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020|回复: 3

中国艺术家明信片 魏春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11 22:47: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魏春雷 于 2013-10-4 05:56 编辑

     魏春雷,1975年生,辽宁兴城人。
     先后毕业于锦州市第二师范学校、辽宁大学;结业于中国国家画院张公者篆刻工作室,导师张公者;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美术学系,导师李胜洪;进修于中国国家画院沈鹏导师工作室书法精英班,导师沈鹏。 中国国家画院沈鹏导师工作室书法精英班学术组成员,荣宝斋《艺术品》杂志“名品鉴藏”专栏撰稿人,当代书法论坛“魏春雷评书”专栏主持人。

听燕阁出品明信片书签系列 (5).jpg
发表于 2010-3-12 17:34:0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3-16 17:39:3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2 07:4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魏春雷 于 2013-10-4 06:01 编辑

魏春雷艺术简历

书法、篆刻作品参加西泠印社首届诗书画印大展、辽宁省首届新人新秀书法展、辽宁省首届优秀书法县(区)书法联展、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辽宁省书法美术作品展、辽宁省首届“兰亭奖”书法篆刻作品展、辽宁省首届篆隶楷书法展、辽宁省第二届篆刻艺术展;获中青网“中青杯”毛泽东诗词书画大赛书法优秀奖、第七届全国教师三笔字书法大赛一等奖。
书法理论文章发表于《书法报》、《书法导报》、《美术报》、《青少年书法报》、《书法报•硬笔书法》及《书法》、《青少年书法•青年书法》、《中国书画》、《中国钢笔书法》杂志。
主持水墨空间•魏春雷书法工作室,教学成果获辽宁省教育厅、葫芦岛市委宣传部、葫芦岛市文化局、共青团兴城市委、兴城市教育局表彰。
葫芦岛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兴城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兼理论委员会主任;葫芦岛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二次代表大会代表,兴城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代表。
作品、简历收入《葫芦岛建市20周年文艺精品集•书法篇》(辽宁教育出版社)、《兴城市书法美术作品集》(西泠印社出版社)。
《葫芦岛日报》2008年5月27日、2009年5月15日专题介绍。《兴城教育》杂志2008年第6期、《葫芦岛教育》杂志2010年第1期专版介绍。




