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熊治学

固始书法系列展之——著名书法理论家西中文作品展(5楼新增论文和诗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24 09:30:56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贺西老师!!!!!
 楼主| 发表于 2010-5-24 09:34:49 | 显示全部楼层

西中文老师论文选登

                              

                                                          兰亭精神与中国书法的“人化”


                                                                  西中文
   
       内容提要:文字取材为艺术手段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非表音文字而且形态丰富,二是经过人化的改造。这两个条件汉字都具备。中国文字在发展进化过程中为艺术创造留下了丰富的余地。东晋时代,人的意识觉醒,表现为既重出世又重入世的兰亭精神,为书法中的“人”树立了人格标杆。兰亭精神所倡扬的形上意识和诗意生活是中国书法文化的深刻内蕴。

    关键词:
文字进化   兰亭精神   人化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在会稽山阴兰亭这个地方,发生了一件中国书法史上划时代的大事——兰亭雅集。这次普通的集会以及集会所产生的一篇文稿《兰亭序》,后来成了中国书法的生要流派——文人书的标志。又因为中国书法之艺术化的发展肇始于文人书,于是,兰亭雅集和兰亭序也可以说是中国书法的标志。
                                                                    一
       综观艺术史,艺术手段、艺术形式的取材极为广泛,举凡声音、语言、身体动作、肢体技巧、色彩、线条等等均可用来作为艺术表现的手段,对这些材料的取用,世界各民族有着高度的共通性,故音乐、绘画、舞蹈、杂技、文学等艺术形式,各民族都有。然而,以文字作为艺术手段者却如凤毛麟角,综观世界,仅有汉民族和汉字一家。这一独特的现象极为耐人寻味。
       作为语言表达工具和信息交流手段的文字能作为艺术表现之材料,有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第一,这种文字必须是非记音文字。因为记音文字仅以有限的音素为文字单位,因而过于简单,而发音的统一性又势必要求记音文字尽可能简洁,对丰富语言的区分辨识则依靠一些诸如形态组合和外在标志等手段来完成。这种被称为“字母”的简单文字是无法作为艺术材料的。而汉字则不同,汉字一开始就没有走单纯记音化的道路,而是以象形为基础,音形义相结合,以所谓“六书”为文字产生的机制。由此方法产生的文字具有极为丰富的形态,而且其形态与自然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为感情的抒发和理想的寄托留下了广阔的表现空间。所以汉字被取作艺术材料实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第二,艺术材料必须经过人化的过程,才能成为正式的艺术。所谓“人化”是指艺术材料的生命化、情感化、人格化。苏珊•朗格指出:“你愈是深入地研究艺术品的结构,你就会愈加清楚地发现艺术结构与生命结构的相似之处。这里所说的生命结构包括从低级生物的生命结构到人类情感和人类本性这样一些高级复杂的生命结构(情感和人性正是那些最高级的艺术所传达的意义)。正是由于这两种结构之间的相似性,才使得一幅画、一支歌或一首诗与一件普通的事物区别开来——使它们看上去像是一种生命的形式,看上去像是创造出来的,而不是用机械的方法制造出来的;使它的表现意义看上去像是直接包含在艺术品之中(这个意义就是我们自己的感情存在,也就是现实存在)。”(《艺术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55页)苏珊•朗格的这段论述用之于中国书法艺术特别合适。书法艺术以其取材的单一性,在表现生命和情感方面较之其它艺术形式有着更加直接和纯粹的品格。所谓“书要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为成书也。”(苏轼《论书》)
       作为艺术的中国书法所具备的这两个条件,第一条是在文字发展完善的过程中,经过中华民族的先辈一代代人的努力逐渐形成的。这个过程之长,上起文字诞生之始,约距今4000多年前,一直到东汉时期,至少有2200多年。这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为中国文字最终发展为书法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些论者忽视这一点,不承认中国文字在草创阶段的艺术价值,这种态度是不客观的。这些人把中国文字等同于声音、色彩、语言、身体动作等一般的艺术取材对象,这些对象是天然的,本身并非艺术,是艺术家取来经过艺术加工,才成为艺术品。而汉字不是天然的,而是人类经过长期探索创造出来的,虽然创造的直接目的并非为了艺术,但它的前期创造过程使汉字具备了艺术取材的重要属性,因而也是汉字书法艺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
       汉字的人化完成于东晋。“书以晋人为最工,亦以晋人为最盛。晋之书,亦犹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尚也。”(马宗霍《书林藻鉴》)作为其标志,即是永和九年的兰亭雅集和王羲之《兰亭序》的诞生。
       马宗霍在分析晋代书法鼎盛的原因时,列举了三个方面。第一,中国文字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具备了艺术取材的品质,各体均已兼备,人们不必再为文字的发展完善分神。(“时接汉魏,诸体悉备,无烦极虑,便可兼通,择要而从,尤易专擅,不独为之华藻也。”)第二,前人在完善文字的过程中,在书法技法方面已经有了丰厚的积累,足资后人规模借鉴。(“隶奇草圣,笔迹多传,服拟有资,师承匪远。酌其余烈,自得新裁,挹彼遗规,成吾楷则。”)第三,玄学盛行,雅好清淡,倡扬个性表现和情感抒发,人们淡漠政治和世俗名利,转而从书法中追寻人生乐趣。(“俗好清淡,风流相扇。志轻轩冕,情骛皋壤,机务不以经心,翰墨于是假手,或品极于峰杪,或赏析于毫芒。”)
