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530|回复: 9

魏春雷评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9 00:25: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魏春雷评书
樊利杰的书法
魏春雷

  利杰的字是越写越好了。

  利杰供职《书法报》,飞来飞去,忙得紧。这里展示的一批作品,真是让人惊讶——利杰哪来的工夫写字呢?字倒好写,问题是写得这么好,不容易。

  利杰的字,依惯常的说法,当然是帖学一路。当代书法,展览大兴,廿余年间,风潮迭起,经典民间诸多名迹,差不多都经过“狂轰滥炸”地“挖掘”,未经诸风洗礼的作者,不多。近年写二王渐成时尚,或小字长篇,或巨幅大写,或穷究笔法,或致力构成,浪淘风簸之下,颇有几位写手领风骚于一时。利杰亦法乳二王,然不为二王所囿,既博涉诸家,又能取精用弘,故字法熟稔,渊源有自,成竹在胸,笔无妄下,作品面目丰富而风格统一,允称善学。对比醉心于刻帖、钩填的刻画生硬而极意顿挫抖擞者流,利杰不染时弊,把形的丰富统摄在写的自然之下,率意而潇洒,更得晋人风神。

  读利杰的作品,总会在不经意间发现右军、大令、张旭、怀素、海岳、山谷乃至白蕉等熟悉的影子,让人眼前一亮——它们在利杰的作品里,那么安静、妥帖,融洽其间,它们已经属于利杰!

  细细品读,一些字的处理看得出利杰是动了心思的,一用心难免露出刻意的痕迹,尽管刻意得很精到,但如果能再进一层,把一切化得再彻底些,精到到不觉刻意,自然得更“自然”,会不会更迷人呢?

  利杰很厉害,浅薄如我的一点儿也许有价值的建议,一定已在他的下一步计划之中了。相信利杰会拿出更精彩的作品给我们的,我拭目以待。

博观约取 古韵今情

——张建才的书法

魏春雷

  在《周俊杰书法短论集》里,我第一次注意张建才的名字。转眼十几年过去了,张建才的名字频繁出现在各种书法活动中和书法媒体上,原先的印象越发清晰而具体了。据周先生的介绍,建才是多面手,在多个艺术领域都有建树,而我们关注更多的自然是他的书法。

  建才的书法,我最感兴趣的是他的隶书和行草书。他的行草很容易让人想到张瑞图。当代学张瑞图书法的不乏其人,而建才于张瑞图书法是别有会心的,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所谓“和而不同”,不即不离,可谓善学。张瑞图比较个人化的字法处理在建才那已经不再扎眼,而是统一于整体基调中。相对于张瑞图,建才消解了其中的剑拔弩张、生猛刻露,代之以刚健雍容、举重若轻。其得意之作,看似随意挥洒,实则惨淡经营,粗看之下,只觉纵横捭阖、让人明目荡心,细品之下,会发现其间巧妙的处理随处可见,大可含英咀华,余味无尽——这是建才的高明处。

  建才的隶书,似乎个人风格稍逊其行草,然在以篆隶见胜的河南作者中也是佼佼不群。我们看其有代表性的对联等大字作品,不避点画的平行排叠,有伊秉绶的影子,而不一味求拙,在起笔收笔处,近乎“亮相”的动作,使得点画形态富于变化。通篇寓巧于拙,相映成趣,既有气势,又耐推敲。

  博观约取,古韵今情,建才的书法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顾工书法印象
 
魏春雷

  第一次知道顾工的名字,是在第七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上。那次他与锦州杨永滨兄合出了一份报纸,在中国美术馆分赠同道。如今作品的模样记不起了,但顾工的名字却牢牢印在心里。其时公者兄主持兴城书协工作,向大家推介顾工办的报纸《篆刻批评•书法批评》(后来易名《批评界》,又由报改刊)。看过样报,确非虚誉,我便订了几年,受益匪浅,后来我还加入了《批评界》书友会。

  顾工于艺事是多面手,但就成就和影响来说,毫无疑问当首推书法。顾工的书法,以行草见胜。与其篆刻一样,顾工书法也追求“自然磊落”的气象,但表现却大相径庭。他的篆刻以秦汉为宗,兼取形神,所谓“门庭一定,脚跟牢把”,虽无时尚的创新架势,究竟“雅有门庭”,不染时弊,精彩之作,可圈可点。而他的书法,似乎更宜以气息来品味,若直以形迹求之,似很难直接与古贤名迹攀亲,而分明又去之不远。顾工其人颇精致,而其笔下虽也时有儒雅流利的表现,但更明显的却是一股生意盎然、质朴天真的东西。读顾工作品,我总不自觉地想到巴蜀书家,想到谢无量。顾工书法出手不凡,多年来,渐修顿悟,不断完善,细读其新作,得“生”“清”“雅”三字,质之顾工,未知能首肯否?

  顾工曾游历京华,供职《中国书画》编辑部。公者兄每说起顾工,总是赞不绝口,说他作书、作文、做学问、做编辑,乃至做父亲,都是好样的。公者兄不会看错人。

  近悉顾工考取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博士,遥致祝贺,并期待这位“欲善楼”主人带给我们更多的精彩。
刘京闻书法印象
魏春雷

  注意刘京闻书法,是近几年的事。最初对京闻书法的印象,是时人的面貌,不太引人注目。短短三两年时间,京闻作品频繁亮相于各种展览会、作品集、报刊、网络,其作品已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可谓勇猛精进,颇有“士别三日”之感。

  我以为京闻最精彩的东西是小字行草。尽管京闻的小楷写得也很熟练,大字行草则更多生猛的东西,笔挟风雷,动人心魄,但我更喜欢的还是他的小字行草。

  京闻的行草毫无疑问是典型的帖学路数,与二王一脉经典作品若即若离,清雅出尘。品赏京闻的字,会发现不少字明显脱胎其间,行笔沉着痛快,可见其成竹在胸,功力不凡。起收笔姿态万千,绝无雷同流弊,因以“势”为主,一气贯注,因此尽管点画形态丰富,但能出以自然,看上去绝无牵强扭捏之感。提按转折得心应手,时有惬意之笔,盘旋跳荡,让人眼前一亮。京闻对作品的处理,似乎总是殚精竭虑,全力以赴,毫无“放笔一戏”的潇洒,正如其人,谦谦君子,举止合度,不惟悦目,更能赏心。

