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401|回复: 4

明代宮廷書法研究(张金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28 09:52: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文为2007张家港明清书法史交流论文)



內容提要:本文研究內容分三個方面:一是明代的文書、文字制度,其為明代宮廷書法風格形式形成的內在因素;二是明代宮廷書法的載體,在形式上分為公文書法與銘石書法兩個方面,在書體上將楷書與篆書分別對待;三是將明代宮廷書法的稱謂進行考證,現在人們所謂的“台閣體”應稱之為“中書體”,並將其書法特點、影響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關鍵字:明代宮廷書法  文書  銘石書  九疊篆   中書體







明代是封建社會統治的後期,在政治上是皇帝最為獨裁專制的年代,宮廷書法是其政治的附庸,當然也深深地打上了時代的烙印。明代宮廷書法的創造者是以中書舍人等書辦官員為核心的宮廷書家,[1]他們嚴格遵循著宮廷的書寫規範及皇帝的審美觀點進行書寫,因此產生了有特色的明代宮廷書法。



一、明代宮廷文書、文字制度



每個朝代都有嚴格的文書、文字制度,明代是皇權最為強大的年代,這些制度當然也圍繞著怎樣加強皇權統治和維護皇族利益而展開。

1、明代宮廷文書制度

①內制、外制

朝廷內對於不同用途的檔,分為內制、外制,而各個朝代又有不同的分法,如“宋代兩制:曰冊文、表本、青詞、祝文、齋文、詔書、批答、口宣,內制也;曰皇后、皇妃追封、先代皇女皇族冊封、進封、文武百官遷擢、致仕、加恩等誥敕,外制也。”[2]明代朝廷的內制、外制也有明確地規定:《殿閣詞林記》載:



國朝內制則制敕、詔旨、誥命、冊表、寶文、郊祀祭文、享廟祭文、皇太后受冊寶謁謝文、皇后受冊寶謁告文、皇妃受冊、祭文、祭陵文、皇太子親王等冠辭祝辭、親征禡祭、旗纛露布、巡狩所至祭山川、旗纛軷祭文、驃騎祭馬神等及五祀祭文、大喪及皇妃贈諡等冊文、親王妃公主郡王妃世子世孫及妃鎮國等將軍喪葬祭文諡冊、塘志、諭祭文及文武大臣諭祭文、經筵講章及題奏揭帖之屬;外制則文官誥敕而已,凡五府、六部等衙門請敕行事,備詞奏請既得旨移文本院,依奏草敕。內閣即時擬撰,文官誥敕之旨亦然,進稿畢編類勘合,中書舍人領出書寫,其王府諡冊等文,禮部抄出施行,原稿具繳納云。” [3]



將宋、明的兩制加以對比不難發現,宋代的內制包括的內容較少,即屬皇帝本身的文字,如有關於皇后、皇妃、皇女、皇族中的事,皆劃為外制。明代則不同,將有關皇帝及其家族中的贈封等文字,全部歸為內制範疇。使明代外製成為純粹的對臣下官員的誥敕文,將皇室與臣屬劃清界限,充分體現了明帝權力的集中和皇室家族位置的提高,明代內制、外制文字,都屬於中書舍人等官員書寫的內容。

②官方文書

關於官文,《明史》載:“凡上所下,一曰詔,二曰誥,三曰制,四曰敕,五曰冊文,六曰諭,七曰書,八曰符,九曰令,十曰檄。凡下所上,一曰題,二曰奏啟,三曰表箋,四曰講章,五曰書狀,六曰文冊,七曰揭帖,八曰會議,九曰露布,十曰譯。皆審署而調劑焉,平允而行之。”[4]凡上所下的十種文書,都是皇帝、朝廷下達的檔命令,皆按格式用工楷書寫,這是中書舍人等官員職責中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朝廷中最標準、最具代表性的書法作品。而下所上的十種文書,是臣下呈奏于皇帝或上司的文書,除檔案名稱不同外,其書寫格式亦有區別,萬歷時格式為:“題本每幅六行,一行二十格。抬頭二字,平行寫十八字。頭行衙門官銜姓名,疏密俱作一行書寫,不限字數,年月下疏密同。若有連名,挨次俱照六行書寫;奏本每幅六行,一行二十四格,抬頭二字,平行寫二十二字。頭行寫衙門官銜,或生儒、吏典、軍民、灶匠籍貫姓名,疏密俱作一行書寫,不限字數。右謹奏聞四字,右字平行,謹字奏字各隔二字,聞字過幅第一抬頭。計紙字在右謹奏前一行,與謹字平行差小,年月下疏密同前,若有連名,挨次俱照六行書寫。”[5]這些文書是要讓皇帝看的,所以格式嚴謹書寫準確以示尊敬,操筆者是中書舍人等朝廷文秘官員。“天下諸司文移紙式,凡奏本紙高一尺三寸,”[6]書寫者則為各衙門文秘官吏。

2、明代宮廷文字制度

明代的文字制度應該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文字語音;二是書寫文字;三是字體標準,這些是中書舍人等官所必需掌握的。

所謂語音文字,是指在文書中的讀音所忌諱者,此在明初最為嚴重。朱元璋出身農民,曾當過僧人,以起義建國,所以對於與“僧”、“賊”等字及與其音相同、相近者亦非常忌諱。最有名者是杭州教授徐一夔的怨案,因其“賀表有‘光天之下,天生聖人,為世作則’等語。帝覽之大怒曰:‘生者,僧也。以我嘗為僧也;光則薤發也;則字音近賊也。’遂斬之,禮臣大懼。”[7]又有“僧來複謝恩詩,有‘殊域及自慚,無德頌陶唐’之句。帝曰:‘汝用殊字,是謂我歹朱也,又言無德頌陶唐,是謂我無德,欲以陶唐頌我而不能也。’遂斬之。”[8]其中怨屈自不待言。明初以此等事而遭罹難的儒士官員,不在少數。

所謂避諱書寫文字,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歷代皆有的對朝代皇帝名諱。規定:“表箋及一應文字,若有禦名、廟名諱,合依古二名不偏諱,嫌名不諱。若有二字相連者,必須回避。寫字之際,不必缺其點畫”[9];二是在行文中“回避‘凶’、‘惡’字樣。”[10]

