂?书法欣赏并不单纯包含视觉,也有味觉、触觉参与。在欣赏过程中,有些欣赏者可能会情不自禁地用鼻子去嗅,用手触摸感知,这是一种肢体语言,对艺术品性感知需要全身心地投入。书法有宣纸作为物质载体,但不仅仅只是个信息载体,还蕴涵着创作者、欣赏者的感受体验、心理状态和精神价值,更重要的是,书法是一种文化的延续。技术和载体等要素的简单相加并不产生艺术,需要人的参与。

  时下书家成名时间不断缩短,与整个社会进程加速度的存在不无关系。林散之以前说“六十以后再写草书”,现在怕是很多人不耐烦,等不到这一天了。大器晚成“不合潮流”,成名须趁早也没有错,但人心应该安静下来,进行正确、合理的选择。那些培训班、冲刺班作用有限,或许只适合极少数人,表面上看起来是独门技巧,未必真实有效,就像大棚蔬菜或者激素催出来的鸡鸭,吃起来不是正宗的味道。书法学习目前有自学、师徒、函授、美院等几种形式,美院无疑最成体系,承担着书法教育的重任。无论哪种形式,最忌朝三暮四、蜻蜓点水,现实中这种情况恰恰最多,有时还出现在美院中。一些创作甚至依靠粘贴拼凑,其实不过是人人皆可为的普通工匠之活计。这样的作品不具备生命力,既不是书法艺术,也不是纯粹的工艺,非驴非马,是与任何文化没有关联的无根行为。虽然古今有别,以古为鉴,书法史中的经典作品存在风格差别,但无一例外导向真情大美。书法学习关键在于正确引导,有两个重要时间段,一是幼年启蒙,二是青年转折。一旦沾染上坏习气,根除起来难度很大,甚至终生难以剔除。人在某地出生,一辈子都带有口音尾子,再比如说房屋装修,同等条件下,新房子反而比旧房子便宜且方便,因为旧的先要清理,一张白纸好做文章。制造流行有很多目的,盲从亦多复杂原因,责任在谁,无从知晓。哗众取宠,追求一种“现象”的短期效益最大化,本质是个人利益最大化。一些心中只有自我,眼里只有金钱的所谓书家,缺乏历史人文关怀,缺乏社会责任感,导致类似现象不断蔓延。

  书法在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地位,有助于培养高尚人格和道德情操。艺术必须趋于真善美,塑造良好的道德品格乃从艺者之必需。对于人品与书品的关系,时下多有探讨,能够更加客观地看待历史人物的书法创作、人品和地位,但对书人的道德要求从来都不能忽视。这并非戴着有色眼镜看待问题,书家一旦放弃道德建设和道德追求,艺术生命力必定极为有限。书法不属于纯粹的道德范畴,但书法家要有道德责任,毫无疑问包括书法教育引导中的言传身教。从目前部分教育模式来看,某些书家很不负责任,没有道德观念,不注重人的精神延伸和艺术的后续价值,“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即使书法目前已出现颠覆性变化,成为一种行当、一种职业、一个饭碗、一个工具,以此来谋求经济利益的话,培育市场,也要从长远考虑,形成良性循环。涸泽而渔、盲目无序,最终会自食其果。“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没有比这更直接而更深刻的道理了。

  在这样一个娱乐工业化时代,艺术创造力集体缺乏,个人精神空虚,盲目崇拜甚嚣尘上。很多人并不了解所谓培训班真正的幕后故事,参加培训班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提高技艺,而是结识评委。笔者偶然在一次所谓的“现代派”展览中,见到大多是八九十年代生的人,七十年代的已经很少,无一例外都是冲着扬名立万和主办方报销费用的承诺来的。当前这种展览机制,因展览而存在应试教育一样的培训方式,使得“粉丝”有了精神寄托,评委可以名扬四海,日进斗金。批评者偶尔为书法擦擦镜子,成为新的一个亮点。展览中的人,无论是入选还是不入选,都显现出兴奋的表情,入选的站在作品前照相,不入选的骂娘,以亢奋掩盖不公。因为强调比赛,人与人之间变成狼群的关系,用激烈的竞争来模糊展览原本的意义,鼓励各自处于最佳竞争状态,为胜利而PK,为私利而PK,为PK而PK,进入一个全民PK的时代。人的精力是极其有限的,对于一个书家来说,黄金期大约是五十岁左右,真正积累在三十而立之年,一旦没有扎实的根基,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到头来一事无成,成为某个运动或者潮流的“殉葬品”。人的智力有限,精力有限,生命也有限,所有的一切只是个有限的常数。华而不实,不如脚踏实地;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做不了大师就做个普通书家,做不了书家,就当个爱好者,否则到头来会终无所获。不但书法创作真的成为游戏,整个人生也因此变成一场游戏,蓦然回首,都是漂浮的碎片。多年之后一事无成,又有多少时间和精力重新开始,重新进行选择?