  粗服乱头也是一种美,但并不妨碍人们对雍容典雅的追慕。喜欢刘京闻的书法。

丈夫未可轻年少

——李双阳和他的工作室

魏春雷

  一直以来,很关注李双阳。首先当然是他的字,其次我们同龄,总想多了解一些人家的状态。

  李双阳出道甚早,从部队走来,看起来顺风顺水,而且水平稳定,驰骋书坛多年,屡获佳绩,风头正劲,让人羡慕。当然,李双阳背后下的功夫,恐怕不是很多人能比的。

  李双阳书引兼工,印似乎更规矩,从古人来,虽也匠心独运,个人面貌尚不鲜明,而书法则明显在其印之上。李双阳的书法能作多种书体,然给人印象最深的,毫无疑问是行草。他的行草大字小字走的是不同的路子,大字更多借鉴明清风调,青藤孟津的影子随处可见,而以识见既广,颇能融汇,故遗貌取神,浑然一体。小字则明显二王一路,精致典雅,笔调轻松而肯定,可见功夫深湛。其大字与小字,虽面目不一,而彼此的互补是显而易见的,大字纵横挥洒,而收放合度,小字严谨精工,而时露峥嵘,文而不弱,威而不猛,确实不同凡响。李双阳近年作品似乎在简约上着力,所作手札有白蕉味道,间或有三笔三迹的东西。比较而言,我更喜欢他先前的风格,简约与简单很容易划等号。不过,这在他一定是探索的成果,是过程,最终将熔古铸今,打造出无古无今的李家样,那,才是我们的期待,而一定也是李双阳的目标。

  李双阳工作室的开办,给喜欢书法,喜欢李双阳书风的朋友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书老年轻的李老师,在教学上也很有想法,从大家的作业能看出他的不少思想在学生那里得到了贯彻,而其眼力更毋庸置疑,对学员学习方向的把握和具体技术的指导,应该举重若轻,切中肯綮。假以时日,李双阳和他的学生,必将在书法之路上走得更远更精彩。

  看好李双阳,看好李双阳工作室。

毛国典的书法
魏春雷

  提起毛国典,人们马上会想到他的独具风貌的隶书,也许有的朋友还会想到他那古雅精到的篆刻、味道纯正的水彩画。

  当今书坛,兼工绘画的作者不在少数,然其画作能为美术界认可的则屈指可数。毛国典多年来驰骋书坛,多以书法、篆刻示人,风格一脉相承,水准不相上下,已足为人钦羡,近年其水彩也在一系列权威展览中连创佳绩,不由人不刮目相看。

  毛国典的隶书,明显受简牍影响。简牍原作多为小字,以自然书写之故,显得率意自然,较之汉碑似更见风神。毛国典倾力隶书,颇能抉择,于简牍系列作品取精用弘,自出机杼:用笔干净利落,点画如切金割玉,爽利劲挺,结构寓拙于巧,妙造自然。在《听燕阁笔记》中,我提到,毛国典隶书,很容易让人想到黄士陵的篆刻。我们看其精彩之作,古风习习,神采奕奕,清新俊逸,亦古亦今,已经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具有毋庸置疑的艺术感染力。

  当代书坛,毛国典隶书多少有些另类。他对隶书传统的学习,超越了形迹的描摹,而能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主动把握,把经典深处蕴涵的美的元素加以提炼,做到极致。从其作品我们可以看出他对隶书字形的塑造是不遗余力的。笔法的应用、字法的处理、章法的安排,均有独到之处,即服从作品的整体效果,古为今用而不故步自封。如果说毛国典隶书在点画质感与字法处理上与黄士陵的满白文汉印异曲同工的话,那么审美上则伊秉绶隶书则算得上殊途同归了。

  供职江西书协以来,毛国典致力推动江西书法发展,可谓不遗余力。他坚持深入基层,讲学示范,搅得江西书坛春潮澎湃,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而毛国典本人则不以“专家”为累,坚持不当裁判就当运动员,不断进行创作实践,参赛投稿,努力“为江西争一个名额”,更让人肃然起敬。

  无论作为艺术家还是艺术工作者,毛国典都是我们的榜样。

风神凛凛 文质彬彬
——《王登科书法作品》读后
魏春雷

  王登科的名字很有趣,有学业有成的意思,容易让人记住。提到王登科的书法,印象中最深的就是他在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的获奖作品——行书对联“长风振云翮;震雷起渊龙”,写得英姿勃发,虎虎有生气,有动人心魄的力量,至今记忆犹新。

  前几日,收到玖安兄寄来的《王登科书法作品》,得以拜读登科先生近年大作,与印象颇有距离。此册卅二开本,装帧简洁,印制精美。册中所收以临古习作和对联为主。翻阅再三,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大楷、小楷、小行楷。登科先生大楷走瘦硬一路,得褚河南遗风,起收转折交待清晰,毫不拖泥带水。值得玩味的是其行笔,绵厚沉实,从容不迫,隐约有《郑文公》《瘗鹤铭》的意味。一般来说,碑字较之帖字字径大,讲究行笔动作的丰富,点画的质感,“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盖两端出入操纵之故,尚有迹象可寻,其中截之所以丰而不怯、实而不空者,非骨势洞达,不能倖致。”登科先生书作,字法多从帖来,笔法多得于碑,学帖得温文尔雅气度,于碑则专注质感,不斤斤于形态刻画,故所作文而不弱,威而不猛,耐人咀嚼。

