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939|回复: 4

浅谈古今书法教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4 05:25: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浅谈古今书法教育

傅德锋

书法艺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流派纷呈、名家辈出,留下了大量的优秀书法作品和经典书论文献,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当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时至今日,它在国民素质教育和对外文化交流当中依然发挥着自身独特的优势。故将其称之为“国粹”也毫不为过。堪称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书法教育一直是一个不可回避也值得重视的话题,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当代的书法教育一度被“边缘化”,中小学的“写字课程”几乎形同虚设。无纸办公化对书法的冲击更是自不待言。但近年来,随着有识之士的不断呼吁和社会各界的不断努力,书法艺术的历史文化和现实价值得到了人们新的认识,书法教育再引起人们的重视。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各大学院相继设立了书法专业,专门培养书法人才;而是社会上的各种书画机构和个人纷纷开设书法培训班,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专门人才。这是值得我们欣慰的。
但由于师资力量的千差万别,办学质量也是参差不齐。不过总的来说,发展的趋势还是好的。特别是大量的由私人开设的书法培训班的不断涌现,大大弥补了学院书法教学的不足,也为不同层次的书法爱好者学习书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在中国古代,由于各朝统治者的政治需要与个人喜好直接影响了书法教育的发展。自唐代制定“以书取仕”制度以来,此后各朝各代统治者大都设有类似于“弘文馆”一样的书画教育机构。像对王羲之书法的推崇,在很长时间内一直长盛不衰,皆因王书最具“中庸”特质,如同“礼乐”一般,具有很强的的社会道德教化功能。
唐代文化繁荣与唐太宗李世民的重文思想有密切关系。在唐朝的开拓阶段,戎马倥偬之际,公元621年,于长安宫城之西设置“文学馆”,招集天下名士,号称“十八学士”,有杜如晦、房玄龄、虞世南、于志宁、陆德明、孔颖达等名流。李世民和他们“引礼度而成典则,畅文辞而咏风雅。”(《全唐文》)当李世民即位第二个月,便下令在弘文殿聚书20万卷,设立“弘文馆”,集聚褚亮、姚思廉、蔡允恭、萧德言等英才,“听朝之际,引入殿内,讲论文义。”“或至夜分而罢。”(《唐会要》)两馆相继只有几年,荟萃人才,开拓文化,功不可没。
这些文化人,堪称是李世民的“智囊团”。有的为制定国策出谋,有的为撰写史书效力,有的写诗撰文为文化发展献才。唐太宗称赞虞世南,“其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为五绝。”(《全唐诗》)褚亮,“博览,工属文。太宗为秦王时,以亮为王府文学。每从征伐,尝预密谋。”(《全唐诗》)李世民和“弘文馆”的这些文人共商朝政,重视文化,自己也努力创作。他的宫廷诗,气势浩大;他的山水诗,韵味悠长;他的咏怀诗,慷慨激昂。他开创的不仅是三百年的唐朝政经大业,还有三百年的唐代灿烂文化。他的《帝京篇》,描写临朝、读书、阅武、听歌、观舞、游猎、宴饮等帝王生活,平凡中抒发广阔胸怀,细碎中反映唐代风骨。他的《还陕述怀》,写浴血征战后抚剑的感慨,其中行军、驻营、出击的描写,构思连贯,一气呵成,叙事、写景、议论、抒情,巧妙地熔为一炉,对仗工整,音韵铿锵,语言凝练,形象生动。李世民的诗作,气度不凡。推敲辞语,讲究意境,力图畅晓,探求神似。他的诗文妙笔,随处可见。“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帝京篇》)用秦川、函谷的宏伟险要来烘托皇宫居高临下的气势,用心良苦;“斩鲸澄碧海,卷雾扫扶桑。”(《宴中山》)也属惊天动地之笔,气势非凡,令人震撼;“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饮马长城窟行》)这是描绘高山大海的巨幅画面,是何等广阔浩渺,它引起读者无尽的联想和思索,词语很平常,但构成的画面却很壮美。这就是唐诗的意境。
完全可以说,“弘文馆”是唐代文化的熔炉,尽管规模不是很大,但却在这里集聚和造就了一大批有用之才。
古人学习书法,通常采用“口传手授”的教学方式,也就是面对面的将语言讲解和书写示范互相结合,这是由书法教育的自身特点决定的。众所周知,书法教学中的难点当属笔法,如何控制笔的运动,使其在纸上留下的线条达到理想中的效果,这个过程则很难用文字准确地表达出来,即便用文字尽可能详加描述,事实上习书者也很难完全领会和准确把握。而单从字帖、范本去理解笔法,初学者更是难以达到。这就需要专门的教师详细讲解并动手示范。追溯历史,唐代书法家张旭就明确提出了“口传手授”的具体教学方式。
褚遂良总结学书经验时认为:“良师不遇,岁月徒往,今之能者,时见一斑,忽不悟者,终身瞑目,盖书非口传手授而云能者,未之见也。”卢携道:“盖书非口传手授而云能知,未之见也。”解缙也说:“学书之法,非口传手授,不得其精。”可见,“口传手授“的教学方式是我国的一个优秀的书法传统。
