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74|回复: 8

颜真卿书《麻姑山仙坛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15 21:24: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胡湛 于 2015-12-15 22:11 编辑

颜真卿书《麻姑山仙坛记》
□吕  福  隆




   引   言
在中国书法史上颜真卿是一座不可逾越的山峰。而由他所撰文并书写的《麻姑山仙坛记》则在中国楷书史上也是一部彪炳青史的佳作。
颜真卿在书学史上以颜体缔造了一个独特的书学境界。他的书法既以其卓越的灵性系之,境界自然瑰丽;既以其坚强的魂魄铸之,境界自然雄健;既以其丰富的人生育之,境界自然广大;既以其多彩的笔墨惠泽后人,境界自然高格。所以颜体书法是中国书法的精髓所在,现今的人们已经看到了这一点,专门研究颜体书法的人们是越来越多,特别是全国颜体书法研究会的成立,以及之后所举办的三次“全国颜体书法作品展”和以颜体书法为专题的书学研讨会,为推动颜体书法的发展和弘扬做出了重大贡献。其发起和组织者旭宇、李凤刚、胡湛等诸先生功不可没。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5 22: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家学渊源对颜真卿的影响
颜真卿 (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祖籍琅邪临沂孝悌里(今山东省费县方城镇诸满村)。十三世祖颜含随琅邪王司马睿南迁建邺(今江苏省南京市),历七世,至五世祖颜之推,随周武帝入雍州万年,他还是北齐的著名学者,著有《颜氏家训》。传四世而至颜真卿。颜真卿幼年失怙,随母殷氏寄居舅家。颜氏世代儒雅传家,家学渊远,名重当世。殷氏亦系陈郡名门望族。颜、殷两大家族五世联姻,世代交好,家学家风互染。少年颜真卿在双方长辈的悉心呵护与严格教育下,学业精勤,尤工书法。26岁进士及第,28岁通过吏部铨选,擢拔萃科,授朝散郎、秘书省著作局校书郎,由此踏上仕途。在此后近五十年的仕宦生涯里,颜真卿恪守儒家忠孝之道,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为官勤谨,忠贞刚烈,并为维护李唐王朝的统一献出了生命,成为忠臣义士的一代典范。
《新唐书》本传称颜真卿“博学,工词类”。颜真卿秉承家学,自幼研习音韵、文字训诂。自28岁始纂《韵海镜源》,至平原太守任上初成二百卷,在抚州任上增补至五百卷,后又删繁就简,成书三百六十卷,堪称巨制。可惜此书至宋时即佚三百四十四卷,现已无法窥其全貌。颜真卿以词学登科,早年即有诗名,尤其五言古诗,历来为论诗者所重。他主张在文以载道的基础上,重视文采,文质相适。此论较之唐代古文运动先驱萧颖士、李华等人强调的“简易”、“简质”更为合理,与古文运动的发展趋势相符。他的诗文创作先后辑成《庐陵集》、《临川集》、《吴兴集》各十卷,但均亡佚。后人集遗而成《颜鲁公文集》,收有大量的奏、表、状、疏、记、诗、赋等。其诗蕴藉深刻、古雅端整,其文因事而发、气势豪放,《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典雅庄重,称其为人”的评价。只因书名太盛而文名不显。据载,颜真卿的书法受姻亲殷氏影响较大,又吸取褚遂良张旭的笔法,也与怀素讨论过用笔的诀窍。中年以后,他终于突破初唐四家瘦硬书风的窠臼,集众家之长,出绳墨之外,创造出一种筋肉丰满、骨骼雄健的新书体,后人称之为颜体。其书点画厚重饱满,结体宽博端正,章法茂密丰实,体现出豪迈雄强、庄重挺拔的艺术风格。北宋朱长文在《续书断》中把颜真卿书法尊为神品,并说:其发于笔翰,则刚毅雄恃,体严法备,如忠臣义士,正色立朝,临大节而不可夺也。”今人吴川淮在其《颜真卿与我们的经验之境》一文中说:“儒家思想作为中国的正统的思想,所以它一直需要它在历史的不同领域寻找自己的代表人物以彰昭和体现其恢弘刚正的一面……而颜真卿的出现恰恰符合儒学的精神是儒家精神在个人人格与字形构造上都颇为相符的人物。于是,历史便定格在颜真卿身上,成为儒学思想在书法上的最为直接的体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5 22: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颜真卿书体的多元化暗合儒、释、道的审美