  登科先生的行草、篆、隶与大楷笔致不二,小楷、小行楷空灵松动,毫无鼓努为力、拘谨之处,潇洒儒雅,亦有可观。

  没有花拳绣腿的技巧卖弄,只有真率质朴的表达,一册在手,煮茶细品,同样的回味无穷。

再读况尉的书法
 
魏春雷

  对况尉书法最初的印象,是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上的一件条幅。当时觉得作品写得很潇洒,因为名字很有特点,便多了些关注,注意到落款提到澳大利亚,以为可能是作者一时兴到,意在风雅,未多在意。今天看来,多半是真的吧。

  况尉博士在读,我不知道自己是羡慕还是嫉妒——人家当年考英语,是啥感觉?起码比陈忠康要潇洒吧。说心里话,对书法,我更关注的是作品,而不是理论。对一些以理论研究著称的硕士博士,我是有一种陌生感的,而对其中对创作自我感觉良好的诸位,心底很不以为然。而近几年,似乎情况有了变化:很有几位高手热心于此,而硕士博士间也有颇出了几位能写的,我的浅见多少有点偏见的味道了。前两年似乎有一个颇有影响的展览,参展作者都是博士或博士在读,作品还真就不错,总的来看,起码不是“君子动口不动手”之类,不至于让人失望。今天第一次打开“况尉知渡”,读过作品,确实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况尉不一样了。“读万卷书”况尉也许数量上还不够,而“行万里路”绝对是做到了,而且是“飞”的——况尉是见过世面的。读况尉的作品,可以品味其间的古意,精致,率意,大气。不管是抒情笔调的东西,还是步趋经典的,总能给人自然的感觉。对二王一路经典的心慕手追,可见作者的功夫,不管对学习还是展示,这类作品似乎都是少不得的,而有了这个过程,自运或不至流于野狐禅。综观况尉作品,读着他颇为自在甚至有几分慵懒的大作,我们是可以放心的——这在况尉,不是“不得已而为之”。也许是对古代经典的熟稔,我对况尉拟古一路作品很觉亲切,窃以为也是况尉可以自信的本事,尽管况尉也许不这样认为。

  话说回来,对况尉、陈忠康,还有其他几位,我不关心他们在理论上的建树,我关心他们的创作,目前的情况看,他们并未让我们失望。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况尉的作品可以好好咀嚼。

郑雪峰书法印象
魏春雷

  十几年前,在白金源兄的崇雅轩书画院,我第一次拜读雪峰先生的书法。印象最深的是一件赠人的条幅,写的是北宋雷震的诗:“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其字大如拳,明显取法米芾。当时我正醉心米芾的《蜀素帖》,自然感到非常亲切,每次到崇雅轩我都反复品味,受益匪浅。
之后几年见到雪峰先生的作品,印象中多为青藤一路。典型的是入选第七届中青展的条幅(录陈永正五律“花露垂垂重”),写得纵横捭阖、逸气横霄,少了青藤不可一世的狂态,而多了几分书卷气,读来别有一番风味,大可咀嚼。近年更多机会见到雪峰先生的小品,真草相间,精致可人,有“金刀割净,玉尺量齐”之妙。字法不少与其大字相通,方寸之间有寻丈之势,既放即收,快意优游。

  雪峰先生挥毫,总是从容不迫、成竹在胸,而笔下则擒纵开合、仪态万方,正所谓举重若轻者。写到兴起处,亦兔起鹘落、笔挟风涛,而“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自然凑泊,非时下张牙舞爪之流可梦见。
雪峰先生诗词作手,雅孚时誉,近年兼职《中国书画》,更多论艺宏文,多年来我一直留意搜索,可惜相关资料上网极少,不无遗憾。手上一册《辽西三家诗》收其诗作多篇,另有各种媒体搜罗的零星篇章,吟咏再三,或至成诵。“翰墨传薪规矩在,英才犹喜后生多”、 “诗句纵清人纵瘦,可能风骨比梅花”、 “他年世路艰,毛颖堪百战”、“前贤遗寥阔,我来竟谁亲。读君清丽句,如对古时人。春气江生雾,书痕石欲磷。千秋一临眺,悲喜到吟身”等,总能随口吟出。

  金源兄问诗于雪峰先生,坚持以“老师”相称,而我,尽管鱼雁往还间或以“雪峰兄”相称,固因雪峰先生仁厚可亲如兄长,亦取文辞之风雅。同金源兄一样,我从心里当雪峰先生是我人生与艺术的好老师。

杨剑书法印象
魏春雷
  在当代书坛,杨剑是个人物:低调,其大名却几乎无人不知;活跃,却不折腾有新闻性的活动。杨剑是用作品说话的,廿余年如一日。

  在各种媒体、展览中,很容易读到杨剑的作品。他的作品,一如其人,文雅谦和,绝无忸怩作态、张牙舞爪之态,而以平正出之,优游规矩,深见功夫。在观念、主义层出不穷的今天,杨剑独持“正”见,有所不为,其作品反而保持了一种相对独立的品质,吸引着人们挑剔的目光。他的行草,他的篆刻,平中见奇,耐人寻味,而最为人激赏的,还是他的篆书。

  作为文字的篆书,其演变以整饬为趋势,亦“古质而今妍”之一例。杨剑作篆,多以小篆面目出现,然以古迹衡之,又难以直接指认其所从来。盖其小篆已非纯正之小篆,更非某家某帖之再现,而是以小篆为基础,于甲金籀篆博观约取,妙于融冶,是故于不露声色间,作品平添古意。其用笔铺毫涩行,得篆引之致,起收之际,活泼灵动,别饶写味。偶作大篆一路,有行无列,看似野逸恣纵,而以用笔一以贯之之故,仍有秩序感,气象上仍可归之小篆,可谓别具一格。杨剑能以篆书作长篇大论,通篇一气贯注,起伏微妙,字法妥帖,绝少懈笔,其功力之深湛,可见一斑。

  整饬严谨的字法,灵动娴熟的用笔,是杨剑篆书给我们的最表面的印象,而这已经足以获得人们的青睐。更何况篆书而外,杨剑兼工诸体,复能篆刻,皆有不俗表现,所以,他的作品有一种天然的完整性,耐人咀嚼。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对杨剑书法,我作如是观。