所謂字體標準,也有兩個問題:一是規定應用於公文書寫的字體是楷書,如在皇帝、太皇太后、皇太后壽旦及正旦、冬至、等上表書寫時,“並用小字真書,”“副本用手本小字真書。”[11]甚至對於楷書有時也要提出要求,如“國初定制,臣民疏於朝廷者為奏本,東宮者為啟本,皆細字。後以在京諸司奏本不便,凡公事用題本,其制比奏啟本略小,而字稍大。”[12]關於細字,在此指筆劃清細的楷字。這樣一是能表現出書寫認真,看起來清晰方便,再者由於細微,不會出現更改現象。有時大臣上的奏章,因書寫有誤而出現水洗現象,皇帝會認為辦事不認真,對自己大不敬。如“嘉靖辛醜,夏言以左削複官,其謝疏中有洗字面,為上所詰責是矣。然特撰元侍奉大老為然,而外臣則不爾。惟胡宗憲在浙江,每疏必手書,前後如一。最後得罪獲死,上猶稱述此事,遂得釋還,則亦曲謹之效也。近年故相王賜爵密揭,其幼孫所寫,故竊啟者不敢私易,得以初稿達御前。不然,禍不知所終矣。”[13]夏言複職在謝疏中由於書寫不慎留有洗字面,被皇帝詰責,差幾得罪。而胡宗纘由事得死罪,而皇帝猶念其平時奏章自書謹嚴,遂得釋還。由此可見皇帝對奏章書寫的重視;二是關於書寫文字標準的問題,明朝廷有嚴格的規定:“凡表箋字畫,俱用《洪武正韻》寫進。”[14]甚至連鑄印用字,也強調之。如“嘉靖八年題准,鑄印局官儒,今後應造印記關防,專以《洪武正韻》為主,《正韻》不載,方取許氏《說文》,二書無從查考者,方許先儒著述六書等書參考。”[15]可見《洪武正韻》是明朝廷法定的標準文字樣式。

《洪武正韻》是文字義訓之書,洪武初宋濂等所修。在字例上將“舊韻元收九千五百九十字,毛晃增二千六百五十五字,劉淵增四百三十六字,今一依毛晃所載。有關略者,以它韻參補之。”[16]在文字方面,其“字畫當以《說文》為正,俗書承襲之久,猝難遽革,今偏旁點畫舛錯者,並依毛晃正之。”[17]此一直成為書寫公文科舉考試的標準。嘉靖帝登基大封同姓時,在金冊書寫上曾出現過問題,大學士夏言《大封冊文疏》曰:“臣言謹將冊寶逐一檢閱,看得封徳世子金冊內有恪憞忠孝之文,臣竊詳文義,憞字同憝字,夫憝訓怨訓惡,若用此字,義屬不通。考之文理,宜用敦崇之敦為是。夫大封同姓,朝廷之重典也。冊書之文,皇上之聖訓也。受冊於朝,藩國之世寶也。若今字書舛訛,文理背繆,恐非所以重典則而昭文明也。伏乞聖明,特賜稽查執事者之誤。倘蒙改鐫,則令該府使臣暫停一二日以俟。仍乞勅,今後凡冊文鐫畢,俱複送內閣官看詳後發,則庶幾無失矣。伏乞聖裁定奪等。……原寫中書舍人戴倫到司案呈到部,參照中書舍人戴倫典司翰墨,叨侍絲綸,自宜研究書畫,詳考偏傍精一,乃心庶為盡職。況錫命之文,勒之金冊,比于常例加重,而又有內閣批紅掲帖可以遵據,卻乃惇憞不辯,亥豕成訛,萬一布之宗藩,豈不有妨聖訓,事屬不恪,法所當懲。合候命下,移咨法司,逕自行提從重參詳問,擬應得罪名,奏請發落。庶垂鑒戒,而執事之臣知所警矣。”[18]中書舍人戴倫在書寫冊寶用字上,將惇、憞混一,導致獲罪。由此可知,字書是中書舍人必須認真研究之典籍,不然作為供職翰墨之官,便不合格。當然有時也會遇到意外之事,正德年間修《通鑒篡要》成,太監劉瑾擅權,以其中訛字示內閣,數十人受到牽連,其中書舍人王珙、劉訊等勒令致仕,中書舍人沈世隆、吳瑤等削籍。[19]此時文字制度,變成了閹黨打擊不順從者以示淫威的得力工具。



二、明代宮廷書法載體



朝廷需要中書舍人等筆墨供奉官書寫的內容和形式很多,從書法載體上看,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紙素翰劄;二是碑誌銘石。

1、明代的文書書法

⑴文書

所謂文書,是朝廷上奏下達的的各種文件,是國家機器運轉正常的重要保證。其數量較大,從事這方面工作的官吏較多。黃佐《翰林記》曰:“永樂二年始詔吏部簡士之善書者,儲翰林,給廩祿,使進其能,用諸內閣,辦文書。”[20]“辦文書”在此是指書寫文件,這是中書舍人等宮廷專職書寫官員們的主要工作。由於辦文書是應用書法,所以一般具有三個特點:一是要清楚明瞭,必需使用楷書;二是書寫相對要快,筆劃較為流暢,提按和藏鋒等法度相對減弱;三是字體美觀,要符合于皇帝及內閣大臣們的審美觀點。永樂時沈度之書最符合這些特點,因此成為辦文書者所追求的書體。(如圖一沈度書)

⑵聖旨

①絲綸.聖旨皆為特殊製造,“凡誥,織用五色,紵絲。其前用織文曰‘奉天承運’,用純白綾。其前織文曰:‘奉天敕(誥)命’,俱用升降龍文左右盤繞,後俱織某年月日造,帶俱用五色。”[21]聖旨代表皇帝的尊嚴和朝廷的形象,誥中內容皆用楷字書寫,是朝廷中最標準、最具代表性的書樣。其字較大,字法與案牘公文有別,要求書寫嚴肅莊重。如萬曆二十年《聖旨》,用筆從歐字化出,結體偏長,用筆勁健,而略嫌刻板。字體大小均一,上下不貫,互不照應。結體上緊下松,戈鉤右下伸仍是沈氏風氣,與碑誌之書大同小異。(如圖二)