颜真卿谙熟佛、道文化,自乾元以后,与僧侣、道士的交往明显增多,并热心宗教活动,其诗文、书法创作也多与此有关。在抚州四年,他也热心于道教活动。初到临川,即为道士谭仙岩书《马伏波语》。大历四年(769年)正月,倾慕晋代道士王、郭二真君修道异事, 他派人赴崇仁县华盖山寻访遗踪,又重修二真君神坛,亲自撰书《华盖山王郭二真君坛碑铭》。三月,寻访临川井山晋代女道士魏华存仙坛遗迹,撰书《魏夫人仙坛碑铭》,对时人增修观宇之举备加称赞。同月,游井山华姑仙坛,撰书《华姑仙坛碑》,详细记述了本朝道姑黄令微修炼升仙一事。四月,僧人智清、什喻和道士谭仙岩共同修复的抚州谢灵运翻经台旧宇告竣,颜真卿亲临法会,撰书《宝应寺翻经台记》。大历六年(771年)三月,抚州临川县宝应寺创建律藏院,立戒坛。 颜真卿亲为撰书碑文,颂述律宗传授渊源。四月,游南城县麻姑山仙都观,撰书《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麻姑仙山坛记》全称《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是颜真卿楷书的代表作。该碑立于唐大历六年(公元771年),后遭雷电毁佚,有原拓影印本行世。碑文苍劲古朴,骨力挺拔,线条粗细变化趋于平缓,笔画少波折,用笔时出“蚕头燕尾”,多有篆籀笔意。其结体因线条厚重,为了在字的中宫留出余白,以避免壅塞,不得不竭力向四周扩张,外拓的写法被推向极致。后来的《颜家庙碑》浑厚过之,但宽博、端庄、刚毅、沉雄有所不及。叶鞠裳论碑拓时说:“唐之鲁公大字《麻姑仙坛记》,所见尚不止一本。《麻姑仙坛记》,亡友姚凤生明经藏残拓三四叶,精采煜然。吾邑彭氏,道州何氏所藏两足本,拓手皆在其后。凤生墓有宿草,两子皆不能肯构,今不知所归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5 22: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颜真卿撰书《麻姑山仙坛记》时,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此时的他已经是人书俱老了。现代书法评论家金开诚在论颜真卿书法的专著中写道:“颜真卿后期的代表作是《大字麻姑山仙坛记》……同时也是足以代表整个颜氏楷书的典型之作。因为它最突出地表现整个颜氏楷书的典型之作。因为它最突出地表现了‘颜体’的独特风格,并在艺术上达到了高度的成熟与完整。”所以《麻姑山仙坛记》便成为历代书家临摹研习的范本,柳公权、苏轼、黄庭坚、蔡襄、米芾、李东阳、傅山、朱耷、王铎、赵之谦、尹秉绶、何绍基、华世奎、舒同等等历代名家,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受过颜真卿书法的影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5 22: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胡湛 于 2015-12-15 22:15 编辑

卓尔不群的《麻姑山仙坛记》
大历六年(771此时的颜真卿在抚州刺史任上,正值其仕途失意之际,故时有问道向禅之心。便于当年四月在游览南城县麻姑山时撰文并书刻,立于该山的仙都观内。碑文记述了麻姑得道成仙的故事,对仙人王方平和麻姑的奇异道术推崇备至,即是此时心情的反映。“读罢幽碑增夙慨,思余正气凛秋穹。神仙事缈文章在,不拜麻姑拜鲁公。”这首诗是明代文人金章登麻姑山所留下的感慨。这也反映出了颜真卿当时的心里写照与作者在登麻姑山之后的真情流露。所以说颜真卿的《麻姑山仙坛记》是一篇非常有趣而且是立传性的碑文。他在抚州期间,利用政事之余进行创作,并将所赋诗文编成《临川集》十卷,可惜原集已佚,今存与临川有关的诗一首、判词一篇、碑记五篇,尤以《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最为著名。
《麻姑仙坛记》是颜真卿的代表作之一。它不但是后世学习颜体楷书的范本,同时也是一篇有很高水平的记叙文章。详见附录。

《麻姑山仙坛记》碑的历代变迁
