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501|回复: 3

马一浮书法研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3 21:30: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马一浮书法研究 陈 秀 隽
研究摘要

马一浮是近代大学者,是王阳明之后学问最渊博的人,与熊十力、梁漱溟被称近代最为具圣贤气象的三个人。沈曾植主张碑帖结合,马一浮书学效沈曾植,但与沈不同,不喜没有书卷味的龙门二十品,而推崇多骨丰筋的石门颂。
  马一浮的书法于三十年代领袖书坛,丰子恺称为中国书坛泰斗,陆维钊、沙孟海推崇有加。马一浮一生不追求名利,隐居读书著述。故其书迹正如苏东坡所言,书无意于佳乃佳,达到凝练高雅的境界。
  本文探讨马一浮的书学渊源,书艺内容,艺术特征及风格。马一浮是学者型的书家,书法成就与其学问不可分,历数近代书坛,学问渊博而又精通书法者除了沈曾植外,当属马一浮了。其书法作品具醇厚的书卷味。读其书,赏其书更敬其人之风范,马一浮给书坛树立了优良的典范。
  关键词:马一浮、学者、理学家,凝练高雅。贰、 文献探讨有关马一浮的研究,在台湾有关书法方面,尚未有学位论文的研究,政治大学刘又铭先生撰马一浮研究,内容除生平交游门人及著作略作介绍,重点在学术思想尤其六艺论的阐述。为民国七十三年曾昭旭教授指导。政治大学陈凯文撰马一浮经学思想研究,内容以诗书礼乐易经学为主,为民国八十七年董金裕教授指导。台湾大学黄华瑜撰马一浮诗论研究由柯庆明教授指导。以上三本硕士论文研究内容与书法无关。
  大陆有关书法方面,河北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二十世纪书法经典有马一浮卷。中国书法家全集马一浮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董立军着所搜作品与二十世纪书法经典多所重复。华夏出版社出版马一浮遗墨,作品较多,惟印刷稍差些于一九九九年一月二版乃夏宗禹编着。
  香港书谱出版社一九八七年第二期(总第七十五期)有马一浮先生的生平和书法艺术一文,由马镜泉、章建明所著。斯舜威着学者书法中有一篇介绍马一浮称其儒道仙风,深湛玄远。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马镜泉,赵士华着马一浮评传。山东画报出版社陈星着隐士儒宗马一浮。台湾商务印书馆张玉法、麻天祥、胡平生、郑大华着中国历代思想家二十一,有章炳麟、欧阳竟无、梁启超、马一浮四人的思想介绍。马一浮思想的研究中华书局出版滕复着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马一浮卷。浙江古籍出版社马一浮集三册。
  另期刊介绍十数篇有关马一浮之文章,惟论及书法者有限,马一浮作品于1963年马一浮参加大陆全国政协会议于政协堂举办了马一浮书法展览会.且把历年书法精品357卷献给国家。以上乃文献资料之探讨。
