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06|回复: 10

中民族博览2015定稿备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3 17:3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似村而雅,土极而洋”的大家韩羽
                              ——陈文艺
    在河北国画圈乃至文化界,韩羽属于“另类”。一身土气,土得掉渣,是个地地道道的“土包子”。方成说韩羽是“土法上马”,而黄苗子则评价韩羽是“似村而雅,土极而洋到了家”了——信哉斯言!
韩羽其人长相也土,长得太随便。身材不高,土头土脑,顶着一头高粱花子。额头锃亮,后脑却又扁又平,一看就知道是小时候家里缺枕头,随便找了块磨刀石当枕头睡成这样了。这样的长相,民间称之为“异相”。 魏明伦说:“韩兄貌似老农状、画如孩儿体,大智若愚,大雅若俗,四川方言有曰:‘面带猪相,心头嘹亮’。”好在他自己对自己长相倒是不怎么介意,不信你看韩羽为自己画的漫画像,多么形象,多么传神,整个就是一个“歪瓜裂枣”。再看方成画的韩羽漫画像,仅得其“趣”,没有“土”味;丁聪画的韩羽漫画像,得其形和神,到底不如韩羽自画的更有“味”。不过韩羽在丁聪画的漫画像上配了一行字倒挺有趣:“小时画画,觉得人不如我;而今画画,觉得我不如人。画了大半辈子,只是将俩字颠了个个儿。”
韩羽不但人长得“土”气,他的艺术风格更是离不开“土”字。何谓“土”?一提到“土”,人们立即会想到“土头土脑”的“土老冒儿”,这仅是“土”的表象,它的根本是“质”,质以传真,土中见真。除了“土”之外,韩羽的作品还有一个“趣”字,美学家王朝闻说:“韩羽作品之趣,往往出人意外,故其趣也浓。”华君武也说:“韩羽作品的民族民间风格,妙趣天成。”人们一提到“趣”,常常想起“好玩”、“逗”这一类字眼。清人张潮有慧眼,看出了“趣”与才、学、识的关系,他说:“才必兼乎趣而始化。”画中的“理”亦即学问与识见,亦必兼乎趣而始化,理因趣,其理益彰。趣因理,而趣益浓。是故韩羽作品有理有趣,又旧又新。
韩羽的作品之所以耐人寻味,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要又旧又新。“旧”是传统笔墨技巧,“新”是个人识见、审美意趣以及独创性。一幅画如果没有“新”字,也就没有了灵魂。晏殊有句词“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似曾相识”,何尝不是又旧又新?常言道:“艺术家的本领就是精炼概括,就是删繁就简,说直白点,就是将复杂的弄简单了,再将简单的弄复杂了。”所谓艺术真谛,正在于此。
你看这神态各异、性格不同的《三个和尚》,这也是韩羽的代表作。稚拙的造型,强烈的色彩,纯粹的传统味道,又透着时代的新鲜气。《三个和尚》能够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也证明了那句话——“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高跷会》画的是新年热闹的场景,从小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有印象,每到过年过节,踩跷的人们为乡亲们带来欢笑。人物造型夸张有度,色彩浓烈喜庆,仿佛能够听见喧闹的欢笑声。
《叱咤风云》那朴拙的线条散而不乱,脆生生的颜色艳而不燥。画中人手提单刀,背插令旗,打马扬鞭,满纸生风,十足的传统气派。《戏曲人物》与《叱咤风云》不同,纯用水墨,气韵生动,大笔披纷。“干”、“湿”、“浓”、“淡”相辅相成,横涂竖抹,淋漓畅快。宝石般的墨色,使画面熠熠生辉。
他画的李逵,光着上身,手拿两把“大爹”,威风凛凛,煞是可爱,活脱脱一尊“黑旋风”。
《失街亭》的颜色很好,黄色与墨色搭配产生一种神秘感,使人回味无穷。
我比较欣赏韩羽画的这幅《白蛇传》,有故事,有情节,有意味,有看头。小青举着双剑,怒气冲冲;许仙吓得脸色发白,浑身发抖;而白娘子还是那么痴情地袒护着她的小白脸儿许仙,偏拉一把。画面人物形象生动,性格鲜明,富有戏剧性,越看越有趣!欣赏这幅画,忽又想起韩羽蛇年画的应景之作《蛇年画白娘子》,蛇年画的不是蛇,画的是美丽多情的白娘子,也只有韩羽有这份能耐!虽然知道美丽善良的白娘子是蛇变的,可谁又能抵挡美丽的诱惑呢?正所谓“英雄难过美人关”嘛。