       值得注意的是,马宗霍在谈到晋人书法成就时,把汉字发展进化的完成作为书法艺术的先决条件之一;并且正确地指出前人在技法方面的深入钻研和长期积累,为晋人提供了可贵的借鉴。这就是说,中国书法艺术虽然在晋代发生了重要突变,但这种突变却是历史长期积累的结果。
       这样说,丝毫也不会贬低晋人书法成就的意义。因为不管汉字怎样在进化发展中为艺术发展提供了绝佳的素材,如果不经过东晋士大夫对之进行“人化”的改造,仍然谈不上书法艺术。元人郝经说:“夫书一技耳,古者与射御并,故三代、先秦不计夫工拙,而不以为学,是以无书法之说焉。”“道不足则始以书为工,始寓性情、襟度、风格其中,而见其人,专门名家,始有书学矣。”(《陵川集•移诸生论书法书》)东汉末年,蔡邕曾提出“如形”论:“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笔论》)仅仅限于取自然物之神态。而到了东晋,则直接把书写对象人化,“寓性情、襟度、风格其中”,从而使笔下的汉字有了人的形象、人的感情、人的气质、人的风度。人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袁昂评“王右军书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王子敬书如河洛间少年”;“羊欣书如大家婢为夫人”(《古今书评》)等等,以人喻书,书同人品,字如其人于是成了中国书法文化代代相传的重要信条。正如苏珊•朗格所说:“情感和人性正是那些最高级的艺术所传达的意义”。(《艺术问题》)书法作为艺术,其形式单纯而简洁,最接近禅宗文化所追求的“得意忘言”、“得意忘象”的境界;而又具有极强的普适性,尤其是文人士大夫,几乎人人要用。作为抒发情感的形式和品格鉴察的标识,书法的确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三
       东晋书家的贡献还不仅限于书法的人化,更在于他们为书法艺术中的“人”树立了人格标杆:“志轻轩冕,情骛皋壤”,轻视名利地位,寄情天地之间,不为俗务所累,倾心书法艺术;临大事而有静气,有喜怒不形于色;清谈善于品藻,雅量能容万物等等,这就是所谓魏晋风度。
       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这天,时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同道好友及爱子共42人宴集山阴兰亭,其中有谢安、谢万、孙绰、孙统、徐澧之、华茂、庾蕴、桓伟、郗昙和羲之之子凝之、徽之、肃之、献之等。在茂林修竹之内,曲水流觞之间,诗赋言志,畅寄幽怀。最后由王羲之乘兴写下传诵千古的《兰亭序》。参与雅集者,皆是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他们集会于山水之间,“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表现了旷达的胸襟和高远的志向,所谓“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朱熹语)。
       综观《兰亭序》所表达的思想,充分表现了雅集者既有旷达不拘的出世情怀,又有注重现实感受的入世精神。“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遇到和自己契然相合的思想、人物、机缘,仍然是“快然自足”的。可见当时虽然是“聃周当路”,玄谈成风,而《兰亭序》却并非一味主张出世。其中尤其指出“一死生,齐彭殇”是虚幻妄诞的,人之为人,必有其现实感受,亦有其现实追求,古今一理,“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兰亭序》的思想达观而并不消极,正像魏晋风度并非一味消极一样。毋宁说是一种深刻的形上意识和人生智慧。中国传统文化融儒、释、道三家为一体,以儒家精神济世,讲究刚健有为,格物玫知,以天下为已任;以道家精神避世,安时处顺,清静无为,超脱尘俗,以柔克刚;以佛家精神出世,排除烦恼,反求自心。这是一种高度的人生智慧。中国的文人士大夫始终有一种深刻的形上意识,时时追问自己从何处而来?人与自然到底是什么关系?“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与大自然相比,人是极为渺小的,“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然而人当具有大自然的情怀,才能理解天地人生的真谛。
       也就是说,现实生活中的人,要有屈从其现实性的一面,不可能真正做到“一死生”、“齐彭殇”,除此之外,又须时时具有形上意识,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才是一种现实的诗意的生活。这种清格高标又富于感情、充满智慧的精神,就是兰亭精神。
       其实,中国书法艺术正是这样精神的生动写照。作为艺术,它取材于最常见习用的现实生活的场景和道具,而经过人化的改造,便立即有了神气骨肉血,并提升到一种超越尘俗的精神境界。而作为千古楷范的《兰亭序》书法所表现出来的雍容自适,清丽闲雅,不激不厉,俊逸通脱,正是中国书法精神的集中表现。
       书法艺术发展到现代,现实场景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换,书法艺术逐渐走向技巧化、工艺化、竞技化、市场化,与凸显形上意识和人生智慧的兰亭精神渐行渐远。这是书法的悲哀,也是传统文化的悲哀。其实,人类发展的现实使我们逐渐认识到,古老中国的传统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宇宙意识、形上意识和人生智慧,不但在今天仍然有其价值,而且甚至是解决人与自然日趋紧张的关系的一剂药方。作为东方智慧表现形式的书法艺术,正应该回归它的精神源头,大力倡扬兰亭精神。
        四十二人的雅集也许只是一种形式、一种符号,它真正的意义在于唤起人们的文化意识,呼唤兰亭精神的回归。因此,不希望把这种雅集办成又一种商业气息浓厚的书法竞技。