②金書.明代還有一種聖旨,不是寫於絹素,而是製作于金屬。《萬曆野獲編》云:“今制,惟封王拜妃,用金範字於冊。”[22] 明制:凡立太子、皇后、太子妃、諸王、諸王妃、世子、世子妃用金冊;皇妃、公主、郡王、郡王妃等用銀冊,或銀鍍金者。冊長、寬、厚不一,從尊而下遞減。如“皇后之冊:用金冊二片,依周尺長一尺二寸,廣五寸,厚二分五厘。字依數分行,鐫以真書。”[23]金冊鐫字,則字是金的;銀冊鐫字,則或字金渡,所以對此亦稱之金書或金字誥命,以示身份貴重。金書誥命的範圍是帝王家族,非此不能得。

③鐵券. 朝廷頒“給功臣鐵券,則字用金填,至於告身,雖貴極上公,但墨書而已。”[24]鐵券是賜給功臣特製誥書,其用鐵制,“面刻誥文,此鐫免罪減祿之數,嵌以金,為左右二面,合以字型大小。”[25]故有時亦稱為金書鐵券。《明史》載:“洪武二年,太祖欲封功臣,議為鐵券,而未有定制。或言台州民錢允一有家藏吳越王鏐唐賜鐵券,遂遣使取之,因其式而損益焉。其制如瓦,第為七等。公二等:一高尺,廣一尺六寸五分,……外刻履歷恩數之詳,以記其功;中鐫免罪減祿之數,以防其過。字嵌以金,凡九十七副,各分左右,左頒功臣,右藏內府,有故則合之,以取信焉。”[26]鐵券內容以楷書為之。其字鐫之於金屬,沒有刻石的鋒芒,顯得較為厚重。

⑶抄書、刻書

抄書用字也要求書寫方便,字體美觀。《永樂大典》,歷時五年而成,參加謄錄者一千三百八十一人,而呈現出來的確如出於一人之手,且後來嘉靖年間又謄寫一通,與前者難以分別。說明當時朝廷為了全書的協調,確立了統一標準,被征於朝廷的善書者要觀摹臨習,儘快進入角色。當時沈度之書最受朱棣喜愛,且沈字也很適用於抄書,以其為標準的可能性最大。從留下來的《永樂大典》(如圖三)的字體特點看,與沈度書法較為接近,這也是“沈字”泛濫的一個重要因素,之後修書再摹仿之,情況不言而喻。

朝廷中一些重要典籍,需要中書舍人等書寫付梓,如宋濂《春秋大義·序》云:“正書入梓者,中書舍人朱孟辨、宋璲、桂慎,鑄印局副使詹希原云。”[27]明內府版《重修大明會典》,為萬曆十五年刊行,字體較《永樂大典》更加方正整飭,即刻書與謄錄書寫有一定區別,要求更加規範,筆劃勻稱,結體方正,再加之雕刻的作用,顯得更加整齊,與辦文書之字大相徑庭。上下平整,狀如算子,此之謂也。



2、明代宮廷銘石書法

豎石為碑,將文字鐫刻其上,為的是使其長久留傳後世,特別是朝廷所立碑石,意義更為遠大。因此朝廷每有樹碑之舉,皆視為重要文事,都要認真對待,而書寫者則為中書舍人等書辦官員。

(1)廟碑

封建帝王自命為天子,他們對於天地神明特別重視,故朝廷對於天地五嶽四海等神靈都要修建廟宇進行祭祀,其中立碑以示祈求神靈保佑皇帝、國家、臣民人夀年豐之意。有時為了表示君王之誠心,重要廟碑有皇帝親自撰文者,一般也要內閣大學士們操筆,因此書寫也選擇有資歷書寫高妙者為之。如朝廷重修孔子廟,李東陽有奏劄曰:“臣竊惟修建孔廟,朝廷重事,而禦制祝文及遣祭祝文,尤陛下隆師重道之盛心,是宜刻之金石,以昭示萬世。但本廟僻在一方,恐無繕寫楷書之人,不能揚厲宸章,有孤恩典。臣奉將使命,事體相關。乞令制勅房中書舍人喬宗,齎捧前項禦制文字,往彼書寫上石。仍乞帶領工部文思院副使閻傑,就彼鐫刻,事畢之日,即令回京。”[28]這是一則重修重要廟宇刻碑的實例,其過程非常清楚,特殊者為禦制碑文,因此書寫者必須挑選楷書精工者為之。代表者還有:正統二年奉敕立石夏昶正書的《崇化寺碑》;正統三年程南雲奉敕正書的《淨明寺碑》;弘治十三年張駿奉敕書《圓通寺碑》;成化五年姜立綱奉敕書《觀音寺碑》(如圖四)等。這些廟碑的書寫者都是從書辦中挑選出來的著名宮廷書家,代表了宮廷書家的最高書丹水準。

(2)墓碑、志

明代朝廷品級命官,去世後朝廷負責部分後事,朝廷讓工部按品級職別造墓立碑。“五品以上,許用碑,龜跌螭首;六品以下,許用碣,方跌園碣。”[29]三品以上的官員,多有皇帝的諭祭,大都將其刻碑以示高貴。碑、志的撰文者,一般為翰林官員,書寫者則是書辦中書舍人等官的任務。當然若墓主生前有好友、同僚等之善書者願意代勞亦可。對於墓碑志的書寫,其規律是:官職高者,書寫者的地位書寫水準亦高;一般官員的碑誌,則對書丹書辦官員的條件不甚講究。代表者如正統十四年夏衡書《錢安衣冠壙志》;正德二年周文通書《張懋繼室許錦墓誌銘》;正德十年劉棨書《王佑墓誌銘》;嘉靖二十五年張電書《宋興墓誌銘》(如圖五)等。