我总觉得韩羽的作品不单有“土”气,还有些“妖”气。有时,看他的作品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怪怪的感觉。
一个周末,我在联盟路古玩市场闲逛,突然发现一本三十年前出版的《红楼梦学刊》,上面有韩羽画的《红楼梦》人物系列作品,其中有《冷月葬诗魂》《千古一痴》《醉飞吟盏》《红楼春深锁二尤》《人约黄昏后》。我因为多年喜欢研读《红楼梦》,自然喜欢与《红楼梦》有关的绘画作品。所以,当我见了韩羽画的红楼人物系列,不觉惊出一身冷汗!难道韩羽早在三十年前就成了精了么?真是不可思议。这几幅红楼人物画,每幅画都有创意、有思想、有深度。比如,别人都画“黛玉葬花”,他却出人意表地画凄美的《冷月葬诗魂》,真可以称为黛玉的旷代知音了。大家都知道“湘云醉卧花丛”,他偏偏画《醉飞吟盏》,生动地表现了憨湘云的“英豪阔达宽宏量”。可以说韩羽的红楼人物画系列别出心裁,自成一家,即使是现在,国内也很少见到这样有深度、有独创性的《红楼梦》插画作品。可惜是“养在深闺人未识”,我在正定参观曹雪芹纪念馆时,真是很纳闷,像韩羽画的这么优美的红楼作品竟然没有一席之地,岂不怪哉!真让人喟然生叹……


……

 楼主| 发表于 2015-12-3 17:3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出发的这一天,天空阴沉沉的,清晨的时候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两个小时的车程,我们一行人到达阜平,天空开始放晴。阜平作为革命老区,在抗日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天下午我们到了贾仲月老人的家中。贾仲月老人已经95岁高龄,历经了近一个世纪的世事沧桑。我们到达时老人已经坐到沙发上。那是怎样一位老人啊,头发和胡子都已经花白,脸上也布满了皱纹,可是那一双眼睛十分明亮,目光坚定,坐在那儿脊背挺得比我们这些青年人还要直。老人说话很流利,思绪清楚,这哪里是一个已经95岁高龄的老人呢!我们三人围坐在老人身边,仔细听着老人讲述那许多年前的故事。
救死扶伤的军医岁月
老人是一名军医,16岁就当了兵。“那时候啊,我亲眼看到我的老师王宗亮被那小鬼子给活埋了啊,不当兵留在家里也是等死,上了战场打日本鬼子,打一个算一个,打两个赚一个,打三个赚两个!”老人1937年入伍,先在115师留守处任青年委员。后来,老人从阜平辗转去了五台山的大甘河(一村名)。当时医疗人员严重紧缺,老人被分到医疗所的手术组,和组长江一真学习消毒以及外科手术。老人回忆江一真医生每天都要做五六个手术,医务队的成员几乎没有时间休息,没日没夜地救助伤员。老人是江一真大夫的助手,每天也是高额度的工作,医务组的人有时身体也会吃不消,恶心呕吐头痛时有发生,但是只要有前线送下来的伤员,他们立刻救治,决不停歇。老人还曾经师从白求恩医生,他对白求恩十分佩服,还给我们仔细描述了白求恩的长相。老人打趣地模仿白求恩说“亏克雷”(quickly),浓重的方音说起这句英语来,让人忍俊不禁。
老人的医术十分高超。在一次战斗中,14团的李国军排长被日军的手榴弹炸伤,下巴被严重炸伤。鲜血就从伤口中汩汩地流出来,用普通的止血办法怎么都止不住血。后来老人提出了一个主意,把李国军排长的胛膈骨翻起来,然后用止血棉堵住伤口,这才把血止住,随后进行了缝合手术。
当我们问老人哪次战役受伤的战士最多时,老人低下了头,似乎不愿意回想起那些惨烈的过往,我们担心问错了问题,想要换个问题时,老人却缓缓抬起头来为我们诉说那段沉痛的历史:“那是1941年秋收的时候,队伍开拔房山县,日本人趁我们未站稳脚跟,多次围追堵截我们的队伍,我们走到哪里,敌人的飞机就轰到哪里。我们就想肯定是出了内鬼,可是怎么也没想到这个内鬼竟然是她啊,那可是我们最信任的王大姐,谁能想到她居然给日本鬼子通风报信。抓到她时她已经把我们的情报发给了鬼子,敌人立即出动上千伪军向我方包抄过来,我方死伤惨重,当时那人啊一批一批地送到临时的医务室来,我看着着急啊,可毕竟人手有限,救都救不过来。看着那些伤兵我心中十分悔恨,怎么就没能早早发现那奸细呢!幸好九团及时赶来相救,我们才免遭覆灭。”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3 17:32:30 | 显示全部楼层