   清代各版本《南城县志》是这样记载的:《麻姑山仙坛记》刻成后,由唐代麻姑山仙都观精心收藏起来,一般不展出,只有仙坛祭祀或政界要员、著名文人、学者上山游览才让观看的。北宋著名思想家太学直讲李觏(南城人)在登游麻姑山后所作《鲁公碑》诗中写道:“……唯恐此碑坏,收藏于天府,自非大祭时,莫教凡眼觑”。可见这块碑在宋代是真品,而且受到的保护和钟爱也非同一般。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建昌军知军事胡舜举创建鲁公祠,碑刻移到祠内保存,在南宋时不慎丢失。然而,在明代以来,可见的《建昌府志》和《南城县志》提到的都是小字碑,而非大字碑或中字碑。然而大字碑在那里呢?按翁方纲及王渔洋所云大字碑始在临川,是可信的。因为颜真卿大历三年任抚州(临川县治)刺史,大历六年写《麻姑山仙坛记》,在临川镌刻,很有可能,只是临川石毁后,明太守梁伯达在建昌府(南城)重刻。《南城县志》记载,小字碑丢失后,明初,一樵夫在山涧拾到,其碑刻字迹无恙,只断缺一角,被收藏在郡府。到弘治年间,封藩南城的益王朱佑槟广访宋拓,命良工精刻,并收藏起来。明万历年间郡守季膺又在从姑山房得到明代著名学者罗汝芳所藏宋拓本,精心摹刻,收藏于府中。清代,此碑藏于建昌府盱江书院,翁方纲所见之《麻姑山仙坛记》即在盱江书院所见。并对此碑进行了肯定,他分析:“颜书之正楷,在今日最著于耳目者约三种,一种方整者,为中兴颂,东方像赞,家庙碑是也,一种遒紧者,干禄书是也,一种冲和者,此碑是也。”足见这块碑刻受到人们的钟爱非同一般。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只是宋代拓本以及明代拓本和明清以降的翻刻本。最为著名的是宋拓的大字本《麻姑山仙坛记》和宋拓小字本《麻姑山仙坛记》。由于该碑在明季毁于火,有翻刻本,皆失真。因原碑毁于火,所以流传至今的拓本真伪问题成为金石学家争论不休的话题,特别是宋拓本,最能反映碑刻原貌,又因为罕见,许多收藏家视为珍宝,《金石萃篇》的作者王昶两到江西无法购得,何韶基在苏州厂肆购得一耸拓本,竟秘不示人。从此,围绕拓本流传,这布以神话为体裁的书法作品,更加充满神秘色彩。还有一点疑问的地方,那就是《麻姑山仙坛记》的形制问题,因为该碑自立到毁时间较短,再加以历代的拓本大都为分割本,只有日本三井文库藏的小字本为四帧。所以该碑的形制问题一直以来鲜有提及。从该碑的字数来讲应该为单面碑。小字本计四十六行,行约二十字。
南城县政府于1991年开始筹办重修仙都观,重刻《麻姑山仙坛记》。颜鲁公《麻姑山仙坛记》有大、中、小三种拓本,当初计划大、中、小三种全部重新镌刻,然而,选择哪个拓本作为重刻的范本,是一需要谨慎考虑的课题,于是,最后由许亦农先生逐字上碑,精心镌刻,约有五平方米的大字《麻姑山仙坛记》以直排卧碑形式镌刻完成,重新耸立在麻姑山仙都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5 22: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颜真卿的书学思想在《麻姑仙坛记》中的体现
颜真卿的《麻姑仙坛记》除去内容值得称道外,更为后世看重的应是该碑的书法。如果以《麻姑仙坛记》与《王琳墓志》、《多宝塔》和《勤礼碑》等颜体名碑相互对照来看,便可发现《麻姑仙坛记》的书法较之早期作品更趋成熟,颜体的书法风格自此而生成。
事实上颜真卿书法用笔中主要使用中锋的篆籀入楷、笔画厚实的特点,正是证明北方的隶味甚浓的楷书风气和当时的篆、隶风气被颜真卿吸取并加以融会贯通,创造性地成就了颜体成熟期楷书的厚重博大,这也最终促使唐代楷书从魏晋风格中解脱出来,形成了与唐代开放雄大的气象相应的楷书新风格。
颜真卿书法作品众多,风格多样,绝少雷同,但总体风格上都表现出雄厚、庄重、郁勃、典雅的庙堂之气。《麻姑山仙坛记》的用笔以篆隶之法入楷,“蚕头燕尾,多有篆籀笔意。其结体和章法则呈现出线条的厚重,结体的宽博、端庄、刚毅、沉雄且稍带有一点仙气。《麻姑山仙坛记》的结体特征:
一.结构下压,静中寓动。《麻姑山仙坛记》中的每个字,其结构极尽变化,但其中有许多字是重心下移,妙在平中见奇,给人以一种端庄、憨厚的感觉,越看越让人觉得可爱。而且有些字的笔画处理非常到位,静中寓动,妙趣横生。如下图中的二字。
二.四角撑满,端严紧密。《麻姑山仙坛记》的结体笔势开张,四满方正。其笔画组合疏密均匀,严整不懈,平稳雄健。如下图中的二字。
三.凝重古朴,寓巧于拙。清傅山云: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这在理论上给人一种新的审美观点。然而颜真卿却早就将这一审美观念付诸于其书法作品中,《麻姑仙坛记》便是很好的例。所以,我们在品味其的同时,还能感觉到的气息。
