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157|回复: 6

当代书法名家卢乐群——以原始的思维方式对待文字符号造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9 12:29: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当代书法名家卢乐群——以原始的思维方式对待文字符号造型


文/渔 江

  

  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卢乐群先生50年代初以来学习书法,融合了“帖”、“碑”书派的不同风格,集两派之所长,他那儒雅中透出雄浑,静谧中显出苍莽的行草书,独具一格,连续在书法展上折桂,蜚声海内外,成为当代“新文人”书法的代表性人物。
  

熏 陶

  1942年卢乐群出生在浙江历史文化名城——临海。他家祖上是书香世家,他的父亲虽没有“弃书”却做起了买卖,成了一个商人。从小对卢乐群成长影响至深的是他的母亲和祖父。

  儿时,卢乐群对于经常在外经商的父亲印象是很模糊的,他对父亲的了解,都是从母亲那里听来的。母亲曾对他讲过,他的父亲虽是生意人,但受家庭影响,年轻时读书很用功……他酷爱书画,收藏了很多名人的字画,写字非常刻苦,指上磨出了厚厚的老茧。母亲并没有过多的说教,但她的用意很明白,这对儿时的卢乐群来说,作用是持久、深刻的,至今他都铭记不忘。

  他六七岁时,父亲为了做生意去了台湾。父亲走后,他与母亲回到临海老家。祖父是临海很有名气的人物,在诗词书画方面造诣很深,他在浙江图书馆工作,结交了当时的许多文化人朋友。卢乐群从小受这种环境的熏陶,对书画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祖父看到他喜欢书画,就教他写字。

  孩童时期的卢乐群原本活泼好动,后来他看见祖父在经楼里虔诚地诵经,以及神龛里供奉的牌位、燃烧着的香火,充满着无限的神秘感和恐惧感。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渐渐地使他的性格变得沉静起来,以至于发展到后来,他的书艺风格中都带有一种不可捉摸的、抽象的空灵感。

  

融 会

  他的第一位书法老师是年近八十的朱在勤老先生。早年朱先生曾在北京做过高级幕僚,他写得一手好字,文章也写得好。给卢乐群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朱先生写的一副对联。当年朱先生在京闻听蔡锷病逝,深为悲痛,便为蔡锷和他的知己“小凤仙”写了一副长联,上联是说蔡锷的:

  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那堪忧患余生萍水姻缘成一梦;

  下联说的是“小凤仙”:

  数年北地胭脂自卑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

  据说朱先生的这副对联,在当时祭奠蔡锷的灵堂里悬挂的挽联中公认是写得最好的。朱先生书法造诣颇深,“文革”前曾著有《中国书法史略》一书。

  从1965年开始,卢乐群跟朱先生学书法,学诗词,前后有四五年时间。字以书写正楷、行草为主的王羲之、王献之的“二王”体为主。这段时间的学习,对卢乐群书艺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1969年,朱先生离开临海,去了他儿子那里。临走前,他嘱咐卢乐群:要写好字,只学一家是不行的。要走出临海,广泛地学,向名家学习、请教。有机会要遍访名山大川。

  在朱先生的推荐下,卢乐群到杭州拜访了沙孟海、陆维钊等先生。当时,这些老先生们备受冷落,有人上门求教,知是“吾道不孤”,他们很高兴。沙先生的老师是吴昌硕,他写的行草,粗犷有力,在文雅中透着一种刚劲、豪气。卢乐群原先从朱先生学的“二王”体是法“帖学”,属“南派”,而沙先生、陆先生“崇碑”,属于“北派”,他向老先生们学到了不同的书法风格。

  中国疆域辽阔,南北地域、气候、人文环境差异较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自然条件中的人就形成了不同的性格,追求的文化风格也就有所不同。南方山清水秀,人们生活在“小桥、流水、人家”的环境里,反映在书法上,南派的字体就显灵秀,北方多高山平川,人们开朗、豪爽,反映在书法上,北派的字体就较为粗犷。

  尚临摹前人和名家的书迹拓本或印本。清学者阮元曾写《南帖北碑论》,提倡南北书派结合。继而,清学者包世臣著的《艺舟双楫》共六卷,其中两卷专门论述书法,指出:自汉代以来书法用笔源流,时有穿凿附会的缺点……因而,他大力提倡学习北碑。阮元和包世臣的主张对后来书法界的书风变革颇有影响,崇尚“碑学”的风气一时大盛。其后,康有为著《广艺舟双楫》六卷,专门论述书法问题,进一步提倡学碑,特别推重北魏书法风格,反对学帖,不满唐代所盛行的讲求结构严整的书风。他们的观点从理论上引导书法界摆脱南派呈现的“末流”趋向。

