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319|回复: 2

“名”、“贵”——明代书法评论的两大范畴(张金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28 09:46: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名”、“贵”——明代书法评论的两大范畴





在古代书家中,能留下书名及作品的,大都是身份高贵人品高超之人。故欧阳修云:“古之人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然后世不推此,但务于书,不知前日工书、随与纸墨泥弃者,不可胜数也。使颜真卿书虽不佳,后世见之必宝也。……爱其书者兼取其人也。岂有其实,然后存之久耶。非自圣贤必能书也;其余泯泯,不复见耳。”[1] 其准确地说明了中国古代书法具有非常明显的书以人传附庸性,苏东坡承袭了座师衣钵云:“古之论书者,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2]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算“其人”呢,显然是地位高贵事业显达者方可入围,地位低下的工匠百姓排除在外,书法“虽工不贵”,这是传统的伦理观念作用所致。随着社会的发展,门阀观念逐渐减弱,士人的地位也逐渐降低。时到明代,由于封建专制的加强,朝廷对士人更不礼遇,入仕为官者遭廷杖系狱司空见惯,一般士人可想而知,所以士人的平民意识不断加强。特别是到了明代的中晚期,江南手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市井经济的蓬勃兴起,诸多难登仕途的学子及失意官场的士人,不再将“学而优则仕”作为唯一的人生价值去追求,他们也不隐居山林,而是甘心身处市井,“游于艺”成了他们的终身事业,一批市井书家迅速崛起,与朝廷书法分庭抗礼,在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书法评论的标准发生了较大变化,书以人传的局面得到了一定改变,如王世贞《艺苑卮言》论明代书法云:“吾吴郡书名闻海内,而华亭独贵。”[3] 其中“名”和“贵”问题,成为书法评论的两大范畴。







书法上的“贵”,含有尊贵、权贵、贵重、珍贵等义,是由书者的身份地位决定的,诸如帝王、权臣、高僧、名道等,此所谓“贤者”“其人”也。王世贞曾举例证明华亭书法之“贵”:“沈度至学士;粲初起翰林,至大理少卿;张骏至尚书;电至侍郎。时人语,前有‘二沈’,后有‘二张’。”[4] 仔细审视,其中又有独特的内涵。

所谓“华亭”,即现在的上海市,古称云间,曾为华亭府、松江府住地,明代此地出现了不少书家,王世贞所论者,便是其中代表。沈度,初坐累遣云南,永乐初编修杨弘济以善翰墨荐之,官翰林典籍,预修《高皇帝实录》,承命书《孝慈皇后传》及《古今列女传》,累官翰林院学士,“尝赏二品金织衣,新制象笏,缕公姓名,涂金色赐。”[5] 沈度书学宋克、赵子昂,参师“二王”,婉媚飘逸,雍容规矩,永乐帝誉为“我朝王羲之”[6],“令太子诸王咸习焉”。[7] 后宣宗、孝宗等皇帝皆酷爱其书,成为朝廷“台阁体”书法鼻祖。沈度“尝言于上云:‘臣有弟粲,其书胜臣’,遂被征用。” [8]由中书舍人,官至大理寺少卿,帝尝“赐龙香墨,枣心笔”[9] 以示宠爱。“二沈”同事文渊阁,世称“大小学士”。祝允明云:“二沈蜚耀墨林,昌辰高步,自任人推,皆谓绝景”,[10]良有已也。

王世贞所谓“二张”,指张骏、张电。张骏,以举人善书选为中书舍人,官至光禄寺卿。正德初,太监刘瑾乱政,为示淫威,时值“《通鉴纂要》成,瑾诬诸翰林纂修官誊写不谨,皆被谴,而命文华殿书办官张骏等改誊,超拜官秩。骏由光禄卿擢礼部尚书。”[11] 成为明代以书学入仕罕有的授官尚书者。张电,以书荐于朝廷,皇史宬建书匾称旨,授鸿胪寺序班,历中书舍人,官至礼部左侍郎兼司经局正字。王世贞《艺苑卮言》谓其书:“极圆熟妍美,所取显重者,仅姜氏体耳。”[12] 但大受皇帝宠爱。《松故述》云:“(嘉靖帝)尝命书古赋一篇,电书完却欢饮大醉,上遽召内侍掖之而行。上视所书赋甚悦,见其醉状,连呼酸子,而已,遣之归。”[13] 曾伴帝进香代拜,游禁苑入龙舟,母卒赐祭葬、归赐驰驿;赐衣白云麒麟飞鱼,荫子二,给三代诰命;赐御制诗、勤慎字、平安字、道德经、斗母像、茶、牵羊、银瓢、绣袋;赐历者六,赐金自十两至五十两,赐币自一表里至四表里者三十七,赐祭品脯醢者二,赐御前品者五,赐嘉靖钱钞者三,赐如意、丹生脉散香需煎者四;端午、除夕诸节物之以岁赐,服玩用器之以时赐,酒饭之以日赐者不可胜数。“于人主或不得一被晋接拜敝衣余食之惠,而公所遭际如此,岂非所谓千载一时哉!”[14] 当时内阁权臣,也难得如此丰厚的赏赐。不难看出,张电是继沈度之后,特受宠爱的“台阁体”书家。