(3)進士題名碑

古代有“學而優則仕”的規律,封建社會的進士便是學優的代表者,朝廷對他們特別重視。明初朱元璋不太注重科舉考試,重視以學校、薦舉選拔人才,後來發現弊多利少,便恢復了科舉考試,由此也加重了科舉考試的力度,使科舉考試受到了空前的重視。對科舉考試的得中者,利用各種方法進行宣傳鼓勵。《進士題名記碑》便由此產生,用它來每科獲得進士身份者之姓名刻石記之,以使留傳世後,同時也為後來者提供學習的榜樣。《明史》載:“洪武二十一年三月乙亥朔,上奉天殿策試舉人試策,……時廷對者九十七人,擢任亨泰廷對第一,賜亨泰等進士及第出身有差,特建《題名碑》於太學門。”[30]“辛未(洪武二十四年)許觀亦如之,《進士題名碑》由此相繼不絕。”[31]經過殿試之後的會士,由皇帝賜為進士,故進士號稱天子門下,因此《進士題名碑》的樹立是朝廷之盛事,必須認真對待。故撰文者為內閣大學士,書寫者則從書辦中選擇官員為之,被選中者榮耀異常。

通過研究大量的朝廷所為的碑誌楷書面貌可能發現,其書法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師法唐賢,以歐、柳、顏楷的風格為多。若審視書法之風神,可以弘治時的姜立綱為限分為前後兩期:前期點畫清瘦勁健,以師歐陽詢字體為多,這是因為歐字結構體勢平穩,筆劃粗細適中,筋骨堅強而無劍拔弩張之勢而雅俗共賞,成為殿閣書家專攻或兼習的基礎書體。一般表現為意態自適結體自然,雖不無書奴之嫌,但皆寓目可觀;姜立綱之後作品為之一變,主要表現在體勢穩重,字趨扁方,上下相疊,點畫收多放少。嘉靖後書家多兼師魯公,而體勢不能開張,如壯夫裹足,意態拘緊,顯得板滯匠氣。另外可以看出,辦文書與碑誌石刻書法大有區別,其書寫法度較之碑誌刻石以及聖旨、刻書稍隨意。以辦文書中最受寵愛的沈度之書論,其法度比之唐楷略遜一籌。字中帶有不少行書筆法,但又不遠離規矩,易學易寫美觀大方,方便于辦文書。縱觀明代宮廷書家所書的碑、志,難以看到純正的沈體書風,大都以唐楷為之,碑誌中有時略帶沈度字體特點,也正是他們辦文書書寫習慣的呈現。由此可知明代朝廷書辦官員的楷書,根據不同用途分為辦文書及銘石書兩種。如姜立綱書碑之字為標準的歐字,而抄書之字與沈度一脈相承真偽難辨,便時最好的證明。因明代辦文書的字體自永樂之後,基本以沈度字體為標準,後世書評者多著眼於“迄今無改”沈體字,忽略其刻石楷書的多樣性,所下結論難免出現認識上的片面。








--------------------------------------------------------------------------------

[1] 關於明代中書舍人、書辦等問題,拙文《明代殿房書辦研究》有較為深入的論述,見2004年《書法研究》第三期。

[2] [明]黃佐.廖道南《殿閣詞林記》卷13《制誥》,《四庫全書》本。

[3] 同上。

[4] [明]鄭曉《今言》,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199頁。

[5] [明]林堯俞《禮部志稿》卷22,《四庫全書》本。

[6] 同上。

[7] [清]趙翼《廿二史劄記》,中國書店,1990年版,第466頁。

[8] 同上。

[9] [明]林堯俞《禮部志稿》卷22,《四庫全書》本。

[10] 同上。

[11] 同上。

[12] 同上。

[13]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238頁。

[14] [明]林堯俞《禮部志稿》卷22,《四庫全書》本。

[15] 同上卷24。

[16] [明]宋濂等《洪武正韻·凡例》,《四庫全書》本。

[17] 同上。

[18] [明]夏言《南宮奏稿》卷5《大封冊文疏》,《四庫全書》本。

[19] [明]談遷《國榷》,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2894頁。

[20] [明]黃佐《翰林記》卷19,《四庫全書》本。

[21] [明]李東陽《明會典》卷161,《四庫全書》本。

[22]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207頁。

[23] 《明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81頁。

[24]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207頁。

[25] [明]李東陽《明會典》卷161,《四庫全書》本。

[26] 《明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81頁。

[27] [清]倪濤《六藝之一錄》八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683頁。

[28] [明]李東陽《懷麓堂集》卷96《東祀錄》之《請書刻禦制碑題本》,《四庫全書》本。

[29] [明]徐溥《明會典》卷162,《四庫全書》本。

[30] 《明太祖實錄》卷189,浙江華文圖書館抄本。

[31] 《明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83頁。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8 09:53:5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明代宫廷篆书

1、御用篆书

篆书由于字体古老,具有神圣庄重、图案美观作用,颇受明宫廷的重视。宫廷中的重要内容、标志,皆要求以篆书书写,以示尊贵。如武英殿中书舍人任务,便是“掌奉旨篆写册宝、图书、册页。”从实际情况看,大凡所涉及到皇帝及与皇帝有关的文字,也基本以篆书为之。如圣旨起首的“奉天诰命”用篆字织成;皇帝武弁服玉圭有篆文“讨罪安民”。[ii]金牌信符,“篆文上曰‘皇帝圣旨’,左曰‘合当差发’,右曰‘不信者斩’。”[iii]守卫金牌“二面俱篆文:一曰‘守卫’,一曰‘随驾’。”[iv]扈驾金字银牌,“将军佩之,牌下铸‘守卫’二篆字。”[v]大明宝钞中,“篆文八字:曰‘大明宝钞,天下通行’。”[vi]可以看出,篆书几乎成了皇帝的专用装饰文字,在内宫大制中,占有重要地位。

明代皇帝宝玺较多,国初洪武时宝玺十七:其大者曰“皇帝奉天之宝”,曰“皇帝之宝”,曰“皇帝行宝”,曰“皇帝信宝”,曰“天子之宝”,曰“天子行宝”,曰“天子信宝”,曰“制诰之宝”,曰“敕命之宝”,曰“广运之宝”,曰“皇帝尊亲之宝”,曰“皇帝亲亲之宝”,曰“敬天勤民之宝”;又有“御前之宝”、“表章经史之宝”及“钦文之玺”。成祖又制“皇帝亲亲之宝”、“皇帝奉天之宝”、“诰命之宝”、“敕命之宝”。嘉靖新制七宝:曰“奉天承运大明天子宝”、“大明受命之宝”、“巡狩天下之宝”、“垂训之宝”、“命德之宝”、“讨罪安民之宝”、“敕正万民之宝”。共二十四御宝,皆用篆书为之。[vii]其次是皇族中的重要人物如皇后、妃、太子、亲王、世子、等,都有印宝,其文亦皆为篆书。另外明代帝、王、后、妃等死后皆有玺印明物随葬,如明定陵朱翊钧墓内出土了三方龙钮木质印,印文书谥号之宝。[viii]山东邹县朱檀墓出土的“鲁王之宝”[ix],成都凤凰山出土的朱檀“鲁王之宝” [x],皆木质龟钮,印文如其生前之制,皆用篆书。