附1:魏春雷书法理论文章一览
附2:魏春雷自述文章4篇和推介文章2篇(共6篇)
魏春雷书法理论文章一览

《听燕阁学书笔记》
《青少年书法报》2003年第36期

《“让爱作主”》
《中国钢笔书法》杂志2003年第11期

《能本色 自风流》
《中国钢笔书法》杂志2004年第1期

《金铭作品并非临作——与李庶民先生商榷》
《青少年书法》杂志2004年第4期

《“买椟还珠”与“买珠还椟”——兼与何朝波商榷》
《书法导报》2004年第25期

《平和心态 积极进取》
《书法导报》2004年第26期

《我写自撰联》
《书法报》2004年第29期

《张公者致魏春雷手札赏读》
《中国钢笔书法》杂志2004年第8期

《入古出新 当行本色——陆俨少书法摭谈》
《书法报》2004年第43期

《依仁游艺 剑胆琴心——刘源涛其人其书》
《青少年书法报》2004年第39期

《微瑕须细评——〈浙江书法百家〉读后》
《美术报》总第571期

《创作手记》
《书法报》2004年第46期

《聚沙集腋 功在不舍》
《中国钢笔书法》杂志2004年第11期

《也说“东道主现象”》
《青少年书法报》2004年第49期

《晋唐以后无此作——白蕉书法摭谈》
《书法报》2004年第50期

《省事却因多事力 无心翻似有心来——日常书写中的“作品意识”》
《中国钢笔书法》杂志2004年第12期

《草书作品点评》
《书法报》2005年第1期

《林则徐行书联赏析》
《书法报》2005年第4期

《水到渠成与揠苗助长——兼评谢少承书法》
《书法报》2005年第6-7期

《来楚生隶书联赏析》
《书法报》2005年第6-7期

《听燕阁笔记》
《青少年书法报》2005年第9期

《行书作品点评》
《书法报》2005年第10期

《陈师曾篆书联赏析》
《书法报》2005年第23期

《行书对联点评》
《书法报》2005年第27期

《行书对联点评》
《书法报》2005年第48期

《我的楹联书法创作》
《中国书画报》2006年第16期

《从“必然”到“自由”》
《书法报》2006年第29期

《草书作品点评》
《书法报》2007年第3期

《心得其妙 笔始入神》
《青少年书法报》2007年第34期

《草书作品点评》
《书法报》2007年第37期

《创作手记》
《青少年书法报》2009年第18期

《魏春雷书自家联》
《书法报》2009年第25期

《一印一世界——张公者〈一印一世界〉读后》
《书法报》2009年第39期

《扇面创作谈》
《青少年书法报》2009年第46期

《题款摭谈》
《青少年书法报》2009年第47期

《硬笔书法论札》
《中国钢笔书法》杂志2009年第12期

《书法别谈》
《青少年书法报》2009年第51期

《看“书”说“书”》
《青少年书法报》2010年第3期

《听燕阁论书丛札》
《青少年书法报》2010年第5期

《书法乱弹》
《美术报》总第848期(2010年2月20日)

《“大”的杞忧》
《青少年书法报》2010年第12期

《学隶丛札》
《中国钢笔书法》杂志2010年第5期

《书印杂论》
《青少年书法报》2010年第20期

《创作丛谈》
《美术报》总第863期(2010年6月5日)

《听雁楼笔记》
《青少年书法报》2010年第24期

《书法普及断想》
《青少年书法报》2010年第27期

《获奖作品到底有多好》
《青少年书法报》2010年第28期

《听燕阁书话》
《书法导报》2010年第28期

《读书日与书法周》
《青少年书法报》2010年第32期

《听雁楼随笔》
《青少年书法》杂志2010年第8期

《临帖说》
《书法导报》2010年第44期

《也说“横向取法”》
《书法报》2010年第43期

《砚边断想》
《青少年书法报》2010年第50期

《梦庐呓语》
《美术报》总第891期(2010年12月18日)