  这种趋向主要反映在“二王”体的演化中。当年,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相继工书法,精研诸体,博采众长,推陈出新,变汉魏以来古拙、质朴的民间书法的书风,形成了全新的、具艺术化特点的形式——文人书法,尤善正楷、行草,字势英俊豪迈,雄强多变,饶有气势,对后世影响极大,为历代学书者所崇拜。然而,千百年来,后人拘泥“二王”体,渐渐地其字势失去了原有的精神实质,字写得越来越趋于程式化,字势柔弱,无风骨。随着科举取士制度的完备,要求文人写字典重工致,到了明清两代,为了科考,在文人中更形成为死板僵硬的“馆阁体”。

  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等人的理论,提倡用北方“碑”体强悍、粗犷的风格注入南派柔弱、细腻的书风中,使书法恢复活力和生机。沙先生和陆先生就是“碑学”书派的承继者,是碑帖结合、最具功力的实践者。从1969年开始到80年代初,卢乐群在沙先生和陆先生引导下,走出了原先“帖学”这一狭小范围,苦学北派“碑学”书法技艺,眼界开阔了。

  


[ 本帖最后由 翰墨千秋 于 2009-6-9 12:44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6-9 12:33:32 | 显示全部楼层
书 论

  此时,卢乐群深知要更深入地研习书法,必须在理论上加强学习,有了理论作为基础,才能明确往哪一个方向发展。可以说,在80年代这十年,是他走向成熟的时期,在书法技艺和书法理论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陆陆续续地他发表了一些有关书法方面的论述。
  

  1985年,卢乐群在《西泠艺报》上发表了题为《民间书法的启迪》的文章。在文章中,他讲述了民间书法所经受的历史遭遇:
  民间的俚俗的书法,主要指汉魏六朝民间写手的书法;晋人写经、汉简、帛书、砖文,其中既具有艺术素质,又有别于文人书法的那一部分。这是历来被高雅的文人视为粗野庸俗的东西……
  千百年来几乎没有人对民间书法投之以青睐。每一个时代,他们书法的艺术骄子又无不孕育于民间书法的母亲身怀。然而,每当这些新生儿呱呱坠地的时候……荣誉和尊敬便落到文人书家的身上。几乎所有的文人书法都脱胎于相关联的民间书法,鲜有书家愿意回顾他书法母亲的容颜。
  然而,卢乐群指出,从书法的发展历史中,可以得到另一种启示:注定有朝一日,这种民间书法,将以崭新的风姿、楚楚动人地出现在书艺之圃中。
  民间书法潜在的审美内容,只有在今天才可能全面彻底地被认识和欣赏。这是由书法发展的自身规律所决定的。
  从人们开始对民间书法发生兴趣的背后,我们可以发现人们对古代的怀念和返古的情怀。这一现象不仅是书法领域单一的现象,其他艺术领域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时代的审美心理,在世界各国,它不因地域的阻隔而不一,似乎有一种潜在力量在感召着不同民族、不同艺术爱好的人们,使他们在同一时代,向着统一的方向探索多种多样的艺术。
  煊赫一时的西方画家马蒂斯和毕加索,当他们的灵感受到“俗”艺术的感召时,只通过画笔简单的、对非洲和东方民间艺术做低层次的摹仿之后,便轻而易举地震动世界画坛。一蹴而就的惊世骇俗之举,很清楚地透出人们对旧的典雅艺术的一种厌倦心理的消息。它必然地导致人们对他的对立面“俗”艺术的狂热。
  卢乐群分析道:人们的这种“怀旧”和“返古”情怀,就在于寻求新的意趣。艺术的规律推动着书法在更高的层次上开始新生。
  在人们对于艺术性和个性提出越来越高要求的时候,我们不难看到民间书法更洋溢着切近和新意的魅力。对于旧的形式,由于根本的观念改变,产生一种腻感是必然的。于是自然而然地从它的对立面寻求新的意趣。似乎是由于一种现代高度的科学和文明所产生的逆反心理,促使人们希望在回返太古之中,面对一无成法的文字符号用一种原始的意识,重新描摹纯自然的心灵。似乎旧的艺术形式已经使人们久久窒息,期望着亘古的原野,亘古的星空和土壤的气息。它提示我们应该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原始的思维方式,对待文字符号的造型。
  ……
  他在考察了汉、晋、唐、宋到清、民国各个时期在书法上出现的轮回和自我否定的历史特点后提出,当代书法家应该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去寻求表现感情的新形式,要有“潇洒”、“解放”、“自由”、“宽广”、“包容”、“天然”、“大繁从简”、“洒脱”、“不经意”、“无雕琢”的审美意识。

