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929|回复: 77

明心见性——陈勇武写经书法展在京开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4-14 09:32: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明心见性——陈勇武写经书法展在京开幕
nEO_IMG_d52e130.jpg
当代书法网北京讯(首席记者老徐)4月8日-10日,由清秘阁主办,泰丰文化、宝续堂、重文堂、易加网、元社协办,中国书画杂志社为学术支持的“明心见性——陈勇武写经书法展”,于4月8日下午在北京琉璃厂清秘阁举行。展览期间,吸引了众多书法家、书法爱好者、佛教僧众、信众,以及陈勇武的师长、同学及朋友等400余人前来观展。
陈勇武字典章,号陈大、渺斋、大峰居士,湖南岳阳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国家画院沈鹏工作室成员、中央美术学院首届兰亭班成员、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特聘教师、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青联委员、典章书院院长。2016年被北京水墨基金评为旅京十大青年书法家之一。2013年12月在北京举办个人书法作品展,2014年6月在湖南岳阳举办个人书法展。出版有《游心雕虫——陈勇武书法作品集》。
谈及举办此次展览的缘由,陈勇武表示:“近年来,我一直在学习写经,花费的时间较多,也较为用功。一则想以写经为载体,体现我写小楷的学习心得;二则我信佛多年,以写经为日事,加强修行与磨砺。不知不觉中,我积累的作品就多了起来,于是一直想办个展览,总结学习成果,祈受师长、同道教正。写经展筹备了二年,机缘不备,一直没有办成。今年正值36岁,在几个好友的提议下,我下定决心办这个展。”
在展览现场,陈勇武为观众悉心讲解参展作品及创作背后的故事,并分享了自己在创作道路上的心路历程。现场观众对陈勇武的作品好评不断,踊跃与陈勇武合影留念。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国务院参事室《中华书画家》杂志总编辑张公者先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勇武写经的水平很高,他在写经的过程中结合了自己对经书的理解,将自身的书法艺术很好的融入其中,体现了个人书法风貌。他经常在佛家寺院进行书法创作,所以在作品中总是呈现出一派远离尘嚣的庙堂气息,参观这些作品会使人心生安宁之感。”他经常在佛家寺院进行书法创作,所以在作品中总是呈现出一派远离尘嚣的庙堂气息,参观这些作品会使人心生安宁之感。”
著名书法家周剑初先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勇武是我的同乡,我关注他的书法已经很久了。勇武已北漂十余年,这些年来他勤奋不辍,书法日益精进。勇武其人非常文气,他的字取法乎上,古意弥漫,书卷气很浓,在喧嚣纷繁的大千世界中为观众开辟出一块心灵的憩息地。”
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常务副馆长永兴法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非常高兴能参观这次展览,这次展览的主题是‘明心见性’,当我走进展厅,看到这些参展作品时,确实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明心见性’的感觉。写经书法作品能使浮躁的心沉淀下来,使人的内心获得宁静,回归本真。”
 楼主| 发表于 2017-4-14 10:28:31 | 显示全部楼层
nEO_IMG_道生长老题字.jpg 个人照片.jpg

陈勇武个人简介

