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1611|回复: 148

【精英出场】四十兰亭——冯印强书法网络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29 18:06: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来,我打算在今年适合的时候,搞一个个人的书法展览。因为我今年已经整整四十岁了。搞展览,也算是为自己多年的书学历程做一个回顾和小结吧!用这样的方式回忆一下过去,憧憬一下未来,在与同道师友的交流下调整和提升自己,不亦乐乎?计划已定,便在春节之后开始着手创作。

    实际上,由于俗事较多,至今还未创作出自己比较满意的书法作品呢!我知道好的作品很多往往出自灵感的涌现,所以我索性不去执意为之了。景由心造,或许,什么时候有了灵感还真的能够创作出自己认为满意的“好”作品呢?

    农历三月初三是我的生日!这是我昨天夜里睡了一觉之后才突然想起此事的,同时也想起了王羲之的兰亭雅集。于是我在凌晨三点多的时候就一轱辘爬了起来,开始即兴创作《兰亭集序》册页。至七点多《兰亭集序》册页创作完毕。

    四十岁的我,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知道王羲之和兰亭雅集的事,但我现在很是羡慕那个已经成为历史的书法文化事件。想想当年兰亭雅集文人墨客们的幽闲,再想想当今的浮华,真的好向往当年兰亭雅集文人墨客们的高洁情怀和幽雅场景!想到这,决定把自己近两个月创作的作品和《兰亭集序》册页一并发到这里。诸位同道师友在提出批评和意见的时候,对我来说,不也是一次难得的雅事吗?   
                                            冯印强农历三月初三日下午于悟玄斋


[ 本帖最后由 冯印强 于 2009-3-30 17:59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3-29 18: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冯印强艺术简介



  冯印强,字一甲,号悟玄斋主, 1969年生于河南滑县。书法家、艺术评论家、自由撰稿人。向往浪漫、自由、朴实的生活;倡导书法的人文关怀与社会公共价值建构使命。对魏晋以前的碑学书法传统研究较深入。主要艺术成就:

  一、书法创作方面


      2000年起书法作品先后入展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龙年“龙岗杯”国际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首届册页书法艺术展、全国第四届书法百家精品展、全国第二届隶书艺术展等中国书协主办的重大书法展览十余次;曾获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学成果三等奖、全国魏碑书法大赛三等奖等。

  二、理论研究方面

     曾发表学术论文、短论、个人评述等计60余万字,散见于国内外各大书画专业报刊、杂志以及个人专集等,研究内容涉及文艺批评、艺术史论、书法本体、社会转型等领域。2008年论文《隶书多元属性及其互生现象—兼及隶书多元并存格局的当代重建问题》入选全国第二届隶书艺术展隶书创作论坛,为全国第二届隶书艺术展暨隶书创作论坛唯一“双入”书家(理论、创作)。著有专著《图像思维与书法艺术》(中央文史出版社即将出版)

      现为北京易像艺术工作室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员。
      
                    通联:北京是朝阳区东三环南路88号盛鸿大厦1108室
                    邮编:100022    E-mail:fyqsf1969@163.com
                    电话:13701179517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09-3-29 18:26:47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贺印强!
 楼主| 发表于 2009-3-29 18:35:21 | 显示全部楼层
斗方50X50






书法文化的当代寻绎
                     ——冯印强的书法创作和书法观

朱中原


    印强是我多年的书坛挚友。不但是挚友,而且是诤友,更是患难之交;不但互相关照,而且互相批评。我们经常相约去刘正成先生的松竹草堂,一起探讨书法问题、文化问题和学术问题,有时一直到深夜,甚至有时为几个观点争得面红耳赤。只有与印强和正成先生在一起,才能感觉到什么是真正的书生意气,什么是为了艺术的天真。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有人为了一点点利益和地位,争得不可开交,甚至搭上了身家性命,而印强与我,位虽不尊,名虽不显,但却为了书法、为了艺术、为了那么一点点可怜的学术和思想而较真。