《“学”自作诗与“写”自作诗》
《青少年书法报》2011年第1期

《“重复”的意义》
《青少年书法报》2011年第6期

《砚边断想》
《书法》杂志2011年第2期

《砚边随笔》
《书法导报》2011年第7期

《自弹古调作新声——杨中良书法印象》
《书画艺术》杂志2011年第3期


转发、节选

《魏春雷楹联选》
《青少年书法报》2005年第1期

《魏春雷诗四首》
《青少年书法报》2006年第6期

《听燕阁笔记》
《美术报》2006年12月6日
《书法报-硬笔书法》2007年第1期

《书法“乱弹”》
《书法报》2010年第10期

《我的书法生活》
《书法导报》2010年第13期

《“大”的杞忧》
《书法报》2010年第14期

《“大”的杞忧》
《书法》杂志2010年第5期

《雨中游兰亭(七绝二首)》
《中国书画》杂志2010年第9期

《读书日与书法周》
《书法》杂志2010年第9期

《书印杂论》
《书法导报》2010年第36期

《聚沙集腋 功在不舍》
《青少年书法报》2010年第44期

《春节话春联》
《语言文字报》第523期

《“重复”的意义》
《书法》杂志2011年第4期

《雨中游兰亭(七绝)》
《书法报》2011年第12期

《当代书法缺什么?》
《中国书画》杂志2011年第7期

《“伪二王”的意义》
《中国书画》杂志2011年第8期

《我看“流行书风”》
《中国书画》杂志2011年第10期



我的书法生活

在单位,我“邮局跑得勤”是出名的。
每天到邮局,为的是第一时间取回我的心爱的报纸——《书法报》、《美术报》、《书法导报》、《青少年书法报》,还有《中国书法》、《书法》、《中国钢笔书法》等杂志,有时去得早,会在那等邮局的车过来,帮着拎邮袋、包裹。有一次,邮车司机问我,“你新来的吧?”——人家以为我是新来的邮局职工呢。
我想我与书法是有缘的。我从小就喜欢画画,字也老得大人夸奖,但那会儿我对写字还不太感兴趣,觉得白纸黑字,没意思,以至于文化站办了暑假美术书法班,我没犹豫地就报名学了画画。那会我妈妈在供销社上班,近水楼台,社里的小人书给我看个遍。故事讲给小伙伴听,上面的图画,除了画满了几本自己装订的大本子,还给我见缝插针地搬到了《语文》、《数学》教材上。教材插图里的人物,也给我没商量地“顶盔贯甲”、全副武装了,为此挨了大人、老师不少不太“凶”的批评。学校的美术老师刘景龙对我很好,是我的启蒙老师。刘老师引我走进了艺术世界,在乡下,能遇到这样的好老师,我很幸运,对刘老师我一直心存感激。那时刘老师还年轻,家里满是画,素描、水彩、水粉、国画、书法,让我喜欢得不得了。接触的东西多了,我对中国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节假日自己跑书店,换回了一本本心爱的画册,回来就手不释卷地看啊画啊,陶醉其间,乐而忘返。中国画讲究诗、书、画、印的结合,潜移默化,我很自然地对书法和篆刻产生了兴趣,自说自话地搞起了“书法”创作,写满了几个本子,又自己磨了把刻刀,给自己刻了印章。每当我像模像样地完成一件作品,题款钤印,那感觉,真好。大概五年级,我在新华书店外的书摊买了第一本《书法》杂志,里面有张瑞图的专题,尽管好多文章我看不懂,但还是喜欢看,觉得过瘾。从此一发不可收,省吃俭用,零花钱换回了一期期《书法》、《中国书法》、《青少年书法》、《书与画》杂志,身在乡下的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到师范读书后,干脆直接在邮局订阅了。那时买书不太方便,我就天南海北地联系各地美术出版社,按书目邮购,不少市面难得一见的好书就是这样搬到我的书房的。每次放假回家,我的行囊差不多总是最重的,我要带我的心爱的书回家。
1995年我师范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有了更好的条件,学习劲头也更足了,每天工作之余,我的时间差不多都给了书法。兴城是一座文化积淀深厚的古城,改革开放以来,兴城文化艺术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涌现出魏哲、张公者、郑雪峰等很有影响的书画家,他们是兴城的文化名片。1999年,经市文化馆白金源兄介绍,我开始参加兴城市书法家协会的活动,有机会跟几位颇有建树的师友请教切磋,很快找到了感觉,2000年我的一件行书对联参加了辽宁省首届新人新秀书法展览,给了我莫大的鼓舞。家乡小城,虽说滨海傍山,历史悠久,毕竟是小地方,为了开阔视野,增广见识,每年我都订阅好几种专业报刊,并坚持网络学习。十几年来,为了学习书法,我多次参加辽宁省书法家协会举办的临帖班,请教省书协的专家,又先后到北京、天津、江苏、浙江、上海、山西等地学习、交流,有两回为了看展览,一天北京跑个往返,辛苦是肯定的。去年(2009年)夏天,我又跑到杭州,参加了中国美术学院暑期书法训练营的学习。紧张的一个月,与天南海北的同学朝夕相处,接受中国美院书法系专业训练,聆听浙江大学汪永江、中国美术学院沈浩等名师讲座,受益匪浅。
同事们聊天的时候,我旁若无人地翻看着新拿到的报纸杂志,有时他们就问我,看这个有什么意思呢?是啊,有什么意思呢?我也说不好。有句话怎么说来着,“爱,不需要理由”,这权作我爱书法的理由吧。