陈勇武,字典章,号陈大、渺斋、大峰居士,湖南岳阳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国家画院沈鹏工作室成员,中央美术学院首届兰亭班成员,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特聘教师,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青联委员,典章书院院长。2016年被北京水墨基金评为旅京十大青年书法家之一。2013年12月在北京举办个人书法作品展,2014年6月在湖南岳阳举办个人书法展。出版有《游心雕虫—陈勇武书法作品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14 10:35:43 | 显示全部楼层
nEO_IMG_沈鹏先生题展标.jpg 前  言

再过几天,就是我36周岁的生日了,人生如驹过隙,一晃,就近不惑之年了。
近年来,我一直在学习写经,花费的时间也多,用功也多,一则以写经为载体,体现我写小楷的学习心得;二则也是信佛多年,以写经为日事,加强修行与磨砺。不知不觉中,积累的作品就多了起来,就一直想办一个展览,总结学习成果,祈受师长、同道教正。写经展其实筹备了二年,机缘不备,一直没有办成。今年又值36岁,在几个好友的提议下,就下定决心办这个展。
佛教,应该是信众非常广的宗教。我个人理解的佛教,具有二个功能,一个是引导功能,引导人心向善,知因果报应;二个是教化功能,与中国儒家思想有契合之处,都是具有教化生民的作用。那佛陀的引导与教化通过什么来向我们传达呢,就是经文。所以佛教中很多的经文是很有意义的,当然,有一些不一定是佛陀所说,也有杜撰或后人所撰,但如果讲的有一定的意义,有一定的引导与教化作用,又在佛教的大范围之内的,我觉得也是可以看、可以写、可以读的。所以,我这个展览中所写的内容,全部出自佛教的经书,有些有选择性的抄录,有些有全本经文。
36岁,集36件作品,作品中有大字有小字,有条屏有单幅。字数最多的为近二万字的小楷《地藏菩萨本愿经》,最少的也有四字或对联。最大的有丈二的作品,最小的不足一平尺。所写内容皆有出处可查。以展览的要求来看,尽量做到形式丰富多样,大小字结合。我平常写小字比较多,行书更多,但为了写经的严肃性,我尽量用楷书表现。
书法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写书法与学佛法,都是一个目的,那就是练心、修行。作为书法来讲,我现时的面目肯定不是最终的结果,这只是一个过程,后面还有很多用功的地方。作为修心来讲,这仅是我目前的一种状态,也并非最终的归宿。
草缀数字,以为前言,期待师友教正。
                                                  陈勇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14 10:40:36 | 显示全部楼层
nEO_IMG_梦参长老题字.jpg
勇猛精进志愿无倦
——认识陈勇武
文  孟会祥
日前,郑淑万兄嘱我关注陈勇武。说勇武兄是“80后”书法新锐,近年名动京华,声誉日隆,其书大可观。不怕勇武兄怪罪,此前我真没有留心。近年来,展赛频仍,出人头地的才俊一拨又一拨,还真不能一一记住。另外,也许年龄渐大,好奇心和记忆力大减,稍不留神,就会生出太阳低下无新事的倦怠——也许,大部分人,就是这样慵慵地老去的。然而淑万兄发来两个链接,却让我大吃一惊:写得真好!扪心自问,我不如也。
陈勇武,字典章,号陈大,室曰渺斋,1981年3月生,湖南岳阳人。种种头衔,种种获奖经历,此不赘言,因为作品在,比那些更有说服力。
于是我从以下几方面,开始认识陈勇武。
