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08|回复: 0

出水芙蓉墨蕴香——书法漫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18 11:50: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出水芙蓉墨蕴香                                                                                                                                     ——书法漫谈                                                                                                                                 郭有生
       书法,崇尚自然。       自然是一种风格,是一种审美趣味。      要自然,首先应当注意少雕饰。我们最熟悉的诗句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一旦少雕饰,用笔的技法就会简洁明快,有道是“大道至简”。老子也在《道德经》中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至简,看来平淡,却最本真,最能在平易中蕴含真趣味。苏轼在《与侄书》中说: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正是这样,自然,就是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境界。少雕饰,其实也就是少技巧,从创作的角度,就是提起笔来,不要过多的纠缠在技巧的泥淖里,随性挥来。弘一法师19373月在佛教养正院演讲时说:诸位或者要说,这是普通(学写字)的方法,假如要达到最高的境界,须要如何呢?我没有办法再回答,曾记得《法华经》有云: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因为世间上无论哪一种艺术,都是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的。即以写字来说,也是要非思量分别,才能写得好的;同时要离开思量分别,才可以鉴赏艺术,才能达到艺术的最上乘的境界。弘一法师在1938年致马冬的涵信中还说:“朽人于写字时……与常人所注意之字画、笔法、笔力、结构、神韵,乃至某碑、某帖、某派,皆一致摒除,绝不用心揣摩。”“朽人之所示者,平淡、恬静、冲逸之致也。      因此,少雕饰看来也就是不要把工巧放在心上,要恣意而入天然之趣的艺术天地。金学智在《中国书法美学》中谈到篆刻时说:“在创作过程中,有时刀下的线文效果粗细轻重出乎意外,有时石屑不期然而然的爆落,有时随印石纹理而出现的偶尔歪斜,有时凭手感触觉临时性地对原来书篆的修正······这种贵在天真,夺得天工的创作,正符合于道家‘不招而自来’(《老子·七十三章》),‘圣人法天贵真’(《庄子·渔父》)的思想。”篆刻与书法一理,这对我们很有启发性。      求自然,就应当学古朴。古朴,其“古”是时代,其“朴”是风味。如此我们为了学古朴,不妨从远古的甲骨文、金文或石鼓文来借鉴。比如《散氏盘》,你看那些文字,线条屈曲,粗细无常,结体欹侧,错落不定,随形就势,姿态百出。由于心中没有一定的定规,一笔一动势,一字一姿态,就连那相同的字,也奇趣盎然。有资料称《散氏盘》:“还有一个重要的结字特点就是相同的字表现出不同的趣味,如全篇18个‘封’字,或大或小,或庄重、或严谨、或疏朗,各各不同,千变万化,耐人寻味。如‘以’字,全篇共9个,这个字在金文中的笔画比较少,所以,要变化的难度就相当大,但在《散氏盘》铭文中,我们却能看到每个‘以’字,个个神采飞扬,变化万端。”可以这么说,散氏盘的文字带着稚拙,从稚拙而见古朴,由古朴而显自然。古朴的用笔是粗放的,野逸的,没有那么多精巧的心思。你看,晋人那追求富有个性审美趣味的“尚韵”,唐人那追求森严法度的“尚法”,宋人那追求主观情思的“尚意”,明清那追求姿态媚丽的“尚态”,都远离了古朴。看来,率意随性,乱头粗服,原来也是一种美。散氏盘,吴法乾先生曾说:“扁圆的字形,无一字不欹侧,而字间呼应,随势生发,又无一字不稳妥。造型奇姿百出,妙趣横生,令人目不暇接。如一群活泼可爱的顽童,欢腾雀跃,呼之欲出。”有人问,不求技巧率意而为,是否就没技巧?比如,沈野在《印谈》中说:“演七日为七劫,演七劫为七日,此是增损法;佛手有开合,见性无开合,此是离合法;饥来食饭困来睡,此是衡法;悟得众生即佛,此是反法;天女变作舍利佛,舍利佛变作天女,此是代法;维摩默然入不二门,此是复法。