    我曾经对着印强和刘正成先生开玩笑地说,现在,我们三人都是边缘人物,我和印强是一直处于边缘,而刘先生则是从核心走到了边缘。但转念一想,古往今来,举凡是当时在艺术政治上处于边缘地位的艺术家,后世皆处艺术之核心,甚至以其惊世骇俗之杰作、言论和人格影响整整几代人。此论虽偏,然倒是可以自我阿Q一下。的确,无论是在财富还是在地位上,我们都处于边缘的状态,挣扎在书法社会的底端。和别的书法家一样,我们都知道书坛的潜规则,都痛恨潜规则,但都对潜规则无能为力,甚至一不小心就进入了潜规则。也正因如此,我与印强亦才有“书法社会学”之思考。

    老实说,印强无论是在学术、艺术还是在为人上,都十分真诚甚至虔诚。但虔诚而不中庸,他的观点是尖锐的,激烈的,他绝不从流,绝不盲从权威。有人玩书法,是把书坛的所谓大腕当成崇拜和巴结对象的,看人家怎样写自己就怎样写,凡是看到人家是什么会什么会的头头就说人家的字好,一见到官员腿都软了。但印强不,他藐视权贵,怀疑权威,他可以把权威踩在脚下。他很自信,当然你也可以说他很自负,但他的自负完全是建立在他对中国书法尤其是隶书的系统研习基础之上的。他常年沉浸在秦汉文化的熏陶之中,并系统地梳理了中国隶书发展史。就此而言,说印强乃当代书坛隶书创作之实力派书家,实不为过。

    当代书坛,所谓的书法家很多,但真正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表现元素和笔墨语言的不多,即使有些书家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语言,但由于对传统吃得不深,难以入古,以至成“俗书”,甚至误入“旁门左道”,有些人到死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写得是好还是差。

    晚明徐文长曾有“高书不入俗眼,入俗眼者非高书,然此言亦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之说。这是他的自夸,也是自嘲,更是一种无奈。真正的艺术和艺术家是孤独的,尤其是对于书法这种高雅的艺术而言,因其受众群体相对狭小,其审美标准更难获得群体性的认同,尤其是在当代文化娱乐化、市场化和低俗化的今天,书法作为一种高雅艺术,已经越来越边缘化,因而,很多人对书法的评判标准也越来越异化,俗书、劣书、伪书遍地,非但如此,许多俗书、劣书和伪书却被当作了艺术精品,不断地“强奸”着公众的审美视觉,尤其是一些处于书坛主流和核心地位的书家,他们占据着书坛的大部分甚至全部资源,其他非主流但真正优秀的书法家的资源都被他们挤占了,形成了一种扭曲的艺术生成规则。

    我时常对人说,作为一个真正的书法家,其艺术人格必须是独立的,甚至是孤独的,绝不能盲从时流,也不要被时人之观点、言论所左右。古之米癫如是,石涛如是,今之宾翁如是,白石老人亦如是。黄宾虹就曾放言:“我的画至少要五十年以后才能获得真正认可。”此非妄言也。就这一点来说,我以为,徐文长的孤峭和傲岸,在印强这里也能找寻一二。论一个书家书品之高低,必先论其艺术精神和文化品格之高低。只有首先具备独立的艺术精神和文化人格,其艺品才具独特之气象。此古今皆同。

    当代隶书创作,某种程度上说,已经进入民间化与正统化相互激荡、互为补充、互为损益的时代,而民间化渐次成为当代隶书创作的一个主潮。随着甲骨、简牍、砖瓦铭文等书法文物的发现和出土,当代隶书创作的取法素材和笔墨元素与晚清之前相比,已经远为丰富了。甚至可以说,取法甲骨、简牍和砖瓦铭文等非正统的篆隶刻石,追求笔法和线条的粗疏和荒率,已成当代隶书创作的一大审美趋势,尤其是热衷于“流行书风”的书家对此乐此不疲。隶书家们已经远远不满足于在张迁、史晨、乙瑛等正统完美的隶书碑刻中寻找表达语言了,而是将自己的笔触远远放大,上至先秦石鼓文、甲骨和篆籀,下至汉隶八分铭石、砖瓦陶文和公文牍牒。整体观之,当代隶书创作似乎已经开始向“古典主义”跃进了,乐于在秦汉古典文化中搜寻自己的精神轨迹。作为一个当代隶书家,冯印强显然也做到了这一点,而且正积极探索如何在秦汉文化气象中寻找到自身的笔墨元素。