铁骨铮铮,和平年代里的抗战记忆
    ------抗战老兵赵寿军寻访手记
7月18日上午,阳光拨开晨曦,安静地在街道上跳跃。我们的车队向着安国市有序前行。
赵寿军爷爷住的是一个独院,屋里的摆设十分简朴,却干净整洁。墙上挂满了友人赠送的字画,在面对正门的墙上最显眼的位置高高悬挂着一幅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合影。赵寿军已过耄耋之年,头上布满了银发,两颊深陷,皱纹纵横。
赵寿军1927年出生,1939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年仅12岁的他成为八路军的一名小侦查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赵寿军12岁跟随父亲到县城拉粪。装粪时,总有人向粪车里扔纸团。卸车时,父亲总会细心地从粪车里找出纸团,小心地藏到自己的衣服里。父亲说,这些纸团都是游击队的情报,打死都不能说出去。从此年少的赵寿军便开始学习用各种巧妙的方法传递情报。
1941年的一天,日军从保定调来一批战马,为了解敌方的战备情况,七分区情报站站长邵汉章派赵寿军前去侦察情况。赵寿军来到日本司令部马棚,以清洁马粪为由,在窗边计算马匹数量。这时一个巡逻的日本兵走过来,发现赵寿军正在数马,叫嚷着:“小鬼,一边去。”赶走了赵寿军。赵寿军不甘心,等日军走远了又开始数马,不料再次被巡逻的日本兵发现。赵寿军被日军一脚踢开,查马的工作遇到了巨大的阻碍。做工作也要讲究方法,赵寿军明白不能再这样不讲技巧地探查情况。第二天,他带着几个菜包子来到了马棚,先与日本兽医交谈,二人很快熟络了起来。午饭时,赵寿军主动提出用自己的菜包子交换兽医的大米饭,兽医很高兴,也就放松了对赵寿军的警惕。下午,当兽医进入马棚给战马治病时,找来赵寿军,要赵寿军帮忙扛药箱,于是赵寿军就这样进入马棚,查清了马匹数量,为我方了解日军战备情况做出了很大贡献。
1943年初夏,河西村根据地派河西村情报员赵生尔到南关李家店找赵寿军传送情报。为了躲避日本兵的搜查,二人拉着粪车来到卜家院粪场进行接头工作。刚刚交换过密件,特务就包围了卜家院,准备逐人搜查。此时离开已经来不及了,赵寿军灵机一动,和赵生尔装作在争抢干粮,双双掉进齐腰深的粪坑中,两人身上沾满了大粪,连手中的干粮上也满是大粪,特务看到他们狼狈的样子哈哈大笑,扬长而去。赵寿军守住了情报,但是由于大粪的污浊,赵寿军出现了发烧、呕吐等症状。赵寿军说,只要能为国家贡献出自己的力量,牺牲个人也值了。赵寿军从未后悔在年幼的时候就加入了抗战工作,能够保卫国家,是他做过的最骄傲的事情。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3 17:33:14 | 显示全部楼层
白洋淀深处的红色记忆
       ------抗战老兵朱德顺寻访手记
窄窄的门口,一棵粗壮的椿树昂然屹立,转过两级台阶才能看到屋门,台阶旁边的棚子上放着不少矿泉水瓶子,盆盆罐罐也沾染着岁月的痕迹。正对大门口,胆怯的小狗瑟缩在低矮破旧的棚子里。屋门口的红砖上,钉着一块泛旧的牌子,赫然写着“光荣之家”。
进到屋子,见到了朱德顺老人。老人听我们说明了来意,热情地欢迎我们,坐定之后就迫不及待地开始讲述。我细细端详着老人:粗重的两眉之间,有一个鸡蛋大的棕色瘤子,看了让人心生畏惧,黝黑的皮肤,也已爬满了老年斑,但老人精神矍铄,耳聪目明。
“少司令”,从军行
朱德顺老人8岁时父亲去世,11岁时母亲也离开了人世。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13岁的朱德顺响应号召参军入伍。他是在河间当兵的,参加的是孟庆山的河北游击军。在徐水黑龙口战斗中,朱德顺老人所在的部队改编为冀中十八团。据老人回忆,黑龙口战斗十分惨烈:日军的一颗炮弹打了过来,挂到了树上,炮弹晃悠几下就掉到了朱德顺老人战友——李小友的身上,来不及闪躲,炮弹在李小友的身上炸开,肠子、内脏飞裂开来,落了朱德顺老人一身。老人说到这里,泣不成声。黑龙口战斗最终失败了,在打扫战场的过程中,老人与幸存的战友在战场上看到的是残缺的躯体,随地散落的衣物,很多战友都在此次战斗中牺牲了。