我和篆刻
其实,我是喜欢篆刻的。
还很小的时候我就鼓捣印泥玩了。在窗户玻璃上画小车,觉得印泥不好用,只能一点一点画,好像挨大人说了还。后来发现大人的戳记很有趣,喜欢印着玩,有时就把纸张覆盖在印面上用铅笔涂,也算搞拓片吧,绝对无师自通。再后来,就跟着老师学画画了,我非常喜欢中国画,买了不少画册和技法书。在画册上,我见到了更多的印章,真是喜欢,觉得漂亮极了,对上面的文字也试着猜个大概,便想着给自己弄一方印章。
有次偶然在书店买到一本《少年书法》杂志,记得是方毅题写的刊名,启功题词:“少年学书法,可助识文字。知识基础深,多做四化事。”杂志是新蕾出版社出的,就只买到一期,以后就一直没见到。那一期上正好有一个新栏目——“怎样刻印章”,我如获至宝,反复看了不知道多少遍。那时候伙伴们玩一种石笔,就是一块石头,形加工过,但不知道干什么用的。质地很松脆,近于青田,能写字,像粉笔。知道我想刻印章,他们就送给我用。我没有刻刀,就自己找了一段约一毫米厚5毫米宽的金属片,自己磨啊磨,夹在废毛笔管上固定好,就算刻刀了。那时好像刻了“魏”、“春雷”吧,现在找不到了。那会儿我知道了“春”字的篆书写法,就是弄不明白为什么后来楷书就变那样了,联系不到一块。
上中学了,有一次我从《青少年书法》杂志上看到上海普艺招收篆刻函授学员的启事。多年对报刊书籍的关注,我知道韩天衡先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当时就很想参加,但各种原因,终于没能付诸行动,遗憾。从中学到师范,对篆刻我一直念念不忘,也说不清原因,就是着迷。那段时间,我陆续从出版社邮购了曹齐的《刻印技法图解》、陈寿荣的《怎样刻印章》、徐利明的《篆刻艺术》等几本篆刻技法书,还有《十钟山房印举选》、《上海博物馆藏印选》及钱松、胡钁、赵之谦、吴让之、吴昌硕、黄牧甫等大家的印谱。对篆刻知道的是越来越多了,但动手却依然很少。
师范毕业后,我结识了崇雅轩书画苑的白金源兄。看他的刻刀,真够个儿,是自己做的,看他刻印,总觉得使得上劲儿,刀能助人。兴城是个小城,小城却出大人物,魏哲就是从兴城走出去的书法家,说到刻印,那自然就要说张公者了。对公者老师我是久仰大名的。还在初中吧,我就在《兴城报》上读到介绍他的文章,当时知道了他的什么草堂,知道他写字刻印很刻苦,又知道他从学校调到了兴城文联,还记住了他手书的对联:“立脚不随流俗走;高怀犹有故人知”。那时候,我觉得公者老师很遥远。经金源兄介绍,我开始参加兴城书协活动,也就有了向公者老师请教的机会。那时公者老师还在文联工作,任兴城书协主席。公者老师是把工作当事业做的,对兴城书法的发展不遗余力,搞了不少活动,培养了一批人才。兴城被辽宁省委宣传部命名为“优秀书法县”,公者老师功不可没。后来听外面的朋友说兴城书友真傻,有张公者在,却不跟着学刻印。这当然是玩笑话,倒也不假,当时大家都知道公者老师是高手,真正的高手,但跟着学刻印的却不多,金源、铁军、志哲诸兄外,似乎就我偶尔弄一弄了。等我想好好学篆刻的时候,公者老师已经准备到北京发展了,于是篆刻,就又放了下来,又是个遗憾。机会是需要把握的。郑雪峰先生是我们很尊敬的老师,他书读得多,很有学问,诗词更是好。因他在葫芦岛工作,我平日的一些对联、旧体诗的习作就寄给他求教,每次郑老师都回信评改,总是鼓励我。郑老师后来也去了北京,忙得很,尽管每周都回兴城,见面机会很少,也不好意思更多地打扰他。有好老师却不能经常追随左右,是很无奈的事。
还是说刻印吧。第一次看公者老师刻印,是在崇雅轩。那次是金源兄准备好了石料,请他刻的。记得那是一朱一白两方印,朱文是“栗园主人”,白文是“白金源印”。公者老师刻印很熟练,看起来很随便的样子,刀落石开,谈笑风生,过瘾。我更喜欢看他刻边款,那份娴熟、那份自信,那份胸有成竹,真正是驱刀如笔,“恢恢游刃殊从容”。他只说自己刻边款“熟练”,自谦中透着自负。
应大家要求,公者老师为会员作了一次篆刻讲座。他那深入浅出又极富感染力的讲述,搞得大家兴致盎然,跃跃欲试。记得那次我刻了一方小印“沐风堂”,当然刻得很幼稚,不过公者老师说很有趣味,我没架住鼓励,回去又弄了一方,还真有进步。
喜欢篆刻,是一种缘分;喜欢篆刻而能有机会问艺于公者老师,是一种幸福。
岁月不居,公者老师到北京已经有八个年头了。这些年我更多地把精力用在了书法上,篆刻尽管也一直关注,进步却极有限。怀念那些有冰石冷铁温暖心情的日子。公者老师在生活和艺术上给了我不少支持和鼓励,我一直心怀感激。每想到自己的碌碌无为,总觉有负公者老师的期望,不胜愧赧。
有一天,我能刻出一方印,能让公者老师点头,说“刻得好”,那将是我的骄傲。
这,是我的目标。