    然而,“古典主义”决不是像某些书斋学者所想象的那么美好,很多理论家对于“古典主义”实际上仍然处于一种朦胧的憧憬之中,并将东方书法之“古典主义”与西方文艺复兴之“古典主义”混为一谈,从而渐入误区。

    “古典主义”固然是一种美好的审美理想,然而,在实际的书法创作实践中,却极容易走向另一面:粗鄙和荒率。须知,质朴离粗野往往只有一步之遥。即单纯追求秦汉民间碑刻的那种荒疏、古拙的线条气息,却易丢弃书法的文人精神和儒雅韵致。很多隶书家一味追求外在的形制和雄强、厚重,却丢弃了内在的文化品格,以外形观之,似乎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然仔细一推敲,线条不过关,造型不过关,笔墨不过关,所有这些,导致了书法气格的低劣和缺失。而印强不是这样的,他在隶书创作上,真真下过苦功夫,他一遍一遍临习过许多汉碑,反复临,变化着临,他的隶书,线条遒劲,结体开张,既雄浑厚拙又儒雅氤氲,既古朴又具有现代气息,既在传统上吃得很深,又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语言,笔笔有来源,然又笔笔都是自己的语言。他在字型结构及章法上,均有不俗的安排,不躁不媚不滑不平。印强的书法中,没有时人那种躁动、粗疏和荒率。

    应该说,印强书法所追求的,正是溯源于秦汉之际的那种古典主义书风,是汉代文化的正大气象。他的隶书成就,源于他正确的隶书观和对“古典主义书风”的正确理解。须知,古典主义不是一味的复古,也不是一味的粗野和狂怪,而是在保持书法文化气格之下的古典回归。他的隶书不是野狐禅,也不是对汉隶的亦步亦趋,而是古典精神下的现代探索。

    中国隶书史,自汉至清,一直处于相对停滞的局面,直到有清一代,随着金石、甲骨及朴学的兴起,才产生了整个有清一代隶书的中兴。出现了郑板桥、郑谷口、赵之谦、金农、伊秉绶、邓石如、陈鸿寿等隶书大师,他们的隶书,既保留了汉碑的那种古朴和典雅,同时又对汉隶进行了创造性的变革,甚至为当代隶书创作开创了道路。然而,自清末民初以来,隶书的发展似乎又遭遇了停滞,到了当代,随着现代考古学的兴起,对于汉碑的整理和发掘工作又开始复兴,各种汉代民间碑刻的出土,大大丰富了现代书法家的表现元素和表达技巧,于是,有人断言,当代隶书创作已经超过了清代的隶书发展水平。然而,这种论断是粗疏的,起码没有有力的证据。论取法素材和表达技巧,当代隶书与清代相比,当然远为丰富,然而,论艺术品格和线条质量,当代隶书远不能和清代比肩,就即便是许多学清代隶书的人,也只学其形,而未得其神,仅得其皮毛而已。对于这一点,印强亦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对汉代隶书、清代隶书和当代隶书创作都作过一些充分的比较研究,并据此摸索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径,那就是:以书法创作寻绎当代文化发展脉络,以书法精神演绎文化精神,以书法文化观照社会演进与人类文明之变迁,这也是我与他“书法社会学”与文化人类学的学术课题。