狼牙山战斗中,朱德顺担任司号员,就在吹响冲锋号的那一瞬间,一颗炮弹飞落脚边,他迅速移动两步,但左小腿还是在炮弹的威力下被炸伤了。战斗结束后,大部队即将撤退,伤员需就地安排在老乡家。朱德顺和另一名伤员被安排在了一户老乡家中,女主人看到两位年轻的战士浑身是血神智恍惚的样子,流下了眼泪。随后而来的日军没有发现他们的影子。然而,就在朱德顺以为危险已经过去而长舒一口气的时候,身边的战友却停止了呼吸。
另一场战斗中,朱德顺偶遇一名同乡战友,战友的左眼被敌人的子弹击中。战友拉着朱德顺的手,说:“你快帮我看看,疼得要命。”朱德顺用手轻轻的摸了摸战友的眼睛,清晰地感觉到子弹稳稳的扎在眼睛里,他尝试着用手把子弹捏出来,然而手指的大小与用力并不适合,情急之下,朱德顺直接将嘴对上战友的眼睛,用牙齿轻轻的将子弹叼了出来。然而战友的眼珠掉在地上,也永久地失去了左眼。
忆延安,岁月峥嵘
谈到延安的生活时,老人轻声说道,延安的日子是真苦啊。使用了近百年的窑洞依旧屹立不倒,战士们就住在这样相对安稳舒适的窑洞里。然而,延安的日子并不只是在窑洞中那么安逸,每个战士都有定额的工作任务,每人每年需要上交两担小米,一万斤柴火。战士们结伴开辟荒山,砍树、挖树根,再用小毛驴拉到山下,一次完成柴火定额。在开辟的荒山上种谷子等粮食,自力更生,自给自足,当时的口号就是“发奋图强,自力更生”。这样的日子虽然辛苦,但是老人在讲述的过程中,不断笑着仰起头,感叹着“好啊,真好”。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3 17:33:50 | 显示全部楼层
易州古墨
高 兴
   
墨的产生较为久远,早在距今六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天然墨就已经开始用于美术装饰。伴随着文字的出现,墨也由装饰功能逐渐向书写功能转变。在河南安阳商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即已发现墨迹,可见在殷商时期墨就已经应用于书写。西周时期,我国即已出现人造墨。西周周宣王时期,“邢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述古书法纂》)。春秋战国时期便被广泛用于书写。东汉时期以松烟墨为代表的制墨技术有了较大进步,出现了墨模,在我国制墨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自汉代以来,中国的制墨中心经历了由西向北再向南的转移,即由陕西经山西、河北向安徽、江西等地转移。这种转移既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又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迁移密不可分。汉墨的主要产区多集中在豳州、隃麋、延州等地。豳州在今陕西省彬县,靠近终南山,其山右松树甚多,烧制成的烟料极为有名。魏初在原有制墨技术的基础上,全面改进生产工艺和配料,极大地提高了松烟墨的品质。著名书法家韦诞,京兆(今陕西西安)人,“以好醇松烟干捣,以细绢簁于缸中,簁去草芥。烟一斤以上,好胶五两,浸梣皮汁中。可下去黄鸡子白五枚,亦以真珠一两,麝香一两。皆别治细簁,都合调下铁臼中,宁刚不宜泽,捣三万杵,多亦善”(贾思勰《齐民要术》卷九),开以中药材制墨之先河。
   南北朝时,制墨技术由西向北发展,形成了“西有豳州松墨,北有易墨”之说。易墨产于今天易州流域,大量的易州古松成为制墨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当地人们开始大量从事制墨业,易墨成了北方墨的代表。易州墨工摸索并总结出
一套独具规范的制墨方法,被誉为“易水法”。易水墨工在全国制墨行业中享有很高知名度,著名的墨工有:祖敏、奚超、奚鼐、奚廷珪、陈郎、黄秉云等,其中以奚氏家族最为闻名。相传奚鼐擅用鹿角胶和墨,所制之墨面有光气,不但浓黑发亮,而且质地坚硬,芳香沁人,被当时的书画家奉若至宝。奚鼐在所制之墨上印题“光庆”、“庚申”、“奚鼐墨”等字样,开创墨锭题款之首。