                                                                           丁亥仲秋于中州佩韦斋

[ 本帖最后由 熊治学 于 2010-5-24 10:55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5-24 09:36:41 | 显示全部楼层

西中文老师论文选登


                                                              今日书法传统之命运


                                                    西中文

                                                                           一
       纵观历史,书法文化传统所遭遇的严峻挑战,无逾于今日。一两千年以来,书法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地位煊赫。许多位帝王的躬行实践和大力提倡,士人的作为安身立命的首要技艺,全社会的高度一致的认同趋向,使书法文化的传承几乎从未遇到过危机。而今天则不同了,在当今的现代化社会里,高科技的日益发展使书写由手工劳动变成了自动化操作;全球经济一体化又使得独特的书法审美体系面临西方美学理论和戒律的拷问。对书法一无所知的西方人甚至想不通:一种不过是为了实用的书写方法何以会成为艺术?
       书法传统所遭遇的种种挑战和困惑,迫使当今的书法理论界不得不思考一个颇带根本性质的问题:书法文化传统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书法文化传统在今天有什么意义?只有把这些问题弄清楚,我们才能认清书法传统之命运。
       说这个问题带有根本的性质,是说它已经接近于书法传统的哲学思考。“就本源意义而言,哲学代表的是一种人所特有的对自身生存根基和生命意义的永不停息的反思和探究活动,通过这种反思和探索,不断地提升人的自我意识和生存自觉。”[1]   而书法文化传统恰恰正是一个与哲学有关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书法艺术就是在东方文化土壤中产生的一朵独特的艺术之花,是东方哲学的一种典型的艺术表现形式。对其它艺术门类来说,至少其形式与西方、与其它民族是共有的,而书法从形式到内容,在世界各民族中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当我们试图厘清书法传统的源头的时候,就势必会涉及中国传统哲学。
        要理解为什么“写字的方法”何以只有在中国才能发展为艺术,而在西方却绝无这种可能,必须首先弄清东西方超越性思考发展路径的分野。海德格尔认为,哲学是西方特有的知识形态。西方哲学的源头是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为代表的“希腊理性精神”。“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或形而上学视作不为任何实际功利目的而仅为惊讶与好奇的纯粹求知欲望所推动的理论思考,它所成就的是没有实际功用的纯粹理论知识。”[2]  海德格尔认为东方无哲学而只有思想。牟宗三先生不赞成这种观点,他认为“凡是对人性的活动所及,以理智及观念加以反省说明的,便是哲学。中国有数千年的文化史,当然有悠久的人类活动与创造,亦有理智及观念的反省说明,岂可说没有哲学?任何一个文化体系,都有它的哲学,否则,它便不成其为文化体系。”[3]    然而,东西方先哲们对客观事物分析认识的着眼点不同,从而把东西方哲学导向了不同的视轨。西方哲学以“纯粹理性”的态度面对世界,客观世界就成了排除主观感情色彩的、价值中性的、纯粹本体的研究对象,这种视角有利于催生逻辑学、几何学、数学等学科。而东方哲学则主要着眼于主体性和人的内在道德性,致力于研究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社会等的关系,寻求天与人、内与外、知与行的统一,并从中探究生命的潜能与意义。西方哲学总是企图寻找一种排除主观意识干扰的纯粹的实体性本原,从毕达哥拉斯的“数”,苏格拉底的“心智”,柏拉图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四因”到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都不包含主体意志和道德价值,都是一种被高度提纯与主体相剥离的“实体”。而中国哲学则不同,中国哲学从一开始就不是寻找一种精神的或物质的实体,而是致力于探究各种本原性事物的关系。它不是静态地去寻求宇宙的普遍法则,而是把宇宙万物看作是多元的有机结构和动态的发展过程,从研究这种关系和过程中去把握宇宙万物的规律。中国哲学思想本源之一的易学很早就建立了“天地人”三才系统的理论架构。《易。说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中国文明史即是各种关系的生动演绎。因此,司马迁撰写《史记》的指导思想,乃是“究天人之际,察古今之变。”[4]
        以“关系”为思想视域的中国传统哲学,具有重主体、重表象,重过程,重生命的特点,在中国哲学里,主体即客体,表象即本质,过程即本体,生命即宇宙。因此,“一切事物均被表象在德性之思的视域中,所谓‘当下即是’,担水劈柴皆有妙道”。[5]   禅家的所谓“道在尿溺”一说,是这种思想的一个极端例证。
       不难理解,在这种思想视域中发展而来的书法艺术,必然会具有这样的一个特点:意与象即形体与观念的二重性。清•刘 熙载说:“圣人作易,立象以尽意。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6]  我们的先人们从来都不是仅仅把文字看成一种工具,而是认为它代表着一种观念、精神、意识和道德。中国人对文字、书法和创造文字、从事书法的人从来都抱有敬畏的感情,不但造字的人被尊为神祗,而且连写有字迹的纸张都不可轻慢亵渎。当然,这里敬畏的并非文字本身,而是它所代表的一种观念和精神。