    当代人习隶难以入古,难得高古气象,这是当代隶书创作的重大问题。书不入古,难得其品,书不出古,难具其象。印强对入古与出古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文化思考,在他看来,书法之入古与出古问题,关涉书法文化传统的问题。书法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和传统文化,必须具备自身的文化传统,当代书法之创新,必须从传统中来,汲取传统之文化养料,如此方能使书作有高古之文化气象,入得古,方能接续传统书法之文化脉络;而于此基础上再进行当代文化的观照与探索,探讨当代文化语境之下的书法表现形态,则是出古。只有将传统书法置于当代文化语境之下,将书法创作主体融入现实的问题情境之中进行文化的考量与自我的审美体验,方能使自身的书法具备一些现实的人文内涵,能经受得住历史与时代的检验,从而流传于世。自古至今,王羲之、颜真卿、苏轼、黄庭坚、徐文长、傅山、王铎、谢无量等等,莫不如此。与其说这些人是一个时代的书法符号,不如说他们是一个时代的社会观照者和文化演绎者,只不过,他们的表达工具是书法这种抽象的艺术文本而已。

    古人论艺,有文野之分。孔子《论语》有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隶书创作同样如是。若质朴胜过文采,则显粗野,若文采胜过质朴,则显虚浮。只有文采和质朴兼备,才能格高气盈。遗憾的是,今人的很多隶书创作,大多偏于一隅,要么质胜而文弱,粗鄙有余而文雅不足,要么文胜而质弱,显得拖软疲沓,有墨无骨。在中国古代文艺美学中,自古就讲文采与骨力的结合,文采是由墨来体现的,骨力则是由笔来体现的,书法之笔与墨,是一个相辅相成的统一体,二者不可偏废。就书法而言,若有笔力线条而无韵致,则有骨无墨,若有韵致而无笔力线条,则有墨无骨。笔和墨,骨和韵,都是评判中国书画的两个重要元素。冯印强对汉碑无论是雄强一路,还是俊秀一路,抑或是不规整的简牍帛书一类,都多有临习,他的隶书在文和质、骨和力、笔和墨上都把握得很好,不走极端。他规避了当今书坛某些书家一味地在学术上倡导“古典主义”而在创作上则堕入粗野狂怪路子的积弊。

    一个书法家,除了笔墨技巧等基本功之外,最为重要的是艺术眼界和文化视野。艺术眼界和文化视野的开阔往往是决定一个书家书品高低的关键因素。作为一个隶书家,从纵向上说,冯印强几乎遍临过汉代各个时期的隶书碑刻,再参以篆籀笔意,得汉隶之精髓;从横向上说,他对当今书坛隶书创作趋势和动态有一个总体的客观的把握,能敏锐地捕捉到当代书法创作之动向和不足,并能够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创作方向,予以学术地审视,再加上他经常与刘正成、刘文华等理论家和创作高手交流,从客观上拓宽了其艺术眼界和文化视野,使得其在创作时能够得心应手,线条挥运游刃有余。

    当然,在创作的同时,印强还是个善于进行理性思考和文化观察的评论家。多年来,他一直沉浸于书法文化的思考和探索中,发表了不少振聋发聩、高屋建瓴的书法文化观察文章。他从文化学视角、社会学视角深刻地梳理过当代书法的文化脉络。关于书法的文化思考,关于当代书法文化的状态和走向,融入了他生命的血脉之中。我称他是当代书法文化的寻绎者和守望者。

    当然,印强在某些方面的学术思考或许也存在着偏激之处,但是,作为一个艺术家,作为一个文化思考者,我相信,这种偏激恰恰可能是其深刻之处。偏激有时会让人误入深渊,但是,奠基于理性思索之上的偏激则会变成深刻。古往今来的艺术、文学大家莫不如此。
    我相信,多年的书法创作实践,开阔的学术视野、执着的艺术探索精神和深邃的文化思考,将会使他在书法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09-3-29 18:3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楼主| 发表于 2009-3-29 18:4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隶书138X69