2、碑额、志盖篆书

明代朝廷中所用篆字,以小篆风格为主,皆规范整饬,略嫌板滞。篆书碑额是正文楷书的题目,在章法上大都要求风格统一以求和谐;而墓志盖则是以单独的形式表现之,墓志正文另有首题,且首题不一定与篆盖内容一样。如《覃泰妻徐妙成墓志》,李东阳篆盖。盖篆书题:“明故诰封覃夫人徐氏墓志铭”,而正文首题“覃夫人徐氏墓志铭”。比较可知,志盖所书代有朝廷诰封标志,其它大致相同。这进一步说明墓志盖是一件绝对独立的篆书作品。按朝廷规定,中书舍人等专业书写官员,是朝廷官员墓碑、墓志的书写者,因此说明代的中书舍人都能篆书。当然有时篆额者,也有非朝廷专业书写官员,如善篆的李东阳官大位显,高贵家族请其篆额,应另当别论。总之,明代碑额志盖篆书,用小篆书体,皆自诩追学“二李”,其实只得其图案皮毛而已,艺术水平高者较少。

3、朝廷篆书楷模

在中国书法史上,篆书自唐后至清初无大发展,基本上将其作为一种图案文字来对待,能结字者便可称工。明朝廷颇重篆书,还以“篆书”、“字学”铨选授官,所以以篆书有名者,大都服务于朝廷。如洪武时的朱应辰、卢熊、宋璲等,当时大有名气,特别是以能书授予中书舍人的宋璲,篆师“二李”,解缙谓其“小篆之工,国朝第一。”[xi]此时还有诸多善篆人的逸事,如赖良《大雅集》载:中书舍人“朱芾善篆书,以所书瘗之细林山中,题曰‘篆冢’。” [xii]方鹏《昆山志》亦记:“朱安定,精楷书,尤工古篆,得周伯琦笔法,尝积其书草,瘗之,名‘篆冢’。”[xiii] “篆冢”的出现,除反映出人们对于篆文怀有一种神圣的文化情结外,也充分表现出了善篆者自命不凡的心理。

永乐初滕用亨、陈登分别以篆书荐举于朝廷,滕氏得官翰林侍诏,陈登后授中书舍人,二人皆以善篆书名声大振,其篆书也成为人们学习的范本。焦竑《献征录》云:“滕用亨,初名权,字用衡。后避讳(宁王朱权)更今名。长洲人,尚书德懋从子。少从德懋游学四方,颇多见闻,问学辨博,文词尔雅,尤精六书之学,其篆隶之妙,高出近世。永乐三年被荐,时年几七十矣。召见,面试篆书‘麟凤龟龙’四大字以献,又献《贞符诗》三篇,称旨,授翰林待诏,与修《永乐大典》。在官四年卒。时篆隶书称用亨及长乐陈登,然笔意清古不及用亨也。” [xiv]

滕用亨、陈登先后以篆书铨选入翰林,二人曾发生过很不愉快的事。杨士奇《陈思孝墓志铭》载:陈登入京时,“吴中滕用亨诏翰林,工篆籀,自视天下无愈己者;且恃春秋高,轻后进,往往折屈之稠人广坐中。思孝初至,谨默谦下,用亨连三日折之文渊阁,六卿大臣皆在旁视,不可耐。思孝怡然,从容进曰:‘登幸辱在此亲教益,愚陋愿有所质。’就用亨语之戾许叔重者十数事相辩难,思孝道许氏说文娓娓,皆用亨素所忽者,用亨乃始默默敛锋锷,不复自矜大。思孝声誉遂起。时四明王尹实篆书擅名海内,至考据精博,亦推让思孝云。” [xv]滕用亨“自视天下无愈己者”而“轻后进”,陈登后发制人而“声誉遂起”,足以说明当时人们对此的看重。滕用亨是永乐时声望很高的篆书家,就篆书而论,当时名誉在陈登之上,但在官时间较短,对朝廷篆书影响不大。滕用亨去世后,陈登书名大噪,“朝廷大题匾率出其手,而四方求者无虚日。” [xvi]其在翰林二十年,从其学篆者众,成为朝廷篆书学习的典范。

宣德之后篆书以陈登门人程南云为最,其又传子程洛,父子皆以能书授予中书舍人累官至太常卿,成为朝廷篆书的领军人物。故祝允明评曰:“程氏父子,篆隶擅名。斯业即鲜,不得不兴。”[xvii]之后金湜、张端、姜立纲、周文通、顾从礼亦善此道,朝廷善篆书之名每况愈下。至晚明朝廷善篆而有影响者日寡,所谓善篆则表现为以懂六书为能事,但有时将此知识巧妙用于楷书书写,能化险为夷,带来好运。黄承琏《海宁志》载:“谈相,世宗朝,命书望月亭,书法嫌犯避者屡矣。相依《六书正伪》,从亡从月从壬为望字,遂擢中书。”[xviii]隶定后的楷书“望”字从亡从月从王,而“亡”“王”的出现对于皇帝而言是非常忌讳的事,若不加变通,则有犯违之罪,所以谈相以六书知识将其变化,因此赢得了皇帝的赞赏而升官进禄,可见朝廷书法步入了世俗末艺。