    四.体态沉雄,气象恢弘。《麻姑山仙坛记》中,每个字都是体态沉雄,气象恢弘,这是该碑结体上的一个奥妙。尤其是在一些左右结构的字上,它并不讲求穿插,而是恰恰相反,尽量在体态上使左右各自独立,但神情上又要形成艺术整体,这样就使得该碑沉雄、圆浑而又苍老。
欧阳修《集古录》中说:此碑遒峻紧结,尤为精悍,笔画巨细皆有法。可见这时他的楷书笔法已达随心所欲的地步,以致其碑成为颜真卿楷书的巅峰之作。对《麻姑山仙坛记》评价最为精辟的论段当数清人王澍在《虚舟题跋》中说:“颜鲁公书,大者无过《中兴颂》,小者无过《麻姑坛》,然大小虽殊,精神结构,无毫发异。熟玩久之,知《中兴》非大,《麻姑》非小,则于颜书思过半矣”。颜真卿《麻姑山仙坛记》风格拙朴古雅、内敛含蓄,融篆籀之气于楷法,线条如万岁枯藤,结体宽博大方,寓奇逸于刚正,真可谓苍古沉雄,筋骨尽备,内蕴宏博,仪态万端,《麻姑山仙坛记》的艺术特征即在于此,这也是颜真卿的书学思想在《麻姑山仙坛记》中的体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5 22: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麻姑山仙坛记》版本流源
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出版,杨震方编著的《碑帖叙录》载:“《麻姑山仙坛记》唐颜真卿撰书,传世有大中小三种,大字本楷书,字径一寸五、六分,原在抚州南城,宋拓本藏上海博物馆,中字本楷书,字径五、六分,见于《忠义堂帖》,小字本楷书,字径二、三分,历来翻刻数种,而以刻于文氏《停云馆帖》有名。”这里必须指出的是,三个版本都是“大历六年夏四月撰书”,是否颜鲁公在一个月内写过大、中、小三篇《麻姑山仙坛记》,一时无可考,暂作悬疑。
    先就小字本《麻姑山仙坛记》进行辩析。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宋代赵明诚撰,金文明校证的《金石录》云:“《有唐麻姑仙坛记》,颜鲁公撰并书,在抚州。又有一本,字绝小,世亦以为鲁公书,验其笔法殊不类。故正字陈无已谓:‘余尝见黄鲁直,言乃庆历中一学佛者所书。鲁直犹能道其姓名,无已不能记也。’小字本今隶于后,使览者详其真伪焉。”清代乾隆进士、内阁学士、金石学家翁方纲写的《麻姑山仙坛记碑辨》文中论及《麻姑仙坛记》的真伪,其中引用了赵明诚、陆放翁、李端叔、孙北海等人的评述,也多为猜测之言,不可云是。然而,翁文所及吴草庐君却是加以肯定的,他说:“麻姑山在吾乡,旧为畲地所湮,重刻至再,字体漫失其真。”就是说,吴氏所见之小字《麻姑山仙坛记》也是重刻的,不是原作。翁文所及王渔洋却说:“被焚者乃临川大字本,而南城山中之石至今固无恙也。”他说大字本在临川,小字本在南城,大字本被毁,小字本无恙,而翁方纲却以王渔洋文中所提地名元代只有建昌路而没有建昌府而加以否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5 22: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书店1989年6月出版的颜真卿《小字麻姑山仙坛记》即是南城本,同北京图书馆所藏《宋拓麻姑山仙坛记》是一致的,但拓本字迹细小,且斑剥不清。
    中字本为蒯若木旧藏本,在北京图书馆,《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云:“唐大历六年(771年)四月刻,原石在江西南城,久佚。此割裱本,为蒯若木旧藏宋拓中字本,有赵烈文、周子元观款。”赵烈文云:“仙坛记中字本罕见著录,中字本是明洪武时所见,其字体同小字本,大字本风格迥然不同。”再之,对此中字本其他考证论述甚少。