其一,勇武兄是有故事的人。按他自己的说法,“农村的孩子早当家”,17岁零3个月,就只身去了深圳;2002年,年方21岁,又到了北京。他说:“我是2002年来的北京,北漂十余年了,漂得非常辛苦,因为本身起点低,家里也给不了我多少帮助,任何东西都要靠自己去打拼,所以很辛苦。”其实,经过十多年的拼博,勇武兄早已有所成就,收获颇丰,然而“回顾所来径”,不免还是很感慨。人生行旅,或穷或达,或顺或乖,大抵由各种机缘造就。勇武说,2002年前,苦无良师,书法不能规模前人,难免信马由缰、任笔为体。洎到北京,勇武先后在书协培训中心、国家画院沈鹏工作室、中央美院兰亭班求学深造,以殊胜机缘,得遇退楼张荣庆先生、介居沈鹏先生、晏园王家新先生,以及杨明臣先生的指授,豁然开朗,进步神速,遂造堂奥。旅食京华,以书画自期者,无虑成千上万,即使禀赋过人,兀兀穷年,也未必有机会亲炙名家,未必有机会破茧化蝶,更未必有机会饮誉艺林。李贺云:“驱马出门意,牢落长安心。两事向谁道,自作秋风吟。”名动长安,纸贵洛阳,良非易易耳。这些年来,勇武兄必有故事,有曲折,然而他是幸运的,他的勤奋和天才已被点燃,照亮了前途。
其二,勇武兄能文学。我看书家,尤留心其谈吐与文字。勇武兄参加“正青春”的雅集,说及他的三首诗。怀乡思亲者一:“十年漂泊不着家,南北栖身未有涯。虽赖豪情酬壮志,怎敌运际薄轻纱。侍亲少奉暑寒饭,思子还询早晚茶。半百残躯伤逝景,难赎罪孽仰天嗟。”登高感兴者二:“独对名山兴味浓,江郎三石始相逢。此身若有生双翼,飞上东南第一峰。”“身对名山不畏难,敢将险绝视泥丸。风云幻化无常事,别样人生在登攀。”从技术上,不能说这些诗写得多么圆熟,然而应规入矩,有其心志,有其情味。由于历史原因,当代书家文字清通者十无一二,这也是限制其心力、目力的重要障碍。从某种意义上说,书法复兴三十余年“有高原无高峰”,正坐此耳。而书法复兴真正迎来收获,可能至少需要一代人的酝酿,也许“80后”书家正逢其会。我坚信书法并不单纯是“造型艺术”,而是潜在、综合地体现着文化的模铸力和渗透力,而文学,正可承载这种无所不在的文化力量。在我看来,只有擅于文学表达的人,才能在书法艺术上更有底气、更有后劲,而不会津津然满足于点横撇捺的摆布。若干年后,如果书坛真能像清末民初那样大家林立,则书家之诗文,必首先各具风采。
其三,勇武兄善于学习。这里说的善于学习,指善于向老师学习。向老师学习的方式很多,可以师其心而不师其迹,只发扬老师的艺术思想,当然也可以汲取老师的既有成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勇武兄所师,除未涉大草,因而沈鹏先生的影子不易察觉之外,其他几位老师的影响,可谓在在皆是。他所写小行楷颇得张荣庆先生形神,温婉洁净,如春兰葳蕤。其大字行书、楷书对联,唐人为基,碑志为用,骨气洞达而不乏新理异态,仿佛可见王家新先生行楷的旷朗高迈、踏月行云。杨明臣先生书法与退楼皆出入赵董,大致一脉,杨先生更重筋力绵劲,勇武也有所取资。所谓善于学习,即挹其菁华,而不囿于成规,能够体会老师风格的来龙去脉与用心处,而不是袭取标志性图式,甚至以老师的短处为长处。当今展览体风行,某些类风格意义的作品之所以受人诟病,正在不善于学习,懒于思考,亦步亦趋,而仅得皮相。外示门户之私,内含讨好之巧,哪能不受人诟病呢?善学如勇武兄,能敏锐地发现诸家最有心得之处,融会贯通,他日冰寒于水,成就讵可量哉?
其四,勇武兄学古,可谓心灵手敏,犹有夙缘。书法虽为小道,但终究需要天分。传说有老辈画家教学生,让学生信手画几个线条,就决定教与不教,便是看求学者有没有慧根。根器太钝,纵然也能有所成就,毕竟事倍功半。从勇武兄的书迹中,不难看出,他走的也是晋唐一体、由唐入晋的道路。自钟王以降的帖派名迹,大抵他都学过,要在学便有所得,便能把握其特点。其大字行书、大楷书,以颜柳为框架,而辅之以碑版气息,于是获得了生机勃发之感。大字行楷,生疏易成支离,烂熟易生暮气,必熟而后生,在似乎不完美中,才能得“雄姿英发”的谈笑周郎之致。其行书,则以王羲之,或者说以《集王圣教序》为根本,而以宋人为用。至于元明赵董风格,更是手到拿来,毫不费力。窃以为2013年“游心雕虫”展览中的行书,米芾的成分大些;2014年“笔底涛声”展览中的行书,苏轼的成分大些。苏、米当然也相通,但用笔的感觉,苏轼更厚重、更雍容些,米芾更跳掷、更丰富些,即前者更沉著,后者更痛快;前者更迟重,后者略褊急。苏米高下,千秋聚讼,其实大可不必,正因为各擅其场,所以苏是苏、米是米。但是,勇武兄行书风格的悄然演变中,似乎映射出其心境的改变,也许,于读书历事、入展获奖,渐成过来人,逞才之心渐歇,而归为气定神闲,对内美的追求,愈发自觉了。