《图•像思维与书法艺术》后记

冯印强

       经过和易罡先生近三年的交流与磨合,终于把《图像思维》学书法部分的诠释工作完成了。彼此都投入了不少精力。对我而言,这些投入还是非常值得的。原因有二:

  首先,使我对《图像思维》有一个更为客观的认识。

     在我2004年初次接触易罡先生的《图•像思维》时,第一感觉就是觉得太“玄”。在我当时看来,《图•像思维》带有明显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或者说《图•像思维》含盖了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所蕴涵的思维方式的整体性特征,具有明显的整合构想。但是,要想让人们所普遍理解和接受,还需要时间和过程。而且,它对读者的要求本身就相当高。

     我本愚钝,所幸的是自小还算养成了善于思考问题的习惯。在我的书法艺术历程中,曾经为我思考的问题很多,当然主要还是书法和文化问题比较多。有时真的很苦恼,苦恼自己发现的问题而自己无能解释。每每这个时候,我都会拿来张学栋先生的《图•像思维》看一看。你别说,很多问题此时都会变得豁然开朗。《图•像思维》真的还有点化的功能哈!

     所以我称《图•像思维》是精神哲学。可以说,《图•像思维》因其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所蕴涵的思维方式的整体性特征,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感悟出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是对传统思维定式的有益拓展。在《图•像思维》看来,我们不但要拥有广阔无际的大自然,着力构建和谐的当今社会,而且还需在自己内心建造一个同样美好的心灵图景,以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共融。这是《图•像思维》的核心思想。由此构建的《图•像思维》学理论体系,将会是东方思维的有益补充。

  其次,《图像思维》使我对书法本身、书法和我们的关系,以及书法的学习和感悟途径进行重新的认识和思考。

     我出生在甲骨文的故乡——安阳的一个偏僻农村。儿时的我生性喜欢写字画画。记得小学三年级的我就已经担当起班里板报的“创作”任务了。每每“创作”出来,都会赢得老师的褒扬和同学吁吁的赞叹声,内心也会觉得美孳孳的。这或许就是精神上的一种满足吧。


     儿时的我是极其清贫的,儿时的我也是充满憧憬的。或许生性对书画的执著喜好,我对书画尤其是书法有着极大的兴趣,幻想自己长大以后也能够当一名艺术家。这也从另一方面给了我练习书法的动力。记得十五六岁的时候,我在县成的一位老书法家那里第一次看到了家乡出土的甲骨文原片,上面歪歪扭扭但又感觉有某种列序的文字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遥远文明的神秘感更增加了我学习书法的兴趣。从那时起,我就已经下决心把书法当作一种理想和事业追求了。至今,我也算经历了近三十年的书学历程了。


  说起书学历程,我可以以2000年为界定把自己大致概括为读书临帖和悟道创新两个阶段。2000年以前,我的书法学习主要是读书和临帖。读书主要是前面所说的书法史、书法美学理论等书籍;临帖涉猎的比较多,主要对魏晋以前的碑学书法范本比较专注。2000年那年,理论方面我发表了第一篇文章,创作方面我第一次参加了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性书法展览。从此,我自认为已经跻身书坛。


     也就是从2000年起,我的书学路向开始由以前专注的书法史、书法美学理论,转向基于书法本体的文化和社会学思考,也既我说的悟道创新。当然,悟道创新还是基于读书临帖的悟道创新。在我当时看来,书法史和书法美学理论所指向的都是书法本身,由此构建的书法学也是一个对象化的产物。也就是说,书法学研究必须使我们置身于书法以外对书法本身作出系统关照和研究,以便更深入的揭示书法作为艺术的本质。


     然而,书法作为艺术,它的文化属性和人文建构功能绝对不能被忽视。我们知道,在传统语境下,书法本身就是传统文人和传统社会精英进行人文和社会建构的独特艺术载体,是传统文人重要的修身之道,承载着传统的人文精神建构使命。由此才成就了博大精深的书法文化传统。我在此把书法传统有意置换为书法文化传统,并不是想陷入泛泛的书法文化叙述,而是为了突出书法的文化属性和人文建构功能。如果把书法的文化属性和人文建构功能从书法中剥离开来,那么书法在民族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将会大打折扣。事实上,当今书法对传统书法进行本体意义的提纯,所扬弃的正是这些内容。