                                                                  二
       书法所代表的观念和精神,古往今来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发展而变化的。就其大的方面而言,大略经过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文字肇始到汉魏时期。这个时期汉字书法所代表的观念以“神明示迹”为主。先民们认为,文字是上天赐予,是某些杰出人物根据上天的启示创造出来的,因而具有神圣的意义。所谓“龙马负图,出于荣河,帝则之以画八卦”;[7]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8]  “仓颉见鸟兽蹄  之迹,知分理之相别异也,初造书契。”[9]
        很显然,这种把文字看作上天垂示的神秘观念,阻断了中国文字通向记音化、工具化的道路,从而使这种以象形为基础的文字保存至今。同时,为了解决文字进化发展完善的问题,传统观念又设置了圣人代天立言的理论框架。在古老的易学思想中,就有“圣人立象以尽意”的说法;文字的工作当然要由人来完成,然而这不是一般的人,而是生禀异相,上通神明的圣人。如对于据传创造文字的仓颉的描写:“仓颉姓侯刚氏,首四目,通于神明,仰观奎星圆曲之执,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广伏羲之文,造六书,是为古文。”[10]
        在古代信息不通,地域分割条件下,文字在使用过程中的苟省苟简,是极易发生的,而这种行为是保证文字统一的大敌。古代的有识之士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他们不但下过很大的功夫统一文字,而且不断借助借助官方的行政力量,推行“正文字”的运动,“字或不正,则举劾焉”。[11]   文字传统的卫道士们对那些任意改变文字规范标新立异的行为不断地开展斗争,他们最有力的武器就是:这些时髦的新体“上非天象所垂,下非河洛所吐,中非圣人所造”,[12]   有违文字的观念传统,因而是不能被接受的。
       第二个阶段是自魏晋至今。到魏晋时期,文字的进化完善已基本完成,楷书的出现,标志着各种书体的完备。在这种情况下,“神明示迹”的文字观念已经失去了实际意义。而且这种古老的神秘观念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于书法的超越性思考,从而对这种说法逐渐提出了质疑。唐张怀 瓘 说:“按龙图出河,龟书出洛,今或云法龙图而作卦,或云则龟书而画之,假欲遵之,何者为是?”[13]   古老而神秘的文字观念本是荒诞粗疏的,怎么能经得住如此仔细推敲呢?
        恰在这时,洒脱超迈,别具风神的文人书法逐渐崛起,把书法带入纯艺术的境界。一方面,此时中国文字已经成熟,文字规范对于文人书法来说已经不成其为问题,在此前提下,文人书要求极力追求个性的表现和张扬,以及精神理想的寄托。在这种背景下,文人们在进行着新的超越性思考。
        托名蔡邕的《九势》和托名王羲之的《记白云先生书诀》不一定是他们本人的著作,然而其中的一些观念明显带有魏晋时期的特点。如《九势》中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值得注意的是,这里避开了文字是否上天垂象这个古老的问题,而只是说“书肇于自然”,而且用“阴阳”这样的抽象概念来描述书法的精神气质。显然,这里对于书法的超越性思考已经避开了文字起源而直接指向艺术精神的层面。《记白云先生书诀》则提出:“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更进一步从书法的形体中抽象出一种精神理念--------气,而且指出这种气与天地万物之道是相达相通的。南朝王僧虔不但明确提出书法“形质”与“精神”的二元论观点,而且认为神采高于形质。“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14]  到了唐代,张怀瓘更是进一步提出:“善观书者,惟观神采,不见字形。”[15]   宋赵构说:“甚矣字法之微妙,功均造化,迹出窈冥,未易以点画工,便为至极。”[16]   宋朱长文说:“书之至者,妙与道参,技艺云乎哉。”[17]   这些论述标志着汉字书法“天地垂象,圣人造书”的古老观念已经让位给了一种新观念,这就是“形神兼备,神采为上,书同人品,技进乎道”。这种新的观念更加鲜明地体现了书法的生命意识和人文关怀。