古人学书之法在历代书论中随处皆是。古人之所以强调“口传手授”,乃是因 “口传手授”的确与书法艺术的特殊性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无论摹古还是师今,只有通过教师“口传手授”方可达到较好的效果。书法教学的直观性决定了传统的继承必赖师徒相授,从而代代承传,时代的创新则要靠直接交流来促进。正如孙过庭所讲:“夫心之所达,不易尽于名言;言之所通,尚难形于纸墨。”学习笔法,首先得学会“鉴别”,仅凭自己观看揣摩,往往不得要领,须由老师点拨,方鉴笔法之优劣。这仅仅是第一步。其次,师必亲自示范,手把手地教,配合口诀。古代的许多书诀,其实都是学书时须背记的口诀,即学书要领。“口传手授”客观地反映出教授笔法的艰难与局限。
时至当代,“口传手授”作为一种传统的书法教学模式仍然为书法家和书法教育工作者所广泛采用。只不过如今随着科技的的发达,印刷业的改进和家用电脑的普及,书法教育方式被大大丰富了。人们可以把专业书籍、书法报刊、音像视频和互联网络结合起来,极大地方便了学习者。
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中国国家画院、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书学院等等都开设有专门的书法培训机构和书法专业。全国各地的知名书法家都几乎开设有自己的书法工作室,在这种政府、团体以及个人三者互相结合的前提下,我国的书法教育的整体局面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在实际教学当中,他们把面授和函授相结合,把书法和整个传统文化相结合,把传统的“口传手授”和现代化的教学方式相结合,把艺术培训和展览宣传相结合,把素质培养和市场经济相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进入电脑时代,曾经有很多人对中国书法的未来发展表现出极大的忧虑,甚至认为硬笔取代毛笔,电脑逐渐取代硬笔,书写工具的进一步改变是对中国书法的釜底抽薪,甚至有人认为,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书法将被现代科技打入历史的尘封,成为人们永远的记忆。但事实表明,形式的发展是很多人始料不及的,电脑不仅没有取代书法,反而为书法事业所充分利用。书法网络的迅速崛起和广大书法家及其爱好者的积极参与,使得中国书法的进一步普及更加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这就充分证明,中国书法的魅力是巨大的,其自身的历史调整能力是无法估量的。如今人们热议的种种书坛矛盾都会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随着岁月的流逝,悄然化解。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只要我们扬长避短,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便利条件,就会化被动为主动,就会在新的历史形势下谱写出新的壮美艺术篇章。
尽管说,现行的书法教育还存在诸多不足,还需要经过不断的探索积累经验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形势需求,但当代的书法教育风尚却似乎和唐代具有诸多相似之处。展览文化盛行三十年以来,书法在社会上得到了较为广泛的普及,对书法家的宣传工作也逐渐深入人心。书法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也进一步确立,很多人的物质文化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尽管说,目前书法界上存在种种弊端,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历史的潮流是不可逆转的,在书法家和广大书法爱好者以及书法专业媒体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书法艺术必将走向新的繁荣和昌盛。
发表于 2011-3-4 09:58:4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3-4 14:4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沙枫 于 2011-3-4 09:58 发表

多谢关注!
发表于 2011-5-19 12: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为今用,似乎已经不合时宜了!今人之学习精神,不及古人千分之一也!
 楼主| 发表于 2011-5-19 15:56: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深圳李志宏 于 2011-5-19 12:19 发表
古为今用,似乎已经不合时宜了!今人之学习精神,不及古人千分之一也!



呵呵,并非“古为今用”不合时宜了,而是今人更多地无法具备“用古”的基础和能力,就只好“王顾左右而言他”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5-4 18:07 , Processed in 0.330292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