  马一浮(1883-1967)名浮,字一浮,号湛翁,晚年自署蠲叟或蠲戏老人。浙江绍兴人。对儒学、文学、佛学、哲学无所不精。博综百家,如海纳百川,而首崇儒学,精研义理,道德风范,一时无两。其生平交往之朋友如谢无量、熊十力、苏曼殊、李叔同、夏丏尊、朱光潜等皆一时名流。海内学子,闻风归来,其中夏承焘、丰子恺以后学晚辈自居。尚有马君武,弘一法师、彭逊之等朋友。
  马一浮一生大抵分三个阶段。(一)早年可说学习西方与回归传统时期。十六岁由传统诗文到参加科举,考取秀才第一名。二十三岁前致力西学,二十三岁后返回中学。(二)中年隐居西湖专心治学。马一浮1906年8月在西湖广化寺,三年内把文澜阁的四库全书读遍,平生志岩穴,一心为学不求闻达,抗日战争爆发,认独善其身有违儒家做人道理,始于浙大讲学,又创办复性书院。(三)晚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执政当局陈毅、周恩来、毛泽东对其礼遇有加。文化大革命遭红卫兵斗争,文化大革命的灾祸,是马一浮始料不及的。
  马一浮的重要著述有(一)泰和会语(二)宜山会语。此二书在1938年抗日期间在浙大讲学之讲稿,一在江西泰和,一在广西宜山。泰和会语主要讲六艺论。宜山会语主要讲心性义理之学。此二书由徐复观教授提供广文书局出版。(三)复性书院讲录,有六卷是1939年9月至1941年5月在复性书院的全部讲稿。认为学术人心所以分歧,皆由溺于习而失之,复其性则然矣。(四)尔雅台答问一卷,尔雅台在四川乐山之乌山,是答复院内外学人的书信。(五)濠上杂着,复性书院在乌山下叫麻濠的小溪旁边建精舍供马一浮居住。马一浮称之为濠上草堂。杂着收有四篇文章。(六)蠲戏斋文选。是从历年作序跋、记传、碑文、着志、哀祭诸文中选出具有经典意义的若干篇组成。(七)蠲戏斋书信选。是与学人朋友诗文往来较具学术价值的书信才选入。
(一)初学欧阳信本父子
  马一浮的书学渊源,初学欧阳询父子的小楷,由于科举时代,幼习馆阁,而欧阳询、欧阳通父子的小楷字,正是一般学书参加赶考最通行的馆阁体。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有楷法极则之美誉。由此入门可见眼力之高,然不善学者易成馆阁体。传世尚有化度寺碑,温彦博碑,皇甫诞碑。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唐贞观六年(632年)刻,碑文二十四行,行五十字。魏征撰文,欧阳询书丹。此是欧阳询应诏之作,苦心孤诣,精严峻峭,浑厚沈劲,高华渊穆,乃千余年来楷书登峰造极之作。间架严谨,用笔险峻刚劲。虞逸夫于马湛翁(一浮)先生书法赞一文云:
  童年为应科试,初习欧阳信本父子书,峻整秀发,
  尊宿惊其卓异,同侪引为楷模,已有老成之风。
  欧阳询之子欧阳通,其著名法书有道因法师碑,及泉男生墓志铭,欧阳通得父法而险峻过之,遂与父齐名,世称大小欧阳。
(二)二十遍临魏晋南北朝书
  马一浮二十岁后乃遍临魏晋南北朝书,取北派之雄杰以充筋骨,而尽变其粗犷之面貌,得南宗逸丽温润的韵致,一洗其姿媚粉泽之态,年未三十,其正行草已集众美而成家,优入胜流,为世所重。马一浮遍临魏晋南北朝书,所学那些碑帖呢?年谱二十四岁记载云:
  一九○五年,先生回到祖国,清廷腐败无能,任列强宰割,先生报国无门,只得与谢无量闲居镇江山海西庵读书。───秋后长江水位大降,入山下拓得名碑《瘗鹤铭》残片,后有临本及跋。
  年谱二十九岁云:
  先生与马叙伦、彭逊之、叶左文、田毅侯诸友游南屏山,观摩崖刻石而归。
  从众多的跋文中可了解马一浮学过哪些碑帖:如石鼓文、泰山刻石、琅邪台刻石、开母阙;诅楚文、嵩高灵庙碑、汉淳于长夏承碑、华山庙碑、张迁碑、郑文公碑、篆势、隶势、魏石门铭、西狭颂、郙阁颂、急就章、黄庭经、辟雍颂等。跋文内容之精到,正可见马一浮传统书学体会之深。兹举其跋《石门铭》之例云:
  北人质朴,不似南人文胜。如此碑书人王远,未尝以书名,虽结体疏宕,而气甚条达,笔势颇存〈杨孟文颂〉遗意,故自超妙可喜。自郑道昭外,未见其偶也。以冲和恬淡之气出之,唯李北海为差近。近人康更生(有为)一生学此,未能得其韵,但务欹斜取势耳。(壬午立夏后三曰书)
(三)探源篆籀,穷变于分隶
  马一浮临石鼓文跋后云:
  石鼓残文共三百二十三字,癸未七月,暑雨新霁,就竹窗隙处,写以自适,颇无滞笔。人乃有以石鼓为北周时物者,无乃不知籀法,好为异论乎?李少温好碧落碑,至寝处其下,特校此文,仙凡迥别,惜其不见此也。可知马一浮于石鼓大篆有一定的认识。既驳认石鼓为北周之无知,亦批李少温未见石鼓,而以碧落碑为难得,与石鼓比较实有仙凡之别。
  马一浮于篆籀临写既多,跋文亦别有识见。马一浮临之篆书有石鼓文、泰山刻石、琅琊台残字、诅楚文、临篆势、李少温(阳冰)三坟记、碧落碑、散氏盘、毛公鼎等可见其于大小篆及金文皆所涉猎,深入研究。临泰山刻石后云:
  秦刻今存者,唯琅邪台残字。所谓泰山二十九字者,已展转摹刻,失其真矣。予尝欲用琅邪台体势写泰山,及其下笔,乃不脱骑省窠臼。异时当以《诅楚文》意味出之,或较胜也。
  由此跋可知马一浮识见眼力,取法之高。穷变于分隶,马一浮认为开母阙,拙而弥古,疏而逾奇。秦李斯专谨之法,至是而变,其诘崛似籀之余,其雄放开隶之渐。每谓杨孟文颂(石门颂),以篆势行之,开母阙以隶势行之,非兼二家 之胜者不能知其美也。马浮书法于隶分体会尤深。其临《嵩高灵庙碑》跋后云:
  拓跋诸刻,此为最早,犹存隶变 之迹,结体古拙,以分隶波磔出之,足与二爨抗衡,偶一为之未尝不可。近人李梅庵(瑞清)喜用铺豪取势,专求形式而昧于分书笔法,去之转远矣!
  临《华山庙碑》跋后说华山庙碑旧拓以宋西陂藏本为最善。海内所传长垣、华阴、四明三本,至晚清皆归端陶斋。端败后竟不知落何所,今依石印本,犹足供临摹,世传为蔡中郎书则未必。然其体势与孔庙诸碑绝类 ,而茂密过之,多骨丰筋,隶法至此备。自桓灵之世,诸刻未有完美如此者也。学者必气敛神凝,乃可得其彷佛,未足为不知者道。马一浮又说张迁碑结体朴厚,愈拙愈工,西狭、郙阁二颂,实开锺繇、梁鹄之渐。从这些跋文之见解,可知马一浮于分隶有深入的体会。
  (四)镕铸金石,铲碑帖之畦町
  马一浮是一位大学者,其治学之暇,游艺金石书法,马一浮自述:
  人谓余书脱胎寐叟,此或有之,无讳之必要,然说者实不知寐叟之来去踪迹,自更无从知余书未到寐叟,或与之截然相反处?
