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沐云堂

弘扬正大气象 彰显盛世书风----第三届全国宋璟碑颜体书法展暨颜体书法论坛在邢台举行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7-7 08:46:4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位论文宣讲人祖星云先生。他的论文题目是:《颜体书法是书法教学的开路先锋》
照片 357.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7 08:48:25 | 显示全部楼层
祖星云先生今年82岁,是离休的老革命。老先生从长春坐了20多小时的车来到邢台参加会议。谈到颜体书法的传播,老先生十分动情。
照片 36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7 08:50:5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坛。
照片 297.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7 08:5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尚才先生谈起颜体书法的临摹、创作、研究,兴致高昂,宏论滔滔。
照片 37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7 08:5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听者。
照片 294.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7 08:54:54 | 显示全部楼层
云南的张诚先生,他是云南昆明钱南园书法研究会会长。
照片 32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7 08:55:53 | 显示全部楼层
倾听。
照片 295.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7 08:56:54 | 显示全部楼层
胡湛先生做学术总结。
照片 307.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7 08:58: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沐云堂 于 2013-7-7 09:10 编辑

选李凤刚先生和胡湛先生的论文刊发于此。

体悟颜体书写的中锋用笔

李凤刚

   
    中锋用笔作为书法创作的核心技法,历来倍受书家推崇。然而,中锋用笔的内涵是什么?究竟包括哪些基本技法?这方面的论述尽管林林总总,但至今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全面完整的定义或概念,要么是仁智互见,要么只说到实质内容的某一方面。不少书家谈及中锋用笔,总自然而然会引用东汉蔡邕九势中讲的“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其实,这句话的本意是强调中锋用笔对书法创作的重要性,指写字时的点画撇捺都需要运用中锋,而并没有对中锋用笔作出全面的诠释。事实上,要想理解吃透任何一种技法的内涵,停留在引经据典,光听古人如何如何说是不够的,重要的是靠自己在先贤提示下,认真反复地实践、揣摩、比较、感悟,方得真经。在历代书法大家中,中锋用笔的集大成者应首推颜真卿。准确地讲,中锋用笔是颜体得以创立的典型范本,而颜体的出现又全面丰富和完善了中锋用笔的技法。笔者在多年研习颜体书法过程中,非常留心对中锋用笔的实践探索,认为中锋用笔应具备“笔持中正、锋用中肚、管握中上、得篆籀之义理——以篆作楷、得屋漏痕之意象”五层含义。

   
    一、笔持中正

    这是中锋用笔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将笔杆中正握好,使笔锋自然垂直,好处是易于自上而下用力,使书家将周身力气先运到手腕,然后通过垂直笔杆迅速传递到笔端,着力点集中,既有力度又有速度,不散气,不走力。垂直运力是有科学依据的,物体从空中垂直受力下落,易于产生加速度,滑行速度最快,撞击力量最大,因而产生的摩擦反作用力越强。在挥毫书写的过程中,只有将笔杆中正垂直,不偏不倚运行笔锋,才能达到力透纸背的效应。 笔锋垂直的另一个好处是,由于在书写时得其中心,毛锋周边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与纸张接触摩擦,调锋范围宽,左右逢源,为八面出锋占据先机。侧锋用笔出锋的局限性就很大,这同武术讲的“剑走偏锋”理同。
   
    二、管握中上

    笔者曾留心观察过不少书家的握管情况,概括讲,喜欢用侧锋的人握管部位往往偏低,喜欢用中锋的握管部位则偏高些。而我自己的实践结论是,握笔中上部应为中锋用笔的重要组成内容,或者称内涵技法之一。悬腕高握,笔锋的活动半径扩大,周旋空间增多,行笔视野开阔,可以减少盲点,容易提升驾驭单字书写和整幅作品章法布白的能力,写出的笔画自然舒展开拓,不拘泥扭捏。至于说握到最顶端好还是中部好,这要根据自己的腕力大小而定。腕力足的书家握到高位为宜,腕力缺乏可适当下调,总之应在中部之上,握管偏低障碍自然增多。有人认为握管过高不容易向锋端运力,这种认识是不准确的。书法之力,绝非蛮力,而是巧力;不是直白之力,而是渗透之力。这同杠杆原理有相同之处,杠杆短了,距撬力点近了其撬力反而减弱。记得书法名家孙晓云女士在《书法有法》里有一节谈及握管部位问题,孙女士十分主张低握,也许是习惯使然,这一点从中锋用笔的角度分析是值得探讨的。