回眸
——我和钢笔书法


字帖

印象中看到的第一本钢笔字帖已经有些模糊了,好像写的是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字不小,竖式书写。那时候我妈妈在供销社上班,所以社里新进的小人书啊,故事书啊,小说啊,我是能借来看的。那次不知怎么的,就选上了这本字帖。当时我还小,里面认得的字很少(不是简化字),但很喜欢看,没事就抱着翻,试着写,就苦恼写不那么大,倒是几个字的长尾巴看着很好玩儿,有的几乎占一行,很过瘾的。
再有一本字帖,是况兆鸿的《真行草隶篆五体钢笔字帖》,从里面我认得了不少草字,背下了好几首古诗。当时那本字帖我是借看的,非常喜欢,就要买下来,阿姨说借着看得了,可以多看几天,我还是坚持用零花钱买下了——好东西总愿意拥有。
当然,还有庞中华的字帖。当时有一册薄薄的字帖,名字记不得了,里面的配图有颜真卿的《多宝塔》,非常喜欢(后来看到电影《万水千山》的片头题字,自然地想到《多宝塔》)。里边的书法小故事也好看,古代的怀素,现代的费新我、林散之等。这本字帖我也买下了。当时同学那也有不少不同版本的庞中华字帖,字都差不多,不少同学都喜欢照着写。我对里面的几个字的行书写法很喜欢,像“面”字的写法就很有趣。其中一种多体的字帖,我觉得里面的魏碑挺好,捺画很有特点,有空就照着写。
刚到师范读书时,我正喜欢吴玉生的字。当时学校搞书法比赛展览等活动,我总是拿吴玉生风格的作品参加(当时大家写高岚、顾仲安字帖的同学很多),后来不少同学都能认出我的字来,也有同学改学吴玉生的字帖了。
对王正良的字,最初是从同学的一本字帖里看到的。王正良书写的是其中的五言绝句部分,行书。“落日五湖游,烟波处处愁。浮沉千古事,谁与问东流?”等几首诗就是从这本字帖里第一次读到的,都背了下来。那本字帖里王正良的书法风格与诗的意象很协调,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那本字帖我借来好久,反复临写,不得要领,从此对王正良的字帖很留意,搜集了不少。我读师范的时候,开始写吴玉生字帖多些,后来就主要学王正良了。有一段时间,每天晚自习时间我都都会临上一整页,楷书(《三十六计》、《孙子兵法》等),大约300字吧。功夫不负有心人,几个月下来,对王正良的楷书略有心得,有了几分模样。那段时间我对王正良书法十分着迷,总向同学们推荐,不少同学也跟着学起了王正良,一时间学校掀起了“王正良热”,每个班都有几位好手,主要是男生。
对中小学生和一般爱好者的写字教学,楷书我一直推崇卢中南,行书就是王正良了。席殊的3SFM训练法我也很有兴趣,席殊的字范,书写便捷,简易美观。
硬笔书法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最热的时候,不少书法家都有硬笔作品问世,老一辈的如启功,年轻些的如邱振中、祝遂之等,都有自己的风格,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曹宝麟的作品。曹宝麟驾驭钢笔一如毛笔,讲究笔法,点画形态丰富而不做作,纵擒如意,顾盼生情,字法谙熟,通篇跌宕起伏,而不失自然,可谓“恢恢游刃殊从容”。
在《中国钢笔书法》杂志上我见到任平的一件横式行书,内容是萧岗的散文《这里,曾是大海》,写得俊逸雅致,精彩至极,让人怦然心动,久久难忘。
骆恒光的钢笔行书也以米芾为宗,熟练而富于变化,值得关注。

杂志

大概六年级的时候,我在书摊上买到两期《青少年书法》杂志,记得是1988年的最后两期。里面的硬笔书法多是学习古代经典法帖的,风格各异,觉得很新鲜。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我注意到《中国钢笔书法》杂志。那时候都是零购,没事就往书摊那转悠,因为书法类杂志数量都不多,去晚了怕买不到,《书法》、《中国书法》每年也都能买几期。
小学时我学画画,刘老师借给我《江苏画刊》,我第一次知道“行书”这个词,当时不知道“行”字怎么读。记得里面有一篇文章介绍吴历的绘画和书法,我就以为行书就是吴历写的那个样子的,撇长长的。有段时间我就那么写字,有一次老师指着我的《语文练习册》问我为什么那样写,跟一般的写法不太一样,我还解释了一番呢。