然而正值易州墨业蒸蒸日上之时,爆发了安史之乱,河北、山西战火频发,百姓流离失所,难以安生。无奈之下,一部分墨工只好带领家人向南逃亡。由此易州墨工分流为两支:一支南移,一支留守。南移的一支随着逃亡的大军钻山林、穿小道、渡长江,饱受舟车之苦,终于来到松树林立且多油多脂的歙州,继续从事制墨业,并由此带动了歙州等地制墨业的发展,从而奠定了后来徽墨独领风骚的基石。
    南移的墨工中以奚氏和张氏最为有名。奚超之子奚廷珪在祖传古方的基础上改进和胶、捣胶的方法,使其更适应南地的风土,制造出了“丰肌腻理,光泽如漆,其坚如玉,其纹如犀”的上乘佳墨,深得南唐后主李煜赏识,竟赐国姓,有“天下第一品”之称。相传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有一位显贵不慎将自己的一锭李廷珪墨掉入水池中,以为墨可能会被水泡坏未曾捞取。时隔一个月后,其在池边饮酒时又不慎将一件金器掉到了池里,于是找人下水打捞。不料打捞上来的不仅有金器,还有一月前落水的李廷珪墨。此墨虽经池水长期侵泡,却仍是“光色不变,表里如新”。此为传说未必可信,然可见李廷珪墨的质地。李廷珪墨曾与澄心堂纸、龙尾砚同为天下之冠。李廷珪墨一直为皇家垄断,宋太祖初平江南时,就曾下令“廷硅墨连载数艘,输入内库”。苏东坡诗“墨成不敢用,进入蓬莱宫”可以为证。李廷珪墨在南唐和宋朝一直作为御墨供奉皇室使用,即使在朝为官者也不易得,寻常百姓就更加难见了,故民间有谚云:“黄金易得,李墨难求。”其实奚氏墨作为御墨进入宫廷,由来已久。据《唐书·艺文志》记载,早在唐代,奚鼐、奚鼎兄弟二人所制之墨即已供奉内府使用。其曰:“集贤书院学士通籍出入。既而太府月给蜀郡麻纸五千番,季给上谷墨三百三十六丸。”奚氏被赐李姓之后,所制之墨就一直供奉皇家使用,自南唐至宋代而不衰,历代皇帝视为至宝。宋嘉祐年间(1056—1063 年),宋仁宗每次在群玉殿宴请近臣,总以“李超墨赐之,曰‘新安香墨’”(《歙县志》)。
自韦诞首创以中药材入墨以来,历代墨工均苦苦探索中药配方,以提高墨的品质,使其耐用、防腐防蛀。奚鼐、奚超等用藤黄、真珠、犀角等十二味药材入墨,不仅使墨质坚硬、墨色油量,且墨自身带有淡淡的幽香。南迁墨人张遇在“易水法”的基础上,继续研发,以桐油、猪油、麻油等油脂为原材料,又加入麝香、冰脑等名贵药材,制造了“龙香墨”。元人陶宗仪引陈子兼《窗间记闻》曰:“(宋) 熙丰间(1068— 1085年)张遇供御墨,用油烟,入脑、麝、金箔,谓之龙香剂。”“龙香墨”又称“麝香张遇墨”,在中国墨史上享有盛名。据《墨史》记载,张遇制墨有两种,以易水贡墨为佳,供堂墨次之。而易水贡墨即其所制“龙香墨”。其制作精致,非寻常墨所能仿佛,不仅造型奇特美观,且具有“坚而有光,黝而能润,舐笔不胶,入纸不晕”的优秀品质,故受到苏子瞻、陈无己、秦少游等文人墨客的追捧,赞曰:“良玉不琢,谓其不借美于外也,张其后乎?”又因其独特的香味,受到宫中女子的追捧,取以画眉,称之“画眉墨”。元好问诗《赋南中杨生玉泉墨,墨不用松烟而用灯煤》曰:“演袖秦朗无籍在,画眉张遇可怜生。”
以易水古法为基础的制墨技术,不仅是中国传统制墨经验的总结,也是开启了明清徽墨辉煌。自李廷珪墨之后,徽州历代都有打着“二李再世”和“与李氏匹敌”的旗号,以继承“易水法”的名义对李氏之墨进行仿制之人。据陆友的《墨史》记载,宋代曾有宣州盛氏一族六人,“如奚廷珪样墨,并篆文依歙样香墨”。宋以后的历代制墨高手,如吴滋、潘衡、戴彦衡、高庆和、潘谷等,虽已独立门派,却始终以李氏之墨为圭臬,李廷珪也被历代墨人奉为祖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3 17:34:32 | 显示全部楼层
守护信念  春暖花开
              苏普
感悟时间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在且末县工作生活已经12年了。如果从人一生的时间去看,12年已经占去了人的有效生命的五分之一,如果从人工作的时间去看,12年已经用去了人在职工作的三分之一多。抽象的数字也许说明不了什么,但日积月累,年年月月周周日日时时刻刻分分秒秒,却是具体的,是让人震撼的。
