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14|回复: 0

专访刘灿铭(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26 11:03: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专访刘灿铭(上)




时间:2008年7月29日

地点:南京航天航空大学艺术学院

受访人:刘灿铭,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硕士生导师

访谈人:傅德锋





傅德锋:今天见到刘老师,很高兴。首先感谢您接受我的采访,您是江苏省的中青年代表书家,又担任着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书坛上一直都很关注您,请您介绍一下自己的学书经历。



刘灿铭:好的,不客气。实际上我呢一开始在大学里面学的并不是书法专业,而是学的工科(就是航空自动化控制系统电器工程专业),对书法的爱好自从参加工作以后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学习书法,我一开始比较关注那些比较自然的、具有原创性的(碑帖)作品,直到现在我还在不停地一直关注和研究这些东西。自从2005年我考上了王冬龄老师的(书法)博士生以后,才算有了一个最终的归宿。从学习书法的经历上来看,可以说从这个时候起才算是归入到了专业的队伍,过去好像一直在书法之外游荡。我现在还没有毕业,目前正在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大概就是这么一段经历吧,呵呵。





傅德锋:您最早接触书法是什么时候?受到过什么人的影响?



刘灿铭:最早接触书法是1982年吧,但真正开始的时候,就是把它作为一个比较重要的事情来做,那就是后来的事了,以前那些好像也还归入不到学书经历当中。从比较有意识研习书法到现在也有个20多年的历史。严格来说我是自学的,在这之前也没有专门拜过什么老师。但是我在1983年曾经参加过南京开办的一个书法培训班,结业以后呢又认识了杨延复老师,他是搞篆刻的,是一位老先生,现在已经去世了。我和他经常进行一些交往,他家里面有很多的书法方面的字帖、报刊杂志和理论书籍,他就经常拿给我看,这个也算是比较早的一种影响吧。





傅德锋:您一开始的时候都写过哪些碑帖?



刘灿铭:一开始写过《张黑女》、《爨宝子》、《爨龙颜》,以魏碑为主体,当然“二爨”属于“南碑”,这里的“魏碑”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后来又开始写一些帖,这个“帖”,不是说一开始就都是二王体系的,按照徐利明的分类,就是他将帖分为钟繇体系和二王体系,我刚开始的时候学习的属于钟繇体系,进行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的反复探索。当然此后又回到二王体系,写得很多。我一直有一种观点,就是学习书法,在打基础的时候,要作“减法”,等到基础完成,也就是必要的积累完成以后,那就要作“加法”,这个“加法”呢,就是为了丰富自己的内涵、拓宽自己的书路。一开始为什么不能做“加法”?因为做“加法”会很浮躁,所以应该做“减法”,减到最极限,然后才能逐步深入,循序渐进。所谓“减法”,就是一开始不能乱写,不要见什么就写什么,要做到深入一家,立稳脚跟,就是人们所讲的“案头帖少”。所谓“加法”就是指掌握一本碑帖之后,要兼取各家,进行融合,做到“胸中帖多”,最终不被一家之法所束缚。





傅德锋:我也比较赞同这种学书观点。我想问您一个问题(这可能是一个玩笑话),就是您当初学习书法的时候,是把书法仅仅当作一种业余爱好呢还是想着将来要做一个书法家?当时有没有这种想法?



刘灿铭:开始我觉得反正是爱好,完全是一种爱好。也没有想着以后靠它来吃饭,这个嘛我是死活也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直到现在为止,也没有想到会走书法专业这条道路。最近在网上看到这么一句话,说的是:“男人不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把业余爱好当作事业。”呵呵呵!