其五,惟精惟一,专心致志。勇武兄发来若干写经作品,宛若唐人,甚是精彩。他说,以后要以写经体为主攻方向,决心写出水平和面目。小楷书有碑、帖、经三派。碑,由魏晋碑志而来,至北魏大盛,诸元墓志,精工绝伦。帖是文人书迹,以钟王为宗师,以灵动渊雅为趋尚。写经一脉,其源头最微,即来于经生为人抄写。经生夜以继日的劳作,产生了熟练而精准的书写技巧,这些技巧也为文人所采纳;同时,写经手也参与碑版的书丹,书丹过程中,又以毛笔摹仿刀刻的痕迹。因此,碑、帖、经三派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在唐代完成了合流。从初唐四家到颜柳,书中都有金石的成分,也有民间书手的某些因素。在唐人写经中迥出群伦的《灵飞经》,归入写经体、归入文人小楷都无不可。而较纯粹的写经体,虽然参与了这种合流,但程度毕竟有限。也就是说,唐人写经中有碑志体的硬朗、有文人小楷的蕴藉,但更多地保留了从隶书、原始行书直接脱胎的质朴和恣肆。其整篇作品挑战极限式的卷帙浩繁,以及单字、点画的丰富内涵,使人初看惊叹,细研耐咀嚼,具有多层次的审美意义。近年来,古典书迹被开发殆尽,但就写经体而言,大都浅尝辄止,只袭取了写经体结构、点画的个别特征,真正深入其中,特别是深入唐人写经精工一路,错综其技术,体味其节奏,发扬其动人因素者,大概还没有。
陈勇武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当然,了解写经体创作现状者并不乏其人,而愿意深入研究,愿意付出大心力,却是另一回事。勇武兄说,自己笃信佛教,又性沉稳,能坐得住,正好适合写经。其实,前年勇武兄展览中,所作写经体楷书已经颇为可观,今日所作,更上层楼,更逼近唐人。唐人写经,不求奇伟瑰怪,要在笔笔皆实,结构扎实,无一星一点含糊,在技术层次上精准;而千字万字,长卷巨幅,自始至终,无懈可击,就不仅是技术上的表现,更上身心的修行。看勇武兄写经作品,多取斜画紧结一路,中宫紧收,四面辐射,横轻竖重,横画或尖起笔,捺画或近于波,是唐人写经的常见面貌,但要在精准,要在不动声色的微妙。所谓精准,亦即“真正”。怀素《自叙帖》说颜真卿“楷法精详,特为真正”,做到真正,殊为不易,或者说书家终身所求,也就在于真正。众点齐列,数画并施,恰到好处,不可更易就是真正,书家者流,都会清楚其中的分量。全是精准,若无变化,即成算子,在变化中的精准,或精准的变化,即是微妙,此只可与知者言也。经卷千言万语,一心一意抄写,用志不纷,也许对于古代经生来说,不过为稻梁谋,而今日抄经,心中是佛,笔下是字,便有鸢飞鱼跃、笔歌墨舞之致。一事笃定,就是向佛之道、得真如之道,所谓技进乎道,也便是技术与心性的二而为一。
当然,勇武兄之志,也绝不是复制唐人,笔墨必随时代,今人即是今人,他是决意写出自家风貌,独开新境的。只是在我看来,倒不必急于领异标新,日居月诸,水到渠成,即便勇武兄按捺自己,也必有天才的跃动,必有其独到的表征。况且,总有一天,舍舟登岸,花开见佛,一种圆融自在,现在可能想象也想象不到,大可憧憬。
勇武兄说,即便专攻写经,也不会放弃二王一路行书。是啊,为什么要放弃呢?“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然而我们还要在一切有为法中开悟。也许这时不放弃,也会为写经体的升华带来机缘。总之一切在过程中,大化流行,而笃定的,只是志愿。
我钦佩勇武兄的现在,更企望勇武兄的将来。
2015年11月26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14 10:4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功到自然成
——陈勇武的书法学习与创作
马啸
    八○后的陈勇武,人称“小武哥”。他是一位勤奋的好学者。京城几家最高规格的书法研修机构均留下过他求学的身影。他负笈京城至今已有十年件时间。来京时,他还是一位初入书道的学子,而今已是一个学有所成的青年书家了。
