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756|回复: 7

罗中立油画成"金钻" 二十年翻万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3 09: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罗中立油画成“金钻” 二十年翻万倍



      罗中立的油画在上世纪80年代摆在家里无人问津,现在他的油画动辄几百万元,投资商能够在20年前收藏他的画,可谓独具慧眼、生财有道。投资运作艺术品,不仅可以赚取大把钞票,也无形当中在改变着人们对艺术品认知的程度,艺术家随之走进了人们的记忆当中。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 09: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罗中立写实主义作品《父亲》
1.jpg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 09: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罗中立作品《人物》
2.jpg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 09:25:44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关阅读:

罗中立《父亲》背后的故事



       昨天和前天,中央电视台连续两天播出《一路走来的父亲》,揭秘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罗中立创作《父亲》的故事——二十年前一幅名为《父亲》的油画感动了整个中国,今天再看这幅画的背后,原来还经历许多不为人知的坎坷——与其说罗中立创作了《父亲》,还不如说是那个年代选择了父亲。

       含辛茹苦的父亲一路走来,他那张布满皱纹的脸见证了中华民族沧桑的历史,他养育了罗中立,养育了那个时代的每一个人。今天,当我们再次面对曾经打动过无数人的《父亲》时,仍能领略一种逼人的烧灼感。“农民是这个国家最大的主体,他们的命运实际上是这个民族和这个国家的命运。”罗中立说。《父亲》原型是大巴山一老农民罗中立出生于重庆市一个工人家庭,他承袭了父亲在美术方面的爱好。1964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四川美术学院附中。在附中二年级时,他来到离家200多公里远的四川达县。罗中立说:“我们学校那个时候因为整个教学的方针就是为政治服务,为要生活,深入火热的工农兵群众当中去教学,学校在大巴山新村小学。”他至今还清楚的记得,三十多年前的那个夜晚,热情的村民里三层、外三层,将罗中立等来自大城市的学生们围在新村小学的空场里,村长喊着学生的名字,喊到一个就被一户村民领走。

       罗中立那天被一个叫邓开选的老人领到了他家的土屋里,罗中立觉得那天的蛙鸣特别响,星星特别亮。后来和邓大爷一家的关系也处得非常好。那时没有电视等任何消遣方式,一到天黑,罗中立的课上完了,会也开完了,回去就是上床睡觉,睡前就跟老头聊天,老头一边聊他的一些过去,一边抽烟。那个老头习惯抽长的旱烟,罗中立坐在这头给他点烟,“他在那头吸烟,那个烟味让我到现在都闻不了烟味。我一直不吸烟,但是那个时候都非常喜欢,都闻惯了。”罗中立说。在一个十分陌生的环境里,罗中立很快与自己的房东大爷搞好了关系,夜里就和老人睡在一个床上,邓开选老人也就是后来油画《父亲》的创作原型。再到大巴山离《父亲》越来越近擅长用毛笔画连环画的罗中立确实有着同学羡慕的技术。

       1968年于四川美术学院附中毕业后,罗中立又选择去达县,在达州钢铁厂当了一名钳工,后成为厂里专门画批判专栏的宣传干事,画过不少连环画,还为厂子里的宣传栏画过主席像。罗中立说:“那是一些很大的墙面的主席像,《毛主席去安源》啊,还有一些大的头像。”1977年9月,国家恢复高考。罗中立报考了四川美术学院。罗中立说:“我是一心想着考国画的心思过来的,但那一年刚好不考国画,没有国画招生,只有油画、版画、雕塑,我想以前画那个粉画,跟油画差不多,我就选了油画,反正四年下来,我还是干我的国画。”他只能躲在宿舍里画连环画,四年下来画了300多幅。难道罗中立真的就要在连环画中找到成就感吗,他离自己第一幅《父亲》有多远?这时,又一个机会出现了。


       到了二年级的时候,学校开始研究生考试,罗中立就报考了国画研究生。专业考试排名第一,但他却没有考上,原因是他的古典文学不及格。国画系教授还说,幸好罗中立的古典文学不及格,不然就不会有后来的《父亲》了。没有考取研究生的罗中立只好回来继续画油画。这时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的消息传来,罗中立决定为自己的油画生涯作最后一搏,他又一次到大巴山寻找创作灵感,这时的他离《父亲》这件作品又近了。三到大巴山终于画出《我的父亲》在四川美术学院第二年,快到农历大年三十时,罗中立在路边公共厕所看到一个收粪的农民,这个场面触动了罗中立。“看到他的时候天已经黑了,而且外面的天气阴雨绵绵,非常湿、非常冷,当时我看他还是很麻木的,完全不知道已经是大年三十这样一个感觉,所以当时一下子很震动,然后回去马上画了很多关于收粪农民这样一个场面。”他认为是又脏又臭的农民支撑着国家,农民才是支撑国家和民族的真正脊梁。