                                                          三
        牟宗三先生指出:“中国文化之所以这样悠久、广大,当然要有一个催使它非如此不可的‘动原’,也可以说是根本。‘文化寻根’就是应该在这里寻的。”[18]  他又说:“各民族的文化动原虽有不同,但都是最初的(Prima—ry),也是最后(Final)。这里是无古无今。这方面的问题就是近代所谓的‘终极关心’的问题。它是属于人类生命根本方向与智慧方面的问题。它不像政治、经济那样为我们的‘现实’地‘关心’着,而是为我们‘终极’地‘关心着’。”[19]
       书法是什么?这是多年来困扰理论界的一个悖论的问题。或说书法就是书写的方法,则技巧层面的东西如何能与艺术画等号?而且书法显然不止于技巧层面。倘说书法即是一种艺术,则艺术应当是全人类的,何以只在中国才有这种艺术形式?其实,书法并不是一种实体态的艺术,而是一种关系态的艺术,它是东方哲学价值观、人生观、宇宙观通过书法这种形式的艺术反映,我们只能从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方方面面的关系中去考察书法存在的状态和发展方向。形象地说,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这面镜子反映出来的“镜象”。反映在这面镜子里的,是内涵丰富,含意深邃,“功钧造化,迹出窈冥”的书法艺术;拿掉这面镜子,作为简单的实体存在的书法,不过是“写字的方法”而已。
       这就是中国书法的传统,这一传统是在数千年的书法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这是中国书法之作为艺术的安身立命之道。任何对这一传统的背离,都势将导致书法艺术的消亡。
书法艺术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既然如此密切,那么它的命运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运当然也是体戚与共的。考诸历史,这一点也可得到充分的验证。
       综观历史,我们就会发现,每当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的时候,书法的发展也会出现明显的异动。远的不说,即以上个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大变革而言,即是一个鲜明的例证。由于近世以来中国的闭关自守,导致国家积弱积贫,一旦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敲开国门,中国遭受的创伤空前惨烈。经过痛苦的反思,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从物质文明上、社会制度上寻找落后的原因,力图变革求新。而当这一切都不能完全奏效的时候,便有人提出“文化落后说”,认为这是近世以来中国屡屡落后挨打的最根本的的原因。他们为中国开出的药方是:抛弃中国传统文化,挖掉儒学根基,打倒“孔家店”,实行“全盘西化”。在文字上,他们坚持认为,繁难的汉字与世界文化格格不入,是影响中国融入西方世界的一大障碍,必须彻底抛弃,而改用“科学”的西方拼音文字。发出这种激进呼吁的,包括当时一些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和著名学者,如鲁迅、瞿秋白、钱玄同等人。他们甚至为此召开了专门的会议,正式提出了“拼音文字方案”。虽然这一方案最终并未付诸实行,然而这种以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为根本旨归的“五四精神”在近代思想界诚然掀起了一阵阵势头强劲的冲击波。 在这种背景下,二十世纪书法发展几无大的成就。尤其是二十世纪中期到七十年代末的三十年间,书法艺术几乎销声匿迹,以致当七八十年代书法进入复兴时期之后,书法传统几乎难以为继。
        值得注意的是,二十世纪本应是书法蓬勃发展的时期。西学东渐以来,考古大兴,地下出土的文字资料,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多,仅甲骨文、简帛书两大发现,就足令书法史掀起一场革命。上古书法资料的重新面世,往往能推动书法变革,此已屡为近代书法史所证明。比如碑学之兴,其渊源起于乾嘉之后(即十八、十九世纪之交)小学金石考据的兴起,“迄于咸同”,已是“碑学大播,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写魏体。”[20]  也就是说到十九世纪中叶已经对书法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甲骨文、简帛书两大发现,却在一个世纪的长时期内,对书法的影响甚微。近代以来,书法艺术和传统文化所受的冲击于此可见一斑。
       然而,我们在历史的发展中又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古老的书法艺术和传统文化一样,虽然不断地受到冲击,然而它们的根基并不能被动摇,外来文化的冲击只能改变其发展的态势和方向,并不能遏止其发展的步伐,甚至经过暂时的压抑、停滞之后,还会以更加迅猛的势头蓬勃发展。
       其实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并不止于清末这一次,至少在汉末还发生过一次。东汉末年佛教的传入中国,与儒家文化曾经发生过剧烈的碰撞。“南朝四百八十寺”的盛况和历史上“三武灭佛”的“绝地反击”,足以说明在这一时期儒释二家文化的此消彼长和激烈较量。斗争的结果颇富戏剧性;不是一方战胜一方和一方消灭一方,而是两种文化的结合,佛教文化最终以禅宗思想的面貌出现,成为儒家文化的重要补充。这其间,书法艺术不但未受到冲击而停滞,反而受客体文化的刺激和滋养,得到了一个长足的发展。“韵高千古”的二王书法无疑是追求超越,潇洒出尘的魏晋风流的极好表现。
       今日书法传统之命运仍然取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运。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同外来文化的多次碰撞、交流和融合,充分证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动摇的深厚根基。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核心传统哲学思想,有着极大的适应性和包容性。我们只能对它不合时代和历史发展的部分以改造,而无法从根本上取消它。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实践证明,中国哲学受到冲击最多的其实只是它的形而下层面,即为封建道统服务的封建意识形态,而其中形而上的超越性思考,包括对天地人关系的解读仍然具有不可抹煞的思想价值,并且仍然是当下中国哲学的核心。