关于“二张”,文献上有不同记载,《云间志略》云:“(张)骏工书法,行草隶篆,入妙入神,与东海齐名,时号‘二张’。”[15] 书史上多赞同此说。“张弼,字汝弼,号东海,华亭人。成化进士,历官南安知府,极有时誉,周德中称之为‘神仙太守’。草书宗怀素而未能脱宋广、解缙之俗习,然为时所重,海外之国,重赀购求。”[16] 由此可知张弼书时名之重。张弼比张骏稍长,皆在成化、弘治年间以草书名世,且张骏不仅书步张弼后尘,取名、字、号皆仿之:张弼字汝弼号东海,张骏则字天骏号南山,所以人们议论书法,往往将二者联系在一起。《续书史会要》云:张骏“草书宗怀素,得其龙蛇战斗之势,论者病其伤于雕琢,又似婢学夫人,故居于张东海之下。”[17] 此评出于祝允明《书述》“又有张天骏者,亦将婢学夫人”,[18] 祝氏也是在先论张弼再评张骏的,不过后面词语更加激烈,不但非其书亦贬其人,原因除书法因素外,还与张骏亲近阉党有关。因此说,将张弼、张骏合称“二张”,有其合理性。张骏、张电辈份相差很大,张骏古稀之后去世时,张电才十二岁,当时人将此二人合称的可能性不大。王世贞舍张弼而取张电合称“二张”,是张骏官尚书、张电官侍郎而受皇恩更大,用此来说明华亭书法之贵,与书法本身没有多大关系。

从实际情况看,华亭还有不少以书法得官而受宠者,如朱孔晹,永乐时承命书“大善堂”匾称旨,授中书舍人。永乐迁都北京,“宫殿成,禁扁皆孔晹书,遂升编修。孔晹历事四朝皆以法书被知遇,升春坊中允,”[19] 官至顺天府丞。其族弟朱铨从之游,亦“以楷书鸣当世”,[20] 被永乐帝选写金字经而入翰林,官至刑部侍郎。沈粲门人陆友仁,“善楷书,官中书舍人,迁礼部主事。”[21] 还有金纯,精楷书、章草,官中书舍人。张黻,书学陈文东,永乐中以楷书授中书舍人,至礼部员外郎。张黼,以进士授中书舍人,官至应天府丞。俞宗大,以善书荐授中书舍人,官至吏部郎中;子俞珙,亦能书为中书舍人;孙俞顺,亦能书,仕终南京鸿胪寺丞。此时“二钱”亦大有书名。钱溥,以进士官至南京吏部尚书,谥文通。弟钱愽以进士授南京刑部主事,终四川按察使。《詹氏小辨》曰:“国朝楷草,推‘三宋’,首称(宋)仲温,然未免烂熟之讥,又气近俗,但体媚悦人目尔,‘二沈’、‘两钱’承之。盖就纤浓遂成云间字习。”[22]“二钱”虽然不在宫廷书办为官,但因其官职显耀,其书为世所重。嘉靖陆深在朝廷书名较大,官至詹事兼翰林学士,《云间志略》谓其:“真行草书如铁画银钩,遒劲有法,颉颃北海,而伯仲子昂,一代之名笔。” [23] 以书法受宠于嘉靖帝的张电,便是他的学生。之后莫如忠,以进士累官至浙江布政使,“书法以二王为宗,尤工草书,势若龙蟠虎卧。”[24] 其子莫云卿,有“神童”之誉,补博士弟子,精书法。董其昌《容台文集》评莫氏父子有“此为甲乙,真如羲献”[25] 之评。明末董其昌的出现,无疑为松江书法增加了一道明亮的光环。其以探花官至礼部尚书,执书坛之牛耳,有“明朝止有一大家,董先生是也”[26] 之誉。董氏书法为明代华亭书独贵,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明代有选善书者为官制度,而得官者皆为朝廷文秘职务的中书舍人,直接为皇帝服务,而华亭所出此等书家最多,正如陈继儒《题〈崇兰馆帖〉》所谓“吾乡独以工书遇主”[27] 之论,恰好给王世贞“华亭书独贵”做了得体的注脚。“遇主”书家们的成名形式是由上而下的,即皇帝、朝廷的认可,成为他们在社会上善书的有力广告。而这些书家也由“书而优则仕”的“遇主”而贵,这是明代书法史上的一种特殊现象。此也可以看出,王世贞所谓书法的“贵”,与苏东坡所说“贵”的内涵不尽相同,东坡之论主要指书者的地位人品,而王氏之论的标准主要看得皇帝、朝廷重视程度,也就是说以书所得功名利禄的多寡。因此,明代“遇主”而“贵”书家的书法,便局限于怎样让主子满意为宗旨,这便大大的束缚了他们的创造力,只能围绕着“台阁体”绕圈子,这也是所谓明代高贵书家书法水平低下而不能征服后人的主要原因。