人能精于此道,禅理虽微,思过半矣。”这里以禅所喻的篆刻之法,就不止追求工巧而会出现,自然中也会有自然境界的同等技巧,那是在不经意间出现的七彩之虹。      想自然,就要打破那整齐化。那些端正、对称、平衡、齐整,都会妨害自然。我们知道,线能让我们联想到现实对象,因此我们才会对竖线感到静穆、挺拔,对横线感到平稳、开阔,对曲线感到活泼、优美,对折线感到坚硬、崚嶒。而由线组成的面,也能让我们联想到现实对象,因此那方形让人感到大方雍容,那三角形让人感到稳定坚毅,那圆形给人圆滑柔和。而那一个个面,构成的“群”也会让我们联想翩翩。因此,线条、线组和线群,都有很强的表现力,都和一定的风格相联系。那么,从章法来看,那列平行直,我们也许联想到了现代建筑物那线条,联想到路灯那一排排灯杆,垂直到僵硬,看来行笔轴还是有微微的摆动更自然;从结字来看,倘若一个个字大小一致,形态一致,你也许联想那屋顶上没有变化的一页页瓦,联想到那面目相同的斑马线,齐整到失去艺术,想来还是有大有小,多姿多态,才更自然;笔画、偏旁都很平正,你也许联想到了到那高楼大厦那方正的一个个窗子,联想到教室那一排排方正的桌子,形式端正到失去活力,说来还是错落欹侧更自然。沙曼翁在《论书法》中说:“作书,要重‘散’,散则逸趣多,散者,绝非狂野;也要忌‘整’,整则规矩,易入呆滞,呆滞近俗。”      为自然,就应当避免规则化,应当不断的在法外求趣。唐代,颜真卿、欧阳询和柳公权的楷书,都形成了一整套自身的规则,都规律化了,就远离了自然。如果说,自然是一种审美趣味,是属于“道”的范畴,那么不规则化就是要达到自然的一种规则,就是一种法。法以载道,道以统法,这是一定的。李青林在《论中国书法艺术生命力之构成要素》一文中说:“‘道’是认识论、思维观念、审美理念、艺术价值趋向,是书法论中的‘意’、‘神’、‘情’、‘趣’、‘味’,属精神、理念范畴。‘法’是方法论、所要遵循的客观规律、形式法则,掌握的技巧。是书论中‘字法、笔法、墨法、章法’等法度规则,‘浓’、‘淡’、‘枯’、‘涩’、‘润’、‘险’、‘稳’、‘正’、‘倚’、‘疏’、‘密’、‘粗’、‘细’等技巧运用,属方法、技巧范畴。在书法实践中,道领法,法现道,是为整体。古人谓之‘意’与‘笔’、‘形’与‘神’,讲究‘意在笔先’,‘形神兼备’。”因此“自然”之神,依凭的是“形”的灵活性,自由性和多变性,至少不能像颜真卿《勤礼碑》那样形成固定的规则,如横细竖粗,藏头护尾一类,这还有自然之趣吗?齐白石在《印说》中说:“余刻印,不拘昔人绳墨,而时俗以为无所本, 余尝哀时人之蠢。不思秦、汉人,人子也;吾侪,亦人子也。不思吾侪有独到处,如今昔人见之,亦 必钦佩。”这“不拘昔人绳墨”,不仅是创新的出发点,也是追求自然之道。       自然就是一种放纵,用墨不要字字蘸墨,任其由润到枯;用笔不要老惦记着技巧,要随情而书,如王僧虔所言:“心忘於笔,手忘於书,心手达情”,于是王羲之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愉悦中书出了《兰亭序》,颜真卿在激愤中书出了《祭侄稿》;书写不要老在一些成法中盘桓,要随势来贯气,随机成疏密;创作不要老是意在笔先,要随性而书,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境地,柔情者自然创作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的纤秾之作,雄强者自然创作出“巫峡千寻,走云连风”的劲健之作,闲散者自然创作出“筑室松下,脱帽看诗”的疏野之作。       自然,是一种形式美,也是人们对自然、社会和艺术的观照中抽取而来的,因此我们应当向自然学习,向社会学习,向其它艺术学习。这是一个传统,我们看徐渭下面的这一段话,也能体会这一点,也许这也是功夫在笔外的含义吧:“余玩古人书者云:有目蛇斗,若舞剑器,若担夫争道而得者。初不甚解,及观雷太简云‘听江声而笔法进’,然后知向云‘蛇斗’等,非点画字形,乃是运笔。知此,则‘孤蓬自振’、‘惊沙生飞’、‘飞鸟山林’、‘惊蛇入草’,可一贯之而无疑矣。惟‘壁拆路’、‘屋漏痕’、‘折钗股’、‘印印泥’、‘锥划沙’,乃是点画形象”。(《徐文长集》卷二十)。                                                                                                                              2015.12.18修改于陕北榆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3-19 16:54 , Processed in 0.344082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