                                                                    四
       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重新认识,与近世以来西方哲学发生的“存在论转向”有关。以胡塞尔、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存在主义现代西方哲学和以大卫•格里芬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使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了柏拉图到黑格尔乃至尼采的西方哲学的思的路径与方向,西方哲学史是一部哲学范畴史,也可说是黑格尔意义上的逻辑学。用思维范畴及其演绎规定存在,把整个世界纳入到范畴的控制和演算之中,这是西方哲学的本质特征,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主体形而上学’,德里达所说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列维纳斯所说的‘自我学’。”[21]
       西方近代哲学奠基人笛卡尔有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作为理性主义哲学观的典型命题,曾被实证主义奉为圭臬。然而到了十九世纪,狄尔泰即指出:自然科学的对象是既存的,因而对自然科学的解释遵循的是因果决定论原则,这是“思”所能及的范围;而人文科学的对象是构造性的,到处渗透着人的自觉意识的影响,因此认识它的方法只能是“理解”,这是“思”所不能及的范围。
       理性主义的西方哲学其直接的成果是科学的高度发展,从而带来物质文明的进步。然而科学高度发展的结果必然催生新学科,如量子力学和混沌理论,而这些新学科又对科学思维本身发出挑战。至于物质文明空前膨胀的后果更是严重甚至是灾难性的,它带来的是对资源的掠夺式利用和对环境的严重破坏,以及由经济扩张而导致的文明冲突。所有这些,都迫使人们对理性主义的科学思维的绝对正确产生怀疑,人们终于认识到:“科学不再是反映自然界本质的‘客观真理’,而是对自然界的一种描述方式,且与人的主观活动有关。”[22]

                                                                         五
       以此观点来审视书法艺术,我们会对书法艺术的本质有着更深的了解。书法为什么会延续数千年长盛不衰呢?书法为什么能得到古往今来中华民族各个阶层各个层次人们的认可与向往呢?书法传统数千年的传承有序,那末“催使它非如此不可的动原”是什么呢?
从前边对于书法传统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书法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书法做为一种艺术手段,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寄寓了中国人对天人关系,对宇宙万物的理解和思考。
       清•刘熙载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23]   这不是不着边际的泛泛空论,而恰恰是对书法性质的恰当概括。韩愈说张旭“不治他技”,于“天地万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24]   其实书法就是他的思考方法,草书就是人的思想结晶。
       书法作为中华民族对宇宙万物、天人关系的理解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物化的理解,一个是活的理解。物化的理解即是汉字。汉字在其发展定型的过程中,已经融会、凝聚了一代代前人对宇宙的认识,这已经变成了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我们使用汉字、书写汉字,就是在禀承、延续这种物化的理解,也即是在传承民族的传统文化。所以说书法艺术必须以汉字为前提,离开这个前提,是无所谓书法艺术的。活的理解即为书法家个体对宇宙万物的思考与理解,这是书家个性的空间,是书法传统不断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不言而喻,没有理解和思考就谈不上对传统发展的贡献;而另一方面,并非个体的所有活理解都能汇入传统集体无意识之中,而只有那些符合书法文化固有的发展规律的理解成果才能被传统所接纳。
       第二,书法是中华民族一种精神抚慰的手段。对于古往今来的中国人,书法都是一种“文化要约”,一种“精神期待”。在毛笔时代自不必说,即使像毛笔已退出实用,机关办公已实现“无纸化”的今天,人们对书法艺术仍然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崇敬与神往。一生戎马,无暇操觚的武夫政要们期望退休以后以练毛笔字作为精神寄托;目不识丁、引车卖浆的贩夫走卒真诚地期望他们的下一代把字写好;在厅堂、居室里挂上书法作品作为装饰,是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方式;所谓“字如其人”、“书同人品”、“心正笔正”这些书法文化的道德信条得到中国人的普遍认同和认真践履。所有这些无不说明书法艺术被中国人普遍当作人格观照的手段和道德升华的阶梯。
       第三,书法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但是一种理解方式,一种认识手段,也是一种生存和生活状态,正像斗牛是西班牙人的生存状态,桑巴是巴西人的生存状态,祈祷诵经是伊斯兰人的生存状态一样。中国人的这种书法生活就是“诗意的生活”,审美的生活。中国人利用书法这种形式使个人的喜怒哀悲、无聊不平得到艺术的渲泄和升华,营造一种闲适幽雅、和谐宁静的个性空间。欧阳修说:“自少所喜事者多矣,中年以来,渐已废去,或厌而不为,或好之未厌,力有不能而止者。其愈久益深而不厌者,书也。”[25]   李叔同先生集诸多才艺于一身,晚年遁入空门,诸艺俱废,惟不弃书法。他们都是把书法作为生存状态的。在很多时候,书法艺术对于中国人有着一种远离功名利禄,不涉得失荣辱的神圣、崇高、和谐与适意。这种审美的态度无疑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生活哲学。
       说到这里,我想我们对今日书法传统之命运应该有一个较为明晰的认识了。书法这门古老的东方艺术,它充分体现了东方人的古老而高超的智慧,在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变革、磨砺、升华之后,它已经溶入中国人的血液和细胞之中,成为民族文化的一个独具特色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中国人的一种生命形式和生存状态。它下起最实用、最习见的书写实践,上通最玄妙最精微的哲学之思,它看似简单如一,明白如画,实则深邃似海,崇峻如山。难怪连法国总统希拉克也认为:“在中国,书法乃艺中之艺。”数千年的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了书法艺术强大的生命力,对此我们充满信心。在东西方文化交流融会的今天,我们不需要盲目自尊,但也不必妄自菲薄。坚持传统,勇于创新,不断推动书法艺术的发展,才是我们当下的任务。
  