  书法的终端并不通向市场,市场不能决定创作的方向,一味追逐市场的创作必定畸形和乏力。当代书法恰恰被过多地交给了市场。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刺激下,笔会大量出现,书家只要带上毛笔和印章就可以游走四方。笔会盛行下的名目不计其数——会议开幕、企业开张、新年团拜、画廊聚会……虽然自上而下层次不同,但本质无异——为了气氛,为了面子,为了关系,更为了利益。笔会形式的泛滥,直接导致书法由精英化转向群众化,创作游戏化,作品垃圾化,导致目前收藏市场中的乌合之众与群氓崇拜交替出现。古人雅集完全是兴之所至,如今身处名利场中,既不求“惠风和畅”,也不想“曲水流觞”。习惯于被大批公众围观,镁光灯不停闪烁,书人全然变成杂技演员的即兴式表演。在网络上可以看到,有的人弄得浑身是墨,蓬头垢面,根本没有创作的情感冲动,毫无美感可言。甚至还听说有的人为了应酬,将几张宣纸叠在一起,这样来得更快一些,完成指标,速战速决。所有的一切,见证当前书法创作从众和叛逆心理对立存在:一方面,追逐潮流,学习临摹获奖作品,渴望迅速成名;另一方面,强调自我,却力不从心,迷失方向。一些对书法一知半解的“暴发户”,认为金钱可以凌驾在文化、道德、精神之上,却最终走投无路。无论是有貌似清高孤傲的贵族派头,还是目空一切的嬉皮士作风,或者故弄玄虚、装神弄鬼的招术,都不能掩饰内在精神的空虚病态。艺术含金量不可能来自于浅薄的重复模仿,也不会来自于异想天开的胡思乱想,而是技法积累、才情灵气和文化积淀相融合的结果。

  书法必须走一条“中国特色的道路”。除了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大背景之外,还需其他一些相关条件。传统的启迪在书法领域有特别的意义,古典价值为其他领域难以企及,书法体现了传统艺术的最高理想——和谐之美。有关传统和创新,已经被无数次解释,对于创新,众说纷纭,很难取得一致看法,但起码应具备两个条件:首先必须是首创的、独创的、新颖的,不是简单地重复模仿;其次对书法发展存在借鉴价值,实际上是技巧创新与文化积淀的统一,个人经验与普遍规律之间取得平衡。有时过度解释反而适得其反,像书法有无底线这样肤浅的问题根本用不着解释。掌握正确的方法很重要,但正确的方法不代表投机取巧。历代书法大师的成功经历已经证明而且还将继续证明,对个人而言,传统是一个过程,创新是经历这个过程之后的某一点,这个点在彼岸。对不同的人来说,所要经历的过程可能是一道坎,可能是鸿沟,也可能是一片海。在人的需求中,除了享受、游戏、娱乐之外,还有一种审美的精神性需求,一种超越现实状况、认清自我本质的需求。真正的书人不必随俗而歌。人的精神活动,一方面要追寻对客观对象的真理性认识,以指导实践,获得物质生活资料,正确理解世界;另一方面要使自身心理情绪得到寄托和陶冶,创造一定的精神产品,反观自身的存在价值,求得心理能量的释放与升华。后一类所指的精神活动,除了宗教与道德之外,最主要是艺术。书法可以承担着满足这种需求的重任,强调书法的人文价值迫切而必要。

  西方有句哲谚,二十岁时你不是个理想主义者,你是个没心肝的人;四十岁时你还是理想主义者,那你是个没脑袋的人。当代艺术创作的混乱,尽管原因复杂,根本上在于争夺经济利益,为稻粱谋,无论是那些所谓的大家还是现代派,更不用说那些江湖杂耍了,都是如此。对于当代书坛出现多元中显现出的无序状态,原因在于社会变迁、结构和话语权三大因素。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直接导致市民阶层和知识分子阶层的分化,书家职业化以及各类网络和民间小报涌现,争夺话语权,这三方面的相互作用结果导致书坛最终会形成一种市场导向制度,逐渐向真正具有实力的书家倾斜,淘汰机制一旦确立,自然使得创作分化,展览逐渐走向规范。一切艺术都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只有顺应大势,才能活跃在良性循环中,变得真正繁荣。近几年的书坛逐渐回归传统,“现代派”游戏,或者带点行为艺术甚至神经质的创作已不是那样走红,因为更多的人有了深入思考和理性判断——方向是个大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0 21:34:41 | 显示全部楼层
试着美化了一下,差强人意,呵呵!
发表于 2008-11-30 21:37:02 | 显示全部楼层
雕蝗虫的小技术啦,非不能也,是不为也,简称:懒。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0 21:3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夜语风荷 于 2008-11-30 21:37 发表
雕蝗虫的小技术啦,非不能也,是不为也,简称:懒。

发表于 2008-11-30 22: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8-11-30 22:5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8-12-1 10:45:0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杨卫列 于 2008-11-30 21:34 发表
试着美化了一下,差强人意,呵呵!

编的很不错呀。 一般标题字号放成7号或6号字,内容的字号放在5号较好,字号太大,小屏幕的电脑看着不方便。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 11:4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李钧长 于 2008-12-1 11:38 发表
元明兄著作量大,多有精辟之见!

严重同意!
发表于 2008-12-3 14:59:29 | 显示全部楼层
  • 祝贺卫列兄的文笔!!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 15:3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杨文浏 于 2008-12-3 14:59 发表
  • 祝贺卫列兄的文笔!!

  • 文浏老兄,有没有搞错?
    这可是元明兄的文章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5-19 07:44 , Processed in 0.347839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