作品集

《全国大学生钢笔书法优秀作品》(周浩然编,四川美术出版社),骑马钉装,页数不多,像一本杂志。这本作品集收入钢笔书法作品二十余件,当时我看来大部分作品都非常漂亮,摩挲了好久,没少临写。这是我买的第一本钢笔书法作品集。
《全国第四届钢笔书法大赛获奖精品选》(全国第四届钢笔书法大赛办公室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定价:3.60元。当时兴城古城东街有一家书店,美术类书籍不少,我常常光顾。偶然发现这本书,我喜欢得不得了,但对我来说,价格不菲。我连着去了几天,先胡乱翻看翻看别的书做样子,然后使劲儿看这本作品集。我省吃俭用好几天,终于攒够了钱,把这本作品集买到手了。书中收入很多高手的作品,异彩纷呈,是一份极好的资料。

琐事

小学时我对画画着迷,以至于文化馆办暑期美术班和书法班,我没犹豫地选择了画画,当时觉得写字没有画画好玩儿。在家的时候总是不少时间都用在读书、画画上了。那时我自己订本子,一页一页,画满了顶盔冠甲的大将,赵云、岳飞、呼延庆,那都是我心中的英雄。后来接触中国画,我对写字兴趣越来越浓,弄了个本子写起了自由体,主要受画上题字的影响,故意弄得歪歪扭扭,自鸣得意。这算是我最早的“硬笔作品”了,教我画画的刘景龙老师鼓励我说“写得很有意思”,弄得我有些骄傲了。
胡来的时间不长,就知道照字帖写字了。那时我的字经常得到老师夸奖。小学时我负责班级的黑板报,写写画画,小有名气。刚上初中,大概第二节语文课吧,教语文的徐老师上课忽然问谁能背一背教材后面的古诗词(《语文》教材后面附录16首古诗词,好像是课外阅读的,不作考试要求),当时全班只有我一个人举手。我背了一遍,又到黑板上写了下来。老师自然是夸奖我了,说我学习态度好,字也漂亮,因为这件事,我在新学校差不多也算“一举成名”了。
读中学时,我对画画的兴趣有增无减,不断地与各地美术出版社联系,买了不少好书,对钢笔书法也越发喜欢。中考在即,我仍然喜欢抱着《中国钢笔书法》杂志琢磨,有时候比划比划,以至于妈妈不得不对我的加以限制,我只好转入地下。有一次妈妈在做饭,我把一本杂志平整地塞到夹克里,放在胸前,想出去偷看,结果跟妈妈说话,没留神手一松,字帖滑落下来,给妈妈看个正着。我都想不起来当时啥感觉了,紧张、尴尬、不知所措、故作镇定,都有吧,好在妈妈没说啥,之后也没再提。那次之后,我主动“收敛”了一些,精力更多地用在了功课上,成绩一直在前三名,顺利考取了锦州二师,没让妈妈失望。



