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691|回复: 43

书法博士---邱世鸿书法艺术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30 19:56: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书法博士---邱世鸿书法艺术展




邱世鸿  学术简历



笔名丘若、丘君,号抚云斋主。1966年3月出生于四川乐至县。1988年毕业于西南师大(现为西南大学)中文系,1991年毕业于该校美术学(书法教育与研究)硕士点,师从徐无闻、荀运昌、秦效侃等先生,学习诗文书法。1991-2003曾在贵州师大担任专职书法篆刻教师,1999被评聘为副教授。2003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攻读美术学(书法史论)博士学位,师从著名书法家、理论家黄惇先生。2007年1月通过答辩获得美术学博士学位。2003年调入南京航空航天艺术学院工作,担任美术学(中国书画专业)副教授。作品多次参加大展,被多家碑林、纪念馆、诗墙和个人收藏。长期主要从事艺术教育,书法篆刻创作和书法理论研究。注重创作、研究与教育的统一。

一,出版著作有:

(1)专著《邱世鸿书法篆刻集》(2002年,中华出版社)
(2)专著《抚云斋书法文集》(中国书法家理论丛书,2002年华艺出版社)
(3)专著《魏晋书法的艺术精神》(2004,中国社会出版社)
(4)专著《创作与理念--书法创作的审美体验》(2007年,古吴轩出版社)
(5)专著《理学影响下的宋代书论研究》(2007年,中国文史出版社)
(6)专著《大学书法行书教程》(2008,人民出版社)。
待版者《从临摹到创作—-颜真卿》,《抚云斋诗稿》,《抚云斋艺术论评集》等专著。

二,论文多次参加全国书学研讨会,重要的有:

(1)第二届近现代书法学术研讨会(1997年,浙江宁波)
(2)第三届书法学暨发展战略研讨会(1998年,北京)
(3)全国隶书学术讨论会(1998,论文入选)。
(4)祝嘉与二十世纪书学研讨会(1999,江苏苏州)。
(5)全国第五届书学研讨会(1999,论文入选)。
(6)徐无闻学术研讨会及遗作展创作研讨会(1999年,重庆)
(7)方介堪艺术馆成立及创作研讨会(2001,浙江温州)
(8)二十一世纪书法·天津论坛研讨会(2002,天津)
(9)2003年广东新文人书法年会(2003,广东番禺)
(10)黄庭坚诞辰960周年学术研讨会(2004,年江西修水)
(11)第七届全国书学研讨会(2006年,山东济南)
(12)现代书法20年学术研讨会(2005,年江苏南京)
(13)全国新文人书法研讨会(2007年,河北石家庄)
(14)浙东书学研讨会(2007年,浙江宁波)
(15)“瘗鹤铭”国际书学研讨会(2007年,江苏镇江)
2004年论文获得中国文联理论文章三等奖,2007年论文获“浙东书学研讨会”三等奖。在《艺术百家》,《东南文化》,《中国书法》,《美术报》,《书法导报》等各类刊物发表论文、文章100余篇。

三,近六年发表的主要论文有:

(1)《姜澄清书学思想研究》(1999年,《中国书法》)
(2)《怀素狂草与酒神精神》(2000年,《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3)《大学书法教育与素质的关系》(2001,《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4)《夺角视点:当代书法研究的方法论》入选“二十一世纪书法·天津论坛”,被评为“优秀论文”并入集。
(5)《清代隶书勃兴的原因及其审美特征》(2003,《贵州师范大学大学学报》)
(6)《论新文人书法与文化精神》入选“2003年广东新文人研讨会”。(文载《书画艺术》2004年第6期)。
(7)《重新认识徐无闻》(《书画文献》,2004-6)
(8)《王振中先生的中国画探微》(《当代贵州》,2003-7)
(9)《林散之书法的文化意义》(《中国书画》,2004-3)
(10)《萧散清逸嗣元风---蓝瑛绘画评赏》(《书与画》,2004-6)
(11)《二十世纪书法美学的回顾——从美育到审美文化的研究》入选“第三届书法学暨发展战略”研讨会,文载《书法导报》2004-7-21)
(12)《从秦汉简牍帛书谈对待文化的态度》(《书法》,2004-8)
(13)《论现代书法的内向开拓》(《现代书法20年研讨会文集》2005-10)
(14)《黄庭坚书画理论对蜀学的贡献》(《艺术百家》,2005-1)
(15)《朱熹哲学思想对书论的影响》(《艺术百家》,2006-4)
(16)《洛蜀会通与理学书论》(《东南文化》,2006-5)
(17)《两宋理学书论概念诠释》入选《全国书学研讨会论文集》。
(18)《技艺两进,心迹双清—徐无闻先生诗文书画里的人格精神》(《艺术品鉴》,2007-1)
(19)《朱熹书论的二重性及其价值》(《美术与设计》,2007-2)
(20)《魏了翁书论对理学书论的发展》(《社科研究》(香港)2007-1)
(21)高等书法教育与全面素质的培养》(《中国教育导刊》2007-5)
(22)《理学与性灵》(《艺术百家》,2007-5)“第二届性灵派书法原创展研讨会”主题论文。
(23)《试论浙东理学书论的发展及特点》(入选“浙东书学研讨会”,主题发言)
(24)《文道并重与新文人书法》(《新文人书法研讨会论文集》,主题发言)
(25)《六朝文化研究的拓展综述》(《瘗鹤铭国际书学研讨会文集》,主题发言)
(26)《吴门书派的盛衰与明清书法研究》(《中国书法》2008-3,待出)
(27)《理学书论与书家人格培养》(《中国画品》2008-1)
(28)《书法创作三态论》(待发)

四,书法篆刻创作:

长期主要从事教育、创作和文艺理论研究,主攻书法篆刻的创作和理论研究。书风追求意趣,法意相参,朴华兼存,更为注中气息和格调的把握。偏向于文人书法的境界。

书法作品入展、获奖于:

全国高校师生书法展评(1989优秀奖)
全国第三届新人新作展(1995入展入集);
全国第六届书法篆刻展(1995入展入集);
全国第二届正书作品展(1998入展入集);
第三、四届国际赛克勒杯书法大展(1996、1998三等奖,入集);
“徐无闻师生书法篆刻展”(1995,1999入展入集)
首届全国篆刻艺术展(2000入展入集);
首届“水浒杯”书法大赛“特别金奖”;(2000入展入集)
当代青年书画大展(1999一等奖);
“南方长城杯”书法大赛(二等奖);
首届全国近现代书画展(2001入展);
江苏—湖南青年书法精品展(2005入展入集);
第二届国际书法篆刻年展(2005中青年专业组一等奖,入展入集);
“联通杯”黄果树风景名胜区书画大赛(2005一等奖);
“信丰脐橙杯”全国书法大赛(2006二等奖,入展入集);
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2006入展入集) ;
“荷之韵”--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2007入展入集);
“翰墨凝光”—纪念辛弃疾诞辰八百周年全国名家书画展(2007入展入集)
作品发表:2005年《文艺研究》,草书中堂;2005年《美术与设计》,行书横幅。
2005年《艺术百家》,2008年《中国书法》专题介绍。

五、学术讲座:

(1)2006年在南京新图书馆,为《第二届性灵派书法原创作品展》作学术报告,论文题目为《理学与性灵》。
(2)2005年在南京林业大学举办《书法与生活》学术讲座;
(3)2007年10月在南京森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举办《中国书法的魅力》讲座;
(4)2007年在河北大学艺术学院举办《书法创作的理念与实践》讲座与示范。
(5)2008念1月在南京解放军理工大学工程兵学院举办《书法艺术与魏晋风度》的讲座。
(6)南航艺术学院研究生专题讲座:“玄学与魏晋书法”,“理学与宋代书风”等系列。

六,论著获奖

1,2002年,论文《多角视点:当代书法研究的新特点》获得“天津书法论坛”优秀奖;
2,2004年论文《论新文人书法与文化精神》获得中国文联评论文章三等奖,获得江苏省文联的嘉奖。
3,2007年,论文《浙东理学书论的形成与发展》获得“浙东书学研讨会”论文三等奖。
4,著作《抚云斋书法文集》获得“贵州省政府文艺奖”三等奖。

七、主要教授课程:

(1)古代汉语
(2)书法临摹与技法理论
(3)篆刻史论与技法
(4)中国书法史论
(5)书法创作
(6)大学书法名作欣赏
(7)中国近现代书法史
(8)古代书论选读

八、社会影响及兼职

(1)个人简历在《书法报》、《书法导报》、《现代书法》、《书画报》、《书法之友》、《美术报》、《艺术百家》、《艺术收藏》、《艺术品鉴》,《中国书法》及《中山书画网》、南京电视台《玩家》、《今日财富报》,《人民日报海外版》、《江苏科技报》、《金陵书风》以及“中国书法网”、“中国书法家园网”、“中国书法江湖网”、“书法纵横网”、“书法公社网”等多种媒体节目栏进行了专题介绍。作品被国内外纪念观、诗墙、碑林和个人广泛收藏。

(2)曾举办四届“邱世鸿师生书法篆刻展”,获得好评。指导学生在全国及省市大展中多次获奖。多次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

(3)现为南京航天航空大学艺术学院(中国书画专业)副教授,硕导。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青年书协理事。江苏省书协会员。南京市书协会员。南京市青年书协副秘书长。澳门印社社员。友声书社社员。
发表于 2008-2-3 00:54:30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贺!
发表于 2008-2-4 22: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世鸿先生大才,余钦之!
发表于 2008-3-3 15: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功力,有文才,有诗情。好!
发表于 2008-1-30 20:06:50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分开上传作品.一楼一张最好.这样打开的速度快些.
发表于 2008-1-30 22:0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抚云斋诗稿

                                    
金陵篇(之一)



余于二零零三年十月负笈金陵黄瓜园,得与诸师兄相会于古林胜境,朝夕砥砺切磋。同年十二月,得举家调入金陵,任职南航艺术学院,暂寓月牙湖畔,往来多志士,圆林山水胜,,足以慰孤怀。域外偶客金陵者,亦枉过一谈,皆拔俗之士,文采风流,书艺超群。

