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008|回复: 4

漫谈书道中的“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1 15:05: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漫谈书道中的“悟”


    学习书法和学习武功一样,除了勤学苦练而外,要想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必须具备一定的“悟性”。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书法创作能力是渐进式的积累,是在孜孜不倦的创作中逐渐提高和完善的。但是,翻开历史,仔细研究,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个令人震惊的现象,那就是:很多书法家的创作能力以及书写风格在某一段时期产生了“突变”,继而进入了他们书道生涯的顶峰阶段。宋代书法家米芾三十八岁以后,似乎在一夜之间书风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突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唐代的褚遂良、元时的赵孟頫、清朝郑板桥等等均无一例外。

    这次“突变”犹如佛教中的“涅盘”,有些神秘莫测难以捉摸、可望而不可及。这其实就是一个“悟道”的过程,是书法家的思维方式受到了外界的某中物象的刺激,而对书法之道有所感悟的过程。

    那么,古人是怎样“悟道”的?他们有些什么样的“悟道”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这其中有没有什么规律可循?这就是我们本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中国古代书法家悟出的“书道”

      1、锥画沙。唐代褚遂良《论书》称:“用笔当如锥画沙。”宋代黄庭坚说:“如锥画沙……盖言锋藏笔中,意在笔前。”相传褚遂良曾将此法传于陆彦远。《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中记载:“(陆彦远)思而不悟,后于江岛,遇见沙平地静,令人意悦欲书。乃偶以利锋画而书之,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自兹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以锥子划沙,起止无迹,具有“藏锋”的效果,而两侧沙子匀整凸起,痕迹中正,形似“中锋”,故用锥画沙以比喻书迹的圆浑。

    2、屋漏痕。唐代陆羽《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中记载:“颜真卿与怀素论书法,怀素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如壁坼之路,一一自然。’颜真卿谓:‘何如屋漏痕?’怀素起而握公手曰:‘得之矣!’”还有南宋姜夔《续书谱》中说:“屋漏痕者,欲其无起止之迹。”他们说的是:用笔如破屋壁间之雨水漏痕,其形凝重自然,所以称之为屋漏痕。

    3、折钗股。钗原系古代妇女头上的金银饰物,质坚而韧:后被借以形容转折的笔画,虽弯曲盘绕而其笔致依然圆润饱满。南宋姜虁《续书谱》称:“折钗股者,欲其屈折,圆而有力。”马宗霍《书林记事》中说:“相传鲁公与怀素同学草书于邬兵曹(彤),或问曰:‘张长史见公孙大娘舞剑器得低昂回翔之状,兵曹有之乎?’怀素以古钗脚(折钗股)为对。鲁公曰:‘何如屋漏痕!’素起捉公手曰:‘老贼得之矣!’”这个传闻和我们前面提到的说法略有不同,但都是在讲悟书道的。

     4、印印泥。唐代书法家蔡希综《法书论》对褚遂良的用笔作了如下的比喻:“仆尝闻褚河南用笔如印印泥,思其所以,久不悟。后因阅江岛平沙细地,令人欲书,复偶一利锋,便取书之,崄劲明丽,天然媚好,方悟前志,此盖草、正用笔,悉欲令笔锋透过纸背,用笔如画沙印泥,则成功极致,自然其迹,可得齐于古人。”这种明净媚好,然而却又沉著飞动,正是褚遂良用笔的最大特色。

    古人悟出的这几种“书道”中的方法,有的是书法家在创作过程中自己悟出来并形成书法理论流传下来的,有的是后人观看前人的书法作品,研究前人的创作成果,从前人的成果中总结出来的。但不管怎么说,这些说法中都共同透露出了一个信息,那就是:书法艺术创作要想达到最高的艺术境界,要想取得突破性的成果,必须经过一个痛苦的“涅盘”过程,我们称之为“悟”。

    二、“悟”的心理过程

    在书法的学习和创作过程中,当严密的效仿、创作达到某个阶段,已经处于作者本人能力的极限时,就会感到有些步履艰难了。这时,有两种方法可供选择:一是继续走下去。加倍地投入时间和精力,不惜领袖如皂、破笔成冢,终于过了一个时期又上了一层新台阶;二是先放一放。不急不燥,稳住阵脚,停止练习与创作,把时间和精力转向别的地方去。这种做法,表面上看是创作思维的暂时中辍,甚至连临池也停止了,但是却可能从非书法环境中获得某种收益,有一点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意味。“悟”使书法家的思维方式进行了转变,进而造成了创作上飞跃。

    书法艺术,表层的是技巧,深层的是无穷的意境,有着无限丰富的内容。当作者掌握了一定的技巧,积累了一定的创作经验,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时,“悟”就不时地萌生了。书法家会强烈地感觉到创作的每一次飞跃,都在于某种力量将某个认识上的屏障突然打通了。

    “悟”和功力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功力更多地属于一种技能,多磨练则功力愈加深厚、强劲,视线条的表现更为准确、到位,这种磨练可以说比较机械,甚至需要十遍、百遍的不断重复,强化这种重复,可以达到娴熟自如的程度,这是人民可以通过作品的线条感觉出来的。

    而“悟”则不同,作为一种心理活动方式,常是直接、瞬间便疏通或连接起来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持续或断续地长期集中于某一个目标,便很容易获得意外的收获。德国物理学家、生理学家兼心理学家赫尔曼·赫尔姆霍茨认为,“悟”的过程分三个阶段:“(一)最初是一种持续不断的研究,直至不可能再研究下去;(二)一段时间的休息,然后继续研究;(三)一个突然的、意想不到的答案的出现。”(阿瑞提《创造的秘密》344页,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这就是“悟”的心理过程。

    三、“悟”的本质解读

    在书家“悟”的过程中,要特别指出的是:第一、不是只要一“悟”之后便可“得道”了。要达到最高境界,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悟”一进程,一进程一“悟”,常“悟”常新,常新常“悟”。书法创作的水平和“悟”到的境界是成正比例发展的。

    第二、“悟”的前提是要集中精力锲而不舍地钻研和刻苦地学习,直到“走投无路”,觉得再怎么努力都不可能有新的突破了,甚至书写的风格、神韵都已经基本定型了,才有可能从其他物象中悟出点什么。

    第三、中途停止临池并不等于放弃书法,只不过临池活动不用笔罢了,用的是心,在意念中,临池的思维活动仍然是在延续着的。行为方式转向其他活动,目的是企图从那些活动中得到一些蛛丝马迹的灵感和启发。

    综上所述,“悟”的契机并不拘于某一种特定形式,也不可能有事先的安排,往往起平淡为神奇,化幽思为豁朗。无论是锥画沙、屋漏痕,还是折股钗、印印泥这些日常物象,对于书法家来说却能悟出书法艺术中的“道”,并由这一悟而引起创作上的飞跃,其效果远远胜于平日的苦苦磨练所得。书法家的“悟”是从审美观念上体现出来的,它并不直接作用于书写技能的娴熟、固定,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书法家的心理定势结构,进而影响书法家的艺术创作水平。

[ 本帖最后由 黄绍国 于 2009-10-1 15:22 编辑 ]
发表于 2009-10-16 13: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发表于 2010-4-13 17:43:02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出世本自然,道规捆身后人忙。
原本白水天清透,顿悟心正平常观。
发表于 2010-4-14 16:3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4-25 18:36: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5-4 00:28 , Processed in 2.257533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