米闹书法印象
魏春雷

  对米闹书法的印象,一直在他的小行书。

  手头书法资料,印象最深的是他在全国第六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上获得全国奖的作品。那是一件手卷,乌丝栏,无论形式还是书法,都很容易让人想到米芾的名作《蜀素帖》。那件作品是米闹一个阶段的代表性作品,笔迹流美,结构谙熟,其精到典雅让人过目不忘。十几年来,米闹一直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米芾而外,米闹还写得一手的章草,其魏碑和魏碑味的行草书也颇为同道关注。这于米闹先生自是才高志远,大可褒扬,而作为欣赏者的我,还是欣赏他的那手地道的米味行草,觉得那才是米闹。当然,就是这种为米闹赢得荣誉、个人风格初步形成的小行草,也没能束缚他的手脚。一直以来,米闹一直在思考探索,博观约取,不断锤炼个性化语言,与成名风格相比,近年的东西在笔致上更多几分从容,更圆更柔更质朴,似乎漫不经心,而规矩自在其中矣。

  当代学米而能自立的作者,如魏启后、曹宝麟、李文采、骆恒光、施恩波、张文平等,虽然影响有大小,但能各得其所,若即若离,米闹厕身其间,“非但不愧而已”。

  展现在这里的一批作品,总体面貌一如既往,跳跃性不大,似可理解为稳定与成熟,而其中几件隶书灵动活泼,与小字一脉相承的几件大字行草条幅则生气勃勃,让人眼前为之一亮。

  “若无新变,不能代雄。”纵览米闹多年来不断创新求美的作品,我们有理由继续对其投以期许的目光。
相信米闹。


姜勇的世界

魏春雷

  在一次省班上,我第一次接触姜勇老师,跟玉峰、王伟兄一起,聊了好多,艺术和生活。姜勇老师其人可谓五大三粗,东北爷们,对艺术人生都有自己的思考,其豪爽真率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当时对姜勇老师可谓久仰大名。在中青展和楹联展的作品集上,对他的名字和作品我有了最初的印象。那时他的隶书有《张迁》、伊秉绶的风调,也有时人影响,作品字数都不多,但处理得精到,耐看。也是在那次省班上,我见识了他的篆刻,大朴不雕,与书风一脉相承,读来都很亲切。之后的几年,对姜勇老师其人其印的印象一直停留于此。近一年来,他的行草书屡屡亮相于重要展览,引起省内外同仁的关注。读过他的新作,我惊异地发现,他的作品变了,以前的主打书体隶书现在改行草了,少见时风,更多二王本色,奔放而细腻,不由人不刮目相看。看他的几方印,风格也不一样了,取法更广,少了几许流行色彩,多了几许古雅瑰丽,没想到,真是没想到。

  几年的光景,姜勇老师的生活与艺术似乎发生了好多变化:在北京有了自己的工作室,画画得越来越有味道,几位学生也成绩斐然,没有风格的因袭,而是各有专擅,和而不同,精彩之作,或有出蓝之势。姜勇老师的世界,真是丰富得很。不晓得他还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不会让我们失望。

最精彩的瞬间

——马德田书法印象

魏春雷

  “流行书风”作者中,马德田是很活跃、也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位。

  在马德田的作品前,我们更容易想到的是“艺术”,而不是所谓的“传统”,但其感染力是毋庸置疑的。

  几件印象很深的作品,都是传统形式的条幅,行草书,只是独特的处理手法使得习见的酸腐气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精壮的、充满运动感的墨痕,充满活力。

  说实话,“流行书风”的一些标志性处理手法,如结字的极度夸张、点画的支离破碎,我接受起来是有难度的。相对来讲,马德田的作品,对此似乎把握得比较合适。以字径和点画形态看,我们会想到“碑”,但整体看来又明显不是一个“碑”字可以了得的。逐个字推敲,总有“似曾相识”又“似是而非”的感觉——马德田的书法,是从传统来的,渊源有自,所以耐人咀嚼;而古调新潮,揉融得体,所以又生气勃勃,令人耳目一新。

  马德田的得意之作,看似随意的挥洒,实则匠心独运。看他不断调整的草稿,可见他在执着地寻找最美的瞬间,把它定格在作品中。在马德田的劳动成果前,我陶醉。

充实之谓美
——王厚祥大草印象
魏春雷
  第一次注意王厚祥的名字,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中国书法》杂志上,一个什么班(好像是青岛中国书法学院)的教学汇报,配发了他的作品图片。中间多年,没有更多的关注,直到去年,还是《中国书法》杂志,发了他的专题,我读到他的几件精彩的作品,还有创作手记,对他和他的草书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印象。之后近一年时间,我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王厚祥和他的作品——我喜欢上了他的大草。

  读王厚祥的大草,很容易联想到唐代的两位书法巨擘——张旭、怀素。他的作品在面貌上似乎张旭的东西多一些,主要体现在一些细节的处理和特征明显的字法上,而其笔势的一气贯通、痛快酣畅,线条的盘旋跳荡、柔韧劲挺,似乎更近乎怀素《自叙》诸帖。我多次观看王厚祥通临《古诗四帖》的视频,很受启发。他的动作扎实稳健,而笔下的点画则郁勃飞动,如折钗曲铁,前线讲太极拳谱“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运劲似百炼钢,何坚不摧”之论,王厚祥大草庶几近之。

  王厚祥虽主要以大草示人,但走的绝非单打一的路子,他写章草、写二王一路小草,也作行书、小楷,从偶尔一见的作品看,都能各尽其妙,可见工夫非止一日。厚积薄发,才能让人涵咏不尽,这是王厚祥的高明之处。
王厚祥的作品很少花哨的东西,真正以“质”取胜。再平常不过的中堂、条幅、横幅、斗方,在王厚祥笔下,都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通篇矛盾迭起,绝不平铺直叙——看似寻常的错落开合、纵横歪倒,其实无不暗藏机锋!一向对所谓的“实力派”的提法不以为然,但说王厚祥是实力派,我以为当之无愧。