    三、锋用中肚

    笔者认为,古人谈到的“笔心”应是指笔锋的中肚部位,写字时能否把笔锋中肚充分运用好至关重要,这是中锋用笔的内核。试分析一下,用毛笔书写时如果笔头最前部位着纸,由于颖毫尖刻单薄,难书厚重之意;而笔锋的根部颖毫集结虽多,但由于受笔管的紧箍,扩张铺毫受限,缺乏弹性,难书活泼之趣。唯独笔锋的中部或中上部,俗称笔肚,颖毫丰盈,蓄墨饱满,富有弹性,运笔过程中或是毫裹毫束,或是毫铺毫散(方),任其恣纵,书写出的笔画丰润、厚重、自然、通灵。在颜真卿的书法碑帖中,每笔每画都能透露出这方面的信息。我们平时讲,“小号笔不宜写大字”,“大号笔可以写小字”。这两句话的前一句无疑是正确的,而大号笔写小字,从中锋用笔的理论角度上分析,只是“可以”而已,是不科学的,这一传统观念应该转变。因为书写时若用不到中锋的笔肚,难取颖毫之丰,是写不出韵律丰富的书法作品的。物有其用,还是什么号的笔写大小相符的字为好。


    四、得篆籀之义理——以篆作楷

    宋朱长文《续书断》品评书家,列颜真卿为神品三家之首,而其于颜真卿的评述云:“自秦行篆籀,汉用分隶,字有义理,法贵谨严。魏晋而下,始减损笔画,以就字势,为公合篆籀之义理,得分隶之谨严,放而不疏,拘而不拙,善之至也。”书法用笔概略说来,主要为中锋和侧锋用笔两大类。而篆以中锋用笔,分隶则加以侧锋变化而发之。魏晋行草更于行笔使转多用侧斜绞转笔法。此其妍雅飘逸之流风,其篆籀中锋正大雄浑质厚气象顿失。其代表书家王羲之因有“俗书趁姿媚之讥”。在盛唐历史文化背景下,呼唤正大气象,表现雄浑阔大书风陈某更为时代需求。而颜真卿在其家传小学和张旭的传授及其颖悟下,终于发现了篆籀笔法的中实美学表达意义。其将之运用于正书当中,配之以方整外拓的结字结构,创造出一种雄浑、郁勃、中正、宏大的书法气象。这与欧阳询承继北碑斤斤于方笔棱角和虞世南、褚遂良祈求于凝炼、细瘦形而上意趣追求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时代新书风。后世包世臣曾对这种篆书笔意和其审美效果做过透彻的分析阐释:“篆书之圆劲满足,以锋直行,于画中也;分书骏发满足,以毫平铺纸上也。其书能敛墨入毫,使锋不侧者,篆意也。以锋摄毫,使毫不裹者,分意也”。颜真卿不仅独创以篆入楷之笔法,而且又是于楷书中善用铺毫分隶笔法者。故其行笔雄浑主书风的同时,又兼有笔法意象丰富多样、生趣盎然诸特征。

    五、得屋漏痕之意象

    唐书尚法,其时书家尚谈笔法。自欧阳询、虞世南、李世民等多言执笔、运笔之法,或抵或送,或高或低,或藏锋、或回锋,琐碎纠缠,终难有大的突破。颜真卿从张旭学书,得识笔法的着眼点,除执笔、运笔使锋外,更需将着眼点转移到笔画线条的表现形态之审美效果上。陆羽《怀素别穿·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记载了他从褚遂良、张旭、怀素以自然形态喻书参悟笔法而忽悟“屋漏痕”笔法的经过:“怀素与邬彤为兄弟,常从彤受笔法。彤曰:‘张长史私谓彤曰;‘孤蓬自振,惊沙坐飞,余自是得奇怪。’草圣尽于此矣。’颜真卿曰:‘师亦有自得乎?’素曰:‘吾观厦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真卿曰:‘何如屋漏痕’?素起,握公手曰:‘得之矣’”。由褚、张、怀素到颜真卿以自然现象悟笔法,首先都传达了一种自然天成之美,同时其不同的意象比喻,又分别传达出 其各自对笔法的不同取向认识。褚遂良“如印印泥”之说在于说明其用笔之起止无痕,自然明净;张旭“如锥画沙”强调的是中锋藏锋之美;怀素“坼壁之路”“夏云变幻”“惊蛇入草”言结字笔画交叉自然之融合和草书的出奇不意之美。而颜真卿“屋漏痕”则是指一种动态的中实之美。儒家经典《孟子》曰:“充实之为美”。《老子》云:“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为大德”。颜真卿“屋漏痕”从其意象上向人们传达了一种发于内形于外的不可遏止的中实外涨、外拓之美,它是动态的,高古而清新的、含蓄而外涨的,明净而雄浑的、劲健而灵动的意象之美。