  沈曾植主张碑帖结合,马一浮自言其书脱胎寐叟,多少受沈曾植影响。沈曾植亦是大学者,胸襟气魄,眼光远大,想要融合古今,泯灭南北分歧。马一浮于临西狭、郙阁二颂跋后云:
  包慎伯(世臣)强分方圆二派,予意未肯之。
  他在临《衡方碑》跋云:
  衡方体势雄强,骨力峻拔。锺繇、梁鹄皆从此出。
  包安吴谬分汉刻为方圆笔二派,以此为方笔之冠,非解人语,不知多骨丰筋实为神妙,无分于方圆也。
  由其临写众多的碑帖中,我们可知其镕铸金石,铲碑帖之畦町。马一浮的书法中以行书和隶书最好。行书以王羲之的兰亭叙和褚遂良的圣教序为主。认为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婉媚遒劲,波拂处宛如铁线之美。而隶书以学石门颂为主,认多骨丰筋,惟石门颂得之,一生用功不辍。」
(一)书艺形式:
  马一浮书法作品中,条幅作品,中堂作品,对联作品, 横幅作品、斗方作品、扇面、联屏;尺牍皆有。
  书艺作品的形式往往与书写内容有关,书写内容的长短大小,决定了书写规格及形式。这是粗浅的形式意义。
  书法是重在表现形式美的艺术,故书法美学的研究特重形式美。重在艺术地表现文字本身的形式美。
  书法美学的研究,重点在汉字本体的形式美及其不即不离的书法表现上。而形式美是一种抽象美。书法的形式美体现在字的结体造型,及整幅作品的章法上。
  文字为语言符号,康有为探究书法的本原,云:
  中国文字所重在形,外国文字皆以声为主。──中国贵目,外国贵耳。这一中外文字比较,符合实际,也符合语言文字学。书法作为诉诸视觉"形"的艺术,中国书法正是建立在汉字符号重形的基础上。
  马一浮的书法创作和形式,大体不离传统的形式。这是他所处的时代和今天美学兴起,现代思想多元化表现形式多元,自然不可同日而语。贝尔主张有意味的形式,即通过简化。他说:
没有简化,艺术不可能存在,艺术家创造有意味的形式,只有简化才能从大量无意味的东西中提取出来。画家构图,第一件事就是简化,简化不仅是去掉细节,还把剩下的再现形式加以改造,使它有意味。
  贝尔的主张和隶变的书法改造简化不谋而合,篆法简化为率直方折的线条,泯却具象为抽象。今文(隶楷行)系统对篆书系统的改造是质的飞跃。书法发展长河里,篆书质素和精神并未泯灭,而是具象积淀为抽象,内容积淀形式。有意味的形式。赵凡夫曰:
  今人不会写篆字,如何有好印?摹印家不精《石鼓》款识等字,是作诗人不曾见《诗经》、《楚辞》,求其高古,可得乎哉?
  德美汉斯立克在〈论音乐的美〉提出一个口号,说「音乐的形式就是音乐的内容」。他认为音乐如果不表达具体内容,只表达抽象的内容,那按艺术品社会学标准,这一内容就无从着落,内容消失,「意内容」本身这一美学,概念隐退,接下来的事实与形式已不分彼此。意即凡内容应该是具体,如果不具体就意味取消自身。于是抽象的内容又可以等于形式。
  所谓形式美的书法艺术,即「美」在「形式」中,作为内涵的思想精神,决定了书法形式的玄妙。书家的个人修养决定了他的书法风格。乃至特定作品的形式美。书史上第一篇可靠的专论书法形式美的文章,是张旭的理论,论述用笔与结体之美。书法审美的表现依靠书法文字形象的造型。形式美是抽象美。书法的形是以汉字形为基础的抽象造型。
  马一浮的书法各体皆擅,又精篆刻,于书法形式的把握,是无庸置疑的。而形式即内容具体的表现。
(二)书艺内容:
  书法的形式是外观的、表层的东西,要靠内容来支撑,只有高度的文化修养内涵,才能使只有黑白线条形式的书法不单调。书法与形式不是并列关系而是逻辑因果关系,一旦缺乏内容的支撑,就变得浅薄。