--------------------------------------------------------------------------------

同上,第198页。

[ii] 同上,第177页。

[iii] 同上,第215页。

[iv] 同上,第243页。

[v] 同上,第182页。

[vi] 同上,第216页。

[vii] 同上,第181页。

[viii] 长陵发掘委员会工作队《定陵试掘简报(续)》,《考古》1995年第七期。

[ix] 山东博物馆《发掘明朱檀墓纪实》,《文物》1972年第五期。

[x] 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成都凤凰山明墓》,《考古》1978年第五期。

[xi] [清]倪涛《六艺之一录》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677页。

[xii] 《佩文斋书画谱》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565页。

[xiii] 同上,第576、577页。

[xiv] [明]焦竑《献征录》一册,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940页。

[xv] [明]杨士奇《东里集》,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67页。

[xvi] 同上。

[xvii] [明]祝允明《书述》,《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1994年版,第74页。

[xviii] [清]倪涛《六艺之一录》八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841页。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8 09:54: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中书体”

1、“中书体”考

“中书体”是明代朝廷文件书写的重要字体样式,要考察之必须从“中书舍人”谈起。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在朝廷设“中书科”,专门负责朝廷重要文件的书写,初置“中书舍人”十人,永乐时增为二十人,宣德后又在内阁及文华殿、武英殿等置“中书舍人”,人数不定,秩皆从七品。[1]“中书舍人”以笔墨供职于朝廷,服务的对象主要是皇帝(也为内阁大臣服务),那么其书写风格当然要以帝王好恶为标准,因此人们将皇帝宠爱的朝廷书家作为摹仿追求的对象。随着时间的推移,朝廷各衙门的公文字体样式逐渐统一,因为这种书写样式是由“中书舍人”们传播开来,所以人们称其为“中书体”。孙能传《剡溪漫笔》对此有明确记载:



国朝正德中,姜立纲以楷书供奉西省,字体端正,然近于俗。一时殿阁诸君及诸司吏胥皆翕然宗之,迄今无改,谓之“中书体”。[2]



按,文中“正德”记年有误,当为弘治朝事。[3]孙能传,字一之,宁波人。“万历壬午举人,中书舍人,后官主事。”[4]善于著述,为世所重。其万历时曾官中书舍人,故所记“中书体”事颇可信,谓“中书体”是姜立纲书风影响所致,当属事实。姜立纲(?—1498年),字廷宪,江西瑞安人。七岁以能书命为翰林院秀才,天顺七年授中书舍人,直内阁制敕房,官至太仆寺少卿。“立纲书法为一时所重,而小楷尤精,凡进诸书及大制诏,多其手录。”[5]“法书行于天下,称曰姜字。”[6]“今中书科写制诰,悉宗之。”[7]其影响之大于此可见一斑。关于姜立纲的书法,王世贞认为其“小变‘二沈’为方整,就其体中可谓工至。”[8]姜氏楷书法度谨严一丝不苟,是在沈度、沈粲的基础上,参用欧、柳之意更加方正整饬而已。因此说,人们虽然称姜立纲的楷书样式为“中书体”,但其源头要上溯到永乐时的沈度兄弟。汪砢玉《珊瑚纲》载方折子《跋智永真草千字文》,其中涉及到这个问题:



永师铁门限帖,以律召调阳为真本,俗称律吕为误。盖草召似吕,其义则以闰余对律召也。杨文公《谈薮》以此文中阙字,太宗令王著写足之。王肯堂太史尝见墨迹,用大麻纸真书,颇类今‘中书体’,绝与石刻不类,云间沈度学士兄弟,乃步趋此老耳。[9]



方折子其人失考,王肯堂为明万历己丑进士,官至福建参政,其工书法,辑《郁冈斋法帖》数十卷,手自钩拓,为一时石刻冠。汪砢玉,字玉水,徽州人。寄籍嘉兴,崇祯中官山东盐运使判官,《珊瑚纲》成书于明末崇祯癸未。由此可定,方折子当为明万历至崇祯间人,其记宋王著补写智永《千文》墨迹,与石刻不同,颇类“今‘中书体’”,谓沈度学之,颇具慧眼。沈度(1357-1434),字民则,号自乐,松江人。永乐初,以能书荐于朝廷,授翰林院典籍,得宠于永乐帝朱棣,誉为“我朝王羲之”,后官至翰林院学士,“凡玉册金简,用之宗庙,朝廷藏秘府,施四裔,刻之贞石,传于后世者,一切大制作,必命公书。”[10]朱棣还令诸皇子学其书,故其子孙皇帝皆喜沈字,这为沈度书法在明代朝廷长兴不衰创造了条件。嘉靖间“朝廷制诰,犹用沈体。”[11]“至崇祯时,内庭女官临摹书法,犹师沈、宋,缘直侍代批红章奏。”[12]二百余年以一贯之,十分罕见;期间“中书舍人”及朝廷书写吏员朝野学人举子争相效仿,自不待言。因此说“中书体”之名虽然出现于弘治、正德年间,但其字体样式早已存在。姜立纲只是“中书体”的大师级人物,而开山鼻祖却是沈度。沈度书学“二王”,参以赵子昂、宋克、詹希原等法,与宋朝王著专攻“二王”的“院体”形神颇近,故方折子谓王著书“如今‘中书体’”,并认为沈度兄弟“步趋此老”,由此可知宋代的“院体”与明代的“中书体”二者存在着微妙的渊源关系。

沈度被永乐帝称为“我朝王羲之”确实有过誉之嫌,但其书法功力极深人品亦高,并非后来者所能比拟。沈度书法大显于朝廷后,“中书舍人”们当然要讨好于皇帝紧步后尘,但他们都是对古代书法下过大功夫者,尽管有意追随沈度书风,而面目不尽相同,仍然具有笔墨的丰富性。至姜立纲出则不同,姜书“小变‘二沈’为方整”,“方整”便是“中书体”结壳的外在表现,此时学姜氏书法的人,皆是自小习时贵书法起家者,以水济水,局面可想而知。故以姜氏为代表的朝廷书法,失去了昔日的光环,引来了世人的不满,将其书谓之“中书体”,实际上大蓄贬意。孙能传谓其“字体端正,然近于俗”已露出消息,而赵崡《跋〈宋修唐太宗庙碑〉》中所论,观点更加鲜明:



宋承五季,文靡极矣。此李莹奉敕为之者,猥冗不称。孙崇望书,全出吴通微,昔人谓之‘院体’,‘院体’即如今所谓“中书体”,盖诮之也。[13]