  “充实之谓美”。王厚祥的大草写得真力弥满、生气勃勃,具有动人心魄的感染力。也许,王厚祥会继续探索更个人化的艺术语言,但他目下的艺术风格,人们一定不会忘记。

薛明辉书法印象
魏春雷

  知道明辉兄的名字已经好多年了,近两年在网上了解更多一些,不过对其作品倒是印象不深。读罢这里的一批作品,算是第一次有个整体的印象啦。

     明辉兄这里展示的东西以行草为主,没有时下张牙舞爪流弊,不管是章草,还是二王一路今草、行草,在他的笔下都那么俊爽流美,精致的点画、妥帖的结体,不激不厉间展示着清雅的风华。明辉兄是做展览的,对展览效果别有会心。所以,尽管这里作品展示的不算多,但形式多样,而且似乎少有巨作,多是中等幅制和小品,应该说这样的东西印制作品集或者在网络展示,能比较真实地反映作品的效果,也便于惬意地书写——明辉兄是聪明人。

  明辉的作品,起码这里展示的,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只是从从容容、自然写来,品读之际,目光不由自主地跟着作者的节奏,在纸上愉快地徜徉——这种感觉,是否近乎古人呢?

金弋书法印象
魏春雷

  金弋,很不一般的名字,一见难忘,何况常见!数年前,听马云鹏提到金弋,讲他的人与书,我对金弋的印象更深了。

  金弋很活跃,又很低调:说活跃,在好多有分量高规格的展赛活动中常常能发现他的名字,当然,有时候是以“金戈”出现;说低调,是这么久,印象中没见过他大张旗鼓的宣传自己,许是我孤陋寡闻。

  大潮澎湃,时风迭起,金弋似乎对这些没太大兴趣。金弋的东西,功夫是扎扎实实的,风格是自然质朴的,多年来,初衷不改。回忆一下,金弋写隶书、魏碑,但更多的是行草,我也更喜欢他的行草。当然,在金弋手下,各体是相通的。金弋的魏碑写得活泼灵动,脱尽刻画描摹流弊,看着轻松悦目,笔意的流畅,有以行作楷的味道。金弋的行草也没有时下时髦的手法,注意点画形态又能自自然然地写来,没有多余的动作,没有忸怩作态的东西,或静气文雅,或爽健有神。金弋用笔纯熟,所以无论各体,笔下都毫无挂碍,正所谓技近乎道、游刃有余。手段的丰富,使得金弋的东西看着很自然很亲切,而细细品味,又很耐咀嚼。
张强的书法

魏春雷

  读罢这里展示的张强的新作,真有“士别三日”之感。印象中张强的书法以行草为主,前些年的作品明显有张荣庆先生的影子,写得俊逸潇洒,记得几件条屏作品洋洋千字,一气贯注,已经显示出扎实的功夫。今天这批作品,面貌上有了较大的变化,一则从二王经典作品中对笔法有了更深刻的体会,笔法渐趋丰富,点画形态富于变化,二则取法广博,尤其是对陆俨少行草书的借鉴,更使得作品平添了不少生趣。陆俨少行草书近乎二王苏米,早期作品精致古雅,作家风范,晚年融会贯通,一片神行,精彩之作浑然天成,无懈可击。以二王为基,以宛翁为用,既顺理成章,又有点睛化龙之妙,龙开胜、王忠勇、方建光于此悠然心会,皆为一时俊彦,张强其庶几乎。
吴炜栋书法印象
魏春雷

  原来对吴炜栋书法的印象是精致的行草书,但看完这里展示的一批作品,发现更精彩的是何绍基风味的质朴刚健更惹人喜爱,而其《书谱》、二王风调的小行草反而因对笔法的强调显得刻意琐碎了。
何绍基的行草书风格与吴炜栋擅长的小行草审美追求多有抵牾,前者天然,后者工巧。善学则各得其宜,否则或流于粗放,或失之小气。看得出吴炜栋一度醉心笔法,讲求点画形态的丰富,然时或过之,复追摹蝯叟,遂能“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盖曾经沧海,洗尽铅华,方能简而有致,淡而有味。窃以为这类作品当为吴炜栋书法的精彩所在。

  这里的多件小楷、大草写得或规矩或畅快,少几分雕琢,多几许性情,相较其小字,故当胜。


王之洞书法印象

魏春雷

  一直很喜欢辽宁书风 王之洞的书法应该可以算做辽宁书风的典型之一翼了 早些年的章草我看较多胡崇炜先生的影子 这里展示的一批作品 似乎有了不小的变化 辽宁书风的恣肆汪洋 率意潇洒 都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 提到辽宁书风 总会先想到聂成文先生 同时也会自然地想到武威 李洋 李琪一批年轻人 而我们细细品味 会发现他们的书法虽有趋同之势 而其中却各有独特的味道 所谓君子和而不同 其庶几乎

     展示在这里的作品 我更喜欢其中字径较大些的 这种具有强烈抒情性的书写状态 如果长时间书写 似乎较难保持旺盛的激情 加上纵情书写的任性而为 作品难免失之凌乱 琐碎 雷同 而近乎一挥而就的少字数 或大字作品 则或更多一鼓作气 一气呵成的机会 当然这并不妨碍里面的匠心独运 也可能灵机一动 事实上 之前我对王之洞书法的印象就是这样类型的东西
一孔之见 拉杂写来 尚祈之洞之雅量

简约精致 古雅可人

——杨明臣的书法
魏春雷

  在讲究展厅效应、视觉冲击的时代,杨先生的书法显得有些另类,但在一堆火爆、热烈、玩构成、讲冲击的作品中间,我相信,杨先生的作品一定是更有冲击力的,或者说更吸引人。有个故事,说是太阳和风比谁的本领大,看谁能让路上的行人把衣服脱下来,风玩命地刮啊,人却把衣服裹得紧紧的,而太阳呢,就那么微笑地照着,一会工夫,人走得出汗,把衣服就脱了下来。我想杨先生书写之际不会考虑什么“冲击”之类的,其实,这也本不必考虑的,尽管不少人老惦记。道理很简单,艺术的价值,绝不是一个“冲击”了得的。