  书法由外在的形象要表达它的内涵,要流露丰富的情性,必须注入作者的精神,是有生命的艺术。书法的美是自然流露的动态和人的智能,所融成的美。
  现在就马一浮的各体书艺作分析(附图马一浮书法作品)
(一) 篆书
  马一浮的篆书直接取法李斯,用笔婉转遒劲,习惯用略干的浓墨,笔画衔接自如,通篇流露出苍茫的生机。
  马一浮篆以《峄山碑》、清篆为基础,线条凝实,结构匀正整洁,气度不凡。
  马一浮篆书临写过《峄山碑》、《石鼓文》、《散氏盘》、《泰山刻石》、《诅楚文》、《李阳冰三坟记》、《毛公鼎》。
  马一浮对篆书的体认之深,从其题跋可得知。如跋云:
  琅琊台秦刻残字,虽漫漶,似较《泰山》二十九字为瘦劲也。又琅琊台刻石仅存八十二字,此或犹是李斯所书。世传〈泰山〉二十九字,则系宋人摹刻,与大徐无不异矣。石泐几不可辨,予得陈寿卿、端陶斋二藏本,虽漫漶犹有精整严劲意味,秦人气象,不及汉刻朴厚。至于篆势,若或过之。汉篆莫若《三阙》,乃在李斯之上;此唯可与具眼者道耳。
  马浮主张多识古法,取精用弘,自具变化,书法须古方能入雅。
(二) 隶书
  马一浮的隶书造诣极深,隶书得法于《石门颂》临习钻研甚勤,因此用笔温厚,结体潇洒,有仙逸之气,把石门颂的特点运用自如。晚年对石门颂的认识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在跋杨孟文《石门颂》中云:
元常谓多骨丰筋者圣,惟石门颂足以及之。然但务瘦硬而乏气韵则失其意,知此者鲜矣。
  马一浮隶书整体石门颂清峻飘逸风格,而对横画增加波动之势,避免过于平直瘦硬,增加隶书的韵律之美。
  马一浮在蠲戏斋题跋中曾说:
「杨孟文颂纯以篆势行之结体似疏宕而实茂密,汉刻中之逸品也。予少好习此,差得其气,晚而识其神理远胜,如香象渡河,羚羊挂角,偶复涉笔,未尝不叹其难,及此未易为不知者道耳。」
  马一浮学隶书临摹汉刻分书几遍,但不是盲目追求,人云亦云,而是吸取精华,揭示不足。石门颂但瘦而乏气韵则失其意,眼力之高,令人佩服。
(三) 楷书
  马一浮的楷书临欧阳询外临右军曹娥碑,虞世南夫子庙堂碑,出示学者:
自汉碑以下,无论魏晋李唐,结体尽管各不相同,而用笔秘诀皆在「笔笔断」,如山字、国字系转折处无一不断。楷隶章草皆然。特碑帖镌刻有显有不显,学者或不悟耳。认为黄道周一生学锺王,书非不佳,终有不足处,不悟此诀故也。
  在跋云峰刻石中道:
  郑道昭云峰诸刻专以韵胜,其源实出于锺,下碑尤极精妙,世之学北碑者,徒为剑拔弩张之势,非知书者也。
  马一浮用北魏碑书强其筋骨。惟不喜龙门造像记,认为如刀砍斧削,箭拔弩张,无儒雅气象。临嵩高灵庙碑跋后云:
  拓跋诸刻此为最早,犹存隶变之迹,结体古拙,以分书波磔出之,足与二爨抗衡。偶一为之,未尝不可。近人李梅庵喜用铺豪取势,专求形势而昧于分书笔法,去之转远矣。
    临《石门铭》跋后云:
   北人质朴,不似南人文胜。如此碑书人王远,未尝以书名,虽结体疎宕,而气甚条达,笔势颇存石门颂遗意,故自超妙可喜。自郑道昭外未见其偶也,以冲和恬淡之气出之,唯李北海为差近,近人康有为一生学此,未能得其韵,但欹斜取势耳。
  楷书存世书迹较少,谢康乐诗一首,带有行意,碑帖结合之作,临爨宝子等。
(四) 行草书
  马一浮的行草书是整个书法作品中流传最多的代表作。其行草书清新俊丽,秀而不媚,内含极其丰富。既有碑意又有帖韵,既有二王行草之雅韵,又有索靖章草之醇意。究其源流乃立足于右军的《兰亭》《圣教》二帖,并以此为主架,用北魏碑书强其筋骨,以索靖〈月仪〉逸其趣,在长期的书写和实践中,形成独特的风格。