书法上的“名”,其在书法史上有两个含义:一是纯以书法艺术的对社会的影响而出名者;二是由于其它艺事,诸如诗人、画家甚至名僧、名道、名闺、名妓等,他(们)若善翰墨,也多能留下书名。王世贞所谓“吾郡书名闻海内”,专指前者。

由于吴中在正德、嘉靖年间,形成了特殊的文化环境和经济基础,出现了市井书家群体,其共同特点是非进士的在野人士,或是以荐举做过短暂小官者,他们的主要业绩表现在书法的自由发展上,代表者有:沈周,少谢荐举,隐遁自适。书法宗黄庭坚,成就斐然,开明代独习宋人书之先河。“一时名人皆折节内交,后学好事者,日造其庐而请焉。” [28]日本宇野雪村《中国书法史》曰:“沈周是文人画即所谓吴派的代表画家,很有名气,他以学习黄庭坚,抵制流行的书风。”[29]其看到了沈周书法对吴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所谓抵制流行书风多有臆测。祝允明,弘治举人,官至京兆,在官七年归去。其书师法广泛,“晚节变化出入,不可端倪,风骨烂熳,天真纵逸,真足上配吴兴,它所不论也。”[30]其书名天下,“海内索书,贽币踵门。”[31] 然而不善理家,又好酒色六博,挥金如士,润笔难以偿债。唐寅,乡试解元,春闱因试科场舞弊案株连入狱,绝意仕途。其狂傲不群,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书画成就皆高。王世贞《艺苑卮言》谓其“书入吴兴堂庑”[32]。唐氏居家鬻书买画,成为生活的主要来源。文徵明,“于文师故吴少宰宽,于书师故李太仆应祯,于画师故沈周先生。”[33]其十试不售,除荐为翰林待诏三年外,其余时间蛰居乡里,“乞诗文书画者,接踵于道,而富贵人不易得片楮,尤不肯与王府及中人,曰:‘此法所禁也。’周、徽诸王以宝玩为赠,不启封而还之。外国使者道吴门,望里肃拜,以不获见为恨”[34]。成为继沈周、唐寅之后,最受人们青睐的职业书画家。

辈份稍低的书家有:陈淳,国子生,受业于文徵明,楷书初学文氏,行书出于杨凝式、林藻、米芾,“笔气纵横,天真烂漫,如骏马下坡,翔鸾舞空,较之米家父子,不知谁先矣。”[35]草书气势宏大,意味深长,受允明影响较大。又精篆书,“巡抚都御史陈公,知君精于篆法,开馆礼聘俾书《五经》、《周礼》镂板置学。”[36]其一生未入仕途,晚年书画声价倍高,有时懒于应酬,其子陈栝为之代笔,也是吴中优秀的职业书画家。王宠,卒业太学而未入仕。善楷、草书,小楷得力于锺繇、虞世南,而简远空灵;草书师法“二王”而疏拓超逸。并能寓巧于拙,格调颇高。王世贞《吴中往哲像赞》谓其书:“晚节稍稍出己意,似拙取巧,婉丽遒逸,为时所趣,几夺京兆价。”[37]可以看出王宠书法行情不斐。文徵明去世后,市井职业书画家有增无减,他们承吴门前辈之余光,活跃在书画界,其中比较有名的有周天球、钱谷、彭年等,皆以鬻书为生,不涉仕途。