傅德锋:哈哈,仔细琢磨琢磨,这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刘灿铭:确实是这样,我以前曾经也说过一句话,就是:“爱好是愉快的,一旦变成一种事业之后,它有可能会是痛苦的。”





傅德锋:是啊!因为一旦把爱好当作事业,就会增加自己的思想压力和精神负担。这个问题确实需要理智而清醒地对待。我想请您介绍一下,就是您当初是国展上的获奖高手,而且连续在国展上获得了好多次大奖,请您谈谈自己当初获奖的一些情况和获奖的一些感受。



刘灿铭:随着学习书法的不断深入,我也是不断地参加书法展览。那个时候,入展获奖也很频繁,当初最早我在江苏省的青年书法家协会举办的一个展览里面获得了一个银奖,当时金奖空缺。获得这个银奖之后,好像一下子把自己的“胃口”吊得很高,这样就想着要“多获奖”,自己就建立了一种愿望。当时就给全国中青展投稿,作品准备好之后,就拿给一些书法家看,他们看了以后,说你这个作品有可能要获奖。自己也始终在期盼,结果出来以后,果然获了奖,那次就是全国四届中青展。对这个结果自己都不太相信,感到非常意外。应该说自己当时还是比较兴奋的。紧接着又投五届全国展,结果再次获奖。我觉得当时江苏在书法方面的人才比现在要少得多,我的作品好像还蛮受欢迎的。当时就有一些人说,哎呀,这个刘灿铭很牛,一下子获了两次全国奖。自从那两次获奖以后,基本上一投就获奖。两年以后,又在第六届全国中青展上获奖。经过多年的努力,也是社会对自己的一种不断的认可。我曾经写过文章谈到过自己获奖这个事,我觉得有一种偶然性,毫无疑问,任何一个人获奖成功他都具有偶然性,但在偶然性之中它肯定包含有一定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就是你经过自身努力把这种“偶然”变成了现实。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获奖之前你已经真真实实地付出了很多,当时就是这么一个情况。总的来说,是获奖促使了我的书法的完善和在书坛影响的确立,如果不获奖,估计直到现在自己还会是个“门外汉”,而且通过多次获奖也演变了自己人生的轨迹,否则,也就不会有今天。不获奖的话,学习书法肯定还会继续,但绝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实际上,中国书协举办的这些展览造就了一批中青年书家,目前活跃于书坛的这些中青年书法家基本上都是通过当时的获奖出来的。你找找看,那一个不属于这种情况?你写了这么多的文章,肯定了解这个情况。





傅德锋:是啊!前几天我在济南采访于明诠先生的时候,他也谈到了这个问题,并且举了一个很有趣的例子,他说:“我们现在都知道,刘翔是世界冠军,因为他跑得快。其实,我们这么大的国家,比刘翔跑得快的人肯定还有很多,但是如果不给他参加奥运会的机会,而让他像山里人那样追兔子,他就是跑的再快,甚至能逮着兔子(山里确实有一些跑得很快而能逮着兔子的人),又有什么用?毕竟成不了世界冠军。参加全国展对于书法人而言也是同理。我觉得于先生这个例子举得好,他至少说明,在展览文化背景下,国展为书法人走向社会搭建了一个平台。



刘灿铭:于老师说得好。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书协给我们这一代的书法人很多脱颖而出的机会,可以说是搭建了一个很好的舞台,这个舞台就需要由广大书法人来进行“表演”,但是,有的人成功了,有的目前还没有成功。





傅德锋:其实,成功与否,里面存在一个“功力加运气”的问题。



刘灿铭:对,是这样。我觉得这个“运气”它就是一种偶然性,现在有一些人为什么还未能成功?其实就是说,我们目前的这个“资本”还不够用,“资本”不够用的时候呢,就抓不住机会。你“翅膀”硬了以后,就比较有可能抓住机会。有的人一次机会也赶不上,有的人屡屡能赶上趟,可能主要原因还是体现在这里。





傅德锋:下面想请刘老师详细介绍一下自己准备参展作品的一些情况,我想这些情况都是很多书法爱好者特别想了解的,您能谈谈吗?