    勇武书法走平正、典雅一路。他最初师法的是人所皆知的“二王”书风。“二王”,即东晋书圣王羲之及其儿子王献之,其书法以高贵优雅的气质、几近完美的技法,构筑了中国书法史的一座巨峰,自诞生至今17个世纪间无人可以超越。因此,选择了“二王”便等于选择了难度。对于此种难度,勇武自然有着清晰的认识,但他不畏艰险,勇敢地攀登于这座雄峰绝岭上。
    说起自己的学书经历,勇武颇有些“自豪”,一是他起步就走上正途,不像有人要走很长一段弯路,耗费人生的许多美好年华,之后才回来补课。二是在起步阶段就遇上了明师,受到了他们的教诲、指导,或通过他们的讲解、示范,懂得了一些基本而又根本的道理、法则。
    勇武常说自己是“属于比较笨的人”,但我却从无看出他有那个方面“愚”,相反,他是一个聪慧的人。尽管在书界,他是年轻的一辈,学书的时间并不长,然而他在书法上所呈现出的良好状态,令许多年长的不敢小视他。说句实话,在许多时候,他作品形式或内涵超过不少习书时间远长于自己的实践者。我相信,在这方面,他的聪慧帮了他很大的忙。
    平常接触的勇武,有着温和的性格,但我相信,这只是他性情中的一个面。在他生命情感之中还应该有着一份果敢与坚毅。就像他崇尚的王羲之的书法,表面上看去是“不激不厉”,但深层却是坚实、强悍。作为一个湖南籍的艺术实践者,我想,勇武一定有着奔放与豪情,只不过它们在平时不易让我们看到。
    从“二王”走进书法的陈勇武,同时还喜爱上了“二王”的两位重要传人:唐代的孙过庭与元代的赵孟頫。前者笔底充满变幻,后者卷面一派平和。勇武在此两种看似背反的书风中体悟笔法的妙谛、书学的真义。浸淫于此若干年后,勇武看似平静的内心忽然起了波澜——他决定调整取法对象,暂别“二王”。于是,唐代的李邕、颜真卿,宋代的苏轼成了他新的效法对象。对于此种转向的原因,笔者不得而知,是他觉得当下书坛习“二王”之风过盛,“如过江之鲫”般人头攒动的大潮之中容易迷失自己?抑或是他觉得“二王”己见过于精致,过久地临习将来无法挣脱?不管怎样,有一点显而易见,相对于“二王”书风,李邕、颜真卿、苏轼的作品多了一份朴质、简率(勇武认为这是一个新的系统)。勇武大约正希望从此种朴质、简率中为自己的笔锋增加一些份量。
    毫无疑问,离开了王羲之,书法中一些精妙的细节会减少,但从另外一面讲,笔锋也由此获得了一种解放。千年前苏轼就便获得了此种解放,从而为北宋书坛拂来一股“尚意”的新风,800年前,赵孟頫虽重新举起“复古”大旗,但他以一派平和的气象消解了“二王”式的精致,引领了自苏轼开始的“写意”革命。
    从这个角度讲,勇武无论是贴近“二王”,还是暂别“二王”,都没有远离书法的发展脉络。正是这一点,使得他能在并不长的时间内取得了令人称道的进步。
    与当今许多书法好手一样,勇武十分注重古代法帖的临习。他希望用“下死功夫、笨功夫”来弥补自身的某种缺失。所以,他废寝忘食、日以继夜地临帖,以量变带动质变。他说:“我临帖的方法就是以量带质,大量的写,对字型、结构、布局等反反复复的临习,我的笨方法就是,量多才能熟,量多才能有印迹,脑子里才能记得住,这个方法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每个人得找到自己学习的适应点,切入点。”
  多年脚踏实地的临帖训练,勇武练就了一手颇为扎实的基本功。平时,我们虽然见到他的多数作品是小幅行书或小楷,但他书写大幅作品也颇为得心应手,且气息饱满。这与如今许多整日操练“二王”,结果只会以甜美的小行书“拼装”出大“作品”的人的做法很是不同。
  勇武是一位极有耐心的年轻书家,他将生活中几乎所有的空余时间都用作了写字。尤其令人感动的是,他平日的“写字”,并非只是像周围人那般“挥毫”、“创作”,而是一笔一画地操练、逐字逐句地书写,真正做到了一丝不苟。有了这份严以律己、有了这种近乎苛刻的训练,他也就获得了一种耐力。所以,他的许多作品,一个明显的特征便是字数众多。数百字乃至过千字,在别的书家那里是“非常”之作,但在他那里却是平常的“写作”。