甲申六月末,新居落成,迁入四方新村,走墨挥毫,足以畅怀。心境骤变,接事纳物,多所创获,。余近年疏于吟诵,韵仄生疏,惟勉力而为,乞雅量君子哂正焉。



*次韵答刘克生老词学


乡贤刘老以百岁高龄谬赞拙著,深感愧然。不揣浅陋答之,刊登在《书法导报》上,正在出山之前。

久别尺书托雁传,更思老手著韦编。
文心浩荡通千古,人到寂寥亲圣贤。
历来君子重雕虫,微技亦能见古风。
以篆入书识者少,道心何必问扬雄。
偶回桑梓少雄谈,趣不入时兴未酣。
意气惟逢狂者饮,书生落寞志图南。
妙兼心手自通神,笔挟风涛见本真。
岁月不输抱瓮乐,山中惟与松梅亲。
格高自不与时同,笔墨当追造化工。
众壑烟岚偏惠我,壮游乾坤看飞鸿。

附刘克生老人癸未读《抚云斋书法文集》等后

草长莺飞妙句传,黔中再寄抚云编。
少陵已占花溪胜,又见花溪起后贤。
文章未必老雕虫,开创新风迈古风。
篆刻更多秦汉韵,壮夫不悔异扬雄。
记曾瀹茗接高谈,翰墨淋漓兴味酣。
休道楚材供晋用,艺林声誉满西南。
书能读破偏通神,造化心源妙写真。
一语南天寄雏凤,谢家老凤是乡亲。
(老凤即谢无量)
嵇康性懒古今同,迟答鱼书味未工。
愿借青天铺一纸,长空万里写飞鸿。


*金陵印象


十朝风雨帝王宅,王谢风流何处寻。钟山爽气来天地,玄武烟波变古今。吴楚霸基遗恨久,江南贡院落英深。虎踞龙蟠追往事,不辞长做秣陵人。

秦淮千古梦悠悠,浩渺长江不胜愁。多少六朝烟雨事,古今十国沉浮秋。吴宫芳草埋幽径,晋士衣冠成故丘。世人但爱长江美,谁念英豪作楚囚?

翰墨文章独擅场,声兼郑卫好流芳。洛下老声非雅语,三吴新札是儒光。玄风吹醒竹林客,酒德吟破金谷觞。修契兰亭讼千古,书文并茂许王郎。

逼人热浪客情阑.,凛冽冬风灌颈寒.潮起长江万里水,雪凝绿岛百年滩.人间风雨问苍梧,世外云烟看碧澜.到底南朝多少事,诗人亹亹尽悲欢.


*夫子庙


科举带来士子梦,龙门一跃便成精。桃花流水消长夜,绿酒红灯伴凤笙。富贵温柔每有恨,繁华花柳最多情。状元鱼贯犹亡国,莫借沧浪濯吾缨。

文场今日变商场,谁忆建康为帝乡?王气微微走马急,晚风习习翠红香。乌衣巷口皆过客,朱雀桥边尽靓装。阮嵇若知生意闹,岂为名士简行藏?

甜点芦蒿盐水鸭,金陵美食不须嗟.莼鲈滋味思张翰,酒蟹风流忆法华.巴蜀麻辣最开胃,
淮扬咸淡岂忘家.秋来闸蟹解谗涎,品味看我盱眙虾.


*出山有感


十年一梦山中客,最爱烟霞豁醉眸。青草黄花天地净,白云苍狗乾坤浮。屋开三径香是路,书满五城勤为舟。世外红尘随意乱,卧游坐望不惊秋。

造化弄人自古多,我生未老出牂珂。江南风物旧曾谙,西蜀归鸿远来过。论艺著书逢雅士,听潮观海发浩歌。莫言已负箕山志,安石东山岂烂柯?

(谢安,字安石,志存丘壑而东山再起,时人有“小草”与”远志”之讥,而终成巨业)

十载不登名利场,岩松百年耐风霜。出山小草非无志,亲向夕辉仰壮光.
一入江南意气豪,莺飞草长涌诗潮。文心每逐长江水,莫将兜率语儿曹。
移居每有山水缘,天地怜渠本不偏。最爱浪游江海趣,多情烟水独缠绵。
早把他乡作故乡,运命长沾名士光。王谢风流千古在,坟前敬献一瓣香。


*刘灿铭书法展


在艺兰斋举行,研讨会上气氛热烈,余协助布展:

学如伯英方成癖,欲携清风入砚池.巨制犹藏金石气,微幅时有玉兰姿.道心惟共溪云起,雅趣每同诗酒宜.更爱博观转邃密,意气由来任驱驰.

行草风流独擅名,醉歌逐月御风行.毛锥用尽三分力,雏凤期望十年鸣.崎岖碑帖山雨润,落寞琴书丝竹清.人过中年真不惑,痴心难改远游情..


*2月赴泸州采访川南书画家林绍基先生。8月,年届花甲的林先生在北京美术馆举办个人“书画展”,并《林绍基书画集》首发式。余与郑兄再赴京帮忙,所得甚多。


川南山水涵虚碧,蔚起人文冠世贤。云海苍天伟且壮,大师悟得个中玄。
水绿山寒縈梦牵,蛰伏云乡傍竹眠。书画本从天地悟,放怀写意大江边。
奇气郁勃腕下宣,笔追摹诘断俗缘。淋漓酣畅见真性,痛快巨幅墨色鲜。
牢落人生思渺然,闭门谢客厌闻蝉。丹青难继断薪火,幸有千金伴佛禅。
墨线可追五百年,餐风饮露路八千。跋涉千山寻画本,生面独开别有天。
小字静逸大字雄,陶融碑帖气如虹。缶翁白石今安在,拙厚自存高士风。
平生所尚在奇雄,绝尘赚得阮囊空。休看流行神鬼怪,穷身犹唱大江东。
书画从来忌苟同,人生到处似飞鸿。江山助我气犹壮,优入圣域造化功。


*甲申四月赴泰州参加省青年书协第三次理事会,住高港沃特龙大酒店,得观大运河。


苇漾晴波送爽来,夕阳返照古城台。江都风物多情甚,潋滟岚光望眼开。
群蝶花间款款飞,无边芳草连翠微。人生最爱闲如此,好风伴我独忘归。
车过平畴试展眸,多情犹忆古扬州。烟花三月劳君梦,骚客诵吟古渡头。
运河镜水贯南北,愿借扁舟作远游。四面山川争供眼,临湖独学采莲讴.。
群贤毕至猥居前,意气横胸酒欲仙。戏笔米颠今尚在,清狂都寄薛涛笺。
广陵胜地文风胜,翰墨寄情意最真。得意忘形称雅远,风流自古属高人。


*6月底迁新居,7月导师黄敦及师兄弟来寒舍一聚,酒后黄导挥毫,作横幅以纪其盛。


食当求饱居求安,君子难忘白屋寒。最爱文房万卷满,研经考史去儒酸。
终日卧游不尽欢,独登高处赏晴峦。钟山爽气犹能放,酒入愁肠风月宽。
月芽湖水漾清波,道友相逢意气多。酣热导师来把笔,可写《黄庭》换白鹅?
行草风流魏晋多,古诗书就墨初磨。清芬淡雅气高古,宛似清新浴水荷。


*8月,竹宝斋顾先生为余刻先师无闻先生篆书联三对,悬之书斋,蓬荜生辉


柔毫铁笔俱生辉,大匠精心与俗违。格调本关学养事,谁人识得意幽微。
刻刀使转传书趣,虚实刚柔至美哉!冰骨铁钩凝静气,何时遣得玉人来?
不施珠彩宝生光,一嵌更怜黄竹香。从此真龙豹隐处,气传金石映兰堂。


*甲申五月举家游上海,游人民广场、陆家咀等地。晚至天曙家,畅谈痛饮又逛华东师大校园,欢娱而归。


蜗居海上任遨游,坐拥书城独善谋。谁谓书生百无用,且看文采压时流。
扬子心情不寂寞,年年岁岁伴书过。由来意气属高士,酒到热肠逸兴多。
江南频听雏凤声,一出广陵遂有名。艺道双修端气度,思如泉涌气吞鲸。
圣贤德业久流芳,素屋长闻麝墨香。夜夜明灯照古训,蜗居自爱珠渊藏。



六月黄惇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书法篆刻展


欲成大业不寻常,学子襟怀锦绣香.谁怜儒雅不随俗,胸藏秋壑有文章.


金丹兄乔迁,师兄弟聚饮向阳鱼港


雅室须大风月宽,文心驰骋蛰龙蟠.风生万壑动乔木,雨漫千山起石峦.扬子寂寥愁似海,相如落寞胜于官.若求吐凤妙思笔,豪情须寄百云端.