       当时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的通知下来了。罗中立准备用《收粪的老人》创作一幅作品,他对朋友说要画一张大的大头像,原话是“像毛主席像一样大的画”。说完后就大跳,又跳又舞很兴奋。正式创作以前,罗中立又回了一次大巴山,他把邓开选老人所有的照片能找的都找了出来,能画的都画了出来,然后把这些综合出来构成一个老年农民的形象。期间差不多半年时间里,一稿一稿地变化着。等他从大巴山回到学校,画的题目也从《收粪的农民》变成了《我的父亲》。1980年夏天的四川美院,同学们都在为即将召开的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作准备,学院也非常支持,改变了以前过点熄灯的做法,宿舍的灯整夜不熄。加支圆珠笔表明是新社会的父亲当时有人看了《我的父亲》说,你这个是旧社会新社会,你这么搞也看不出来。于是提议加一支圆珠笔,这个圆珠笔放在耳朵上头。只有解放以后才有圆珠笔,旧社会解放前是没有圆珠笔。罗中立说:“加一个圆珠笔的话,就表示他是一个新社会有文化的一个农民,就不像现在苦巴巴看到一个旧社会的老头。我很快把这个圆珠笔画上去。

       为了缩小这个圆珠笔视觉上的强度,所以我把透视画得特别大,基本上是正面透视的一支用竹杆套的那种带圆芯的笔,那个时代很常用的一个圆珠笔的形象。”罗中立加上的这支圆珠笔如果不仔细看的话几乎不容易发现,可是就是这小小的一笔改动就决定了父亲这一具有历史性的作品和罗中立的未来命运。农民形象的草图几经变化变成了一幅巨形图像,这件作品在最后时间终于通过了当时的四川省美协的审查,同意参加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取掉两个字引发对《父亲》的争论作品送到了北京,罗中立的心提到了更高。“各方面的一些压力,一些估计,对它都觉得挺悬。”罗中立说。1980年12月,参展作品全部到达北京中国美术馆。《我的父亲》一亮相就吸引了所有评委的目光。

       这是中国油画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幅巨幅头像。看着眼前满是皱纹苍老的面孔,几乎所有的评委都被深深的的打动了。据说,这一天评委们在画像前站了很久,细细品味着画像的每一个细节。就在这时,评委吴冠中认为,作品表现的人物完全是我们上一代的父亲形象的一个概括,用“我的”太小了,应该把“我的”拿掉,就留“父亲”,就代表父亲那一代。尽管吴冠中的建议只是去掉了两个字,但这恰恰引发了新的争论,新中国成立以后,劳动者被定义为国家的主人,在几乎所有文艺作品中,他们都被描绘成积极、乐观、高大的正面形象,脸上更是洋溢着当家做主人的幸福微笑,像《父亲》这样一个忍辱负重甚至是苦命的形象,能代表新中国的农民吗?观众来投票《父亲》一举夺金奖1980年12月20日,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终于在中国美术馆拉开了序幕,参展作品543件。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罗中立的《父亲》再次成为观众瞩目的对象。由于评委们一开始就对参展作品存在不同的意见,所以如何给出每一件作品的公正评价也就成了难题。最后评委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把评判权交给观众,让他们来给作品打分投票。如此重要的全国性展览让观众来打分还是第一次,观众们会选择哪一幅画呢?当青年美展在北京广受关注的时候,罗中立正在达县陪伴着即将临产的妻子。

       一天早晨,广播里突然传来了令他难以置信的消息:罗中立的《父亲》获得当时标志中国美术界的最高荣誉——金奖。热情的观众给他的作品投了800多票,比第二名作品高出了700多票。一时间,关于《父亲》的美誉之词不胫而走。但是,更让他惊讶的还在后面,获奖之后,一场围绕《父亲》的更大争论正在悄悄酝酿,而且批评的矛头竟然又一次不可思议的指向了父亲耳朵上的圆珠笔。很多人认为圆珠笔多余,也有的认为这支圆珠笔加得好。1981年的6月,关于圆珠笔的争议仍然没有结论。

       这一年,罗中立作为参加青年美展的优秀艺术家受邀赴北京参加艺术研讨会。这是罗中立第一次以艺术家的身份有机会向专家和老师们解释自己的创作思路。在研讨会上,罗中立终于获得了专家们的一致认可。(来源:重庆晚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 09:30:29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关阅读:

罗中立:《父亲》只代表那个时代


1.jpg


罗中立


       因为《父亲》,他一夜成名;也因为《父亲》,世人忽略了罗中立更多的成就和梦想。从艺术家到四川美院院长,他说,“在艺术与政务之间,他进行了八年抗战。”因为一直低调,罗中立在公众面前总是保持着知识分子固有的谨言慎行。后《父亲》时代的罗中立似乎淡出了公众视野。

       然而,本月的两件事却再次将罗中立拉入我们的视野:7月1日,经过12年的等待,久违了的罗中立作品亮相“四川画派学术回顾展”;7月10日,重庆市政府宣布斥千万巨资修建罗中立美术馆。不管是他的作品还是以他命名的美术馆,这一切都是世人关注的焦点。在重庆遭遇115年来最大暴雨袭击的中午,记者在重庆黄桷坪完成了对罗中立的近距离采访。

       对话罗中立:为不能潜心创作而流泪

  12年,又见罗中立


       广州日报:罗院长您好,本月,“四川画派”学术回顾展——“1976-2006,乡土现代性到城市乌托邦”在北京中外博艺画廊正式开展,我们注意到,“四川画派”的代表人物包括您父子在内的80多名艺术家都拿出自己的代表作前往参展。好像1995 年您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之后,您很久没有办过大型个展,在各类展览中,也很少见到您的大幅作品,这次参加画展主要原因是什么?

       罗中立:个展在我看来有两类,一类是新人要不断亮相和加分,有机会就尽可能去参展;但是像我们这种是碰到历史机遇,一张画一夜成名,大家的期望值和要求就不一样,我个人认为要亮相就真的是要有跟《父亲》不一样的东西才行。我原来的想法是10年办一个展览,但这十年,我遇上了行政(担任四川美院院长) 的问题,耽搁了很多,最后预计选定于2008 年。

       这次展览,正如你所说是对四川画派自伤痕美术开始,至近30年的发展史进行了梳理,对于一个画家来说,这是很重要的,我参加这次展览一是可以和以前的朋友见见面,同时也正如媒体所说,接受三十年一回的检阅。参展的艺术家大部分都是1977年或1978年考入四川美术学院的同学。多年不见的老同学又重新聚在了一起,感觉真的不一样。

  罗中立美术馆将破土

       广州日报:我们注意到重庆市政府将斥资1950万元建设罗中立美术博物馆,能否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罗中立:是的,重庆市政府10日在常务会通过了修建该美术馆的计划,目前四川美院正在做设计方案,选址于四川美院新校区内,很快将破土建设。

       在国内以在世艺术家的名义修美术馆,据我所知在全国还是一个比较开先河的事情,政府的举措令我感动。

       以个人名义做一个馆,其实也不是一个只陈放我个人作品的馆,这个馆有别于政府那种比较大型的综合性的馆,而是一个相对比较个人化的以个人艺术为主的艺术馆。

  城市创伤与艺术成就

       广州日报:您觉得四川画派能取得如此大成就的原因何在?

       罗中立:四川画派之所以可以自成体系,其实是因为它占有了独特资源——“文革”时期受到重创的城市,这为伤痕美术、乡土艺术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尽管当代的四川油画已不局限在地域,而是走向了国际,但四川油画的起步却是从“四川画派”开始的。四川油画的第一个高峰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1979年的“建国三十周年美展”、1980年的“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1982年的“四川美院油画作品进京展”、1984年的“四川美院油画、版画作品进京展”以及1982年“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美术创作教学座谈会”在四川美院召开,它们共同成就了“四川画派”的辉煌。

  为不能潜心创作而流泪

       广州日报:您的很多同学、校友,像张晓刚等都是职业画家,而您多年担任四川美院院长等重任,这对您的专业发展有影响吗?

       罗中立:挑起这个担子时,川美处在低迷阶段。我没有任何行政经验,连组长都没当过。全校教职工不记名投票的时候,大家就都选了我,那是我当老师的第17 个年头,当时真的是没有料到。

       上任后我斗争了很久,差不多有半年时间什么都做不来,一直想逃跑。在这之前,我每一年的展览都是排好的。通宵开行政会处理琐碎事情后,我还是习惯回到画室,即便没有时间画,也要闻闻熟悉的气味。那些草图,本来都在计划内,比如应该在伦敦展出,但都泡汤了。那种感觉一般人很难理解,我经常会因为无法进行专业创作而在无人的时候痛苦地流泪。

       《父亲》已不可复制

       广州日报:您的作品《父亲》是四川画派的标志性作品,可我们注意到您在本次画展中曾说过,再也画不出《父亲》这样的作品,为什么呢?您是否觉得该作品是您创作的“制高点”?