注释:
1高清海《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要有自己的哲学理论》《吉林大学社会科学报》2004年第二期。
2孙利天《论当代中国哲学的思想起点》《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二期。
3牟宗三《中国有没有哲学》《牟宗三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4《汉书•司马迁传》
5同2
6清•刘熙载《艺概•书概》
7明•陶宗仪《书史会要》
8、9许慎《说文解字•叙》
10明•陶宗仪《书史会要》
11许慎《说文解字•叙》
12汉•赵壹《非草书》
13唐•张怀瓘《书断》
14南朝•王僧虔《笔意赞》
15唐•张怀瓘《书断》
16宋•赵构《翰墨志》
17宋•朱长文《续书断》
18、19《中国文化大动脉中的终极关心问题》《牟宗三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20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尊碑》
21同2
22田松《堂•吉诃德的长矛》
23清•刘熙载《艺概•书概》
24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
25宋•欧阳修《试笔•学书消日》

[ 本帖最后由 熊治学 于 2010-5-24 12:36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5-24 09:38:25 | 显示全部楼层

西中文老师诗词选登

                                                                  旅澳诗简
                                               丁亥四月二十三飞澳大利亚机上作
                                 
                                             凛然飞剑指苍穹,万里云程一线通。
                                             暗夜幽光沉太古,彤霞湿絮染晴空。
                                             望中疑有天边路,梦里思追足下虹。
                                             不见鸡声茅店月,欲愁羁旅转朦胧。

                                                         悉尼赌场                                             
                                             满目珠光映粉钗,华灯锦锈照尘霾。
                                             财求意外频添码,运困局中催洗牌。
                                             放眼难酬济世志,置身徒具悯人怀。
                                             痴情男女烦相问,何胜茶禅一日斋?

                                                       悉尼达令港                                             
                                             港口飞来雨一蓑,钟声琴韵远相和。
                                             碧空万里清如洗,镜海一湾平似磨。
                                             百合低眉缘露重,海鸥昂首向人歌。
                                             山中一任斧柯烂,哪觉流光逐逝波。




                                                        悉尼歌剧院
                                             异国霓裳别样裁,恍然一梦到蓬莱。
                                             遮天白鸟声声唳,贴地红莲瓣瓣开。
                                             逸韵兼临三面水,巧思妙聚八方财。
                                             春来柳岸景如画,好付严公起钓台。

                                                       自悉尼赴堪培拉
                                             平抹层云半片天,晨灯明灭绿丛间。
                                             方欣丽日惊来雨,极目天涯未见山。
                                             桉树夹排高速路,浓阴环抱小湖湾。
                                             登车但备诗情去,暂享浮生一日闲。

                                                       题小人国游乐园
                                             拣得恒河几粒沙,微观世界叹年华。
                                             细舟解阻千帆雨,瘦苑能看万国花。
                                             咫尺山林通道路,袖珍场院满桑麻。
                                             等闲隔岸银河系,宇宙浑然一小家。