  杨先生的作品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楷书。杨先生的楷书,从形上看很难与古代经典作品直接对上号,但咀嚼起来,却又明显的“似曾相识”,这正是杨先生的高明处。形的模仿,毕竟是很简单很初级的事,而对神采的把握,才难能可贵。在当代一批楷书高手中,杨先生的作品是很有独到之处的,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自然:用笔的自然,使得点画干净明快,简约纯净;结字的自然,使得通篇浑然一体,毫无生涩别扭之感,而这在多字数、大篇幅的作品中尤其难得。杨先生的楷书写得很轻松,没有繁复花哨的动作,而是放笔直取、真率自然,扎实的行草书功夫使先生的楷书气脉贯通,笔势流畅,虽长篇巨制也绝少懈笔,非年高手硬,信难梦见,不由人不叹服。从杨先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久违的“写”、“字”的感觉。

  杨先生的行草书在审美和气息上与其楷书是一以贯之的。章法的起伏开合处理,杨先生见机行事,顺势而为,举重若轻、不露声色地完成复杂高难的动作,与一般的鼓努为力、声嘶力竭的做派相去不啻霄壤。

  窗明几净,茶烟轻飏,读杨先生的作品,享受。

倾听远古的声音

——吴自标篆刻印象
魏春雷

  吴自标的篆刻在当下印坛颇能引人驻足。雨窗多暇,品赏再三,觉得有几点是值得说一说的。

  一是文字的古。对入印文字的印化处理,是每个印人都无法回避的课题。汉印和流派印一路,或许有成品可以参考借鉴,而对商周金文乃至甲骨文入印,则很容易投机取巧,原封不动地拿来。这种手法偶一为之自无不可,而乐此不疲,结果必然造成字胜乎印,导致作品印味儿的缺失,这是不能不引起注意的。吴自标于此颇有会心。我们看他的作品,文字自是渊源有自,而全印能浑然一体,神完气足。无论印面和边款的文字内容还是钤拓手法,似乎都在传达着悠远的故事,引人遐思。

  二是章法整饬,富于秩序感。应该说秩序感是印章最本色的东西,可惜相当长一段时间,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我们失却了这种本色。所以吴自标不露声色的表现,看似简单,实则已超迈俗流,。

  三是刀法的生动活泼。他的每一方印,都能让人品出其挥运间的从容气度,绝不故弄玄虚,一味残破,而总是平中寓奇,给人朴实无华、大巧若拙的感觉。

  吴自标的大篆边款让人耳目一新,精彩之制犹如古器,其边款的拓制和封泥效果的处理,弥漫着远古的气息。

  明窗净几,吴自标专注刀石间的碰撞,导演着一段段古意盎然的精彩。

冯宝麟篆刻印象
魏春雷

  知道冯宝麟,是从他的一系列文章开始,一晃好多年了。那时候没见过他的篆刻作品,自然当他是个理论家啦。

  前些年在各种活动和媒体上,意外地见到他的书法,面貌近乎伊秉绶,而更以精巧见胜,隐约有几分印味儿,近作用笔愈加沉实,点画精致中寓酣畅,已见当行本色。这里展示的他的一批篆刻,与印象中的相差无几,通览一过,则因形式、手法的丰富而使原来的印象更立体、更真切了。多年来所谓的大写意印风风靡一时,其间固然不少精品,而给人大大咧咧、张牙舞爪印象的不在少数。如果说其中优秀作品味道如可乐的话,那平实精整一路印风则如香茗,我喜欢喝可乐,但更喜欢品茶。

  冯宝麟篆刻,我更喜欢他的朱文。精致的朱文印近年渐成风尚,而其精致的度,则往往使作品在艺术与工艺之间摇曳,比如平行笔画、平直笔画、同弧度笔画的大量出现,很容易让人生厌。冯宝麟于此当有会心,除字法、章法惨淡经营,于点画首尾乃至中段都作了力所能及的变化,使得作品于整饬精工中透出一段生气,甚至幽默,蔼然可亲。陈巨来、王福厂等前辈给我们留下大量美轮美奂的朱文妙品,历久弥香,冯宝麟朱文印则让人很自然地想到陈巨来。刀法上,他并不刻意表现、张扬什么,只是在不露声色间完成动作,得心应手地把理想中的感觉刻画出来,这,绝对是高难度的。通常说“大朴不雕”,而“既雕既琢,复归于朴”,也是一种不雕——我以为,冯宝麟朱文印当是后一种不雕。

  “印宗秦汉”,当在气象和精神,绝非形貌的因袭。同样学汉印,吴昌硕外写而内工,黄士陵内写而外工,殊途同归,大家者流。冯宝麟白文印点画或丰实近满白,或细劲近玉印,用刀或光洁,或爽辣,虽风味有别,而分朱布白,恰到好处,决不委曲求全,一味填充,汉印精义,庶几得之。

  朱文印的焊接点与白文并笔处理,使得作品平添几分滋润的光彩,耐人寻味;边款与印面风味如一,驱刀如笔,指挥如意,颇可圈点。凡此种种,使冯宝麟篆刻以别样的风华在当代印坛独树一帜。

  “理论指导实践”,在冯宝麟这,就成了“自己指导自己”,计日程功,何须久等!