*阅江楼阅江楼与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并称“天下四大名楼”,与寓居南京,两年乃得瞻斯楼


壮哉天下四,杜爱阅江楼。巍峨飞斗檐,峥嵘忆昔畴。帝王风雨急,霸业时光稠。雄视小天下,登临意绸缪。

酷署转晴日,乘兴登此楼。天开山路远,江曲海风遒。危树逢客绿,群亭对水讴。谢公无限意,遥寄木兰舟。
发表于 2008-1-30 22:34:27 | 显示全部楼层
抚云斋诗稿

                                    
金陵篇(之二)



重回黔中

丙戌三月,应唐涛、堂贵等兄之邀请,偕夫人飞回黔中林城,与诸老友相聚,甚有所乐者。

黔中十二载,云贵半家乡。
黄果瀑飞壮,青岩镇逸香。
山川横静气,花鸟悦晴光。
怜斯仁者寿,何必夸夜郎。
又来丛蚕地,何处觅洪荒。
朝峦开气象,暮霭转苍茫。
老友勤开饮,佳肴频举觞。
]醉后数来问,刘伶识故乡?
故人豪气在,茅酒时飘香。
醉迷华胥国,乐思画锦堂。
情驰超渤溟,心骛到洪荒。
黔中长有梦,高卧黑甜乡。
重逢增感慨,人世叹无常。
老酒与君别,新茶唤客尝。
窗开清淑气,夜放蕙兰香。
壮志行千里,此情有别肠。


联通杯书画奖

翰墨一生何所求,功名长误半生秋。
偶来佳境题诗句,不惑已惊岁月遒。
千里相聚黄果树,结缘翰墨趣相投。
山中清淑养高致,但借翠微豁醉眸。
十载光阴伴客愁,牂牁曾作醉乡侯。
三年别后梦多少,思满长江白满头。


林邦德书法集

六月林邦德赐赠《书法集》有感,精美装帧,先睹为快,与以往之作又不同也。
笔墨赞精熟,波澜叹老成。
夜雨醒清梦,春风解宿酲。
龙蛇腕下走,烟霭缣中生。
大海无穷碧,不为宠辱惊。
落寞佳书绝,藏修叹独能。
劳情思白马,忆梦感青灯。
入妙心惟细,通灵性可乘。
散圣兼侠客,我侪早服膺。


《徐无闻论文集》

由启功先生题名,文物出版社出版,收集先生论文艺的诗文若干,读之感佩无任。距此书之出,先生已经仙逝十三载。

精思邃密见奇节,文记忧乐锦绣篇。
学养功夫风骨在,孔颜高德自能传。
诗文平淡追苏黄,睿智独能赏孤芳。
卓荦寸心自千古,力行苦志非寻常。


《徐无闻篆刻》

由西泠印社出版,刘江、韩天衡等作序,遴选精品若干,灿朱烂白,令人怀想其人。

妃红俪白活精神,刀笔琅琅绝俗尘。
印学千年大家出,功夫精处见天真。
润泽诗文五十春,先生本是斫轮人。
历来大匠常平淡,篆籀婉通自出新。


阮荣春画展

七月“诗韵格法―阮荣春中国画巡回展”在江苏美术馆举办
学问岂能害性灵? 抛书操笔欲忘形。
多情米老浑无碍,凭水遥看山色青。
模水范山仰典型,高风逸韵寄鸿溟。
逸人诗魄追千古,独赏画堂水墨屏。


赠明星扇

2006年5月2-5日,28集电视剧《悲伤时唱支歌》在南京拍摄,其中部分潘虹饰演的教师家在抚云斋拍,潘虹、黄磊、贾静文、曹曦文等明星来家中拍摄三日整。余赠潘虹篆书扇二、黄磊隶书折扇一。

好钢百炼始成柔,优孟衣冠费效尤。
情性每从模仿出,盛名自在精微求。
言词曼妙通尔汝,世态洞悉殊道谋。
醒后素心应真善,雅怀索字意相投。


首届“性灵派”书展

7月“性灵派”全国青年书法原创展在南京开幕,招旧友聚饮于红杏酒家,与会者周建强、郭堂贵、刘宗超、王建国、周纪明等,会后遇田耕之、王俊、黄君、吕书庆等兄,同游栖霞寺等。

群贤雅聚钟山畔,正是才贤英妙时。
气漫栖霞常作画,波开玄武好寻诗。
性灵源自鸿荒趣,意象更看海鹤姿。
翰墨结缘无长幼,每逢能者作君师。
首倡原创领风骚,心气独存格调高。
海雨天风溢毫素,纸光墨色阅俊髦。
米颠喜有刷字法,倪怪恨无屠龙刀。
借得江南好山水,晴空万里自翔翱。

读姜寿田兄所赠《中国书法理论史》
文章尔雅著声名,厚重中原劳远行。
心画关情寄翰墨,论评针砭爱争鸣。
书生意气亲诗酒,文采风流存素清。
君子卑微尚有节,比肩贤圣道初成。


老黄书画镌刻

丙戌六月,偶回锦里,过访仁重道兄,为中国书画雕刻艺术馆筹备完善而志庆,即兴口占数句以作纪念。并题大字“传名若金铸,创变似渠成”于后,未钤印。

华夏文明盛,书画灿异光。
雕镌源同祖,文字赖推扬。
学养殊格调,性情转苍茫。
师门教诲久,功力精进长。
大道皆寂寞,高格破鸿荒。
君子乐忧道,处世当用方。
一名留千古,百载独姓黄。
先师当念笑,爱此玉局堂。


鲁迅故居

八月游鲁迅故居。王伟兄陪同观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等地。次年“江浙赣”三地展在绍兴首展,与南京青年书协诸君再游。绍兴黄酒依然醉人。市中商铺多以鲁迅文中人名命名者。

文笔老辣神鬼惊,绍兴风物自留名。
咸亨润土祥林嫂,蔚起人文掷地声。
故乡依旧锦为城,山阴留迹会稽名。
阿Q狂人俱不见,空余村外笛声清。
旗手未闻饮酒名,忧民爱国气难平。
肝伤何怪酒兴烈,一醉便忘意气争。
文章巨手未忘情,沥胆披肝掉臂行。
致君尧舜非无主,于无声处听雷惊。


兰亭盛会

2006年12月16日,中国第二届书法“兰亭奖”大展在合肥开幕,余有幸有拙书忝列其间,带六位学生观展。遇到不少新老朋友,甚得其欢也。观摩大展,所乐者非浅也。

俊豪各有种,崛起正当年。
龙虎皆成势,狂狷自是贤。
蜀笺托麝墨,恬笔写旭颠。
群英少长集,攘攘斗芳妍。
肥水藏珠渊,近邻别兴牵。
鹏程乖九万,鹤发老三千。
岂问梦中妙,休言个里玄。
寒窗岁月久,落寞有谁怜?


曹建《晚清帖学研究》

重庆曹建兄以博士论文出版,获得兰亭奖,可贺。
君子务其本,道充不患贫。
学存儒老术,志爱乾嘉驯。
岁月养精气,江湖练朴纯。
登高声自远,怀璧志常申。


论文答辩

2006年12月7日,余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进行论文答辩,黄惇教授外,常国武、王星琦、周积寅、季伏昆等给予我甚多鼓励,偶有波折,终能顺意。

十年磨剑看今日,万古文章我心知。
梅耐苦寒香乃久,恩师心血凝成斯。
夜灯常伴幽人过,四十有知未嫌迟。
常恨世间俗务累,真如不见更无诗。
学者蔼如风范高,春风十里尽妖娆。
学品本自人品出,莫言君子口舌劳。
儒家理想在人格,后乐先忧药石规。
君子爱才各有道,红花绿叶相扶持。


六十大寿

3月9日,业师黄敦先生六十华诞,师生共欢于川味甚浓的红杏酒家,达四五桌之多,可谓少长咸集,乐以忘忧。此次韵乐至百岁老人咏“亥猪”成之,以博一粲。

性天突傲绝昏庸,老境经纶渐渐丰。
闲弄管城求四德,戏涂鸦墨破九宫。
学问从来辨古异,书文最忌与人同。
桃李春风笑把盏,乐从抱瓮赞愚公。
闲花开谢任东风,蜃市繁华转眼空。
浊世荣枯衰盛异,浮生显晦古今同。
怀驰烟波荷堪绿,梦醒竹园窗已红。
花甲早知恬淡趣,雪泥鸿爪隐行踪。


醉中兰亭

富贵浮云岂敢夸?萧然物外未忘家。
平常一样老黄酒,劲足卧看梦里花。
白酒佳肴未输胆,肯怜古越龙山珍?
花雕口感激君梦,红窖发情乱客神。
右军醉挥鼠须笔,未解佳醪助禊诗。
千古兰亭在一瞬,醒来不辨路东西。
雄爽浓郁赖酒神,右军难免性情人。
老之将至痛生死,儒道情怀气味亲。
曲水流觞避世尘,安天知命享清醇。
圣贤犹爱舞沂乐,放浪山川物侯新。


雨中兰亭

四十诗贤赞惠风,天阴谁怜春雨中?
若能解得朦胧趣,风骨峥嵘文气雄。
山阴风雅欲何求?轻雨涤尘诗兴遒。
黄酒千杯犹未醉,兰亭气骨傲王侯。


观青年书法

素心道已成,鸣凤早传声。
长卷开新面,短札识旧情。
草存魏晋骨,楷有钟王名。
闲得同欣赏,还看心迹清。
天留大雅才,心手妙清裁。
壮志出胸臆,高风延鹤胎。
秦淮烟月满,灵谷藻思开。
把盏还须醉,凭虚载月回。


徐渭草书


人事天时多变更,人权自比霸权轻。
大才遭弃明珠暗,野趣遇逢官目横。
无可奈何螳振臂,似曾相识鸟呼声。
天怜九死犹能过,绝艺未憾存太平。
落魄半生远众哗,诗词书画乐无涯。
深情寄古怨新鬼,老手斫轮愧大家。
心可逍遥神得畅,笔能纵横墨生花。
青藤老屋尘生久,活计不谋拙更加。


西师流派

大椿、曹建兄策划“全国名家邀请展及西南论坛”一事,已见方案,值得庆幸。特别事纪念徐无闻先生所开创的西南流派,提出书法硕士。博士书展,颇有意义。约九月聚会山城。

宗派声隆名已传,西南直辖入新篇。
沧桑不计繁华事,风雨犹催梦幻年。
薪火相延桃李熟,诗书互答真如圆。
从今莫问荣枯趣,忧乐无端总随缘。
无闻先导开先路,文史哲成智慧光。
桃李春风时化雨,烛灯长夜自生凉。
十年豹变肠中热,千里龙吟绣口香。
西部江南俱有爱,山城雅聚桂飘香。


第二届性灵书展及学术讲座

6月20日,田社长邀请余参加此展,书大字行书对联“性灵活泼笔锋上,世界沉埋酒瓮中”相赠展出。并参加开幕式剪彩。下午与李庶民、姚光义、衡正安一起作学术报告,余主讲《理学与性灵》。宁波陈炼焦兄来宁聚饮三日。识邹紫楠、代云、纪松、学岭等学友。