  马一浮真行书植根于锺王诸帖,兼用唐贤骨法,独心契沈乙庵(曾植)的草法,偶然参用其翻转波磔笔意。他的字精密峻拔,幽雅清丽,恬静飘逸,气韵生动,具有淳厚的书卷味气息。最能代表马一浮自己的风格。用笔痛快沈厚,间架老辣雄强,章法清新俊丽,既有王羲之帖韵,也有北朝碑意,参以索靖章草,形成多样统一的面貌。彻底改变一般人学王的面貌。章法清新,字距、行距拉开,形成一定的空间感觉,意境清远,达到悦目清心的艺术效果。草书学沈曾植,而沈纵肆,马古拙。
(五) 尺牍
  马一浮精笔札,清旷有如两晋间人。先生书法导源周秦汉魏,胎息褚圣教,惟此雁塔一碑实法乳之所在,能旁参各家,别辟蹊径,其书气度恢弘,仪态夭娇,草书神韵高逸,奄有山林气,人所难到。
  文人书信来往,在明窗静几之下,心情特别愉快,书札尺牍非亲朋即好友,写来率性自然,往往特别佳妙,最能表现一个人的性情风格。故名家片纸只字常获珍藏喜爱,晋人尺牍,晋韵书风为书坛所称美。马叙伦云:
  一浮善书札,有六朝人气息,而其书法效圣教,故有兼美也。
  魏晋风流孤神独逸,用来形容马一浮的尺牍风格,最适当了,其尺牍作品具有劲健超绝学者气息,富雄健于秀美之中,最耐人寻味。唐君毅评曰:
  善与美的合一,是高尚人格的自然流露。
  陆、马一浮书艺特征探析
  (一)用笔:笔笔断 用笔雄健而具文韵
  书法不外乎用笔结字。元代赵孟俯曾说:「用笔千古不易,结字因时相传」。马一浮认为唐以前用笔皆笔笔断,故其书法用笔遒劲干净利落,除行草书外,甚少连绵不断者。行草书用笔偶学沈曾植翻转挑磔之用笔。主张学书须是无一笔无来历方能入雅。用笔要沈厚古拙,就要精通篆籀。
  马一浮用笔温醇恬厚,在具体笔划运行上,力求笔画厚重具有深厚立体感。行草书用笔虽多露锋,多枯笔而凝炼沉着,给人以仙袂飘拂之感。
  马一浮篆书直接取法李斯,用笔婉转遒劲。习惯用略干的浓墨,笔画衔接自如,通篇流露出苍茫的生机。隶、八分,直接取法汉碑,不参入魏晋以后笔法。隶书着意强调蚕头燕尾,用笔枯中含润,长袖善舞,别有意趣。马一浮临书时好推究笔法,详查结体,注意精神。如云:
  曹全碑则唯取姿媚,古意尽矣。──颇恨其少野趣耳。以篆势行之,颇有游刃之乐。乃悟元常「多骨丰筋」,是正法眼藏。
  (二)用墨:自然匀称 活络天真
  马一浮书法用墨,见于文字论述者甚少,笔墨一词可知墨随笔出,故善于用笔者墨自然能显其光华。纵观马一浮书法作品,用墨以自然为主。大体以匀称为主调,篆隶用略干之浓墨,显出苍劲。作品集中唯〈咏雷锋诗轴〉,及最后遗墨,〈拟告别诸友〉,用墨较具变化,而更见艺术趣味。此二幅浓墨处参差散落,见章法之活泼。
  马一浮曾评丰子恺漫画,认为笔墨痕迹太重,未臻超脱,未能空灵,认为名家杰作,令人望去不知是画,此乃空灵之妙也。
  马一浮行草书用墨活络见天真,大抵皆磨墨作书,而用笔的轻重粗细,由于用笔生动活泼,墨色也神彩映人。
(三)结体:坚紧
  结体又称结字,间架结构。指按照均衡、比例、和谐、节奏、虚实等美的造型规律安排字的点画结构的法则。通过字体的点画书写和字型结构,反映事物的形体美动态美。
  书法结体,篆隶采横平竖直,而楷行草则略带欹侧,横画向右上倾斜。结字受笔法影响,用笔灵活,结字自然具形体的动态美。虞逸夫于马湛翁先生书法赞云:
  结字坚紧,而气势旁达,酣畅尽致,其体用纯备,舒卷自如不可及。
  马一浮于临书题跋中时而透露对碑刻之见解:
  临《嵩高灵庙碑》跋后:
犹存隶变之迹,结体古拙,以分书波磔出之,足与二爨抗衡。
  临《华山庙碑》跋后:
其体势与孔庙诸碑纪类,而茂密过之,多骨丰筋,隶法至此而备,学者必气敛神凝乃可得其彷佛,未足为不知者道。
  临《张迁碑》跋后:
书势沉着痛快,虽逊黄初孔庙之专谨,而结体朴厚,愈拙而愈工。