     如何在书法本体的理论基础之上,重新审视书法的文化属性和人文建构功,使书法以其独立的姿态参与到当今的民族文化建设中来,从而担当起新时期的人文精神建构使命?这关乎书法在当今社会和文化建设中的应用和作用问题。对于这样的思考理路,显然是当今的书法学研究所不能囊括的。


     书法要想担当起当代的人文精神建构使命,必须以书法作品为载体;以书法家的社会行为和人文理念为依据。走出书斋,走向社会和公众,参与到当代的民族文化建设中来。以书法作品感染社会、熏陶社会,满足人们对真、善、美的精神需求,从而实现社会文化和书法文化的和谐发展。这就是当代的书法精神。能够把当代的书法精神应用到新时期文化建设中来,丰富新时期的和谐理念及和谐精神,引导人们的精神消费,应该是我们广大书法家的最高追求和所要担当的时代使命。这,显然是一个极具诱惑和值得关注的课题。那么,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又从理论上如何加以完善和指导?这就是我进入新世纪的思考和困惑所在。


     当有幸拜读了易罡先生的《图像思维》时,我才惊讶地发现,易罡先生也在用他自己的《图像思维》学理论,诠释着和我一样的思考。也可以说,《图像思维》学所倡导的和谐理念与书法的当代精神有着高度的内在的契合。通过《图像思维》学理论,使我对书法和我们的关系、书法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从理论框架建构方面变得逐渐清晰起来。于是,经过我们多年的频繁交流,才有了我们现在这本《图像思维与书法艺术》的问世。


     严格来说,《图像思维与书法艺术》是基于《图像思维》理论框架下的书法诠释。当然,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图像思维》学理论的应用和拓展。它迥异于一般意义上的书法叙述,更多的指向了书法与人和社会的关系厘定。因此,笔者在撰写的时候,本着以《图像思维》学理论框架为依据;以《图像思维》所建立的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融观为指导;以《图像思维》原著的108幅图像为感悟途径;以每幅图像所包涵的、具有内在逻辑和推演关系的四个汉字为感悟内容,站在书法的立场进行了解读。力图在《图像思维》理论框架下诠释书法的本体,演绎书法的文化内涵。为读者们认识书法,认识书法和人的关系,认识书法本身所固有的文人精神建构功能,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在具体的撰述时,笔者着意侧重了以下几方面:


     1、从书法线条本身感悟书法的和谐属性


     我们说,书法是线条的艺术,线条是书法的基本构成单元。没有艺术的线条和不是线条的艺术都不应该是书法艺术。这是该书所着力强调的。当然,我们也可以把线条理解为笔画。


     “力”是线条的终极关怀,这体现了人对力的高度重视。书法家借书法线条以表现内心的情趣、意志和人格理想。而人格理想的最高向往赖以支撑的也就是力。所以书法家在进行书写和审美欣赏时格外注意和关心线条的力。软弱无力的线条是书法所拒绝的。所以我说,书法线条的“力”是人充满活力的生命再现。


  应该看到,书法线条所产生的力的感觉,并不是凭空臆造出来的。它遵循了汉字书写的价值目标和行为规范。要不然能叫书法吗?书法的“法”,其实就是一个价值目标和行为规范的建构前提。而人们对书法线条“力”的追求无论表现在思想层面还是社会行为层面,都体现了人们推动社会发展的顽强动力。同时,这个动力是在书写“法”的规范前提下显现的。因此,书法线条的力表现了“和谐”、“发展”的人类学主体。