由上可以看出,吴中书家与松江书家相比大不一样:其一,大都是无功名无政绩的在野文人,他们的书法没有为朝廷的政治服务,也没有得到过朝廷、皇帝的赏识认定,表现的是自我的审美观点和创作意识;其二,他们的性情大都狂怪,不与达官贵人合作。如文征明“居家三十年,凡抚按诸公馈遗,悉却不受,”[38] 明确表示不为王公贵族作书画。严嵩为相,权横朝野,欲结交徵明。其“在苏州过,特往造之,也不到河下一答看”[39],成为艺林美谈。表面看来似乎是不畏权贵,实际上充满了与上层社会分道扬镳逆反心理。他们自知身份不贵,但却无欲则刚,故意不将王公贵放眼里;其三,布衣书家的成名,要比朝廷书家的成名付出更大的努力,他们没有皇帝、朝廷的提携,又没有贵族官宦尊贵身份的光环,对于社会的影响必须是由小至大由下至上的渐渐波及,由于他们的书法学习没有功名羁绊,所以有比较独立的审美观点和发展空间,给书法的学习和创作带来生机活力。他们的成功,是以纯书法水平去征服他人,一旦成名,不会象朝廷书家那样昙花一现,具有非常强的生命力。

吴中布衣书家的成功,带来了市井习书热潮。王世贞云:“吾吴中自有希哲、徵仲后,不啻家临池而人染练,法书之迹,衣被天下,而无敢抗衡。”[40]使整个吴中地区书法的学习创作,成为全国的龙头重镇。由于吴中经济发达,商贾民众对于本地书画家颇为廉价的作品,争相购买来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也给鬻书者提供了生存保障,于是也引来了不少外籍书家和商贾参预其中,形成了创作和宣传的良性循环,形成了“天下之书归吾吴”的局面,这是在历史上很少见的以布衣群体主宰书坛的现象。可以说吴中布衣书法的崛起和发展,不仅是书法成就问题,更重要的是出现了以书法之“名”来完成书家使命的大转折,将书法从官方文化中解放出来,成为独立的民间艺术形式,这是明代以“名”评论书法的独特意义所在。





--------------------------------------------------------------------------------

[1] 《中国书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1995年版,第556页。

[2] 《中国书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1995年版,第557页。

[3] 《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第176页。

[4] 《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第176页。

[5]  杨士奇:《东里集》,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28页。

[6]  倪涛:《六艺之一录》八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589页。

[7] 《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第174页。

[8]  倪涛:《六艺之一录》八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712页。

[9] 张金梁:《续书史会要补证》,河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65页。

[10]《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第74页。

[11] 《明史》卷三百0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12]《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第178页。

[13] 倪涛《六艺之一录》八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840页。

[14] 焦竑《献征录》一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87年版,第945页。

[15] 马宗霍:《书林藻鉴》,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第174页。

[16] 张金梁:《续书史会要补证》,河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98页。

[17] 张金梁:《续书史会要补证》,河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107页。

[18] 《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第75页。

[19] 倪涛:《六艺之一录》八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707页。

[20] 倪涛:《六艺之一录》八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707页。

[21] 倪涛:《六艺之一录》八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742页。

[22] 倪涛:《六艺之一录》八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748页。

[23] 倪涛:《六艺之一录》八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818页。

[24] 倪涛:《六艺之一录》八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825页。

[25] 董其昌:《容台文集》卷三,刻本。

[26]《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第442页。

[27] 陈继儒:《白石樵真稿》卷十七,刻本。

[28] 倪涛:《六艺之一录》八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785页。

[29] (日)宇野雪村:《中国书法史》下册,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96页。

[30] 王世贞:《艺苑卮言》,《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版,第180页。

[31] 马宗霍:《书林纪事》,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第316页。

[32] 倪涛《六艺之一录》八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768页。

[33] 焦竑:《献征录》一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版,第942页。

[34] 《明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802页。

[35] 张金梁:《续书史会要补证》,河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122页。

[36] 倪涛:《六艺之一录》八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800页。

[37] 倪涛:《六艺之一录》八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799页。

[38] 文徵明:《甫田集·附录》文嘉《先君行略》,四库刻本。

[39]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25页。

[40]《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第182页。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8 09:47:10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已经刊发于《书画世界》
发表于 2009-6-20 22:28:34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5-5 14:22 , Processed in 0.483264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