    简单的“屋漏痕”三个字,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书法审美的诸多内涵,是集前人书法艺术审美上的一个突破性成果,是由远古秦帝国到盛汉唐的华夏中正、正大、雄浑、精雅、灵动之美的探索历程和结晶,是盛唐盛世文化的意象典型。他是颜真卿为中国书法奉上的书学理论重要贡献,也是其书法创作实践的重要创造性笔法特征。认识和参悟“屋漏痕”是认识颜体笔法技法和审美的金钥匙和突破口。真正认识参透和能够灵活运用“屋漏痕”之笔法意象,必将是我们可以通达颜体书法和中国书法的自由王国。


    六、 综上五点所述,组成了中锋用笔内涵较为完整的基本概念,笔持中正、锋用中肚、管握中上、得篆籀之义理——以篆作楷得屋漏痕之意象、五者又互为联系、互为作用。中锋用笔本身富有创意,实践操作中更不能教条僵化,要灵活运用。比如上边讲的笔持中正,指的是在保证笔杆垂直前提下的一种行笔运锋态势,也是相对侧锋而言。书写作为一种动态行为,结合提按顿挫自然会出现左倾右摆或前仰后倚的现象,但因不失整体中正笔势,以达到理想的创作效果,反而更增强了中锋用笔的鲜活性,用笔千古不易的强大生命力也正在于此。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书写不同的书体对中锋用笔的技法要求也不尽相同。如楷、行、草,或楷书中的小楷、大楷以至榜书大字等,都需要作具体细致的分析。篇幅所限,应另当别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7 08:59: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沐云堂 于 2013-7-7 09:24 编辑