一个人绝对是时间的集合体,时间对一个人的重要程度超出了任何事物。时间可以让人有机会创造财富、延续生命、获取机会,时间也可以让一个人努力提升、依恋怀旧、感悟生命。在且末的12年,我最大的也是最不起眼的一个体会就是从且末坐车去库尔勒、去乌鲁木齐、去家乡河北保定。且末距巴州州府所在地库尔勒公路里程700多公里,距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公路里程1200多公里,距家乡河北保定4200多公里。2004年之前,且末到塔中的沙漠公路尚未修通,从且末到库尔勒要走整整24个小时,遇到风沙天气或者汽车出故障时,时间还要更长,自己经历的最长的一次整整用了36个小时。且末到塔中的沙漠公路修通以后,大大改善了行车条件,大巴车也上了档次,如今从且末到库尔勒需要10个小时。即便如此,多年来,往来于且末、库尔勒、乌鲁木齐和家乡,坐车成了一种走出且末去看看的唯一方式,而用这种方式所消耗的时间、精力、耐心和煎熬也足可以让初来且末的人无法承受,而我们却一待就是12年,长途坐车也不知道有多少次。
都说时间是最公正的“法官”,它可以冲淡一切。如果不能有效地掌控时间或者无法正确地看待自己所“耗费”的时间,我们就会成为时间的“奴隶”。在且末,这个道理得到印证。时间的磨砺,让我更加成熟,更加有耐性,更加懂得如何在有限的生命当中去利用时间,把握时间,争取新的成绩。多年来,自己一直都沿袭着师专时候的学习和读书的习惯,广泛涉猎包括人文哲学、政治理论、历史、价值观念、政策论坛、时事评论等方面的书籍,一方面是自己党校授课的需要,一方面也是自己专业的需要、兴趣的需要。如今,随着授课特色和授课专题的成熟,我在党校系统中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感悟生命
生命之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其价值可想而知,但生命存在的意义也让我在且末工作、生活的12年中颇有体味。
且末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的最南端,面积14万平方公里,是全国面积第二大县,而它的县城面积仅有不足两平方公里,最远的一个牧区乡的村离县城有300多公里,如此的反差着实让人感慨。且末年降水量仅20mm,全年风沙、扬沙天气196天,人口从12年前的六万人增长到现在的八万人。这些数据足以得出这里是一个地广人稀、条件恶劣、生命最弱的地方。因此,生命对于且末的意义才更加巨大。
十几年来,作为且末一份子的我们,也跟随着劳动大军在且末车尔臣河的东岸植树,以抵御来自东部沙漠的侵蚀。胡杨、红柳、梭梭等植被的寿命长,但生长缓慢,经过全县人民多年的努力,引进以色列的滴管技术,如今,河东治沙站三万多亩的林带已经初具规模,每到夏季就能见到郁郁葱葱的灌木群。这是大自然生命的力量,更是且末八万儿女生命的力量。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3 17:3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无 悔 的 青 春
保定学院2000届毕业生杨广兴
儿时的我有一个梦想——长大要做一名老师。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梦想更加清晰:我不仅要当一名老师,而且还要当一名好老师,当一名偏远落后地区的好老师。这个梦想最终在十二年前,即2000年的8月实现了。我从河北保定师专毕业后,通过应聘,和十几名同学来到祖国的西北边陲——新疆,到了新疆最南边的天边小城——且末县,成了且末县二中的一名教师。
十二年前的且末县,条件相当艰苦:县城距离中心城市库尔勒只有一条沙漠公路连通,距离约一千公里,出去一趟要座二十多小时的车;居住在的简陋的土房子里;在四处漏风的简陋教室里上课;一到过年过节电话就打不通;冬天经常停电。如此等等。虽然条件艰苦,但是,我始终保持着乐观的精神面对这一切。因为现实的情况已经比我想象中的好多了,毕竟我是从农村出来的孩子,这些对我来说不算什么。
正是在这种乐观精神的支持之下,也是在我要当一名好老师的坚定信念的支持之下,我开始了我的从教生涯,一干就是十年。从2000年开始,除了担任历史课的教学工作,我还兼做学校的学生会辅导员工作。在且末一中和且末二中合校后,我又兼任学校的宿管办主任等职务。虽然工作很忙,但感觉生活很充实。也正是我的努力工作,得到了学生、同事和领导的认可,在学校进行的“学生最喜欢的老师”问卷调查中,我有幸当选“学生最喜欢的老师”;2001年被学校评为“优秀教师”;2004年,且末县中学学生会被且末县共青团评为“优秀学生会”;2008和2010年,我两次被且末县人民政府评为“优秀教师”;2009年,在巴州教育局教研室举办的全州高中历史优质课大赛上,我从全州十四名参赛教师中脱颖而出,获得第一名。