       罗中立:在北京的画展没有带《父亲》去,是因为展出条件所限制。《父亲》有着它自己独特的时代背景,那时刚刚社会开放,生活和创作都还非常单调。这件作品确实是一个阶段的高峰,但只是代表那个时代。新生代的画家们谁都画得出《父亲》,但离开时代的烙印和背景将失去意义。

       《父亲》这幅画它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了。从技术层面来讲,应该说很多人都可以画了,但是《父亲》内在的情感,它的社会意义等,那个时代的这种背景离开以后,就没有再复制它的条件了。

       “即使是国内知名媒体传真详尽的采访提纲,他也会因为太忙而‘不给面子’”,重庆媒体同行曾告诉记者,因为罗一直忙于教学管理和社会事务,他多次拒绝国内外非艺术媒体的访问,如想通过电话完成采访几乎更是不可能的事,因为他从不用手机。为了能抓住罗中立,记者在“四川画派学术回顾展”开展后直接赶赴北京中外博艺画廊,可他早已回到重庆。

       赶到重庆黄桷坪四川美术学院,重庆正遇上百年难遇的暴雨。听工作人员说记者真的已经在美院外的茶楼等他的时候,仅仅5分钟时间,这个“拒绝”采访的艺术家竟然冒着倾盆大雨赶到茶楼,全身湿透。

       两个多小时的采访很快过去。开始罗中立似乎很谨慎,但随着话题的深入,他显然恢复了艺术家及重庆人耿直的本性——谈话天马行空,有时说到愤恨处,免不了从口中蹦出几句与身份不相符的“粗口”来。他的“反常”举动,让学校工作人员吃惊:原来这个官的另一面也挺可爱的。

       罗告诉记者,30年前,一批知青、工人、社会青年参加首次高考,考入了四川美院,包括已经30岁的他。这批77级油画班后来成了四川画派的主力军。何多苓、罗中立、高小华、程丛林、周春芽、张晓刚、杨千、秦明、朱毅勇……他们在没有毕业时,就已经掀起一阵又一阵浪潮。

       油画《父亲》一夜走红,罗中立成了上世纪80年代中国最炫的画家明星之一。20多年后的今天,在公众的视野里,他依然是那个手捧粗碗、满脸皱纹、迷茫而苦涩的“父亲”形象的塑造者。

       罗现在依然清晰地记得,他的《父亲》得奖后,中国美术馆给了他400元奖金,那时花30元请同学吃顿饭,已经是很奢侈的事情了。

       罗中立在川美附中度过了少年时代。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他幸运考入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在创作《父亲》时没有大工作室,一间6平方米的小房间兼职寝室和画室,同时还住两个人。

       罗中立的社会身份很多,包括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重庆市文联主席,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等,但他更看重自己的画家、艺术学院教授身份。一位加拿大驻华官员谈到罗中立时称“如果罗不当院长,专心他的绘画,可能他对人类艺术的贡献更大。优秀的艺术作品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这番话,让人回味无穷。罗称,当院长他确实少画了几百幅好画。

       “接踵而至的行政事务扰乱了我的生活和梦想。推开画室,你看到原定展出的美术作品,却成了草图,画了几笔,你就知道自己的这件作品再也完不成了。”罗中立叹了口气,称很多画稿从他担任四川美院院长那天起,就已经注定要被定格在墙上了。

       四川画派红人榜

       罗中立


       作为四川美院的掌舵人,罗中立的画作在市场上拍卖成绩有目共睹。他在1991年创作的《屋檐下的小孩》就在台北拍出212万元人民币的高价。在2002年,他的一幅《乡情拥抱》也在北京拍出280万元。据不完全统计,罗中立作品总共已经拍出300件左右,总成交额超过亿元。

       张晓刚

       作为罗中立等人的同学,张晓刚的画作近年在海外拍卖市场上异常火爆,在2006年3月纽约苏富比专场,张晓刚的油画《血缘系列:三位同志》就拍出211万美元最高价。

       周春芽

       1982年毕业于川美版画系的周春芽,2006年可谓是拍卖市场的周春芽年,他的油画作品在当年有数件作品成交价格超过百万元,其中《山石图》更是以440万元成交。在今年发布的ami中艺指数排行榜上,周春芽拍卖作品总成交额为11545万元,仅次于吴冠中、赵无极和张晓刚。 (来源:广州日报 记者/吴波)
发表于 2008-12-3 10:27:53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喜欢他的油画父亲
发表于 2008-12-7 14: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1-21 01:3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5-1 15:48 , Processed in 0.266326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