赵崡,字子函,盩厔人,万历乙酉举人。此跋对宋朝“院体”书法进行了评论,指出“‘院体’即如今所谓‘中书体’,盖诮之也。”充分说明了“中书体”之称带有讽刺意味。其原因除“中书体”本身有诸多缺点外,明代中后期社会书法的迅猛发展如吴门书法艺术的崛起壮大,对以应用为主逐渐走向僵化的“中书体”产生了巨大冲击,使其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局面,是不言而喻的事实。

从上不难看出,“中书体”在明朝书法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们,但在现代人明代书法史研究中,罕见“中书体”之名出现,人们将“中书体”所对应的书法,称之为“台阁体”。遍查明、清文献,未见专称明代官样书法为“台阁体”者,即便近代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有《干禄》一章专讲馆阁应制之字,也没提到明代有“台阁体”。近人马宗霍《书林藻鉴》,谓明代“馆阁之体,以庸为工。”[14]祝嘉《书学史》论明代“馆阁之体,仅足为干禄之资。”[15]皆称明代官字为“馆阁体”。称明代朝廷书法为“台阁体”,当是现代人套用文学词语而来,明宣德时善文辞的杨士奇居内阁,王世贞谓其文“以简澹和易为主,而乏充拓之功,至今贵之曰‘台阁体’。”[16]之后人们便将在朝廷中的应制诗文样式统称为“台阁体”。研究明代书法者套用之以名朝廷书法,目的是与清代“馆阁体”稍加区别,岂不知明代人早有“中书体”之称而多此一举。我们应该尊重历史,还其真实名号。

2、“中书体”的特点

由于“中书体”属于官样书法,成为现代人批评的对象,很多人其实并不清楚明代“中书体”的真实面貌,常将其与清代“黑、大、方、光”的“馆阁体”一概而论,其错误就在所难免。现就“中书体”的特点简论如下:

① “务必端楷”——师法晋唐

明代“中书舍人”是皇帝的近臣,他们在以书写办事时,都要按照皇帝的审美观点和笔墨意志行事。朱元璋幼年虽然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但当皇帝后对学校教育特别关注,其在重申《学规教条》中,对书法的学习也做了规定:诸生“每日习仿书一幅,二百余字,以羲、献、智永、欧、虞、颜、柳等帖为法,各专一家,必务端楷。”[17]其中有两个含义:一是对书家进行了筛选,重视晋唐书法,提倡以王羲之为主线的书法体系;二是在对字体的要求中,特别强调“端楷”。“端楷”即端庄的楷书字,其能代表朝廷端庄严正的形象。明代皇帝特重祖制,朱元璋的这一规定,无疑成为后来“中书体”的重要内涵。

② “丰腴温润”——盛世气象

朱元璋之子朱棣以“靖难”为永乐帝,改变了明代皇帝的嫡系,俨然如开国之君,特别受到其子孙皇帝们的尊重,其书法的审美观点,对后来朝廷书法影响最大。叶盛《水东日记》云:“长陵(永乐帝)于书独重云间沈度,于画最爱永嘉郭文通,以度书丰腴温润郭山水布置茂密故也。有言夏珪、马远者,辄斥之曰:‘是残山剰水,宋僻安之物也,何取焉。’暹之内父钱唐蒋晖,字法欧阳率,更多清劲,屡不称旨,晖官久不进亦坐是云。”[18]永乐帝所赏之书画,不只是看其绘画的水平如何,而且还注重于寓意格境如何。南宋名声特大的山水画家夏珪、马远虽然笔墨精熟,但有“残山剩水”之嫌,故不被朱棣所重。郭文通之“山水画布置茂密”,故得到永乐帝的赞赏。同样,沈度之书“丰腴温润”,也最受永乐帝宠爱;而蒋晖之书师法欧阳询清劲过之,所书屡不称旨,官久不能进。之后,永乐帝之孙宣德帝朱瞻基称沈度之书“丰腴温润,真盛世之气象。”显然是对其祖审美观点的诠释和总结,成为朝廷官样书法即“中书体”的审美标准。丰者,茂盛也;腴者,肥美也;温者,柔和也;润者,滋润也。故可知“丰腴温润”,当属不激不厉的“中庸”书风。窦蒙论书法谓“笔墨相副曰丰”、“旨趣调畅曰润”,[19]也与之基本吻合。儒家特重“温润”二字,《礼记》载孔子语曰:“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20]由此看来,明帝们用“比德于玉”的词汇来评论沈度书法,除其美学原理外,应该还有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因素在内。

③ 庙堂之体——“正宗”意识

古代皇帝做事无不以正宗为贵,对书法要求以“二王”等为法,便是正宗意识的体现。汪由敦在《跋手临沈学士书圣主得贤臣颂》中有一则非常精彩的议论,很能说明问题:“右临明沈学士书,……其书法出于智永,而兼有欧褚之胜,最为楷法正宗,评者谓其婉丽飘逸雍容矩度,信不诬也。大抵庙堂之体,以庄雅为尚,不端重则佻脱而近于肆;无风神则拘窘而入于俗,冠冕佩玉以为容,俯仰揖让以为态,妍婉而不失之媚,流利而不失之轻,劲健而不露筋骨,天然有富贵风韵者,上也。米海岳书非不追躅晋人,而偏侧奔放,譬之千里逸足,不就衔勒,虽权奇倜傥,不足以鸣和鸾,备法驾诚无取乎。尔不特书法,凡文章诗句皆然,此于学问性情相通,福泽寿考亦徃徃有验,非臆说也。”[21]汪氏认为,沈度书法出于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婉丽飘逸雍容矩度”最为楷法正宗,最适用于奏御之用。他认为庙堂书法之特点是“以庄雅为尚”,所谓“庄雅”就是端庄高雅,“端庄”指书写整饬大方严谨;“高雅”则谓“天然有富贵风韵”,为“中书体”书法作了最好的审美注脚。有时在社会上,也以是否正宗为标准来衡量书法的高低。董其昌云:“国朝书法,当以吾松沈民则为正始,至陆文裕正书学颜尚书行书学李北海,几无遗憾,足为正宗,非文待诏所及也。”[22]董其昌认为沈度书学“二王”,最为正宗,那么文征明书学宋人便成下品,这正是由朝廷书法审美观对社会书法评论所产生的影响所致。