与苏忠权札
忠权我兄:
  别来无恙!
    光阴荏苒,当日一别,屈指已逾三载,其间山水阻隔,虽有两面匆匆之遇,犹难慰相思之万一,此情兄可谕否?
  曩者初识我兄,弟年方弱冠,以生性狷介不群,又复自命清高,于人事多所不通,幸数载相处,蒙兄不弃,耳提面命,使弟以愚钝之资,犹有所悟,此情此谊,虽时过境迁,安敢稍忘?
  忆昔篮球场上,乒乓案边,前辈同侪,共挥汗雨,其景其情,时入弟中宵之梦,不知诸师友雄风可胜于当年?
  弟幼喜绘事,及长复倾心翰墨。曾记否,数年前兴城有电子杯书赛,兄尝嘱我“一试牛刀”,其时弟于书法尚处懵懂,未能唯命,然兄之盛意,使弟感念之余,颇自愧赧。其后弟用心于书,每有懈怠,则忆及吾兄之厚望,乃复孜孜矣。
  近年弟以翰墨之缘,得以结识兴城书坛张公者、白金源、王铁军、郑雪峰诸先生。诸公皆谦谦君子,雅量高怀,弟虽愚陋,竟得诸公错爱,许以兄弟之谊,不拘师生之礼,鼎力提携,弟方得初窥书艺之门径,感激之情,岂言语所能道哉?
  先贤有训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弟数年间两赴京华,复先后负笈大连、丹东、沈阳、营口参加辽宁省书法学习班,请益于聂成文、魏哲诸师,艺事稍有进境,然艺海无涯,弟当以勤苦自励,上下求索,方不负诸师友之厚谊隆情。
  兹将弟近年简历奉上,自许有“求是”之意,未避负“卖瓜”之嫌,区区鄙意,吾兄一笑可也!
  吾兄年方“不惑”,然窃以为吾兄老成持重,不惑久矣!想诸般俗事冗务,岂能累吾兄之心哉?
  世路崎岖,愿吾兄持心平常,善自珍重。
  嫂夫人及小侄处不另。
  专此即颂
秋安
弟 春雷 拜呈于
                                            听燕阁南窗
                                             2002年9月20日



文雅温润 清新俊秀
——魏春雷的书法
郑雪峰
  初识春雷大约是在十五年前了,他那时刚从师范毕业,在乡里的一所小学任教,一有闲暇就到城里东街的崇雅轩书画苑,结友、攀谈、流连,对书法氛围的强烈需求,可以看出春雷对艺术的热爱与执着。
春雷的书法取法于宋代四大家之一的米芾,米芾的书法沈著飞动,至其潇洒超妙之处则深得晋人笔意。春雷致力于米芾十几年,由对米芾书法的形神模拟,至找到自己与米芾书法的契合点,春雷在思考与勤奋中收获着。他的书法遗弃了米芾的跳荡诡谲,多取其雄健清新。古语云字如其人,春雷的字与他的人一样文雅温润、清新俊秀,雅俗共赏,让人感到愉悦。
春雷在书法创作之外,还雅好诗文,创作了不少同样清新的旧体诗和对联,这既与他的书法相得益彰,也为其书法的发展拓宽了基础。
前人说过,巧于为文者拙于谋身。春雷的书法健步走在前进的大路上,而其身却仍然局于乡下,我在发出一声叹息的同时还是默祝他义无反顾。
 


春雷印象
小康
     
听别人谈起魏春雷,在展览上看他的作品,在网上、报刊上经常见他的文章,所以,魏春雷,这个名字很熟悉。这样的“如雷贯耳”之后,才在一次书法活动中得识“庐山真面目”——举止儒雅、不善言谈,很诚恳、很朴实。
“小魏”是熟悉之后的称呼。一直以来对“春雷”这个名字有着好奇,不曾问起它是否有深刻寓意,但自己私下思忖过,觉得“春雷”应该是象霹雳一样,“咔嚓”一声就闪亮登场,可是从小魏的外貌上看去,却怎么也不见“春雷”的影子。是不是在运筹帷幄,在“轰隆隆、轰隆隆”地翻滚着、酝酿着,就等着哪天聚成一声惊天霹雳呢?
小魏有时很有趣。喧闹的聚会中,他常会独自沉思,突然冒出句不知哪来的诗词,弄得别人莫名其妙而他却依然故我。有一次听他念起自己16个月不吸烟的事儿,很自豪的样子,知道他原来偶尔也吸烟。他说他不喜欢戒烟这个词儿,也是,和喝茶一样,他吸烟也从来都没专业过,所以常常会几天都想不起来一支。吸烟那会儿他戏言“烟必须常戒”,现在听说他又有很长时间不吸烟了,不吸烟挺好。
这些年为了书法,小魏跑了不少地方。每到一地,除了求学交友,他总喜欢在美术馆、博物馆留连。有几次为了看展览,他都是一天北京跑个往返,这样的苦他不在乎。
小魏总是很忙,读书写字之外,他对中国画、篆刻同样下了不少功夫,与书法差不多齐头并进,听说最近又迷上了摄影,忙啊。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看着小魏的成绩,我想这样的一声“春雷”是迟早的事吧。
141429cp4erb54gdr49l49.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5-2 17:44 , Processed in 0.325981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