由于工作需要,我于2010年3月调到且末县委党校工作。虽然到了一个新的工作环境,但是我最初的梦想一直没变,我坚信:在中学我能成为一名好老师,在党校我也能成为一名好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3 17:35:4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是这样当老师的
李桂枝
我们都是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辉煌骄人的成绩。今天,我只根据我们西部支教群体的真实经历,和大家一起交流我们在且末当老师的故事。
要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
且末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的东南边缘,距巴州州府所在地库尔勒公路里程八百公里,距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公路里程1200多公里。常年气候干燥,全年风沙,只有一条沙漠公路通向库尔勒,交通极为不便。塔克拉玛干维语的意思便是“走进去出不来的地方”。2000年,从保定到库尔勒要坐56个小时的火车,然后再坐整整24个小时的汽车才到且末县。处在这样一个天边小城,每回一次老家,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次痛苦的折磨,对自己还要不要回且末更是一次考验。
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当时且末不仅信息落后,还没有任何娱乐设施。除了随身带来几本书,男老师就只能踢踢足球。在这种环境下,人很容易变得空虚无聊。很多时候,我们还有一种被边缘化的担忧。还好,我们同去的有十五个人,大家都住在一起。于是下班后,我们就聚在一起谈论各自带的班里学生们的学习情况。更多的时候,我们交流自己怎样管理班里那些调皮的学生,还有教学上自己存在的疑惑。有时,同来的男老师就在操场上使劲踢足球,我们便在一旁围观。
大家交流着自己的成功,诉说着自己的烦恼。然后,又一头扎进教室和作业中。在忙碌中,我们会忘记一切。有时,甚至会忘记自己是处在遥远的且末。
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也曾彷徨过、失落过,但真正让我们平静下来的是当时和我们同来且末的衡水师专的一名同学的离开。那是个寒冷冬天的下午,我们送战友到汽车站。却看见学生们早已排列着整齐的队伍等在车站门口。汽车即将开走,孩子们和老师一次又一次地挥手告别,孩子们齐声大喊:“老师,一路顺风!”然后再也无法抑制内心的情感,哭成一片。此情此景,震撼着我们每一个送行的人。突然班长流着泪问我:“老师,你们是不是有一天也会走?”看着孩子们无助的眼神和期盼的神情,我心里一阵酸痛。“不,我们会留下来,好好地教你们!”我们不约而同地回答。那一刻,我突然释怀了许多。每个人的人生方向不同,选择自然也不同。人生的道路有千万条,而我们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们一生的道路。不管前方的路是平坦还是泥泞,“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相信:拒绝诱惑是一种享受,播种荒原也是一种信念。我喜欢这种拓荒的感觉。青春,就要有梦想,就要敢于追梦。
要学会包容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当时,我们教的虽然是汉语授课班,但每个班里都有几个维吾尔族学生。刚开始没有任何经验,我总是嫌他们写字不够工整或背诵诗文太慢。于是,我和班里两个调皮的维吾尔族男孩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甚至想放弃。直到有一天,我一个人烦躁地来到远远的马路边。那里有一处草坪,里面芳草鲜美,生长得井然有序。再看路边的野草,杂乱丛生。于是,我顿悟了:学生不正像这青草吗?如果没有管理,就会恣意生长,杂乱无章。如果我们老师多些用心,他们就会像草坪里的草一样,整齐可爱。