  帖子前面部分对印拓作黑白放大处理,坦率说效果并不好,类似的处理手法对学习、分析或许有些帮助,而对欣赏,只考虑了大小,忽略了欣赏距离。这不是作品本身的问题。据说吴昌硕指甲大小的一方“樊”字小印放大至尺余仍气势十足,想来观者一定要退几步才能有效果的。没人愿意在十几米外看小楷,而十几厘米内想把玩擘窠巨制,恐怕也是力所不及吧。对欣赏而言,任何形式的加工、处理,都是对原作的一种背离,因为,原作是且只是它本身。面对显示器、印刷品欣赏篆刻,已经“隔”了,不过毕竟“下真迹一等”,权益之计,也还可观。

话说“南峻北方强”
魏春雷

  管峻很帅,李强很酷——都很男人。

  “南峻北强”,我先知道的李强,算来已经有十几年了。我一直觉得二位是值得关注的书家。古人说“书如其人”,我看在这里是很合适的,我相信,每个读者不必更多地了解二位,就可以很轻松地把作品和人对上号。

     管峻作品走的中庸的路子,气息纯净,温文尔雅,比较而言,李强的东西更注重风格的刻画,具有明显的现代感。二位均能书多种书体,管峻较少示人的大楷有青藤遗风,雄浑壮美,气息不在小楷之下,古雅可人,书家本色;李强则以篆隶更擅胜场,讲究造型,具有明显的美术化倾向。

  二位有个共同点就是都能画画,而风格一如其书。不同的是二位在书与画的具体处理上,管峻书画“分而治之”,或者说其书与画的相互影响尽管是必然的,但却是隐性的,更多的是神采的相通;李强似乎对书与画的整合更有兴趣,以画入书,以书入画,具体手法在纸面上有更明晰的痕迹。“诗文书画有真意,贵能深造求其通”,从画面可以看出,他们并非为在装点门面,而是下过真功夫,这是值得提倡的。

诗意的居栖

——“诗意的居栖——陈镜辉赖智豪书画展”观后
魏春雷

  看过“诗意的居栖——陈镜辉赖智豪书画展”,觉得很舒服。回头一想,觉得展览的名字起得好,很适合这个展览,而且本身也很诗意。与常见的联展不同,这个展览的两位作者都有一定数量的书法和绘画作品,而尽管他们的作品都有自己的面目,但细细品之下,却觉得放在一起展示很合适,我想,这应该是由于作品的气息或者说作者在对诗意的自觉不自觉的追求上有相通之处吧。

  写意,尤其是大写意,笔墨驰骋之际容易流于空洞,而赖智豪的作品不染流弊,难能可贵。他笔下的荷花、菊花、竹子、柳树,水墨淋漓而粗中有细,小鸟、松鼠则笔简而神全,呼之欲出,生动可人。陈镜辉似乎以山水小品更擅胜场,笔墨简约而章法完整,意境空灵而无荒寒气;花卉则推牡丹为翘楚(其中题诗“此物疑无价”一件最为精彩)。比较而言,陈镜辉的作品用色多一点,多有没骨设色味道,而赖智豪则更倚重水墨,设色以淡雅见胜。从个人兴趣而言,我更喜欢后者。

  两位作者的书法也各有千秋。陈镜辉书法俊逸刚健,生气勃勃,于帖学经典颇有体会;赖智豪的行草也走帖学一路,明显受二王、颜鲁公影响,也有陆俨少的影子,笔致潇洒散淡,更饶画意。

  值得一提的是,两位虽兼工书画,而在画面题字上都能注意“因地制宜”,而不是书画分治,各行其是,故此有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之妙,这是两位的高明之处。

引人瞩目的“临川之笔”

——“江西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西省国展获奖书家作品展”观后
魏春雷

  江西书坛近年活动频繁、成果累累,可谓异军突起,势头正劲。这次“江西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西省国展获奖书家作品展”到河南展出,可见一斑。

  仔细看了展览,引发了几点思考。一,书法活动,最主要的也是最常见的形式就是展览。那么,展览是否真的那么重要呢?答案是肯定的。这里说的展览,主要是实地展览——作品的直接展示。如今媒体发达,报上展、网络展方兴未艾,尽管各有优势,然传统形式的展览地位仍然不可动摇。因为,严格说,书法只是书法自己,或者说,除了原作都不是原作。尽管各种因素限制,展览规模、展示条件、参观人数人次不一定理想,但都属于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或是客观条件的限制,都不能否定展览本身。可以肯定地说,问题确实是前进中的问题,一定会越来越好。这个展览的作品质量应该说比较整齐,江西书坛重要作者几乎没有遗漏,不少作者更是屡屡摘金夺银,早为书坛熟悉。这次展览到河南展出,行家里手比比皆是,想来江西各位作者也不会掉以轻心,故此不少精彩之作,保证的展览的档次。

  其二,江西书坛近年的新气象,离不开江西书协主席团的努力工作和广大会员、书法爱好者的积极参与,少不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其中,尤其不能忽略的是由河南引进的毛国典——江西书协驻会秘书长。毛国典其人其艺已不需饶舌。到江西书协后,由毛国典具体操作,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都能好事办实,实事办好,取得了很好的影响,受到专家、群众的好评。作为群众性组织机构的书法家协会,其实好多事可做可不做的,“无过即有功”是相当数量的协会工作人员的态度,以至于协会形同虚设,广大书法作者的积极性调动更是无从谈起。三十年书法大潮,河南的书法活动开展数十年如一日,规模之大、档次之高、影响之巨可谓有口皆碑,曾一度管领风骚,说河南是“弄潮儿向涛头立”毫不为过。近年兄弟省份骎骎向前的态势下,河南书法稳重求进,不能不令人叹服。毛国典是从河南走出去的书法家,想来国典此番作为当与他在河南的经历不无关系。我看江西书协是把工作当事业来做的。单这一点已经足以让人羡慕,当然,也值得其他兄弟协会学习。

  江西本就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好地方,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健康向上的政治经济环境,作为江西文化艺术之一脉的书法,既已初具规模,复有务实进取的主事者,“临川之笔”“光照”书坛,当可拭目以待。

我看“‘书法第四组’——中国国家画院沈鹏课题班十二人书法展”

魏春雷

  中国国家画院沈鹏课题班,名副其实,是真正的“精英班”,沈鹏先生人品学问艺术都堪称师范,各位学员也各有看家本事,就学前已站在很高的起点,可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其中王厚祥、卜庆中等都是活跃书坛多年的老作者,个人风格已经初步形成,而且渊源有自,获得广泛的认同,是当代有代表性的书家;刘京闻、李明等也正在状态,作品屡屡亮相于各种活动,风头正劲;而诸葛丽娜、顾柯虹书坛巾帼,驰誉非止一日,更为展览增添一抹靓丽的色彩。