  勇武信奉北宋大家米芾“集古字”之说。所谓“集古字”即是将古代大书家最美观、最有意味的字形通过不断临习,谙熟于心,然后为我所用。“集古字”初看是一种笨办法、死方法,实则有诸多合理性。因为古人的智慧与经验,正是通过一个个字型体现出来,它是其功力与创造力的集中表现,通过对这些字型的学习与借鉴,不仅可以理解先哲们精妙的造型法则,亦可以领悟其用笔的妙处,因为古人遗留的一个个字形正是由丰富而深邃的笔法的构筑而成的。所以,“集古字”并非是简单地将前人作品中不同形态的字体聚集在一起,而是通过不断增强对古人书法样式的熟悉和把握,提高自己的形式与精神的创造力。
  平和是一种样式,更是一种境界。年轻的“小武哥”走上书法之路已有十余年的时间。这十余年间,无论临习还是创作,他一直以平和的面目呈现于我们。这平和,不是简单的“横平竖直”,更不是“轻描淡写”,其中包含他诸多的生活、生命与笔墨的体验,有欣喜和快乐,也有彷徨与苦闷……但所有这一切,变成他前行的动力,不断鼓舞着他,使他能手中的那支毛笔能更自由、更舒畅地书写。
  勇武的将来,也必定在这书写之中展开……
           2013年12月于中国国家画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14 10:46:4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闻雅音
——陈勇武的书法艺术
朱中原
陈勇武与我年龄相仿佛,且经历有几许相似。都是南方人,都客居京华十有余年矣,骨子里都有一种为了书法而不顾其余的执拗。客居京华的艰辛与漂泊感,在我们这一代身上,有着深刻的体悟。不过,勇武很低调,他一直认为自己来北京搞书法,不过是谋生计,养家糊口而已。事实上,谋生计、养家糊口的路子很多,以他的聪颖,我想不至于难以谋生。他固执地选择书法这条路,而且是体制外的书法之路,我想绝不仅仅是谋生。这其中,一定是基于某种固执的理想和情愫,这个理想和情愫当然与书法有关。我能从他的书法和文字里,读出他身上那种倔强和执着。他长年离乡背井,行走大江南北,而后为了习书,又负笈京华,拜师学艺,孜孜以求。他的身上有着一种湖湘人的血性。自古湖湘出俊杰,尤其是他土生土长的岳阳,这个人文荟萃之地,实在是有着太丰厚的文化积淀。当你去到了那烟波浩渺的八百里洞庭,当你看到了那云水相接的潇湘画境,当你看到了那气吞八荒的云梦大泽,你的胸襟会豁然开朗!你才会明白,身为湖湘人的陈勇武身上的那种坚毅和执着,那种血性和刚强。勇武是外秀内刚,他的书法也是外秀内刚,典型的南方气息和潇湘之韵,钟灵毓秀,渊雅萧散,又透着几许北方书风的雄浑和刚强。如果勇武待在湖南不出来,我想,他未必会是这个样子。这是他的眼界开阔之所在。
勇武的书法,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清新之气,灵秀之气。这种气息,是在今天的展览上难以见到的。当今书坛,尤其是在屡屡获奖的青年俊彦里,不缺乏技术功夫很好的,也不缺乏临古、摹古甚至创变功夫很好的。应该说,他们接受到了最专业的书法训练,写得一手技术上十分完美的二王、孙过庭、赵之谦或何绍基书法,但却缺少一种清刚、雅健、纯正的书风。勇武属于我所说的这一年龄群体。但有所不同的是,他的书风迥异于时下的展览体,迥异于当下清一色的二王书风。我不敢说勇武的书法就高出侪辈,但令我十分激赏的是,勇武在走着一条非同寻常的路子,他和当下的展览书风拉开了很大的距离。当然,拉开了距离,不等于就能说很好了,但最为关键的是,勇武走的是一条清刚雅健之路。他的书法,有自己的情调,但没有当下流行的腔调。