物成大器问前因,如水驹光似转轮。
红豆每滋南国恨,朱英难驻上林春。
蛟龙不尽飞腾意,鸾凤能翻困踬身。
活泼性灵笔墨外,且倾佳酒酹书神。


张冰赠《中国灵璧奇石》

我为此书行署一斗方行书,篆刻朱文“菡萏香”。
灵璧天然瘦皱身,磬音清脆悦嘉宾。
天留尤物自名贵,人爱奇姿本异珍。
常惯丘壑天籁韵,独留风雨故乡春。
著书十载常忧道,宦海闲看自在人。


王铎书法馆

与荣生先生一家游孟津,见书法馆负责人,获赠行草拓片五张而归。碑刻壮观,为国内之首。在龙门大酒店写完卵石后记之。
孟津一日游,碑刻记雄猷。镌艺忆苏范,大书逊米楼。寂寥翰墨健,独到文心遒。老似斫轮手,贵惭晋乐侯。明朝晚有乱,心学狂无羞,帖文舒逸气,行草竞风流。儿视董玄宰,笔超王子猷。豪情壮万古,到此尽开眸。拓片惠赐五,壁观惊墨侯。尺牍若雅士,雄爽不相侔。俊杰纵横意,逸豪气满楼。


古吴轩

8月,余出版《创作与理念》一书,与纪明兄驱车前往,得识诸位同仁好友。收获亦多矣。

风流自是文人身,著述无忧如洗贫。
牢落丹心不朽志,古轩编辑贵传神。
创作最关理念事,佳书雅韵道心深。
临池放胆意偏好,巧度金针个里寻。


陋室公园

陋室有铭胜事功,乐居颜巷笑诗翁。
道术穷时存古义,君子雅怀国士风。
和州风水自圆通,门外长江气象雄。
文士修身开悟处,人生有梦到鸿濛。


森林公安校讲座

应学文之请为公安战士作《中国书法之魅力》讲座
翰墨养成精气神,线条魅力在于人。
功夫深处性情见,笔走龙蛇墨色新。
华夏文明灿烂新,陶情冶性养天真。
草行篆隶形神具,天地为师气味亲。


金山佛印书画院成立

受心澄法师邀请,与筱膺等前往祝贺。书隶属对联以贺。

禅门清净地,书画自随缘。心似千山静,真如一镜圆。道儒明心性,释佛悟幽玄。翰墨无形外,菩提自在天。


新文人书法研讨会

10月赴石家庄参加此会,在古韵宾馆举办研讨会。出版《论文集》。余作“文道并重与新文人书法”的发言。与梁继,又花,大中、福隆等兄聚。

广州盛会喜空前,今爱同仁闻道先。
学者性情存典范,文人风骨著芳妍。
以心传手手传笔,借酒浇愁愁破眠。
独发性灵犹贯道,位卑忧乐总无偏。


书法创作讲座

为河北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讲授“书法创作的理念与实践”。

创作当求理念先,功夫深浅岂偶然。
笔从心性传神采,儒道学完学佛禅。
点画关情笔墨鲜,高韵深情断俗缘。
日用心思多玩味,自然名盛尺书传。


游莲花池

丰海滨同穴陪同游玩。观残荷寻画意。
爱此残荷听雨声,谁家画笔写丹青?
莲花池里水犹半,入夏满闻蛙乱鸣。
身临天畔瑶池里,四面枯荷气味亲。
天惠画图留底本,素心独往爱幽人。


浙东书学研讨会

丁亥冬赴宁波会议,会址在北仑港,返途在甬与科高、邦德、炼焦、蔡毅,军寅,军海、晓东、者新等聚,笔会交流,多有收获。笔会于高丽使馆。

多来佳地逞文场,早把甬仑作故乡。
情满浙东歌海浪,酒酣翰墨醉兰堂。
同仁研讨无贵贱,旧学商量有允臧。
浩荡儒风今古异,芝兰气味发清商。


高丽史馆笔会

篆笔使来愧老手,风骚之意本难妨。
还须闲澹如羲献,晋宋风流堪雁行。
诸君走墨自清狂,满纸云烟惊凫翔。
独往山泉倚石卧,鸿濛看尽望八荒。


丁亥冬次韵答树农

冬日江苏省国画院举办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与寿田、树农、金豹、景峰、斌树等聚饮。树农来诗引兴,次韵答之。

秦淮烟月醉行游,诗酒相随过素秋。
且把钱塘歌舞趣,来观庙外状元楼。
虎踞龙盘魅力遒,金陵不愧帝王州。
山光湖色惹诗兴,最忆柔情白鹭洲。
多年论艺喜相侔,今日凤歌笑楚囚。
接舆清狂依旧见,呼朋唤友醉方休。
一梦繁华常淹留,痴心翰墨足千秋。
落拓君子常忧道,沐雨披风任去留。

附蔡树农原诗:

(金陵之行,丘若君赠酒又诗)

酒在诗中诗在酒,琴心剑胆两悠悠。
金陵醉酒无还价,卖与钱塘楼外楼。
非人为酒酒为人,酒阵休夸老子神。
太白当年真好汉,贵妃相醉更怀春。
簪花墨砂夜来香,玉屑无痕琢碧凉。
三淡谁怜桥姓董?百家心篆贵田黄。

(夜读董桥散文)

镇江会议

12月在镇江举办鹤铭国际书学研讨会,得识曹秉峰,陈根远等先生。与衡正安、王俊、梁骥、吴川淮、李国华、于文清等兄聚。住南山碧榆园宾馆。参观博物馆,逛宋元古街,游焦山,拜谒米芾墓等。

南山深邃贯城中,山外有山东复东。
门外长江流不尽,江山千古梦魂中。
山气葱茏寒意浓,书坛盛会仍从容。
四方学者多新见,落落敞开锦绣胸。
雅士每将名胜逢,闲来好友共观峰。
人生聚散无由择,痛饮畅谈忘晓钟。
人生快意乐山水,古鼎名碑仰圣蹤。
陶醉诗书寻理趣,撰文走墨远凡庸。
拜谒米公万壑松,风流豪气俱如龙。
寒凝大地真情暖,翰墨典型夙所宗。
鹤铭云隐转朦胧,千载仙尘惊聩聋。
华阳真逸莫相见,争叹神奇造化功。
人杰地灵清淑地,登高壮观楚天空。
我来圣迹玄思远,归去更觉道体充。
发表于 2008-1-30 22:4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抚云斋论文
  
                                    
(邱世鸿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



                        
论“吴门书派”的兴衰与明清书法史研究

――从葛鸿桢先生《论吴门书派》谈起



    内容摘要:“吴门书派”是明代最重要的书法流派,从创造作到理论都影响至大。葛鸿桢先生《论吴门书派》一书,为我们研究地域书派提供了崭新的方法论。有关专著侧重于对其兴盛期作大量的研究,而对其衰落期的原因语焉不详。今试着从理学的影响、文化高压政策、商业意识浓厚、观念的保守等几个方面来揭示吴门书派衰落原因,以作为“吴门书派”研究之补充。

    关 键 词:吴门书派 明清书法 史理学 商业化

    葛鸿桢先生的《论吴门书派》[1],是研究地域书派的专著。作者以大量史料,索隐钩沉,追溯吴门书坛的历史渊源,剖析“吴门书派”形成的原因、远祖、成员及其艺术成就,探究“吴门书派”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枢纽作用等,文献丰富,图文并茂,却是近年来研究“吴门枢派”颇有新意和功力的著作。作者将“吴门书派”在明代书坛的地位和在明清书法史上的地位凸现出来,有力的渲染出吴地书法的华彩乐章,从而揭示出“吴门书派”在我国书法史上的地位。作者在绪论中写道:“作为一个地方流派,它的艺术成就之高、历史之久、人员之众、规模之大、影响之广均属罕见。它有先导,有领袖,有鲜明的艺术主张,有强烈的地方色彩,有大批的追随者。它的产生、发展以至衰落都有轨迹可循。”通读此书,新意迭出,展示出许多一般书法史所不曾叙述的文献史料和理论观点,对于我们以更广阔的角度来研究明清时期的“吴门书派”,有着方法论上的借鉴意义。

    一、 研究吴门书派地兴盛历程实际上就是研究明代帖学的繁荣历程

    根据葛鸿贞先生的著作所示,作者在研究流派兴盛时有以下几点:

    第一,当时还处于文化中心的边缘。宫廷虽然有苏州籍贯的沈克在其中,但沈克还有相当的自主权。在工楷之外,将章草与狂草糅合而成,表现出自己的个性。书风受到元人康里巎巎的影响,用笔浑厚华滋,豪放中见生辣,连绵中见高古,在明初台阁体书家中最具创新性。只有云间“二沈”――沈度、沈粲两兄弟最得皇帝喜欢,端雅温润,笔法精熟,雍容华贵,成为有清一代“馆阁体”的滥觞。苏州所在的太湖地区,历来是元末文人隐逸之地,那种逸笔草草的隐逸风格也得不到皇帝得赏识。明初苏州文人多死于朱元章的刀下,文人遂多却难成气候。明成祖迁都后,南京作为陪都形同虚设。而北方统治者内部的矛盾和斗争入“土木之变”、“夺门之变”、“庚戌之变”等,内阁争斗使得朝廷对于江南的管制放松。葛鸿贞先生认为,或许吴门的徐有贞在“夺门之变”中参与有功,迎英宗复辟有功,朝廷对苏州文人的钳制也逐渐放松,文人的书画创作也开始在中期活跃起来,“吴门书派”与“吴门画派”的出现,正逢其时。从朱元璋起,历代皇帝对书法还是比较重视的,关键要符合皇帝的审美标准,善书者即使是布衣也可授以官职。文征明受推荐时,其笔法的“精妙”也成为一条重要的理由,即是一例。作者指出,永乐、宣德年间书法重心在云间(松江)不在苏州,当是可信的。苏南的书法活动在明中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摆脱了宫廷审美趣味的束缚,也是源于朝廷对苏州的管制相对放松政策。边缘性意味着自由性。文征明弟子陈淳的书风更处于时风的边缘,在举世重平正的时代,他偏好宋人黄、米的欹侧,如王世贞云:“(道复)正书初从文氏,欲取风韵,遂成侧媚。行书出杨凝氏、林藻,老笔纵横可赏,而结构多疏,亦南路之滥觞也。”【2】道复豪畅之情,跌荡之气都是与世相违的,没有太多的羁绊,可谓自由之至。