    小人国游乐园位于堪京郊外,其中山林道路河流舟车,皆玲珑如掌中物,娇娇可爱。咫尺之地遍种万国花木,移步换景,美不胜收。


                                                      步韵奉和吕宏声先生

                                             短信飞传天地间,金兰棠棣共言欢。
                                             北窗雏燕初生羽,南国冬衣未絮棉。
                                             情羡鸳鸯深似海,花盈阆苑浩如烟。
                                             归来剪烛品佳句,笔架徐陵座上珊。

                                                     悉尼蓝山三姐妹峰

    蓝山在悉尼北,上有三巨石,次第人立,呼为三姐妹峰,邻山一巨石相对,当地传说:一男子家有三女,国有战事,须上前方,虑三女无以为托,魔术师授以魔法,令三女变为巨石。男子战后返乡,欲巨石变回女儿之身,不意魔法失灵,竟不能克。悔恨之余,己亦变巨石云。想当日境况,情何以堪,因而有作。

                                              不见芳容舞羽衣,菱花空忆照深帏。
                                              未知魔法几回验,痛问香魂何处归。
                                              天剖青山昭后世,雨淋顽石涤前非。
                                              沧桑兀自阅今古,无语群峰照夕晖。




                                                       送小女雅轩出阁二首

                                                               其一

                                                   悉尼一夜起狂风,晨送娇囡出阁中。
                                                   比翼青天云万里,孤帆碧海浪千重。
                                                   花团锦簇婚纱艳,舞榭歌台烛影红。
                                                   长记山盟百年誓,如闻今日教堂钟。

    雅轩夫妇于2007年6月16日举行教堂婚礼。前夜狂风大作,至婚礼举行时,天气骤然放晴,艳阳高照。

                                                           其二

                                                  大洋南岸巢飞仙,赤县狮城结百年。
                                                  红烛清光花雨下,玉人风采圣经前。
                                                  乘风当御瀛洲马,揽月思登海国天。
                                                  翌岁重来观伟业,颂诗更用赤金笺。
                                                       雅轩夫婿为新加坡人。

     咏东坡赤壁赋,用吕晚村韵

对月闻琴赤鼻矶,天心一片与时违。
地名仿佛江山改,人事依稀国祚非。
覆手从来倚权重,谠言岂应怕人微。
坡仙不记鸟台事,摘得黄州两赋归。

        珀斯弗里曼多古堡

    古堡位于珀斯海滨,建于1831年,其时英人辟此蛮荒之地为囹圄,国内之罪犯刑徒,万里运来此地服刑。堡内至今尚存刑具多种,当日森怖,可历历想见也。

思乡暗泪洒千遭,望断天涯何处逃;
衰草新堆鸵鸟粪,荒丘零落海鸥毛。
滩头犬噬敲残骨,坡下沙埋带血刀。
古堡今朝醒噩梦,东邻新建麦当劳。


        珀斯国王公园二首

             其一
万里堪来结草庐,闲看水鸟走相呼。
云如殿阁厅堂画,海似人家后院湖。
树色千重生紫霭,粼波万点耀明珠。
纷纭世事浑忘却,子美登临病欲苏。

             其二

异国仙居不计年,隆冬时节似秋间。
蓝天大朵云团絮,绿地长街草织毡。
袋鼠护儿藏树后,贼鸥抢食戏人前。
囊中笔砚生尘蠹,松下新参独坐禅。

            六二自寿

霜皮铁骨泰山松,风雨闲经六二冬。
早岁耽书文有自,频年忧国梦常空。
新规闾县仍逃虎,旧例丹墀总踞龙。
此日徜徉异域路,期寻宝砥砺新锋。

    吕宏声先生和诗再用原韵奉答

独立无言涧底松,扶疏枝干几经冬。
半生落魄千回醉,一偈随缘万相空。
靖老情多妻野鹤,叶公志短惧真龙。
倚声拈韵浑闲事,为国何年试剑锋。


五月十九自悉尼返国,机上戏作,用毛泽东长征韵

升仙入道竟何难,坐啸清风独去闲。
足下云行流似水,望中车动滚如丸。
觅桃曳杖寻瑶圃,折桂游宫拜广寒。
一梦醒来催用膳,霓裳软语尽红颜。

[ 本帖最后由 熊治学 于 2010-5-24 11:37 编辑 ]
发表于 2010-5-24 11:5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学习!
发表于 2010-5-24 13:0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春风大雅,无量为功!学习!祝西老师书展成功!!
发表于 2010-5-24 13:37:01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
发表于 2010-5-24 19:44:34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年前西中文老师来驻马店讲学,求老师一幅墨宝珍藏至今。祝西老师长寿。
发表于 2010-5-25 14:3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收藏
发表于 2010-5-25 14:44:28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5-4 01:17 , Processed in 0.474233 second(s), 15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