在端庄中正与生动流美之间探寻游走
——颜真卿书法审美特征试解兼及其演变分期
胡  湛
【内容提要】颜真卿生活在盛中唐,他的书法不可避免地要受当时盛世气象的熏染,同时作为能够体现盛唐精神的时代书风必然要寻求恰切的表现语言。我们认为颜真卿的书法成果丰硕、风格多样,但总而观之,我们会发现他始终在追寻盛唐精神的正大气象、追寻端庄中正之美,之宏大的庙堂气。而绝不是婵娟美人的小家碧玉,小情调小情趣。但同时,在追求中正端庄美的同时。为避免流于版刻僵化,他又在细节上调整变化,极力增加其书法形态的生动活脱流丽美。颜体书法既具总体结构形态的宏大美,又有点划挥运的笔势、笔意、精神,兼具骨、肉、筋、血及其外在表象洋溢出的气象美。颜体书法的创变过程正是其孜孜于端庄中正与生动流美之间的探寻过程。
关键词 颜真卿书法 盛世精神  端庄中正  生动流美
苏轼《书吴道子画后》云:“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范文澜曾云:“初唐的欧、虞、褚、薛,只是‘二王’书体的继承人,盛唐的颜真卿才是唐朝新书体的创造者”。(范文澜《中国通史》)苏轼将颜真卿的书法看成是集古今大成者,而范文澜则将颜真卿书法视为盛唐书法的代表。颜体书法自唐后历代书家研习效法不衰,但许多人将器械的呆板、粗大笨、丑拙,亦有称颜体为丑陋叉脚汉,或恶札之祖。此显为不识颜书之妙之所至。那么颜真卿书法的审美特征和艺术精髓到底若何?而颜真卿一生书作写碑丰硕,风格多样,他的书艺探求流变历程又是如何?下面我们也就对其奥秘进行的尝试解读。
一、       丰富灿烂、风格多变的颜真卿书法
颜真卿书迹流传后世,宋府达800余件,当代《中国书法全集 颜真卿卷》收其碑帖52件,可谓浩富。且其风格繁丰,面目多样,楷行草兼善。而尤以楷书,最能体现盛唐精神气象。我们这里对其主要碑刻书迹做一不同风格美的浏览。
《王琳墓志》为其33岁所书,清瘦虚和,点画灵动;
《郭虚己墓志》为其41岁所书,精整劲健,遒丽明净;
《多宝塔碑》为其44岁书,中规入矩,法度森严;
《东方朔画赞》为其46岁书,气势磅礴,雄浑清雄;
《祭侄稿》《祭伯父稿》,为其50岁书,任情恣性,笔墨酣畅;
《郭氏家庙碑》,56岁书,雄浑郁勃,劲健清拔;
《马伏波》,60岁书,端庄静谧,丰腴圆劲;
《麻姑仙坛记》,63岁书,平正宽结,笔沉气厚;
《大唐中兴颂》,63岁书,《八关斋》,64岁书,中实气满,笔势雄健;
《宋璟碑》,《臧怀恪》,《元结墓碑》,64岁书,虚和秀劲,骨肉挺匀。
《裴将军诗帖》,64岁书,正草相间,生动奇崛;
《干禄字书》,66岁书,平正规矩,方整谨严;
《乞御书天下放生池碑》,66岁书,中正凝练,绵劲悠由;
《刘中使帖》,67岁书,酣畅淋漓,驰骋奔放;
《江淮贴》,69岁书,萧散简远,飘逸流美;
《李玄靖碑》,69岁书,疏宕圆劲,从容活脱;
《颜勤礼碑》,71岁书,横细竖粗,雄浑灵透;
《颜氏家庙碑》,72岁书,浑厚敦实,融容庄重。
总的看来,颜真卿书法有大致三个阶段的传变过程。即46岁前以追求清瘦精整书风为主;46岁至63岁,以追求雄浑大气为主;64岁后则走向虚和从容、自由变化表现阶段。
46岁为颜真卿出任平原太守,面对即将爆发的叛乱,严峻的形势和强烈的济世责任担当,使其书风由既往的精巧走向雄浑大气只巨变。在经历了血的抗击、护国战争之后,壮烈的情怀以大笔大字的挥洒探索出雄浑笔意的表达可能效果。64岁后人生的练达洞识使其复归从容,平正中有情趣,端庄中有活波。生动、灵动之美感人之美尽在不激不历之中。那是含纳尘世万象的大美。
二、    颜真卿书法的端庄中正、庙堂之美
艺术追求趣味、丰富、生动、感人。艺术家往往将其目标锁定于追求奇崛、追求倚侧、与变化。但实际上追求中正,追求端庄,也是一种感人的艺术表现形式,这就是追求中正之美,追求庙堂之气。传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启心章》云:“若平直相似,状若算子,上下平齐,前后平齐,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这是力求生动的行草书审美创作论。但若追求正大气象,追求庙堂之美,则非平正、中正、端庄而不可臻。当我们看过了舞台剧烈跳跃的芭蕾等舞蹈之后,我们再看一看国庆阅兵式,看一看仪仗队正步走,甚至看一看天安门广场执勤站立的哨兵,我们也许会感受到另一种震撼的美。