    第二,普遍的仕途不顺,借书发愤,具有异端思想。这说明吴中才子基本没有成为朝廷听话的奴才和忠实信徒。葛鸿桢先生指出,吴门书派的先导人物徐有贞等人开始对宋人书法的重视和学习,是吴门书风的一个转折点。宋人书法一向被视为欹侧、草率、无法度的书法,在吴门书家眼中得到重视,更多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与宋人的境遇相同。尤其是蜀学派书家苏、黄等人的作品,充满了才情而又仕途坎坷,与吴门士人最初的境遇相同,很容易引起共鸣。虽然苏州素以文风鼎盛、人才辈出著称,科举考试的成绩也优于其他地区。但应试愈激烈,落榜者也就愈多。祝允明、文征明年青时期也曾热衷于科举,希望有所作为,但很不容易入仕后又深感失望,对朝廷的政治充满忧虑和疑惑,先后告病回乡,隐居乡里,潜心文艺创作。其后的唐寅、陈淳、王宠等人都没有顺途,失意于科举功名,遂优游于文艺,寄情于书画,而形成文人艺术家团体。明清不合理的取才制度,造成了许多遗珠之憾。当然,从另以角度看,无意中又成就了许多又才华的艺术家得以自由的发展。祝允明《七言律诗卷》第一首所言:“浮生只说潜居易,隐比求名事更艰”【3】,是他51岁所作的《闲居秋日》,更能道出当时士人们的彷徨心理。53岁的祝允明最为痛苦,怀才不遇,焦躁烦闷,长夜失眠,作了多首以《泪》、《醉》为名的古诗,道出了“醉来中岁里,那复有童心?只觉忘人我,何为更古今?”的不平忧愤心理。文征明53岁第九次赴乡试不中,壮志未酬,贫病交加,意志消沉。葛鸿桢先生注重运用史料包括正史、野闻、诗词、手札、笔记等多方面材料,来透视一个书家的真实内心,刻画入微,为我们展示出一个鲜活的书家形象,可亲可感,怜其不幸,哀其不争,洽肌浃骨,让人难忘其神采。祝允明反理学的思想见于《罪知录》中,从诚伪关系入手,将程朱理学斥伪“伪道学”。【4】而其书论中的“功性论”也可见其影响。当然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吴门多出文艺之家,当时高启、都穆、徐桢卿等吴门名士论诗都主张转益多师,强调真性情,以作诗为乐,反对台阁体的功利观,对书坛思想的启蒙无疑有着巨大的影响。

    第三,经济的繁荣与市民审美趣味的促进。明中叶的苏州,农业、收工业、商业十分发达,导致了经济的繁荣。天下财赋江南居十分之九,而苏州占其半。葛鸿桢先生揭示了一个重要的史实:永乐皇帝遣郑和七次出洋与西洋、琉球、南洋诸国连立友好关系,展开经济贸易往来。郑和出洋多从苏州府太仓县的刘家港起锚出航,使苏州成为对外贸易的窗口,叶为苏州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特别是宣德五年(1431)选用贤才周忱和况钟相继为江南巡抚和知府,成为苏州复兴的关键一举。【5】市民阶层的出现,导致了市民文化与市民审美意识的滋长。木版年画、南戏、小说、园林、刻板、藏书等相当发达的苏州,因为商贾的出现,消费水平的提高,而出现了书画艺术的商品化。书画市场的活跃,必然刺激书画创作,以适应新的市民阶层,导致了一批抒发个性而独具风格的书法家的出现。吴门的沈周就是一位文人职业书画家。他将元人和明初抛弃的宋人崇尚意趣的书法传统重新恢复起来,将宫廷庸俗的台阁气转向文人书卷气。文征明的书法受到市民的欢迎,除了法度谨严,笔法精妙的因素外,还在于他作字“未尝苟且”的态度。不将书画视未“小技”,而视作为修养心性的手段,反复书写,惟美存之。对待书法的“敬”“静”态度,显然与朱子理学的“端楷论”思想一脉相承。葛先生注意到文征明书论的复杂性,既重视儒家所提倡的“仁”、“善”等正人君子的“贤者”,也注重玄学影响下“晋、宋人风气”所造成的“高逸”之士。实际上是认同了理学中比较富有积极意义的那一部分思想。文氏书法多重楷、行创作,除了他自己的个性气质决定之外,自然也与市民审美趣味有关。市民趣味与宫廷趣味不同,还有许多可以自由发挥的地方。明代的祝允明、文征明、王宠、陈淳称“四大家”,面目各不相同,正是对“台阁体”千人一面的反拨。明末“狂禅”盛行,“心学”大炽,与商业繁荣密不可分。黄惇先生认为,吴门书派产生的三大原因是:肥沃的文化土壤,政治上的相对自由,经济上的繁荣。【6】这是比较符合实际的,与葛鸿桢先生论著所阐述者大体一致,也是吴门书派兴盛的缘由。

    二,研究“吴门书派”的衰落原因,实际也是研究明代帖学衰落的原因

    我们从更为全面得角度来看,《论吴门书派》文中还有可以深入的地方。我个人认为:因为篇幅所限,《论吴门书派》揭示“吴门书派”衰落的原因比较模糊,直接说,为甚么在清代吴门没有书派出现或一流大家再现?本文作者不揣浅陋,试着从宏观的角度作一分析,以续其论。

    历史有时是会嘲弄人们的。愈是文化发达的地方,愈是文化容易萎缩的地方;愈是书法兴盛的地方,愈容易钳制思想。本来有着深厚书法根基的吴门书派,盛极而衰,在明末以后竟然并无一流大家出现,这其中的原因甚多,令人不能不深思。我们从逆思考的角度来探讨吴门书派衰微的原因,也许有益于书法史的研究。公元1560年,文征明去世后,吴门书画进入后文征明时期。吴门书坛由周天球继领,吴门画坛由钱糓继领,吴门词翰由王稚登继领,吴门文坛由王世贞继领,而前三位是文征明学生。由此吴门书派、画派渐趋衰落。如果说华亭派算作吴门派的延续的话,也不过是变质的延续。我认为,吴门书派作为帖学的一个高峰在清代的衰落,与整个时代发展趋势同步。或者说,吴门书派的衰落,实际上就是明清帖学的衰落,其原因甚多:

    第一,宋明理学的影响。这一点,许多书上并没有特别指明,这是不应该忽略的问题。元以来,理学已经成为官方哲学,代表着皇帝的意志。理学在南宋末年经过魏了翁、真德秀等人的努力,得到统治阶级的认可,成为官方哲学,在元代明更成为哲学主流思想,代表着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朱元璋认识到理学能够加强中央统治集权,将朱熹理学片面发展。如《性理大全》的编纂,以《四书五经》为考试内容,以朱注为准等文化政策,无疑提升了程朱理学的地位。明洪武23年(1390)朱元章命修《孟子节文》,删去“则臣视君若寇仇”等不利于封建统治的文句。【7】钱穆先生认为:“宋、明儒理论上的世界,是‘万物与我一体\’。所由认取此万物一体者,在我谓之‘性’,在外谓之‘理’。”【8】这所谓“性理”在明清统治者看来能够有利于统治天下,钳制思想,所以要大力提倡。

     苏州到了清代,逐步成为朝廷重视的地方。苏杭二府为天下富庶之地,人文荟萃,中国文化之渊薮。在天下太平的时候,文风之盛,可从状元及第之多少来反映。清代状元202名,苏州有35名,占17%多,可谓全国之最。书画界吴宽、文震孟等即是状元及第。文风之盛,它地莫比。明代书法可分为前、中、后三期,其中前中两期,都是苏州士人的天下。【9】明初的“三宋”、“二沈”,大都是江南人,而以苏州的宋克影响最大。台阁体的风靡,自然有深刻的背景。永乐十三年,当时任翰林院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胡广等人,奉成祖之命编纂《性理大全》70卷。后来钱塘人钟人杰又辑录增订成《性理大全会通》70卷,续编42卷。其中《字学》专一收辑宋儒张载、程颢和朱熹等的论书语录。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从程朱理学角度来辑录论书语录。书论作为理学的组成部分被染上浓厚的道统色彩。这些理学书论强调法度和感悟,却忽略审美功能。在明初至清末,都在宫廷流行一种求“雅”“醇”的审美倾向。如明初“台阁体”代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朝廷大臣,他们秉承皇帝的意图,专摹欧阳修散文中平舒柔婉的风格,推崇唐诗而注重于“以其和平易直之心,发为治世之音”。【10】清初至中期皇帝对赵子昂、董香光的喜欢,大多是出于对其书法中温润平和、清润圆融风格的认同,他们的作品无怨气、怒气,正适合统治阶级的口味,用以藻饰太平。康熙52年《御纂朱子全书》六十六卷成,“汰其榛芜,存其精粹”,自谓阐发朱子本意,士人奉为指南;康熙56年《御纂性理精义》十二卷成,被认为是“义蕴宏深”、“别裁精美密”,超出《性理大全》等书,可见对程朱理学的推重。乾隆时期是清王朝“文治武功”极盛的阶段,乾隆亲定《唐宋诗醇》等鼓吹“忠爱之志”、“温厚和平之义”,实际上制定了诗歌批评的官方标准。

