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14|回复: 0

名师•高徒•“高研班”——书画“高研班”现象漫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8-31 15:08: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名师·高徒·“高研班”
——书画“高研班”现象漫议
魏春雷
放眼当前艺术界,尤其是美术、书法界,各种“高研班”方兴未艾,近几年发展尤其迅猛,山头林立,活动频繁,几乎让人目不暇接。在这样繁荣背后,关于“高研班”的议论也多了起来。
韩愈在师说里讲,“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取得一定成就的艺术家创作及各种事务之余能开班授徒,为后学授业、解惑(姑且不说“传道”),实在不能说是坏事。追溯起来,“高研班”的出现并不很晚,比如,早在上世纪90年代,浙江美术学院的刘国辉主持的“中国人物画高级研修班”就在业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固然得益于导师的教学水平与态度,也与学员学习成果分不开,另外,曾在画坛引起轩然大波的李小山的“中国画已到了穷途末日的时候”的观点当时影响犹在,在很多人思考中国画现状与未来的时候,刘国辉此举引起广泛关注并赢得好评也势在必然。
尽管刘国辉主持的那届高研班引起了很好的反响,但并未引起一窝蜂似的效仿,人们更多是关注与思考。改革开放以来,文化艺术事业发展很快,尤其近十几年来,艺术学科高等教育日趋完善,本、研、硕、博渐成体系,越来越为人熟悉。但各种条件限制,有机会跻身其间接受学院教育的毕竟是少数。单是从数量上说,与广大艺术爱好者需求相比,学院教育(学历教育)也是远远不够的。有鉴于此,不少美院都开办了继续教育(或叫成人教育)学院,招收进修生。此外,导师工作室也发展起来。诸如此类,让更多艺术爱好者能接受相对专业的教学训练,接触他们心仪的老师,看起来不啻学历教育之外的另一套艺术“高等教育”,多年来在艺术教育的普及与提高上确实不无成效,以至于加入其间的办学机构越来越多、开班授徒的艺术家越来越多、参加学习的学员越来越多。在这种形势下,“高研班”从无到有,也很快发展起来。
浮躁,是这个时代的通病,大众化的文化消费总是很容易与浮躁画上等号。“快餐时代”、“悦读时代”、“读图时代”、“微时代”,便利着,浅薄着。以展览为例,早些年一般直接叫“(作品)展览会”、“(作品)展览”(如“全国书法篆刻展览”),如今更多是文采斐然的叫法,什么“大展”、“精品展”、“得意之作展”,不一而足。讲起来确实带劲,可,“大展”大在何处?“精品展”展出的就是“精品”吗?“得意之作”恐怕也只是自鸣得意;水平有限,即便真是“代表作”又价值几何!凡此种种,一言以蔽之,曰“不老实”。这样的背景下,“高研班”的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也就让人见怪不怪了。
在这种教与学的热潮中,出现不和谐的音符是可以想见的。各种名目的“高研班”存在的问题也愈发引起人们的注意。办学机构越来越多,工作室导师素质影响参差不齐,学员学力高下悬殊(有的近乎零基础),教学管理的松散与评价的形同虚设,都不能不让人质疑,发出“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喟叹。“高研班”,其“高级”和“研修”(或叫“研究”)如果不能落到实处,何异拉大旗作虎皮?学费不可谓不高昂,然而,一方面是一部分导师素质让人不敢恭维,另一方面学员不管基础如何一律来者不拒,大开方便之门,不能不让人对办学之初衷产生怀疑。就导师方面看,有的实在不爱惜羽毛,神龙见首不见尾,一年的教学时间,学员三两个月见到导师一次已经不错了。如此这般,是对自己不负责还对学生不负责、对办学机构?在学员方面,分散各地,多有本职工作,一年到头难得参加学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业,至于本无心艺事只热衷于找导师及名人合影之类,不能不让人猜度其“醉翁之意”。
当然,师资与时间等多方面条件限制,不能以学院高等教育的模式去要求高研班。本质上讲,两者走的是不同的路子,就艺术教育而言,前者的优势在体系完备的学科化特点,更注重技术等共性问题,而高研班教学更与传统的师徒授受相通,比前者更关注艺术个性的发现与培养。越是基础教育越注重共性,到较高层次则对艺术个性的关注就成为主要教学内容。前者实,后者虚,后者要真正取得成效,对师生的要求都是相当高的。董其昌讲:“米元章书,沉着痛快,直夺晋人之神。少壮未能立家,一一规模古帖,及钱穆父诃其刻画太甚,当以势为主,乃大悟。脱尽本家笔,自出机轴,如禅家悟后,拆肉还母,拆骨还父,呵佛骂祖,面目非故。虽苏、黄相见,不无气慑。晚年自言无一点右军俗气,良有以也。”正是“苦练三年,不如名师一点”。对学生而言,具备坚实的基础功夫是毋庸赘言的,而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则明师点拨也是不可或缺的,对如此基础的学生能给予恰到好处的指点,足见教师的水准,这也是量变到质变的实例也是常说的“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得有一桶水”的道理。在这个阶段,因材施教、量体裁衣显得尤为重要。值得注意的是,创作与教学是两回事,一个优秀的艺术家不一定能胜任教学工作,这是另外的话题,兹不赘述。
人们通常说“名师出高徒”,其实在各个领域,“高徒出名师”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的。如张孟皋画工人物、翎毛、花卉,多作没骨,妙于设色,然名气一般。吴昌硕喜其画风,多年心慕手追,颇受熏陶,张孟皋后来则因吴昌硕的成就而逐渐为人所知。“高研班”实际上为“名师出高徒”和“高徒出名师”提供了机遇,但真正有条件有机缘把握机遇的,无疑不会很多,而“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这无疑是“高研班”魅力所在。1931年梅贻琦在就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的演讲中指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对于“高研班”,若没有名师、高徒,终是遗憾。
“高研班”很多,但真正的“高研班”太少了。平心而论,这么多年来,为数众多的“高研班”真正做到高标准、严要求,导师深孚众望、学员学业精进的,实在是太少了,而这,难道不是“高研班”应有的规格吗?更有甚者,普通的培训班傍上某高校,就堂而皇之地以“高研班”自命,自己不拿自己当回事,还怎么指望人家拿你当回事!真正敬畏艺术、追求艺术的人,无论老师还是学员,恐怕都不愿意看着本来让人仰视的“高研班”不争气地沦为名利场、“老年大学”的。
“名”的炫目总不比“实”的高明更让人信服。大浪淘沙,一时甚嚣尘上的名不副实的“高研班”到头来不免昙花一现,贻笑大方,而真正意义上的“高研班”也必将最终赢得人们的青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5-4 08:12 , Processed in 0.204240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