设想华夏兴盛之即的大唐,国力鼎盛,万国来朝,除了如剧烈舞蹈之外的狂草之外,更能显示帝国庙堂之气的不正是一种法度完备,兼具理性之美的中正、雄浑楷书之美吗?这种美从初唐即开始步步维建。动乱变幻的六朝北碑是斜划倚侧紧结的,它正好是那个以奇制胜时代风尚的反映。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结字上开始走向了平正、中正和端庄,但其笔画瘦劲,甚至纤细,虽有清秀之美,但与勃勃向上、恢恢宏大的时代气象还不能相适应。秦汉篆籀中锋和蚕头燕尾之中实气厚在“屋漏痕”灵感的启示下,运用于楷书笔法;佛道造像的端庄平正与佛经的平划宽结使楷书的结体找到了中正正大端庄的理想形式。在颜真卿像乃师张旭请教书学时,他对梁武帝笔法十二意的理解就变成:“平謂横”,“謂縱直”,“稱謂大小,大字促之令小,小字展之使大”的表现手法。我们从颜真卿的书法以集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其46岁之前的书作笔画是较偏于瘦劲,风格与初唐欧虞、褚是相近的。以46岁书《东方朔画赞》始,笔画开始运用篆籀汉隶笔法,变得以中锋为主,笔画变得中实饱满。56岁所书《郭氏家庙碑》,已是雄浑郁勃而不失清。在60岁之后,以《马伏波》为标志,结字更趋平正方整,用笔更加圆劲。特别是63岁所书《麻姑仙坛记》,使颜体的端庄、中正,具庙堂气之审美之书风走向成熟完善。至此我们再来领会范文澜“盛唐的颜真卿才是唐朝新书体的创造者”,便会知道其所言不虚。64岁后以《宋璟碑》为标志,则是重在从容自在的意境下,以自由表现之姿,在端庄中正为主体风格下,追求内在的灵动、活脱、生趣变化。成就其不仅具正大气象,且具内在灵秀、斑斓多姿的颜真卿书风。苏轼曾评之曰:“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后之作者殆难复措手”。朱长文《续书断》列颜真卿书为神品,并云:“其发于笔翰,则刚毅雄特,体严法备,如忠臣义士,正色立朝,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三、    颜真卿书法的生动活脱之美
   颜真卿书法在追求正大宽博雄浑审美意象的目标下,用笔主用中锋,结字走向平正,这势必带来书风的状如算子之呆板与僵化。显然这种可能形式存在的。南唐李后主即曾称之为:如叉手并足之田舍翁。米芾《海岳名言》则一方面推崇颜真卿的行书,一方面则批其楷书:“颜鲁公行书可教,真便入俗品”。其实这是不加细审的偏颇之论。一般来讲取宏大难免失却细腻,取细腻娟秀则不免丢舍壮美。熊与掌岂可兼得?但杰出的艺术家往往能够兼而有之。如齐白石作大写意花鸟,画石的大写意中往往有细腻的鸟虫可供赏者做更深层跨越两极之品鉴。颜真卿在融合创造了其中正端庄宏大整体楷书形象特征的同时,也注意调动尽可能的手法增加其书艺的生动、活脱、丰富、趣味的感人性。许多后世学顔者都陷入呆、板、粗、笨、拙误区,那是没有真正认识领会和掌握颜真卿书法真髓所致之偏颇。我们细观颜真卿每一件碑书遗作,皆无板滞僵化之气,而是件件生动丰富,骨肉筋血气倶存。那么颜体书法是如何在总体平正的情况下达到这一效果的呢?下面我们则试作解析。
1、点划凝练独立,笔笔断而后生。楷书本事笔笔规矩,起止交代清楚的。而颜真卿楷书更是强化了每一点划的独立性,其手法是采用断、离、凝练之笔与组合关系。如其《元结墓志》中的“书”“忠”“君”横折笔皆作断开分为两笔写。许多紧挨相连的笔画,如《元结墓志》“后”“孙”等字,“昭”之“刀”的处理,及《李玄靖碑》中的“江”“”等字,诸多笔画皆作独立分离状。而“日”“月”“目”中的横画,皆由左行至中断即收讫,右侧皆留出较大空间,以显空灵。
2、 点划皆作顾盼照应。孙过庭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以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以使转为形质。”实际书之高妙者,点划和形质皆是形质,也皆当有情性,书乃有体,同时有情性,而生动倶现。而情性又当以形质来反映体现。情性的体现无非笔力、笔势之神韵和点划之间的顾盼呼应。但观颜书之点,皆无直点、板点,而是皆呈不同角度形态摇曳生姿的互相顾盼映照状。特别是一些点的映带出丝更增加了其顾盼映照关系。而其笔画岁讲究笔笔独立、笔笔断,但也是互相照应,存笔断而意连之态。