    吴门书法受到理学之影响,当溯源到宋代朱长文(1039-1098),字伯原,吴郡人。人称乐圃先生。曾任苏州州薛教授,后召为大学博士。其与理学家程颐的交往密切,程氏著作中还有《与朱长文书》。其《续书断》按上中下三品论书,神品首推颜真卿,重视人品与书品的关系,深受理学家注重理想人格倾向的影响。朱长文的“心通说”欲以义理为尚,反映了新儒学对其的熏染。后来吴中书论多不出此范围。吴中程朱陆王学派的依附者陆亭桴(1611-1672),字道威,明万历太仓人。著有《思辨录》,反对陈白沙、王阳明的心学,认为义理之性善,气质之性恶,与颜习斋同调。吴中两宋并没有出现理学大家,明清之际却深受理学思潮之影响。吴中沈德潜的诗学得到乾隆的特殊赏识,继王士禛而领导诗坛,以“格调说”相号召,完成了诗坛风气的转变。沈氏提倡的“温柔敦厚”的诗教,正是为体现盛世之音于巩固当时的社会秩序服务的。出现于苏州太仓地区的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祈,以沉雄古逸、优雅清润的正统风格获得皇帝的青睐。如王鉴的古雅庄重的山水,带着明秀湿润、优雅和平的韵味,其精彩处在于笔墨的雍容闲静、潇洒沉厚,柔和与刚劲的统一结合,令观者躁心顿息,静念萌生。【11】从董其昌开始到王翚、王原祈等苏州士人,受到康熙等皇帝的特殊宠遇,势在必然。随着吴门士人在朝廷作官的数量增多,江南文化对宫廷的影响增大。同时,为缓和民族矛盾,清政府也要对苏州文化重镇采取怀柔政策。况且康熙、乾隆等对书法也很在行,翁同和的待遇可以说明这一点。文征明弟子众多,独不赏最有才华的陈道复,而对端劲平庸的周天球寄以厚望,所谓“他日得吾笔者,周生也”(真行《谷城山房集》)的赞许,现在看来十分可笑。周天球书法的端正有余,佳趣不足,在文氏弟子中也难称前茅。可见文正明将写字与作人混作一谈,发展了理学家重德轻艺之一面,未免会产生书学上的偏差。我想,如果祝允明或陈淳主盟吴门书坛的话,至少吴门书法后劲更强。葛鸿桢先生在列叙文氏弟子王樨登时说:“王稚登所处时代,吴门一带书家,大抵承袭文、祝,抛弃了开创者‘绝去学今人书’、‘直溯本源’的艺术主张,书风日趋靡弱,只能在本派门墙中打转。故虽有王樨登‘振华启秀,嘘枯吹生’,企图重振门风,但论其书法之才能远不能与文、祝、陈、王辈相比,即与同辈王世懋、晚辈张凤翼兄弟相比,亦显得平庸,故詹景凤所言其‘假令造极’也不出文征明的门庑,是非常客观的。”【12】我个人认为,吴门书派的衰落,除了时代环境所压之外,文征明应负相当大的责任。文氏教育弟子要人品与书品统一没错,但机械的认为书品关乎人品,而不强调生活感受对书法创作的作用,割断了“发愤作书”的传统,惟以“敬”、“静”为教人之诀,明显带有理学重道轻艺的倾向性。他自己的书法因为多次乡试不利而带有孤傲峭劲之气,有着不平则鸣的勇气,而其弟子则无复“风骚之意”、“天地之心”,专在形质上学老师,没有追奔溯源,加之修养也没有文氏全面,所以很难有大的超越。

    第二,文化高压政策。明末吴门书派被董其昌接管,变种为“云间派”或“华亭派”,本来在书法创作上并无大的起色,而最大的变化是得到了朝廷的喜欢,可谓际会不同,名声二价。从此江南书法步入宫廷,反过来也可以说吴门士人的命运多在皇帝的掌握之中。我们也不能否定“文字狱”所造成的震慑力。苏州为江南的中心之一,也是全国文化中心之一,文人的数量与质量都位居前茅,其思想动态自然也是皇帝最敏感的地方。对发达地方文人加以控制是理所当然地事,明代开国初(1368年),高启被强制性地征召进京修《元史》即为一例。朱元章令有司察举贤才,必以德行为本,而文艺次之,这正是理学家对待文艺的态度。而且元末张士诚、陈友谅等朱元章的劲敌曾居苏州,征用了不少人才,朱元章特别警惕苏州士人。他一方面广征天下贤哲,一方面实现高压专制统治。如元末饶介于张士诚据吴时作过官,朱败张后俘虏饶介至南京杀害。其他如宋璲、高启、徐贲、卢熊等都因文字狱而被害,苏州士人占多,如著名的苏州“北郭十友”中大多因文字狱或政治问题被杀【13】。在这样的文化高压下,书法只能作为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工具,真正的艺术创造精神被扼制了。宋克等人看似得宠,实则文弱无力,以应仕自保,乃是其时许多有作为的士人悲剧的缩影。颇有文才的钱谦益、吴伟业更是悲惨,如钱氏在乾隆时被斥入“贰臣传”乙编,其著作乃至序书遭到禁毁;吴氏则屈身事清,文中多寓身世之感,苍凉激荡。苏州在宋元时期还不算文化中心,到了明清,因为经济发达等原因,苏州迅速成为王朝十分瞩目的地方,士人被卷进政治漩涡,命运大起大落,可谓波澜起伏。【14】清初“四王”出自吴中,以摹古仿古为手段而成为正统派领袖,虽然也有不少个性和特色,但摹拟风气与创新还有相当的距离,所以遭到后世的指责也是正常的。在皇恩浩荡的氛围里,越格越规之事很难发生,书法能够自运的范围也很小。翁同和在状元中最有影响,一生从帖,在碑学运动中也很少大变,若不从事政治运动――即在戊戌变法中支持维新派,那么很容易荣华富贵到死。他作为穆宗、德宗两位皇帝的老师,笔墨虽然老辣,却不出端庄宽博、古厚平和的范畴。这种稳定性是苏州士人的惯性,也是创新的阻力。“碑学运动”中核心人物几乎没有苏州士人的参加,这正是政治笼照的必然结果。与明代祝允明的风骨烂漫、纵横恣肆相比,我们更易看到清代馆阁书法的末路气象。在清代,吴门士人卷进了文化中心,自然也就多了不少羁绊。受到宋克影响的松江人陈璧及其后来的沈度、沈粲都受到永乐皇帝的赏识,后学者学其面貌,陈陈相因,殊乏创造,也是必然。追求典雅清润、端庄和平的风格,早在沈克的“台阁体”书法中,埋下了基因。皇帝点苏州状元之多,既是好事,又是坏事。明代文化重心从南京到北京再到苏州,人文环境的优越性体现在科举考试的诱惑增强,博取功名容易。而同时接受正统的理学思想的机会增多,变成俯首贴耳的奴才的机会增多。皇恩浩荡,泽被万众,恩威并用,谁还会起二心去追求所谓的自由?我们可以从苏州文人的实例来看:

     明清时期苏州地区文学方面著名人物就有:徐桢卿(1479-1511),王世贞(1526-1590),冯梦龙(1574-1646),徐复祚(1560-1630),钱谦益(1582-1664),吴伟业(1609-1972),冯舒(1593-1649),冯班(1604-1671),汪琬(1624-1691),叶燮(1627-1703),沈德潜(1673-1769),金人瑞(1608-1661),尤侗(1618-1704),徐大椿(1693-1772),毛崇岗(1632-1709)等,大都功名顺利,仕途走运。封建统在治者所需要的人才,当然是忠君效国,领会圣意之人。吴门士人的矛盾心理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需要功名利禄来谋生,一方面又想自由的创作来抒情。但不幸的是,他们没有遇到象唐太宗那样的明君和宋徽宗那样的才艺之君,金圣叹的命运可以说明这一点。虽然他稍有才名,评点《西厢记》颇有精彩处,但入清后终于因为“哭庙案”被杀。明初“吴江派”词人以沈璟为代表,特别注重曲的音韵格律,甚至提出“宁叶律而词不工,读之不成句,而讴之始叶,是曲中之工巧”(吕天成《曲品》),这种观点与吴门后来书法注重法度规矩而忽略个性表现的作法何其相似?文征明弘治七年(1494年)25岁为人题画诗中有“昔人论书为心画,看君画笔知清修”,就显露了重“清修”的书学倾向,与当时朝廷所提倡文艺思潮是相当合拍的。