     2、从书写“节奏”本身感悟书法的和谐属性


     从书法线条本身来看,我们感受到它的书写节奏,实际上是通过两边的装饰性成分的变化感悟出来的。装饰性成分的不断变化,形成了有节奏的线条组合。而这个有节奏的线条组合所形成的线条节奏,是和书写者的情感起伏相契合的。欣赏者通过这个有节奏的线条组合,能够感受到书写者的情怀,从而达到书写者和欣赏者的情感共鸣。这就是书法线条节奏的人性化色彩。另一方面,书法线条的节奏所形成的书写时序性的时空特质,又是和人的生命系统紧密相连的。因此,书法线条在时空运动中产生的书写节奏,不光是书法家心灵的再现,它还是人类生命的系统描述。


     书法线条的节奏同样反映了和谐。因为这种节奏是在书法总体和谐状态下表现出来的,反映了书写者对总体和谐的关怀。如果把书法线条的节奏代表作为社会个体的我们自身,那么我们自身的任何行止、动静、作息都处在社会和谐的总体框架之下的,如果我们能够在自己的日常行为中和祖国的大和谐始终关联,那么祖国将永远处在一个和谐的状态。书法,所昭示的恰恰就是这些内容。


  3、书法美的本质是“和谐美”


  “和谐”本来是“善”的范畴。什么是善,能够满足我们生命需求的社会行为和社会理念都属于善。我们崇尚和弘扬善的存在,抵制任何反善的行为和思想,因为反善就等于反文明,反文明就等于反和谐。和谐建构是文明建构的需要。所以我们说,只有美善统一的“美”才是最高境界的“美”。就象我们现在所崇尚并倡导的和谐理念一样。当今的和谐理念是在中华民族经历了漫长而艰苦卓绝的阶级斗争中构建起来的思想和理论成果,是对我们的思想行为具有指导作用的理想价值观。我们应该在社会实践中饯行新的和谐理念。只要和谐理念被我们所普遍饯行,那么,社会也必将是和谐的。换句话说,也只有“和谐”成为当今社会整体追求的“公共社会价值”和文化精神,社会也必将是美好的。因为,美——是人生命追求的精神体现。


     书法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的产生与发展当然离不开先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甲骨文的简单线条和有序结构,体现出了殷商先民最初的社会秩序建构意识;两周钟鼎的浑厚博大,体现出两周先民们对自然宇宙的感悟和认知;两汉简牍和刻石所开始表现出来的雅化和文人化的艺术特征,又是汉代文人那种浪漫、潇洒的艺术审美精神的体现。我们从这些书写文本中,感受到的是真实的民族精神。所以我们说,和谐有序的文字书写秩序影射的正是“和为贵”的文化思想理念,“和谐美”是书法艺术美的本质。


     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人要在社会中生活,就必须遵循社会组织为维持一定的社会秩序而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这是和谐理念的基本前提。传统书法的艺术观和表现手法从来就是传统人文精神引导所产生的结果,也是具体体现和表达人文精神的方式。我们要用传统书法所影射出来的传统文化思想与人文精神来延续并构建当代转型时期的和谐理念,重新树立中国书法的文化核心地位,从而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和谐中国的文明建构!这,就是笔者撰写本书的初衷。


  当然,该书并不是对书法的系统描述。但它在《图像思维》理论框架下突出阐述的书法所涵盖的“和谐有序”的人类学主题,以及书法的文人精神建构功能,则是笔者的主旨关怀所在。此外,该书的叙述主要是笔者多年的书法思考所得。有些难免一己之见,或有偏颇,甚至可能是谬误,在此恳请读者师友不吝赐教!



                        冯印强                           
                         2008年7月1日凌晨于北京悟玄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09-3-29 18:43:37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贺老兄生日快乐
一直都在关注老兄
前两年在百度空间就很喜欢老兄的作品几文章
 楼主| 发表于 2009-3-29 18:43:56 | 显示全部楼层
隶书267X69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9-3-29 18:52:52 | 显示全部楼层
隶书对联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9-3-29 18:56: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5-9 07:22 , Processed in 0.448740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