  作品看过,似乎有某种共同的东西在里面,已经没有对古代经典的亦步亦趋的追摹,而是在融会贯通上有了丰富的体验,笔下已非一家一帖所能束缚。一是注意书法的本体,可能展览的性质,非同一般的大赛性质,故此比较从容,尽管对作品的最后的效果都下功夫了,但并未在粘贴染色上用劲儿,注意力更多的放在书法本身,譬如体育,享受体育当然比竞技要惬意得多,我以为也更近于体育精神。作品体现了作者对书法的思考。平平常常的规格,自自然然写来,看着平淡无奇,细细品味,会发现在纸墨的选择、章法的安排、印章的选用、位置乃至印泥的色泽质地,都花了心思,所以,作品很耐看。其次,作者很很重视综合素质的提高,其中不少作者在绘画、诗词及相关学科都上都下了不少功夫,在作品中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所谓“本体实而花萼振”,使得作品更有品位,耐咀嚼。

  无论作品还是展览,都能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书法第四组”——中国国家画院沈鹏课题班十二人书法展,值得一看,再看。


“小地方”的“大展览”

——“生命与形式”全国青年书法家作品邀请展观后
魏春雷

  惠安不算比较大的城市,却绝对是大有名气的地方,因中国书法院的学术支持,在惠安孔庙展出的“生命与形式”全国青年书法家作品邀请展规模不大,档次不低。

  作品虽然不多,但几件作品却让人驻足,第一件是徐海的隶书对联“金石长不朽;丹青本无双”,虽仍有王镛先生影子,但能“思想自己的思想”(展览前言所引沈鹏讲义),明显多了方直的东西,字法章法的聚散开合,起伏跌宕,不见了早期的刻意经营痕迹,思想在“构成”,而笔下则合乎白石老人“纵横歪倒贵天真”之旨,生动自然,耐人寻味——“徐家样”已日臻成熟。下联“青”字打破是三条题款的斜向连线,有惊无险,比较而言,三行小字题跋紧凑工整,以文雅见胜,以之收尾钤印,小异寻常,又很妥帖。四尺对联,再普通不过的形式,在徐海笔下,仍如此出色,允为精品,这在徐海或许只是一时兴到,而百炼成钢,其柔绕指,断无幸至之理。

  晏晓斐的行书横幅《李日华<渴笔颂>》也很好看。我对晏晓斐书法印象不深,大约富于才气,有徐海、曾翔诸君影响,这件作品着实让我眼前一亮。其根基在帖学一路,整体气息文雅可人,用笔刚健利落则有碑的风味,通篇布局妥帖,起承转合,似曾相识,可知其渊源有自,非向壁虚造可比。细品之下,其间隐约有石开、张东明影子,周旋日久,亦是难免。“神龙戏海见脊尾”的“海”字收笔多了一折笔,流于俗格,盖“造次颠沛”之际须“驰不失范”乃佳,此不可不察。

  杨田盛的《临〈二谢帖〉》、陈超勇的《临〈姨母帖〉》、《临〈三吴帖〉》(作者不详)均精心之作,精彩动人。

  “生命与形式”全国青年书法家作品邀请展——“小地方”的“大展览”,值得一看。


会心不远

——中国国家画院吴悦石工作室2009作品展观后
魏春雷


  网上观摩中国国家画院吴悦石工作室2009作品展,几个关键词吸引着我。这几个词是:中国国家画院,吴悦石,张东明,刘鹏,杨永明。

  中国国家画院,与其前身中国画研究院一样,令人神往。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中国国家画院软硬件设施,愈发有欲身临其境之想。北京,中国国家画院,好地方。

  吴悦石。大概三两年前,在刘鹏兄的鱼壶斋,听到吴悦石的名字和刘鹏拟作钟馗小品,有个初步印象。嗣后鞍山师范里仁馆的吴悦石画展,更多接触了吴先生的作品,洋溢其间的勃勃生气,健旺精神,颇能悦目赏心。
张东明,我一直关注的书法家。与其人没直接接触,但非常喜欢他的作品。张东明卷收录的作品,有几件给我非常深的印象。顿挫、姿态、牵丝乃至“骨感”,都与众不同,耐人寻味。画展的几件作品如梅花等,风骨崚嶒,与书风一脉相承,能长精神。

  刘鹏、杨永明,都是葫芦岛的朋友。葫芦岛的书法活动上常能有机会见面,平时也电话短信联系。两位出道早,都以篆刻驰名,于书法、绘画也有造诣。全年夏天刘鹏在兴城宁远书院搞了个人画展,我正在中国美术学院见习基地学习,未能亲历。回来后通过照片了解了展览概貌,以我拙见,已经初具吴悦石先生画风。永明兄的山水、花鸟,规模古人,深见功夫。得知两位同赴中国国家画院,问艺于吴悦石先生,我是钦羡不已。
其他诸位不少也有印象,如范存刚等,有的不太熟悉,但总而言之,都不是泛泛之辈,能同学于吴悦石先生门下,正所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通过一年的学习,同学进境有目共睹——“名师”教“高徒”,再大的进步也是可以预料的。

[ 本帖最后由 魏春雷 于 2010-11-11 01:02 编辑 ]
发表于 2010-11-9 03: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支持!


发表于 2010-11-9 10: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多人,却不类同,楼主敏锐的观察可见一斑。好帖
建议:这类帖子,一个人放一楼,方便阅读。
发表于 2010-11-9 10:56:37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11-9 11: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魏春雷 的帖子

春雷就是不同凡响,短而精,简而深,少而多。大道至简啊。




[ 本帖最后由 道量 于 2010-11-9 11:10 编辑 ]
发表于 2010-11-9 17:0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寫得好啊
配上作品圖片更好
发表于 2010-11-9 19:5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11-9 19:5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傅德锋 的帖子

谢谢德锋兄关注
发表于 2010-11-9 22:35:56 | 显示全部楼层
精辟!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1 00: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巨剑 的帖子

巨剑兄指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5-4 11:38 , Processed in 0.393748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