    第三,商业化倾向的影响。文房四宝等物质条件的提高,也代来精神审美领域的新变化。明清时期在装裱、展览、题匾、收藏、鉴赏等方面都取得前所未有的进步。尤其是城市繁荣使书画走向商品化,可以刺激书画的普及,但同时书法审美趣味的大众化现象在所难免。商业发达的两个负面影响是:一是审美趣味的浅俗化;二是“代笔现象”严重,大大降低了书法水平。祝、文、王、陈四大家时代的文人自娱自乐的风气还很盛,虽然也卖书画,但更多保持了自己的个性,为的是留名千古。如文征明稍不如意就反复书写,乐在创作过程中。“扬州八怪”的生活多以卖书画为生,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当然也使自己的作品带有程氏化倾向。浙江籍贯的书家在朝廷中的比例增大,虽然董其昌作为“吴门书派”的延续或变种,得到康熙的特殊恩遇,宠渥有加,但其书法的个性日见靡弱,表面是清相秀骨,实际则拘束如辕下之驹。而这种皇帝喜欢的书法样式,颇有销售市场,被人收藏。在经济繁荣的吴门地区,收藏、刻帖、鉴赏、观摩的风气都是走在全国的前列。清代的私人收藏活动盛行于乾隆以前,最负盛名的有孙承泽、冯铨、梁清标、宋荦、高士奇、卞永誉、安岐等人,他们对书画作品进行大量的收购,激发了书画家的创作热情,但同时也在领导一种审美潮流。郑板桥曾慨叹扬州士人受到盐商好恶相左右的状况:“吾扬之士,奔走躞蹀于其门,以其一言之是非为欣戚,其损士品而丧士气,真不可复述矣”【15】。这里的观点表明了清代书家走向市场的一般状况。吴门士人状况略好是没有多少靠卖书画为生的人,大多取得了功名,虽然趣味还是馆阁体的趣味,但衣食不愁。但明清之际文人的世俗情趣普遍成为风雅之事。重声色犬马、酒肉诗妓,宴歌弦管等造就的温柔之乡,给士人们提供了冶游寻乐的场所。从祝允明的裸体濡墨,陈淳的狎妓作书,到王世贞为何良俊在妓女绣鞋中置杯劝酒而写诗,【16】这些狂举在吴们士人中成为美谈,复社名士溺声色而谈气节,是我国早就有的儒林与文苑两传统相结合的产物,也是明代特有的理学之心性气节与新出的“童心”、“性灵”之世俗情趣相结合的产物。【17】吴门书派的世俗情趣发展到清代就集中体现在“扬州八怪”那里了,更为激烈和夸张。虽然“扬州八怪”中没有一人是苏州人,但周边地区的兴化、上元、甘泉等的的书家不可能不受到吴门书派的影响。如板桥承认苏、黄书法,对祝允明的草书应多有体会,许多厚重之点画甚至狂逸之态都与枝山一致。吴门书派的后续者除董其昌以外,多无老成之迹。奢靡之风带来的人心不古,如王世贞评昆山俞允文“行笔颇仿河南,稍大则兼黄、米,而伤佻纵”。没有先师那样的人生坎坷和痛快经历,吴门后学者的笔墨难以沉雄旷达,只有虚张声势而已。而商业发达,书家为应酬之计,找人代笔的现象更为严重。据载,竹垞《论画》绝句自注云:董文敏疲于应酬,每请赵文度及僧珂雪代笔,亲为书款。又云:先母唐孺人,文敏甥也。文敏见先人画,谓人曰:“不出十年,可以乱吾真矣”,世藏董画者不可不知也。【18】这里说明了吴门书派之后,商业意识的促进虽然刺激了创作,却也改变了创作。董其昌没有文征明那样的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而为了牟利不惜找人代笔,以致谬种流传,也毁了声誉。董氏尚且敢于作伪,可想而知其他人为了牟利而不择手段。吴门文氏弟子中以卖字为生者不少,都没有大的出息,恐与商业行为有关。如朱朗等人“以笔札为市道”,造成“文氏笔法遍天下”的不良局面。文征明本人继承了其师沈周的风范,对于那些以谋生为目的的作伪行为并不加以制止,甚至还加以认可和支持。这样所开出的终南捷径,仿佛近亲繁殖,最终害了吴门书派。所以后来云间书派的莫是龙对吴门书派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数公而下,吴中皆文氏一笔书,初未尝经目古帖,意在佣作,而以笔札伪市道,岂复能振其神理、托之豪翰,图不朽之业乎?”【19】此论可谓一针见血,针砭要害之处。

    第四,朴学带来书法观念的保守――中行之道。在明中期,吴门书派的书论百家争鸣,各有建树。清代“朴学”思潮所带来的“经世致用”思想,更是将书法风气转向了“碑学”,帖学风流不再。吴门书派在新的形势下也只能如此。昆山人顾炎武为“清初三大家”之一,他的思想对苏州士人的影响最为直接,带动了明末清初的“实学”思潮。“实学”本是各个时期不同内涵的名词,宋元明为理学(包括道学与心学),清则为“朴学”。宋元明清时期的“实学”大体就是“实体达用之学。”宋代理学伦理思想在明清发生了三方面变化:即由性二元论向性一元论转化,由空悟虚静之论向实修论转化,由道德空谈论向道德实践论转化。而体现在学术上的朴学首重经世致用,重考据、训诂等方法,自然反对理学末流的空谈心性。在清儒看来,养德性,建实功,讲实理等都是“实学”的表现,可他们还是像宋儒那样将书法视为修身养性的工具,只不过书法的“经世致用”的作用太小,大都不会用力太多和专精于此。尤其是审美观念上,吴门后学者更趋于保守,“狂狷”之道不行而趋于“中行”之道,影响了书法创作,行草创作更为低迷。行草中祝书的奇崛,文书的清峭,王书的疏旷,陈书的纵肆,在清代书家中难觅其俦。康熙时期,明末那股慷慨激昂之风一变而为崇尚雅正含蓄之风。主要标志在老诗人施闰章在《佳山堂诗序》中重申“温柔敦厚”之诗教,以及朱彝尊以“醇雅”的标准来衡量诗文。“尚雅”之风偏于温柔敦厚,中正和平的一面,对书画理论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书画理论中崇尚“清”、“淡”、“自然”等审美倾向更是顺其自然。南宋“内圣”之学发达,文艺理论也强调内心之雅远之意,如张炎拈出“清空”说。清人王士禛的“神韵说”与董其昌的“淡与不淡”说,王翚的“清厚”说,恽格的“静远”说等,都是主张内求有节、游心自娱的静态美,反对外放无度、飞扬恣肆的动态美。清吴人朱和羹对自己的同乡祝允明的评价可见其观念:“祝京兆大草深得右军神理,而时露伧气;小草则顿宕纯和,行间茂密,亦复丰致萧远,庶几媲美褚公”。【20】这有些矛盾的看法,实际上对“顿宕纯和”、“丰致萧远”的小草比较赞赏,而对具有震撼力和创新性的大草先扬后贬谓“伧气”,而且以右军在准则,与项穆《庶法雅言》一样不能让人信服。朱氏之论没有新意,理学思想浓厚,更突出的反映了吴门书论的式微。

    乾嘉学派所谓“实事求是之学”,主要内容是越过宋明理学而读儒家经典,从汉儒注疏开始。顾炎武所云“经学即理学”【21】的原则,为士人们指明了方向。目的在说经学皆主实证,不空谈义理。重佐证,重实际的方法有利有弊,人们也难如玄学士人那样高蹈远翥,任何事情都强调实用、科学,但对于人文学科的书法创作,崇尚包世臣所谓“中实”、“气满”等原则有一定道理,但对于行草的“风行雨散”、“翻空见奇”的心灵喷发却并非有益。吴门士人在心的文化转型时期,出现了复杂的心态,或狂放自适者如归庄,追求魏晋风流的疏放;或谨守自乐者如冯班,追求理学家所要求的“醇儒”境界,功候深纯,身修道明。不过,象钱谦益、吴伟业这类才子加走狗的人,人品与文品不合的人在吴门却多起来了。文征明那种艺道一体的人格很少,如钱谦益其人“奔竞热中,反复无端”,方苞诋之曰“其秽在骨”。【22】可见其人品的污秽。苏州士人在清代虽曰优于仕途,不得志者仍多,狂者易被杀,狷者易保守。从创作看,常熟的扬沂孙工篆书,融会二篆,规矩亦备,而所欠者韵耳。吴县吴大澄篆书被马宗霍《霋狱楼笔谈》评为:“下笔无一毫古意,其篆书整齐如算子,绝不足观”,可见贬之之甚。整体来说,吴门书派在清代的创作没有新的起色,学问不可谓不深,名家也不少,而大家难再出现,真是令人遗憾之事。从书学理论来看,王世贞《艺苑巵言》、冯班《钝吟书要》、赵凡夫《寒山帚谈》、翁振翼《论书近言》、姚孟启《字学参忆》等可为苏州地区的书论代表。这些书论,虽然也有一些新的观点,不乏辩证法,但与当时碑学理论的代表作相比,自然是显得相当守旧的,甚至可以看到浓厚的理学思想的影响。在王世贞时代,他的评论还比较客观,主要强调法度、精熟、清润等,用许多词如“失之佻”、“露俗态”、“伤媚”、“不免恶札”等语来抨击时弊,已经开始倡导一种醇雅端庄、古法具备的审美风格,也就是要以晋唐古法为极致。王世贞还算有眼光,他能将祝允明推为吴门书派领袖,并看重其书法成就,并不把活得最长、影响最广的文征明推为领袖,单凭这点,就颇有见识了。到了清翁振翼论书云:“无才气,纵不佳尚能守法;才气过人,流入外道,法亡矣”,“无才气不可学书,使才气更不可学书。到得敛才归法时,一笔一画精神团聚,墨气横溢,谨严中纯是才气”【23】,前后矛盾不说,简直就是复古之音。他否定了书法创作最根本的“才气”,仅有法度还能成为书法么?简直就是将书法降为写字,馆阁体风格最能符合他的要求。再如后来姚孟启书论如出一辙,所谓“清心寡欲,字亦精神。是诚中形外之一证”【24】等语,陈腐而了无新意,还不如朱熹书论的深刻和辩证。吴门书派雄风之不振,于此可见一斑。王世贞在《艺苑巵言》中所谓“天下法书归吾吴”、“吴中一振”的自豪感,在清代历史中灰飞烟灭,真令人浩叹。他自己最后总结王氏墨池一派书法“眼中有笔”、“腕中有鬼”,更说明了重理论而轻创作的弊端。理学家注重“日用伦常”与修身的关系,常走向两个极端:或将书法创作与伦理同一,提高书法的载道、贯道功能;或者重道而轻艺,根本不重视书法的美感体验和形式美,只能使书法魅力大减。

    吴门书派因为有了上述综合而成的原因,从兴盛到衰亡,我们就并不觉得奇怪了。以此作为《论吴门书派》一书的补充,我想葛先生也许不会反对吧!“吴门书派”在整个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问题,也须从整体上来分析。它是行草史上的高峰,也是导向明末书法高峰关键的一环,更是帖学的最后辉煌。研究吴门书派的衰微过程,使我们感到政治对于学术与艺术的干预作用确实强大,书法艺术的独立发展需要更多人的自觉努力。没有自由的人格,书法就没有自由的发展空间;没有独立的个性和大胆的破坏精神,书法难以摆脱平庸之境地,也很难流芳千古。我们更愿意关注边缘性书家的审美精神,因为他们具有强大的创造性,因为远离了宫廷趣味的干预,更容易获得自由的表达空间,他们对于书法史的意义也许更大。

     (丁亥夏于抚云斋)
发表于 2008-1-30 22:49:22 | 显示全部楼层
评论文章


                                    
(张兴明  丰海滨)