3、化直为曲,笔曲势直。颜书的结字以方整为总体形态,但具体到每一笔画则是无笔不曲,同时作为主笔画的横竖又是笔曲势直的。撇捺抛戈之笔本为曲线,自不必论。单看横画,其或上仰、或下俯,皆作橫勒曲线状,竖画则或外抱、或内偃,除非对称中竖之笔,皆作不同角度倾斜或弧度之变化,而整体结字上相照应,呈笔曲势之态。在总体庄总的形态下增加生动之意味。
4、粗细变化之调整对比,增加醒目之效果。横细竖粗是颜书的一个主要特征。这一表现手法在《郭虚己墓志》中即已体现,在《多宝塔》中已很明显,而在《颜勤礼》中则表现最为突出。周秦篆籀以等粗线为主,汉隶以横粗竖细体现宽博气厚为主。南北朝碑斜划紧结,无论横竖粗细变化,隋代写经有呈横细竖粗之笔,颜真卿强化这一笔法,意在凸显结字端庄之纵势,并增加字的的活脱灵动。
5、有行无列的章法形式。楷书体现的是理性美,界格方圆,森严壁垒是正常的章法表现形式。但颜真卿楷书却多有行无列形式。这几乎是除其早期书写的《王琳墓志》《郭虚己墓志》《干禄字书》及《颜氏家庙碑》之外的一贯风格。即便是法度森严用笔精谨得得《多宝塔》也是有行无列在画好的竖行内纵笔书写,而且字与字之间几不留空间,即字字上下挨着写。这实际是用行草的章法写楷书。这一章法形式自然保证了行的顺畅规范,也为书者结字自由发挥提供了较灵活空间。它也使得颜书在表现理性美的同时,也增加了丰富自由变化审美属性。
6、天圆地方,同画异形。地方指每字所占位置为方形,天圆则只笔的挥运空间是自由圆形。也可以说在有限的方字空间,笔画的书写要有发于纸外的笔势、意象张力。在具体结字上,横画结构,上下笔画平齐撑边,中简笔画呈上右下左放射状参差不齐之斜划。如《李玄靖碑》只“唐”“君”“郡”“焉”“书”等字。多横画排列之笔,不仅呈放射状不同倾斜角度,而且长短不齐,纵向竖笔则是中竖外斜。如“山”“州”等字。
7、曲画饱满如弓,蓄势藏经。颜书许多竖画变曲,如竖勾之笔,口形右部之竖多变为向右弓之弧。而戈勾及托底“也”“己”抛勾,曲笔更是夸张突出。这些笔画的强化表现增加了字体的动态变化之美。
8、密可走马,疏不透风。邓石如谈结字之妙,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意在强调结字疏密关系。而此处所谓“密可走马,疏不透风”,乃言颜书调整疏密不同结构字时的一种技巧方法和达到的视觉效果。即对于简单笔画的字,笔画加粗,笔势增强,因具“疏不透风之感”。如《李玄靖碑》“一”“大”“夫”“公”等字。而对于繁密之笔画,则采用凝练、细小笔画处理,虽笔画繁多,但成字则有可走马疏朗之感觉。如“荣”“国”“庙”“遂”“避”,《颜家庙》之“袭”“随”等字。昔吾君马良辰先生为谈楷书之妙,言及此说。验之颜楷,诚不诬也。
9、弱化圭角,增加圆势的写意表现手法。颜楷自60岁后,楷书起转止圭角大为弱化。横、竖画起笔多表现为轻松娴雅的如蚕头、如篆籀之圆笔形态。转折或圆转,或另以圆笔起笔,收笔也多为藏锋轻逮,了无早期如《多宝塔》之顿按。或称颜楷晚年具写意之态,即此。
以上粗列颜楷在端庄平正总体形态下,追求生动活脱的一些表现手法。不一定准确和完备,但为了真正继承和弘扬颜真卿书法,这种研究及其方向是可以肯定的。当代书坛涉略颜书者不在少数,但真正能得颜书之妙者则微乎其微。一些自认为得颜书之衣钵者,往往仅得其表,或流于版刻,或误为丑拙,或写成僵化的粗俗笨而不知。而在一些人自谓高明者看来,颜书艺术性差,已不适合当代审美之诉求。此不谙时代精神,不谙颜书精髓之所致。更为甚者,当代书人,特别是一些以楷书行世者,尽以变形、奇态、异形媚世,而体现正大气象盛世之美之颜体却倍受冷落和边缘。岂知当代华夏民族日益走向伟大之复兴,正亟需正大雄浑颜体书法之弘扬。我们以为,继承和弘扬颜体书法,激活唐楷、妙写今楷,首先要能够把颜体及盛唐楷书的艺术精髓研习消化吃透,能够原汁原味地继承,然后再求融合其它,赋予时代精神和自我性灵,才能有所创变发展。在颜真卿书法的审美特征与内涵及技法上,我们还需下大力研究。当颜真卿书学获得深入发展之时,也是颜体书法真正走向弘扬复兴和中国书法伴随民族文化伟大复兴之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5-18 22:59 , Processed in 0.329500 second(s), 1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