  临《郑文公碑》跋后:
皆雄奇遒放,隽雅可法,笔势近杨孟文颂,结体实锺元常之遗则也。
  临魏《景君碑》跋云:
结体古拙;已渐开《衡方》、《鲁峻》之方劲,梁鹄之所从出也。
  从以上题跋文字中可略窥马一浮书法追求,及结体认识之深刻。马一浮结字多圣教序、苏轼等感觉而喜以行意出之。行草书兼融尤多。
  (四)章法:清新
书法楷隶篆的章法变化较小,故一般论章法皆指行草而言。章法即分行布白,布局,是处理字的点画和字行之间关系的技法总称。是构成书法艺术整体结构美的重要因素。孙过庭书谱云:「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书法分行布白上形式美的概括。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云:
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盖所谓行间茂密是也。──右军《兰亭》章法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出,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
  马一浮书法作品给人第一印象是章法清新。行距、字距拉开,形成一定的空间感,因此意境清远。由于「博览群帖,广采百家之长,不是简单地组合起来,而是讲究内在的统一。因此其作品章法又能气势滂溢」
  马一浮晚年吸收沈曾植结字,将隶、章、今草杂然处一,气息高古醇厚,章法一改往日行距分式而浑然一体。如秋庵看芦花之作。

柒、马一浮的书学主张

(一)学书有道在临池
  马一浮自写鬻书小启,后戏作诗解嘲其一首云:
  未能袖手说无为,纵使攒眉不断悲。卖小何心非弃世,学书有道在临池。五州且置先生饭,三反犹胜十信师,休怪老夫多谬误,只因病废始求医。
  马一浮治学之暇,心无外慕,摒绝一切世俗玩好,独游艺于金石书法,以自娱戏。童而好之,老而乐之,终生不废临池,其精进不懈不可及。沙孟海在马一浮遗墨序一文中说:
  他对历代碑帖服习之精到,体会之深刻,见解之超卓,鉴识之卓谛,今世无第二人。
(二)帖体碑用
  马一浮的时代是清末民初,当时书坛,帖学渐衰,书坛极力提倡碑学,继而北碑南帖互为交融,形成一股新的书法潮流,为书法的表现形式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出现一批碑帖结合的书法大家如沈寐叟、康有为、于右任、李叔同等各以魏碑笔法、气势、神韵融会在书法作品中,创出大家的书法面貌。马一浮的书法面貌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出来的。
  马一浮取法沈曾植的碑帖结合,但与沈曾植不同,沈曾植碑六帖四,马一浮帖六碑四。沈曾植用北碑笔法,章草之体势使二者相统一,用笔方侧翻转,结字往往有凌空盘旋之势,产生了浑穆雄强的艺术效果。马一浮则是收敛魏碑笔法和章草体势,使整个作品呈现了清新俊丽之气,给人以清远之感。沈浑穆跌宕,马清新俊丽。马不喜龙门二十品缺乏书卷味的作品。
 (三)尚古──脱古──创新
  马一浮主张学习书法要经过三个阶段,即尚古──脱古──创新。我化众碑,众碑化我。马一浮这尚古、脱古、创新的书论,阐明了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对于书法这门只能通过临摹古人碑帖,作为唯一学习手段的特殊艺术,更是重要。马浮还提倡学问积累和艺术修养的提高,来达到神悟古人深玄之趣的目的,否则很难深入书法艺术殿堂的。