[ 本帖最后由 翰墨千秋 于 2009-6-9 12:37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6-9 12: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羽 化


  2000年,卢乐群“复出”,然而,这并非是他个人的意愿和所为。他是在市里的领导和朋友的再三说服、动员下同意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书法展的。如何评价沉寂十年之后卢乐群的书艺刘长春先生为《卢乐群书法作品集》而写的《跋》,可能是最为全面的了。
  北固山之于卢乐群,实属十年前留给我的一个印象。十年以后,当我有幸先睹卢乐群兄即将赴京送中国美术馆展览的全部作品……于是卢乐群的形象更加在我的脑海中丰满厚实起来。
  如果继续以山来喻人喻书……所谓“高”,即思想之高;所谓“奇”,乃书艺之变化无穷;所谓“静”,为性情淡泊之指归。
  乐群兄善养浩然之气,几十年孜孜不倦于书道,心无旁骛,躬耕砚田,研习北朝碑版,临摹秦汉篆隶,参酌殷墟甲骨、河洛墓志,取法历代名迹,没有一天间断,这是字内功夫。由书及文、及诗、及老庄、及佛教典籍,乃至古今中外哲学,博览群书,是为字外功夫。临池作字,早年贫而无纸可书,效法一千四百年前之怀素“穿漆盘”、“书蕉叶”,以棕箬自制毛笔,沾水在水泥地上锻炼笔力,书不惊人死不休。一部中国书法史,绵延五千年日月星辰,江山代有才人出。理性派尚法,感性派尚情,禅宗说机锋妙语,老庄强调有法无法、无为无不为。乐群兄继往开来,统而摄之,天地为炉,古化为我,成其自己的一片真性天地。由此可见,惟有思想上的巨人,才能攀向艺术的高峰。甲乙丙丁观其书者,可以读出北魏的茂密雄强,江左的风流蕴藉,石门颂的飘逸,颜真卿、王铎的法度,米芾的狂狠,黄道周的纵横,吴昌硕的厚重……乐群兄是在写字,其实又不惟写字,他以笔书写人生,用书法向人生提问,然后又用书法回答人生。他的笔墨是变化无穷的,他的人生却是恬淡自然。宁静而致远,他灵魂中的追求,没有在现实人生中得以实现,千端万状,乃化为笔底波澜,满纸纵横千万字。
  往昔,我读韩愈《送高闲上人序》,说草圣张旭:“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读张旭之草书,可以读出其一股不平之气;读卢乐群之书,可能会读出更多一些东西,尽管书法为“无形之相,无声之音”。书坛重镇朱关田先生说:“非常之人自有非常之处,大静大动,中情相应,岂能纯以外像取之也。”——最为的评!
  ……现在,当我们有幸读到《卢乐群书法二集》的时候,这个吃惊,实在是非同小可。一支笔、一张纸,计黑当白,也计白当黑,用现代人的观点说,无非是一种艺术的造型与空间分割。可是,当你站到卢乐群书作面前的时候,枯藤老树的苍劲,高山飞瀑的奔放,长风卷云的舒展,还有荷塘月色的清韵……我深信,每一个人都被他洋溢的才情、浩荡的气势,以及笔墨的狂涛骇浪卷入其中……引起我思索的倒是乐群兄十年磨一剑,那份执著,那份痴迷,那份苦心孤诣,需要我们这些所谓书道中人特别地体会了。
然而,令人不会吃惊的还是那个温文尔雅、沉默寡言、与世无争的卢乐群——就像他家居后边的北固山,不争高低,不计远近,默默地、牢固地,千百年来都不动地站在那块土地上,站出一种属于自己的历史和历史的自己。
 楼主| 发表于 2009-6-9 18:27:56 | 显示全部楼层
【卢乐群书法欣赏】
2.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6-9 18:2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卢乐群书法欣赏】
5.jpg
发表于 2009-6-9 23:26:38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2-9-4 08:25:47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5-4 07:07 , Processed in 0.217586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