体验自得  演绎通律

——邱世鸿《创作与理念》读后
   


    世之所贵,必贵其难。世鸿道兄是知难而进、化难为易的高手。一是循序渐进,从天府西南不断修炼,终成博学之士;二来诸艺兼身,凡书法、诗文、篆刻之属,无所不能;三则身为教授,非为只述不作,而是能说会写,著作不断,成果惊人。近观邱兄大著《创作与理念—书法创作的审美体验》,这种感觉尤为明显。

    正如世鸿兄所云,学习书法是从微观点画开始,欣赏书法则由整体章法而生。所以,书法创作首在形式美感,重在经营布局。此即“好色之徒”愈来愈多,“拼接”现象愈演愈烈之故。世鸿兄深悉其中三昧,从审美角度观照创作,由心理感受切入书法,用思辩的钥匙,打开了传统书法款式的美感所在,以自身创作体验为例,一一诠释了书法创作与审美的细节。如条幅的意气贯通,中堂的落落大方,横幅的舒目展怀,斗方的稳中有变,扇面的形散神凝,手札的随意相生,对联的形对意工,册页的化整为零等,可谓一语破的,切中要害。他以长期的教学实践,丰富的创作经验,旁注创作当时的切身体验,让读者一书在手,开卷有益,沾溉其惠。世鸿兄的这一研究成果,填补了书法款式的美学空白,在言说自身体验娱悦的同时,关键是现身说法,有着金针度人、启蒙昧于浑昏的历史作用。

    世鸿兄是书坛前辈徐无闻的高足,是当代书法博导黄惇的弟子,称之为“蜀中才子”,诚非过誉。他不仅诸艺并进,而且实践与理论并驾齐驱。仅书法而言,世鸿兄各体俱能,凡篆、隶、草、行、楷均有佳构。书中所附各类款式,五体俱全,其整体势力一目了然。浏览其书,如入上林之苑,繁花照眼,养目悦神。对世鸿兄而言,技法层面早已过关,终极追求贵在境界。其干净利索、静而有文的中山王《集字对联》让人叹为观止,他以破笔散锋而作的金文《古人论书诗》也古茂朴厚。其大字草书《红书白水联》胎息天池,声势夺人,虽粗头乱服而高情雅意内含其中。世鸿兄的行书,主要运用于书札、册页、中堂、扇面等形式。他与曹建、苏大椿、范国明等的短缄信札,都造型雅致,见情见性,上承晋唐遗绪,延续乃师风神,中宫紧缩而四周开张,一任心源流泻,风流倜傥迥出同俦,已有“出蓝”之象。唯其如此,艺术上的世鸿兄似有千手千面,且频频入展获奖。尤为可贵的是,世鸿兄的书法创作,都有来自意识深处的理论总结。不管是为教学也罢,为记录艺术历程也罢,为展示生命轨迹也罢。其意义,于人于已皆可谓益处多多。

    特别让称道的是,世鸿兄的创作理念,具有开放性和社会性。他善于汲取现代书法的可借鉴元素,如篆书《横眉俯首联》再现了鲁迅的刚烈;他敢于尝试燥烈秋风的枯墨渴笔,一副草书《云海山岚联》表达了他对笔墨的驾轻就熟;他也能驾驭润含春雨的水墨技巧,那幅《陶情写性》便运用自如。而且,他还以不同材质进行尝试,从树片到玩石,从信封到包装纸,从凌绢到金纸等,皆信手写来,化腐朽为神奇,确实有“君子不器”,应心于手的感觉。从深层意义上讲,他把艺术性的书法以材质的形式社会化了,让社会性的艺术也逐渐平民化了。从这点看,这种全新的视角,不仅吸引了观者的赏爱,更为重要的是,他用平民化的意识,搭建了通往书法审美的桥梁,为书法创作拓展了广阔空间,做出了非常有益的尝试,具有前所未有的示范性意义。

    世鸿兄以“自得”的体验,演绎了“理念”下的通律。将一已之得刊行于世,惠及同仁,泽被当代。我想,这才是该书的最大意义!
                     
    (作者:国家二级美术师、中国书协会员、宜宾书协副主席、市政协常委、市创办主任)

     




郁郁学者气  悠悠诗人怀

——读邱世鸿先生《创作与理念》一书




    艺术的创作,甘苦唯有自心知。古人的书写,虽然是道德文章后的案头余事,但也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精辟的论书文字,然而,古人论书,大多是感悟似的,而对创作的体验则很少论述,这使我们只能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去猜度古人,犹如雾里看花。有的则是述而不作,在谈论起审美体验的时候,隔靴挠痒,空泛而不切实际。正如邱世鸿先生在本书中所指出的:“真正的审美体验不能只用古人的作品来欣赏和分析,而更应该在‘自得’的体验角度来完成。”在这部著作中,邱先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创作来谈创作的理念,那么,这种“自得”的体验则来得更真实、更具体,并且更形象,这无论对于书法的创作,还是欣赏,都会有重大的意义。

    本人不揣浅陋,谈谈读罢此书后的几点感想。

    古之名载史册的大家、名家,他们大多都经过了科举的洗礼,学问文章自不必多言。他们是古之文人士大夫,饱读诗书,案牍之余,醉心翰墨。然而,辛亥革命的到来,结束了在中国传续了千余年的“士”的制度,又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一些文人的知识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由旧式文人变成了新式文人。虽然羊毫和松烟还没有从他们的案头消失,一些文人还可以“洋洋焉、悠悠焉”,但是,已与古人大异其趣了。建国之后的十年“文化浩劫”,更是如秋风扫落叶。中国轰轰烈烈的现代化进程是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而急流勇进的。新兴的一代书家,大多是受国外的教育模式成长起来的一代,国学功底严重不足,因而,对于书法这门需要传统国学修养来支撑的艺术也渐趋衰落,“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在前些年,有人提出了“书家学者化”,有人反对,但总的来看,无论是赞同者,还是反对者,都没有否定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没有“行千里路,读万卷书”的历程,便不会有对人生真正的体验,便缺少了“高韵深情”,其书作也必定苍白无力。邱世鸿先生生于巴山楚水之间,1988年毕业于西南师大中文系,其后又拜在徐无闻先生门下治书艺。徐先生为当代著名的文人学者型书家,其人品学识犹如深谷幽兰,其书作则儒雅蕴藉,彬彬君子也。邱先生不但能继承其衣钵,更能发扬光大之。所以,我们读邱先生的书作,无论是长签短札,还是高堂大轴,无不透出一股浓浓的书卷气,即使是一些狂草大作,也是狂而不怪,野而有逸。没有一颗文心是绝对做不到的,这不正是来自邱先生深厚的文学滋养吗?现代书家,动辄“书唐诗一首”,而很少有自作诗词的,这也是现代书家心中的一大心病。由于缺少了“诗心”,也便缺少了诗人的浪漫情怀,所以,在现代人的笔下,多见酒肉气、江湖气、脂粉气、世俗气,唯独缺少书卷气。

    展读邱先生的著作,其中有不少是书写的自作诗。正如邱先生在《抚云斋诗稿跋尾》所记“欲以此寄记幽思,记录情感之历程耳。其中所记人事,皆为吾之老友新朋,亲历其事而记载之。”(第29页)正因为这些诗作俱为有感而发,所以其情也真,其意也深。在看似无意的书写中,更见作者独具之匠心。

    丁亥十月,邱先生做客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有幸亲睹邱先生作书,邱先生诸体皆善,其小行草不疾不厉,见其闲情雅致,而尤善大字狂草。大字狂草为一般人所畏作,没有大的气魄则局促如辕下驹,或流之于狂怪,没有一定的对笔墨的控制能力则会“任笔为体,聚墨成形”,人为笔墨使。即使历史上的一些大家往往也是废纸三千。邱先生作狂草,激情满腹,“挥毫落纸如云烟”,水墨氤晕,精彩异常。在本书中也选了多幅大字狂草,可见此也是邱先生的得意之作,过人之处。观邱先生所作,雄悍恣肆,“变化犹鬼神,不可端倪”。其在创作手记中不无得意地所言:“若虬枝老干,万岁枯藤,如绵裹铁。”豪情壮其气魄,诗心成其蕴藉,二者缺一,便不能“尽精微、致广大”。

    邱先生每幅作品均附有创作的手记,细读这些文字,不仅仅是对作品的注脚,更是对艺术,对人生的感喟,让人深思。在邱先生在大著中,还有一些现代水墨的作品。书法的创变开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一直持续到上世纪末,当时看一些人的行为,确实有些费解,甚至有时会愤怒,然而,时过境迁,当这一切都过去的时候,人们又向传统回归的时候,又对他们创变的激情充满了怀念,尽管他们的做法还很不成熟,也没有留下几件可圈可点的作品。“艺术当随时代,”我们的社会在转型,而书法的现代性还没有完成,便又匆忙的回归,这不得不令人扼腕叹息。在邱先生的一些现代水墨的作品中,水墨淋漓,真力弥满,在用笔用墨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整幅作品给人一种视觉的冲击力,充满了张力,更难能可贵的是,多数作品是自作的诗联,在水墨的流动中益见性情。

    对新材料的探索也是邱先生十分注重的一个方面,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则是在石头与木片的书写,因为无论是在泰山之巅,还是嘉陵江畔,我都捡些石头带回作为纪念,回家之后自然不免题上几个字,玩玩而已,自然没有邱先生那样用心,使顽石也具有了灵性,“韫玉而生辉”了。木片则是想过,但没有试过。邱先生则能根据不同的材料,而选择不同的书写内容,不同的书体,别趣横生。

    邱先生居黔愈十年,任凭外面红尘滚滚,而能独享山中悠悠之岁月,今年的这个七月,在黄惇先生的指导下完成书法史论的博士学业,寓居在“六朝古都”的石头城下,又兼治铁笔、丹青,涉笔成趣,相得益彰,我们也期待着邱先生能奉献给我们更多的笔墨盛宴。

    当然,对于本书的体验,还需要读者自己细细的去品味自得。

    (丰海滨   071000河北省保定市河北大学(新校区)艺术学院2006艺术学研究生)
发表于 2008-1-30 22:56:10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作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5-9 15:46 , Processed in 0.495243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