3、“中书体”的影响

“中书体”成为朝廷铨选“善书”者入官的书法标准后,为人们争取“善书”设下了捷径,人们再不去向古人讨法度,直接学习“沈体”字,以符合朝廷口味。于是,“中书体”失去了古代书法因素的支持,出现僵化结壳。形体更加整饬而内涵趋向苍白,千字一面、千纸类同,书法水平每况愈下,故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曰:“本朝列圣,极重书画,文皇特眷云间‘二沈’度粲兄弟,至直拜学士,然其书不过元巎子山,周伯琦绪余耳。……宋制书画二学,俱令习《说文》、《尔雅》、《方言》等书,并《论语》、《孟子》,又各占一大经书,以篆、隶、草三体隶法,又以虞、褚、欧阳楷体为宗,……远非本朝可企万一,今太平盛世,亦宜讲究及此。”[23]于慎行《榖山笔麈》亦云:“宋徽宗时,立书、画、算学,当时留心文艺,厚昭忮巧,故缥缃翰墨至今珍之,亦一时之盛也。书学,即今文华直殿中书;画学,即今武英待诏诸臣。然彼时以此立学,时有考校,今昔对比止以中官领之,不关艺苑,无从稽其殿最。故技艺之精,远不及古耳。宣、宪二宗,雅好画品,武英待诏,精者颇多,然皆工画也。秘殿书法,皆以姜立纲之宗,类如文奏之书,视宋时书、画二学相云悬绝矣。”[24]沈德符之论,着重批评了书办“善书”者学习书体单调面窄,缺少小学和四书知识,难成大器;于氏则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是与朝廷没有严格的“考校”制度分不开。二贤之论,确实说到了实处。另外,此时中书科书写事务由于书办的代替而成为视事衙门,其中官员大都不重书法,名不符实。黄佐《翰林记》云:“盖自永乐以后,能书之士,皆隶内阁,制敕两房,而中书科视事者,与所谓习字秀才之属,大率徒有其名尔。”[25] 故沈德符便得出结论:朝廷能书之人“名实相违”,“书法之劣俗,与画学之芜秽,无如制诰两房,文华、武英两殿,真可浩叹。”[26]这也反映出,在殿阁的固定模式下,书画走向了程式化、沉滞化。其原因还是馆阁的环境造成的。

近人马宗霍对明代社会书法有较有精到的分析,从中能够看出“中书体”在此所起的作用:“明人类能行草,虽绝不知名者,亦有可观。简牍之美,几越唐宋,惟妍媚之极,易粘俗笔,可与入时,未可与议古;次则小楷,亦劣能自振,然馆阁之体,以庸为工,亦但宜簪笔干禄耳。至若篆隶八分,非问津于碑,莫由得笔。明遂无一能名者。又其帖学,大抵不能出赵吴兴范围,故所成就终卑,偶有三数杰出者,思自奋轶,亦未绝尘而奔也。”[27]马氏认为明人无不能行草书,且水平普遍较高,这是因为明代重帖学结果,也是人们学习楷书所获的副产品。楷书与行书最接近,有了较好的楷书基础,学习行草书事半功倍,且行草的学习一般用于尺牍,受“中书体”的束缚较弱。所以说,明人学习“中书体”楷书的功力反映到了行草书上,可谓是歪打正着。之所以不能产生划时代有突破的大书家,也是因为受到“中书体”思维的影响而未能“绝尘”的缘故;小楷书亦是明人的强项,此种书体以应用为主,故容易步入“簪笔干禄”“以庸为工”之困境,因此“中书体”之幽灵难以轻易挥去,如以小楷著名的文征明,也难以免俗;篆、隶、八分在“中书体”的影响下成为实用美术字,再加之师承元人取法简单,成就可想而知;明代重帖学,帖学的主要内容应是以“二王”为代表的书法。但明人认为元赵子昂得二王真髓,成为人们学王的门径而不能自拔。且皇帝又呼“二沈”兄弟为“我朝羲、献”,所以明人把赵、“二沈”等“中书体”内容的书法看作是学习“二王”的秘诀,打着学古人的幌子学近当代人书法,风规难远在其必然。






--------------------------------------------------------------------------------

[1] 《明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98页。

[2] 《历代笔记书论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41页。

[3] 浙江华文图书馆抄本《明孝宗实录》卷139载:姜立纲弘治十一年七月辛酉卒。

[4] [清]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9,四库刻本。

[5] 《明孝宗实录》卷193,浙江华文图书馆抄本。

[6] [清]倪涛《六艺之一录》八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740页。

[7] [明]朱谋垔《续书史会要补证》,《中国书画全书》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82页。

[8]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1994年版,第177页。

[9] [明]汪砢玉《珊瑚纲》卷20方折子《跋〈智永真草千字文〉》,四库刻本。

[10] [明]杨士奇《东里集》,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28页。

[11] [明]黄佐《翰林记》卷10,四库刻本。

[12] 施蛰存《北山谈艺录》,文汇出版社1999年版,第39页。

[13] [明]赵崡《石墨镌华》卷5,四库刻本。

[14] 马宗霍《书林藻鉴》,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第164页。

[15] 祝嘉《书学史》,中国书店1987年版,第329页。

[16] [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148,四库刻本。

[17]《明太祖实录》卷254,浙江文华图书馆抄本。

[18] [明]叶盛《水东日记》,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34、35页。

[19] 《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81年版,第267页。

[20] [唐]孔颖达疏《礼记注疏·聘义》卷63,四库刻本。

[21] [清]汪由敦《松泉集》卷17,四库刻本。

[22] [明]汪砢玉《珊瑚纲》卷24下《董玄宰品书》,四库刻本。

[23]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907页。

[24] [明]于慎行《榖山笔麈》,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80、81页。

[25] [明]黄佐《翰林记》卷19《真草篆隶》,四库刻本。

[26]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610页。

[27] 马宗霍《书林藻鉴》,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第164页。
发表于 2009-3-22 23:55:32 | 显示全部楼层
O(∩_∩)O谢谢!!学习~~~
发表于 2009-4-7 12:5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论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5-3 03:07 , Processed in 0.352824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