刘灿铭:可以,没问题。要说这个的话,我就要回想过去了,因为最近这些年我已经很少参加中国书协举办的展览了。首先在准备参展作品之前,一定要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思考酝酿。就是说,你要考虑自己这件作品用什么样的形式来表现,这种形式用什么样的书体来和它相匹配,因为很多形式都未必跟你这个作品相符合,所以一定要找到最佳的表现形式,然后才能谈得上表现什么样的内容。这个内容也很重要,你比如说,我选择了手卷这么一种形式,而这种形式你不可能等距离的去进行安排内容,文字要有多有少,将它掺杂在一起,才能有节奏感和层次感,这样才可以增加一些作品的空间变化。这个内容完成以后,还要考虑采用一种什么样的“裱”法(不允许装裱的情况下,就是指那种“拼接搭配”),这件作品完成以后,可能也不一定是成功的,有时候还需要再仔细看一看,要么重新写,要么再进行一些调整。但我自己来说,我感到我的第一幅是最成功的。





傅德锋:有的作者准备参展作品时,写上一大堆,从里面挑最好的,您对这个怎么看?



刘灿铭:呵呵,我是不赞成这种做法。作品有什么问题,其实有时候是自己最清楚。我们平时写作品的时候,一件作品第一次写的时候,有可能这个字没写好,而下次写的时候,这个字写好了,另外一个字又没有写好。总之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都一次处理掉。并且人的这个书写状态也会随时发生变化,你在反复书写中不可能一直保持那种最适合发挥的兴奋状态。所以,我觉得有时反而第一幅作品是最好的,尽管他在别人眼里还有问题。再说,你参加这个展览,评委也不一定花更多的时间来仔细看,来斤斤计较你的作品。就一件作品,你构思酝酿成熟以后,一次性完成,往往可以达到自己的最佳状态,没必要搞那么多,搞多其实也是自己缺乏自信力的体现。对吧?





傅德锋:应该是这样。您准备参展作品的时候,是征稿启事一出来就开始着手的对吧?



刘灿铭:不是一开始就动手写,而是思考的这个过程比较长,写的时间是很短的。我不会提前写,等考虑成熟,一挥而就,等快要截稿的前几天把它寄走。这几年也没有这个情况了,也不怎么投稿了,更多的时候都是一些定向的约稿。这些都是过去的一些体会和想法了。





傅德锋;你们现在已经走出来了,在书坛上也确立了自己的地位。这些虽然已经成为了一种对过去的记忆,但是它对现在才刚刚起步的书法朋友们一定会有许多启发。

刘灿铭:是啊,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但愿能够对他们有一些帮助。参加全国展,一定要认真对待,不能太应酬。我自己这两年基本都是办个展,这可以集中表现一些自己的比较独特的构想。你比方说我在上半年就搞了一个目前来说江苏省规模最大的大草书个人展,把自己多年以来的草书创作总结了一下。现在又在准备下半年搞一个个人楷书展,我现在搞展览不是搞那种全面性的,而是一个专题一个专题地搞,尽量争取搞得更为纯粹一些。





傅德锋:请具体介绍一下。



刘灿铭:我搞大草书展的时候,一方面作品是集中体现大草,另一方面很多作品都写得幅式比较大。其中也有一些小幅式的作品。这么做的目的就是想在大草书作品的视觉冲击力方面进行一些必要的探索,也是希望写得更为地道一些富有情趣一些,力求体现一种新感觉从而表达自己的一些创作理想。下半年搞的这个楷书展,楷书作品基本上都是以敦煌写经为主。我是以小幅式作品(册页、斗方、手卷)出现,也就是一个小品展。当然其中也会有一些相对比较大一些的作品,像一些手卷作品,可能写的要长一些。我现在有一种想法,就是在创作当中表现一种比较个性的东西,一个是“放”,“放”到极点(书体表现极富动态的大草,幅式上也放大);一个是“收”,“收”到极点(书体表现极富静态的楷书,幅式采取小品形式)。这两个极端在一个人身上集中体现,体现出来之后,那么,它的中间是什么?应该就是行书,怎么样才能真正写好行书呢?这是我这些年主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傅德锋:您刚才说的这些,实质上又牵扯到了一个如何理顺多种书体之间的关系的问题,很想听听您在这方面的分析。