感谢那个下午,我学会了理解,包容。感谢那片草地,让我由准备放弃改为勇敢面对。慢慢地,他们不再远离我、排斥我,开始主动和我聊天。为了便于和维族家长交流,一天,我对那两个维吾尔同学说:“‘我听不懂’这句话维语怎么说?”他们马上给我说了一遍,可我什么也没听清。于是,他们又放慢速度,一字一字地教我。那天,为了让我学会这句话,他们每人教了我不下十遍。看着他们教我时的认真和努力,想到自己平时教学中常常教两三遍就心烦,有些明白为什么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3 17:36:50 | 显示全部楼层
战地黄花分外香
------抗战老文艺兵张淑媛寻访手记
坐在开往满城区的610路公交上,望着车窗外的高楼渐渐为低矮的厂房替代,我们心里有些紧张。汽车到站,团县委安排人接待了我们。我们来到永乐街信用社家属楼张淑敏老人的家。
老人的儿女们都在家,专门等候我们的到来。老人就坐在门旁的沙发上,看见我们到来,她便双手合十,不停地在胸前晃动,口里还念叨着“谢谢你们,谢谢你们”。我们忍不住过去握住她的手。老人的儿子告诉我们,老人今年已经90岁了,身体硬朗,精气神也还不错。
一名踊跃参军的女兵
张淑媛老人1926年生于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县钟家店村,16岁参加八路军,因为能歌善舞成为了晋察冀军区第一分区抗日剧社的一名文艺兵。回忆当时部队的番号,老人没有任何迟疑,语意连贯而又清晰,就连部队首长的名字也一口气说了出来:“我是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的,杨成武总司令,高鹏副司令,罗元发是政委……”
老人是16岁参军入伍的,就是因为母亲一句“媛媛,要不你当兵去吧,当兵光荣”,她决定和同村的另一位名叫黄秀婷的女孩子一起去当了兵。
一首慷慨悲壮的老歌
“五大勇士真勇敢/钢做的心 铁做的胆/坚决守卫棋盘陀/坚决守卫狼牙山……”提起老人当年唱过什么歌的时候,老人说着说着就激动地唱了起来。
奶奶从1940年入伍到1944因伤退伍,一共在部队的抗战剧社当了四年的文艺兵,参加过大大小小不计其数的演出。期间多次演唱《白毛女》《义勇军进行曲》等曲目,多次跳当地的秧歌舞和儿童舞,后来因为表现出色,还担任合唱团的指挥和领唱。逢年过节,或者是打了胜仗,部队便会举办军民联欢会、庆功会,老百姓和八路军坐在一起看节目,军民鱼水,其乐融融。
一段痛失右腿的遭遇
进屋和老人聊了许久,张淑敏老人说她的右腿安的是假肢,随即挽起裤脚让我们看。老人说,这是日本鬼子打的。
自1942年5月的“五一大扫荡”起,日本鬼子加紧了对晋察冀军区的扫荡。1944年初,老人因病在大坎下村养伤。一天清晨,一大批鬼子悄悄地包围了村子,老奶奶抓了把锅底黑抹在脸上,又把头发弄乱,赶忙跑去大坎下村旁边的村庄找八路军部队报信,结果在山坡顶上被早已埋伏好的日本鬼子机枪扫射,右腿中弹当场断为两截,血流如注。由于失血过多,老人后来昏厥过去。扫荡结束,鬼子从大坎下村撤走,小王庄的百姓回到村里,发现尚有一息的她,赶忙请一位老中医施救,老人才活了过来。后来,大部队转移,老人被送到位于甘河净的军分区卫生部接受治疗。老人右腿伤势严重,只剩下半截,行动不便,无法赶上大部队,只好回家静养,自此便与部队失去了联系。
当我们问及当兵后不后悔时,张淑敏老人斩钉截铁地回答:“不后悔。最后悔的就是没追上大部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3 17:3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摘录部分文章的部分章节于此 往来凌乱 百口莫辩 立此存照
QQ图片2015120317372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4-28 07:46 , Processed in 0.500202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