其实,勇武学书,和当今书家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大家学二王,勇武也学二王,大家学孙过庭,勇武也学孙过庭,大家学苏米,勇武也学苏米,大家学赵董,勇武也学赵董。但奇怪的是,当今的二王书风,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风尚,展览的作品,几乎都是一个腔调,一个模式,甚至连起笔、收笔、行笔、章法、形制都好似一个模子里出来的,这又成了一种新的”流行书风”,这是用一种极端代替了另一种极端。中国当代的书法史,总是在遵循着这样一种偏执的学术理念。我以为这是当今书坛值得反思之处。勇武在书坛涉足或许不深,非位高权重,也非领袖群伦的书坛大咖,甚至他也不算那种隔三差五就要投稿获奖的书家,但他没有堕入时流,没有跟随时风,他的行书,虽由二王发端,但却归根在苏黄或苏米的宋人意趣上。某种程度上,苏黄为一体,但黄庭坚较苏轼用笔更为恣肆凌厉,所以,勇武的行书体兼苏黄,以黄之凌厉来补充苏之灵秀,又以米之倚侧来补苏之扁平。他摆脱了单一学哪家的模式。学书最忌单取一家,但又最忌杂取诸家而不能融会贯通。书坛不乏学王学颜学苏学黄学米者,甚至模仿之作惟妙惟肖,有的青年才俊能写得一手标准的二王、孙过庭或米字。但问题是,这样的模仿,怎么看怎么像是复制品。只有形的复制,而无神的摄取!这样的作品,实际没有真正的精神内涵和艺术价值。看勇武的书法,行书虽然主体上是苏黄或苏米,但他没有停留于对苏、黄、米的简单模拟与复制上,他善于参而化之,融而会之,以二王之精致来摄取宋人之意趣,又以宋人之意趣来融会二王之精致,这是陈勇武的可贵之处!
说到楷书,近年来,勇武多以小楷面世,且造诣不浅。勇武浸淫小楷多年,其小楷以二王为基,上溯钟太傅,得钟王古法,又参以隋唐写经及赵松雪小楷,追源溯流,格高韵古,六朝的灵动萧散与唐人的庄重端严他都具备了,线条的挥运之间,透着一种静气、清气、雅气、逸气、穆气、平和气,松风禅韵,自在字里行间,这与他常年的沉潜与积淀是密不可分的。勇武事佛,常以佛居士自居,他的小楷中,亦处处体现着其对佛的虔诚,佛能使人清净,亦能度人、化人,勇武的小楷,正如佛陀一般,能慰藉人的心灵。我常说,好的书法,能给人一种清净之心和清新之境,而不是给人一种躁动之气。我们在他的小楷中,能读出某种安详、静谧、神圣和庄严,尤其是他的抄经之作,虽然字数众多,然而点画线条却一丝不苟,又气息酣畅,仪态万方,深情妙理,多备于此。高超的线条驾驭能力和超逸的心境,铸就了他小楷艺术的审美特质。
有此一着,可谓雅矣,正矣。雅正书风的激扬与流播,正需此道。勇武能否真正接续这一传统,目前断言或许为时尚早,但我敢说,他已行进在路上!
(作者系书法理论家、《中国书法》编辑部主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14 10:59:58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心见性——陈勇武写经书法展在京开幕
时间:2017年4月8日
地点:北京琉璃厂清秘阁

nEO_IMG_0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14 11: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心见性——陈勇武写经书法展在京开幕
时间:2017年4月8日
地点:北京琉璃厂清秘阁

nEO_IMG_971A2347.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14 11:0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心见性——陈勇武写经书法展在京开幕
时间:2017年4月8日
地点:北京琉璃厂清秘阁

nEO_IMG_971A248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14 11:0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心见性——陈勇武写经书法展在京开幕
时间:2017年4月8日
地点:北京琉璃厂清秘阁

nEO_IMG_971A258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4-27 06:26 , Processed in 1.331305 second(s), 3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