书文并美多力丰筋者圣(四)美学主张-
  马一浮在跋杨孟文颂(石门颂)中说:
  元常谓多骨丰筋者圣、唯《石门颂》足以及之。然但瘦硬而乏气韵则失其意,知此者鲜矣。
  马一浮主张书写必须事与文皆足相称方可。其云:
从前以《上尊号》《受禅表》二刻雅为元常注书,心恶其为子桓劝进,未尝意颇不快,乃知书之美者,必其事与文皆足相称,始足以餍人心,非必古刻皆可嘉也。…..若孔庙诸碑虽出桓之世…..对之肃然,无有妄心,此亦动于天机而莫或使之。盖理之不可泯也如是。孙过庭五乖五合之论,犹未足以尽其致。
  马一浮是理学家其思想自然影响其书艺,服膺志道,据德、依仁、游艺。主张游艺在依仁之后。

捌、马一浮的书艺风格──凝练高雅

(一)不参入魏晋以后笔法(篆隶)
  马一浮的书法风格,以凝练高雅称之。马一浮作品中篆书,直接取法李斯,由于学问渊博,眼界高,对篆隶情有独锺,他认为用笔要沈厚古拙,就得精通篆籀。一生临秦汉碑拓不辍,对〈石鼓文〉、〈泰山石刻〉、〈琅琊台残字〉、〈诅楚文〉、〈华山庙碑〉、〈张迁碑〉、〈石门颂〉等,均反复悟透,深谙香象渡河,羚羊挂角之理。隶书刻意强调蚕头燕尾,用笔枯中含润,长袖善舞,别有意趣。对篆书亦颇有研究,但以临摹为主,主要着眼以篆养隶。马一浮的隶书最喜石门颂,认为锺元常所谓多骨丰筋,惟石门颂足以及之。故隶书带有篆书的高古韵味。
(二)植根于锺王,兼用唐贤骨法(真行)
  马一浮作品中以行书成就最高,行书走碑帖兼容一路,受沈曾植影响,然非亦步亦趋,沈碑六帖四,马则碑四帖六。沈以拙取巧,马则大巧若拙,沈浑穆跌宕,马清雅。行书结体以险劲取势,向右欹侧,用笔虽多露锋,多枯笔而凝练沉着,给人仙袂飘拂之感,章法字字独立,却又气脉贯通,整体风格,给人潇洒飘逸,幽雅怡人的感觉。
(三)醇厚的书卷味
  马一浮是王阳明之后学问最好的学者,是大儒家,是超凡脱俗的学者,其特有的内涵和意蕴,非一般书家和文人可及,他在儒佛、哲学,诗文书法都有深厚的造诣,因此造就了醇厚的书卷味。儒道仙风、深湛玄远。
  马一浮书法风格特色在精密峻拔,幽雅清丽、恬静飘逸,气韵生动,醇厚的书卷味。
(四)文人雅尚──尺牍书法
  文人书信来往,在明窗静几之下,心情特别愉快,书札尺牍非亲朋即好友,写来率性自然,往往特别佳妙,最能表现一个人的性情风格。故名家片纸只字常获珍藏喜爱,晋人尺牍,晋韵书风为书坛所称美者。著名学者马伦云:
  一浮善于书札,有六朝人气息,而其书法效圣教,故有兼美也。
  魏晋风韵,孤神独逸,用来形容马一浮尺牍,最适当了。马一浮的尺牍风格,遒美秀逸,劲健超绝的学者气息,寓雄强于秀之中,最耐人寻味。
  唐君毅评曰:善与美的合一,是高尚人格的自然流露。

  马一浮的书法,三十年代,名冠一时,然其隐逸性格,知者不多,丰子恺称其为书法界泰斗。其于功名无心追求,达到苏东坡所谓的「书无意于佳乃佳」的境界。
发表于 2010-11-3 21:54:3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11-3 23:5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点图片就更好了
发表于 2012-9-5 08:3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5-2 19:30 , Processed in 0.204726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