刘灿铭:从2003年开始,我就有意识地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一边写大草,一边写小楷,行书处在一种中间状态,你把这两头都写好了,行书也就不难攻破了。对于写大草来说,人们都提倡先学好楷书,但你一定要有所选择,并不是所有的楷书都能够和草书进行对接,魏碑里面你要选择一些可以自由变化的碑刻去写。我认为技法技巧高度成熟的楷书(比方说唐楷)就不太能够顺利地实现和草书的对接。所以说要找一些具有原创意味的不太成熟的碑帖来写。





傅德锋:讲得非常好。在这里我也首先预祝您的个人楷书展圆满成功!接下来我要问的是,从您的作品来看,您对各种书体都有涉猎,那么,您在写不同的书体的时候,对书写的工具材料有什么具体的选择和讲究吗?





刘灿铭:谢谢你的祝愿。提到书写工具的问题,就我本人来讲,对书写工具好像没什么太大的区别。我好像在写大字和小字时有所选择。喜欢用硬毫,写大字用大硬毫,写小字用小硬毫。写小字一般用不太吸水的纸,也就是略熟一些的和比较光洁一点的纸,这样写出来效果不会走样。熟纸偶尔也用一点,但用的不多,不太容易达到理想中的效果。墨我比较喜欢使用宿墨,就是专门制作的那一种,我使用宿墨比较早。现在用的人就很多了。以前有些人对宿墨不太了解,看了我用宿墨写的作品之后,说怎么成了这个样子了。其实,宿墨一个最大的特点是,能够把你的用笔和行笔的过程全部地、毫无保留地反映出来。线条与线条的交叉都能准确地表现出来,好一点的宿墨,还可以增加线条的层次感,富有墨色变化,加强艺术感染力。但是,宿墨的使用也要掌握一个度,不能太过,你一味地去表现宿墨效果,就会使得作品显得太花,反而降低了作品的格调。





傅德锋:您现在在大学里面是给学生讲授书法的,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您讲书法课的一些情况?比方说有什么独特的教学理念和对学生的具体要求等等。



刘灿铭:这个嘛,有两类学生,一类是本科生,一类是社会生。对本科生要求就比较严格一点,对社会生就相对灵活一点,以探讨为主。总的来说是尽可能给他们灌输一些合理的学书观念和创作理念。而且要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这种探讨当中来。有时候我向他们提一些问题,很多本科生有时就装哑巴。而我是希望他们能够主动地提问题,事实上,能够主动提出问题的学生,才说明他是动了脑筋了。我们平常看书学习,要动脑子,要主动提出问题,不会提出问题的人,说明他缺乏思考。我要求他们平时在学习当中多读书、多思考,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对于知识积累比较差的人,还是要补课,要把基础打好。最终一个问题,就是努力的方向要对,俗话说,“方向不对,努力白费”,就说得很有道理。方向不对,你花的功夫越多,你的错误越大,付出和收获就会成反比;方向对了,你花的功夫越多,你的结果就越好,付出和收获就会成正比,如果事半功倍,当然会更好。我觉得这就是学习的理念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以后在创作当中的一系列问题就会顺理成章地解决了。就是说我一般要花很多时间来帮学生解决学书理念和创作观念的问题。此外,我还邀请其他的一些名家来上课,以使他们得到多方面的启发。而对进入了高层次的(比方说博士)学生,已经进入了自由探索阶段,导师基本上都不太管了,只是看看他们的这种探索是否偏离了方向,一般情况下就不会过问了。(未完待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5-3 06:00 , Processed in 0.730865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