    上海图书馆原馆藏一残本大字《麻姑山仙坛记》。据文物登记表所记,为“唐拓本”,因属“文革”查抄品,现已退还原主。据潘景郑先生介绍,该本是石刻,可见石花,为唐代残本。唐拓本当属珍贵,但既为残本,也就无法重仿摹刻,甚感遗憾。上海博物馆善本组查找到宋拓大字《麻姑山仙坛记》,为一级文物,割裱拓片共46张,其上有:清“曹溶私印”、“秋岳生’’、“曹溶鉴定书画印”、“铜鼓斋珍赏印”、“嘉兴张廷济,字叔未,行三,乾隆戊子生,嘉庆戊午科浙江乡举第一”、 “嘉兴张廷济,字叔未,行贰,居履仁乡张屯里,藏经籍金石书画印”、 “敕印张廷济”、“道光巴达生”、“释达受程洪溥题记”、“咸丰戴熙题记”等印章题记。文物登记表鉴定意见:“大字《麻姑山仙坛记》,明都穆《金薤琳琅》云已毁于火,审此拓无石花,有木纹,当系宋代之木刻本,今所见传本,皆有残缺,此本全文完整无缺,为宋拓善本。”1982年由武汉古籍书店重新影印出版了《唐颜真卿大字麻姑山仙坛记碑》字贴,1986年、1987年再由天津古籍书店两次影印出版《宋拓颜鲁公大字麻姑山仙坛记》字贴,1990年武汉古籍书店第五次印刷,都很快被国内外书法爱好者购买之后研习并收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5 22: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海桑田”与颜真卿对书法以外的关注
葛洪在其《神仙传·麻姑传》中写道:“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就是说一个叫麻姑的仙女说:她成仙以来,已经看到东海反复三次变为桑田。“沧海桑田”原来的意思是海洋会变为陆地,陆地会变为海洋。这种“沧桑之变”是发生在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因为地球内部的物质总在不停的运动着,因此会促使地壳发生变动,有时上升,有时下降。挨近大陆边缘的海水比较浅,如果地壳上升,海底便会露出,而成为陆地,相反,海边的陆地下沉,便会变为海洋。有时海底发生火山喷发或地震,形成海底高原,山脉、火山,它们如果露出海面,也会成为陆地。“沧海桑田”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的变化。气温降低,由海洋蒸发出来的水,在陆地上结成冰川,不能回到海中去,因而海水减少,浅海就变成陆地,相反,气温升高,大陆上的冰川融化成水,流入海洋,会使海面升高,因而能使近海的陆地或低洼地区,变成海洋,这是地球上的自然现象。
    颜真卿研究古化石的事,很少有人提及。唐代宗大历六年(公元771年),颜真卿在现今的江西省任抚州刺史,有一次,他在江西省南城县麻姑山的一座古坛附近,看到一些螺蚌壳化石夹在地层中。他没有轻易放过这一现象,而是对这些东西做起了研究,并撰写了一篇论文《抚州南城麻姑山仙坛记》(《颜鲁公文集》卷一三)。在文中他认真研究了这一现象,提出了他的论点:这里曾经是海洋,后来才成为陆地。那些化石就是证据。他还为此刻石记之。按此说,海陆互变的思想中国人早就认识到了
但是葛洪是在讲一个传说,而且也没有提出论据证明,能证明海陆变迁最好的证据就是在陆地上找到的古代海洋生物的化石。麻姑要是在农田里找到一块化石,并以此为证的话,那么,她就是研究古生物化石的第一人,但她没有这样做,因此研究古生物化石的第一人应该是颜真卿。
结   语
千百年来,在中国书法艺术的道路上走来多少文人雅士、笔墨书家,而颜真卿的书法艺术实践在中国书法史上是有其特殊地位的,他虽然没有戴上“书圣”的桂冠,但在历朝历代书法家们的心中,他足以和书圣王羲之比肩。王羲之以“中和之美”筑起中国书法的第一座丰碑,颜真卿则是以他的“气格之美”树立起中国书法的又一座高峰。颜真卿完成了中国书法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变革,颜体书法创造性地赋予了中国书法前所未有的精神风貌,颜体书法的端庄威重、崇高神圣令人不得不肃然起敬。颜真卿曾经说过:“行百里者半九十里,言晚节末路之难也。”“盖太上有之德,其次有之功,是之谓不朽。”颜真卿把儒家宣扬的道义风范和理想人格通过他的人生实践和笔墨艺术得以形象外化。从颜真卿的书法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颜真卿那温良谦恭、磊落巍峨、刚正不阿、忧国忧民的品质和修养。以至于后世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感慨地说:“颜公书人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颜真卿书法的特殊意义在于他“一变古法”。而《麻姑山仙坛记》则是他变法的重要成果之一。
颜真卿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3-19 11:53 , Processed in 0.406976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